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4:59: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积极拓展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都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都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正在逐步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并惩治各种农业污染,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进行监测和风险分析,定期对污染区或土壤监测,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马上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零污染,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要扎起农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势互补,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的。
5结语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对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宇 单位:盘锦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口陶黎新.从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口.甘肃农业.2012,52(05):6一66.
作者简介:李国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通讯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摘要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地方财政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最后,从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改革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体系、增强地方财政的增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费来源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补偿费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都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有效地矫正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通常采取生态补偿的手段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补偿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践多属于“抑损”型的生态补偿,是获益的经济系统对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补偿[1]。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作为保障。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来自来两个途径:一是资源开采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补偿费远不能满足资源开采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不足,直接导致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本文以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随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区达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2 805户、9 585人受灾,损毁房屋4 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65 800多亩;湖泊由煤田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79个。目前,榆林市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达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态补偿费不足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分析1.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环境治理费,二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生态环境治理费属于事后行为,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缴纳生态环境治理费后,政府将代替企业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事前行为,该行为一方面能够激励企业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以获得保证金的全额返还;另一方面,约束企业规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的行为,使其为忽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付出代价。虽然,生态环境治理费体现了“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为自己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买单,但是,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往往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治理费可能不能满足整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费用开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为。生态环境治理费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能够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有效地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的完成。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补偿费、煤炭矿井废水处理费、煤矸石排污费、地表塌陷补偿费、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具体标准见表1。
综上,榆林市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11.12-12.9元。
李国平等: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水平
李国平等[3]根据煤炭开采给当矿区大气、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坏的统计资料,以2003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出陕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约为34.63元。茅于轼、盛洪和杨富强[4]以2005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全国开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约为69.47元。吴文洁和高黎红[5]从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两个方面对榆林能源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进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炭会带来约 78元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本文以2009年为计算口径,分别对李国平等、茅于轼等、吴文洁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折算,得出他们三人的估算值分别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估计的复杂性、计量数据收集的难度和计量方法的差异,是引致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与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价值的比较从当前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标准来看,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如果以李国平等估算的生态环境破坏
