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4 16:3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

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理论与实践 课程群 数字资源 建设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教学拟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捆绑实施包括以远程教学和教师工作坊网络学习为形式的“空间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O2O模式),以微课教学为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等新教学方式,从而推进科教融合、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课程群教学综合改革模式的实施。

一、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目标

1.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契机,优化教学条件,推动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通过推动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2.以信息化教学为突破,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群建设。通过课程资源群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加大信息技术融入外语学科教学研究,更新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观念,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深入推进混合学习,提升教与学效果;推进课程群建设,加大课程群重组整合力度,明确课程群体系下各门课程的定位、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

3.以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为抓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教学团队。近70 % 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自愿开展信息化教学,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近80 %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有少部分人是通过各种培训获得的。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引导项目团队教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

4.以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教学深入融合为目标,以建构学生个人体验知识为出发点,以倡导实践取向的3DR课程教学模式为路径,力争实现课程群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度变革,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注重学生的反思性实践,通过协同培养,引入基础教育一线真实课堂课例,以此推动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直观性。

5.以构建课程群信息化教学应用评价机制为契机,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完善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浓厚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二、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内容

该课程群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拟从课程群信息化教学顶层设计与实施、课程群数字资源开发与建设、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评价和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四个方面予以整体推进。

1.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根据该课程群建设理念、目标和思路,按照课程教学实施模式,项目组着力探索课程群信息化教学顶层设计与科学实施,其中重点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加强教学,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课程群中课程性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来凝练整合思路;通过把握信息技术的当前应用状况,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探索整合办法;通过教学过程的细节描述,明确教学过程和目标,作出技术手段的选择与取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科学判断,信息技术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虚拟和现实条件的综合使用,来探索课程群信息化教学的科学实施路径。

(2)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变革。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互动的虚拟环境,教师可以在公有云共享空间中按照流程完成职业英语的课程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和资源。课中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学生既能实现传统的课堂学习,能实现基于云共享资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分析信息化教学对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估、实践模式、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变革。

(3)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探索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契机,以课程群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为抓手,评估和优化现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系统研究,探索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职前外语教师培养质量。

2.课程群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该课程群拟通过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开发与建设来推进信息化教学。为此,项目组将“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界定为包括学生和教师自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

根据《吉首大学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要求》,项目组将课程群信息化数字资源概况为9类(如图2),分别是媒体素材(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根据教学实际,增加其他类型的资源,如: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单、微课、教学设计、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内容。

3.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评价。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项内容为探索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评价,积极探索将开发和汇聚的课程群数字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分析评价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的同时,构建对信息化教学本身的评价机制。

4.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群建设为契机,加快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选拔、培养、造就课程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构建一支专业高效、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信息化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团队。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团队建设重点拟从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训、课程群教师团队集中研讨机制构建、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

5.人员组织。根据《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本科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归属与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按照《吉首大学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要求》,外国语学院拟组建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的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Y源建设工作小组,整合组建包括课程负责人、参与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青年骨干教师在内的管理和建设团队,力争为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构建一座师资“立交桥”,全方位参与课程群建设及其相关的数字资源建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地、系统地运用信息化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指导学生不断探究更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6.管理与运作。该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的管理与运作,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实施,分类负责,协同推进”的原则予以稳步推进。

统一规划:项目按照申报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顶层设计方案,既涉及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本身,又同时关注课程系统改革,包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重点研究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

集中实施:作为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项目,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按计划分阶段集中实施,以确保项目课程团队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分类负责:按照横向的实施项目(即: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应用与评价以及教学团队建设)和纵向的实施课程(共8门课程)予以分类,以课程教师团队为基础,采取课程负责制,即每项课程建设从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信息化教学融入与推进、课程数字资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方面予以分类实施。

协同推进:在课程负责制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通过专题项目建设予以协同推进。通过支持课程群所属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新开课程建设项目”、“信息化教学应用立项建设项目”和“空间教学课程立项项目”等配套项目申报、研究和实施,协同推进课程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微课教学比赛、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提升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验证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建设、协同推进机制。

三、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以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英语教师职前教育,推行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所使用的数字资源必须严格按照信息技术科学规范和要求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根据项目建设计划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从资源开发的角度,设计了各类资源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应符合的最低技术要求:

1.音频素材建设技术要求。

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不低于11 KHZ。

量化位数大于为8位。

声道数为双声道。

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

数字化音频采用WAV格式为主。

用于欣赏的音乐为MP3格式。

MIDI设备录制音乐使用MIDI式。

音频数据都要制作成REAL流式媒体格式(rm或m3u)格式。

语音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英语及民族语言版本除外)配音。

英语使用标准的美式或英式英语配音,特殊语言学习和材料除外。

音频播放流畅。

2.媒体素材建设技术要求。

媒体素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遵循回溯检索性学习(the retrieval task)原则,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内容精准,繁简恰当,表达清晰。

