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7 16:3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二〇〇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view/9ff5c7bef121dd36a32d82d7.html.
[2]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孟庆娜.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关键词]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6-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首次将消费放到了第一位,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盘锦市而言,消费对于盘锦市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保持盘锦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以消费启动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 盘锦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的表现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低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小,2005―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18.2%、18%、19.1%、19.6%和22.9%。而2009年,辽宁省的这一比重为38.6%,全国的这一比重为37.4%,盘锦市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项重要指标)为72.6%,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54.3%,均落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显示了城乡居民量入为出、有计划消费的传统消费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盘锦市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盘锦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2~32个百分点。(见图1、图2)这使得消费对盘锦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落后于投资。
2 盘锦市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制约因素
2.1 收入增长不快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要想增长快速,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2009年,盘锦市GDP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8.9%,慢于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就会造成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盘锦市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1∶2.13扩大到2009年的1∶2.19。 2.2 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盘锦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面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威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也不敢、不愿大量用于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2.3 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是自主性消费,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2.4 消费环境不良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
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7%,这表明盘锦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还比较弱小。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也比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还充斥着市场,制约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在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2.5 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
从供给结构看,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了消费不足。
3 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对策
3.1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在城镇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使人们预期收入持久增加,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财政、信贷等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把从高收入者征收的部分税收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增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救助能力等。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
稳定收入预期,建立信心,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市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要把居民的储蓄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生产和消费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
3.3 废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要认识到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应适当地鼓励消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制度给许多想消费而暂时消费不起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解决信贷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费信贷风险,增强其开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3.4 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提高消费质量
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完善的城乡公共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加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住、行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农村用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的软环境,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扩大消费需求。
3.5 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来寻找目标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摸清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商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还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物美价廉、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二九年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 陈新年.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孟庆娜.扩大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一)净出口分析法
该分析法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净出口增长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GDP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百分点)来表示。例如,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3•1个百分点即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为8•8%,其中3•1个百分点是由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但用该种方法计算的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2000年,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为负值,为-5•7%,对GDP的拉动度为-0•5个百分点。通俗说来,2000年,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对我国经济增长8•0%有所贡献,反而拉了后腿,进而推论,如果去年我们闭关锁国,我国的国民经济会取得更快的增长。
1•净出口分析法将进口完全视作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从某种意义上看,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作用与意义相当重大。