表1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项目
Item征收标准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据
Basis生态环境
治理费水土
流失
补偿费5元/t2009年实施的《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得知陕北地区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标准: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气0.008元/m3。矿井
废水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破坏形式及原因;原理;防护措施
1 公路路基边坡破坏形式及原因
公路路基边坡受岩性、构造等地质条件和风化、水的渗入和冲刷等自然地质作用以及人工开挖等工程活动的影响,常出现坡面变形和整体失稳破坏两类工程灾害。
1.1 公路路基的坡面变形
坡面变形是指路堑(或路堤)边坡坡面的局部破坏,包括风化剥落和碎落、冲刷以及表面滑塌等类型。剥落是指路基边坡的表层岩体、土体在长期遭受风化、雨水 冲刷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部分岩块、土屑逐渐沿着边坡下跌、 滚落 , 并最终沉积在坡底的现象 。 坡面冲刷是雨水顺坡面流动时将松散的颗粒带走,而在坡面上冲刷出一条带状小纹沟。一条条顺坡面排列的细长的沟槽,将坡面分割得支离破碎。这些变形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路堑或路堤更大规模的破坏。表层滑塌是由于边坡上有地下水出露,形成点状或者带状湿地,产生的坡面表层滑塌的现象。此类破坏由雨水浸湿、冲刷也能产生。它往往还是路基边坡更大规模变形破坏的前奏。
1.2 公路路基的整体失稳
公路路基的整体失稳是指边坡的整体溜方和滑坡。溜方是由于少量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即边坡上薄的表层土下溜,通常是由于降水、降雨等流动水冲刷边坡或施工不当而引起的。滑坡是指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边坡的某一滑动面滑动,主要是因土体的稳定性不足引起的。路堤边坡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是边坡坡度过陡或坡脚被挖空,或填土层次安排不合适等;路堑边坡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是边坡高度和坡度与天然岩土层次的性质不相适应。
2 路基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和边坡稳定性破坏机理
2.1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可分为两类,即力学分析法和工程地质法。
2.1.1 力学分析法
路基边坡稳定性力学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数解法和图解或表解法。数解法是指假定几个不同的滑动面,按力学平衡原理对每个滑动面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从中找出极限滑动面,按此极限滑动面的稳定程度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此法较精确,但计算较繁,建议学生自编随机搜索计算机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图解或表解法是指在计算机和图解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成图或表,用查图或查表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此法简单,但不如数解法精确。
2.1.2 工程地质法
工程地质法是指根据不同土类及其所处的状态,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大量的资料调查,拟定边坡稳定值参考数据,在设计时,将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作比拟,采用类似条件下的稳定边坡值。
2.2 边坡失稳破坏的机理
边坡在发生破坏之前是稳定的,路基边坡受力平衡。随着边坡中土体的强度逐渐降低,或边坡内部的下滑力逐渐增大,而抗滑力逐渐减弱,使边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边坡内某一部分由于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开始变形,产生微小的滑动,以后变形渐渐发展,直到坡面出现断断续续的拉张缝隙、应力集中;随着边坡 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后缘拉张裂缝进一步加宽,错距不断增大,两侧剪切裂隙贯通撕开,边坡前缘土石挤进并鼓出,出现了大量的膨胀裂缝,滑坡出口附近渗水混浊,这时滑动面已全部形成,接着便开始整体向下滑动。因此,边坡失稳破坏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通常将边坡从稳定到破坏经历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稳定阶段、蠕动变新阶段、部分滑动破坏阶段、路基整体破坏。
3 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的的防护措施
公路路基边坡的防护分为两类:一种是路基边坡的生态防护,所谓边坡生态防护是指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集合的固坡措施。第二种是路基边坡的工程防护,它主要是利用堆砌混凝土、砖块或其它材料对边坡进行防护,是公路边坡防护的传统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干砌片石、护面墙防护、水泥砼预制块防护等 。
3.1路基边坡的生态防护
生态防护即采用植被护坡的方法护坡。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的植被护坡,既可以像圬工防护一样起到边坡防护的作用,又可以解决边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使公路主体既安全又环保,并且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适应生态学理论,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路基边坡坡高不大,边坡比较平缓的土质坡面是一种简易有效的防护设施,其方法有种草、铺草皮和植树。土质边坡防护也可采用拉伸网草皮、固定草种布或网格固定撒种,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土质边坡防护的边坡坡度宜在 1:1.0~1:2.0 之间。植被护坡一般多采用在边坡上种植草、 植树或铺 草皮,以减缓边坡上的水流速度,利用植物根系固结边坡表层土壤以减轻冲刷,从而达到保 护边坡的作用。路基边坡土质、酸碱度、气候等是影响公路植物的主要因素,由于路基边坡防护的特殊性,故草种、树种的选择有别于园林绿化植被的选择。在选择植被时应尽量选择成活率高,易繁殖而且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物种,而且要注意要与具体的生态条件相适应。
3.2路基边坡的工程防护
3.2.1干砌护坡
干砌片石防护适用于坡度缓于l:1.25的土(石)质路堤或路堑边坡,干砌片石防护厚度不宜小于250mm.千砌片石防护可有效的防止雨水或地面水流的冲刷,干砌片石结构,不仅为了节省费用,而且可以适应边坡有较大的变形。但干砌片石受水流冲击时,细小颗粒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引起大的沉陷。干砌片石应使用不易风化的坚硬岩石。干砌护坡的常见形式为干砌片石和干砌块石,可按需要砌单层或双层,单层厚度不小于25厘米干砌片石护坡垫层可采用碎石及砂砾,其厚度为10厘米至15厘米;基础选用较大石块砌筑,其埋深至侧沟底。干砌片石应使用不易风化的坚硬岩石。当岩石取材条件有限时,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坚硬耐久的块状工业废料、建筑用砖等干砌护坡。
3.2.2浆砌护坡防护。
浆砌片石护坡,一般采用等截面,其厚度视边坡高度与坡度而定,一般为0.25至0.5米;石料质量应符合公路行业砌筑要求;施工时清刷坡面松动土层、冲沟,坑洼处应分层填实避免被面沉落而引起护坡破坏;伸缩缝每隔10米设一道,缝宽2厘米,缝内填塞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泄水孔根据需要每隔2至3米上下左右交错位置,孔径0.1米,对土质边坡上的泄水孔,应在一面0.5米范围内设置反滤层,以防淤塞。
3.2.3护面墙防护
护面墙防护适用于防护易风化或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或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边坡不宜陡于1:0.5。护面墙类型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确定,窗孔式护面墙防护的边坡不应陡于l:0.75,拱式护面墙适用于边坡下部岩层较完整而上部需防护路段,边坡应缓于1:0.5,单级护面墙的高度不宜超过10m,并应设置伸缩缝和泄水孔。护面墙的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上,埋置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冰冻地区,应埋置在冰冻深度以下不小于250mm,护面墙前趾应低于边沟铺砌的地面。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 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2]申莉,陈海英,(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浅析公路路基边坡防护[J]:43-43.