内容符合知识模块要求,知识模块(modules)包括的课程活动有8-15分钟的讲座视频,嵌入式小测验、课后测验和考试、同伴评价题目、在线作业、调查题目、提供背景资料,课程讨论区、视频群聊等。

视频呈现模块化,每个主题约为3-5分钟,方便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观看;重要知识点处,须嵌入交互式问题,方便学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涉及背景资料时要嵌入超链接,方便学生先链接到网上查看资源,然后立刻返回原处。

项目课程数字资源建设,要最大发挥资源库的功能,括资源的索引编制、、修订、删除、传输、审核和检索等等。资源按照学科组织建设与使用,按照物理属性分类存储与管理。课程资源库的系统管理功能,用户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统计与分析、分布式复制。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信息化教学改革,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构建职前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卓越中学英语教师”为根本目标,以倡导实践取向的“3DR课程实践模式”和科教融合、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学教模式以及联合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参与的“协同培养”模式为抓手,以实施“空间教学”、体验式、研讨式教学为手段,以推行“翻转课堂”变革课堂教学呈现模式,以开发“微课”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引领自主学习来变革学习方式,通过师范生个人教学实践与反思体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必将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包括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与结构建构、课程实践模式选择、课程评价实施、课程资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群教学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莫兼学,华丽.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310-311.

[2]秦勤.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71-172.

第3篇

摘 要: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实效和动态反馈,分别“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知识。结果显示,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91-05

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使其建立积极情感、树立坚毅信念、磨炼意志行为的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相互作用,促使其身心发展和谐、均衡、统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消除传统教学中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方式,将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环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协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自我、快乐成长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指导者,而是提问者、协调者、旁观者和建议者。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以启发式、互动式、感悟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助、他助、助人的机会,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1〕;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大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 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比较普遍。在教学中理论性专业性的内容较多,而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很少;且授课内容并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式单一。目前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体验感悟的环节,且教学用具和教学技术方式陈旧,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3)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但是深度不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大学生关心的各类热点话题涉及不多。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理解并建构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式活动使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其快乐〔3〕。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打破“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欲望。在师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使其思维产生碰撞、心灵得到充分的交流。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营造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感悟、尽情体验,最终达到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获得知识、经验和技巧,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体验式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学习的机会。

(2)教学实效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上,要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融合,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游戏和讨论,使活动、游戏和讨论充满内涵、具有活力。另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实际需要来设计课堂游戏和活动环节,教师应对教学的活动内容或游戏环节进行关注并注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通过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动态反馈原则。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教师要善于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 五阶段循环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扮演好“协调者”、“观察者”、“质疑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在各学习阶段中的表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供学生分享和讨论。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情境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联系的桥梁。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专题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整体框架,每一章节涵盖的重要知识点,应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专题设计就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学专题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学会处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灵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下面就以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要求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在设计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案时,参考2010年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七大体验式教学情境,具体包括:心理健康与成才,自我观念与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与发展,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大学生爱情与性,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和总复习等内容。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采取“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循环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理知识。

第一阶段:引入。引入阶段为体验阶段的理论铺垫,是由教师综合讲解本章节涉及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心理学理论机制,提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第二阶段: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基本理论背景之下创设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情境,用丰富的教学道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组成多层次的学习体验空间,给学生提供能产生多种深度学习体验的环境。

第三阶段:进行体验。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富含心理意味的体验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然后用行为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的任务、相互间进行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

第四阶段: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在每一项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活动结果和活动感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同时教师提出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体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阶段: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对本次体验教学的整体活动进行总结,结合第一阶段的要点,再次点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现以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专题体验式教学为例,从教学进程、时间安排、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五阶段模式的具体运用情况。

教学进程时间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步骤教学(活动)重点教学组织

要学会倾听20分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倾听的重要,学习倾听的基本技巧(1)引入:老师讲解倾听的基本理论和技巧。(2)创设情境和体验:将教学班成员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轮流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3)分享和讨论:相互分享交流过程中的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指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并指出此环节的意义倾听者的角色扮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注意观察有价值的“心理行为”

要善于表达25分钟提供给每个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互分享和交流个人表达风格和技巧(1)引入:教师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2)创设情境和体验:让每个同学进行三十秒钟的自我介绍。(3)分享讨论:在每一个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请另一名同学分析该同学的个人表达风格。(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掌握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训练任务该环节以自我介绍和分享交流经验为活动的重点自我介绍者应声音洪亮,尽量避免倾听者注意力的分散

