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5 17:0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外贸 形式 法律规定 风险规避

外贸是指我国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接受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进出口商品,并约定收取费用的一项制度。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首次提出实行进出口制的外贸改革思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贸业务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甚至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外贸公司在进行外贸业务时,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形式,合法规避风险是外贸公司求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外贸种类

根据1991年外经贸部颁布的《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外贸公司实践中主要以下列两种形式进行外贸。一种是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简称委托人)进行的。根据外贸公司的名义又可分为两种: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这种又可分为外商知道委托人存在的、外商不知道委托人存在的两种。另一种是无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进行的。

二、我国现行法对外贸的调整

目前,规范我国外贸制的框架,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调整内容的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只承认直接,因此对外贸的调整只是局部的、片面的。《对外贸易法》是外贸领域的基本法,但对当事人是采取直接还是间接方式,《外贸法》也没有明确规定。

《关于外贸制的暂行规定》是我国外经贸部1991年颁布的专门用于调整外贸法律关系的一部行政规章,它主要调整存在于我国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和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与国外客户之间的外贸间接关系。但由于是部门法,而且内容与《民法通则》有些冲突,其法律效力常会受到法官或律师们的质疑。我国《合同法》在委托合同一章中对《民法通则》中的立法作了突破性规定,除了直接外,还大胆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隐名制度和被人身份不公开制度,并确立了行纪制度,这首次为我国外贸特别是外贸间接提供了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

三、外贸公司依法规避风险的技巧

可以说《合同法》全面解决了外贸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同样是外贸,选择不同的外贸形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法律效力。这会影响到外贸公司的客户维护和发展、业务利润大小、风险承受力等多个方面。当发生关于外贸纠纷并诉诸法院后,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案件的定性及相应的法律适用。法官首先要判断该案件所涉是直接、间接还是行纪合同,继而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规定。因此待到诉讼时再来为外贸定性,外贸公司已经失去了保护自己权益的主动权。总之,正确选择每笔外贸业务的形式对外贸公司合法规避风险、保护其合法利益具有积极作用。在签订外贸协议前,外贸公司通过对以下方面情况加以考虑,对形式作出选择。

1、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直接形式,接受《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小于风险;国外客户资料可以对委托人公开。在该种关系中,外贸公司以委托人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委托人同时是委托合同和涉外合同的当事人,直接承受涉外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合同责任直接由委托人承担;外贸公司只是委托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涉外合同与外贸公司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形式,虽然外贸公司获得利润较小,但通过直接形式使外贸公司把风险合法的转嫁到委托人身上。

2、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隐名间接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隐名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与风险持平;国外客户、委托人资料有一定保密需要。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以自己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涉外合同,签订涉外合同时向外商仅透露外贸公司的人身份。这样外贸公司依法原则上与国外客户不发生直接的法律关系,除非有证据证明这种法律关系存在。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且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承担人的责任,因此风险很小。另外也不会出现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流失的情况。

3、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下列因素中,外贸公司可以选择间接中的不公开被人身份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于风险,但外贸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国外客户资料需要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如果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没有公开身份但有外贸经营权的委托企业一旦对国外客户行使介入权或者国外客户行使对受托人的选择权,那么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会发生直接合同关系,受涉外合同的直接约束,人外贸公司则可减少风险。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在合同履行顺利时获利较大,而且也更能保证国外客户和委托人情况的保密;但在合同履行不顺利且外贸公司的风险承受力出现危险信号时,也可以通过委托人行使介入权、国外客户行使选择权合法规避本应外贸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

4、委托人具有外贸经营权时,以行纪合同形式。在有下列因素时,外贸公司可以选择行纪合同形式,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该笔业务利润大,外贸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强;客户资料需严格保密。在这种外贸关系中,外贸公司作为行纪人与国外客户订立合同,外贸公司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国外客户不履行义务致使委托人受到损害的,外贸公司应当独立承担赔偿责任,但行纪人与委托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样的形式,外贸公司分别对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独立承担作为合同买方或卖方的法律责任,从而杜绝了国外客户和委托人直接联系可能产生的后患,同时也为外贸公司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

5、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选择行纪合同形式。委托人不具有外贸经营权时,外贸公司不能采取委托合同方式,只能选择行纪合同形式进行外贸,接受《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约束。因为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在缔结进出口合同的主体资格上存在法律上的缺陷,没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越过人直接与第三人发生法律关系。

四、外贸公司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按流程操作业务。具体而言,应先与委托人谈妥事宜并订立相关委托进(出)口合同后,再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即便有特殊情况,也应使合同所示的签订日期早于涉外合同的签订日期。

第2篇

一、当前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的问题及利用网络营销的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是专门进行进出口业务的一种企业形式,它基本是国有或者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的股份合作制性质的公司。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是在外贸经营权还受限的垄断情形下成立的,这有效的保证了其较好的经营效益,但随着我国开放的步伐加大特别是入世之后,对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国有外贸公司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我国2003年下半年三大外经贸改革对国有外贸公司的打击又是伤筋动骨的,一是2003年7月30日发出《关于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的通知》,规定从2003年9月1日起大幅度降低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众多中小企业将一下子涌入到出口大军中来。二是2003年9月10日,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在投资洽谈会上公布了一个震惊业界的重磅消息:中国将提前放宽贸易限制,跨国采购集团将获准独立出口,允许外商在我部分地区设立独资出口采购中心,从事境内产品的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而且享受出口退税。三是2003年10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这次改革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将对外贸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虽然面临着这许多的挑战与不利条件,但其有利的一面还是存在的。首先,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在品牌、质量、履约等方面得到了客户的信赖。其次,国有外贸公司的贸易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做进出口业务,又做信息业务;既做货物贸易,又做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所以在规模上有很大的优势。再次,国有外贸公司还有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和贸易惯例,有营销经验的专门人才,他们都拥有着自己的固定客户。最后,我国在开放步伐加大、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的同时,进出口业务量也会有大规模的增加,这也为国有外贸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机遇。所以当前我国国有外贸公司的情况基本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利用网络营销的情况又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或稍有接触,真正的利用程度还很遥远。根据有关机构对外贸公司网络营销应用情况的调查,目前只有21.8%的企业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并有专用网络连接管理机构;拥有内部局域网、加入网络营销并曾经在网站上过贸易信息的占15.8%;其余42.8%的企业有的没有联接因特网、有的虽然连接但没建立网上主页。这些外贸企业上网的主要原因是寻找贸易机会和收发电子邮件,跟踪市场行情和传达商业数据库的还比较少。这虽反映出外贸公司触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大多只是浅层次的利用,并没有相应带动企业经营过程的网络化。所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是很有必要且急需解决的。