1.1森林资源破坏的情况我国森林资源虽然每年都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现象,但是森林资源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被破坏,已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枯竭,必须加以重视起来。
1.2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2.1生长量远远小于消耗量我国对森林资源的过量砍伐,造成了森林资源枯竭,甚至出现森林砍光的现象,由于林业的建设还不到位,集中采伐使森林资源迅速减少。
1.2.2非计划用材量过大一些居民用柴、城乡工业烧柴都不是国家计划用材,消耗森林资源已经占全国森林资源的35%,大大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1.2.3森林病虫害和火灾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很大,火灾是森林的天敌,并且一旦发生火灾都必须要8~10a的时间去恢复。病虫害也是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发展农业,选择毁林开荒,大片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3森林资源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结构,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随之生态功能减弱,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大面积的森林被采伐,气候发生改变,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水土流失,土质沙化,还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在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质量迅速下降。
2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反之,没有了森林资源,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文明。由于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引起了温室效应,而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森林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很少,仅仅是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滥砍滥伐的现象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水涵养的功能也就随之减弱。据测定,森林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涵养水源,保水能力极强,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森林资源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森林资源还可以防风固沙,我国有很大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而对于治理荒漠化土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种植大面积森林,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其生态环境,并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调节气候,改善小气候条件。森林资源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林业与农业相结合,建设农田防护林,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因而作物产量逐渐上升。森林资源现在也逐渐发展为可供观赏旅游的产业,人们可以在森林这个大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我国的生物具有多样性,许多物种都要在森林里栖息,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在热带雨林中就有上万种的生物,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和宝库。
3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
国家应对森林资源现状做好勘察调查,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落实到位,做到森林资源的效益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四者协调平衡发展。国家应完善有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年度计划。禁止对森林滥砍滥伐,过量采伐,禁止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而毁林开荒。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计划用林,对于一些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做到计划造林,扩大森林的种植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国家应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高人们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的行动中去,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其落实到位。
4结语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到笔者的电话以后,第一句话就是上面的那句。
为什么说棘手呢?
财政人都知道,作为自存在以来就被打上了小心谨慎、严于律己等等标签的财政部门,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理论上的、空而泛之的讨论。财政人似乎更擅长于把数字落到实处。
可惜,生态补偿自提出之日起,就是一个让财政人万分纠结的词语:没有先例,没有规章,没有数字,没有时限。
它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词汇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因此财政人所谓的“棘手”,显然指的是把这个只有骨架的词语丰满起来的过程。
在本期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找到了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省市的财政人。尽管他们的说法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可以为现在处于迷茫期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人们提供一条不甚清晰的脉络。
目的是不再补偿
“按照我的希望,我不愿意看到补偿这两个字。”经济学家马光远说,虽然他并没有过多深入的研究过这个课题,但是按照他的看法来说,“补偿”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壮的色彩。
什么叫补偿?按照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用物质或行为来补充已经失去的部分的意思。马光远正是因为这个意义上表示困惑。
所谓补偿,则必须先失去。而我们失去的,或者说我们从生态中攫取的已经太多。生态补偿的提出已经经过了很久。2008年国务院就宣称,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措施公示制度,并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两年之后的2010年底,据称2011年将开征的环境保护税,让所有舆论大肆宣扬了以后就静止在了2010年的冬天。
而2011年的全国两会,又将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推后到了十二五规划运行期间。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落地开征?在我们采访过的这些财政人和机构中,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哪怕相对模糊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人都表示,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个中期非长期的过程。原因在于补偿的源头。大禹治水时我国劳动人民即懂得改堵为疏。所谓补偿,也只能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内使得被我们破坏的生态得到恢复――当然,这个时间很明显不会太短,但如果我们破坏的速度依然得不到遏止,生态补偿机制就等于一个无底洞。因此所有人都建议,将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放在对生态破坏源头的遏制上。重庆市财政局在其对流域破坏的各种材料中均明确表示,对破坏生态并不知悔改的个人和企业,一律以处罚上限进行处理。
看来只有以这种“高压”模式抵制对生态的破坏行为,补偿才不会是一个永远无法结束的梦魇。
横纵向补偿机制
在本期采访中,作为长江流域各阶段的财政人,均表示可以接受下游对上游的财政补贴和补偿。下游使用了上游严格保护的清洁水资源也罢,上游各省财政相对财力比较薄弱也罢,对上游的补贴计划均表示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在这种从未有过的横向补贴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贴模式?如果把长江黄河流域按照省分为各阶段,以阶梯式每省向上游拨付一笔资金的话,那么收益最大的当然是作为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按照青海在三江源地区对保护我国水资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来看,这也未尝不可。另外也有人提出依照生态补偿项目投入来分配下对上的补偿额度,这也是一种说法。
