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循环经济方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7 16:3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循环经济方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切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和作用。因此,经过近7年的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二、文献回顾

19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引进国内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面

王奇、王会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封闭和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对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刘明、殷剑、杨光利用DEA方法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邢蓉、刘云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8年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价。安乐、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三方面建立辽宁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14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天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在如何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第2篇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性过程,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描述功能:所选指标应能客观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二是解释功能: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协调程度、失调原因、变化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三是评价功能: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在总体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四是监测功能:在获取有关资料后,可对大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导致系统失调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为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五是预警功能:可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三)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测性和对比性,易于量化和获得。三是评价目标多元化与系统优化相结合原则。其评价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环境保护目标;既有效率目标,也有发展潜力目标。各种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互相兼顾,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够兼得,评价标准也要灵活进行调整,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四是评价指标相对性和评价标准相对性相结合原则。由于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由于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因此要随着系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补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

此外,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地区间资源使用状况的差异性、地区间经济不循环状况;不能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上述3个层面,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能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绩效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反映产业结构内部循环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见图1、表1)

(一)层次结构

一般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也有将准则层分为准则层Ⅰ和准则层Ⅱ的,不过3层结构更为常用。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减量化和再循环指标)26个指标。目标层:通过我们测算的结果综合评价循环经济效果,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过比较确定经济系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它的来源为准则层的各模块。准则层:将总体系统划分为几个子模块,它们是能够代表系统状态行为的关系结构。要素(指标)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系统状态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如用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对循环经济进行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二)循环经济的指标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的单位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评价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各种不同主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时,运用了熵值法、德尔菲法、均方差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指标的综合评判。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建立评价因素集;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通常为3级)。

三、发展及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系统综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基于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特征、指标构建原则,并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指标架构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最后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的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理论架构,但同时也考虑循环经济的特征,设计了能够体现“3R”原则的指标,一些学者更以“3R”理论架构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另外,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与其他领域的指标评价方法基本一致,缺乏对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方法改进的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反馈,更多的方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参考文献:

1、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矿 可持续发展

一、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结构,并且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耗比重占据了70%,我国的煤炭储量总共也就只有1200多亿吨,但是,每年煤炭的产量就已经超过20亿吨,照这样的开采速度下去,不到70年,我国的煤炭资源就会告急;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煤炭资源的应用现状来看,开采率高,但是回采率却非常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所以,如何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并且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相应地,就显得非常重要;煤矿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工业企业,其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煤炭资源利用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循环经济下,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重要关注的话题,并且,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循环经济下,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循环经济下,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循环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

虽然,国家多次强调煤炭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煤矿企业依然没有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形势进行深刻的了解,没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形成足够的认识,并且,在企业发展中,只重视资源的开采利用,忽视对资源的回采与对环境的保护,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依然非常模糊,没有弄清楚循环经济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二)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撑循环经济理论

要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让煤矿企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给予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科研上的支持。但是,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来看,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样不利于循环经济在煤矿企业中的利用,仅仅依靠一个或者少数的煤炭资源城市去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科研依据,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纵观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发展模式,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技术以及资金周转方面,企业往往投入不足,不能有效支撑企业的发展,再加上企业对煤炭资源合理开采以及循环利用的不重视,在综合利用、资源节约以及环保产业中的技术投入不够,导致技术水平过低,无法在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煤矿企业在我国是属于主导产业,生产中对于技术要求较低,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不重视,虽然近年来,煤矿企业都将其产业链拉长,但是,在煤炭的开采与利用中,往往没有发挥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效果,发展依然原地踏步,不能将其作为企业成长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很多企业在发展中,过分追求煤炭产品的产量以及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煤炭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与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往往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完全违背了循环经济的要求,这导致煤矿企业的循环经济迟迟不能发展起来,也就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经济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项目开展的前期,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再加上循环经济市场开拓周期长,但是,效益回报速度较慢,很多煤矿企业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撑循环经济的开展。近年来,煤炭市场虽然出现回暖的现象,但是,从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之前的发展状况,很多企业都欠账较多,另外,煤炭开采中要更新的安全设施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总体看来,多数煤矿企业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只依靠企业自身去发展循环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缺乏国家支持政策

