时间:2024-01-03 14:4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种植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hinese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agriculture.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nmark and Jap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s,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称农合组织,下同)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重要成员,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合组织发展路径,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农合组织的发展联系起来,后者在农合组织以及农产品流通方面走过的道路和轨迹对于我国特别是亟待发展的西部地区有着借鉴意义。
1 境外发展模式的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已经实现了高度市场化条件下的产、加、销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现代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其中,农合组织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户、农产品加工与商业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改变了过去产、加、销分割的状况,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农产品产业链,联结成一个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结成了紧密的纵向组织关系。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其农合组织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根据农合组织发展现状、主要运行方式以及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扮演角色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1 美国的跨^域农合组织发展模式
美国的农产品生产以专业农场为主,生产区域化程度较高,农产品流通渠道短,流通效率高。经过近200年左右的发展,农业合作社依然是美国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个重要组织力量。具体来说,这一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合作社通过减少数量、扩大规模,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农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农场与合作社整合趋势愈加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合作社营业收入不断增加,盈余返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2015年,共有27个合作社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占合作社总数的1.3%,但却占所有合作社全部业务量的52%,占所有合作社总资产的47%。通过合作社之间的兼并、收购,合作社数量逐渐减少,2015年共有农业合作社2 047个,较2014年减少了59个,成员数量比2014年减少7.5万人。2015年合作社合计总销售量为1 249亿美元,比2014年减少228亿美元。但是,通过控制成本等方法,2015年合作社税后净收入达到历史最高,为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①。2004~2014年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农业合作社主要功能,美国农业合作社可分为销售型合作社、供应型合作社、服务型合作社三种类型,主要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物资供应、提供与购销有关的各种服务等。从这三类农业合作社数量看,也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见图1)。
(2)政府对合作社主要提供非政府机构不能提供的服务功能,一般不干涉合作社的内部事务。政府在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间关系的优化与整合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美国农业部制定教育报告和合作方案,帮助人们决定他们是否应该组建合作社,以及如何合作。政府扶持逐渐从帮助建立合作社管理部门、政府投资、建立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等服务,逐渐退出,转为为农产品流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低息或无息贷款,对合作社成员提供价格补贴,参与市场调控,对发展农业实施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内容,以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此外,美国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等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化程度高,为构建通畅、高效的复合型营销渠道体系提供帮助。
(3)美国农业合作社采用“增值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改进相关技术、工艺与设备,提高农产品科学技术含量,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等。2014年,美国农业部提供4 500万美元用于支持增值农业,鼓励农户、合作社开发新的产品线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目前,该项计划还在持续进行中,并不断增加投入资金②。
(4)新一代合作社持续发展,合作社的治理规则发生改变,会员交易权可以转让和买卖,合作社股份制增加。2015年以来,农民合作社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开始显现,股权占资产的百分比由2014年的43%增加至46%。一些州为了增强合作社的灵活性,修改合作社条例,放宽会员、股金分配、民主投票等传统合作社原则,有利于新型合作社更加灵活的发展。
1.2 丹麦的欧洲专业型农合组织发展模式
丹麦人口约570万居民,其粮食产量可供给1 500万人,丹麦农业因其高生产力与高食品质量安全被认为是高效农业。从1990年到2014年,丹麦农业产值增长了22%。 同一时期,对海岸水的氮损失减少了43%,磷过量减少了83%,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16%③。丹麦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养殖、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特色。
丹麦的主要食品企业是农民合作社,几乎所有的丹麦农民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了一个或几个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遵循利润返还给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公司由成员控制的制度,基本原则是不论农场规模和产量均实行“一民一票”。2015年,全国农业合作社的营业额接近丹麦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因丹麦农业合作运用中体现的高水平的教育和合作组织,丹麦农业又被称为“强势农业”。近几年丹麦农业合作社营业额如表2所示。
丹麦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在丹麦的农产品产业链中,合作社通过嵌入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纵向协调。例如,丹麦的农业机械、肥料、咨询服务合作社为农产品上游产业链提前服务;农产品收购与加工合作社提供农产品产业链下游服务。
(2)丹麦通过合并、整合,合作社逐渐成为大型经济组织,部分农业合作社成为丹麦全国甚至全球最大规模的企业之一。同时,合作社加大关系投入,通过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生产,丹麦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经营融人了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增强的“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与关系投入,使得合作社参照力日益增强,带动产业链其它成员共同发展。
(3)完备的可追溯性系统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丹麦,食品生产是透明的,所有产品和成分都是完全可追溯的。例如,只有在丹麦出生和繁殖的猪在丹麦屠宰场被屠宰。只有符合DANISH产品标准或更高级别保证计划的猪才能被屠宰场接受。所有丹麦猪场都在中央数据库中注册,所有运送到屠宰场的猪都可追溯到其原产地,从而为客户提供其出产的保证以及质量保证。
(4)重视农业教育。丹麦法律规定,购买超过30公顷土地的农场主,必须接受为期5年的农业学院教育。丹麦通过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的互动,使农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和知识共享,使丹麦食品和农业集群具有创新能力。通过新的专利、产品开发和研究再投资来衡量,丹麦食品公司可称为欧洲精英,这一成果是建立在教育、知识共享和合作的基础之上的。
(5)资源利用率和高效生产力是丹麦食品和农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从农场到货场,所有流程都得到优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许多领域的持续创新使之成为生产力的先导,例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田间管理和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的方法,如加入酶和微生物培养物以改善营养摄取和消化率等,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农民经济和环境的总体利益。
1.3 日本的综合性农合组织发展模式
在日本,农协是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按照经营内容不同分为“综合农协”与“专业农协”,综合农协需要出资入股,专业农协可出资或非出资入股。日本自1947年建立以来,旨在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比例返还盈余经营管理。日本农协成立以来,由基层农协、县级农协、全国农协三级组织体系向基层、全国二级组织体系转变。全国性的农协组织拥有一定的法定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制定行业内相关规定,以及教育、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相关知识培训。
