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管理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3 16:59: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管理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管理的问题

第1篇

一、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在城市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延安市城区的交通秩序和运营状况明显优于榆林。五是榆林城区没有专门停车场,车辆存放只能挤占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站点、公交线路设置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新区建设的需要。六是市区交通流量大的21个平交路口,只有9个实现了红绿灯信号控制,且无安装电子监控器,有些交通标志、标线也没有按标准设置。七是出租车管理不严,无经营年限限制。非法营运的无照车、摩的、三轮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交通秩序混乱,事故不断发生。八是一些商场、酒店、医院门前熟食、瓜果、杂货摊点乱摆,夜市占道经营,直接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林城区污水排量约20000立方米/天。这些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雨污混流,导致榆溪河干流、榆阳河水质恶化。五是城区垃圾处理不够及时。目前,榆林城区日产生活垃圾450吨,工业、建筑垃圾800吨。由于垃圾处理设施简陋,且缺乏市场运作机制,因此,形成了垃圾乱堆乱放,处理不够科学的弊端。

4、噪声污染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城区车辆鸣笛没有彻底禁止,高噪声的拖拉机等进入市区运载建筑材料,超时限夜间施工,商业、娱乐业无限制播放音乐,婚丧嫁娶鼓乐彻夜不停,使噪声与日俱增。据市环境监测总站“十五”期间对城区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噪声污染五年均值上升为72分贝。

5、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主要是管理缺乏统一性、全局性。由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混淆不清,出现有利的事抢着干,问题绕着转,工作生搬硬套,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如榆林城区自来水供应就涉及到榆林市建设局、水务局、榆阳区水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四个管理部门和市自来水公司、区红石峡供水站、经济开发区水厂、尤家峁水库及市、区水资源办等十个部门和单位的 同时,榆林市区社会治安秩序不良,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使一些居民缺失安全感。还有城区绿化与城市建设没有严格按规划协调发展,不仅绿地面积小,而且人为破坏绿地的行为也比较严重。

二、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城市步入健康文明和谐发展轨道

如何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是关乎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大课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实施“七大工程”,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城市发展新环境。

1、畅通工程。旨在整顿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为市民提供一个畅通、便捷、舒心、安全的交通环境。

一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安、规划、城建、交通、工商、物价、安全等部门参与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处置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项目、重大议案和重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

4、清洁工程。旨在动员一切力量,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一是垃圾处理实行公司化运营。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市场化运营或地段物业化管理,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如大千保洁公司,用42万元购置的6辆垃圾收集车,收集解放路、新建路、长城路等路段的垃圾及西沙两地块的清扫保洁工作,运行良好,很受市民欢迎,是实施城市清洁卫生工作的有益偿试。要实行建筑垃圾完全处理,生活垃圾分置处理,建筑垃圾由建设单位出建筑垃圾处理费,承接单位按规划填埋造地,建成土地进入市场获取一定效益。生活垃圾可回收的要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医疗废物及危险品废物等的处理,处理厂由国家出资建设,公司竞标经营,处理费用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由政府定价,废物产生单位承担。三是要采取重点整治,突出检查,夜间巡查等办法,治理清除乱贴乱画行为。要采取联合执法的办法,整治乱停乱放的行为。要加快城区公用厕所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形象。四是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活动。由市区统一组织实施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制定行动纲领、任务和目标,将责任细划分解到每一单位、街道、社区。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闲置地址、铁路、国道沿线、加油站、车站内外、集贸市场、夜市、河道等处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氛围。

5、绿色工程。旨在增加绿化面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建设环城绿色屏障。要将东线的东沙林场至七里沙、西线大墩梁、北线红石峡万亩生态公园,南线三叉湾农田绿化带和河堤林带,延伸连接成环城区立体绿色屏障。为了有效保护林地,要划出地块,建立公墓,让现有墓地集中入驻公墓。要逐步开放林地,发展集休闲、观赏、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二是保护榆阳河、榆溪河旁农田绿化带。对榆溪河从黄庄至红石峡河川湿地、农田带,要采取非常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措施进行保护。三是对榆林城区范围内所有绿地、树木实行造册登记,挂牌管理。要实行绿地树木认证管护和门前绿地树木管护责任区制度,使城区绿地、树木走上以法管理的轨道。四是做好城市规划,改变过去胡同式街道、插空建房的布局,每隔一定距离应建一小块街心花园。对绿地可实行冠名建设,凡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绿地的单位或个人可设立冠名标志。

