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7 16:3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第1篇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D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6.06

在以往的商业实践中,公司往往逃避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主要是因为公司追求成本最小而利润最大的经营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虽然可以得到社会声誉等无形价值,但却不可避免地产生成本。对于股东来说,为社会其他人的利益买单并不是其设立公司的目的。上述理念在商业公司出现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占据主流地位,之后被学者归结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它认为商业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对股东承担一种受托责任,至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消费者和公众等等,法律不应该要求公司对他们承担义务。如果公司认为需要对利益相关者承担一定的义务,那么公司作出这种决策也应该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各国的公司治理理念。

一、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发展总在不断地修正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公司发展的实践也不例外。作为现代社会商业活动的主体,公司行为对社会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逐渐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一些公司规模之大足以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而那些具有垄断地位的公司就更是如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首先受到来自公司的威胁和损害。然而,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一样,公司经营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最终将使其自食苦果。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们也逐渐认识到,竭泽而渔的做法并不可取。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能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财富和价值,尽管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并在商业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与股东的支持密不可分,而且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也紧密相关。这一理念逐渐发展成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公司治理理念的发展。

在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众多学者争论中,伯利(Adolf A・Berle, Jr.)和多德(E・Merrick Dodd Jr.)的讨论最为激烈突出。多德认为商业公司既有营利功能也有社会服务功能。伯利教授则认为商业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赚钱。随着公司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责任理论也在争论中不断完善。最终,多德教授的观点得到了包括伯利教授在内的普遍肯定和接受,并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即在公司治理中公司的管理者不仅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还应当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1]。这一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其理论依据之一,将现代公司视为“一组契约的联结点”,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契约只是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之间契约的一种[2]。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传统“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的极大挑战,因为它“弱化”了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表面上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似乎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以股东为中心,强调股东的利益即为公司的利益,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股东利益。而后者则认为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当纳入公司决策考量,甚至应当与股东利益平分秋色。然而,进一步分析上述两个理论,它们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公司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间接地为社会创造着财富。特别是在规模较大,股东人数较多的公众公司。其次,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公司得以存续和发展的要素。因为,“利益相关者”被界定为那些离开了他们的支持公司组织将不复存在的群体。[2]149两种利益实现的共同前提是:良好的公司业绩和运营。确实,只有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才有能力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也才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兼顾相关者利益。概言之,公司社会责任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创造财富的经济责任和兼顾公平的法律责任。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二者之间的内部关系:是主次有别还是平分秋色?

从理论上来说,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时达到在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并非易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核心问题在于公司管理者如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从现有的理论和实际出发,本文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两个前提要件:首先,停留在“股东利益最大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优先”的争论上没有意义,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都存在明显的瑕疵,必须加以修正,以使之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在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中,将修正后的理念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一,灌注到现有公司治理模式的各个方面。

二、传统理论的演进: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追溯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与公司社会责任出现了全面的融合[3],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该理论的影响下,传统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缺陷遭到了进一步的批判,加之公司特别是大型公司在公司兼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忽视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做法受到广泛的指责。面对备受指责的困境,公司的管理者们必须采取措施。由此,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浮出水面,主张利益相关者可以与公司股东一样参与公司的管理,并享有选举与罢免董事的权利,有权监督公司的内部事务[4]。

支持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的人不在少数,并且他们认为这是用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有力手段保证了社会责任的实现,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观点的瑕疵在于:动机正确,方法欠妥。正如“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詹森(Jensen)所指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首先,利益相关者的多重价值最大化目标模糊了企业的经营目标,无法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完全明确的目标函数,而没有这类目标函数,势必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冲突、无效率甚至完全失败;其次,这一理论本身没有包含如何在各类相关利益者之间进行权衡的概念框架。因此,即使认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也无从在多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选择;第三,该理论无法对管理者进行根本性的评价,反倒让管理者和董事会无法善尽他们对公司资源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使管理者可以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成本[2]175。另一方面,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十分广泛,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各不相同,要整合各个利益团体的不同利益是十分困难的。况且,“利益相关者”本身是一个没有精确外延的概念,如何选出利益相关者团体之代表进入公司,对于雇员来说尚且可行,但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其工作之巨可想而知[4]134。可见,这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障碍,如果仅仅是出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而认为需要用该模式来改造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将造成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和成本的增加。

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加以批判的基础上,詹森(Jensen)进一步提出了“改良的价值最大化理论”。这一理论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绝大部分分析框架,但将价值最大化作为权衡公司各个相关利益者利益的标准。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改良的价值最大化理论”同时也可以看作“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侧重于满足公司所有重要成员的需求,同时明确将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给管理者指出一条如何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清晰思路,致力于解决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因多重目标所产生的难题。同时告诉管理者如果不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将无法创造价值。这一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于如果忽视或践踏了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任何关系,将无法最大化公司的长期市场价值[5]。可见“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公司的目标确定为公司长期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它不再将股东看作凌驾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上的特殊成员,允许管理者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权衡,而股票的长期市场价值被看作公司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6]。国内学者也指出,“公司的经营活动,不仅应注意实现营利的目的,还应注意社会公共利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不顾及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公司毕竟是‘扩大了的个人,而不是缩小了的社会’,它的法利益目标仍是股东长期的最大利益。”[7]并且,“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更科学。它要求

通过公司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成本最低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公司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将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公司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8]通过分析上述观点,不难看出“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肯定了股东利益在多种利益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并纳入公司价值体系;3.为公司的管理者进行价值判断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公司的长期市场价值,这也使管理者的行动有了评判的依据。申言之,“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既不是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它在上述两个理论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应该成为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将股东利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公司价值统合在一个综合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下,使之在有所区别的前提下又相互关联,并为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种普适价值,防止了公司管理者在利益权衡时的左右摇摆,是我们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并且也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该理论应该成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我们需要根据该理论对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局部调整,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氛围和机制,使得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股东的利益、公司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趋于一致。

三、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前提下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