参与盲行游戏30分钟以游戏的方式创设同学间深度交流和沟通的情境(1)引入:介绍“盲行”的项目规则。(2)创设情境和体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规则完成“盲行”任务,使成员之间的沟通产生默契。(3)分享讨论:“盲人”寻找帮助自己的“哑人”,并感谢其帮助,共同分享活动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做总结归纳,点出游戏蕴含的心理意义“盲行”的游戏过程是活动的重点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担任“盲人”角色,而行动力比较强的同学担任“哑人”角色,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课程小结及课后任务15分钟指出课程活动的心理意义,强调体验内化应用的延续(1)回溯本次课程流程和环节。(2)提炼和强化课程教学重点。(3)布置课后体验应用任务概括本次课程体验教学的收获,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要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3.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及其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体现在通过学生的课堂亲身体验,让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因此,教师除了对教学环节要进行精心的准备,还应该对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体系反馈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将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考察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运用教学实验法将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西南交通大学100名大一学生分成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两组,对教学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17周每周2学时,共计34个学时)的教学后,对比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效果较好。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SCL—90》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评分为五级(从0~4 ) ,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4〕。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其中,体验式教学前和体验式教学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数都是94人,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见表3。

表3显示,经过1个学期的学习,参与体验式教学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7个因子上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四、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可行的。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教学实践原则、动态反馈原则”三大体验式教学原则进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

〔2〕汪 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4.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课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25-02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身边及生活中获取的各种课题为学习载体,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开展主动性研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断构建及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1,2]。研究型课程能够极大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3,4]。因此,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对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方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或者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或者未开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概论课》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该课程通常作为针对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环境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使非环境专业学生能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入贯彻[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概论》成为环境类专业新生学习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新生的入门课程,《环境工程概论》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概论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基本内容既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与方法,也涵盖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每一章节的内容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全讲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让授课老师上课吃力,浅显且泛泛的内容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霾”、“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分组讨论,各课题小组方案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

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如根据每个课题完成情况,评价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学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浩,郭龙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92-193.

[2]冯湘,王雷,林亚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8):69-74.

[3]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22-24.

[4]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第5篇

关键词:科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47-03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照本宣科和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开展,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这样具有生成性的课堂上,不图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并且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其中展现的独特智慧性、创造性,使课堂呈现真实性和生命力。

一、精心预设,创造“生成”的可能

生成的课堂并不是一味追求超出预设方案的意外,它是包括预设与课堂的动态生成。首先,应该有成功的预设,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发挥提供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预设周密详尽的方案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空间。

(一)“有心”预设,弹性预约。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是认知的)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并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让每个小脑袋都动起来,每张小嘴都说起来,让特色性的思维火花和差异性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得以体现。在一个发现性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开发性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有心”就尤为重要。

要“有心”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造成课堂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摄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自身水平,以适当的“探究”来有效积累和完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应有资源生成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多的设想解决的方案和途径,以开放的意识变“直线式”为“板块式”方案,争取更多的预设成功。

科学课堂的预设还要“有心”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兴趣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有的班级很喜欢在严密的科学探究实验中得出结论,设计可以开放一些;而当有的班级的兴趣程度不高时,教师应想办法以丰富的语言、幽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逐步培养兴趣,设计也可以适当保守一点。如《蜗牛》教学设计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一名运动员,知道它是谁吗?

生:蜗牛。

师:如果你是运动会的“主办方”,你会为蜗牛设置哪些运动项目?

(“运动会主办方”的身份直接勾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必会使课堂气氛充满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和原认知都被调动起来,想象出合理而有特色的运动项目。)

当然,还要“有心”创设更大的弹性,以备课堂出现的多种可能。如《蜗牛》教学片断二:蜗牛运动的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一定有很多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蜗牛没有脚。

(预想有同学认为蜗牛跟蛇一样没有脚,所以①争取以学生对话的形式提出“腹足”这一新名词;②再次让全班观察蜗牛蠕动时的形态加深理解其作用。)

生:蜗牛爬过处有湿漉漉的黏液。

(设想学生会提出①对“黏液”的认识;②猜想黏液的作用;③还有什么动物在爬行时也会产生黏液。)

生:头顶的触角上有眼睛。

生:蜗牛的背上背了一个家。

……

这些预想不可能都如约而至,但是学生在探索观察过程中,必定会提出那么一点两点,所以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内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教学策略基本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就可以了。

(二)留有余地,自主生成。

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的复杂性,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生成。因为并不是预设越密不透风的课堂教学就越成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可能一切都在教师“掌握”之中,适当的收放,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成为教师设想主线的分叉,允许这种独具真实性的“意外”出现。当然,教师要凭借教学机智,随机把握好预设的目标,而教学重点也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如在预想到学生对蜗牛的触角和眼睛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分歧时,教师就要提供空间留出余地让学生自行解决,要相信他们的观察能力,即使再有分歧也可以利用课外生成让学生在课外查寻资料的方式解决。这样的生成不仅加大了空间,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延伸。根据新课程中“每堂课至少有1/3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生成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在课堂互动中,促使有效生成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有生成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会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是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这样的科学课堂,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中产生的交互影响,有机触动、共同推进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中重要的生成者。因此,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教师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师生共同活动的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同时,教师要有有效处理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蜗牛》预设片断中,有学生提到黏液作用时,有这样的课堂讨论:

生:我发现蜗牛爬过后留下一条湿漉漉的痕迹。

师:你观察很仔细!这是蜗牛爬行时分泌的黏液,你知道这黏液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动物爬行时也有这样的湿漉漉的痕迹吗?