二、当前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必要的创新和改革来抓住机遇,则其发展前景也会是惨淡的。而在目前的形势下,笔者认为把网络营销用到国有外贸公司的营销体系之中将会是个很好的创新。根据我国国有外贸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对于他们更是有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

1.国有外贸公司开展进出口贸易能够突破一般网络营销的“瓶颈”。首先,不存在网上支付问题。进出口贸易的支付过程有别于一般的内贸,支付实际是在银行之间发生,并且是凭单据而不是凭货物支付。因而支付时不需要向银行提供信用卡密码或见货付款只需要解决单据的传输和确认,这正是网络营销将资金流归结到信息流的具体体现。其次,不存在物流配送问题。目前国内缺乏完善和成熟的配送物流体系。而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长期以来都是由国际货运公司来完成,网络营销依然可以沿用这套运输系统,从而解决了物流配送这个“瓶颈”问题。

2.国有外贸公司开展的是标准化、国际化的贸易,而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这与他们的业务范围及交易方式不谋而合。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是遵循一定标准并长期存在的,这样有利于实施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而且进出口贸易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流程上都符合国际标准,这又将有利于国有外贸公司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3.通过网络营销还能帮助国有外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促进全球竞争。网络营销模式下,国有外贸公司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商务谈判,摆脱了政府的干预,一定程度打破贸易壁垒。而且网络营销使国有外贸公司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在那里分工的国际化、买方数目的大量增加,也使竞争更加充分化而减少了垄断的可能。

4.网络可以改变繁琐、低效的运作方式,提高效率。进出口贸易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过程。除了接单、跟货外还要报关、报验、办理产地证甚至还要办理进出口许可证等等。网络无疑能帮助外贸企业轻轻松松摆脱烦恼。在EDI平台上,外贸企业可以直接将报关单传送给海关,一个鼠标点击便可将报关时的等待化为乌有。至于与其他业务单位(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贸促会、外经贸委等)的单据传输都可在此平台上完成。其实利用EDI的平台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动,而且可以节省成本。

三、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如何利用网络营销扩大对外贸易

1.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

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网络宣传平台,网络营销将无法实施,而我们国有外贸公司的网络营销系统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及时注册自己的网络域名。网络域名是进入网络的通行证,而及时注册以自己企业的名称为地址的域名,就成了网上的商标或电子商标。网络上域名的注册基本是实行“谁先注册归谁所有”的形式,所以我们的国有外贸公司的域名一旦被抢注,就会降低自己的知名度。

其次,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站的设立要以营销为主要目的,要有吸引人的界面,全面介绍公司的情况和营销信息,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和交流系统。同时要有专人管理网站,注意网站的及时更新,对于客户的意见、咨询要及时认真的回复。

最后,实力雄厚的公司,可以考虑建立企业的IBS(互联网商务系统)。该系统采用主动式的网络营销策略,通过对网络用户的分析调查,主动寻找真正潜在的客户并作有效的推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正把网络营销作为重要营销手段,培养网络营销人才

光有健全的网络营销系统,而不去重视利用这一系统,那也是不能产生什么作用的。所以我们的外贸公司还要把网络营销落到实处,切实的高度重视,把这一营销作为主要的营销手段。同时还要培养一批精通网络营销的人才,因为网络营销有着与其它营销方式截然不同的特点与技术手段,那些熟悉一般营销方式的人才不一定能在网络营销中大显身手,这就需要对他们实行必要培训。

3.开展适合的、多样化的网络营销方式

有了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又有了网络营销的人才,下面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完善的商务网站建立了,下面要做的就是要宣传自己的网站,让本公司的网页有更多的浏览和点击率,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及时地找到和发现自己的网站与业务。

当前这种宣传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通过电子邮件(E-mail)、搜索引擎、其他网站的链接、朋友介绍、网友宣传以及在其他网页的广告宣传。这些方式的运用程度或者说宣传效果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搜索引擎的宣传作用在不断的增加,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宣传途径,其次就是其他网站的链接,还有就是朋友、同学、同事的介绍,再次就是网友的介绍,这些都是主要的重要的宣传途径,值得我们的外贸公司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在这些方面使自己的网站榜上有名。

4.注意传统的4Ps营销组合策略在国有外贸公司网络营销中的运用和创新

首先,在传统的产品策略上,将由原来单一的实物产品策略转化为实物产品策略、服务产品策略和信息产品策略三位一体的产品策略。我们的外贸公司就要注重产品的服务和信息的供给,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

其次,价格策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国有外贸公司实际上扮演的是类似于中间商的角色,所以在定价决策上当然要根据生产商的供给价格来决定,但一些必要的策略也是需要的,如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采取个性化定价,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些折扣定价也是必要的。

再次,渠道策略。既然是网络营销当然要通过网络来进行,而且作为外贸企业,本身是不生产产品的,所以其分销渠道问题似乎没多少谈论的价值。

最后,促销策略。在网络营销中,要充分利用网上广告,也就是通过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其他网站的链接等等来宣传。

