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鼓励式教育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5 14:59: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鼓励式教育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鼓励式教育的方法

第1篇

 

1 学校事故的内涵

 

所谓学校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和集体活动处于学校管理范围内,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事故发生的范围、种类是极其复杂的,有的与学校设备、设施有关,有的与教职工的管理教育工作有关。由于本文主要从教育法学的角度进行对学校事故的预防及处理问题的探讨,因此不过多的对学校事故的责任类型及其担责主体进行论述。

 

2 学校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现状

 

近年来,学校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己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第一杀手,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焦虑和关注。虽然该事件都发生在校外,但是校方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在宏观上对国家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把握上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微观层面上的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定为比较模糊,再加上事故发生后,相关个人及单位对责任的互相推诿,使得学校对事故预防及处理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学校事故具有多种诱发原因,发生频率的较高,这几年发生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所带来的后果也日益严重,再加上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偏低,尤其是教育立法的滞后性,教育执法机关面对学生伤害事故,在责任认定、赔偿途径等问题上,也常常显得茫然和消极。

 

为此,在事故发生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学校事故的预防工作,事故发生后,也应当及时合理的处理,让学校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走出当前的困境。

 

3 学校事故的预防

 

3.1 增加投入,切实改善学校设施、设备和条件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也指出:“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3.2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措施,做好预警工作

 

3.2.1 学校应设立专门宣传窗、展览等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对学生进行自我防范教育,使每一位学生确立明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预防和保护能力。也要从全社会入手,把学生的安全工作当作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抓,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使全民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3.2.2 学校成立“预警指挥中心”。按照“全员预警责任教育”的要求,如果发现有学生任何诸如打架、闹事等非正常现象,班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老师应立即展开调查,摸清事情的起因其过程。对于校园内发生学生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中,知情者、目击者有责任马上报告职能部门;校外发生学生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中,校外预警监测点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家长、师生中的知情者和目击者,都负有预警责任,一旦知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应立即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预警应急援助指挥中心”接报以后,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轨迹和恶变可能性进行评估,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和各种原因,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并做好记录及时跟进。

 

3.3 加快校园安全立法,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3.3.1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学校事故的处理大多依据《民法通则》。这虽然给执法者很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有其弊端,如果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作依据,就能够真正有法可依,从而明确学校教职工的职责,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将学校事故的发生降至最低。

 

《校园安全法》应明确学校的责任范围,归类原则,处理途径,适用范围,伤害赔偿的范围、项目、标准以及资金来源,还应对学校的伤害事故预防作详细规定。从而保护好每个学生在学校内的安全健康成长。

 

3.3.2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在学校管理中,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学校要做到学生的活动地点和活动事项有人负责,避免出现事故无人负责的现象并对责任人实行赏罚分明。

 

3.3.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目前,一些学校为学生投保的保险险种赔付金额有限,又有诸多条件限制,难以满足学校事故的赔偿要求。因此,我们可借鉴国外防范校园伤害事故处理经验,将保险业引入校园伤害案件赔偿,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学生安全保障体制也十分必要。

 

3.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青少年正是处于心理上的变革期,心理状态比较敏感;校方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对正面的积极的事件进行宣传,从侧面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预防青少年由于自身心理原因造成的学校事故。

 

在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除学生的个人生理健康基本情况外,也应包括心理健康方面。健康档案是校方掌握学生基本身心状况的依据,避免日后学生因为个人身体素质原因导致的事故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档案必须专人保管,严格保密,保障学生隐私,这是每个教育者的职业道德。

 

4 学校事故的处理

 

4.1 根据预警机制进行事发救助

 

在发生事故的信息得到确认时,学校的“预警应急援助指挥中心”应立即依照事前制定的突发状况应对机制并根据事件的不良程度与紧急程度下达指令,实施相应级别的预警应急援助方案。应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事前介入、事发救助”。所谓“事前介入”,是指尽早介入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争取在未酿成严重后果时阻断该行为。所谓“事发救助”,是指当事件发生时,要紧急实施现场救助方案,以降事故发生时的伤亡程度。

 