生1:鼻涕虫。

师:想一想,他们身体在运动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2:它们都是像波浪一样用腹足爬行的。

师:腹足在行走时会带来什么不便吗?

生3:太慢了,地面高低不平,很容易把肚皮磨破的。

生4:我知道了,黏液是保护腹足的,怕自己受伤。

……

这种师生间对话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互动推进教学的作用,让课堂独具闪光点,使教师在学生提问回答中处理信息,层层推进;也使学生在和教师交流中理出思路,层层探究。如此紧凑、和谐、动态的课堂学生就不会觉得乏味。

(二)生生互动,在对话、合作、探索中营造动态课堂。

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关键。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差异性,出现分歧在所难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及时地利用这个差异性资源,并让学生在对话、合作、探索中找到合适的发挥余地,并不失时机地掌握新知识。

如在分组观察蜗牛运动特征的时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交流空间与探索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讨论、记录。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零距离的,其中碰撞的闪光点是层出不穷的。如:在对蜗牛进行跑步比赛设计时,有同学大喊不公平,原因是规则制定的是以10厘米处的红线为终点,可是蜗牛的爬行轨迹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这里的冲突一下子使课堂秩序有点失控,然而也正是这个“意外”使下面的教学更自然、合理。

生:我认为设计10厘米处的红线为终点不合理,因为蜗牛是乱爬的,所以我建议比在一分钟内蜗牛爬过的长度。

生:是的,因为它爬过的黏液很明显,很容易量出来。

师:测量黏液的方案很合理,也很公平,还有其他的可行方法吗?

生:有什么方法能让蜗牛沿直线爬就好了!

师:这是个不错的建议。

生:我有办法,用食物当诱饵。

生:是的,把食物放在它的前方,那它们一定会往一个方向爬的。

生: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蜗牛在绳子上比。

……

教师就要营造这样的空间和分歧,让学生在同伴之间的对话、实践、探究中见真知。

三、关注主体,适时生成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所以对于生成的资源教师要作一定的取舍。学生生成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需要适时抓住课堂生成。

如在互动中讨论蜗牛黏液的作用时,在另外一个平行班中,有学生提出了异议:

生1:我认为蜗牛的黏液弊大于利,因为黏液很容易让其他动物发现它的行踪。

师:是吗?其他同学你们怎么认为?

(生1的异议是教师意想不到的,但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在认真学习中主动生成的,也为深入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涉及到黏液真正作用的核心,所以教师并没有一口否认,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

生2:(理直气壮)我认为是利大于弊,蜗牛用腹足爬行已经够慢了,为了不被发现而不分泌具有作用的黏液,那不是更加吃亏了。

生3:(义正言辞)万事都有利弊两个方面,黏液很好地保护了蜗牛的腹足免受皮肉之苦,就是被发现行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知道黏液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的,这样被发现的危险性也就减小了。

……

这时课堂的焦点都集中在黏液“利弊”上,那些和生1意见一样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课堂的气氛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断然否定了生1的见解,或是只当一句题外话一笔带过,相信课堂也不会变得如此精彩了。

(二)需要点拨,以备后事之需。

很多课堂生成只需教师点拨,为以后教学学习打下伏笔就够了。如在学生进行蜗牛外形观察时,学生自行的观察记录大多是没有规律的,观察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有一组学生在作观察记录时,用简笔画形象地画出蜗牛,并分别标示出观察到的形体特征及名称。

师:能把你观察到的结果按一定的顺序或形式表示出来,那也是一种发明,只要它简洁明了、科学合理的就行。

在此教师点拨学生要在记录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既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又为下一堂课观察蝗虫形态特征打下了伏笔。

(三)不必言明,一笔带过。

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它特有的价值。当然并不是把所有的“错误”都“为我所用”。有时候生成的“错误”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系统,这时教师就一笔带过,并及时引导“探究”步入正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只有尊重文本,同时又不局限于文本,在师生互动生成中学懂知识、学会学习才是动态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2,(10).