5.充分实施和利用网络EDI技术,简化国际贸易的程序

在网络营销中,也要实施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使得对外贸易不但实现营销的网络化、电子化,业务程序也要尽可能的电子化,这样不但可以简化贸易程序、降低贸易成本,还能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 信用风险 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主权,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汇率风险;防范;外贸公司

汇率风险管理是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2005年7月21日,国家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国内企业推向汇率风险管理的风口浪尖。2005年8月2日国家又发出《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掉期业务通知》的通知。完善和扩大了人民币远期交易的主体和范围,推出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拓宽了汇率的金融避险渠道,加快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7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一改汇改后长期升值的现象,突然出现阶段性贬值,再次向国内企业发出警惕汇率风险的信号,又一次告诉我们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风险都需要充分重视。在中国已实现汇率浮动的背景下,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涉外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外贸公司)是一家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专业外贸集团公司,年进出口总额十几亿美元,外贸合同采用以美元为主,欧元、澳元和日元为辅的外币进行计价。相对国内贸易而言,外贸合同有执行周期较长的特点,所以,外贸公司存在着合同的现金流量因汇率变化而产生较大变动的汇率风险。

一、外贸公司存在的主要汇率风险

(一)汇率变化为合同的签订带来不确定性

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合同签订前,业务人员需要对合同的预计盈利水平编制预算,然后进入合同的审批程序。业务员在编制进口合同预算时,会因预期外币汇率的过高估计,而低估了进口合同的实际盈利能力,也会因过分担忧本币升值,同样低估出口合同的盈利能力,进而放弃合同的签订。可见,汇率的升降变化,增加了外贸公司签约前盈亏预算的难度,直接影响外贸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贸易合同的签订和贸易额。

(二)汇率变动会带来外币资产的缩水和负债的增加

外贸业务的结算方式和经营特性。决定了外贸公司拥有大量的外币存款、应收外汇账款、外币贷款以及应付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和负债。汇率下跌,导致外贸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外币资产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减少,产生损失。汇率上涨,使外贸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外币负债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增加,也会造成损失。在外币资产和负债不能有效对冲的时期,外汇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其资产的质量和偿付负债所需要本币的金额。从而带来风险并产生损益。

(三)汇率变化能引起合同盈利能力的变化

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从台同订立到最终的收、付款结算。执行周期较长,在常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需要经历信用证的开立,审证、改证,装船发货,受益人向银行议付货款,银行付款等过程。执行合同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为远期信用证,则合同执行周期更长。在此期间,如果汇率上涨,进口付款时需要用更多的本币去购买外币,以支付既定金额的外币货款,从而产生损失;如果汇率下跌,出口收到既定金额的外汇时。结汇后只能获得更少的本币。汇率的变动,能直接给外贸公司带来汇兑损益的变化,从而改变合同的盈利能力,影响合同的执行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以上是汇率变动给外贸公司带来的主要经营风险,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在给外贸公司带来更大汇率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外贸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的难度。近年来外贸公司通过自身学习和总结经验,不断寻求有效的避险途径,来防范汇率风险。

二、外贸公司规避汇率风险的常用措施

(一)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也有所不同。外贸公司在签订合同前的谈判过程中,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价,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价。也就是说,外贸公司在出口时,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计价,在进口时,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计价。对能够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签订合同时采用人民币为交易币别。外贸公司通过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以减少汇率向不利方向变化的机会。2009年7月1日六部委联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收付结算试点工作逐渐展开,这使外贸公司看到了未来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以便更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的可能。

(二)运用合理的贸易手段

外贸公司将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深入到贸易执行过程中,运用贸易的手段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协商价格,转嫁汇率风险。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的情况已众所周知,外贸公司在出口对外报价时,从长远合作和稳定渠道的角度出发,争取外商谅解,适当调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以转嫁汇率风险。在金额较大的贸易订单价格条款上,还增加汇率变动损失分担的约定,约定当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实践证明,此种转嫁风险的方法已为很多外商所接受,能够很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2 控制贸易进程,提前或延期结汇或付汇。在出口业务中,当计价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外贸公司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延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若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则争取提前结汇。进口情况进行反向操作。

3 改变贸易结构,有效对冲风险。为规避汇率风险,外贸公司主动调解进出口贸易比例结构,在同一时期内减少进口付汇和出口结汇的差额。更多地将收到的出口外币货款直接用于支付进口货款。以达到进口和出口的汇率风险有效对冲的目的。

此外,外贸公司近几年还发展了转口贸易,采购和销售都使用美元计价,并尽可能做到收款和付款同步,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过程中,尽量采用远期信用证和即期信用证的方式结算。如果收到远期信用证,则采用福费廷进行融资并结汇,这样既有效地进行了融资,又减少了汇率风险。

(三)借鉴外部对远期汇率的预估成果,做好合同预算

签约前的合同预算,都需要对未来收、付款的汇率进行预估。针对一般业务员对未来汇率变动把握较难的现状,外贸公司安排专门的财务人员。对中国货币网和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外汇远期、掉期报价进行跟踪,并将远期汇率录入ERP系统,然后由系统对没有报价日期的远期汇率采用内差法进行估算,做到预估的远期外汇汇率相对合理,这样,在未来的1年内,系统里每天都有相对合理的远期汇率。在编制合同预算时,系统自动将涉及外币收、付款的金额。按照预计发生的时间并根据ERP系统的预估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将汇率风险进行合理的暴露,增

强了合同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合同的审批和公司的经营决策。

(四)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又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贸易合同,外贸公司通过出口押汇、贴现、福费廷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外币并立即结汇,收款后还款,通过进口押汇、进口代付等获得外币,到期时购买外汇还款,以获得较有利的汇率。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随着汇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外贸公司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除了采用上述传统措施防范汇率风险外,衍生金融产品正被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外贸公司常用的衍生金融产品