公司治理制度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就如同一棵树,最初在哪里生根也就会在哪里成长,即使经过嫁接之后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但是最初生长的地方却不会改变。不过路径依赖并不是影响公司治理特性的唯一力量。如果现有制度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制度相竞争,那么,最终它们将无法幸存。选择机制促进了更有效率的结构的功能趋同和形式趋同。并且,功能趋同首先出现,而形式趋同将最后出现。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出现形式趋同,仅仅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功能趋同,例如在对公司高级经理人的监管方面[9]。公司治理将在选择机制的作用下作出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在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前提下,应该强调公司治理的功能性调整而不是形式调整。

美国公司治理的历史是一个围绕“股东利益”而发展的历程。其公司治理结构在建立之初即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为基础,产生了美国“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单层公司治理结构。即股东通过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选任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负责选任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受到董事会的监督,同时其经营业绩也受到证券市场以及股东的评价。然而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期间,美国已经有48个州通过明确支持注册公司可以不通过特别章程条款来资助慈善事业的法案;1983年,宾夕法尼亚州开“其他利益相关者条款”之先河,率先立法授权公司董事作出决策时可以考虑股东以外团体的利益[10]。其他州也开始修改公司法,允许公司管理者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拒绝“恶意收购”。

在欧洲,一些国家在二战之后有愈来愈多的压力,促使员工参与公司董事会,促进员工在公司经营上扮演更积极、更重要的角色。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16以德国为例,公司治理采用双层结构模式,股东会产生监事会,监事会选举理事会来负责公司的经营,职工与股东一起共同参加公司重大决策,在进入监事会和董事会时与股东有同样的机会与权利。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被认为是“为保护相关人士的利益”而设计[4]118。这种体现了劳资双方公平待遇的做法与德国工会力量的强大有关,在市场经济国家是较为典型的立法范例。

对比上述两种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采董事会与监事会并列的双层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监事会是法定的监督机构,与董事会相互独立,各司其职,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受到股东会的监督。在社会责任的立法方面,《公司法》首先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加以肯定

《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其次还规定了工会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的议事规则,允许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设置职工董事,要求监事会中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对国有性质的公司,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上则有着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在国有参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中设置职工董事,并且这一类公司或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出资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法》第17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依法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对出资人负责。2008年出台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中央级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指导原则乃至主要内容与措施等方面都做了规定。通过上述三个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在社会责任方面立法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法律并没有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作出明显的强制,即使有,其范围也十分有限。社会责任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董事会的价值判断和决策。美国公司治理的结构也没有因为社会责任发展的深入而产生改弦更张之念。在美国有人甚至认为,德国的职工共同决策模式过于激进,不适于美国[11]。概言之,美国主要是通过确认董事的责任体系并结合外部控制机制来解决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在“改良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引下,董事的价值判断将以公司的长期市场价值作为标准。市场成为利益平衡的重要媒介。也可以说,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正在渗透到公司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于该理论的发源地美国而言,这种渗透更加彻底深入。德国以劳资平等的思想构造企业机关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对人力资本和作为公司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劳动者的尊重,与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是相符合的[12]。职工参与管理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股东利益至上,在督促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德国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消费者与主要债权人)的保护并没有比别的国家走得更远。同样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没有因为利益相关者理念的深入而发生深入改变。但是针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国法律在规范的全面和强制的力度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立法。这或许可以从经济伦理学者那里找到答案:中国的私人性和公众性公司治理体系是一种轻度的包容性管理体系。这种模式对非国家的大股东们可以强力限制,以预防这些人伤害国家、利益相关者们和社会的利益[13]。这一特点对中国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我国《宪法》确立了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使中国的公司治理在保护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时更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立法要求国有性质的公司,特别是大型的国有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可见,在全球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对于那些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并未十分深厚的国家,其本国内长久存在的制度环境弥补了现有理论发展的不足。这不仅体现了公司治理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说明在外国理论的影响下也会衍生适合本国的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这体现为一种功能性的调整。

四、结语

对我国的公司发展而言,在审视公司社会责任实现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尽管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同,但是,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仍需要深入。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仍处在它的婴儿阶段。大多数公司尚未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潜在贡献[14]。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还要尽量避免回到以往“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去。总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也不是宣誓性的法律条文就能使之实现的。现有的法律规范在一定层面上能起到监督和制裁作用,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舆论导向也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的更有效的做法是让那些有实践价值的法律规范得到贯彻和执行。简单地说,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不是靠我们怎么说,而是靠我们怎么做。在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需要通过治理结构的功能性调整让公司的独立董事、职工董事、监事、职工监事以及监事会有效地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保障监督职责的履行。并且,为了保障监督功能的实现,可以尝试在上述监督主体中适当安排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监督。JS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G]//顾功耘.公司法评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79-180.

[3]Jawahar I. M., and McLaughlin Gary L., Toward a Descriptive Stake-holder Theory: 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Vol. 26(3):398.

[4]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

[5]Jensen Michael C.,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77.

[6]Donaldson T., The Stakeholder Revolution and the Clarkson Principles, Business Ethnics Quarterly, 2002, Vol. 12(2): 108.

[7]王保树.是采用经营集中理念,还是采用制衡理念[G]//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规范运作论[M].修订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247.

[9]罗纳德.J.吉尔森.全球化的公司治理:形式趋同或者功能趋同[G]//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63.

[11]Thomas Jon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visited, Redefined,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80): 59.

[1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8.