2•净出口分析法只能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构成,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按照该法,只有当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能保证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贸顺差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净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为零,这很难解释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3•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净出口与GDP的相关关系相当微弱,用它来反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不可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3•8%,出口额增长19倍,年均增长6•2%,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5,GDP规模与出口量的相关系数为0•97。而净出口与GDP之间不存在类似的相关规律。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尽管1978—19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GDP都在正增长,但净出口一直为负数,而日本的净出口却一直为正数。另外,从国别数据看,尽管各国的GDP与贸易规模相差悬殊,但净出口额却差别不大,基本在-250和500亿美元之间。鉴于以上的第三点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考虑用出口总量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即是出口总量分析法。
(二)出口总量分析法
该分析法只考虑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GDP的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表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按照该分析法,只要出口总量保持增长,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为正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也总为正值。如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3•5个百分点;2000年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9•9%,拉动度为4•8个百分点。出口总量分析法仅考虑出口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者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后者则干脆就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两者都有极端性,不能准确衡量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相对合理客观的测定方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对进口的极端处理,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对进口以客观的认识,它既不是国内可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而是替代和补充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进口商品的结构。按照广义经济分类(BEC),进口品分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在假定其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应分别并入投资和消费部分来考量。
而中间产品(半成品),在假定其为国内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作为对国内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来考量。这样,进口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入国民经济恒等式的三项来考量:GDP=I+C+X-M=I+C+X-(Mi+Mc+Mm)=(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别表示投资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于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变化反映出来,该差额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比重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按照这种分析方法,1993年以来,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图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动作用显著,拉动度分别达3•0、2•3和1•3个百分点。这些年份的共同特点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关键词:公路投资 国民经济 拉动
一、投资拉动经济的原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投资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平衡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抑止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公路投资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公路投资本身能够拉动国内需求总值,能够增加有效地经济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路的增加,使得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运输的费用,节省了客货车在运行途中的时间,以及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这种种的改进使得公路使用者直接的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其中尤其是推动了高速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和改进了高速交通运输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改善了投资的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种积极地、持久的。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指公路投资本身所增加的国民经济。这其中包括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贡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其中支出法是指一定时间内将居民的消费、政府的支出、以及固定资本加存货和净出口,即GDP=居民消费+政府开支+资本形成额+净出口。而收入法是指计算工资、利润、生产率和折旧,即GDP=劳动者的工资+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公路建设属于社会基础建设,所以其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因而公路建设属于政府支出,属于最终使用产品,根据支出法的计算公式,公路建设费用应该计入GDP中。
1、公路建设的首轮拉动作用。公路建设对经济的增长的首轮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的增加,根据统计,每亿元的公路投资就会提供大约20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而相应的为其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达到公路建筑业本身的就业机会的2.43倍之多。此外其的拉动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1)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工资、利润、折旧和税收等增加值。2)在公路建设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水泥、木材等材料,这使得这些材料的生产者在提供材料的工程中也相应的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增加,而水泥等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消耗矿石、电力等源头材料,这又使得这些原料的供应商创造了相应数目的经济增加。
2、公路建成后的二轮拉动作用。公路建成通车以后对国民经济的二轮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行业中:1)道路运输行业。这其中包括客货运输、运输服务业、汽车维修以及搬运业等。2)商业,在新建成的道路一般连通着商品市场,有意无意的就会形成相应的商品流通网络线。3)公路沿线的产业带,公路建成后,为了运输方便,很多的工厂和企业等都会沿着公路建设,形成公路沿线的产业带。4)房地产业,商业、沿线产业带等地形成相应的就一定会拉动房地产的发展,使其土地的价值上升。5)汽车制造业的滚动发展。
此外公路投资还会促进直接或间接技术经济的增加。国民经济再生产中必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此联系也被称为产业链。在产业链的衡量中影响力系数是其主要的指标。当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相应地会影响国民经济的中其他各个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若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示这个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对其他的部门的影响会超过社会的平均水平,相反小于1时,其的影响就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当然,影响力系数越大,其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三、公路投资建设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保障体系
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来维护其的正常的运行。
1、科学规划公路。公路建设的地点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在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地方投资建设公路是不会起到经济拉动作用的,相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公路投资之前要对公路的建设项目、线路、路面的建设标准等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通过实地的考察和专家的论证后全方面的评定其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科学规划施工建设。在公路建设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顺利的进行以及原料的合理的分配使用。
3、规划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政府在公路建设的时要做好沿线经济的发展规划,预测可能的经济发展模式,统一部署制定。