外贸公司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始终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真实贸易为背景,选择衍生品工具,不签署没有进出口业务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是从锁定成本或者锁定收入入手,以实现合同预期利润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是金融衍生品的金额和交割时间与真实贸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产生风险。外贸公司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以约定的汇率将一种货币转换为另一种货币,并在未来确定的日期进行资金的交割。在对未来汇率的走势作出合理预期前提下,为锁定远期外汇收付的成本,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外贸公司结合单笔金额较大的合同,广泛使用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成本,一般都与银行签订一年或者半年的远期交易合同。在使用该金融产品时。在进口项下一般都结合外币贷款或者押汇等进行实际操作。有时,为减少未来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贸易合同预期利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外贸公司也会根据收付日期对单笔合同的金额与金融机构签订单独的远期外汇买卖合约,以锁定外汇收付成本,从而锁定合同的盈利水平。远期外汇交易是外贸公司目前可靠的主要避险形式。

(二)择期外汇交易

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由于银行考虑到外汇的交割,可能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会相应地提高交易费用,因此,外贸公司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根据外贸合同,约定好交易的金额,在交易时间的选择上,则尽可能地缩短未来不确定时间,在获得有利的远期汇率的前提下,减少成本。该种方式虽然能获得较好的汇率,但是并没有锁定确定金额的外汇收付成本,仍然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并且银行收付相对较高,所以外贸公司利用该金融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在外贸公司外币账户存款较多,并且未来需要使用该部分外币对外付汇的情况下。针对相对人民币较“软”的货币,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掉期业务合约,约定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与外汇的转换,并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这样有效地进行了汇率风险防范。实现了货币的保值。

总之,汇率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使风险化险为夷,外贸公司最近几年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把汇率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培育外汇专门人才,加大向金融机构的学习与沟通,综合使用避险措施和金融工具,较好地防范了汇率风险。为更深入地了解外贸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对策,笔者挑选了几个外贸公司实际发生的案例,加以介绍。

案例一:外贸公司与某客户签订进口协议,由外贸公司该客户进口一批货物,合同CIF价总金额为100万美元,手续费为1%,货款按照付汇日外汇牌价折成人民币与被客户结算,于2008年1月10日付汇,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2850(卖出价)。一般的做法是:外贸公司向银行购买外汇后直接付汇,需要支付人民币成本728.50万元,外贸公司将获得费收入72 850.00元人民币。经过测算,外贸公司改变了交易方式,与银行签署外币借款合同和保证金质押协议,约定外贸公司以728 50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为质押向银行借款100万美元,用于对外付汇,定期存款和美元贷款的到期日均为2009年1月12日,定期存款年利率4.14%,美元贷款利率为12个月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加100点即4.92875%,同时外贸公司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约定到2009年1月12日。外贸公司向银行购买1 050 245.87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 8052(卖出价),购入的美元将用于偿还到期的美元贷款。此时可以分析一下外贸公司的实际购汇成本,人民币存款产生利息收入7 285 000.00×414%÷360×367=307 463.43元,美元贷款产生利息1 000 000.00×4.92875%÷360×367=50 245.87美元,根据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到期购买外汇偿还美元贷款实际需要支付人民币成本(1 000 000.00+50 245.87)×6 8052=7 147 133.18元(人民币),实际购汇价格为1美元:7.1471元人民币,与付汇时直接向银行购买外汇相比,降低人民币成本7285000.00-7 147 133.18+307 463.43=445330.25元(人民币),是72 850.00元收入的6倍多。通过以上组合方式。外贸公司在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合约锁定汇率的基础上,将直接购汇所需要的人民币融资转化成美元融资,在没有额外增加业务风险、操作环节、占用其在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下,不但确保了进口业务的顺利进行,按时对外支付了信用证项下有关款项,控制了汇率风险,同时也使实际收益比手续费收入增加了5倍多,大大增强了合同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以前的NDF业务以及现在推出的“汇利达”等产品的避险功能与本案例类似。

案例二:外贸公司出口一批货物,FOB总价为950 000.DC美元,预计2008年5月底能收到货款。通过研究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外贸公司于2008年2月29日向银行申请押汇并结汇,押汇的年利率为8.1%,将来用该合同项下收到的美元还款,实际押汇金额为646 000.00美元。2008年2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0916(买入价),合同实际收到货款日期为2008年5月22日,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9291(买入价),则该押汇规避了汇率风险金额为646 000 D0×(7.0916-6.9291)=104 975.00元,扣除融资费用646 000.00×8.1%÷360×83×6.9291=83 593.01元,还可以增加利润21 381.99元。本例中,外贸公司通过出口押汇,做到了实际的提前结汇,锁定了换汇成本,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大大增强了合同的盈利能力。此外,出口项下商业发票贴现和福费廷等所起的避险作用与出口押汇基本相同。

案例三:外经贸公司进口货物一批,CIF价总额4820497.71美元,2008年1月22日付汇,2008年3月底到货,付汇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2510(卖出价),当时外贸公司美元账户余额很