第6篇

【关键词】报关理论与实践;实验教学;分组训练;改革

《报关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关》)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海关报关的基本知识和政策规定,对海关报关实务的过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与应用,为方便学生报考并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获得《报关员证》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但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各校在具体实验课程讲授中,采用了软件化教学、顶岗实习、模拟场景教学与分组训练等几种教学方式。

目前我校开设的《报关》实验课选用第三种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该课程的分组训练主要模拟进出口业务中报关单的填制环节,锻炼学生对报关资料(如提单、发票、合同、信用证等)的认知能力和报关单缮制技能掌握程度。

一、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1.主要改革措施

①增设实验教学课时。《报关》课程以前曾经以《海关报关实务》等名称出现过,其教学学时也几经变化,从32学时到36学时不等。而且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在保证总学时为32的前提下,增加了8-10个学时的实验环节。

②采用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法。《报关》课程的实验环节通过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做法是将全班级按3-5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配以若干实验材料单据,包括提单、合同等。在课程讲解完后,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缮制进出口报关单。

③任课教师提升职业技能,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作为实践要求比较高的工种,报关员需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在报关领域就是报关员资格全国考试。为了锻炼自己的技能水平,也为了考核自身的业务素质,课程教师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参加报关员考试,并打算到报关企业进行实习,并取得报关员证,为学校以后开设的《报关》课程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素材。

④通过毕业生渠道来获取新的教学素材。由于报关单填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准备性单据(这些单据前文已经作了交代)。同时由于报关工作与现实紧密贴近,对准备性单据要求也极高。但由于从报关企业或海关部门直接获得这类单据难度极大。所以只能通过在其他教材或在网络上寻找尽可能贴近现实的单据。此外,通过离校工作的毕业生,尽可能将他们实际处理的已使用单据复制发送过来,以此获得贴近现实的单据。

2.教学改革主要成效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经贸系所开设的《报关》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通过上文所介绍的分组训练与情景模拟法来进行。由于缺乏考核标准,也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报关技能大赛,因而造成教学效果考核的方法和标准缺失,本文采用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小组模拟训练成绩予以分析的方法来初步检验教学改革成效。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小组模拟训练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计算得出。

①小组模拟训练成绩分析。小组作业成绩由各小组的填制准确度、讲解熟练度,以及回答其他小组提出问题的情况组成,由任课教师给予综合评分。除了一个学生得分在60以下的外,其余都在60以上,另外,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比例也相当高,合计占到了95%左右,平均分在85以上。尽管此项得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的综合表现给出,不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该统计结果也说明,通过分组模拟训练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缮制报关单据起到了初步的效果,这为将来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②期末考试卷面及总评成绩分析。为了考查学生对报关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课程组织了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卷面试题共计6题,一共100分。

第一题是单项选择。共计1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的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多数同学掌握情况良好。得分在5分以上的合计占到90%左右,其中在8分以上的有35%左右,只有10%左右的得分在5分以下,但最低也能得3分。平均分为6.9分。

第二题是多项选择。共计20分。涉及的知识点与第一题大体相近,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题得分情况也较好。得分在12以上的占比在88%左右,其中得分超过15的学生比例超过40%,只有12%左右的得分在12以下,最低分也达到8分。平均得分为12.7。比较可惜的是没有满分出现。

第三题为是非判断。共计10分。结果显示情况较好。得分全部在6分或以上,其中得分超过8分的累计比例为85%左右,没有低于5分的情况出现,平均分为8.5,还出现了满分的例子。

第四题为计算,共3道题,合计2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报关环节中进出口关税及税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反映的结果来看,多数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这一点可以从得分为满分的占比达到63.4%就可以体现出来。得分超过20的占比也超过了85%,最低分只有8分。平均分达到23.3。

第五题为报关单改错,共20分。这道题要求找出10个错误并改正,主要对分组情景模拟训练效果进行复核以及考查学生对报关单填制技巧的掌握情况。学生这道题目的表现也不错,得分在15以上的占比达到了65%,在10以上的占到了98%,只有不到2%的学生得分低于10,最低分为8分。本题平均分为15.8。

第六题为简答共15分。由于本卷为开卷考试,因此简答题的答题情况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卷面总分情况。卷面总得分情况较好,得分在70%以上的占到了94%左右,其中得分在80以上的比例都超过了40%,平均分为77.7,没有不及格的情况,这可能与试卷采用开卷方式有关,但由于整份试卷的主要考查点在于学生对进出口报关单填制技巧、进出口税费计算以及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理解三方面,这样的成绩分布也能从侧面反映小组分组模拟训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期末总评分布。期末总评采用综合权重计算,即小组分组训练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最终反映的情况也表明学生综合掌握程度良好。

从上述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在完成分组模拟报关训练以及期末报关单考核上表现尚可,但必须看到,这样的教学成果缺乏可比性,因此说服力显得不够。

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从分组情景模拟训练以及反映实验教学成效的期末卷面成绩来看,学生的表现情况较好,但《报关》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①理论和实验课时相互挤占将在一定程度降低教学效果。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实验学时,较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学生掌握实际报关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种做法也压缩了理论课教学学时,结果造成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的课时都显得不足。

②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和设施显得不足。《报关》实验课是以分组训练模拟海关报关情景的形式来进行的,由于任课教师收集有关的报关资料的途径有限,导致教学素材相对比较缺乏,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教学效果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其次,现有的报关基本素材都是纸质的,也缺乏电子化报关系统方面的软件或模拟操作,限制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来便利操作的空间。