[1]对于严重危险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教育局将根据需要通报相关部门,并在一定情况下请求公安、政法、街道(或乡镇)协同应急,为学校事故的处理提供最公正的司法援助手段和保障。

 

《学生伤害事故办法》第15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所以,当事故发生后,无论学校有无过错,校方都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

 

4.2 及时理赔及善后工作

 

目前,学生出事故后,学校成为处理伤害事故的主体之一,一旦家长与校方协议,教育行政部门调整无法的情况下,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中国目前未设立专门针对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理赔机构,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非营利性质组织,设立理赔机构,提高赔偿的效率,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4.3 心理救助

 

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做好战胜迎接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在事故发生后,要有专员实行心理援助,帮助其走出困境。

第2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现代化教学;考评制度;创新意识;教师素质

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2020年)”,需要对工程类课程的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对卓越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高等院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管理工程方面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但近年来,在无数科研和工程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管理工程已取得不少进展。同时随着社会文明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处置以减少环境危害、回收有用资源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工艺技术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由于固体废物本身种类多、性质成分复杂,包含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能源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固体废物又有相对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因此“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多且复杂。近年来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较快,原有教材的内容老化,虽然近年来有多位资深学者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修订,但仍然难以将新技术、新工艺概全。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补充和更新;与此同时还应选取实际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更贴近实践。

由于专业设置和学科特色的历史原因,在很多院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课程都设置为短学时课程(约32学时)。在这样的短时间教学中,难以将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更别提有充足的时间来补充行业的最新进展,难以达到系统、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如何在短学时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重点知识,实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是对授课老师的一个严峻挑战。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单向输出,而没有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兴趣差,课堂里毫无生机。虽然大多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但一些教师在电子课件中呈现的内容还是以文字为主,图形不够丰富,而且以片面的、静态图形为主,不利于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固体废物处理过程的动态工艺过程和运行状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要求,还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能够接触足够多的实例,最好能有亲自动手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短学时的教学安排,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验课都是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流程,学生按部就班地测定几组数据,很少主动去思考实验的内部规律,以至于在完成实验之后印象淡薄,对实验原理以及所用仪器都是一知半解,因而收效不大。而我院的实验硬件建设不足,目前没有开设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理论课程对应的实验课,学生更是缺乏动手机会。

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处理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与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对固体废物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知识需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艺的发展,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内容面临着改革,其目标应是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能教会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环境工程中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基础课。

(1)首先应明确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学习脉络

该课程内容由三大核心部分组成: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和固体废物性质等概述内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授课时应对学生强调固体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指导思想,要按照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原则“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处置”来理解和学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以“三化”为主线,从处理设备等方面来全面系统地讲解每一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2)在短学时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要求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精简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的焚烧烟气处理、填埋垃圾渗滤液处理等内容,实质上也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则应适当精简。同时也应适当拓宽课程内容,补充介绍先进技术成果,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高校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生产任务和新的技术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去熟悉和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应对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授课内容和实际应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如在讲授“危险废物鉴别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哪些是危险废物,然后再指出其危险特性,从而归纳出危险废物的特性鉴别方法。此外还可以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前提下,请学生来讲授相应章节的内容,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针对授课内容提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结归纳能力。

(2)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备直观、方便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工程工艺过程的动态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课程网站,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电子课件、案例等信息,也可以在网上提交习题、阶段测试,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融合起来。电子课件的有效利用,也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以避免单纯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学速度过快等问题,多管齐下,保证教学效果。

(3)改革考试与考评制度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期末考试外,学生成绩的评定还应包括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表现、阶段性测验等情况。认真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指出应着重注意的学习方面,使要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分阶段进行小测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原理、概念等细小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期末考试,应适当增加主观题所占的比例,为学生发挥创造力留下一定的空间。在传统的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丰富题型,例如可以增加判断分析、工艺流程图绘制并阐述工艺过程等新题型,活跃学生的思维。

(4)科研思路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巩固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的相关知识。应重视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垃圾分选工艺设计”“沼气池设计”等课题开展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活动,尽量为他们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制订科研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并定期交流与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加强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教师尽管都具有硕士或博士文凭,但有很多没有亲身参与过工程设计、工程运营等实践,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认识也是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因此自身的工程概念也不强,在教学中难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思想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工程素质的高低。因此,应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产学研践习计划,走入企业和现场,深入工程实际,直接参与解决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把第一手资料带回课堂,融入教学。同时联系相关的实习工厂、实习基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盛广宏,郭丽娜,张新喜.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9(6):69-71.