6、宁静工

程。旨在减少噪声,为市民创造和提供一个舒适、宁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是对进入市区的车辆一律限速、禁止鸣号;要划定不同区域限制三轮并禁止农用拖拉机等高噪声车辆进入城区,以减小噪声污染。二是要采取种树、设绿蓠的办法,在道路两侧建立隔离带,以缓减交通噪声。三是建立城建、环保、公安、工商联动机制,对建筑、装璜、娱乐、商业叫卖和婚丧嫁娶鼓乐噪声进行管理和限制。特别对建筑施工企业应严格管理,要求设置屏障,限制施工时间,尽量减少噪声干扰。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暴力执法;危害;原因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但同时管理中的暴力执法事件呈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城市管理责任愈加重大,在这个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对暴力执法的研究并提出对策已刻不容缓。

一.暴力执法相关研究综述

暴力执法狭义上是指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是对相对人实施的违法的强力袭击或强制行为,广义上是指公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一切强制行为,包括合法和非法的强制行为。本文中所说的暴力执法是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开展行政执法过程中,违背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执行法律,对管理相对人进行辱骂、殴打、围攻、强行扣押没收物品等伤害行为。案件主要发生在摊贩治理以及拆除违章建筑与处罚违章停车行为两个领域。

近几年学术界对暴力执法进行了一定的关注,针对的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暴力执法的案例研究、原因、危害以及对策分析等方面。但因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不管是从理论或实践上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如何解决还缺少全面、权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而国外的城市治理模式与我国的不同,是由警察来当任行政执法的任务;在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公开方面。因为体制和发展过程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管理制度,要结合国情,根据实际探索我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二、的危害

在城市管理的暴力执法中,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利益以及双方的生命安全,同时对法律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一)引发执法相对人的暴力抗法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很难调和,被粗暴对待、执法人员待人不公、生计物资被没收等因素,使得执法相对人与执法者之间的矛盾易被激化,双方极易爆发冲突,引发暴力事件,近几年中,摊贩围殴或伤害执法人员的案件屡见不鲜,执法人员的行为往往带来的是相对人的暴力反抗,而处于弱势群体的摊贩易引起周围群众的同情而引发较大的群体暴力事件;暴力执法以及暴力抗法威胁着双方人员的生命安全,威胁着城市的稳定发展。

(二)导致执法经济成本的提高

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防止管理相对人额反抗、提高执法效率,逐渐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投入,针对一般的执法并不需要配备大量的武器装备,但是在城管执法中,为了压制管理相对人的反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占用资源,使得经济成本不断提高。

(三)破坏执法者形象

执法者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但是部分城管执法人员的粗暴的执法方式使得公众对城管有了偏见,而城管执法人员对于这部分偏见由于其对自身地位的不正确认识而引发更严重的暴力执法,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公众对执法者的偏见愈加深刻。执法者代表的是法律的执行,而暴力执法本身就是对依法执法、对法律的践踏,暴力执法就是对自身形象的贬损,更让自己走到公众的对立面。

三.的原因

(一)暴力执法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现有城市管理理念的必然结果

暴力执法大多表现在城市管理、市场秩序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执法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失业人口摊贩化、摊贩群体弱势化、摊贩经营非法化等问题不断出现,使街头摊贩管理、弱势群体生存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难题。而一些政府部门盲目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被看作影响城市的现代化,成为重点“整治”、“整顿”和“打击”的对象,暴力执法的对象多数就是这类弱势群体。

(二)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忽视了执法过程的正当性

现阶段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没有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尤其是有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同时,大量的编外人员的存在,其素质普遍不高,甚至还不具有高中学历,或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充当“临时工”,很难保证执法的质量;其次,暴力执法是以暂时的效果换来执法的不公,而引发的纠纷恰恰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得不偿失。