但问题就在于,在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不可能规定以省为单位的下对上补偿额度的时候,提出这样一种非常规的补偿机制,其补偿额度要如何确定?这也是现在这种补偿机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一个原因。
总之,这些财政人的共识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应当建立,但究竟以一种什么形式出现,现在来看还是个问题。
对比横向补偿,中央下拨生态补偿资金似乎已经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据称今年八月份生态补偿机制就会报国务院批复,但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05年组建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表示,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
另外他们表示,狭义的生态补偿的概念与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生态服务付费或生态效益付费有相似之处,应当作为同义词对待。
自发补偿和出路
在横向和纵向的补偿均未明朗的时候,各地财政已经在生态补偿方面做出了自己许多年来的贡献。
在我们的采访中,并未发现有任何一个财政人表示这是我们财政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家乡生态补偿,所有财政人都表示,即使国家不给补贴,那也要做。即使没有任何利益模式,那也要做。生态补偿,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之下,已经成为了各地财政人的一种自身责任。
“每年的预算里也并没有这么一笔钱啊。”重庆市财政局一位领导表示,每年生态补偿投入的经费、资金,在压缩到极致以后,一些必要的花费“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不仅仅是重庆,在本次涉及的长江流域各省市中,均存在着“纯责任型”的生态补偿。不能不说这是财政人自身的一种情操的体现。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着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森林资源的总量并不多,但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就引起了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
1 森林资源概况
1.1 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森林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多,表明了森林资源已经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而我国森林的生长量并不大,森林质量也不是很高,再加上一些大面积森林的退化与破坏,必须提高森林覆盖率。
1.2 森林资源破坏的情况
我国森林资源虽然每年都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现象,但是森林资源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被破坏,已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枯竭,必须加以重视起来。
1.3 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3.1 生长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我国对森林资源的过量砍伐,造成了森林资源枯竭,甚至出现森林砍光的现象,由于林业的建设还不到位,集中采伐使森林资源迅速减少。
1.3.2 非计划用材量过大
一些居民用柴、城乡工业烧柴都不是国家计划用材,消耗森林资源已经占全国森林资源的35%,大大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1.3.3 森林病虫害和火灾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很大,火灾是森林的天敌,并且一旦发生火灾都必须要8~10a的时间去恢复。病虫害也是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发展农业,选择毁林开荒,大片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4 森林资源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结构,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随之生态功能减弱,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大面积的森林被采伐,气候发生改变,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水土流失,土质沙化,还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在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质量迅速下降。
2 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反之,没有了森林资源,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文明。由于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引起了温室效应,而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森林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很少,仅仅是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滥砍滥伐的现象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水涵养的功能也就随之减弱。据测定,森林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涵养水源,保水能力极强,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森林资源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森林资源还可以防风固沙,我国有很大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而对于治理荒漠化土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种植大面积森林,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其生态环境,并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调节气候,改善小气候条件。
森林资源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林业与农业相结合,建设农田防护林,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因而作物产量逐渐上升。
森林资源现在也逐渐发展为可供观赏旅游的产业,人们可以在森林这个大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我国的生物具有多样性,许多物种都要在森林里栖息,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在热带雨林中就有上万种的生物,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和宝库。
3 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
国家应对森林资源现状做好勘察调查,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落实到位,做到森林资源的效益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四者协调平衡发展。
国家应完善有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年度计划。禁止对森林滥砍滥伐,过量采伐,禁止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而毁林开荒。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计划用林,对于一些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做到计划造林,扩大森林的种植面积,增加森林资源。
国家应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高人们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的行动中去,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其落实到位。
4 结语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下,我国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备受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人口、环境、资源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栗妍.浅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02):10-11.
[2] 王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4):55-57.