[3]谷晋川,梅自良,江元霞,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短学时教学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37-39.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鼓励

幼儿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犹如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教育如果出现偏差,则整个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得儿童问题或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突出。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身,是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的。

1 鼓励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1.1 鼓励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自卑、怯懦。3~6岁的幼儿期,是培养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鼓励教育尤为重要,也对幼儿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幼儿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缺陷或不够好,常常遭到教师的批评、讽刺,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导致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其身心发展。因此,在今天这个处处讲求以人为本的时代,鼓励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2 鼓励教育能够让幼儿懂得鼓励和尊重他人。每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而父母和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在保证不伤害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幼儿怎样鼓励和尊重他人,让幼儿认识到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有助于幼儿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真诚地对待和关心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学习,这对消除幼儿之间的嫉妒、敌对、冲动等不良的心理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鼓励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教育是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家长和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磨砺。家长和教师要在失败中鼓励幼儿,对幼儿的顽强、努力等积极向上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无形中就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这就像教幼儿学说话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能认为幼儿不行或太笨,一定要积极地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

2 老师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全过程,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互动。这种互动式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许多幼儿园中得以普及。在幼儿鼓励教育中,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的一切正确行为,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所以,老师要在幼儿的鼓励教育中,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老师还要做好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能够通过互动式教育,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参与精神,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3 鼓励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错过了这一关键时刻,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很难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说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要提到鼓励教育,实践表明,鼓励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其次,鼓励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孩子能够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减轻老师的负担。再次,鼓励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在课堂上创造互相鼓励的氛围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都是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所有人。此外,还要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创造互相鼓励的氛围,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互相鼓励互相激励。这不但有助于孩子学到别人的优点,也有助于孩子改善自身的缺点,所以,幼儿鼓励教育中,在课堂上创造互相鼓励的氛围十分重要。

5 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

第4篇

[关键词] 云重心理论; 绩效评估; 高校教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97- 03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它是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各种行为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一活动是高校管理者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开发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高校教育和学术品质的关键环节。

1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心”,开始了教育评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教师评价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

(1)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理念较为混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理念不清,没有对教师的绩效评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在教师绩效评估过程中侧重于学校发展的短期效益,缺乏战略性的科学规划, 忽视了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纳入到学校的战略规划目标中。

(2)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管理体系不完善,有的学校甚至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与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评估结果失真或者对评估结果的奖罚不明。

(3) 教师绩效评估指标标准及体系缺乏统一规范,随意性强,指标的设定多是根据教学、科研这两部分的工作,缺少对教师差异性和独特性的考虑,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能力,具有片面性。

(4) 绩效评估时间跨度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时间多数是一年一次,但根据绩效评估指标的内容及评估过程的动态性,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评估时间周期。

(5) 绩效评估方法过于单一。较常用的有360度反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法)、平衡记分卡法等,许多应用在人力资源中有效的评估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借鉴。当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将年度完成的上课时数与科研情况填入年度审核表,然后交由上级主管领导填写评语和评级,并与薪酬奖金挂钩。这种评估方法更强调的是教师业绩表现,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工作纪律、业务发展水平等方面。

为了寻找一种能够科学、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方法,本文针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教师绩效评估的现状与需要,借鉴国内外绩效评估的进展和经验,试图引进云重心评价法,尽量使高校教师绩效评估能反映出被评对象的真实水平。

2 云重心理论

2.1 云理论概述[2]

步骤6:分析评测结果

分别计算出每个评语值云模型的加权偏离度,构成一个定性评测的云发生器。根据评测云发生器和各语言值对应变化区间,分析云重心的变化。依次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得出整个系统的最终综合云重心的加权偏离度。

3 云重心评价法的应用实践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鼓励教育 作用 要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10

鼓励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鼓励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其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其优势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生环境,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而产生的年代鸿沟。它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鼓励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鼓励。

