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5 17:05: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

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对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1]。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解析

土木工程虽然是很古老的一个专业,但是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和木材,而现今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更多的是钢筋和混凝土,土木工程的得名也就是从此出而来。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利用朴素的木头和石头等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长城和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等。这些不朽的著作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范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前辈经验的积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已经焕然一新,现今已经有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宏伟的钢结构和游泳场馆水立方的薄膜结构等,都代表土木工程这个古老专业的现代化方向。

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如果没有土木工程,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可想而知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居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城市轨道的交通,南水北调等重要项目都是与土木工程专业挂钩的,这些建筑设施的实施,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研究结果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80%的学生都会选择本专业进行工作,就业方向很好[3]。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更加宽广,属于乐观型的就业专业[2]。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其中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几年里的就业形式非常乐观,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探讨

(一)新形势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书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阔。通过老师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这个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行业确实给毕业生就业做了很高的保障。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会影响大量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就会直接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我国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但是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这种应用形式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直接的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工具。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都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口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严重的挫败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虽然专业课老师也在努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有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地位,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习就更没有了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其产生厌恶感。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也就大大的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的提高了,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就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从传统的学习主体转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帮助学习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打造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工作,能够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让毕业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宏观上的掌控。还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自己发挥能力的一个空间。

2.增强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让教育能够教有所用,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说其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制当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意见,加强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是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的h境很艰苦,要求技能高,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敢进行尝试。但是,只要在施工单位坚持下来,可以看出毕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在施工单位实习过后,能够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能够让毕业生熟练掌握各个工程的环节,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让毕业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施工当中。毕业生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够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前景广阔,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得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8-29.

[2]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71-72.

第2篇

(一)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确高职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界限与能力培养的差别,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教学等模式,加强新型专业知识与技术、现代管理、外语沟通、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育全面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二)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特点[6-7],确立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入土木工程行业龙头单位,聘请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专家,组成具有丰富实操和管理经验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广泛咨询生产与管理第一线资深工程师,共同研究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场的需求、发展与趋势等特点,明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教学、教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基础设施等工程技术领域第一线,以及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详细调研,明确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定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和岗位职责[3-4]。(三)明确本科生的定位在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需明确区别本科生与高职生、研究生的定位,对应行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区域,避免人才就业错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根据初步调查,技术操作性工作对高职生的需求量最大,也符合高职生应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研发性质的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大;而本科生因其可塑性大、就业期待不太高等特点,目前仍是绝大多数单位人才需求的主力,但是需增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技能,才能真正满足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素质、协同合作素质、学习素质、心理素质、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对行业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各层次的分析,获取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掌握教学与就业指导过程所需要的针对性信息,将本科生培养的就业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中,确保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与充分性。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任务群与途径

(一)人才培养任务群根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其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性,提出人才培养任务群,具体有:(1)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着力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而非一般意义的人才教育;(2)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师队伍,形成土木工程专家集合体;(3)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在于纵向整合工程经验的传授,横向整合工程案例解决方案;(4)多学科交叉渗透的13实验安排,强调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而非操作过程的绝对掌握;(5)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与实习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重大工程或现代化工程的实践基地;(6)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专家顾问委员会的监督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标准;(7)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一线资深工程师与企业管理者的监督为关键控制环节;(8)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就业平台建设,以对龙头企业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评,并以此测评结果作为改进依据。(二)人才培养途径以巩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重点研究“工程+信息+地质+力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符合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新课程体系。依靠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一线资深工程师,确定人才培养任务群以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同时,打破目前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学科专业壁垒、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学科专业设置固化、教学评价机制局限等障碍[8-9],具体而言:(1)有意识地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管理与评价机制,在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共识。(2)按照学科大类别进行统一招生,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局限性,鼓励合理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3)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打破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状态;鼓励学生自选交叉学科课程,开展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由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同一课程的教学,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