我国虽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国家循环经济的推行速度,相关原则约束等都比较笼统,缺乏清晰的条文规定,再加上地方政府在社会上关于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往往没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认识;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推行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调控制度与奖励政策,很多煤矿企业往往觉得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理论与法律的支撑,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循环经济难以推行,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下,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优化煤矿企业的产业结构

所谓循环经济指的就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在自然、经济以及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协调,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也称之为生态经济。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煤矿企业要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换,即将生产以及销售煤炭产品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煤炭开采技术以及煤炭回采率的发展模式,通过这样,将企业的产业范围扩大,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不断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将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使企业的收入有了更加坚实的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要想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重视循环经济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贯穿绿色经营理念,加强循环经济的推行,需要政府在地方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煤矿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技术层次人员都能够对循环经济有充分的了解,提高他们在企业中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结合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在企业中树立“绿色经营”的理念,加快实践循环经济,制定符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目标,坚持国家“十二五”中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在煤矿企业中全面实行循环经济,转变企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营效益。

(三)加强财政支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矿企业中关于煤炭产品的销售,一直采取低价政策,从而导致煤矿企业严重缺乏发展基金,因此,要想保证煤矿企业具备足够的资金开展循环经济,政府就必须加大对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可以采取企业亏损补贴、物价补贴、税前还贷以及财政贴息等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措施鼓励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另外,还应该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制度,改善煤矿企业的成本价格机制,充分发挥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

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要想在企业中充分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加快循环经济的实现,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从外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在企业中进行煤炭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绿色开采技术以及废物利用技术等各方面相关技术的创新,从而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发展经营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综合利用资源

在煤矿企业中积极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开发利用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以及回收循环再利用废弃物,将煤矿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以煤系共伴生资源为主要的原料,开采一批高档、优质的煤炭产品,发展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积极回收循环再利用废弃物,将粉煤灰、煤矸石以及矿井水等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产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在企业中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要想加强煤矿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转变企业的产业机构以及经济增长点,加大对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以及政策支持,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崔永海,马春鸿,王可岩.实施循环经济推动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02):38-39.

[2]张梁,朱耀琪,史登峰.对煤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07,12(11):104-105.

第5篇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为基础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2000—2012年统计数据年鉴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输入端和输出端物质流总量增长,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逐渐提升。但整体上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仍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兰州市

1研究述评

国外认为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均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点。托宾、诺德豪斯两位学者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城市中污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义务、家政活动等项目[1]。Daly等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失业率、犯罪率、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损失考虑在内,对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在他们看来,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对经济是不能计为贡献的[2]。Prescott-Allen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3]。Wackernagel等提出以“生态足迹”计量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吸收所必需之生产土地面积[4]。Cobb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数”[5]。上述研究中各类评价方法总的特点是:指标单一、直观、易操作,但评价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相继出现并受到学术界热捧:生命周期评估[6]、能量流分析[7]、物质流分析[8]及全额成本评估[9]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将物质流与能量流视为关键变量,直接促进了提高生态效率等相关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中,于丽英、冯之浚构建了基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及人文发展指数等共24个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孙龙涛采用“目的树”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内的5大子系统,28个分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林伟柏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大基点,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郝莉花等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评价[13]。李王锋等提出包括三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要素(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21个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14]。王晨等构建了包含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