(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今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虽然一些法律法规对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所规定,但是不够具体和完善,导致执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执法缺乏合理的法律标准;同时,自主裁量权过大,在实际案件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管理相对人不满处理结果而引发的双发的冲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规范行政执法的重中之重。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住房、就业等压力,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等转换为摊贩谋生,带来了更多的城市问题,为了改变城市面貌,在城市管理中双方的利益角度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作为政府主要职能之一的城市管理,其行政执法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中扮演着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加强服务型城管的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对暴力执法的对策研究,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促进摊贩的规范建设,减少暴力执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城管执法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孙为新,张德宝.浅析城管执法中公务化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4).

[3]刘卓芳.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J].社会科学家,2009(8).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特色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以及文化发展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着主导作用。城市规划不仅要求目标化,生态化,更要有效率,有文化;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进程等问题,传统的经济管理规划受到制约。怎样把握好规划规则,实现未来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制度落后

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延伸”,对城市建设的调控采取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方式。可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城市建设也转变为市场调解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然而,投资不足,要求不严格,管理制度松懈,导致城市施工者内容不完善,城市专项规划不完整,进而影响了总体的规划修编。

2、缺乏科学民主的规划策略

在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下,秀山县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核心命题也将开始由县城实现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由小城市实现向中等城市的跨越,这也就使得原规划难以适应秀山县未来现实的发展需求。政府在决定城市规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涉及诸多的因素,多结构,多重关系的综合性决策,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智慧、和经验可能制约建设城市美好愿望的实现,从而导致城市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县级城市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地方领导缺少强烈的法制意识,随意改变规划细节,尤其在对招商投资上,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作用下,借用一切手段变更规划布局,以致使已经制定的规划而成为废纸,出现劳民伤财的现象。

3、法律保障及公众参与度不足

城市的规划管理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一些行为,市民、投资者、开发商、政府等都与城市的规划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的审批、修订以及编制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局限于由专家、领导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组成的小圈子内,采取的是封闭式的一种规划编制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贯彻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的相关意见,但是普通市民和相关专业部门的意见却往往不能被充分采纳,这样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就会造成一定的难度,在法律方面,我国对于公众参与决策城市的规划管理也并没有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也有很多城市都制定了城市规划的成果展示,但是对于公众会以何种方式来参与城市的决策规划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科学编排城市规划

国家政策和区域政策为秀山县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打来了良好的机遇,“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伴随着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而快速发展壮大,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社会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前进。同样,城市规划为政府监督市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依据。我们要用独特的眼光,吸收规划先进理念,对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要做到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科学编排城市规划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再遥不可及,将城市规则具体化,合法化,人性化,山水田园的生活指日可待。

2、完善法律保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2000年以来,秀山县城镇化水平按照平均每年2%的速度增长,并根据重庆市对秀山县的要求,结合秀山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得秀山县未来的城镇化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完善相关的群众参与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使得不同的主体在城市的规划管理当中都能够得到顺畅的表达,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法律建设方面,要严格坚持法制建设,逐步建立起城市规范管理的法制体制保障,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更要对其加强保护,逐步完善新的公开化和公众参与的程序,保证政府在领导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群众的呼声。

总结:

城市规范合理的发展,促使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敏锐的观点,有及时合理的调整方案与解决方式,更要协调控制社会,环境,人口与经济的全面、和谐的进展,同时,正确完善、合理的统筹规划管理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不断的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和科学掌控城市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孟兆国,代智. 泛策划与规划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山西大同卫星城中心区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S1):26-30.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的管理

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城市规划管理具体来讲就是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的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对各项建设活动的控制及调节,使之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以此来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

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

在城市规划的管理中应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激励机制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规划的责任制。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实现科学管理的第一要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的担负起应该负的责任,时刻注意要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不断明确具体的城市工作目标和要求来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1.2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评价一个决策的好坏要用社会标准和主体标准来进行综合的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行政决策能够有效地实现,所以应该大力培养优秀的城市规划人才,还要加强对现有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此来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及水平。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1.3 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

城市规划的实施应该走向规范,要节制规划许可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符合法律规的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进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从而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在进行规划修编的时候还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查找问题及分析原因,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