[13]G.J 迪恩・罗索夫.公司治理:公司与社会利益的平衡[G]//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4]Heidi von Weltzien Hoivik.中国经理人对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伦理准则和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解[G]//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Interest Balancing of Fulfill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IU Yun

(Law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2篇

一、企业:经济主体与伦理主体

企业是指“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以实现自身合理利益为目的经济组织”,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组织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泛指由一定的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企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自然属性。企业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是从事商品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实体。马克思曾在《资本论》对企业的性质进行阐述,他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少是偶然的现象。而机器,除了下面要谈的少数例外,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以传统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协作被以现代大机器为条件的协作所代替,工人劳动要受机器的支配,机器在生产过程中成为了主题。人类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创造活动,生产活动表现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结合,企业就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产物,正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工对象的结合才有了企业的现实形态,生产组织、机器设备、原材料、物质产品、是企业现实形态的表现形式。企业的这种现实的存在形态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企业首先是以经济主体的身份而存在的。从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企业之所以出现,既是社会生产分工和协作的产物、是生产过程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主体的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主体自身需要的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于经济的需求无论从广度上来说还是从深度上来说,都在不断扩展,同时经济主体也只有采取企业的形式才能获取更多的价值,实现自身的扩张和发展。可见,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无论是从社会而言还是就企业本身而言,都必须实现自身的“命定”的经济目标,否则就有违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性质。但是,社会对于企业的经济要求和企业对于自身经济目标的追求,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有可能发生矛盾。就社会而言,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的产品,才真正符合社会为企业设定的经济目标,但就企业而言,一方面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和条件下,不一定就能使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又是恰恰阻止甚至延缓了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就短期效益而言,有时企业生产并向社会提供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反而更能实现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种矛盾,在仅将企业视为经济主体的情况下是难以彻底解决的。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企业,应当是自己的具体活动目标与社会的目标相一致,但是各个经济主体的本性以及各个不同经济主体的生死存亡的竞争关系,决定了单靠企业的自发选择难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追求与社会目标需要的有机契合。

解决企业经济目标追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必须将企业同时作为一个伦理主体来看待。作为伦理主体的企业,虽然仍然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冲动,但是,在企业与社会伦理关系的视野中,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的标准,已不再是利益最大化的抽象标准,而是企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与契合的具体标准。作为伦理主体,企业也不再是孤立抽象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一种关系主体,作为关系主体的双方,是一种互为的存在,或者按制度经济学的理解是一种契约性存在。关系性的存在或互为性的存在,要求主体双方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对方的现实需要,在满足对方的需要、履行自身应尽义务的前提下追求并实现自身的利益。可见,将企业作为伦理主体,虽然并不意味着否定企业对于自身利益追求,但是,作为伦理主体的企业应当首先关照的则是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要求,企业利益的实现只有在关照并实现他者利益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当然,企业关照他者的利益,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的程度是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企业的发展与实力――企业能力是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现实基础。但企业应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予以说明。企业主体的伦理性质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伦理依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纬度:应然要求

基于亚当?斯密“经济人”的假说,人们一般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主体,企业的宿命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受这一定势思维的限制,人们在思考企业责任问题时,总难摆脱单纯的经济考量,或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归属于法律方面的考虑,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企业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济活动损害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将会受到罚款或停业整顿、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企业生产污染环境也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如此等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利害权衡,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直接归咎于企业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诸多限制,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兼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否则,企业将会失去信誉并因此而受到其他社会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报复。如企业克扣工人的工资、不提供应有的劳动保护,将会导致工人的流失;企业不顾产品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仅会使企业失去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有利地位,甚至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行为将这样的企业彻底逐出市场等等。应当说,所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作为企业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存空间与发展环境,就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是,这样的论证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上述两种思考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都是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进行的思考,说到底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考量。显然,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所进行的考量不可能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合理的基础,因为站在这一立场之上,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不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可以证成的。实际上,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根据正是利己主义!

作为应然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据不能在利己主义中去寻找,不能将“应当”理解为:企业如果不如此就将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企业才应当如此。这不是真正社会和伦理意义上的应当。在社会和伦理的意义上,应当的要求不是基于行为主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尽管这种考量对于应当的实现也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而是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来自于主体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作为特定的社会(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28页)主体,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在社会关系中界定自身作用与意义,主体行为活动的“应当”或社会对于主体的应然要求,只能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也只有这样理解的应当,才具有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的性质,主体才会对之有一种内在的敬畏感,应然的要求也才会真正转化为主体的自律自觉。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保障:企业主体的道德自觉

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应然责任。但是,这种应然的责任并不因为人们理解的正确,就可以自动地转化为企业自律自觉的实际行动。转化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正确的认知,还有赖于其他社会手段的支持与辅助,有赖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宏观与微观环境。正因为如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就不能不关注对于企业主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条件的探讨。

第3篇

一、绪论

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 1924年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从此CSR概念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在2013年4月6日到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指出“每天一个公司发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我真的不相信它能起好的作用。我这方面花了钱,那方面花了钱,这个东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可以看出张维迎教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从开始到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看法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统一。

2011年,作为第三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有240家,深交所则有135家上市公司第三次社会责任报告。然而这与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政策制度不无关系,所以报告的质量并不太高,不能充分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经历放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上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有鉴于此,如果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话,科学的理论基础会使得更多的企业家信服,从而会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相关文献简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

二者正相关。Bruce等(2003)对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企业以现金形式进行捐赠,则企业获得的现金资源会更多,也就是可以这么说,企业可用现金资源与企业现金捐赠成正相关关系。沈洪涛(2005)选取了沪深股市非金融行业A股作为样本,样本时间段为1997-2003,控制相关变量之后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采取绩效正相关。

二者负相关。Ingram(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李正(2006)以我国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打分,以托宾Q代表企业的价值,通过控制企业性质后的研究发现,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二者不相关。Hackston and Milne(1996)通过研究表明企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存在相关性。陈玉清、马丽丽(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抽样分析,同时设置了社会责任贡献指标,结果发现二者是不相关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

Pomering and Dolnicar(2009)通过他们的研究证明,企业必须努力使消费者能够了解本企业的CSR信息,因为这样会使消费者对该企业产生更好的品牌评价。Valor(2008)的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CSR信息的关注是“不经济”的,在消费者形成自己的品牌评价中,往往会忽视企业的CSR信息。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本成本