循环经济是最大程度上契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自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那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效果究竟怎样?我国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及地区等正要迎接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的评估,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研究者理解上的差异和指标选取原则上的各种混乱,具体能够选取哪些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尚无统一和标准答案,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未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质加以区分,导致未能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的独特性。事实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目标。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2)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符合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间两张皮。如表1是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区目前主要以此为标准评价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体系的系统数据短期内可得性成问题,且目前只能适用于单个指标的独立评价,无法满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需要[16]。(3)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减量化指标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与上年度相比减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另有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再循环指标不够明确,只能评价区域的生态发展水平,无法动态综合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子目标:第一,通过生态效率的大幅提高实现减物质化,简称减物质化。第二,从总量上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代际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第三,进入无(少)资源消耗的人类社会,生态商业、功能经济占据主宰地位,实现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增长。根据上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及分解后的基本子目标,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为3层:总体目标层(区域可持续发展)、分项目标层(集约利用资源、总量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人类福利)和准则指标层(生态效率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指标、人类发展类指标),见图1。这3层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减物质化类指标包括资源生产率指标和环境生产率指标两部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面临的用地、用能、用水紧张状况,首先选取GDP/单位土地、GDP/单位能耗和GDP/单位水耗3个基本单项指标用以评价,GDP/单位物质评价上述3种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生产率状况。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标则包括GDP/单位废气、GDP/单位废水和GDP/单位固体废物(臭名昭著的“三废”)3个基本单项指标。这样,一共有7个单项指标属于减物质化指标体系。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按照循环经济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基本原理进行选取,由输入端物质总消耗量指标、物质循环利用率指标和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三部分共计10个单项指标构成。这一部分指标系统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性特点,与其他已有指标体系明显不同。其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是区域内各类物质消耗量的总和。从细化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考虑出发,该指标下笔者选取了工业用地总面积(km2)、能源总消耗量(万t标准煤)和总用水量(亿m3)这3个基本单项指标,比较富于现实性、解释力和操作性。当然,目前在某些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指标数据比较难以获得,需要当地政府尽快加强完善相关物质流账户的数据统计内容。物质循环利用率反映了各类物质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物质循环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量(/物质循环利用量+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该指标包括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具备基本可得性。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环境及生态系统压力的大小,分为最终排放量(气体或液体)及最终处理量(固体)两种类型。最终排放量=达标排放量(最终处置后)+直接排放量(未经处置);最终处理量=所有各类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总和。在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下,选取了废水达标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水非处理排放量及废气达标排放总量4项单项指标,上述4项指标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具备基本可得性。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福利的提升是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效果。选取6个单项指标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类指标选取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3个基本指标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及整体发展的直接贡献大小。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人类环境权及就业权具有人权属性,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m2)列入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为人类福利提升的基本指标之一。综上,就形成了表2所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个准则指标层下,23个基本指标形成关联、渐进、互补、完整的逻辑关系。3个准则指标层的共性是覆盖的23个单项指标均为进程性、结果性指标,同时又各有特点:减物质化类指标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其进步水平。但现实中的消费反弹效应(例如,家电效率的改进被家电数量的扩张抵消;住房效率的改进被住房数量的扩张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被汽车数量的扩张抵消,等等)对于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所减少的生态压力具有部分抵消的效应,则减物质化指标也只能体现短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缓解,并不一定能从绝对规模上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与合理,这就需要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对此进行反映。物质利用状况类的10个单项指标能够积极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弥补减物质化类指标不能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的缺陷[17]。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则直接指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反映人类自身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多少,补充了减物质化类指标和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不足。

3基于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下面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减物质化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及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的顺序进行评价。

3.1利用减物质化类指标的评价减物质化主要体现生态效率的提高,兰州市历年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到,从2000—2012年12年间,兰州市各种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生态效率与工业固废生态效率的增幅尤为明显,分别是2000年水平的4.76倍和3.02倍。其他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指标则在12年间达到了相对于2000年指标的近1.5~2倍的增长。

3.2采用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评价

3.2.1用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进行评价兰州市2000—2012年间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兰州市12年间的输入端要素物质流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与我国国民经济1992年以来的持续两位数增长具有直接相关性。如图3所示,到2012年,兰州市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达到2000年的2.5倍,2012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则达到了2000年的2.01倍。

3.2.2采用循环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由于统计原因,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总结如下:第一,兰州市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撑下,兰州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清洁企业)企业数目逐渐增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蓝星化工公司、方大碳素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企业,均采用了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改造产品加工路线及产品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企业节约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不足之处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有非常规范的量化资源消耗量的管理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管理依据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第二,兰州市资源回收再利用状况有好转。兰州市废弃物排放量最近几年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兰州市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近94%,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50%[18]。兰州市现有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改进率不足,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赶不上兰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尚无独立的处理系统。第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兰州市的工业用水(电厂除外)重复利用率近十年来逐年得到提高,到2012年已增加到56.5%[19]。可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4)相比,兰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见图5)仍处于较低水平。兰州市治污开始遵循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思路,近十几年的物质循环利用率已经明显提高。但由于兰州市回收、资源化和加工处理技术落后,特别是在电子废弃物处理方面,除电子线路板有专业化、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理外,其他电子废弃物的专业化回收处理几乎空白,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很低[20]。