(1)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几乎99%的农户加入到农协组织中来。在合作经济关系中,农协组织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为社员提供着全面的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农协向成员提供农业生存经营指导、生活指导、销售服务、采购服务、信贷、保险等多种服务,并在政府的指导下,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2)日本农协是链接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桥梁,其在日本农产品产业链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合作组织的发展,日本基层农协数量逐渐减少(见表3、图2)。对日本来说,其国家级农业合作社本身具有一定的制定政策的能力,这些组织具有较强的合约力,能够影响各个地区、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制定农产品政策,控制渠道秩序,促使渠道成T协同发展。
(3)在日本,每个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身份信息记录了包括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各个要素,而且农协组织还负责农产品的安全检验、分级包装,物流配送与信息管理。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业合作社信息力增强,才能保障高品质的农产品。
(4)日本农户数量逐渐减少,农协改革力度增强。2015年主要从事农业的核心人数为17.44万人,也继续呈下降趋势。按年龄组别分布显示,65岁或以上的人占总数的65%,年龄在40岁或以下的人占10%,显示出显着的不平衡,农田整合和发展商业农民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面对新的农业发展环境,2015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了《农业协同组合法》修正案的框架,将废除农协中的强制约束力,将在3~5年内转换成自愿性团体,促使地区农协和农户在农作物的价格、服务及流通路径方面自由竞争。
2 境外发展经验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和借鉴
2.1 建立纵向关系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合组织结构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类似性,都是以规模不断扩大的上游农户和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农产品加工者,以及下游的营销组织网络为主形成紧密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下的纵向产业链结构,一些号称全国性的合作社,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和游说,通常不进行直接经营,强调通过专业化合作社加入产业链,提高纵向协作效率。日本是通过全国性的农协组织对成员进行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成立全国性的合作社公司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以上国家的经验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构筑起各类资源有效整合、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与以上发达国家80%以上农户参与农合组织相比,我国合作社总量少,农户参与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农合组织仅限于提供技术、信息交流、培训服务等功能,真正参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组织更少,没有起到农产品流通纽带的作用。我国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效率也较低。因此,如何发挥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中的带动作用,建立基于农产品产业链纵向协作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键。
2.2 增强报酬力,形成利益共同体
纵观国外典型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渠道,获得合理报酬是上游农户、农业合作社等渠道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利益流失,经济效力低的问题,成员难以获得满意的利益,参与热情不高,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也缺乏活力。因此,西部地区只有发挥农业合作社在营销渠道体系中的带动作用,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报酬力。
2.3 提高强制力,推动现代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形成
从国外典型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实践来看,农业合作社不断发挥规模化效应,提高组织强制力水平,不断推动现代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合作社总量少,农户参与率低,发展较为缓慢。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只有提高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热情,不断提高合作社规模与组织化程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同时,合作社通过合约不断整合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使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成为有序运作的产业链条,缩短中间环节,促使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向现代营销渠道转变。
2.4 提升合约力,促使渠道成员协同发展
从国外典型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实践来看,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保障性的政策支持,保证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农产品纵向组织关系的协调运作,提高了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合作关系水平。同时,在农合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也要注重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农合组织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西部地区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政策干预不适当等情况,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的情况。农产品品牌意识较淡薄,缺乏品牌保护力度,造成合作社流于形式,合约力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合作社合约力,才能进一步协调渠道成员关系,促使农产品营销渠道不断发展。
2.5 增强参照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美国、丹麦等国家都有为数不多但实力比较雄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通过参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农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其它渠道成员进行农业生产。日本,也通过不断加大关系投入、建立示范社,不断增加组织规模,提高组织参照力,增强组织实力,提高收益水平。因此,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是引导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带动产业链相关环节共同发展的核心,在合作互利的前提下,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我国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自我积累能力较低,合作社参照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龙头企业,依托农产品优势选择合适龙头企业,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合作社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
2.6 提高知识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在美国、丹麦等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从农产品产前服务延伸到了其它农业衍生服务领域,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相伴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合组织知识力较低,缺乏服务意识,政府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也有待加强。
2.7 提高信息力,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渠道模式转变
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农业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以及现代营销网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合作社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科技等各类信息,生产经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农户收益水平。因此,需要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合作社运用信息的能力,帮助成员获取信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总之,合作经济下,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高效的农合组织,通过提高组织的报酬力、强制力、合约力、参照力、知识力与信息力,实现了现代营销渠道模式的转变,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我国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农合组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注:①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2015年美国农业合作统计》。
②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网站:https://rd.usda.gov/publications/rural-cooperatives-magazine。
③数据来源:丹麦农业食品理事会网站:http://agricultureandfood.dk/prices-statistics/annual-statistics。
参考文献:
[1] 本杰明・克莱因,罗伯特・克劳福德,阿尔曼・阿尔奇安. 向一体化、可占用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C] //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经济学文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0-153.