一、鼓励式教育的三点要求

(一)鼓励式教育首先要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都遵从“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教育^念使得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敬畏感,而且,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学生中威严的形象,要以真诚的微笑来面对小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来感染小学生,消除小学生心中对老师的畏惧。课堂上,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打破小学生的羞涩,让小学生自信心增强。曾经有位诗人对鼓励教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二)要因人而异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也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之前,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烈方法,以免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质疑,怀疑教师的同时,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师如何实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习惯呢,其实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教师沟通、与家长交流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其次,教师要根据平时收集的学生资料,以及自己对学生观察做出相应的个性评价,将此信息全部归档总结。通过学生信息归档总结,可以将学生个性的优缺点进行区分,在进行激励性语言教学时,才能做到因人而异。

(三)要发自内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个人魅力,由内而外的,以独特的激励教育方式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面对众多学生,教师如何做到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呢?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究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应对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进修。良好的教学素养,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也是教师独具一格教学风格、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并且,良好的教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演化而成。最后,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语言时,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而使用夸大其词的激励性语言。例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给与不同程度的激励性语言,就算学生有微妙的小进步,教师应将其进步放大,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空间。

二、加强课堂鼓励

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有利的环境,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鼓励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能够展开丰富想象,在探索中有所创新。

(一)以导促探,以探解疑,让学生在鼓励中完善自我

在教学上,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索,在鼓励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首先在多媒体软件中显示了一个大石头,并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石头有多大?”另一位学生则问:“‘石头奇怪在哪里?”还有的问:“这么大的石头是哪里来的?”于是,我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很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我看谁最醒目,能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在受到老师表扬后,都情绪高涨,纷纷愿意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只是作了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从而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趣促思,以思求异,让学生在鼓励中升华自己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园共育 指导 热情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3-02

所谓“家园共育”即是指家长同幼儿园工作者站在育儿统一战线,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家园共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强调了对幼儿的教育既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更不是家长单方面的任务,两者应当结合成密切的联系,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实现对幼儿的良好、有效教育。幼儿园《纲要》也从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四个部分共有十处提到幼儿园在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家庭合作。

一、幼儿教师应当给予家长育儿方面的积极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幼儿教师习惯于“吩咐”家长:回家之后要多多鼓励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可是,却也仅仅局限于此,并不会主动指导家长“采用何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鼓励”。其后果是纵然家长意识到了应当对幼儿进行必要的鼓励,可是却因为掌握不到具体的鼓励方法,也致使对幼儿的鼓励取不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

在意识到这一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自身同幼儿家长的沟通策略,即不会再给予他们单纯的育儿“吩咐”,而是改为教会给了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鼓励式育儿方法。像,在某次家长会上,笔者就告诉家长,可以在口头鼓励的基础上适当采用“记录式鼓励”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当孩子从幼儿园得到了贴花等小奖品时,家长可以将它们分别贴在相对应的日历日期上;当孩子在家中有帮助父母干家务、认真做作业等良好行为时,家长也可以自制一些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并将其粘贴在具体的日历日期上……这样一来,醒目的日历就充分记录了幼儿的种种良好表现,这无疑是对幼儿精神上的一种高层次鼓励,将会对幼儿产生更深远的鼓励作用。

在笔者的指点下,家长对这种“记录式”的鼓励方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实践,反响良好。

某位幼儿家长就向笔者反映:“孩子在家都天都要把家里的日历翻一遍,并数一数上面的小贴花数量。我觉得孩子纵使心里不说,但是他们其实是非常在意日历上所张贴小贴花个数的。而且,我觉得孩子知道小贴花是对他们良好行为的奖励,为了得到更多他们所在意的小贴花,他们愿意表现得更好,像我们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也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从该家长的反映中,我们不难看出“粘贴小贴花”这种对孩子以往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的鼓励方法充分满足了幼儿内心对精神式鼓励的主观需求,使得他们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表现,并朝着更好地方向进步与发展。充分证明了幼儿教师给予幼儿家长育儿方面有效指导对于促进幼儿良性发展的切实可实施性。