2 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在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人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2.2 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及作用有待完善

有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更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来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

2.3 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 用地和人口) 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在一些一流城市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的要求。所以我们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严峻挑战。

3 城市规划管理解决措施

3.1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体系

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根据各省市的建设要求统筹编制好总体规划目标和可操作计划,建立起市、县、镇一条线的总体规划。具体可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六大类。全面的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确定城乡边界,避免出现边界重复或不重合。

3.2 加强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群众守法意识

首先,由政府开办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对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他们对贯彻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使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等决策和处理违法建设问题时能严格依法办事,避免违法事件发生,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规划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使公民在利益受到不法开发商侵犯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3.3 加强规划法规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并实行统一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样必须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好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3.4 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其次就是改革管理体制了,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3.5 完善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可以更好的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第5篇

【关键词】盲道;视残者权利;管理;法治化

盲道(sidewalk for the bland),是指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宜为中黄色,也可采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颜色。盲道作为城市无障碍设施之一,是国家政府关爱视残者的体现,是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无障碍化,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有效的盲道设置能促进视残者获得更多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由于失明所带来的各种限制,对视残者心理、生活和就业等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盲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盲道建设和使用状况存在问题,不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如《规范》规定盲道应连续,但不少盲道被障碍物占用,造成盲道的断裂,不仅商用设施、普通市民随意占用,而且公益设施如市政设施中地下井盖的铺设、绿化植物等也在占用盲道;还有不少盲道遭到磨损、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与完善。再如《规范》规定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盲道至少要设在相距0.25~0.5m处,但城市常有盲道紧挨这些障碍物的情况存在。更深一步讲,客观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和健康,因而社会现实中的盲道问题会在家庭中衍生。出行不便,盲人经常被迫呆在家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身体素质易下降,易产生孤独、自卑、狭隘以及失落之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首先,从社会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在于他们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维护意识淡泊。现代社会对保障盲人对盲道的使用权利还处于道德机制的约束阶段,有一种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与自治意识。

其次,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政府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维护与使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二,规划不合理,缺乏长远、系统性考虑。比如先有道路和其他设施,后有盲道。其三,部门间职责不明、推诿管理,缺乏系统性、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作出规定;其四,对视残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出行权等正当权利。

三、解决对策

城市管理法治化的内涵是人权在城市生活中的充分实现和对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控制,明确市民、社会、国家各自在城市管理法治化中的分工。其中人权不仅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人身权、社会权、尊严也在范畴之中。

因此,解决盲道问题,首先要坚持在城市盲道的规划管理中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关心视残者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国家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基本常识,改变市民原先淡泊的主观认识,让他们有合理使用甚至主动维护盲道的社会管理的自治意识,进而影响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相关管理制度的推行。

其次,进行法治化、系统性管理。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包括要素和结构,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功效。盲道好比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要素,是构成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它要素与它要有合理的结构即合理的联系和组成方式,才能让这个系统发挥良好的功能。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好比结构,有完善的法制与优良的管理,才能建设和维护好盲道,为盲人出行创造便利,实现他们的出行权等权利。因此需及时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授予政府权力,对盲道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有制约,明确政府部门职责,确定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权归属,避免相互推诿。同时外部环境对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要营造让市民正确使用于主动维护盲道的社会氛围,“内外”兼顾,才能达到功效,解决目前存在的盲道问题。

最后,国家要鼓励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类似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发动社会团体的力量,多维角度关怀视残者,保障出行权等合法权益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发展;重要性;问题;措施;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规划管理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1)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低碳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1)城市规划是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的,部分房地产公司改变规划,出现违法超标的现象,将造成规划管理决策上的失误。(2)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一直较为分散。由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体系的构建和分解,这种分权体制不仅影响了行政机构间权利的不集中,还使管理权限的力度不断的消弱。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外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事权体系也发生着变动、重组。(3)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在目前我国规划管理人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较为薄弱、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等都将会严重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水平。(4)忽视公众的参与权。城市的主体是人,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主要针对规划设计,而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利。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进行单方面的决策与实施,缺乏公众参与制度。将导致城市规划脱离群众,忽视了规划的现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三、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全面的系统管理机制。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城市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建立规划管理体制。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的目标、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的特色进行分析定位,同时,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好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的管理。使用土地的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的布局、环境的质量、城市的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加强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加强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的。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将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以及反馈情况的总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储存,并且能够将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形成信息资料的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统一化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出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可以为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目前我国的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有: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网络通信系统(MS),是可以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进行的。