Bhattacharya Daouk ( 2002) 第一次利用国际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越透明的国家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Larocque ( 2008) 在控制分析师预测的偏差后, 实证研究发现定期的信息披露与事前预期收益负相关。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本文采用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即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透过开放的以道德为依据的行动,承担起因为自身决策和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这些行为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虑进来;遵守法律法规,逐渐与国际行为规范趋同。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利益相关者,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弗里曼(Freeman)曾经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能够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影响的个体或者群体是一个组织里面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区、管理者等等。可以看得出,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广义上的,这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企业公民理论。对于企业公民,Crane and Matten在2005年进行了广泛的定义,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确定。第一,有限公司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公民可以简单的称为企业慈善事业。第二,等效的观点:从这一方面来讲,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代名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三,延伸的观点:从这一角度,企业公民描述了企业在管理个人公民权利上所发挥的作用。

金字塔理论。卡罗尔是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他提出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性和被大家所接受的。他于1991年发表在《商业视野》上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组织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管理》一文中提出了这一模型。他认为,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者四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四、综合评述

从刚开始的西方管理世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到现在的国内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它自身的鲜明的特色。现总结如下:

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本质上是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在概念上尚缺乏共识,在实证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各有不同,一套坚实和富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急需提出。所以, 许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上。在实证研究没有办法实现提出大家都一致接受的假设检验, 也难以依据资本市场数据直接进行验证。

研究内容的多方面性。内容上,这一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展开讨论,并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支撑,但它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想,不是一个学科可以研究的透彻的。

研究指标的不统一性。虽然现已经存在着如GRI、国际劳工组织等不同机构对CSR报告指标的不同规范和指导,这些指标的理论基础都大同小异,然而缺乏统一的各方面都认可的指标,就使得一份CSR报告的质量有不同的评价,从而会得出关于CSR作用的不同结论。一套完整的各方都信服的指标有待提出。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 融合方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但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指明了对谁的责任也包含了责任的内容,因此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CSR 观逐渐为多数学者及国内外相关组织所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

从公司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目标,而公司的整体目标又由公司的本质决定。关于企业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赞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公司治理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服务,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利于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承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但是它认为契约关系人不但有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还有隐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意主流企业理论将契约关系人范围缩少化的做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总结:第一,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的最终理论基础是“企业社会契约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至上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根据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对企业契约各方力量进行对比之后,对谁应该是企业为之直接负责的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第二,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行为理念,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实务中究竟要对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对他们的哪些方面利益负责任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情况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过程:从“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62)”的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会责任观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证。

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确确定委托人是谁的情况下,才可能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科学地对委托人是谁、他们对企业的预期内容以及各自的优先顺序都进行了界定,因此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而传统的委托理论将委托人固化为股东,将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务对象会随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力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一)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

在理论上要用企业社会契约论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用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平衡取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使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相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将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各公司写进公司章程,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董事中应设立多少社会责任董事,他们在哪些事项中有什么样的表决权,从而为企业中设置社会责任机构及其责任与权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经理市场治理机制中,为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责任业绩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经理的社会责任业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中,为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优先融资、低息融资;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履行计划及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作为社会责任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促进社会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配置。在产品市场治理机制中,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建立诚信档案并可以公开查询,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服务。除此以外,政府还要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费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维权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由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在企业中股东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日常治理。第二种思路依然将企业委托给股东进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只采取相机治理。在两种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关者都通过外部治理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其委托责任的履行。

第一种思路的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的股东大会改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大会”。二是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设立社会责任董事,它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项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进行决策,并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员招聘、考评、薪酬、晋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权根据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在社会责任董事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它负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与公司内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负责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管理。例如,如何将总经理受托的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与总经理受托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一起构成总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再如,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中加入生态环境投资决策审查制度。

第二种思路的具体做法:只在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工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等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安排。该机构负责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部分由这些协会聘请,部分由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国家规定的企业每年社会责任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当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社会责任问题或隐患时,应马上向董事会提出抗议,同时上报企业外部的有关协会。这些协会要马上介入调查,根据问题后果严重性大小要求企业交纳社会责任风险基金。当没有发现社会责任问题时,则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方案只是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入了一条独立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对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当然企业会因为这一治理机构的存在而自觉地在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大小,而且管理层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单一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因而易于决策与执行。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卫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第5篇

一、社会责任会计含义: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大卫弗林斯最早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并进行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是会计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应用。大卫?弗林斯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理论基础是利己主义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美阔会计学家斯雷克?莫布雷认为,公共部门的许多社会后果与经济后果,来自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社会责任会计应对其整理、加工、分析和评价,并向公共部门报告。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是公共部门。

美国会计学家艾哈迈德认为社会的许多不利影响.来自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社会责任会计应核算、披露企业的不利影响和治理其不足之处在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不反映企业对社会的有利影响.企业报告社会责任的主动性缺失。

曰本会计学家番田嘉一郎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社会责任会计应核算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其目标是社会财富(而非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生存依赖于被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服务对象包括股东、债权人、供货商、社K.政府.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人。

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中,社会责任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从公共部门—整个社会;职能不断完善.从信息的分类、加n、分析和衡量—不利信息的治理和补偿.,最后研究的中心是企业和汁会关系。n丨:述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界定不够具体本义经过研究得出社会责任会计是财务会计学的分支,核算,计量和报告依据会计准则(阳秋林,2006),运用数观统计等多种方法,反映、监督企业社会责fE的履行情况,向相关利益人报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增进扑会福利,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从决策有用观到受托责任观

(一)决策有用观的驳斥

FASB(1978)认为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IASC(1989)提出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

雷曼(1995)反对决策有用观,批驳该观点信奉由市场经济,企业的社会责任依靠市场来完成。然而,市场是不完善的,企业是H利的经济人。它们为了自身利益常损害社会利益,正是这一状况,社会责任会计才应运而生。伯克斯蒂和朗林(1983)批判决策有M丨观认为FASB的决策有用观存在福利性假设,如优化资源配肾服务公众利益。然而,现实市场中.资本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行为损害社会福利,伯克斯蒂和朗林(1983)得出:“在现实世界中,决策有川观+能成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二)民主受托责任观

格雷(2ooi)自先提出r社会责任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企业使用社会资源,理应向社会各方报告社会责任的履U悄况威廉姆斯指出社会责任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是企业使用资源、提供倍息的权利义务行为。