3.2.3用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评价兰州市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从2000—2012年,兰州市废水排放指标呈微弱减小趋势,其他输出端物质最终处理量与经济总量增长均呈现正比例增长趋势。也即,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强。其中,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91倍,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3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有逐渐增多趋势。

3.3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均GDP持续明显增长(如图7),从2000年的5850.17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7548.47元(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人均GDP约为2000年的3倍(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兰州市的婴儿死亡率为34.1%,2004年这个数据是23.72%,2012年数据直接降低到13.68%,分别是2000年婴儿死亡率的14.38%和24.92%,可以看出自2004年后,兰州市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缓慢递增状态,从2000年的73.33岁增至2012年的76.29岁,增幅是2.96岁。

4研究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的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这与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受益于《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强力推进和实施。兰州市输入端(input)物质流总量在增大,输出端(output)物质流总量也在明显增大,双增大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原因是:其一,从经济基础看,兰州市客观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业经济总量;其二,循环经济尚未成为普世模式,兰州市尚不能完全摆脱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本指标体系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是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次之,也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兰州市近十余年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而对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整体而言,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2013.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1-76.

[2]DalyHE,JBCobbJr.Forthecommongood.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community[M].Theenvironmentandasustainablefuture.Boston.MA:BeaconPress,1994.

[3]Prescott-AllenR.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amethodofassessingProgressTowardssustainablesociety[M].Gland,SwitzerlandandVictoria,BC: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andPADATA.1995.

[4]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1996.

[5]CobbCTHalstead,JRowe.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SummaryofDataandmethodology[J].SanFranciscoEconomies,1999(2):7-11.

[6]SeagerTP,TheisTL.Ataxonomyofmetricsfortestingtheindustrialecologyhypothesesandapplieationtodesignoffreezerinsula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6):12-15.

[7]Andersen.TransportoffishfromNorway:energyanalysisusingindustrialecologyastheframewor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4):16-19.

[8]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8):17-20.

[9]WernickIK,AusubelJH.Nationalmaterialmetricsforindustrialecology[J].Resourcespolicy,1995(4):29-30.

[10]于丽英.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4):20-22.

[11]孙龙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12]林维柏.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汕头大学学报,2013(3):22-25.

[13]郝莉花.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15-17.

[14]李王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13-16.

[15]王晨.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3(4):19-22.

[1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8-10.

[17]俞金香.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8]祝合勇.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4):27-32.

[19]张志斌.兰州市环境污染变化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181-185.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数据包络分析 地区差异 山西省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产出,同时使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持最低。同时由于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因此有效评价一个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反应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内容。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于多产出投入的分析有一定优势: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也不必确定各输入输出指标的函数关系,这就排除了主观认为因素,同时使得问题的处理得到简化;在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进行分析评价时,它不必考虑指标的量纲,无需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进行分析,减少了不必要的操作和误差。因此,本文采用DEA方法对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由于DEA评价方法所具有的诸多优点,国内外对于经济效率的很多研究都使用了DEA效率评价模型。杨龙、胡晓珍运用了DEA模型,测度了我国29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杨锋等建立了循环生产系统的DEA效率评价模型,并对一个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池启水、池启参、毛红燕、马艳林采用DEA中的BCC模型对北京18个区(县)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估;任桂芳、史彦虎运用DEA中的CCR模型对山西省1999至2007年的经济环境和谐发展进行了效率评价。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研究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循环经济效率分析。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同时也是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所以,山西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鉴于此,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单位,运用DEA方法对其进行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二、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

DEA是由运筹学家A. Charnes和W. W. Cooper等在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效率的方法。DEA模型发展到今天有多种形式,本文采用规模收益不变的CCR模型。设有n个待评估对象,称之为决策单元(DMU),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分别用和表示,,,其中;。则评价第决策单元的对偶规划为:

上式中,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为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得分,,越大,资源配置越合理,的含义是,如果利用所有DMU构造一个最优的虚拟DMU,在确保每项产出指标都不低于第i个DMU的前提下,每项投入指标至少需要达到第i个DMU的对应投入指标比例。和分别表示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非零的和别表示第i种资源的无效投入量和第 j 种产出的不足量。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参考相关研究对于数据的选取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本文使用了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能源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作为产出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0)》,能源消耗量根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价值)乘以地区生产总值得到,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原始数据来自2010年《山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由于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以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来代表地区水环境质量。

由于水环境污染情况和大气环境污染情况指标属于成本型的逆向指标,需将其转换为正指标,本文采用对指标取倒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转换,即:

水环境质量=1/水环境污染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1/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各地级市循环经济效率评析

用DEAP Version2.1分析可知,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太原、大同、阳泉、朔州、忻州五市的循环经济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地级市均位于山西省北部。如果以晋中市和吕梁市为晋南晋北的分界线,我们把山西省11个地级市分为晋北(太原、大同、阳泉、朔州、忻州)、晋中(晋中、吕梁)、晋南(临汾、运城、长治、晋城)三个地理区位。

晋北、晋中、晋南三地的循环经济效率各不相同,晋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效率得分均为1,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最高的地区,说明这五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状态(这几个DMU的松弛变量均为0)。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都没有达到循环经济有效状态的地级市,其中晋中地区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为0.9095,略低于晋南地区0.91225的效率均值。循环经济效率低于0.9的地级市有两个,分别是位于晋中地区的晋中市(0.857)和位于晋南地区的运城市(0.814),这两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同山西省的其它地区差距较大。

(二)松弛变量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务;企业;投资战略

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确定后,企业就要构建相应的财务战略方案,就是集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利润分配战略为一体的战略方案。以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预测资金的投资效果;筹集循环经济投资项目和营运的资金,优化循环经济资金结构,降低循环经济资金成本;权衡企业的长远利益与股东当期利益,合理分配税后利润,确保在财务方面的顺利、循环,以支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1、企业循环经济投资属性

企业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把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一定的项目经营活动中的行为。从广义上说,投资包括企业全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从狭义上说,投资是投入金额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受益期间较长的资本投资行为。企业战略投资方向的准确性,决定了企业在竞争地位和长期的盈利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问题。所以,企业投资要具有战略思维,使战略思维与企业战略的要求一致,与企业的内外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相协调。企业资金投放战略是根据企业战略,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状况及趋势对资金投放进行的整体性和长期性谋划。资金投放战略具有对全部资金及其他资源运用的指导性和方向性特点。投资方向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定位一致;要与企业财务目标一致。内容包括投资方向、投资比例和投资重点等。

企业投资的分类:一是按支出的性质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前者是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改善其盈利能力的支出。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后者是一般经营性和维持固定资产现有盈利能力的支出,如: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等支出。二是按照投资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前者即流动资产投资,是在一年内能收回的投资。是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的投资。后者是在一年以上才能逐渐收回的投资。包括机器、设备、厂房、设施、运输工具等投资。三是按企业投资的空间范围,将企业的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后者是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期权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企业的投资,即证券市场投资;前者是企业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循环和规模扩张,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进行的投资。就是将资金投放在本企业内部,购置生产经营资产的投资,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企业循环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设备的投资、技术研究与开发投资和生产循环的运行费用。循环经济的投资主要是对内、对外的绿色投资,如上游产业链产品的绿色投资。循环经济的投资具有企业一般的投资类型。

2、企业循环经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无论选择绿色经济投资,还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投资,企业都要在原有投资的条件下,进行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改变,应在多元可投资方向上和重点上进行选择。

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环节,一般包括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利用、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清洁化生产、产品的绿色包装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环节需进行机器设备、场地设施等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和正常运行资金。投资的重点要按照企业的生产和组织特点、企业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环节等因素确定。在具体工作中应按循环经济规划要实现的资源的利用指标、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指标,在循环经济技术和设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配套资金,确定资金的投放期间,以确定循环经济项目的筹资总额和年筹资额。