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重视扎实的知识结构,但面对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虽宽,但缺少多学科交叉渗透;注重理论测试,忽视实践技能考核;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局限较大。这些均与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进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学科交叉上,建立由教师主导的多学科交叉学习的理念,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制度,将学科交叉渗透到课堂综合练习、讨论、试验、论文写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增加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解答的案例教学内容;(2)考试上,增加案例分析、新技术认知、动手实操等考核内容,加强综合能力测试,突出现场实习考核比例与实际水平的评定;(3)教学方法上,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型通讯工具在即时教学中的使用,通过与一线工程企业合作,增强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应主要采用询问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式学习等方法,专业课则主要采用基于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交叉模式、互补模式与交流平台等三方面。(1)交叉模式:利用综合性院校在工程、地质、力学、信息与材料等学科的资源优势,研究确立交叉性实验训练、专业课程开放、新技术渗透、新工艺指导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模式。(2)互补模式:探讨跨专业、跨院系教师常态教学交流及其评价机制,形成多学科交叉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模式。例如:信息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结构与材料、施工与机械等不同类别课程及其实践与理论的交叉互补,加大前沿讲座与工程案例剖析的比例,包括课时、进度、内容等方面的协调。(3)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已有教学开放平台、实验室等,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教师交流平台。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已建立的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信息化管理开放平台,集合了物联网、快速计算、光纤传感、生态材料、无线通讯等新技术,可实现现代化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控等的数字化模拟与案例分析。(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根据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模式调整—就业服务”为主线的实施方案框架,确定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跨专业、跨院系的人才培养途径与任务群实施方案,以提高培养模式的实施效率。上述四个阶段的核心分别是多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交叉联系、基于行业发展的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随行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专业建设理念、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前沿工程实践中具有代表性或挑战性的问题,并拿出最终解决办法,其形式可多种多样,这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具有综合指标意义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交通土建 实验教学改革

0.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状况调查,地方性院校交通土建人才到施工及管理单位基本上从事现场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的实验技术人员[1]。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旨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为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与实践。

1.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在于通过试验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梁检测的基本内容,试验操作技术及技巧,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解决道路、桥梁检测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以路基路面工程及桥梁工程现行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规程为依据,主要介绍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2]。通过该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路基路面工程及桥梁工程的基本理论解决路基路面及桥梁检测技术的能力。掌握工程质量现场试验检测方法,试验检测技术以及试验数据处理能力。

本专业实验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其不同于其它单纯验证性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是实际工程中必做的项目,其实验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二是每个实验项目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从总体上看又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教学内容主提要包括了土木工程中常用原材料实验及公路桥梁结构检测如砂石原材料、水泥、水泥混凝土与砂浆、基层稳定材料、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路基路面现场测试、桥梁检测试验等。实验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但现行的教学中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实验内容多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几乎都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不能适应专业合并的教学要求,影响了学生知识面和相关知识的积累[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系统的学习。为此,本文对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图1为路面基层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设计图,图2为路基路面现场测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设计图。

3.注重开放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4]。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给予学生选择、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课程的特点符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由于学时限制,目前本科院校的实验课往往成为理论课的附属,学时短,学生对于实验的深入不够,开放实验的增加会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

图1 路面基层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设计图

图2 路基路面现场测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设计图

实验课程应该加大开放实验的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课程中,基本以常规实验为主,学生对深层次的实验接触较少。例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往往只进行马歇尔实验、车辙实验这些普通的实验,而操作较为复杂的小梁弯曲实验、疲劳试验却没有参与。那么,这些实验完全可以在开放实验中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性,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目前,高校实验室除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正是该学科领域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在真实的研究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现学生多方位的发展。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学生在科研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具有一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适应新岗位的能力要明显高于没有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在岗位上的发展也相对顺利。对于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生来说,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不仅增强了理论基础,提高了适应能力,而且积累了实践经验。例如,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生往往只参与常规实验,对于公路、桥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实验操作的比较少,但是这些都可以从科研实验中获取,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入、总结。这也要求教师在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知识背景分配合适的任务,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在科研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5]。

5.加强校企联合教学,增强学生现场试验的操作能力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6]。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的培养目标正符合这一要求,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因此,选择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显得尤为必要。目前,由于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局限性,实验仪器的数量、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种类还相对缺乏,尤其体现在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的现场检测设备。同时,现场试验环境真实,保证了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培养了学生的业务能力。

6.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公路铁路、市政企事业单位对交通土建人才要求,对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将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基础课、专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验环节教学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符合我国交通土建事业发展,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肖鹏,樊华.从毕业生就业谈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进[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126-128.

[2]李宇峙,邵腊庚.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黄世斌,黄柳云.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7-29.

[4]肖红霞. 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8):326-329.