③师资力量较为缺乏。《报关》实验课作为技能培训课,将为现代外贸人才掌握报关技能和实践知识提供好的平台。我校现在报关教师只有少数一两人,此外再无其它师资。虽然学校现在初步进行了课程改革,增设了实验教学部分,尽管现在的实验教学形式还局限于分组模拟训练,暂时不需要通过聘请额外的实验员指导实验教学,但将来迟早要通过配置计算机软件来辅助教学,届时教师人手不足和实验指导教师缺乏将会成为紧迫的问题。

④学生还未从真正掌握实际本领和技能的角度来学习该门课程。学生主要以应付考试的心态进行学习,尽管课程设立了实验教学和考核部分,多数学生仍然抱着通过考试的态度对待,至于是否掌握相关实践技能持无所谓态度。因此,更谈不上参加全国的报关技能大赛等这类竞赛活动。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实施细则来鼓励学习参与,因而以考促学的动力和机制远未形成,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考试例外),这将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从根本上改进课程教学。

二、改善《报关》课程实验教学的建议

1.提高《报关》课程的实验课的相关软硬件设施。当前我校设立的《报关》课程仍然以理论课为主要开课形式,在初步的课程改革中,虽然增设了实际操作的实验环节而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这种改革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特别是课程总体学时不够,进而也导致实验操作学时显得极为紧张),建议以后将《报关》改制为一门以实验课为主的专业课,同时通过购置报关实训类软件为教学辅助手段,以此提供更多的机会供学生实习操作。

2.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完善现有的师资队伍。我校目前虽然开设了《报关》课程,但报关师资队伍并非科班出身,缺乏报关实践锻炼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这给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课题负责人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多次参与报关员资格考试,期待着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如果能够获得资格证书,可以为到企业挂职锻炼争取砝码,同时也为与企业合作争取到更多机会。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以学校的名义直接与企业接洽,争取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应该尽可能选派教师参加业务技能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争取供学生实习操作的海关报关单据和材料。由于海关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学校很难直接争取到学生参与实地参观或实习的机会,但也可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其工作原则的前提下争取将电子化报关软件装设在校内,或考虑装设变形的、与实际报关软件相接近的软件系统,来提高教学的实践适用性。同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由于要用到颜色不同的报关单,但市面上几乎买不到这类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报关单,所以可以考虑向海关部门争取,请对方提供这类报关单供学生实训操作使用。

4.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尽管报关公司和外贸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接受学生进到自己企业实习,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也应该乐于接受这样的实习。企业现有的从业人员通过报关员考试的比率普遍相对较低,但大学生通过报关员考试的几率应该大大高于现有从业人员,这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如果这类大学生能够为企业所用,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报关通关效率。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并力争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信心。另外,学校也可考虑聘请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人员来校讲学,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还可以发掘更多校企合作的机会。

5.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报关技能大赛,以赛促技。2011年7月15日,“首届全国高校报关后备人才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这样的比赛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和竞技场,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提供了较为可观的检验标准。通过比赛可以找到不足之处,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方法,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寻求更好的突破口。建议学校出台一定的奖励措施,组织和鼓励学生多参与这样的全国性竞技大赛,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报关》课程和教材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理论;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29-02

蛋白质工程是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也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一出现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就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自从开设本门课程以来,遵义医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就蛋白质工程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原蛋白质工程课程设置

由于蛋白质工程课程成立较晚以及其本身与酶工程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等原因,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一开始把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融为一体,列为《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课程,共计118学时,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52学时。经多年教师课堂观察总结以及课后学生调查,发现这种课程安排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掌握蛋白质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蛋白质工程课程改革

为了使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校进行了相应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改革,突出教学目标,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合理,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1.蛋白质工程理论课程设置。蛋白质工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基因重组等技术改造蛋白质或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而酶工程则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两者之间虽有紧密的联系,但侧重点不同。当然随着蛋白质工程的发展,经蛋白质改造或全新合成的蛋白质,会应用到酶工程,但笼统地将两者合二为一的作法,在教学工作中已经显示出其不合理性。因此,鉴于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本身的差别,以及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不同,特将《蛋白质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6学时)向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传授。

2.蛋白质工程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工作中,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蛋白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且发展速度很快,与其他科目相比,存在可选择范围小,更新速度不够快等问题。我校原蛋白质工程教材选用王大成主编的《蛋白质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教材出版早,内容简洁,对前沿技术讲解比较少,改革后的教材选用汪世华教授主编的《蛋白质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内容难度适中,比较适合于本科生教学使用。但就本门课程的教材而言,加强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3.蛋白质工程实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的实验放在一起,多设计为验证型实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鉴于此种情况以及蛋白质工程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蛋白质工程的实验设立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时间为1周(28学时),紧跟在理论课之后进行。为了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特别进行蛋白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进行仪器设备的添置及规范化管理,保证所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效果。