二、幼儿教师应当调动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

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幼师总是会向幼儿布置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作业,并告诉幼儿要在父母的陪伴与帮助下共同完成。可是,对于幼儿后期交上来的亲子作品,大多数幼师通常会采取看过之后就随手处理的态度,并不会真正将幼儿所呈交的亲子作品持有太多的关注与重视。久而久之,不仅幼儿的作业完成兴趣与积极性遭到了严重的打压,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家长也会因为幼儿情绪上的变动产生相应的消极应对心理,认为“反正老师也不会认真看,做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在这种敷衍心理的引导下,幼儿家长自然很难真正投入到“家园共育”的育儿统一战线之中,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

为了更好地扭转这一情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及家长所共同完成的亲子作品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如,在某次的“利用家中废弃物品 进行手工制作”的亲子活动中,面对幼儿所上交的一个个虽粗糙却极具特色、含有创新想法的作品,笔者除了认真聆听他们的创作构思之外,还特意在教室里开辟了一个小角落,专门存放那些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的手工制品。

那些作品被展示的幼儿们,脸上洋溢的是一种自豪与满足,其他幼儿则在羡慕情绪的推动下,下定决心也要使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在这一想法的带领下,幼儿家长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相对来讲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调动,并以高涨、热情的姿态自觉地投入到幼儿园所布置的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对幼儿巧妙实施教育的相关活动之中,这都为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幼儿教师调动家长育儿参与热情、促进幼儿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模式对于促进幼儿的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及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幼儿教师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育儿技巧,给予家长更多的科学、有效指导,如此,才能使得家园共育模式得以逐步完善,并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试着去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要及时地去支持与鼓励学生的这种优点,这就是一种激励式教育。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也要借鉴这些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的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这还有利于老师能及时地去弥补学生的不足,并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另外,激励式教育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体育教学中。通过激励式教育,老师能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总之,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有着十分可行的现实发展意义。

2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要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的

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沉迷于网络世界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运动与学习,对于体育课的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已,业余的时间他们基本都是上网,很少自己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试着发现学生的长处,然后借助学生的长处进行激励式教育。首先,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法,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让他们达到不同的学习程度。尽管高校制定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一定的依据,也比较合理,但是老师只要不是违背教学的各项规定,可以在自己权利范围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并且将激励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

2.2要以促进学生的优点为根本

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优点以及特征对学生进行划分,总共可以分为两方面,然后再运用激励式教育进行教学。第一,体育老师要先了解学生之前体育课都学习过哪些体育项目,以及学生除了学习过的体育项目自己还比较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并将这两者集合起来进行比较,然后再找出学生最擅长的体育项目。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在体育上的优点,即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然后结合学生的各项特征,为他们设置专属的学习训练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潜力。比如:对于一些比较喜欢篮球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下打篮球的技巧,也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篮球比赛,自己也参与其中,在比赛中教给学生打篮球的各项知识,这也是对老师所讲理论知识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上课所讲的一些理论知识。第二,让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来找出自己的优点。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确实普遍有所下降,然而有些测试可以看出,有些大学生的柔韧性、体力还是不错的。因此,体育老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并且以此来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對于跑步比较快的学生,老师可以结合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在短跑、接力方面加强练习,告诉学生一定要坚持,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他们的身体就可以更加强健。

2.3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学生在参加学生举行的运动会中取得进步,老师就应该进行表扬,并且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当然对于学生的一些小的进步,比如:之前做的动作不标准,经过老师指导以后积极进行改正了,老师也应该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有可能不断地进步。反之,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进行严肃批评,责怪学生学习能力太差,那么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可能以后的体育锻炼他们都不会积极参与了,因为他们害怕老师再一次责骂自己。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鼓励,帮助学生慢慢进步,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些进步对他们身体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这也是自我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2.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或许有些教学方法无形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中体育教学和别的学科的教学并不太相同,它要求体育老师要有较高的技术,可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或者教学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学生们对体育老师所教给的这些技术动作并不能熟练掌握,学生们也不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转变一下教学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激励式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享受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