企业进行新的投资方向和领域时,要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投资决策中要加强环境适应性分析,准确评估投资对象的环境风险。除规定的财务目标外,还必须确定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项目评估应进行环境适应性分析,对项目可能对环境所发生的损害作出详细、准确、科学的评价,使企业投资决策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对外投资上,企业必须树立环境投资理念,要把投资对象的环境保护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的衡量因素。在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时,必须研究以下环境相关因素:(1)此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状况,有无与国家环境立法相违背的风险;(2)项目能不能由于进行了绿色投资得到国家贷款利率、税收等方面优惠而减少的成本;(3)项目几年后结束出现环境影响的或有成本等。在研究项目投资风险、确定投资贴现率时要考虑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等: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6.6

[2] 关向敏等:浅析企业长期投资及其管理要求,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5

[3] 王棣华:财务战略管理--国企发展的“生命线”,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4

第8篇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于农业之中,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它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改变了传统农业对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缓解了农业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局面。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与一般农业资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需求量大

一般农业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单一, 它仅针对其自身经营的小范围,需求量较小。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拥有着一个产业循环链,循环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有的环节只是投入资金,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资金的需求量大。

(二)风险大

由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是以资金链的形式出现,资金链上的资金环环相扣,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上的资金出现断裂,都会影响下游环节的资金,使下游环节产业不能正常运行,最终导致整个循环经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风险非常大,要保证整个循环经济产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我们对各环节的资金进行认真规划、筹措。

(三)回收慢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从初始投入到最终产出的生命周期长,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且上一环节产生的资金收益会用于下一环节的生产,再加上农业的获利能力本身就不强,属于微利行业,而循环经济下的农业资金投入量大,因此资金回收起来较慢。

二、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农业资金存在的一些问

(一) 资金短缺

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资金的依赖性特别大,没有资金的支持,循环经济农业工作就只能处于瘫痪状态。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摒弃了现代一般农业以高物质投入换取高产出的模式,而采用高技术投入换取高产出,但高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是一个产业链的组合,链上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与现代一般农业相比,资金需求的绝对值大。虽然我国对循环经济农业有大量资金支持,但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循环经济农业资金短缺。

(二) 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资金管理观念差

循环经济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循环经济农业存在诸多弊端。如管理者内部职能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对资金的管理观念较差,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甚至有些财务数据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以至于企业难以掌握准确的财务状况。

(三)筹资主体被动,筹资渠道单一

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看不到营利点是不会盲目投资的。循环经济农业高投入、低收益、周期性长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相背离,导致了其在筹资方面被动。循环经济农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性补贴和少数银行贷款,筹资渠道较单一。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循环经济农业资金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农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它要求我们加强对资金的规划与管理,降低资金的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提出解决农业资金成本高的对策

企业为筹资所付出的代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成本,资金在不同筹资方式以及不同占用时间里的资金成本是不相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资金结构,达到最佳资结构,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

(一)企业要正确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

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是企业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只有企业树立了这种理念才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减少资金的闲置和占用,才能降低资金成本。这需要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都需要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开始。

(二)合理确定借款的期限和借款金额

循环经济企业应该在以满足生产经营为前提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借款的金额和期限。对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自身资金不足就需要借入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但借入资金不是越多期限越长越好,也不是资金越少期限越短越好。资金多期限长造成资金空置,使企业资金成本增大;资金少期限短虽说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但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企业借款的期限及借款的金额。

(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不同筹资渠道的资金有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即使是同一筹资渠道的资金也可能有不同的资金成本,比如同样是银行借款,但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样,那么资金成本就会不一样。因此,企业要降低资金成本,只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增加企业资金的来源。当筹资渠道宽了,企业在筹资方面有更大的选择性,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筹资渠道,调整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四) 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广泛,在短期负债筹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且无需办理正式的筹资手续,而且没有现金折扣和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需负担资金成本。它最大的缺点在于放弃现金折扣时成本较高。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经营中常常会发生交易,在不存在现金折扣时,购入物资尽量利用自身信誉进行赊购,待资金充足时将欠款换上;在卖出物资时尽量要求对方先付款。

第9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