格雷早在1992就指出了企业逋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民主性和社会性⑴。企业与社会存在隐性“社会契约”,亨受良好的经营环境、消耗社会资源,应该向公众报告社会责任信息。并且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服务的对象、披露信息的内容(布朗和费热,2006)如,投人信息、生产信息、贡献信息。信息的应使州事项法,满足不同公众对特定信息加X、整理、分析的需耍.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式民主的理念。

(三)道德受托责任观

雷曼(2002).认为,格雷的受托责任观不够彻底,很难生成公正的社会赶任信息。人权、祸利、工作等“基本物品”对公众域存用,并且比其它物品更重要,但却不具有市场价值,决策仃用观忽视这些基本物品信息,认为会计的职能是核算数据,不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然而真实社会中,企业承担荇社会责任.需要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促进企业的和谐、持久发展,需耍数字和非数字的语言表达,披露使用社会资源的理由和W此产生的结果。世界经济论坛(2012)也倡导公平、非歧视、机会均等的社会责任目标,因此,雷曼的公平、正义标准,属于激进的受托责任观道德观。

三、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基础: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政治经济学

(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甩德曼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代表t他认为企业经营产生更大的盈利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企业是股东的私产,对股东负责,不应承担社会责仟斯密认为,企业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理念,能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仟推给市场,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市场并不能服务社会利益,常损害公众利益(格雷,2002)新古典经济学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布朗,2006)。

(二)合法性理论

拉马纳森(1976)首先倡导社会责任会计的合法性理论,公司决策者的行为和战略要相同于居民社会文化.企业被认同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萸尔和韦布,2005)和顾客忠诚度(马琳、萨尔瓦多和路易斯、艾莉西亚和鲁维奥,2009),企业要通过社会责任信息披谣来完成这一认同。林德布洛姆(丨994)指出.合法性理论成该使用合法化的过程去实现合法性理论考虑了社会群众,似不能真正考虑社会群众的利益。因为倡导股东利益在居民利益之上,公司社会说任会计的履行以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一致为条件。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依靠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摒弃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斯坦福大学,1%3)?利益相关者利益均等。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而不是股东至上(詹森和麦克林,1976)。企业的资产基础包括债权人的债务资本、供货商的信用资本、雇员的人力资本、公众的支持和政府的经背环境资本,企业应该给以回报,赢得公众信赖(琼斯和威克斯,1W5、李,2008、柯尔克,2011)。

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两大进步:一是利益相关者平等;二是接受利益相关者监督

(四)政治经济学理论

菩提(1986)认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各阶级的权利和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利己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是社会责任会?的理论基础会计学家森科(1980)批评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经济学具有错误假设,提出用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财务数据。施勒和库柏(2004)首次使用政治经济会计学术语,企业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经营,常损害弱势群体利益。波特和克莱默(2011)认为,会计的职能超出f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数字披踮社会责任会汁既是经济问题,乂是政治问题似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治理模式,由于官僚主义,易导致“大花板效应”,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巴登,2009)。

四、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方法:从问卷调查到大样本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社会责任信息报告先后经历了声誉法、会计法、指数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库法。

声誉法是给企业设定一些社会责任指标,赋予不同分值,以问卷的形式让居民等评价人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打分u汇森和阿尔伯特(1979)指出应答者对企业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应答偏见,同一个企业会有不同的得分,所以研究结果质量低。声誉法很少被研究者使用。

会计法是把企业魄行的社会责任信息划分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肖那和爱波斯坦(1976)对美国ABT联合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使用会计法进行研究。迪尔克斯(1979)对Stage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也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马哈帕崔(丨984>对五类企业盈利能力、污染支出、系统风险的相关性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拉马纳森(1976)指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计法无法进行市场检验。斯顿(1982)指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在部分领域会计法不能进行计8,当前,会计法也很少被研究者采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数法由蒙逊和雅培(1979)首先提出,假设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会问题越多、数it越大,则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信息质M越高。并用该方法对财富五百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年度报告进行研究,计算SID指数。此后,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指数法成为主要方法£阿乌加和辛格(1981)、理查德森(2001)、库克和哈尼法(2005)等均运用指数法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布斯(1987)评价指数法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准确。但缺点是不研究信息披露质量(伦德郝姆和朗格,1993)。

内容分析法运用加数法计算企业披露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数量,主要依据是字数、句数、页数。艾哈迈德和杰哈(1990),坎贝尔(2003)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根据字数计算。乔伊?史密斯(2005)在坎贝尔的基础上增加了句数和页数计tt。该方法具有主客观相结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实行大样本研究的优点,缺点是信息小类确定具有主观性。

数据库法。企业社会责任专业评估机构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数据库来量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效果最好的是KLD多维指标,包括企业文化、员T和谐及多样性、环境绩效,产品质量、社会认同、契约执行、原子能、南非业务等(阿盖兰斯和古德,2005)。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数据库评价社会责任客观,但数据库是一个动态数据,且多数来源于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构建成本高。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从百家争鸣到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布拉格登和马林(1972)、鲍曼和海尔(1975)运用价值法实证研究得出社会责任屉行与股利正相关。海因茨(1976)、格因特(丨977)实证得出公司社会责任和股东每股收益正相关,但使用价值衡量法对证券市场研究取得的结论不相同?莫斯科维茨(1971)得出企业良好的社会价值行为促进股票价格上涨。万斯(1975)的研究结论相反。亚历山大和布赫霍尔茨(丨978)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股票风险关系进行研究.两者没有相关性。孟森与雅培(1979)得—152—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东投资报酬率不相关。从上可知,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