2.5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学生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口头描述,要通过自身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体育动作的要领,要让学生们跟自己动作来做,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各个动作的要领,做出的动作会更加规范,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一般并不能马上发现自己练习中做的不对的地方,所以就更不可能马上进行更正了,而大学的体育老师每节课要带的学生有很多,根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只能结合学生实际练习的情况,对出现错误率比较高的动作集体讲解一下,这就是学生体育练习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运用激励式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为学生示范每一个动作,让学生们观察老师的动作发现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更正。同时激励式教育可以使老师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控制教学的进程,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都不太感兴趣,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而激励式教育的有效融入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在体育教育中,将激励式教育运用其中,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而想要真正有效地将激励式教育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客观地看待体育训练与学习,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锻炼,试着享受体育锻炼带给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王曦.激励式教育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讨[J].运动,2016(10):50,84.

[2] 张勇.简论赏识教育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运动,2017(3):95,119.

[3] 安强.网络时代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7):107,109.

[4] 门绵.网络时代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7(4):69-70.

[5] 张利生.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33):191-192.

[6] 姜玉兴.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30):182-183.

第8篇

关键词:学生;鼓励;教育;表扬

鼓励,即激发和唤醒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人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鼓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的终极目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也说明了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基础阶段,孩子由这段时期开始开发智力、认知社会,养成个性和行为习惯,这就使得小学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什么都是崭新的,成功的教育便是让孩子养成对学习的渴望,自主地去积累知识、参与实践,而不是被动的、被迫的、被规定的成长。这里就出现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就像是一块香气十足的蛋糕,引诱着孩子的行为方向,有时候甚至能决定孩子一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那些出现于各种领域天才的少年们,没有听说过谁是被逼迫的天才,兴趣和想要去学的欲望都是他们背后最原始的动力,如果没有了本能的喜欢,不可能画出打动人心的画作、写出引人共鸣的歌曲、提出拓展人类认知的理论。

于是,这样就有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鼓励,这也是我在十几年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领悟。记得我刚开始给孩子教授音乐课时,由于缺乏经验,觉得课堂简直就是灾难,孩子们一直吵闹不停,原本准备好的教案最后总成为一张废纸,每堂课我总少不了把他们狠狠地批评一顿,音乐课变成了纪律课,而每次的斥责也没有一点作用,过不了多会又闹成了一锅粥。长此以往我对教学的热情也扑灭了一大半,而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我一时也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

办。直到有一节课才让我顿悟过来,那次课上我点名一个学生起来独唱,她唱完后我无意间表扬了她一句:“唱得真好”,之后的课堂上这个孩子表现得特别开心,在我又试着表扬了她几次后,她表现得更认真,主动与我互动,而之后这个学生也成了我音乐课堂上的积极分子。经过这次的经历我开始思考: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课,是给孩子减压,是给孩子带去轻松和快乐的课堂,只要多鼓励、表扬,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就非常容易建立,学东西也更容易集中精力,甚至开始自学。在认识到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后,我在接下来的课堂里都会时不时表扬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从原来的不听招呼变得安静下来唱歌了,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我甚至可以看见孩子们眼中求知的欲望,看到了成果我不甚欣喜,日后教学的过程也越来越顺利。

理论分析和我亲身的经历都说明着鼓励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巨大的积极作用,找到了这一中心教育观点后我们就要来讨论教师

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实践鼓励教育,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激励式”表扬

所谓“激励式”表扬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脾气以及当前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找出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闪光之处,建立自信心和努力目标。对学生天性的开发与早期成长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2.学会“成功式”表扬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行为的动机。学生在某一方面有好成绩或有所突破时,这时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就犹如催

化剂能激发孩子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这时候教师再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相信孩子更能事半功倍,同时对其他孩子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这就是所谓“成功式”表扬。

3.学会“辩证式”表扬

表扬是鼓励教育方法的核心,但是并不是要鼓励表扬一切。从这一层面来说“辩证式”表扬就是适当批评。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首先要做的必须是严肃地告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让孩子从思想上接受批评,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还在一味地表扬,当然不能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批评也是有度的,毕竟儿童和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是正在完善中的,犯错然后吸取教训

是成长的过程,如果过分训斥伤了孩子自尊和自信,使孩子心灵受到打击一蹶不振,那么过后再多的表扬也收效甚微。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名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践行鼓励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吝啬我们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要知道对于孩子,这可能比千言万语还有用的多!