4.开展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蛋白质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要求以及所希望的主讲老师的授课重点,对学生的反馈积极回应,调整授课策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矫正部分同学学习的盲区。在授课中,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尽可能地向同学们介绍蛋白质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并积极向同学们阐述本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优势,开阔同学的学习视野,鼓励同学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授课,蛋白质工程课程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与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具有很好的主动学习能力。因此通过内容选择,安排学生分组,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教师总结,开展课堂讨论等,课堂气氛活泼,大家积极发言,进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授课中,增加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环节。独立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对有关蛋白质工程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蛋白质工程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动态发展,拓宽学习的知识面。

5.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相统一,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地展示了所教授的知识点。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注意到,整堂课都采用多媒体效果并不好,而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适当结合效果会好很多。如在教学中对于概念、原理等,加强语言描述,结合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6.探索双语教学模式。蛋白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叉型学科,融合了多门学科的发展成果,要想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课本上的内容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对一些专业词汇、知识点进行双语教学,虽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经过两年的实践,很多同学反映常用专业词汇量有了增加,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力有了提高。

7.实践教学安排。蛋白质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教研室不断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从蛋白质表达、提取、纯化、鉴定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学生们都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当然,前期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先熟练掌握本学科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注意事项等。具体来讲,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菌体培养、诱导表达,蛋白纯化、SDS-PAGE及WesternBlot等基本的实验技能,才可以参加开放性实验。我们实验室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方法的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8.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能力培养,除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更离不开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的改进。在蛋白质工程课程考核中,我们将课堂表现、专题论文的写作、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综合性设计作业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最终的蛋白质工程课程的总成绩。在闭卷笔试环节中,增加设计型考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是老师永无止境的目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蛋白质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拓了同学的学习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研问题的关注及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蛋白质工程教学改革体系中仍需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3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依托网络平台的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如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网络平台交易活动、以实现企业业务网络化为中心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领域,为迎合社会发展对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需求以及电子商务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电子商务课程教育进入了大学课堂,并迅速发展。其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管理、营销策划、网络推广,网络客服、网络销售及运营等内容,其侧重于企业商务电子化的应用实战,也是基于社会化商务需求的实操性课程。

1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特点与F状

电子商务课程的教育教学源于商务活动发展的社会化需求,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受限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电子商务课程的发展历程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尚不成熟。

(1)电子商务课程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课程。电子商务本身也涵盖了电子和商务两大方面。与电子相关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商务则指的是企业或组织的商业化活动及业务,重点是企业或组织的业务过程,因此,电子商务课程的组成和内容必然包括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跨领域、跨学科的课程对教学师资、教学材料资源、教学形式和手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子商务课程跨领域、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如,陈宪宇关注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性。而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性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课程必须组织涵盖各学科和领域的专家教师团队。教师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一位教师能精通多个领域或者单一领域的专家教师都难以完成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现阶段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团队的组建已经开始进行,且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涵盖多个学科的电子商务二级学院进行针对性的教师团队建设。

其次,跨领域、跨学科为教学材料资源的建设带来了难题。教育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教材的组织,不同电子商务研究的重点不同,如,信息领域重点关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组织、管理与维护;管理领域则重点关注业务活动的电子化过程应用,因此教学材料难以综合。目前,电子商务课程教材在针对性、广泛性和教材深度上都存在问题。

最后,基于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性,不同领域或学科对电子商务的学习目标不同。电子商务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如计算机网设计、网络营销、网络产品规划、组织以及企业信息化等。不同方向教育的课程重点不尽相同,如,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关注于电子商务网络支撑平台的设计、开发与维护;而健康管理领域则可能更关注于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如HIS的运用等。

(2)电子商务课程是基于社会化商务需求的实操性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企业电子营销技能,服务于企业销售;掌握企业网络化电子商务的策划与组织技能;精通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的相关技能;掌握网络推广技能;高效利用SEM、EDM等付费推广手段;掌握跨时空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及电子商务网络团队建设组织技能等。其教学目标在于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适合应用于短时间学习、方法见效快、操作简便和全面面向实战的教育教学形式。

目前,电子商务课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紧密度不高。现今,电子商务的教学活动绝大部分在各高校开展。高校一般沿用其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模式,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服务于理论教材为主,而非商务的社会化需求,导致其缺乏实践技能培养的意义。

(3)电子商务课程是基于发展的时效性课程。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整个商务过程。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致使电子商务也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如,移动4G及宽带网络的迅猛发展,使视频化商务过程成为主流,这必然要求电子商务课程要不断变换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高校的教学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成熟度,这是导致目前电子商务教学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与发展同步性不足的原因,也是电子商务课程面对的主要问题。