4、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公路正常施工和建成后正常运营的条件。在公路建设快速进行的今天,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不断的完善。
5、行业行政保障体系。不予则不立。道路投资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是不会主动自发的形成的,它需要正确的行业管理加以规范和保障。而这种管理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实际的效果和效益。其中行业保障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1.道路建设投资的行政管理;2.道路建设施工工程的行政管理3.公路养护的行政管理;4.路政管理;5.道路运行的行政管理6.公路征费的行政管理等。
通过这些行政管理使得公路投资从开始到运行都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使得公路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有质量,高效率的运行。
总而言之,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全方面的,为了进一步拉动公路的国内需求,运行部门还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1)加大对高额利润运输领域的投入,放宽运力的投入限度;2)配合商品市场,努力形成统一的、通畅的、有序的运输市场;3)加强公路运输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的调研,决策和宣传的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运行机构,紧紧抓住工作重点,制定一套完善的资料收集、统计、总结、上报制度,使国家在投资决策和行业规划化中有据可循4)建立健全的运行立法制度,使之依法运行。总之,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会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 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主动力。虽然投资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因此,无论从量还是从增长率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产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自身人口的不断增长,青海省消费潜力巨大,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减小贫富差距,特别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使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政府消费;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经济增长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研究有很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消费经济理论研究方面,马歇尔主要从需求与价格方面进行研究,反映了此后西方消费经济学发展的数量倾向。Clom(1962)认为需求的变化会对供给产生显著的影响,Solow(1962)认为要关注有效需求对产出的影响。Blanchard和Quah(1989)通过设定统计模型,假定需求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是短期的,供给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是长期的,把总产出分解为被供给解释的长期波动和被需求解释的短期波动。Walker和Vatter(1999)通过对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的经验分析,认为忽略需求因素的正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美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的问题,需求的影响在生产函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Keating和Nye(1999)根据对七国集团数据的经验分析发现,二战之后需求冲击对产出变动的解释力比二战之前更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战之后的价格调整比二战之前更缓。这为从总需求的角度研究我国经济波动提供了一种思路。
国内学者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通常有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论著都侧重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探讨。
尹世杰(2004)分析了我国当前需求不旺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最终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消费热点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来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邓彦、吴培(2006)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从实证中得出结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出口的拉动作用波动很大。许永兵(2006)通过建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是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投资的增长必须有消费需求的支撑,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否则长期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同时,作者认为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消费需求的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阙澄宇、马斌(2010)运用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长期内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强Granger原因,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间接地对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较大影响。黄赜琳、傅冬绵(2012)利用1978年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暂时性增加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其影响是正向的;CPI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长远来看,保持物价稳定、建立新的消费热点则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理论分析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宏观的角度看,在相对过剩经济成为经济运行常规状态的条件下,消费需求相应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约束条件,如果消费需求规模大,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约束就弱,实际供给就越有可能接近潜在供给。反之,消费需求规模小,经济增长的市场容量约束力就越强,实际供给就越有可能小于潜在供给。当实际供给逐步接近潜在供给时,经济就会呈现出自主性增长的特征,表现为消费拉动投资,此时利润增加以致消费增加,从而拉动投资再增加,如此循环不断,伴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出现稳定自主性地增长。因此,在需求约束状态下,消费需求毫无疑问成为经济自主性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经济增长如果过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支出,就会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是它所生产的产品能被市场所接受,如果有消费者来购买,就是说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以自己满意的价格被购买。只要商品市场上存在着消费需求,甚至只要存在潜在消费,企业就会进行投资和生产,因为企业知道这会给它带来效益。可见,消费对生产、投资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持久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消费的增长直接扩大消费性需求,从而推动消费性供给增长,而消费性供给的增长又会扩大生产性需求,从而推动生产性供给增长。这样,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就会共同达到繁荣。其次,消费增长还会带动投资的增长,因为无论消费性供给的增加还是生产性供给的增加,都必须借助投资的增长来实现。鉴于投资具有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考虑到市场繁荣意味着供给和需求大体相适应,以及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的协调发展,因而消费通过投资增长以保证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而且此种发展具有持久的性质,而不是一时性。从根本上说,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长,投资就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虽然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有一定作用,但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派生,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高投资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
三、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本文在选取宏观经济变量指标时,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所选取的变量是得到市场和大家普遍认可的;其次,数据的可获得性。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GDP作为经济增长变量,选取最终消费作为消费变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年,这些数据均是以当年价格记录,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不变价缩减处理,其中GDP用GDP缩减指数缩减,最终消费用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缩减,其中GDP平减指数根据年鉴上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处理后的时间序列分别记为GDPt和COMt,其中GDPt代表经济增长,COMt代表最终消费。为了减少数据波动性,对序列求对数,分别记为LGDPt和LCOMt。