4、兼顾环境效益。城市规划管理除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5、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3、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结束语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云利波等; 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4(03)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96-01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综合体,它作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集结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古今文明与人类智慧,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而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管理机构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和领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城市的良好发展。

一、城市建设管理的作用

城市建设管理的优劣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可行的制度,努力做到管理网络无盲区、管理内容无空白、管理范围无死角,抓住城市建设管理这个关健,不断提高和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就大多城市而言,在原先城市基础的建设之上,我们也在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这座城市。其中实行城市绿化亮灯工程,拆除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可以使城市建设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通过开展优秀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程度都大为增强,从而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也为改变城市面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管理的观念落后

城市建设的观念与当前城市发展的阶段并不十分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建设规划的意识淡薄。出现诸如“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这类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象。比如,“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还未真正扭转过来,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的模式和框框,造成一些“安全小明小区”不安全、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第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立。因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二)城市功能不健全

城市功能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基础功能和价值功能。

首先,基础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相对匮乏,个别费用也未能及时到账,严重妨碍了我国城市建设的进度,致使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缺乏健全完善的公益设施建设。例如,城市建设道路不通,时而有交通拥堵的现象发生;暖电力管道建设不合理,要经常开挖修理等等,上述现象导致了城市建设的进度停滞不前。

其次,价值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地位和价值体现。价值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资源在城市的聚集。如果城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一方面会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浪费,同时也就缺乏对资源进一步聚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

(三)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多数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均处在初级阶段,很难对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单位、使用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

(四)城市建设的监管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起步晚,对于城市建设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也比较晚,所以相关的监管法规不够完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政府城建部门职能的不明确引起相关监督条款适用的模棱两可,以及政府主导下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先受到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后来又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对城建监督本身还不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没有完全跟上。

三、解决我国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做好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与此同时,要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城市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配套进行房屋,各项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发展城市,二是发展经济,三是重视政府市政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使城市较快地聚集资源,回避和化解旧城的社会矛盾,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用新区建设带动改造的办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引导会展业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各个城市在推进城市化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的态度,根据城市的规模和职能,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能够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达到完善城市管理目的。

(三)健全城市建设的规划体制

由于城市建设对政治、经济、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以及与众多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一个完善的全面、系统的规划体制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全面、系统的规划,才能保证城市建设本身的正确性,才能让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落实城市建设的监管法规

由于城市建设管理在各个方面都在所难免的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执行问题,比如执法人员的行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之间的配合以及衔接等。因此,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建设的力度,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这些具体执行问题的合规性,都需要依靠监督来完成,也只有不断的强化建设管理活动的合规性监督力度,才能更好杜绝令行不止、扯皮推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是政府市政的主要职能,也是政府为确保城市功能高效运转及有序运行的调控行为,更是城市现代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结合现状,不断探索,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改善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芳.谈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3.

[2] 黛茜,傅小坚.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 城市管理 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型城市的发展日益完善。伴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求,中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也不断壮大,在提高国家城镇化率,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下,中小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相对于大城市建设的清晰来讲,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引起了国内政界及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而这其中中小城市管理问题最为引人注目,因此中小城市管理中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较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我国中小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城市不合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我国中小城市在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多地关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较为“冷淡”。在国家推出加快城镇化水平的要求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速度逐步加速,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日益兴起和中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同城市的整体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更多地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很难与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相配套。中小城市发展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城市道路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相关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中小城市的管理,同时也影响中小城市建设的质量。