1.1自然环境复杂,农业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资源适合农业的发展。三峡库区有着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年均温度为17-19°C,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一年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本区降水丰富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为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源优势。此外,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也很丰富,长江三峡地区已形成柑桔产业带,药用植物至少有1000种,各种林、果、土特产超过2000种,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生漆、山羊皮、蚕丝、桐油、榨菜等林特产品,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库区发展农业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开发程度高
库区地势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也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杂料,草场主要在低山区种植;粮食、蔬菜等一般在河谷平坝区种植;而中药、茶和干果之类的名优土特产品一般在中高山区。这种地形特点更有利于三峡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三峡库区规划中的各种农产品基地大概有60多个,全国有效灌溉率为51.9%,而三峡库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却仅是耕地面积的35%,这与全国有效灌溉率相差很大,旱涝保收面积仅是耕地面积的18%。还有一些老化的水利工程,水库中70%以上属于病险水库,堤坝设施中65%急待改造。
2.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库区三种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最高。2004年,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比值为86%,而库区仅为76%左右,全国劳动力进入一些非农产业率为35%,而库区农只有22%。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例比重庆市高出11个百分点,为28.6%,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却比重庆市低7个百分点,为34%。第二产业主要在一些少数地区比较集中,例如宜昌。其次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以养猪业为主,林业比重低,使得结构与资源不匹配,不利于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3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质灾害严重
由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仅为21.7%,而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也由50年代到现在下降5%。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位于长江流域的天然林遭到破坏和砍伐,使得保土拦沙能力下降。此外,各种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耕种方式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沙漠化。
由于库区的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国山地灾害的频发区,各种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大,分布集中。例如,2003年,三峡库区各种崩滑体达到4719处,并且与暴雨山洪发生在同一时期,在5-9月比较集中,来势相当凶猛,危害很大,对于交通,农田和水利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3、与农业发达地区作出对比,找出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策略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弱势产业,相对于丹麦一些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方法,库区农业种植要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工程,农艺,化学措施等,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推广新技术等工程措施。
3.2通过发展地域优势来发展特区农业
库区农业资源的分布要根据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实现布局区域化,以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以更好的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城郊型地区,丘陵平坝区,中低山区要根据各地优势分别开发其农业种植产业。城郊都市型农业要加强养殖,观光农业的发展;丘陵平坝区要以建设蔬菜,水果,家禽,粮油为重点;中低山区要以草地,水能为开发重点。
3.3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基础和各种开发利用前景,要树立三峡库区的主导产业,例如蔬菜、优质水果、烟草等产业,根据建设一批名优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根据良法配套,建设一些优秀的加工项目和一些名优产品,同时还应加强区域合作来获取技术、资金等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这也为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机遇。在经营模式上也要结合三峡库区的各种地理形势,区位差异和丰富的资源来建立多种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3.4重视科技研发,建立农业科技网络
摘 要:种植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保险模式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业种植产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管理的产业分配结构,本文从种植业专业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探究,推进现代新农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 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 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 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 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 结论
实施农业保险模式,是推进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1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推广
具体地说,传统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不但生产效率低下,早已经无法使用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更新农业设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工作效率。而从广大农民本身的素质而言,虽然我国农民的素质已经在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依旧较差。因此,仅仅依靠农民本身是很难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大多数农民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去应用农业技术和更新新型农业设备。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首先,农业科技期刊能够通过期刊向农民推广现阶段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通过阅读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可以见识到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更高效率更产量的农业设备。在农业科技期刊的指导下,农民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使用农业设备的缺陷以及自己所用的农业技术的落后性,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和意识去更新农业技术和更换农业设备。其次,农业科技期刊往往会在相应的板块指出传统农业技术的弊端。这就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的真实性。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点评,更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内容的实用性,也就能够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当前流行农业技术的弊端进行指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注意力。农民在阅读农业科技期刊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得到真实的结论。通过对比,农民就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进而在农业科技期刊的帮助下脱离传统农业技术,积极更换新的农业技术,在保质保产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对农业生产进行正确导向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广大农民最担心的是农产品的销量问题。这就涉及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广大农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使得种植的农产品无法顺利销售,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改变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因为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较低,还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的供给关系,从主观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例如,大部分农民看到今年某种农产品在热销,进而在下一年中大量种植这种产品。