一、工业资本主义的思考
“生态”这一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1866年海克尔所著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而后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通过对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探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得到提出。在中国,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是国内著名学者叶谦吉。
叶谦吉教授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在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从自然中得到利益的同时人类也要为自然发展做出努力,即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工业资本主义始发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随后资本主义不断的发展中,生产力的需求越发明显。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开始采取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生产力得到大大推动的同时英国还建立了与资本主义想关联的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其发展模式所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具体体现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生态平衡面临破坏的风险。这种发展模式的非可持续性严重威胁着地球的环境和谐。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意识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愈发显示出了其明显的生态弊端。在人类生存的安全警戒线下,我们的工业文明已经接近了极限。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了呢?对环境破坏的愈发严重,有识份子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及探讨。历经种种,生态文明的概念开始得到普遍关注。
生态文明的提出将矛头直指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对资源的浪费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首要因素。工业文明造成环境及生态危机,并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大原因便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要求建立一种新的进步的文明形态时,必须正确评价和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吸取旧的文明形态的教训,才能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类在工业文明时期确实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进步。但这些所有的发展绝大多数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每当人类在为工业的前进而自得其乐时,应该看到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当人类为求工业进步而破坏了自然时,自然必然也会对人类进行相应的反馈。
正如马恩选集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环境及生态的严重破坏不断被人类所发现并受到广大关注,同时,了解到与环境和平相处的重要性之后西方出现了几种主要的生态资本主义思想。
二、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愈发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生活乃至生存时。伴随着的是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也在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旧工业资本主义的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发展了几种主要的生态资本主义理论。
首先,“生态资本主义”的最初的设想是在并尤其在自然资源上运用市场原则,从而达到缓解甚至克服人类现在所面临并且密切关注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而这一设想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就是保持资本主义的框架不变。可以将“生态资本主义”解释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以经济与技术的革新为主要手段,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在现代资本主义——一种结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框架内进行的实践活动。
“生态资本主义”可以更宽泛地概括为,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机制共同组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架构下,以经济技术革新为主要手段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渐进性解决思路与实践。其生态主要思想是无论在自然的生态的成本的输入还是在环境污染物的输出上都不是免费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政策的形成。在政府制定环境友好政策上有充分的帮助,因为政府会考虑到相关利益。而对于生产经营者,自然生态要素的投入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再免费,为了加强市场竞争力,为了让企业更具发展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生态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初起,得到广泛关注和赞同的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重点关注预防和通过市场手段克服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重要内容为:国家在有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同时必需有心且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市场仍然繁荣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绿色革命,即是发展经济同时兼顾生态。
该“生态现代化”的实施保障了仍在运作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无需做大规模改革和改变而在环境生态上较之前更多关注并对有关生态的方面进行改革,因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与“发展”并非矛盾,在发展的前提下适度的改革关于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以此使得资本主义下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兼得。“生态现代化”重要思想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的可行及必需。“生态现代化”强调在结果上实现共赢,在过程中注重技术市场。同时也保障了市场的重要性其国家政府的作用,即并非强调绝对自由市场要认同政府的作用。“生态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它表明,学者开始强有力的关注生态,并且在这里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进步。
(二)“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
“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这是一种纠正市场不足,调节市场与环境矛盾,从而希望可以创造出发展与环境共赢的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个观点在《绿色国家:重思民主与主权》一书中有所提及,该书由罗宾·艾克斯利所著并于2004年出版。罗宾·艾克斯利所阐述的“绿色国家”主要从两方面得以实现。