海斯格特和科特(1992)对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好的公司与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差的两类公司对比研究,前者的企业价值较大。波拉斯和科林斯(1994)对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且披露及时与注重企业短期行为信息披露不及时的两类企业进行研究.从长远看前者的财务反映好于后者。拉奥和汉密尔顿(1996),福特曼(1997)研究不良经营行为企业,结果企业业绩下滑。白求恩(1998)验证出没有成本收益优势“徘徊其间”的企业,通过对产品使用者的忠诚服务可扭亏增盈。米勒和贝瑟(2001)大样本研究了675家小企业,结果是社会责任行为积极的企业,经营效果良好。希尔曼和凯姆(2001)对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利益者对企业价值影响采用大样本回归分析研究,得出两者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管理对提髙企业价值具有不确定性。约翰逊(2003)对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两类企业进行研究,社会责任行为积极的企业带来利润增加,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业绩下滑㈧41。波特、克拉姆(2002)和威廉斯(2006)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业绩战略资源。内曼等(2007)对企业网站的社会责任报告分析得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企业价值不具有规律性,有些企业两者正相关,有些企业两者不相关,雇员利益、产品质量和企业价值正相关,社区环保利益和企业价值局部相关。伯内特、罗伊斯和汉森(2008)通过对电力公司的污染和绩效关系研究.得出积k的环境绩效管理能降低企业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率D蔡(2010)研究韩闻企业得出公司业绩与社会责任指数正相关。

由上述可知,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是&家争鸣,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实证研究结果,但近年来存在一种趋势: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或在某些方面)正相关。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加人利益相关者贡献,进行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表现出科学性和可行性。

六、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一)国外社会责任会计述评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思维,是全新的一个会计分支,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行为科学、经济学、数理统计、信息论、政治经济学等,会计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绿色会计”、“可持续会计”、“环保会计”等社会责任会计具有了监督、推动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职能,使企业社会责任计量、披露从空中楼阁成为现实。社会责任会计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对传统会计的批判。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决策有用观fl标。社会责任会计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产生于物资缺乏、生产力落后的卖方市场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包容力很强。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买方市场时期,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相一致,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增进企业价值,使所有者权益增加,产生合法性理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跨国公司大量涌现,竞争苒、供货商、分销商、消费者、职工、政府等利益息息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依靠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企业价值链由各利益相关者活动组成,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但上述理论尤法解释周期性烃济危机等市场失灵给社会经济和居民福利带来的破坏,市场的制度背景和有组织导致r社会赀任会汁的阶级性,其参4_民收人初次分配的职能影响若不同社会阶的利益,由资本主义不能解决这种分配导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政治经济学民主社会的新思维很快成为会责任会计增进社会福利的新论会计成为变笮社会分配的动力。

第二,规范会计縄论研究。与传统会计不同。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高度发展出现的新的会计分支,具有崭新的会i十h标.必须建造全新的会汁理论抿架以服务会计n标(拉曼纳森,1976),规范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然后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现论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出假设,用证据判断其真伪W为各P)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问题规定很少,所以企业的会计报告很难找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即使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不能做到“标准公允”和“信息公允",加之,社会丧任会实证理论研究缺乏,学枵们众说纷纭的假设根本没有可获得的企业社会责任倍息数据接验证,所以: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取点应该M?规范会i丨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优点是没行假设、偏好,逻辑推理严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感缺乏,完整、成熟的规范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企业的社会责仟行为:罗伯逊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描述企业的社会价值活动,涪要从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开始,贝瑟也持相同观点。

第三,开放性社会责任会计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集合体在其发肢历程中理论在发肢、内容在丨;.富。从单纯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社会利益—全球利益,坏境问题(社会资源竹约和浪费、环境污染和恢铋)、消费者利益(产品质tt和服务)、公众福利(慈善、捐赠、杜区利益,弱势群体救助)、鹿员福利(生产坏境、就业、安全.健康及教_),其他利益(权利平等、信川保障、道德,文化、通货膨胀、壮界和平h还包括今天的和谐社会、绿色环保、低碳排放。

闻外社会赉任会计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没有明确社会责任会H?不仅仅是企业的会计,在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研究中,没有闸明杜会贞任会计的信息质量特怔,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实证性.公平性、可审计性。其次,在目标和理论基础的研究中缺少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会计因素如建*可持续发展会计(即牛态会计和服务会计)的理由:绿色生产、稀缺资源、企业压力、法律限制、企业文化道德'企业律垴后,没能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加大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如缺少交易许可权、环境税,总量-交易计划、现值技术、成本收益原则等工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缺少不同国家法律结构和财政结构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闸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较晚,并且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环境。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并增加理论研究的协调资产?

(二)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

1.我闻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生态受托责任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逮设已经取得厂举世一目的成就,

人民福祉、社会基础建设巳得到很大改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生态的极大破坏,资源的巨大浪费,生态环境成稀缺资源,生态需要成为人们第一需要,生态产权成为第一产权企业直接使用公众生态资源,产生公众牛态成木,是第一生态个体,理应向公众报告生态生产和生态改善,赠行生态受托责任,否则,将导致弱势生态产权及生态破坏.当前,我国政府已推行生态市场环境建设.生态计域技术改进、生态认证,生态核算得到程序保证生态受托责任观,不仅能考核企业生态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能鼓励生态投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我闰社会主义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我_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引导市场经济眭康发展,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思想,实现r社会责仟会i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此,我s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荇企业相比承抱着丨:人就业的更大压力,涉及到Wi十民生的部门多有国有经济承担,这些部门大多高投入、低回报,所以,国有企业承拘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产生r更多的相关荇利益,w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和理论能激励企业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如果用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将+利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不利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平盘争

3.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

我国是社会主义闷家,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信奉市场和利己主义,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只能是股东、债权人和政府我闻当前倡导和谐社会和和谐发展,包括社会各成员和谐和生态和谐,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是全部利益相关者(这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相关荇利益最大化决定的)。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消费苕、雇员、社会大众、社区、弱势群体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完整确认、汁童、报告企业社会责任w行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

4.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我w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企业在追求n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繁荣、生态发展、人民福祉改善的多重任务(特别是国有企业),所以,我国社会贞任会汁的内容不同于德国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会计,也不同于法国的福利主义社会责任会i十.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既包括企业经济效益,还包括人力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力资源效益指雇员薪酬、塥利、医疗、安全、就业、培训等±态效益指企业进行生态投资和生态友好行为(遵循牛.态规律、生产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服务、使用生态技术)获得的生态改善。社会效益指企业诚信、良性竞争、安全生产、依法纳税、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捐赠、法律建设(保ilH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5.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