因此,该种农业产品的产品大幅度增加,进而从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农业产品的销售变得困难,直接导致农民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通过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也就能够引导农民按照正常的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期刊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1更多的科技信息从时展的背景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要进一步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因此,我国的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朝着科学种植发展的。简单地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将得到改革与创新。由此可以预见,增加更多的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期刊必定会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和种植的引导,引导农民积极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使用先进的农业设备进行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2.2更真实的案例分析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阅读农业科技期刊的习惯和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本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同时也和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添加更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此引起农民的共鸣,并且降低农民阅读和理解的难度。通过添加真实的案例分析,农民才能够通过阅读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按照科学的指导进行改正。降低农民的理解和阅读难度,才能够保证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发挥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语
关键词:合作社;烟叶生产;现代烟草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5-1
全国烟草行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现代化行列中,但是扩大发展却是从2007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烟农合作社组织出现才开始出现和发展。由于烟叶生产的地域限定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黑龙江烟区现代烟草农业“起步晚、起点低”,真正的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是随着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衍生”的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出合作社的主导功能和优势作用。怎样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并使其发展与职能化,突出发展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功能性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以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意义和基础设立条件来作为研究对象。
1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1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现代烟草农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从农民个人独立经济转变为农民集体经济,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
1.2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烟草基地单元的关系
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是适应烟草行业“大品牌、大物流、大市场”的发展趋势,专门针对相应工业企业而建立的对口专业化种植烟叶产区。按照国家局相应要求,在基地单元建设与烟草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系方面,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基地单元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是,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是基地单元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而明确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
2 黑龙江省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
2.1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一基一社”或“一基多社”
针对产县与基地单元大小与种植品种不同,形成地区特色化烟叶种植加工。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两家烟叶公司,分别是哈尔滨烟叶公司和牡丹江烟叶公司,根据行政地理划分有20多个产县生产烟叶。由于产县大小、种植规模、收购数量、基础条件等不同,较大的产县内可以多设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较小的产县可以根据地缘因素联合成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对于跨区域联合,既可以保障小产县的存在必要性,也在规模经济上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而目前,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设立和烟草专业服务社的成立是基于较大产县中的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条件来建立的,发挥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经验总结是好的,但是,还要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的整体发展布局和地区间行业发展的平衡性上综合考虑。
2.2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现状,明确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由小到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专业服务。由小到大,即按照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律,由农民互助合作组,逐渐发展为发展目标明确、服务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的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即按照地区与人员差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基础好的区域形成以当地带头人带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协调发展,当地企业支持发展的模式;基础较差的区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大户、培养行业带头人,通过乡、村的行政体制来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即按照经济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一切事物都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建立、发展烟草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因此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烟叶种植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服务,即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烟农为核心,通过建立不同的专业型服务生产队,如移栽、农机、施肥、收割、烘烤等专业职能服务队来提高生产率,达到农民减少生产投入,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2.3 明确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因是“烟农需求”
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都有盲目性。烟草行业一蹴而就式的发展,形成“烟草搭台、烟草唱戏、烟农看戏”的局面,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农民种植、销售都是按照既有合约来执行,因而导致加入合作社与不加入合作社的需求差别不大,这往往是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与其他行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区别,即缺少能动因素。黑龙江省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基于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导致烟草企业扶植过大,烟农缺少积极性,甚至不清楚合作社设立的意义。
黑龙江省烟叶种植生产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实现烟叶行业的发展,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查找、分析总结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持续发展之道。黑龙江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要利用土地、行业优势,更要秉持“烟农利益”为本的主导思想来做,而不是本着“企业利益”的思想,企业只是扶持、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而不是建成烟草企业“自己的”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5).
[2] 张从明,谢义亚.美国农村合作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A].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0.