小,如果直接购汇将支付4820497.71×72510=34 953428.90元人民币,而预计在2008年3月底到4月初会收到一笔约500万美元的出口货款。经过仔细的分析计算,外贸公司与银行签订进口押汇协议,约定押汇利率为6.53%,期限为60天。可以提前还押汇。在3月31日外贸公司收到出口货款498万美元,此时押汇利息为4 820 497.71×6.53%+360×69=60 332.55美元,押汇本息合计4 880 830.26美元,于是将收到的出口货款中的4 880 830.26美元提前还押汇。外贸公司通过上述操作,在将人民币融资转化为美元融资,享有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利益的同时,又将不同期间的美元收、付款行为调剂到同一期间,使进口和出口的汇率风险有效对冲。我们分析一下该做法节约的人民币成本情况。如果外贸公司2008年1月22日购汇,需要支付人民币34 953 428.90元,2008年3月31日收到美元结汇。按照当日人民币兑美元银行汇率6.9980(买入价)计算,可以兑换人民币4 880 830.26×6 9980=34 156 050.13元,合计产生支出人民币797 378 76元(已扣除融资费用60 332.55×6.9980=422 137.20元)。本例中,外贸公司通过押汇,调整了实际付款时问,在出口和进口贸易资金流不同步的情况下,使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同步进行。用出口货款提前还押汇,虽未发生人民币支出,但是节约了人民币成本797 378.76元,如果单从规避汇率风险角度考虑,节约了成本797 378.76+422 137.20=1 219 515.96元。金融机构提供的进口代付等业务同样可以调剂公司实际支付外汇时间,以使进口和出口汇率风险有效对冲,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以上是外贸公司经营过程中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举措和案例介绍。此外,还有投保汇率变动保险、出售相关外币资产等方式可供我们选择,以规避汇率风险。相信在将来,政府会逐步开放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更多的衍生产品,让企业有更多的避险工具和渠道可选择,使国内企业在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

结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企业被外方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等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拖欠问题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剖析其深层次成因,进而从新的视角为我国外贸企业解决该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第6篇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竞争力;战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5802

1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贸易环境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8 年世界整个贸易总量只实现了2%的增长,明显低于2007 年6%的增幅。我国的贸易经济也受到重大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100394.9元人民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外贸形势略有改善,但总体来讲,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外贸企业仍然面临着不太乐观的贸易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兴起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经济严重受挫,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远远超过贸易开放政策。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

1.2 全球经济虽然复苏但不稳定

金融危机后,在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有所复苏,根据IMF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3.9%,贸易量增长5.8%,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金融体系的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等。这些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1年的5.0%收窄至3.7%,低于近20年5.4%的平均增速,全球经济的复苏仍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1.3 欧债危机使得整个欧洲经济不容乐观

在这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的经济却不容乐观,相继爆出欧洲五国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陷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为欧洲经济的复苏又加上了一层浓厚的阴霾。虽然近期欧元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希腊提供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援助,将欧元区“防火墙”提高至7000亿欧元等,但欧债危机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欧盟近年来又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的加剧,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外贸环境。

1.4 汇率频繁波动,人民币连续升值

汇率的波动会对贸易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汇率波动的损失远远大于贸易活动的利润,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对一国外贸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自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后,美元、欧元等货币的持续疲软,人民币的连续升值。根据中国外汇局数据,2008年1月1日1美元可兑换7.29元人民币,而到2012年的6月20日1美元可兑换6.3元人民币,并且汇率变动的幅度比较大。汇率的频繁波动,增加了贸易风险,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又一困境。

2 我国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遭受了重大打击,也暴露出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竞争力低下,存在着种种弊端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核心竞争力观念淡薄,主要采用低价策略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淡薄。一些企业由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损失了多次提升企业层次的机会;而有些企业则是一味地以低价格、低成本策略来寻求市场份额;这些外贸企业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

2.2 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产品与技术

近年来多元化战略备受推崇,很多外贸企业在自身还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而收购、兼并或新设的企业与外贸企业本身主营业务在整条价值链上没有丝毫联系,分散了有限的资金,造成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大多数外贸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产品或技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力分析与预测,而是随波逐流,一旦同行业出现某种新的热销产品,便争相模仿,导致商品供过于求,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出售积压的商品,形成恶性循环。

2.3 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十分混乱,国有的大型外贸企业则是所有者缺位和管理者的越位导致了经营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激励机制不健全;而私营的外贸企业主要都是家族经营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

同时我国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体制不健全,会计账目不清晰,导致其融资较为困难;而有些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机制,使得企业内部信息流通速度较慢,不能很快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

2.4 外贸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有力的企业文化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员工学历比较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同时很多中小型外贸公司的管理者眼界比较短浅,比较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公司员工的投资;而且综合管理能力弱,“用人唯亲”现象普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效率;并且很多外贸公司忽视优良的企业文化的构建,使得整个企业凝聚力微弱,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

3 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在这后危机时代,外贸环境依然严峻,而我国的外贸企业自身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一情形迫切需要外贸企业采取有关措施,来提升竞争力。利丰贸易作为一家成功的外贸公司,其相关实践活动可以为我国其他外贸公司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3.1 利丰贸易的实例分析

利丰贸易成立于1906年,经历了从简单的采购到全球性供应链管理者的转变,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非耐用型和大众市场型的消费品贸易商,主要是为欧美客户包括连锁百货商店、超市及著名品牌公司提供高增值的采购服务。

作为现代出口贸易商,利丰贸易的工作涉及从设计、采购到生产等供应链上游环节,其核心能力包括客户服务、采购网络和管理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生产、实际运输都外包给有能力的工厂和货运。利丰贸易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通过协调6000家产品优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供货商进行生产,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和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

同时利丰贸易注重流程管理,各部门都使用统一的操作程序,利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订单的输入、交货和收款等工作;管理者能通过信息系统随时随地掌握每个订单的实际情况。虽然客户和订单千变万化,但是程序一致。有效率的流程设计,使企业从上而下达到一体化的管理。

3.2 微观层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根据我国外贸公司面临的严峻的外贸环境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利丰贸易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实例,从企业微观层面,我国外贸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可以有以下几条:

(1)转变传统贸易观念,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我国的外贸企业应该树立核心竞争力观念,通过对整个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对竞争伙伴的标杆管理,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剔除或者外包。

(2)加大研发设计及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我国的外贸企业应加大对研发设计的投入,构建自有品牌;同时改善职工福利,增加员工培训支出,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关注企业优良文化的培育,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技术、人力及良好的环境。

(3)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制度。

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公司治理制度,增建有关法律部门,规范财务制度,运用并推广相关信息系统,改善员工绩效制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从而减少运作成本,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4)转变低价营销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出口品牌战略。

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品牌的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承接国际高端产业链向我国转移,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的提升,争取更多的出口主动权。

(5)使用多种国际结算方式,规避外汇风险。

我国外贸公司在进行外贸活动时,选择坚挺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结算方式,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增值,以应对外汇风险。

4 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债危机加剧、汇率波动、成本上升、风险加大等情形;同时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着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弱、公司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说明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的贸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外贸企业需要借鉴利丰贸易的发展历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行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等手段来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改变这一不利局势,实现包容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利丰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178.