(二)中小城市人口密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特别是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员流动,出现人口大量流向东南沿海的局面。人口大量向城市的拥挤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在资源配置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方面的差异导致大量外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及对人员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较弱,因为大部分外来人口均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中小城市管理同个人利益之间出现的矛盾会较大城市激烈。同样是追求经济利益,为此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到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良习惯和旧观念会自然的带入到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中小城市的整体规划、管理和建设同个人的利益出现博弈。管理与被管理的就一定存在矛盾,就必须处理好这对矛盾,行使有效的管理。

(三)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相悖

随着中小城市规模的壮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生活垃圾及城市工业“三废”排放量迅速增加,另外在中小城市发展中对于垃圾的综合处理及无公害处理率极低,这就会造成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同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健康发展目标相悖。中小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同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相悖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主管上更偏向于经济的增长,重建轻管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的扭转过来,管理意识滞后,在城市管理体制上,政出多门,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的问题,这就会造成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城市管理上的整治不力,中小城市环境就会迅速恶化。

(四)中小城市末端治理障碍重重

中小城市末端治理障碍重重主要是指在中小城市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管理对象同大城市差别较大。主要的管理对象和管理难点是城市的低收入者和进城务工人员,二者作为城管日常执法中主要对象,从主客观因素来讲要较城市市民的管理难度大,因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并非是城市管理机构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处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末端”,经常会出现城管人员在一线执法时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小城市管理的职能宽泛,就更增加了城市治理末端的障碍。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从最初的市容环卫到城建监察一直到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城市管理职能日益扩大。当前,中小城市管理中一些不属于其管理职能的,其他管理部门不想管、管不好的事都集中到行政执法局,中小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经常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产生冲突。

二、我国中小城市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城镇化在近年的扭曲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进程务农的农民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已有的无业人员对城市管理特别是中小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从事的是城市生活当中较低档次的行业,靠体力活的收入或是小本经营,在城市生活当中很难拥有一个好的就业机会,收入较少,大部分处于无照经营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状态下,这对于中小城市的管理来说是其存在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城镇化扭曲发展的现状还表现在对其发展投入的不足,随着中小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更多的发展经费的投入和补充,但是目前从大多数中小城市发展的投入现状来看,对其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例如: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造成中小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卫生标准不达标,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二)中小城市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

对于中小城市的管理来讲,其管理的群体和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出现问题的群体是弱势群体,例如进城务工但是没有找到何时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或是城市生活当中没有固定收入和没有工作岗位的城市低收入者,对于他们来讲生存的基础主要是依靠小生意的经营来维持,而他们大多数处于无照经营和违法经营的状况当中,一但执法部门将其商品和工具没收,他们的收入来源随即没有了保障,生活就会陷入到窘迫的状态当中。由于生活所迫、生活压力和周围人的冷漠态度,他们就可能走向歧途,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铤而走险、暴力抗法,这样矛盾就极端激化了,这是因为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行为出现失常的概率大大上升,一旦控制不住,就容易爆发。中小城市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同样是中小城市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小城市管理者队伍建设滞后

中小城市管理者队伍建设的滞后问题是我国目前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条件同大城市相比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具有高水品和高学历的城市管理人员大多数会选择进入大城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

会,为此中小城市管理者成为了一个受冷落的岗位。目前工作在中小城市当中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般的人员。因为中小城市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基层的普通百姓,执法的内容和执法的方式等等,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对于中小城市管理者的要求是要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执法人员,但是中小城市管理实践中的人员情况却相差较大,在基层的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城市管理人员运用野蛮手段、粗暴方式进行执法的现象,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

三、提升我国中小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城市管理体制

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将完善中小城市管理体制放在首位。主要可通过建立施工现场规范管理联动机制,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开发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要在工程开工前中小城市管理的相关单位签订协议,由政府统筹在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做出合理发展规划,禁止私自开工和不合理开工建设;完善中小城市管理体制,要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养护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养事不养人”的管理模式,加速中小城市当中公共配套设施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进程;完善中小城市管理体制,需建立中小城市管理投入长效机制,将中小城市投入纳入到财政城市管理维护费经费当中,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

(二)健全中小城市管理部门联动机制

健全城市管理部门联动机制首先需要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建立拓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在争取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下不断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以商业设施带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拓宽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其次建立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联动机制,城管、公安交警、水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的初步设计会审,建设单位应在完成施工设计后将工程设计方案送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工程竣工后,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公用基础设施验收。健全中小城市管理部门联动机制,提升我国中小城市管理水平。