第9篇

教学实践鼓励教育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鼓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鼓励教育应注意机会均衡,防止“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受的鼓励多一些,进一步就会多一点;受的鼓励少一些,有可能进步小或者不进步,甚至成绩下降。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多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可能会少一些;那些老师比较喜欢的学生,被提问也会多一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也多,得到鼓励的机会也相对较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开展鼓励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把鼓励的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要克服个人好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个人喜好,多留意自己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学生。给性格内向、表现不积极同学更多机会,使他们也能得到全面进步。

要采取较好办法。为了把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对那些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说:“这次我们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等等。另外,还可以采取“开火车”方法,由前至后或者由后至前地轮流请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和获得鼓励的机会。

二、鼓励教育应侧重精神鼓励,防止“价值偏颇”

鼓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可分为物质鼓励(奖金、奖品等)、精神鼓励(称号、眼神、微笑等)。物质鼓励是调动被激励者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发挥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其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激励作用会逐渐降低。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鼓励教育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防止学生过于追求物质,避免造成对其价值标准的误导。实践也证明只有满足学生具有自励作用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才能够激发出稳定而持久的热情,可以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老师要经常运用激励的语言。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未来的XX家”“你真了不起”“老师非常佩服你”“你善于思考!是我们大家的骄傲”“你比老师还厉害,将来肯定有出息”等话语,要经常送给他们。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要努力地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要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有潜力,继续努力,你也会很棒的!”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无声的语言。一个期望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和默认地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到莫大的鼓舞,使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想举手而不敢举手,这时教师给予他鼓励的目光,目光中传递着“你能行”的无声语言,便会激起他的勇气,获得表现的机会,引导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鼓励教育应注意抓住时机,防止“错失良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予应得的承认。”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而这种反应越及时,则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老师应当注意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于自己行为受到肯定的兴奋感会大打折扣,而且所经历时间中发生的种种因素会令学生怀疑肯定评价的真实性,从而不利于达到鼓励学生的效果。

鼓励教育要“锦上添花”。孩子在出色完成任务、取得较大进步时,在心里是最希望得到老师、同学赏识的目光,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承认。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下一次可能就没有那么努力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鼓励教育也要“雪中送炭”。孩子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需要褒奖,而遭遇失败时更需要鼓励。失败时孩子会有受挫、无助之感,若不加以引导,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暂时不成功的时候,你最想听的话是什么?很多学生写道:“我最怕老师和同学用异样的目光看我,更怕别人来责备我,或者问我考试的分数。我最想听的话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爱拼才会赢!”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过多的批评和责备只会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老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希望,激发斗志,恢复信心,重新扬起快乐学习的风帆。

鼓励教育还要及时“捕捉亮点”。鼓励教育适合所有学生,不管是品学兼优还是成绩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老师都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他们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平时批改作业时,哪怕是一向马虎的学生偶尔一次作业写的认真,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既能及时地体验到被赏识的喜悦,又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从而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四、鼓励教育应注意把握尺度,防止“过犹不及”

鼓励教育要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度”,过多、过频、失度的鼓励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鼓励教育方式要恰当。对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一些自尊心强,有骄傲表现的学生,则要慎用鼓励,不能过分地表扬和鼓励,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不断取得进步。

鼓励教育内容要真实。对学生的鼓励可以适当夸张,但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如果鼓励虚头大而空,甚至根本无法企及,就得不到学生认同、信服,不仅在眼下不能见效,就是在长时间里也是无法实现,老师的鼓励将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在给学生鼓励时最好实际一些,要“跳一跳,摘到桃”,要让学生有盼头,通过一定的努力后有收获,这样的鼓励,学生才会欣然接受。

鼓励教育频率要适度。课堂上,鼓励频率要适中,不能无原则地滥用鼓励。过多、过频、过量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试图通过频繁的鼓励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愿望都是错误的,因为频繁的鼓励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烦躁、焦虑、紧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量的频繁鼓励在较长时间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最终会使鼓励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