关键词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经验;建议;浙江衢州;衢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74-02
衢州市衢江区茶叶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1988年茶叶栽植面积达3 467 hm2,茶树品种全是鸠坑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管理粗放、茶园老化、产品单一,产茶效能日益低下,衢东丘陵地带茶区及衢北、衢南部分山区茶园改种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园面积减至667 hm2。因此,改变品种单一状况,推广能达高产、适制性广、制茶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势在必然[1-2]。
1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
根据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的要求,茶树良种推广成为衢江区茶叶生产的首要工作。在统一规划基础上,2002年衢江区经作站在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衢南湖南镇乌溪江东仓村设立茶树良种种植示范点,主要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3个品种试种,在试种成功后,逐步向示范点周边推广,至2004年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77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8.9%。2005年在衢东全旺镇大坪埂农场建成22 hm2良种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乌牛早6 hm2,浙农117品种5 hm2,龙井43品种7 hm2,安吉白茶4 hm2。之后,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3个产茶区在示范点、示范园的引领下,经衢江区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茶树良种化工作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68 hm2,占茶园总面积47.9%,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721 hm2,换种改植面积147 hm2。2009年,衢江区先后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13年再次荣获“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称号。
2 衢江区茶树良种化主要工作经验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优质、丰产性不容置疑,茶树良种化规划主要是根据产茶区气候条件选取不同品系茶树良种[3]。衢北山区冬季气温比衢东、衢南偏低3 ℃,1―2月霜冻天气频率高,夏季缺水较严重,乌牛早、浙农117特早生品种2月中下旬萌芽极易冻害,抗逆性相对较差的白茶易受冻、热害,相比之下,龙井长叶、龙井43无性系良种适宜种植;相对衢北茶区,衢南、衢东茶区乌牛早、浙农117、龙井长叶、白茶、龙井43、迎霜等品系适宜种植。
生产企业发展良种种植,不同品系良种合理搭配尤其重要,主要是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布局,可有效缓解采茶压力[1-2]。衢东茶区全旺镇大坪埂农场采用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搭配,3个品种萌芽间隔10 d左右,可错开采摘高峰,合理安排采工。
2.2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浙政办函〔2001〕99号)和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等办法的通知》(浙农专〔2002〕17号)文件精神,衢江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茶树良种化工程实施,及时出台《衢江区茶叶生产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文件及相关扶持政策。
扶持政策规定:茶树良种化建设中,新发展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或原有鸠坑群体土种换种改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1.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经区农业部门验收合格,给予7 500元/hm2苗木补助款奖励。该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衢江区茶树良种化进程,随后在衢州市、衢江区政府部门领导下,区经作站根据全区茶树良种化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2011―2015年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率达61.1%,列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经多年努力,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总面积47.9%,较2004年8.9%提高39.0个百分点。
2.3 以点带面,示范全区
按《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根据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三大茶叶产区特点,2002年选定太真乡塘坞口村、乌溪江东仓村、全旺镇大坪埂农场作为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示范点。区农业局经作站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定岗负责示范点的规划、指导茶叶生产工作。
到2013年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示范点已建良种茶园26.7 hm2,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190.0 hm2,衢南乌溪江东仓村示范点建成良种茶园16.7 hm2,辐射周边库区四乡镇发展良种茶园404.7 hm2。在抓好南、北示范点同时,2005年区经作站按照现代农业精品园规划要求,着力进行衢东大坪埂农场示范园建设,该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无性系良种标准化茶园22.0 hm2,主要品种为安吉白茶、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中茶108等,同时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208 hm2。
2.4 着力科技,强化培训
在茶树良种推广过程中,区经作站按“发展生产,科技先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邀请省农业厅、市特产站茶叶专家前来指导和授课,让茶农及时了解茶叶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春、秋2季,区经作站在三大产茶区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已成常态化、制度化。为配合茶树良种推广,把茶树新品种介绍、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幼龄茶树培育等基础知识作为讲解主要内容,同时向学员发放实用技术资料。根据各乡、镇茶园开发区需求,区经作站及时指派科技人员上门作现场指导。
据统计,自开展茶树良种推广工作以来,平均每年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8期,每年培训学员达1 000人次以上,每年发放有关资料逾6 000份。在抓好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区经作站经常组织种茶大户、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乡镇负责技术推广人员去兄弟市县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经验,为衢江区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2.5 全程服务,确保质量
茶树良种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宣传、引导、培训、组织规划花了近半年时间[4]。进入实施阶段,区经作站着重抓好良种苗木的选定、组织调运、茶苗派送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以确保良种茶苗质量和建园质量。
每年由衢江区经作站牵头,统计新建茶园苗木需求,在省农业厅和市特产站专业人员指导下,确定茶苗品种和育苗单位,并派员考察落实。茶苗出圃,调运时严把质量关,并办理相关植物检疫证书。近年来,从松阳、遂昌、安吉、新昌等地调运的茶苗质量上乘,种植后齐苗率均达90%以上。
3 茶树良种化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衢江区茶树良种种植经济效益提高明显,莲花镇青萍农场2006年种植的20.7 hm2良种茶园主栽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2.4 t,总产值279万元,净收入127万元,折合净收入6.1万元/hm2,相比全旺镇郎家茶叶合作社25.3 hm2当地种茶园,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1.4 t,产值182.4万元,净收入53.2万元,折合净收入2.1万元/hm2,良种茶园净收益是鸠坑种茶园的2.9倍。
3.2 品质提升