(二)单位根检验。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利用Eviews7.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表1)
检验发现四个变量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四个序列均已平稳,说明四个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可对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以反映LCOMt对LGDPt长期的均衡关系,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如下:
LGDPt=?茁0+?茁1LCOMt+?着
采用Eviews7.0软件操作,可得如下回归模型:
LGDPt=1.536+0.358LCOMt
t (5.6121) (4.2484)
adj R2=0.9959 DW=0.6564
在回归方程中,调整的判定系数达到0.9959,即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59,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变量可以很好地反映被解释变量变动的原因,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由该方程的变量的增长引起的。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大于2,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变量的符号为正的,表明变量对经济增长是正向拉动作用,这符合经济解释。模型的变量采用的是对数序列,反映的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的概念。具体从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消费变量LCOMt的系数为0.358,这说明COMt对GDPt的弹性是0.358,也就是说最终消费增长1%会引起GDP增长0.358%,这说明最终消费对GDP的作用达到35.8%。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证明,长期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优化产业结构除了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外,还要发展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产业,以及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产业。新产业不断发展了,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转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作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住、行产业的发展将是立足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住房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将成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建筑和汽车制造业,并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转变管理观念。一是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如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住房二级市场,降低居民购车、买房的门槛等等;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三)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的全面普及。消费信贷长期落后生产信贷所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消费信贷,尤其是发展对相关产业能起到较大带动作用的消费热点的信贷消费。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化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居民消费要达到全面升级,还应借助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因此规范和建立信用体系,才能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使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特别针对居民不熟悉贷款程序等问题,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消费经济,2004.5.
[2]邓彦,吴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作用实证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6.4.
我认为,政府以抓投资促进经济,效果并不好。政府抓消费,是比抓投资更好的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投资、消费双拉动”和“调整国民收入中消费比例过低的情况”,这是与1998~2002年间一直强调“投资拉动”的不同提法。2003年3月份,两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注意投资、消费双拉动,更要注意消费的拉动作用”。这种新的提法,把拉动经济的重点从投资转到了消费上,这是政府对经济政策选择的新认识,是从近几年经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看,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比投资更重要,更具决定性作用。居民消费需求不强,社会投资就强劲不起来。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即使政府靠财政资金及配套资金把投资抓上去,也是效益不大,风险甚大;而且,没有消费需求支持的投资,融资困难,难以为继。政府要想有效地把经济促进上去,首先不是把投资抓上去,而是要把消费促上去。有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就不愁引发不起强劲的投资热潮。
此次非典,遭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都是受到了消费大幅度下滑的影响。非典过后,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消费,把被非典压抑、推迟、破坏的消费能力释放、恢复、激发起来,推动起新的消费热潮,把经济促上去。
那么,怎样才能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呢?就是“用财政政策抗击非典影响,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苦战,财政政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抗非”任务,打了一场漂亮仗。下阶段,财政应继续保持抗击非典的重视力度,维持“抗非”特殊时期所采取的一些减免税和财政补贴措施,继续做好应急准备,但财政不宜再承担其他新的支出重任,主要是休养生息。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机制;消费拉动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农业兴衰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命运。从这个层面而言,大力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机制,无异于寻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结合农村的新形势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理性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根本保证。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在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科技的综合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多元化,农民收入渠道广泛化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即便如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以及经济危机等新形势下,城乡经济二元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应积极探索和优化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效拉动机制。
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
(一)投资拉动机制
投资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但基于社会投资具有规模小、不稳定的特点,尚未形成长效拉动效应。政府财政投资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政府为建造和购置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力和物力,大量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农村GDP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政府的每一轮财政投资所形成新的生产力又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我国历来都很重视财政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且每年的投入呈增加趋势。如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而精心打造了大量的创业园,通过财政投资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土地、厂房等创业瓶颈问题。