第4篇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特点

1.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年我系毕业生就业表现分布广、涉及面大、受就业单位欢迎的特点。*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在21个省市,其中在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有44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47%。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有62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8.84%。如中国第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等。

2.考取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效果明显。*年211人毕业生中,

仅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专升被录取、考取公务员2人,合计6人;而在*年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专升本被录取、考取公务员1人,,合计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91%。比例及人数明显提高。

3.宣传和激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届毕业生赴边疆、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今年赴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就业毕业生共有9人,这为前三届毕业生的总和。

二、特色和创新工作

1.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了系党政领导挂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学院干部调整后,及时调整领导小组,确保*届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专场就业讲座,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就业;毕业生实习回来系党总支书记组织了学生分别做了“正确认识自己,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政策和注意事项”、“就业状况分析及技巧”的专场就业讲座(*年11月),并要求毕业班班主任结合主题班会的形式先后开展就业指导。

3.在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系部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为主,根据综合测评成绩高低依次推荐。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就业信息,我们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分别以班为单位,把学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综合测评分、专业分、名次、计算机过级、外语过级、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近20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方便了推荐工作和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需要。

4.为了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系部专门设立了就业信息公告栏,要求每个毕业班由负责任学生担任联络员,分别收集记录学院和系部公布的就业信息,同时上网查询有关硕士研究生、专升本考试、报名,供需见面会等信息,准确、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同学。

5.对少数在就业过程中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班主任、教师的积极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从业务上给予学生指导,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6.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来选拔毕业生:如陕西省中航建筑设计院,系领导积极邀请设计院到学院来,推荐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先后有5位毕业升与中航建筑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由于系部的热情接待和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推荐效果。比如汉中安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燎原航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航工程承包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面向全校的招聘工作也选在土建系进行。

7.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的情况,分管毕业生就业的老师,能深入了解毕业生情况,至少面向全体毕业生谈话一轮,掌握毕业生综合情况,就业意向以及能否顺利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等情况。用人单位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能提供真实信息,在这方面,学院全面、准确的推荐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8.适时召开全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会,向班主任、毕业生传达学院、系部签约情况,新的就业动向、政策等。特别是对那些在就业过程中目标过高、期望值较高、就业表现不积极或信心不足、与多家用人单位有过面试而久拖不定、轻易解除就业协议等同学要分别谈话,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和意识。

四、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尽管我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需求较大,但在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还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社会需求市场影响毕业生就业;

2.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志向影响就业工作;

3.加强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转贴于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第6篇

【关键字】工程管理;就业方向;前景

1.概述

1.1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是门复合型学科,它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两门学科交织构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该专业。该专业的主修学科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筑设备工程、建筑制图、统计学、管理学等[1]。通过主修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工程制图、建筑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相关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与监管的复合型和具有创新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通过工程管理的学习,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一、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建筑制图的基本技能。三、熟悉现代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四、对国内外的工程管理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毕业生具有以上能力,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可能胜任与工程管理有关的工作。

1.2 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国家教委于1998年对高等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和管理专业、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专业进行调整,两个专业进行重组、整合形成了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意义上的工程管理中的“工程”,通常是指土木建筑工程,这里的工程管理是指对工程或者是工程建设的管理。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勘探、招标、工程施工与运行等群过程进行管理。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专家对工程管理仅指土木建设工程管理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狭义的定义缩小了工程管理的范围,违法了国际规定,也与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在很多专家看来,工程管理不单指土木建设工程,应包括更多的领域和范围。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例如,我国的天津大学,他们把工程管理专业纳入到管理学院下,作为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方向。武汉大学他们将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工程管理在实际高校开设课程中,并不一定单单独开设作为一个专业,可能作为一种专业的分支。

2.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比较多且涉及领域比较多,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从事的职业可以是:建造师、房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或者造价工程师等[2]。他们可以在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工作,也可以在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教师或者在一些重要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等。

3.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主要看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该类人才的培养供给量,下面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尽管很多,但该专业毕业生还是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或者是房地产开发。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且,我国政府现在十分重视城市化建设,计划在本世纪中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际水平。可是,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54.7%,而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超过70%,且有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90%,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如果我国要想在21世纪中叶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则意味着每年需要有1700万人口转入城市。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就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尤其是住宅建筑与之相适应。可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生产道路等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懂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工程法律法规等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下面是2014年我国主要城市人才交流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职位需求的统计表。

从2014年主要大城市的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看,现在很多大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人才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全国来看,我国工程管理的人力缺口也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较在1:3。工程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且工资水平也普遍偏高。下面是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平均工资水平统计表:

由表格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毕业大学生整体工资水平。总体来说,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且愿意给予的薪资高。

3.2高校工程管理人才输出量分析

伴随着国内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为此国内很多高校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我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为了保证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部对各个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严格限定,因此每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规模也仅在6万人左右,这与社会每年7万人的市场需求连还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还以8%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说人才缺口可能还会增大[3]。

关于就业的几点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尽管就业方向多,就业前景好,但一个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还需要自身专业技能过硬且掌握一定的技能。首先,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成功就业的保证。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有意识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职业方向。每个人的性格和优势是不一样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毕业生在学生就业岗位时,应提前对自身能力进行合理分析地位,明确自身适合的工作类型。最后,工作岗位的选择应利于自身事业的长期发展。

小结: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工程管理的就业前景十分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将陆续进入社会,会给该专业的就业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看到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应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挑战杯;就业竞争力

注:本文由第九期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立项号:2014047)

一、课题研究背景

虽说2014年麦可思组织编写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从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会计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较高,但各地区情况并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有长期招聘的需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最为稀缺,初级会计已经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逐渐增加,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为此,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模型,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正当我们思考这一选题时,恰逢“挑战杯”赛事报名参赛。所以,我们决定将“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60 万人,2012年为 680 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然而,会计专业学生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而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而被拒之门外。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往往忽视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

2.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调查

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实地调查结果和网络招聘信息为辅助,如在大学生招聘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光谷体育馆等),也通过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进行网上调查,总结出招聘单位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随后走访曾是“挑战杯”获奖选手的会计行业人士,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找到“挑战杯”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之间的关系。

3.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目前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主要从就业角度,研究会计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适应与拓展素质。但对各项素质的重要性未给出相应的权重。也有人提出利用统计软件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这 3 个维度进行权重设置,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专业素质,特别是其专业知识,然而也未有具体的说明。还有人描述出各种能力素质的分值数据,可是没有研究哪些能力素质分值高,哪些能力素质分值低。总之,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本课题根据岗位群中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找出哪些能力素质所占分值更高,“挑战杯”对这些能力素质是如何影响的,以及对哪些素质能力加强的程度更深。

三、课题研究成果

a)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分析数据。通过权威新闻媒体、调查咨询机构等途径查找有关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数据资料。查阅相关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高校图书馆等),得到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情况。同时,专门设计调查问题(关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和“挑战杯”的调查问卷),直面调查研究主体,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包括网上500份,回收436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武汉地区高校众多,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据全国首位,招聘单位自然也是很多的。我们在大学生应聘地点与招聘单位及大学生交流,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人员深入探讨分析以获得更为直接、实际的数据资料和信息。通过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对身边同学进行调查分析,也利用网络与外地大学生沟通,特别关注了“挑战杯”获奖选手毕业去向。

b)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问卷的统计分析和走访,结合数据库资料,形成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见表1)。

c)“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

根据对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的采访,特别是自身组织参加“挑战杯”情况,研究“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影响(见表2)。研究发现,“挑战杯”是一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知识物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进而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创业计划大赛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日益广泛,会计专业学生的参与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公司战略及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从而判定项目的可行性,这对该项目最终的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专业技能方面,“挑战杯”对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审核能力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挑战杯”能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束语

通过调查问卷和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得出“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的研究结果,经过发表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会计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增强他们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挑战杯”涉及面广,影响大,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大学生可借助参加“挑战杯”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整个方案的设计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分析整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和财务信息,可提高自身专业学习的应用能力以及其他如沟通、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他们也可就此自己创业。因此,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玉娟.会计人员素质模型构成简论.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53.

[2]董莉平,刘胜达,宋海涛.服务外包人员产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财会通讯,2011(02):42-43.

第8篇

Abstract: The CB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a kind of teaching system centered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of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BE training mode in university teaching can update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ability module, promote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establish practice base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carry on the in-depth reforms of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which aim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BE training mod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enthusiasm, better dock caree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t results of students are better.