衢江区名优茶生产主要是扁形、针形、毛峰类名优茶,无性系良种制作名优茶芽叶壮实、匀称度高、完整度好,而鸠坑当地种芽叶瘦小,扁形、针形名优茶适制性较差,大多以加工毛峰类茶为主。2010―2014年衢江区名优茶评比,获奖的“大山”玉露、“大坪埂”龙井、“九龙神针”等全由良种制作。“大山”玉露2010年获得“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得“第四届义乌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
3.3 生产效率提高
根据多点调查显示,衢江区名优茶手工采摘,无性系良种茶园平均每天用工27名/hm2,群体种每天采工45名/hm2,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茶园采工费用下降40%,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茶园芽叶性状一致、发芽整齐。从近几年茶叶生产成本分析,采工工资占总成本的65%,采工费用下降直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提高显而易见。
4 茶树良种化建议
经多年努力,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成效显著。综合衢江区良种推广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升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水平,提出3点建议,以供从事茶叶生产的同行探讨。
4.1 重点栽植优质型良种
大多无性系良种属早生、高产型品系,2012年之前茶叶上市越早,价格越高,早熟是发展良种种植的主要标准。近几年,政府严控“三公经费”政策推行,早期礼品茶销售受阻,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求早观念淡化。基于市场需求变化,良种推广应按适制性选取内质优良的优质型品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此方面,福建省在良种选育、种植上,特别注重香气和滋味,福建乌龙茶市场销售长盛不衰,效益良好,其经验值得学习。
4.2 不同品系合理搭配
茶叶生产企业在规划良种种植时,不同品种合理搭配,可错时采摘,有效调节采摘洪峰,缓解采茶压力;不同品质的良种通过优势互补可提高制茶品质,比如全旺镇大坪埂茶业公司加工的香茶是浙农117品种与安吉白茶品种的组合,浙农117产量高,而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特高,其制作的香茶香气、鲜爽度明显提高,在松阳市场售价高于其他香茶20%。
4.3 适应机采标准化茶园规划
生产成本提高,尤其是采茶成本的高涨已成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推广机采势在必然[4-5]。据调查统计,衢江区2014春季名优茶采工工资较2013年提高17%,目前机采茶园面积只占总面积7%,机采也只局限于大宗茶生产。中档往下名优茶、大宗茶实行机采是发展趋势,今后衢江区良种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换种改植,应作适应机采的规划,推广机采,降低生产成本,以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吴步畅,庞英华.传统名茶产区更需要推广无性系良种[J].茶叶,2009,35(4):221-223.
[2] 毛祖法.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易木.浅谈无性系良种的优劣及引用[J].中国茶叶,1990(1):16-17.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机械化种植;模式;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S511;S2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3-242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3.006
Discussion on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Models in Guizhou Province
ZHOU Peng1, ZENG Shan2
(1.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yang 551400, China; 2.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Key Technology on Agricultural Machine and Equip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planting mechanized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referring to the matur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suitable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models for Guizhou province was explor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of demonstration base of ric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isting rice prod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the equipment matching mode an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Guizhou were got,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models; Guizhou province
F州省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北部、中部地区[1]。水稻以杂交稻品种为主,常年种植面积7万hm2。种植方式以人工育插秧为主,水稻平均单产在7 050 kg/hm2左右[2]。水稻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5%,在贵州省粮食生产安全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稻种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实现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后续其他生产环节的作业质量以及水稻的最终产量都与水稻种植环节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可减少用工量40%,步进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效率分别是人工插秧的11.5倍和30.0倍,机械直播效率是人工插秧的30.0倍。2015年贵州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到10%,与其他环节机械化相比,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推广应用水平,都明显滞后。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受丘陵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耕地过于分散,水稻生产经营规模小,户均种植面积不足0.2 hm2;二是耕地基础设施差,机耕道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三是水稻机械化种植配套技术农机装备少;四是栽植模式多为传统人工种植模式,以人工插秧和人工撒播为主,机械化种植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农艺技术体系;五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3,4]。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建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发展。因此,积极推进贵州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保障水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贵州省水稻种植区域划分
贵州省属单季稻区,水稻主要种植在海拔200~2 000 m的区域,根据光热条件将贵州省划分为6个稻作区[5], 包括:①黔中单季稻区。贵州省中部广大地区,是贵州省水稻主产区。海拔为1 000~1 300 m的高原,包括贵阳、安顺地区东部及黔南等19个县(市),以一季中晚稻为主,该区坝区较多,田块较大且连片,适于机械化作业;②黔东单、双季稻区。包括铜仁地区15个县(市),海拔为400~600 m的丘陵,该区地处贵州省高原向湖南省西部丘陵延伸地带,以丘陵盆地为主,田块相对细碎;③黔西南单季稻区。该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包括黔西南州兴义等9个县(市),海拔为1 200~1 600 m的高原,光热条件好,由于雨季较晚,易形成春旱,影响水稻播种和移栽;④黔南单、双季稻区。包括罗甸等13个县(市),海拔为200~800 m,拥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属单双季稻混合种植区,春旱现象频繁。由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等方面原因,双季稻产量较低;⑤黔北单、双季稻区。包括遵义地区800 m左右的黔北高原,光热条件较好,具有较高的水稻种植技术水平;⑥黔西北单季稻区。该区位于贵州省位置最高的地区,包括毕节地区6个县及水城、六枝等县,海拔1 500~2 000 m,光热条件相对较差,水稻适宜生长期短,须采用温室大棚或塑料薄膜育秧及配套种植技术才能保证水稻正常生产。该区地势高峻,田块细碎且分散,机械化作业难度大。
2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及区域模式