(三)以人为本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

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以人为本”就要求政府关注民生,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目标。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是各种利益的一个重组过程,中小城市的管理是对公共政策的一个实施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照顾到不同群体的有效利益。但是在中小城市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以人为要保障不同群体利益的实现,要充分尊重群众自食其力的选择。在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各个不同的群体均会有自己的立场,为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尽自己的只能对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进行协调和配置,不能以牺牲民生需求来规避管理上的难题,对百姓生活进行粗放管理。

(四)加强中小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中小城市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其管理队伍建设水平,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这就要求中小城市管理中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提升中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同时在人才引进、录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择优录用方式及人才储备方式,将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逐步淘汰不合格人员,在中小城市管理队伍当中要形成竞争机制,使其内部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中小城市管理队伍建设作为不断提升我国中小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势在必行。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 城市规划 信息管理

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正处速发展期。随着现代城市的城市布局和用地性质的不断改变,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区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了城市规划业务的成倍增长,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所采用的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和决策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需求,已逐渐面临淘汰。所以,加大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高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的自动化和规范化,提高规划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城市的建设、管理与规划部门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的信息建设是信息管理发展创新的成果,是政府服务群众能力的体现,也是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信息鸿沟问题的必经之路。我国发达城市的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规划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进一步改善规划设计流程、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服务效能,从而达成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的难度在逐步减少,奋斗的目标也更清晰、更具体,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虽然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日趋成熟,但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信息资源在规划信息管理建设过程中的孤立导致信息采集率低,政府主要决策者对规划信息管理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统一标准组织机构建立不足,规划部门与信息管理手段的制约使协同办公进展缓慢,规划部门的信息公开相对滞后。这些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全方位系统的解决。

一、信息采集率偏低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需要从土地、交通、市政等多个部门和机构采集数据和查询资料涉,这些资料往往过于分散,比如土地局的土地使用权归属权、测绘局的地图地形、房管局的房屋产权登记等等。城市规划部门在其他机构采集的信息经过汇总后归档,这些数据和信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查询工作提供了服务。但是,城市的各个部门组织自己的数据标准都不统一,而且数据接口也很分散,大部分都是按照各自的行业规则,这就造成了不同部门的数据不通用,需要转换,增加了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规则统一等额外的工作。另外,除了临时的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没有定期采集数据备查的工作制度要求。往往规划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发展相对成熟,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战,部门数据只存在于个人电脑或系统内部,缺少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采集率低和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资源的孤立、缺乏共享延长了工作时间,使规划审批手续变得繁琐、效率低下。

二、统一标准组织机构缺乏

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是政府信息管理工作的关键。我国的政府信息管理建设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规划制定缺失,总之,国家缺乏宏观的规划政策。诚然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这些年来突飞猛进,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网站都存在着各种弊端。地方政府的信息建设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而且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但是,很多政府部门把信息资源私有化,采用各不相同的标准,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一套信息系统,缺乏兼容与协同,抵触信息资源的共享。如果决策者任由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各个规划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空谈,影响政府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和国家提倡的发展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而且由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现象,致使基础网络等大量的信息化设施重复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国家带来损失。政府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统一标准和规划,防止重复建设。

三、协同办公进展缓慢

建设无缝对接的协同办公环境是政府信息管理的目标之一。在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网上办事是最困难的问题。

在初期网络等基础信息化建设中,每个单位都热衷于建设自己的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各个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和专职都形成了各自的工作习惯。部门之间的政务协同越来越多,公务文书、红头文件等各类政府单位信息的交换量也越来越大,各自为政的模式影响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标准也变的越来越难统一。虽然政府各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不但推动了本单位的信息工作,而且为整个社会的规划信息管理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协同办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资源的集中建设是大家一致的发展方向,各个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的传统思维方式又阻碍了信息一体化的发展。