[2]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春季)[EB/OL]..

[3]钟子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5).

[4]缪梦影.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6).

[5]欧珣,马思佳.探究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J].中国商贸,2011,(23).

[6]刘裕龙.整合企业资源培育核心能力——外贸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3).

[7]成荣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与管理,2011,(21).

[8]童西琳.金融危机下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9]谭乐伟,张爱东.试论专业外贸公司的发展战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4):1.

[10] 董一荻.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12).

[11]刘倩薇,杨惟舒.浅析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J].中国商贸,2011,(24).

[12]秦宁.提高我国中小型专业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2).

[13]韦正华.外贸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J].经营管理者,2008,(17).

[14]曹洁.低价竞销路难走——外贸企业低价竞销之原因与对策[J].价格与市场,1998,(3).

[15]孙爱华.我国外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基于供应链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29).

[16]刘贤娴,赵骏青.我国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J].中国商贸,2011,(15).

[17]施静.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风险与机遇[J].财经界(学术版),2012,(1).

[18]陈伟芝.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

[19]董琴.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2009,(11).

第7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风险控制;财务;资金;远期进口业务

中图分类号:F740.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外贸公司与国内企业在业务处理等方面具有不同,外贸企业主要是从事对外贸易和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其业务重点主要来自国外,外贸企业往往通过市场调查或者是客户开发等手段将国内商品销往国外,或者是将国外的商品进口到国内进行销售,以便在这个过程中赚取差价,获得经济利益。

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需要重视的内容相对较多,不仅仅需要了解国内市场的行情,同时要掌握国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法律法规,其经济管理活动需要满足世界贸易组织或者是国家惯例的规定,其审批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各部门的审核,因此外贸企业业务比较复杂,不仅需要面临国内市场的风险,同时还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

外贸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开放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了解自身业务的性质,并要了解企业产品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进口业务和远期进口业务风险控制,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外贸企业进口业务风险控制流程分析

外贸企业开展的进口业务主要可以分为进口业务和自营进口业务两种形式。在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作为受托方接受国内委托方的委托代其进口货物,履行人的权利和义务,与委托方共同承担风险。在自营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需要自己寻找国内外客户进行产品销售,风险自担。

进口业务中,外贸公司面临着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为委托方垫付资金或者委托方不提货、进口业务集中与少数委托方等风险,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进口企业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货权失控。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外贸企业内部流程控制是最基础的控制方式,以进口业务为例,内部控制流程主要有谈判和协议签订、进口合同签订、收取委托方保证金、如果是信用证业务则需要向银行申请开立进口信用证、信用证承兑和到单,办理报关、货物入库、收款发货、信用证到期付汇、与委托方结算手续费并对账,这是进口业务流程。由上述进口业务流程可知,外贸公司在不同的环节中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

三、外贸企业进口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探析

(一)进口业务的资金风险控制

外贸企业在进口业务中,要重视资金风险的源头控制,在未出现合同违约事项的前提下,即期证在进口货物发出后就须承担无条件的付款义务,在开展进口业务之前应该对委托方的资产信用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要对进口商品的性能和国内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评估进口产品与自身原有销售渠道之间的匹配度,不可随意,以便避免由于产品本身性质或者是市场需求原因造成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导致后期回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其次,要重视进口商品所有权控制,做好货物监管或者保留货物所有权凭证等方法,保障资金和货物安全,同时需要对进口海关证明书、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所有权凭证进行管理和存档,在回收货款之后再移交这些凭证。再者,进口业务中外贸企业要熟练掌握商品的销售渠道,重视进口商品性质。不同性质的商品要求不同的销售渠道,如果进口商品不能用现有销售渠道进行销售,那么外贸企业需要重新铺设销售渠道,这样就会带来较大的沉没成本,一旦销售失败将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外贸企业要对商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变化进行全面了解,防止商品进口后由于市场原因积压滞销,造成货物及资金的损失。

(二)远期进口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

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口业务中往往会涉及到远期信用证业务,其具有一定的贸易融资功能。在远期进口业务中,外贸公司进口货物时往往需要垫付款项,在外贸公司将货物移交给委托方,委托方将进口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往往将资金挪威他用,当信用证到期时部分委托方将无法立即支付应付款项,造成外贸公司远期进口业务中坏账较多,资金难以顺利回收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外贸企业在开展远期进口业务过程中要重视国内客户的信用评价,严格审查远期业务,并要规范远期进口业务流程,按照远期进口制度办事。其次,外贸企业要严格控制纯融资业务,对于一些交易金额巨大,而且市场流通性能好的产品要特别注意,必须选择有信誉的客户才可操作,其次必须严格控制货权,货款不到决定不能让用户先行提货。同时要重视对远期信用证的后期管理,重视改正和延期成本,严格把控好信用证开证关节,尽可能降低外贸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三)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析

外贸公司的业务涉及本币和外币的兑换,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的财务状况,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比较大,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业务开展状况,影响外贸企业的财务稳定。做好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就要及时了解行业市场发展状况,提高企业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要以信息化为支撑,重视财务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可以根据财务信息进行行业预测和市场划分,同时,要制定并完善财务操作流程,根据外贸企业业务性质设定科学的保证金制度环节,了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重点,严格把控好货物质量,为资金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企业要强化财务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分权制约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内部责任制度,将财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并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内部管理范畴之中,结合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计浩.浅析国有外贸公司进口业务存在的问题[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2 (1) :99-100