2.1 机械化直播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化栽培技术,目前水稻直播主要有人工撒播、机械直播和飞机撒播。机械直播又可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
机械化水直播技术是先上水整地,待田间地面保持湿润时,将稻种或经过浸种催芽处理的稻种用直播机直接播入大田的一种种植方式。由于稻种直接播种在田面,水直播要求田块地势平坦,排灌通畅,田面一定要平整,田块表面高度差不超过30 mm,整地后沉淀2~3 d,土壤要求下粗上细,土软而不糊,播种时应保持田面湿润,无积水。水稻直播与插秧相比省去了育秧、拔秧、移栽等环节,作业效率高,易于推广。
水稻旱直播种植是在旱地进行整地、播种,待秧苗长至二叶一心时分阶段灌水的一种种植方式,旱直播要求整地后土壤颗粒细碎,田面高度差在30~50 mm,对高度差过大的田块,采用激光平地机或平田机械进行平整。机械旱直播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中最简单的种植方式之一,与移栽水稻相比,省去了育秧和移栽等工序以及育秧和整地时用水,一般可节能20%左右,比插秧节水25%~50%[6]。机械旱直播具有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生产作业成本低等特点,与移栽相比更适宜机械化作业。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从2014年起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集成水稻精量直播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建立了7个试验示范基地,2014-2016年水稻直播技术在7个示范基地均取得了成功,在海拔1 500 m及以下的稻作区均适宜发展水稻直播,对于1 500 m及以上海拔区域,对品种的生育期有较高要求,只能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和中早熟品种。贵州省80%的稻作区在800 m及以下,在这些地区,使用的品种范围广,推广直播技术受倒春寒和生育期的限制小、风险低,是推广水稻直播技术的主要区域,在水资源和降雨较多的地区可发展水直播技术,适于贵州省主要稻作区;在雨季较晚、易形成春旱的地区可发展旱直播技术,如贵州省西南与南部地区。水稻精量直播技术在贵州省处于起步阶段,将作为贵州省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贵州省主要稻作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2 机械移栽
水稻移栽主要包括机插秧和机抛(摆)秧等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包括机插秧苗培育、机械插秧、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与人工插秧相比,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是贵州省水稻种植的主推技术,机插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泥浆沉实、水层适中,整地后保持水层2~3 d,土壤沉实即可薄水机插。
贵州省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水稻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推广12年来,制定了适于贵州省山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培育了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逐步形成了适合贵州省实际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模式,机插秧得到较快推广,插秧机具从最初推广的步进式2行、4行到乘坐式4行、6行和8行高速插秧机,机具使用范围从坝区到梯田,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水稻机插秧种植面积3.42万hm2,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7]。
机插秧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具有种植密度均匀、通风采光好、增产效果显著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目前是贵州省水稻种植机械化主推技术,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水稻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水稻生产效益,适于在贵州省主要稻作区推广应用。
3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对策
3.1 贵州省水稻机械直播发展对策
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在贵州省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完善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发挥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的优势,规避水稻直播技术的风险。
3.1.1 加强与水稻机械直播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包括品种、除草、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重点加强水稻直播品种的育种工作。根据贵州省不同区域的水稻种植模式要求,结合山区春暖迟、秋寒早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山区中稻在秋寒到来之前安全抽穗的问题以及前茬作物的生产情况,培育出与当地茬口相适应的水稻直播品种;根据杂草情况,筛选不同高效除草剂的施用,科学抑制杂草的生长,通过配套农艺技术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稻区的水稻机械直播技术规程,正确发挥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的优势,规避水稻直播技术的风险。
3.1.2 加强水稻机械直播田的平整处理,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激光平地机具 水稻直播田对整地要求较高,根据不同的直播方式选用水田激光平地机和旱地激光平地机,旱直播前茬田尽量耙深到达犁底层,旱旋后土壤颗粒细碎,激光平地后地表高度差在30 mm以内,易于控制水层,保证播种后稻种出苗。
3.1.3 加强适用于贵州省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的机具研究 由于受贵州省土壤、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等的影响,在不同水稻种植区选择适宜的水稻直播机具进行推广应用,根据贵州省的种植特点对机具进行改进优化,研制适于贵州省水稻直播的配套机具。
3.1.4 加强与农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进行水稻直播技术的示范和培训 通过技术示范和组织现场观摩会,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人员、农机手及农户对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的认识,从而增强推广机械化直播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3.2 贵州省水稻机械插秧发展对策
水稻插秧机在贵州省推广十余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贵州省水稻产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不适应,田块细碎、基础设施差、田间高度差大、田间转移难等问题使得机械化插秧的高效率难以发挥;二是缺乏水稻机械化插秧配套农艺技术和规范,特别是与机械插秧配套的相关育秧技术;三是现有的水稻种植经营规模小,与机械化插秧技术不相适,特别在育秧、运秧等环节所需人工量大,造成生产成本高和效益低;四是国产插秧机作业可靠性差、作业质量不能保证,进口插秧机价格高,推广难度大。综合贵州省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3.2.1 加强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技术,促进水稻机械化插秧发展[8] 育秧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发展的关键,秧苗质量直接影响到机械插秧的作业质量,最终影响水稻产量。在贵州省西北等高寒地带和山区梯田,昼夜温差大,育秧时易遭遇低温阴雨天气,现有的水稻育秧方式出苗率低,易发生烂秧现象。因此,应结合贵州省的种植特点,在水稻集中种植坝区大力发展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转变现有机插秧育秧方式,使水稻育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不仅能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还能降低育秧成本,对加快贵州省机械化插秧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3.2.2 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 土地流转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保障,土地的合理流转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因此,应加强鼓励、引导和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将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田块进行整治改造,现连片规划种植,以满足应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械作业要求,进一步提高栽植效率,为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奠定基础。