其一,“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在内要对民主程序与生态民主相结合共实现。
其二,对外“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作为主权国家要自觉承担责任去管理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并做到在不同国家内实现生态促进者,促进各国环境友好,生态平衡。
艾克斯利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包括环境运动,政治道德与当代国家民主正义理论等方面相联系,把环境这一因素纳入到道德体系的因素中,以此来让主权国家促进世界生态的的发展并督促其成为世界生态的管理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这一理论创造了巨大的影响。也为西方探求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之路带去了新思潮。
(三)环境公民权或责任
自20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环境公民权或责任这一议题在西方国家中被广泛的讨论。那么何谓环境公民权或责任。安德鲁·多布森的《公民权与环境》一书是环境公民权这一方面的佼佼者。在《公民权与环境》一书中,作者围绕环境公民权,生态公民权展开并以之为核心进行论述。在探讨环境公民权或责任的同时《公民权与环境》一书还讨论了要培养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民权。
作者认为可以把促进环境公民权作为一种富有鼓励性质的手段。通过培养有有责任的公民去保护环境,承担环境公民权。通过承担环境公民权的公民根据环境保护和环境公益进行活动并未实现环境保护或环境公益做努力。该观点主要依靠有环境公民权的公民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民权与环境》一书的创新在于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该路径的创新就在于是以公民为主,但其它绝大多数是以市场激励机制为主的依靠政府进行手段的实施,这两者是不同的,而这也是该书的创新及进步。不同学者持有对环境公民权不一致的见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质思想是强调公民的重要性作用在生态环境中发挥公民的作用。
(四)环境全球管治
西方资本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环境全球管治。环境全球管治的重要思想概念的阐述就是,在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改善措施的制定落实与监督这一过程进行参与。或者可以理解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理清的问题:为什么要对全球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同时探讨了谁需要去治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这四种生态思想集中且明显的反映了西方现存的并且发展着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主要努力。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发展的努力与追求,并且通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上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通过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上的几种主要思想的研究,对现今我国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宁 810016)
摘要:在青海大学的校园中,由于部分地区绿化及道路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草坪的破坏现象。本文通过对破坏现象的观察,根据环境心理学分析其破坏的原因,提出适宜青海大学现状恢复及保护方案。
关键词 :青海大学;草坪破坏;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77-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青海东部地区村落景观特色塑造研究(2014-QGY-4)。
作者简介:李潮(1994-),男,河北秦皇岛人,青海大学在读本科生。
0 引言
本文为了保护校园中的草坪及现有绿化,防止其遭受进一步破坏,作者基于对青海大学校本部调研、踏勘,将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最小能量消耗理论[1],对其遭受破坏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且将根据这些原因,对校园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这些绿化提出切实可用的方法。
1 现有的草坪绿化破环现象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校园中草坪绿化破化现象,作者在2015年4月至5月期间对青海大学内部的草坪绿化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踏勘。在调研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几种典型的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一:园路与其他路交叉口处,草坪多会遭到踩踏,形成喇叭口。如:青海大学文化广场东部多处道口均遭受踩踏的影响。(图1)
破坏形式二:人流沿部分道路边缘透过,致使道路旁草坪破坏,“人工加宽”道路。如:青海大学文化广场西部,破坏现象十分明显,东西两侧均有“加宽”迹象,且东侧“加宽”迹象明显强于西侧(图2)。
破坏形式三:人流在草坪中直接穿过,并且形成新的路径。如:学生宿舍九号楼前门至学生食堂道口留下清晰的路径(图3)。
破坏形式四:原有弯曲的园路,被强行“人工取直”,在路转向出直接通过。如:科技馆东侧园路就存在明显的穿越痕迹(图4)。
破坏形式五:由于其他植物(乔木、灌木丛)的影响,造成的绿地破坏。如:大学文化广场南部,乔木下草坪长势明显不如其他地区。
破坏形式六:由于道路铺装和道路形式设计不合理,造成道路两边绿地的破坏。如:学生食堂前汀步两侧草坪破坏十分严重,道路的存在反而加重了草坪的破坏。(图5)
2 草坪绿化破坏的原因分析
2.1 垃圾桶原则[2]
垃圾桶原则通常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活动的中,习惯使原来已经破坏过的事物遭受更严重的破坏。在青海大学校园中,草坪破坏多数为冬季破坏,冬季草坪枯萎,行人原有心理约束减弱,草坪发生破坏现象。经过践踏后的草坪,在春季无法正常发芽返青,形成若隐若现的小路,行人进一步进行穿越,导致破坏加剧,最终形成一条小路。
2.2 抄近路原则[2]
抄近路原则是行人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或负重情况下,会放弃绕道,在草坪中穿越,形成一条近路。在青海大学校本部中,这种近路通常出现在学生打水的路上,以及上课的路上,其原因有两种:其一,学生打水时负重,在经过可穿越处时心理约束下降,发生穿越草坪现象,从而使草坪遭到破坏;其二,学生上课途中时间紧张,为节约时间会抄近路,造成草坪破坏;其三,横穿草坪应该属于正常的人类行为。在具有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精力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下意识地践踏草坪抄近路[1]。
2.3 人流量不稳定,道路尺度不合理
由于各教学楼布置分散,上下课过程中人流集中,由于学生活动具有结群性,不少学生采用并排通过道路,迫使部分学生进入道边草坪,从而使草坪破坏。另一种情况是当结群的学生与对面来向的单个学生相遇时,单个学生多数会选择进入草坪避让,从而使草坪破坏。道路尺度不合理还表现在对极限人流把握不够,人流远远大于园路设计宽度,从而使道路两侧草坪破坏。
2.4 特殊原因草坪破坏
特殊原因破坏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3]。学生为求心情放松会在坐在树荫下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对草坪进行践踏或碾压,从而造成草坪破坏;学生中的情侣,在散步过程,为了得到良好的环境和私密性也会进入草坪中,从而也会造成草坪破坏。
2.5 道路路面设计不合理
在青海大学校园中,道路设计不合理表现为几种情况:其一,为草地中的汀步,部分汀步在间距设计上不合理,部分汀步表面处理不合理为鹅卵石表面,在雨天会引发行人滑倒。行人为了避免发生滑倒现象,通常选择在汀步旁草坪中穿越而过,造成了草坪的破坏。
其二,园路表面铺上材料过于光滑,也会造成行人的种种不便,行人为了避免滑倒,也会在路旁的草坪穿过,最终造成了草坪的破坏。
3 草坪绿化保护与恢复方法
草坪恢复可以在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分为堵与通、去除或合并不必要的道路、增设必要园路,结合人流量拓宽道路。