1、政府投资称之为“助推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地方政府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在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手中的资源,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保障,是地方政府管理当地经济的基本职能。第二,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很高。出于对收入的有限性、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以及投资的风险性的顾虑,大多数农民选择将有限的收入存入银行,用于将来的医疗、养老开支。因此,依靠农民投资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此时则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引领作用。第三,财政投资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等新形势的发展进程。政府为确保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大量的财政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社会投资由于其自身规模小、资金分散以及不稳定的局限,并没有形成长效拉动机制,但不能因此忽视了社会投资的作用。所谓的社会投资是指除政府财政外的社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农民的自身投资、银行贷款、社会个人投资,由此可见其资金来源范围广,如果将这些资金有机地汇聚在一起,其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将不亚于财政投资的拉动效应。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闲散,尚未汇聚成流。例如,现在的“招商引资”就属于引进社会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政府在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和保障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引入资金来发展经济,但关键在于农村政府应在招商引资前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建设。如此看来,社会投资往往依赖于财政投资,因此在财政投资落实后,可积极寻求社会资金来进一步壮大农村市场。
(二)消费拉动机制
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我国城市消费总额达61013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额达28663亿元,增长16.0%。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了变化,农村消费增长开始快于城市,其对于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正在进一步突现。农村消费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对农村的投资也将逐步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基础也会越来越扎实。
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通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得出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实存在”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越多,拉动效用就越大,相反,如果消费不合理则恰恰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提倡农民积极消费但并不是鼓励他们浪费,也即是我们应根据需要合理消费。不能为了享乐和虚假繁华去牺牲环境和后代的幸福去浪费性的消费,因为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真正能产生拉动作用的消费将是那些用于扩大再生的消费。诸如购买机器设备、生产资料,以及引进生产技术的消费等。因此,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在这些领域扩大消费,引领他们通过扩大再生产获得实惠,从而真正实现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实现投资拉动主导向消费拉动主导的转变
实现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重在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提倡农民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投资的增加,使农村经济增长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收入是农民增加消费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的根本性措施。在城乡二元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多措并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之政府积极引导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农民产有所需,适销对路。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农民严抓产品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达到产品增值、收入提高的目的。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益。再次,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应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才会持续快速增加,消费拉动机制才能真正启动。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当前正值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关键时期,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搞好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中,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投资拉动效应效果明显,但基于政府财力限制,投资拉动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政府的投资与社会纯资本投资所不同的是,政府有限的投资最终都将通过购买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消费途径实现。因此,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压缩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寻求长效的消费拉动机制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必然选择。因此,要充分利用创业园的集中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完善全面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从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村地区的基本消费需求,为消费拉动机制的实现打好消费基础。
3、开发农村适销产品,刺激农村消费。农民有限的收入决定了其低层次的消费能力。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能力,才能顺利地打开农村市场。在城市市场不断趋于饱和的情形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是个理智的选择。这么做一是可以自身获利;二是可以补充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但是进入农村市场的产品必须符合农民的消费需求,价格低廉且经济实用的物品当是首选。如研发优质高产的种子、实用的农机器械、适合农村水电的家电等,这必将带来巨大收益。总之,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开发适销产品,将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结合新形势探索新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前文提及的农村地区储蓄率很高,主要由于农民对于医疗和养老存有顾虑。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解决,但在制度建立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城镇化、老龄化形势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将农村的医疗保险纳入到城市化进程中,从而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针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可以考虑在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落实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村高龄老人的长效养老机制,如社区养老、新型家居养老等。同样的,也可以尝试着将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如此以来,能很好排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他们的消费信心,当然也就间接地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强了消费拉动机制的作用。
2、开发安全的投资环境,带动农民进行创业投资。基于投资的风险性,很多农民望而却步,他们担心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一去不返,因此对于投资创业并未抱有足够信心。然而,创业投资活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和返乡民工的创业活动的大潮中,要努力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安全的创业投资环境,建立投资信心,带动广大农民进行投资创业。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一千万人,大部分都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和农民工创业园的成功运作都说明了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不但可以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同时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加倍增长。
3、构建“财政金融+投资消费”的新型拉动机制。财政和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两列“马车”,也将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产生持续地拉动效用。在新农村改造和创业园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增加各项财政收入,灵活运用政策手段和财政手段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农村金融降低门槛,提高农民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从而为农民增加生产性消费消除障碍。最终构建“财政引导投资-金融促进消费”的良性拉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
2、黄卫红.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
3、冉文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
4、陈洁,罗丹.农民增收的根本:直接对农户进行生产性投资[J].科技导报,2001(6).