3.2.3 加强适用于贵州省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机具研究 由于受贵州省土壤、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等的影响,须在不同水稻种植区选择适宜的水稻插秧机具推广应用,并根据贵州省的种植特点进行改进优化,对经营规模大的农场可以选择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提高工作效率;丘陵山区水稻种植规模小,田块细碎,田间基础设施差,可选择手扶步行式插秧机进行推广,提高插秧机械和育秧设施的性价比,降低用户的成本,从而使机械化插秧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俊铭,谷晓平,徐丹丹,等.贵州稻作气候资源优势及其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86-89.
[2] 林均和,孙红闯,周 波,等.贵州水稻机械作业与生态环保种植技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3.
[3] 吴伟军.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J].农机科技推广,2009(7):38.
[4] 陈 聪.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5] 杨恕良.贵州水稻气候资源及其种植区域划分[J].贵州科学,1987(4):70-78.
[6] 焦春海.国外直播水稻生产与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1994(7):23-25.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在现代蔬菜栽培过程中,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蔬菜栽培种植发展的必然需求,逐渐被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在无公害蔬菜栽培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同时也是无公害蔬菜栽培能够得以较好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当前无公害蔬菜栽培过程中,必须要对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积极推广应用,从而保证无公害蔬菜栽培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取得更加理想成果。
1无公害蔬菜栽培现状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得到较广泛推广应用,并且人们对其优势也有叫充分了解,然而在无公害蔬菜栽培及种植方面仍有一定问题存在,其主要就是栽培技术以及栽培成本。对于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而言,其与传统蔬菜栽培技术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成本比较高,这一点也是影响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蔬菜栽培工程栽培成本已经不再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人们更加注重栽培技术,所以无公害蔬菜栽培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当前市场情况而言,无公害蔬菜在市场上占据十分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无公害蔬菜本身具有安全健康特点,因而价格与普通蔬菜相比要高出很多,因此虽然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同样能够得到较理想的利润,所以其投资价值相对而言仍旧比较大。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上工业化产业不断发展,工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水体及土壤均受到污染,而传统蔬菜栽培中所依赖的主要为土壤以及自然水体,因此所培育蔬菜会有较大安全问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公害蔬菜也就表现出明显优势,受到人们广泛欢迎[1]。
2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途径
2.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对于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而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该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其加强重视,并且要制定有关推广应用方案,从而在推广应用方面加强力度。另外,对于相关管理制度应当进一步进行完善,对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从而对无公害蔬菜栽培进行更好管理,同时应当提升相关推广工作人员相关知识水平及技能,使其能够与种植人员之间不断加强联系,从而更好向农户推荐新品种及新技术,对于农户所提出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保证无公害蔬菜技术推广应用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2加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宣传力度
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一项必须任务就是应当对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户能够对该技术更加充分了解,从而在实际种植及栽培过程中对其进行较好应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技术推广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及方式加强宣传,可选择发放宣传单页及小册子形式,也可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进行宣传,从而向农户较好讲解无公害栽培技术优势及相关技术要求,保证农户能够更好认识该技术,能够对其该技术优点更好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农户更好应用该技术,最终保证该技术推广能够得到较好效果。
2.3加强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
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中推广应用过程中,对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强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无公害栽培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才能够为更好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奠定良好基础。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应当对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加强重视,并且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及人才投入,以保证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能够得以较好开展,从而对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2.4结合实际情况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实际推广过程中,必须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不同地区而言,无公害蔬菜种植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蔬菜生产质量及产量方面周围环境因素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实际推广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周围环境条件,推广应用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应当保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得以更高应用,从而可保证其能够得以更好推广[2-3]。
3结语
在当前蔬菜栽培及种植过程中,应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可得到理想效果,可使无公害蔬菜栽培得以较好实现。所以,相关部分及工作人员应当对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加强重视,并且要通过有效途径对该技术推广应用,从而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范围能够逐渐扩大,使其作用能够得以更加充分发挥,促进蔬菜栽培种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枫.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与应用推广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6(14).
[2]林少斌.常见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