四、信息公开滞后

市民是城市发展的缔造者,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分子,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受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热情的影响,对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具体用途,部分市民缺乏认知漠不关心。有的政府网站建立后,由于宣传力度等种种原因致使市民的访问量偏低,市民对政策法规等信息不够关心,于是政府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这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发展,只有增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意识,增强信息公开力度和效率,增强市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同发展的意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信息采集制度与共享机制

基础数据信息的采集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工作方式也需要规范。目前,很多规划部门对待信息采集的态度是受挫折的、消极的,这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消极影响。基础信息采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信息采集工作的阻力。有了法律依据,信息采集对象就会消除疑虑,理解和支持信息采集员,配合信息采集工作,提供的数据会更加真实可靠。

在具体操作层面等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法律空白,这是规划信息化在立法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当规划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工作有法可依,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有了工作准则,各个部门之间的标准也就得到了统一。当各方出现分歧的时候,解决纠纷就可以以法律法规为准则。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将大大有利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明确组织领导、完善机构设置体制

首先,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定期学习活动,鼓励大家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把网络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作为日常工作的必备工具。其次,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现在很多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网络等基础信息化设施,但是由于缺乏互联互通导致利用率很低,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设备与高新技术的优越性,做到物尽其用。信息化建设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独立工程,而是系统的、庞大的社会工程,各方利益需要重新考虑,各方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可以说这项社会工程是以改造为目标的。在协调利益关系和网络资源整合时,只有在领导决策层的全力带领下,才能显示出我国超越西方发达国的特有的优势。明确组织领导,设立专项任务专人专管制度,这对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非常有益处的,一直以来各单位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困境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也加快了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化项目,如果想要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集聚的规模效应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各级政府的规划职能部门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点要把握工作的正确方向,工作标准的制定完成要做到信息公开化,让社会公众有足够的知情权,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尽量最大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必须设立专门的综合协调机构来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指导信息化建设、化解部门之间的矛盾、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带动软件开发、电子产品制造和通信服务等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所在。

三、建立信息平台机制

建设城乡规划信息化体系平台首要任务是达成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四个过渡。首先,从系统的个体化向整体化过渡,逐步实现城市各区的工作协同,基本实现前期编制、中期实施和后期监管的整体化,最终达到各单位内部以及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其次,从平面向三维过渡,采用先进的三维仿真技术,使规划管理从独立项目的审批转变为整个城区三维空间形态的统筹规划,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与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再次,从内部应用向社会服务过渡,城市规划的各类信息不单单为相关行业提供服务,也得到了其他行业与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规划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之中;最后,从定性规划向定量规划过渡,充分利用城乡规划信息管理工作所积累的大量的信息资源,建立基于GIS技术的规划支持方法和应用系统,通过分析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数据,使定型决策、定性规划为主导的城市管理方式逐步得到改进。

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拓展信息公开机制

各级政府网站为规划部门提供了一个对外交流重要渠道,为市民准确、及时的提供了快捷、清晰的服务以及实用信息,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使市民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详细信息,也使政府机关的形象得到良好的提升。政府网站的建设应该以办事服务、信息公开、结果公示等作为重点,对规划咨询和热点聚焦特别关注,体现服务民生和全民参与等特点,以此为标准来提升网站务实性与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提高社会公众的关注与参与程度,把政府网站作为宣传规划政策的主要渠道,展现出服务社会、联系群众的窗口形象。

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发展目前的问题是公众和社会的参与不足、行政管理过于强势,这些问题限制了规划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民主性、法治性和科学性。规划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亟需提升公共管理的运用成效。信息公开的程度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是成正比的,只有拓展了信息公开机制才能扩大规划信息化在规划成果中的受益范围,才能促使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不断发展提高。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关系到各级政府实现健全法制、履行责任、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标准。我们要通过采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发展,完善优化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强化社会服务机制。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把完善工作机制作为重心,最终形成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信息公开与社会反馈等一系列机制的动态覆盖;规划管理信息化也可以像城市管理信息化一样采用网格化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总体的管理水平;加快规划信息管理的职能转变,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信息公开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步伐在加快,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水平也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强化服务、政务公开和管理透明的原则开拓创新,发展健全规划信息管理机制,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优质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先毅.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