关键词:CBE;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Key words: CBE;training mode;profession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68-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应用型本科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标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过多地模仿普通大学的学科教育模式,与生产和实践缺乏紧密结合,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大学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必经之路、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

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杨春春[1]等对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陈盛[2]、程正富[3]、陈方红[4]等学者研究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实现途径等;匡瑛[5]、朱立锋[6]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马海民[7]、王兰兰[8]等学者提出了将CBE模式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论文主要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CBE人才培养体系。

1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1.1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CBE人才培养模式始创于美国,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其核心是要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1.2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CBE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教学,以岗位分析为基础,根据具体职业的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根据岗位需要,将相关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CBE模式打破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思维模式,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结构及基于工作质量的课程学习要求”的“工作过程三维导向”课程体系。

2 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CBE的培养理念,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该基于“以能力为本位”思想构筑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注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评价与调控机制,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的统一与融合为指导思想

基于“CBE”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9],见图1。

2.2 以岗位群要求为标准,以能力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进行。首先是进行职业岗位目标分析(包括工作分析、任务分析、能力分析),把岗位任务分解为具体的职责,再把每项职责细化为具体的专项能力,依据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综合能力、专项能力的层次分界,根据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据此确定若干课程模块,并对每项能力制定出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模块化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的创生,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或一个操作单元,其主要特征是:与岗位能力相对接,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以课题或生产案例为单位编写教材;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10]。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如图2所示。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就目前看,课堂教学落实职业能力培养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沿用传统的“学科”思维逻辑痕迹明显,没有从应用型的角度审视课程及其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只教知识,忽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技术因素没有被挖掘出来,本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讲成了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背道而驰,“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成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大特色。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学生的自我活动性没有被激发,“做中学”还没有落实,“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格局没有得到改变。

通过改革,从注重“教”向注重教的“学习效果”的转变;课堂角色由“教师与学生”向职业场的“领导与职员”的转变;从“单一讲授”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讲、练结合”和“实践操作”模式转变;从注重“一般性、课程性能力”向“职业场职业能力”的转变;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理论,后实践”逻辑线索向“职场实践”逻辑线索的转变;从注重课程构建的“学术的学科理念”向“实践的技术学科理念”的转变。

2.4 与实习基地深层次互动,有效利用仿真平台和实践基地,构建仿真教学与现场实习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归纳起来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四个教学环节,这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分不同学期阶段。而现有的实习方法过于简单、实习效率不高,往往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参观,无法真正使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际工程。

通过仿真平台和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传统的单一基础分段外出参观学习,把学校实验室仿真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围绕教学模块,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5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现代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两个强化”:即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因此,现代职业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应面向社会、面向专业领域、面向工程实践、面向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化发展,从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创新精神、社会适应性和认知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传统的“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用更加接近工程实践的测试过程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引入案例分析、口试、论文、课堂讨论等,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全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加重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非“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记忆,这样才能持久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2.6 培养双师型教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业教师不断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推出各种措施,如: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专业教师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通过招聘方式,从一线的工程师中挑选一部分理论及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定岗,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3 应用型本科CBE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3.1 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学校组建各种学科竞赛团队,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大学生创业训练竞赛等,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我心目中的大学城――三校连接地段的城区建设构想》项目荣获2012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类三等奖;《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新模式体系研究》项目在首届“经济困难资助育人项目”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另外各类获奖项目20余种,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竞赛、城建学院设计大赛个人二等奖、城建学院知识竞赛一等奖、第二十五期党校环保创意作品比赛获优秀奖、校第三届诚信征文比赛三等奖、校第三届诚信征文比赛优秀奖、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花样百科三等奖、城建手绘地图大赛等。

3.2 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培训课程和证书考试

学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类辅修计划、辅导培训课程和证书类考试,比如:CAD培训、BIM技术培训、英语类培训和计算机类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2013级土木专业学生参加CAD培训班的有58人,占本年级人数的46%;参加有BIM培训班的有24人,占本年级人数的20%。2012级学生中,参加CAD初、高级培训共计121人,占本专业比例高达71.6%,英语类培训班33人,计算机类培训班20人。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59人参加了CAD培训班,占本年级人数的40%。

3.3 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优良

毕业设计的指导都是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实际0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近三年毕业设计质量良好,毕业设计成绩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3.4 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9%,如表2所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良好,主要集中在国有和私营建筑企业(含设计院和施工企业),2013年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有关制度,利用每年的暑假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电话访谈,走访等形式回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并将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毕业生社会反馈和社会需求趋向。近三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向社会共输送了约485名毕业生,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较强,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较高,技能较强,安心踏实能吃苦,深受欢迎。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准确把握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将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2]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

[3]程正富,赵华君,石东平,杨守良,朱家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7(6).

[4]陈方红,汪小布,王锋.论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径[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28(2).