3.1 铺设新路径
对于已经被严重破坏的草坪上,土地实化严重,人流量比较大,人们惯性行为已经形成,即使采用恢复草坪生态的方式也容易继续遭到破坏,因此不能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或重新铺设来进行草坪保护。
铺设新路径应充分尊重行人习惯,在已经踏出的小路处进行铺设。但是在新建道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人流量的大小,主要原因是在开设新路径之后有可能造成人流过分集中,进而造成新设道路两侧的草坪进一步破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开辟新的园路后应在园路两侧种植常绿灌木,用以阻碍行人。
新铺设道路铺装应采用耐踩、防滑的材料。在线形设计方面应采用曲线形,在转弯处应用乔木遮挡视线,以避免过分通畅加大道路压力。
3.2 拓宽部分道路
在原有道路不能满足极限人流的情况下,应当采用拓宽道路的方法。缓解草坪被践踏破坏的小路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高峰期的人流量,假定在高峰期有X人需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上最多可以容纳A个人并排行走,路长Y米,前后排之间的间距为B米,人体前后宽度为E,不允许滞留,当人流稳态后可得等式:
Y=(X÷A-1)×B+X÷A×E (1)
这个等式中,E、X、B为已知值,可以算出在每排并列行走的人数A,接下来再考虑每排中人与人的左右距离E,人的肩宽为D,可以计算出小路的设计宽度Z应为:
Z=(A-1)×C+A×D (2)
通过计算得出理论数值与实际数值进行比较,为道路扩建提供依据[4]。通过拓宽道路后对草坪旁已经破坏的草坪进行保护。
3.3 采用植被或障碍物遮挡
植被和障碍物遮挡方法主要用于保护被抄近路行为破坏的草坪,对于被抄近路行为破坏而又不宜开设新路的草坪采用植被或障碍物遮挡。遮挡方法为在路口处种植乔木使捷径不再畅通,或者利用雕塑的物体进行遮挡。
在路口处难以建立障碍的情况可以通过种植灌木建设隔离带,以避免人流再次进入,从而对草坪进行保护。
3.4 更改路面铺装
路面铺装问题主要存在于汀步、鹅卵石铺地和光滑石板铺地几处。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应将汀步改为平面铺地道路,如果需要保留原有汀步效果可以在新地面铺装中保留汀步作为地面花纹。鹅卵石铺地在人流较大的地区,会给行走带来很大不便,并且在雨天和雪天会造成打滑等问题。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可将铺地改为普通平铺地,若需要保留原有效果,应在混凝土填缝是在混凝土表面加石英砂。对于光滑石板铺地,可以采用机刨表面,更改路面的光滑。通过这些手段对已经破坏的路边草坪进行保护。
3.5 重新铺设草坪
重新铺设草坪属于对草坪的恢复手段之一,在草坪破化的初期,可以重新种植草坪并在新铺设草坪周围建立相应的保护设施。
4 草坪绿化保护和恢复方法的作用
新的草坪绿化方案在青海大学校园环境治理方面将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新的草坪绿化保护和恢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造价,该保护方法与原来大面积重新铺设草坪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重新铺设的面积减小将降低造价;其次,该方法也尽量的降低了草坪恢复后二次破坏的可能,新的保护方法是基于现状和环境心理学一些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能满足人活动的需要;最后,该方法通过保护草坪的手段,最终提高校园内景观的可观赏性,使广大师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5 总结
草坪践踏破坏对景观造成巨大影响,草坪被践踏的分析与恢复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本文着力分析草坪被践踏的原因,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草坪的恢复,改观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而提升校园景观质量。
通过合理配置绿化和道路网络,可以降低管理和维护的费用,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琦,辜彬.由大众行为规律探讨草坪践踏现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2.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 键 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应当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或对象)。湘江流域上游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严重,过去一直采用整治的办法,但却一直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中徘徊。为了破解这一怪圈,有必要构建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准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推进湘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
一、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一)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矿产国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在矿业发展过程中未进行同步的生态管理,导致环境与生态恶化,资源效益降低,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 8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资源产业与环境生态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最早开始关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在进行资源与产业管理时,最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全国性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环境)修复法》(简称《修复法》),并确定了美国的生态补偿三大制度,即土地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德国和美国的做法相似。对于立法前的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由政府负责治理。但不同的是,美国以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而德国主要是通过州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筹集资金。德国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区环境问题,建立矿山复垦公司专门从事矿山恢复工作,复垦所需要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基金由两种资金组成: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 25%后,余下的 75%按各州居民人数直接分配给各州;财政较富裕的州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拨给穷州的补助金。
(二)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有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两种做法。