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但是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复杂性决定社会责任会计计量单位的多重性:货币计量.食物计量,劳动计计,并且,劳动计贽、食物计量在某些方面优于货币计算。如.减少雇员工作时间3小时,减少空气噪音30分贝,比货币计M更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食物计量在某些方面更能客观、全面、具体、真实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3社会责任会计应该采用定量数据(报表中)和定性文字描叙相结合的方式(附注中)。具体的汁S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复原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评价法、调查分析法、法院裁定法。

6. 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美国实行自愿披露社会责任制度,法国实行强制披露社会责任制度。当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低,且法律不完善,所以应采用强制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对于法律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强制披露,企业的道义责任采用自愿披露。国家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定。如,人力资源效益责任、生态效益责任、社会责任的最低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试点,然后全面推行。给予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以声誉激励,产生声誉优势收益

7.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绩效评价指标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人力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所以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应主要集中在这儿个方面。人力资源效益指标包括:就业人员、员工薪酬、员工培训费、员工事故率、员工满意度。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原材料投人产出率、能源利用率、水资源循环率、废品率、废气废水排放tt和处置比率、环保资产金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企业社会贡献总额(雇员薪酬+退离休人员薪酬+福利+利息+利润+纳税额)、社会捐赠额、社会捐赠率、社会积累率、顾客满意度、矿难次数和死伤人员等U8#。

第6篇

摘 要:社会责任论是在40年代中期问世,10年后不仅在美国新闻界得到普遍认同,而且开始风行于西方各国。社会责任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而且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新闻媒介对社会要承担的责任,所以它的到来是新闻界进步的一个标志。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说法,但是中国有着对新闻媒介同样的要求。比较中西方对于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从而认识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使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到中西方的新闻社会责任理论,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

关键词: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责任;自由

一、西方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概况

“在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值得高度重视。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是权力和义务。它既表明了传媒自身的价值追求,又包含了社会公众对传媒的责任寄托①”。在西方人眼中新闻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信念,为了追求新闻自由,人们把新闻的地位甚至提升到“第四种权力”。

现代西方新闻理论已明确地提出实现新闻自由的三个基本要求:知晓权、传播权、传媒接近权。随着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发展,西方新闻界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迫使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以新闻自由理论为基础而发展的另一种理论即社会责任论,学者们认为不能使新闻无条件的自由下去,新闻要对社会承担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西方新闻过度自由化的一种约束与控制。

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这个危险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社会责任论的倡导者惊呼“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社会责任论的发展对西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它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评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介先后都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道德自律,以及同新闻协会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使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了几代西方新闻从业人员②”。但是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并没有彻底解决新闻媒体和公众与政府的矛盾,反而这种理论在西方新闻界实践上暴露出了更多的弊端。

二、中国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理解

在我国虽然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的提出社会责任理论,但是我国在新闻观中,也有着新闻对社会负责的要求。我国的一些学者对社会责任理论有着中国化的理解: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对社会、国家、民众所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有些学者认为,“自由是权力和义务的结合,社会责任理论是旧的新闻自由观念摆脱了天赋权力的魔影,把新闻自由带回到对道德权利认识的起点上,重新加以审视?”。

我国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即强调新闻要有自由,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过分强调自由,无限扩大新闻的权力,就会向西方一样产生种种自由过度化的问题;如果新闻只强调责任化而忽视自由观,那么新闻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我国对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的理解是既强调自由又强调责任的结合。

三、中西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共同点

虽然中西方对新闻社会责任论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但是总体来说,其核心都是强调新闻对社会负责,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强调自由和权力的统一。

不论是西方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还是中国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两者均认同权力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享有权力的新闻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其次,中西方都以道德标准为基础进行判断,以自律为形式。

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道德层面上的概念,难以用具体的法律条款来约束,所以东西方都只有很少的法律涉及到新闻的社会责任问题,大多以依靠道德标准来制约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多是以建立一些新闻组织和道德自律信条来实现对新闻界的约束。

四、中西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差异

虽然中西方对于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在权利和义务上是统一的,实行以及在判断标准上均以道德为基础,为自律为形式,但是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中西方对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新闻体制的不同。

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这种不同下衍生出了两者更多的差异。我国的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新闻体制,最大限度追求新闻自由,但是这种新闻自由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使权利集中化,易产生垄断和大集团化,忽略了大众对新闻的使用权利,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在西方的新闻体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社会责任相互矛盾的,新闻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哗众取宠,报道一些黄色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新闻,致使新闻界无法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理论更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

其次,理论基础不同。

西方的新闻理论基础即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它强调新闻自由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应该追求积极自由,扩大和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利。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是西方新闻理论的一个进步,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媒介不负责任的状况,却使新闻媒介垄断情况日益严重。

而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闻伦理道德观。新闻媒体必须遵循这种道德观,进行新闻报道,这就保证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状态。

最后,记者的社会角色不同。

在西方对新闻记者的评价是“无冕之王”,具有凌驾在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地位,进一步解释就是新闻记者是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等级”。但是这种“第四等级”的本质是受到社会政治集团所左右的,为某一集团服务的。就像美国传播批判学者阿特休尔认为的一样,西方媒介所以宣扬客观,宣扬记者是无冕之王,只是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其实还是受政治和经济利益控制的。所以这种形式下,新闻记者想要真正的对社会负责,还是很难实现的。

我国的新闻记者则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公仆,记者起到上传下达,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作用。记者的权利以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受党、国家、群众的制约。在当代中国,每一家新闻机构,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新闻,他们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的重大使命。

综上所述,中西方对于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有着相同和不同的理解与运用,虽然西方新闻理论发源早于中国,理论发展也优先于中国,但是在理论实施上中国亦有先进之处,中国在对待西方的新闻理论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进而运用到自己的新闻实践中,使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使我国的新闻能够在自由和责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注解