5、蔡素红.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7).
6、刘承芳.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1、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5.1%、9.2%,同时计算出2004年至2008年的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23.0%左右,可见房地产业对投资拉动作用就不可小觑。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面前,出口外需大大缩水,我国只有靠扩大内需,即投资和消费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房地产业兼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功能,所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确立。
2、房地产业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在温饱问题解决的情况下,追求生活的进一步改善成为老百姓的新的目标。住房问题的解决和改善是提高百姓生活的关键方面。同时,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可促进生活消费的多方面,拉动多方面产品销售和劳务交换。只有拥有了最基本的房子,人们才会有进一步消费的心理,比如,家庭装潢、添置家具、电器、娱乐、健身等,这样在无形当中就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因而,发展房地产业,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因而,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房地产必然要成为新的增长点。
3、房地产开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
房地产开发可以带动相关建筑材料和运输行业的发展,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化工、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和劳务提供相配合,从而“波及”、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二、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对外宣布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之时,就把1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列在第一位。加大房地产投资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刺激消费有双重促进作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房地产的建造一方面要消耗如钢铁、水泥等多个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避免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能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带来居民收入增长,通过居民财富的积累促进居民消费。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拉动众多上下游部门的发展,从而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样,房地产的兴衰与经济的繁荣萧条休戚相关。
2、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造成的影响
房地产影响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价格的变动,会对居民的消费产生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对房屋所有者产生财富效应,所有者因为房地产价格上涨而出售或再融资,此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实际财富的增加,扩大了当期的消费水平;即使所有者虽没有变现或再融资,但是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了的潜在价值上升而使人们感到了财富的增加,从而对未来产生一个良好的预期,增加当期消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又会对需求者产生预算约束效应。对于租房者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引起租金的上升,进而使租房者租房成本提高而会压缩当期其他消费;对于潜在购房者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增加还款压力,从而使欲购房者减少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储蓄和预算决策,结果便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仍然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在干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首先是房价上涨幅度太大,导致了一些投机者看到了炒楼的利益巨大,出现了许多违规操作、投机炒作的行为。这样,导致一些恶性结果:一方面房子还是供不应求,房价还会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一些工薪阶层还是买不到合适的住房,基本的生活还是没有保障。其次,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商机促使一些企业不管自己有否具备建造房产的能力,纷纷建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这样导致一批不合格工程的出现,给未来的居住者带来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土地有限而需求过旺,僧多粥少,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混乱。那么,如何才能有效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国有土地的管理力度,保持国有土地买卖市场的稳定
众所周知,没有土地,建房也无从谈起,要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和谐稳定,加强国有土地的管理非常重要。现在房价为提升地如此之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价也在不断地攀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国有土地的调控。国有土地管理部门要有完善的土地开发利用的衔接制度,完善土地供应的流程,实现土地的有节奏和科学投放。要建立起土地拍卖最高限价,以便控制土地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2、加强供需结构的调整,保证有效供给
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大对一些高档住宅和小区的开发,这样使得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开发力度明显不够,供需失衡的情况日渐突出。社会中普通阶层所占的比例较大,经济适用房和普通住房要保证一定的比例,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一些高档住宅的管理力度,保证相关费用的征收,避免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偏向开发,忽视中小阶层的需求。
3、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
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就要对房地产市场信息有一个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使各个部门和投资者能够有效的把握全局,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避免盲目投资。有关单位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与监测,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4、严格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企业入市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