第8篇

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高校每年进口大量的科教用品,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增加了对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进口的设备种类和数量多,金额巨大,如武汉大学近期每年进口的仪器设备约600余种,价值在1.3亿人民币左右。免税进口的设备是国内厂商不能生产的,属于高精尖的设备。在设备进口之后,要使用并保管好这些设备,就必须要重视进口设备的档案建设工作。

进口科教用品的档案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它是进行进口设备监管的重要凭据,是考核进口设备使用绩效的权威性文件,也是进行设备维修、退换、办理免税申请的重要依据。

一、高校免税进口设备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1. 仪器设备的资料分散,档案的保管分散,导致进口设备的档案缺乏完整性

现在大学设备档案一般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由档案馆和相关的一些管理部门分别保管。由于高校免税进口的设备一般要经历前期论证和招标、办理免税、验收使用和设备报废等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都会形成大量的文字材料和随机文件,由于进口设备要经过不同部门审批,最后导致同一台设备不同时期的资料分散在不同部门。每个部门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导致同一台设备相关资料档案的建立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以武汉大学为例,在设备的前期论证阶段中,产生的资料由设备采购老师、招标中心和设备与设备处分别管理。办理免税阶段的档案主要存放在设备处与档案馆两个部门管理。在设备的验收使用阶段,设备的验收报告由设备处保存,其他的使用资料,基本上由院系使用老师或者实验室老师保管,这些老师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资料的收集上容易发生遗漏,而且工作岗位经常发生变动,时间久了之后,会导致一些资料的遗失,造成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设备报废的资料主要留存在设备处。

2.进口设备档案的使用效率低,没发挥好档案的综合管理作用

完整的进口仪器设备档案可以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准确依据,能够帮助学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但由于相关的一些档案分别保管在不同部门,就武汉大学而言,很多环节的档案资料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导致进口仪器设备档案的查阅效率低,其功能多用于一般性的查阅,没有发挥好档案材料的综合管理作用。高校现在每年进口大量的科研设备,一旦要查找某台设备的资料可能要到几个部门去查询,而且基本上都是纸质档案,查询速度慢,效率低。

一份好的档案管理是可以对设备管理工作起到督促提醒作用的。例如在办理免税环节,当老师签订委托协议之后,还有签订外贸合同、开证、办理机电证、办理免税、报关等各环节,全部办理完这些手续需要3到4个月时间,若外贸公司办事拖沓,或是老师回款较慢,都需要工作人员依据档案信息来督促。对于外贸公司的考评也需要依据老师的评价表来进行。在现在这种以纸质材料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下,档案的这些功能难以实现。

二、免税进口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1.免税进口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规范免税进口设备的建档内容

学校应该设立进口设备规范化的建档标准,一台设备进入申购流程到办理免税、验收使用等环节,形成完整标准的档案管理体系,有利于在各管理环节之间档案数据的交换、传递和共享。每个学校由于进口环节和流程的不同,建档的材料也有区别,但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资料,才可以保证设备档案的完整性。在申购环节,建档的资料应该包括购置设备的可行性报告、专家组意见、申请表、主管部门审批意见、报价单、招标记录。办理免税的资料建档要包含设备的技术服务协议、委托协议、购买合同、进出口货物免税证明、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机电产品进口登记表。设备的验收报告、设备的开箱验收单、合格证、随机说明书、安装调试记录、保修单、仪器使用记录、维修记录。设备报废阶段的报废申请、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设备下账单等也需要收集整理。这样才可以基本完整记录一台设备从购买到使用报废的全部生命周期。

2.免税进口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基础:建设与相关业务数据库互联的信息系统

现在的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一般采用B/S网络模式,结构层次稍有差别,不同的用户使用权限不同。武汉大学设备处目前开发使用的“进口科教用品信息管理系统”中,系统管理员可查看、修改、督办每单合同的执行情况,确认环节进度,协调并确认变更意见,督促各环节的推进,并通过系统的交流平台功能控制合同的进程。外贸公司可全面了解本公司每个业务员,每份外贸合同及各环节的执行进展情况,根据系统的提醒、督办功能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用户老师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人进口科教用品进展的情况。

由于进口设备的使用周期比较长,仅依靠着一个系统不能完整的查询一套设备的全部情况。因此,对进口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必须要考虑与其他设备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我处现在使用的“进口科教用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与“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开放补贴管理信息系统”的关联查询,只要输入合同号或直接选择历史合同,系统将关联查询到设备的建账、使用状况、变更情况、报废情况等信息,真正实现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今后与其它新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3.进口设备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设计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互动和考核评价

现在比较柔性化的进口设备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含有两个数据库。静态数据库主要是录入进口设备的购置时间、设备编号、规格、附件、生产厂家、供货信息、付款情况以及办理免税的相关资料。动态信息库主要是对免税办理流程的监控,学校管理人员、外贸公司和用户可以通过动态数据库了解设备进口的办理情况,实现信息的共享互动。进口设备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互动和考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功能上:

(1)跟踪管理功能

自进口设备合同登记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合同执行流程进行每一步的跟踪管理。跟踪管理功能主要结合管理工作流程:签订委托进口协议、外贸公司开证付款、办理免表、报关及用户交付尾款等每个环节结束时,外贸公司经办人需要上传相应环节的文件资料扫描件,标志着这一阶段工作结束。在外贸公司上传文件资料,并通过外贸工作管理人员核实,输入确认键后,系统自动默认本环节结束,管理员、外贸公司和老师可以实时、很直观的了解合同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料的实时性与完整性,解决了纸质资料搜集难、调用难的境况;系统自动永久保存扫描件文件;系统设置所有可以修改的文件只有设备管理员方能修改的权限。存档资料的查询提供对原始合同扫描件查看功能、支持打印功能,系统最后自动形成了永久的档案材料,解决了收集资料难、保管难的问题。