[5]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

[6]朱立峰.浅述大学生应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

[7]马海民,王杨,马春兴.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CBE培养模式在美术学专业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8]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2006,5.

第9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地质、采矿、石油等传统艰苦专业,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5%,连续几年稳居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榜首。尽管这两年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地质学相关专业就业率有所下降,但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培养的地质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量基本稳定,招收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各个地质勘察院、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壁垒较强,外行人进不来,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对稳定。

NO.2 地质学跨专业考研:跨出去的多,跨进来的少

地质学专业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简单概括:艰苦,人少,就业好。从高考录取就能看出来,很多学生到地质专业学习都是被调剂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地质专业太艰苦,如此一来,有人考研时就换了其他专业,还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业很容易而选择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别的专业考生愿意跨考进来。因此,跟热门专业相比,地质学专业考研,竞争并不激烈,难度不大,录取分数线也较低。

NO.3 数学不好的人,同样有捷径

高等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也有捷径可以选择。笔者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不喜欢数学,但是又想读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学的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还真有几所高校不用考数学,比如南京大学的构造地质学专业,招生的时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和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两门专业课,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就这样,机遇加努力,他从我们一个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学这所名牌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所以,如果你惧怕高数,不妨学学这位聪明的同学,探寻一下人生的捷径。

NO.4 学校不出众,业内有名气

高考的时候,大家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的排名,可是当你读了四年大学到了考研的时候,才发现专业和就业情况更为重要。名校也有就业很差的专业,相反,很多不出众的大学,却有着很出名的专业,地质学就是如此。因为专业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业内部却十分认可,我国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春地质学院(现已并入吉林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以及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学院(后迁址并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后与太原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焦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还有几所石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虽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更名换姓,而且在全国大学总体排名中并不十分出众,但是其地质学相关专业却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跃在当前地质战线上的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质学――冷门的专业培养稀有人才

地质学本来就属于冷门专业,但是在地质学大类中还有一种更冷门的专业,那就是海洋地质学,它是一门地质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因为专业研究方向十分狭窄,培养单位也非常少,每年毕业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除了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沿海大学开设此专业以外,就只剩下山东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为毕业生数量有限,每年全国毕业的该专业研究生只不过百十来人,其就业情况十分乐观专业,中石油、中海油等专门从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单位十分青睐该专业的毕业生,这对于那些热爱海洋事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从大家熟悉的大陆地质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质,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往往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质学,工作分类却迥然不同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面,地质学属于学科大类,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学的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和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共五个专业,工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三个专业。

显然,理学偏向于理论研究,工学偏向于工程应用,但细分起来会更多。在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找工作的对口单位,但不一定毕业之后就会从事这项工作,这主要取决于你毕业之后所选择的单位的性质,有些单位是主要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有些单位从事石油勘探,有些单位是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有些则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彼此差别巨大。笔者在读研期间学的就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单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现在的工作就和当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NO.7 横向课题也很锻炼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达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读研的时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参与到科研当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硕士研究生队伍,可是纵向科研课题毕竟十分有限,涉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参与到导师的横向课题当中。

所谓的横向课题,通常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课题,往往时间短、工作方法成熟,这也是很多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从事横向课题貌似研究不够深入,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更实用,一旦你毕业参加工作就会发现,原来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读研时候都已经干过了,比如说出野外采集岩石样品、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编制地质勘察报告等,短短几年的硕士生学习生活,已经将你打造成一个“熟练工”,这对于硕士毕业不想读博深造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内容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这是地质工作者之间流传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诗,由此也可见地质工作者们常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辛苦。很多学地质的同学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摆脱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以为读研之后就可以在实验室里“享受幸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仅仅是硕士,哪怕是博士毕业,野外工作也是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来的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虽然现如今发展出了“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新三大件,这也是为了方便野外工作。仅以笔者从事的工作为例,在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单位里,我们拥有很多知识渊博的博士和硕士,但是在从事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当中,都必须首先走进野外实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资料,每个月出差几天甚至每年出差几个月,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希望通过考研而摆脱野外的艰苦工作环境,是徒劳的。

NO.9 女生极少

由于地质学相关专业需要经常出野外,不太适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就很少,等到毕业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又很少愿意录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学地质的女生在考研的时候纷纷更换专业,如此一来,读研时期的女生就凤毛麟角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少了女同学的陪伴,你的生活会略显枯燥。

NO.10 考注册岩土工程师很重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