1、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我国从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并经 90 年代中期改进,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了矿产资源税,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 1994 年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持。但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制度仍任重而道远,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存在很多问题:(1)已开始征收生态补偿费的省市地区仍属少数,大部分地区仍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费征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2)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不但增加了征收工作的困难,而且在 2002年全国整治乱收费过程中,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由于立法依据不足而被取消;(3)各地方的不同部门依据各种不同资源开展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部门之间由于缺少相互协调,常常出现环境保护立法与资源利用立法的对立分离,针对同一补偿对象产生多种名目的补偿费,进而导致企业负担沉重;(4)征收方式不统一。有的依据矿产售价的百分比提取(如江苏、广西),有的依据开采量征收(如福建、贵州),还有的按项目投资总额或生态破坏的占地面积征收;(5)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的实际数额远远低于土地复垦、地下水治理等生态重建工程费用。
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我国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时间较晚,2002 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露天开采石材石料及其他矿产资源的企业行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3 年 8 月安徽省印发并执行《安徽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登记时必须向办理采矿登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现在我国各省市正在实行保证金制度,但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按面积核算和按产量核算。面积核算法中包括一般面积法和分矿种面积法;产量核算法包括价值法和基价法。但是,由于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而且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目前我国各省都在探索建立和实施保证金制度,但是对保证金制度却缺乏法律依据,在实施和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保证金制度缺乏法律支持,对矿山的制约力不够。
二、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一)采矿生态补偿补偿机制的总体构想
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有利于从源头抓起,保证被破坏生态环境的及时和完全恢复,并保证受损人群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要能保证对采矿环境破坏与恢复实施有效监管。遵循这一总目标或总原则,借鉴美国等国外的先进经验,所构建的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二是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开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四是补偿资金保障制度。其中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可并入“排污权多级交易机制”中。因此,以下只就其他三项系统进行叙述。
(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
为了极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降低生态环境效益损失,必须要求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
为确保采矿企业能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在取得勘探(采矿)权之前必须提交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中必须包括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用以指导采矿企业在采矿的同时完成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不应低于原生态功能,即生态环境恢复应当至少恢复已破坏土地及相关用地的原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或者经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出具审核鉴证意见书。该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应当为其出具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合理性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向社会公告相关修正意见的除外。
为确保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按规定评价环境影响,执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应当要求为其出具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或者相关审核鉴证意见书的独立专业评估机构指导和监督开发者评价环境影响和执行生态恢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发者及相关独立专业机构的监管;还应当设置生态环境恢复与环境影响评价独立认证体制,独立认证机构应当对采矿企业不按照开采计划过度开采或者逃避生态环境恢复责任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资金保证制度。
(三)采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
对于矿区居民和其他企业因矿业活动影响而遭受的直接生产和生活损失、收入减少损失,矿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应当由采矿企业负责补偿。
对居民、其他企业等明确的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与受损者直接谈判和补偿。对不明确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向当地政府支付。
采矿企业在开矿开始之前,必须对能合理预计到的开矿将造成的他人损失进行的补偿;在开矿过程中,还必须对超过已补偿金额的损害进行追加补偿。除此外,为了保证补偿不会落空,还应当建立设立补偿保证金和担保。
(四)补偿资金保障制度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开矿损害补偿顺利实施的关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和湖南省的实际,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资金保障机制的设立思路和方法是:对历史已造成的破坏(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方法,由国家治理;对新造成的破坏,通过设立保证金和担保的方式,促使开发者100%恢复和补偿。
1、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早期的矿山开采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难以找到责任人。因此,对于历史造成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环境恢复,必须由政府或者专门的非盈利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的方式解决。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1)政府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增加废弃矿山年修复的财政拨款,向矿山征收的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费等相关资源税费;(2)接受捐赠;(3)其它款项,如矿业企业缴纳的各种处罚费用,部分探(采)矿权价款等,恢复治理基金的利息收益也应完全用于废弃矿山的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废弃矿山已造成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待全部废弃矿山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全都恢复治理完毕后,将其结余资金建立环境损害社会救助基金。
2、采矿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