(2)信息交流功能

交流平台主要为了方便外贸工作管理部门、外贸公司及用户老师沟通与协调,最大化实现信息的共享。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用户老师需要了解什么情况可以直接通过三方交流平台与外贸公司业务员交流,不再咨询外贸工作管理人员,系统设置的三方交流平台的信息资料不能修改和删除,成为永久性的档案资料,可作为有效文件便于查询。

(3)考核评价功能

对进口设备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进口设备购置和使用效率。我处现在运用的管理系统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外贸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办事能力,与其他档案系统连通后可以更好地反映进口设备的使用情况。系统设计了自动记录相关信息数据、汇总、分析、综合排名等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可作为设备管理部门评价外贸公司的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进口免税设备的档案的使用功能,发挥档案的综合效益,但免税进口设备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和实际工作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免税进口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兰莉.天津高校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09(9)

[2]王安平,规范设备档案建档工作,提高高校设备管理水平[J]机电兵船档案,2012(4):38-40

[3]陈晓宁,高校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2(6):81-83

[4]郭梦鸥,论高校进口仪器设备档案规范化管理[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9):109-110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实用型实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涉足或即将涉足国际贸易。以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增长21.8%、37.1%、35.7%、23.2%、23.8%和23.5%,增幅连续6年超过了2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强经济危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25616.3亿美元,增长17.8%,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迅速扩大。

1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应用型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差

外贸企业招聘的人员主要倾向于那些操作能力强,对于进出口业务应用非常熟悉的毕业生,因为这样的毕业生不需要外贸企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而且工作能力较强,很容易打开局面。而现在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除了理论知识扎实之外,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甚至连制作一张汇票、发票也不会。

1.2 缺乏语言交流能力

做国际贸易的人员都清楚的知道,商品的交易从一开始的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直至签合同,每一个步骤,都是靠双方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很难想象两个完全不懂得对方语言的人,能很好地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外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摆在了外贸企业与应聘者之间了。很多外贸企业都有反映,能真正用外语进行流利交谈的应聘者为数不多。

1.3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商务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了解

商务与社交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或其他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当今的社会里,礼仪已不仅体现个人素质,同时,也体现一个优秀的外贸人员的业务能力,更成为一个外贸企业形象的延伸;而风俗习惯,更体现了对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这在国际贸易中商人之间打交道时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有些国际贸易的失败其根源是对贸易伙伴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因此,外贸企业对此尤为重视。但是在高职的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开设有关内容,学生也不注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礼仪的学习。

1.4 总体感觉综合能力偏低

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外贸企业招聘时所考虑的重点问题,它包括自信心、诚心、意志力、执行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综合能力也是外贸企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跨国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整套流程的操作。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电子商务方式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如根据IJC制单,本身外贸公司都是在电脑系统上完成,这就要求不仅准确无误地制作好全套单据,而且还要在电脑上快速完成。但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这项操作技能。

2 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既然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化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既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实现“毕业生与上岗的零过渡”,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减少甚至消除了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毕业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一套优质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好用的、顶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1 聘请外贸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转贴于

对刚进校门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有个感性认识,我们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懂得,作为外贸业务员除要具有国际贸易的知识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外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敬业精神、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有与人的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加强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重点、难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容精,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并能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国某出口公司收到国外某公司开来的信用证,货物为40000只打火机,总价值为4万美元,允许分批装运,采用海运方式。后客户来传真表示急需其中10000只(总数量的1/4)打火机,并要求改用空运方式提前装运,并提出这部分货款采用电汇方式(T/T)在发货前汇至我方。遇到此类问题应该怎么做?

学生拿到此案例,不知如何处理,我们根据课上讲的有关分批装运和信用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对方开来的信用证允许分批装运,首先,收到T/T后立即空运10000只打火机;其次,在装运有效期内海运剩余30000只打火机;然后向银行递交全套单据进行议付。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问到,“信用证上的金额4万美元与数量40000只打火机不符,银行可以拒付”。正是因为信用证规定允许分批装运,银行认为货物已经被分批装运,只要出口商所交单据与信用证完全相符,根据《UCP600》规定,开证行凭单证相符履行付款责任。这样就可以圆满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假如该客户要取消其中10000只打火机,出口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多种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情境分析能力;二是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到一个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讨论,使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3 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主体,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设综合英语、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外语的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英语和函电,书写要尽量口语化,源于现在许多外贸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网站,借助有关外贸函电的平台,向全球范围内潜在的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吸引相关客户开展业务。4 重视对外商务与社交礼仪的培养

从外贸公司的反馈来看,以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要签合同了,由于不懂得外国的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到手的合同被取消了。为此,我们开设商务与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熟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礼仪与风俗习惯,经常进行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

2.5 引进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平台

在学生学完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而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或进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

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也应要求自己不断实践“做中学”,才能准确把握既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能在教学中实现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6 提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外贸公司反馈的意见看,90%以上的外贸公司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首先,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它是外贸公司衡量一个毕业生是否具有实践能力的第一条件;其次,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跟实际挂钩,通过对它的考取,可以接触到相当多与实际操作有关的知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英语四级(或六级、八级)证、外销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单证员证、货代员证、国际商务师证及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跟进出口业务息息相关,是国际贸易每个部分都要涉及到的东西。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了解到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和各种证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顺利通过搭建考证平台。

3 结论

总之,为了解决以往传统教学人才出口与单位人才进口不相匹配的矛盾,从高职教育环节入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模式,提升强化实际操作教学。从原有的理论教学,课堂讲解的形式转化到理论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的阶段。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教学过程必须有生产岗位的技术情景来作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操作训练环节才能更好的体现,已达到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报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