2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解析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其摒弃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二者合为一体,没有严格的理论与实践的划分界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首先在于教学主体的转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没有固定的理论讲解,教师不在是教学主体,学生通过教师布置、自选实践问题或项目构建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辅导者,并参与学生的整个实践过程。其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更加直接面对社会问题,以社会应用为根本,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也符合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念。再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基于学生实践,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毋庸置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实操性课程的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其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现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教学考核的各个方面。

(1)电子商务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建设。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现今电子商务课程更加倾向于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现今的主流电子商务需求,构建服务于电子商务社会需求的目标,区别于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目标形式,进一步提升专业领域需求的针对性和黏合性。

(2)选取合适的一体化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本身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出了电子商务课程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理念的实施需要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辅助和完成。项目制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项目制的核心是服务于社会需求的构建主义的自主学习模式,非常适合于电子商务自身的特质需求。

(3)构建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电子商务一体化实施与开展的基础,一体化教学环境首先要实现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室的一w化,构建一种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空间,如可以借鉴美国HTH中学的一体化教室方案。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环境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教学环境的网络化和真实体验的仿真和虚拟化。电子商务本身是基于网络应用的商务形式,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与电子商务实现了开放式对接。虚拟和仿真是构建实践技能培养的体验与实践环境,提供教学情景。

(4)合理组织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教学材料资源。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构建主义的学习,基于电子商务应用的问题和项目资源是教材资源的重要形式。因此,针对电子商务需求,组织合理的、完备的、可实施的问题课程和项目课程材料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点。

(5)丰富考核评价模式。传统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往往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种形式,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忽视或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没有理论,能看到的是学生完成每个问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的过程和成果应用,因此,应对考核评价进行形式上的丰富,如加入过程考核、成果的社会评价考核和成长档案等多种评价形式。

3 结 语

现代社会是高新技术推动下的高速发展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时代,电子商务正是在这种高速发展中新兴的科技应用与发展领域。电子商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毋庸置疑,也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本文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电子商务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一体化发展的多个教学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迎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1(11).

[2]胡桃,尧舜.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性;分层教学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是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提出分层教学,研究分层教学中学习者的技能方面、认知态度、兴趣等“差异”因素,探讨差异性与学习的关系,提出信息技术课堂的分层教学策略,在探索如何在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低且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法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拉一把”。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笔者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二、传统教学对象的差异分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找出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在此基层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查表明,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1.学习基础差异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经济条件好,接触电脑早,有的学生还参加过计算机领域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学习起点存在差异。

2.学习智力差异

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识,表现为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一点就通。而学困生接受速度相对比较慢,同一内容老师反复讲解和演示,他才能勉强完成练习,学习智力存在差异。

3.学习态度差异

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一是主动型。他们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勤于研究计算机软件硬件,一心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随意型。他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三是被动型。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上课仅仅是为考试过关,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4.学习技能差异

学习技能好的学生学完WORD能举一反三,在学习EXCEL时,大部分工具和菜单栏都会使用;而有些学生则要要从零开始。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以上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就能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熟练,接受能力与自学能力强,能够超前学习;B层:各方面表现一般,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老师安排什么练习就做什么,但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这样分层后,笔者有意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老师的辅导,同层次学生之间能互相合作学习。

1.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运用“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在WORD文档插入图片”一节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C层: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步骤,并能调整大小、位置。B层:除掌握初级目标以外,还要熟练使用图片工具栏处理图片,并鼓励学生设置不同的文字格式与图片相搭配。A层:要求学生能从网上下载与文章有关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并设计图文并茂的版面。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二是教学内容分层原则。为更好地考虑所有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B、C层学生,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本,从最基础教起;对于A层学生,课本教材内容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奥赛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三是教学方法分层原则。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大胆放手,多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对B层学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C层学生则须耐心讲解示范,重点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简单的方法,使其逐步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递进。四是练习内容分层原则。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例如:在学完WORD后,笔者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一是教师提供一个图文混排所需的素材,并注明操作步骤,让学生完成作品;二是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自己作品;三是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图片,自由设计编辑出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五是教学评价分层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应采用以表扬为主的评价,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多加鼓励,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应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同时也要满足特长生渴望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的表现欲望,经常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摩,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实施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鼓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

2.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是导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使他们能最自然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个别化指导的方法,使优生更优,而且通过优秀生的积极带动,可以努力争取达到集体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在“导学”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进程置于调控之下。在设计中,教师主要在教学资源、情境设计、习题设计等方面下足工夫。

二是帮学法。在分层教学中,针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帮学”的手段,当然也可以让颇有学习心得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在实践中,我比较喜欢用其他同学互助的“帮学”,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放到更需要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互帮时,他们的效率大多高于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这种情形在操作类的技能培养方面尤其明显,究其原因,学生更能理解同伴在学习同样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能以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帮助和学习。

三是诱学法。所谓“诱学”,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练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进而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同时,在“诱学”

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主,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无论是在兴趣、信心、认知、学习方法和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才能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歌.浅议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J].吉林教育,2011,(25)

[2]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