① 刘行芳《西方传媒与西方新闻理论》2004年,新华出版社,第283页

②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8页

第7篇

[关键词]CSR;员工感知;组织公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00-02

1研究背景

本土企业在CSR的理念和行动上十分滞后,CSR缺失现象严重。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地沟油”、“毒胶囊”等字眼触目惊心。在当前危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企业在CSR理念和行动上的提升任重而道远,相对而言,企业对员工重要性的认识要远远超过对CSR的认识。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切入点,揭示CSR对企业内部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希望通过企业对员工的重视,进而重视CSR的履行,从而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促进更多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提出新的建议。这对于强化本土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社会整体福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论基础

21社会交换理论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Blau(1964)的研究表明,除了物质交换之外,个体还会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非物质资源的交换(如情感、声誉等)。组织对待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方式、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员工的心理感知,从而决定其态度与行为付出。研究发现,员工更愿意留在有着良好CSR表现的企业,并愿意为之付诸情感和角色外的行为。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着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并考虑以何种手段获得更多的社会交换收益。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群体间以及个体间因平等交换关系而结成相互依赖关系,这样,社会交换理论也就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员工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组织伦理气氛理论

组织伦理气氛指组织成员对于什么是符合伦理的行为,如何解决伦理困境或问题的共同体验和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个体对待伦理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最终影响到员工和整个组织的伦理行为。无论是强调效率、社会责任还是法律和职业规范都可以纳入到CSR的广义内涵中来。组织伦理气氛与个体心理与行为变量有着密切关系。Wimbush(1994)和 Victor(1988)的研究发现,组织伦理气氛与个体伦理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组织伦理气氛的推动,员工在理念上与组织的契合程度较高,相应的满意度也较高。Linda、Trevino等人(1998)研究发现,对于强调员工、顾客和公共利益的公司,员工会更容易认可公司的价值观。基于以上分析,组织伦理气氛理论为解释员工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社会认同理论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员工自我概念受所在的社会组织影响,而其工作的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员工凭借CSR所形成的积极社会认同感来提升自我概念,并将自己所在内群体与外群体进行比较,形成有利感知,认为自己所在群体优于其他群体,并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作为企业的一员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在感知CSR和评价企业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员工的自我概念和组织认同感。Herpen、Penngs & Meulenberg 将CSR看做社会所期待和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活动,社会成员将通过对CSR的感知来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或否定态度。Bhattacharya、Sen & Dan el认为员工对CSR的感知与评价会形成认同,并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社会认同理论为解释员工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

31量表设计

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变量(除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外)的测量均采用5点Likert量表,依据程度的不同划分为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的评价尺度。

(1)员工感知的CSR。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等利益主体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各个层次。根据研究思路,本研究对这一概念从员工感知的角度去衡量,因此称为“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简称“员工感知的CSR”。

目前,理论界并没有权威的针对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体系,只有少数学者对此展开过研究(吕英,2008;龚博,2009)。因此,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先设立通用的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体系,再结合问卷法来针对员工进行调查,确定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表。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及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供应商和商业伙伴六个维度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通用测量体系的构成变量,对各个变量的具体指标内容则借鉴了学者吕英(2008)在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建立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指标。

(2)组织公民行为。本研究采用Bateman 和Organ于1983年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定义,该定义很好地把握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质。即OCB 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的。

本研究以樊景立(2004)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编制的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表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其他学者对樊景立测量表进一步修正完善的研究成果。选取在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题目作为测量量表的题项,主要选取了皮永华(2006)、曾秀芹(2008)及周蕾蕾(2010)等学者在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中的一些有较高借鉴价值的题项。

(3)控制变量。考虑到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将员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员工所在企业性质及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32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数据,调研分为两个过程:首先进行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然后选取公司基层员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正式调研,调查样本覆盖多个行业和工作种类。本研究的问卷调查阶段从2013 年8月到2012 年11 月,共持续三个月,共发放问卷360份。考虑到问卷的填答质量,调查者亲临企业现场对问卷调查进行现场指导。本次调查共收到310份问卷,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861%。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研究者将回收的问卷剔除缺失值超过 3个、连续极端值超过5个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303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占569%;员工年龄跨度范围由 18 岁到 54岁不等,21~3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781%;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占到了88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到668%;工作年限,跨度范围从不到半年到 33 年不等,3年及以下占到了763%;企业性质,国有企业所占比例最高为537%,其次是民营企业332%,三资企业占131%;企业规模,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最高为449%,其次是中型企业占360%,小型企业占191%。

4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41研究结论

通过Amos 190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直接效应分析。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指由原因变量(可以是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到结果变量(内生变量)的直接影响,用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来衡量直接效应。分析显示,员工感知的CSR到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效应是057。这意味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员工感知的CSR”潜在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潜在变量将直接提升057个单位。因此,员工感知的CSR直接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理念会被员工所感知,促使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

42管理启示

(1)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新的员工激励手段。企业管理者应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新的员工激励手段来看待,通过积极履行各项责任(主要有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和环境责任)一方面可以提高组织在社会中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和提升组织绩效的组织公民行为。

(2)在招聘和培训中突出企业“负责任”的形象。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企业要尽量甄选与企业“志同道合”的员工,避免员工因“水土不服”而中途离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培训、创造机会使员工了解并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突出企业“负责任”的形象。这些措施可以使员工真切地感知到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帮助员工将自我概念与企业特征相联系,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Bhattacharya,CB,Sen,S,Korschum,DU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Win the War for Tal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2):36-44

[2]Cropanzano,R& Mitchell,MS,Social Exchange Theory,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6):874-900

[3]Maignan,I,Ferrell,OC& Hult,GTM,Corporate Citizenship:Cultural Antecedents and Business Benefit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1999,27(4):455-469

[4]张爱卿,吕昆鹏,钱振波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J].经济管理,2010(8):86-87

[5]张喆,万迪防,贾明组织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55-260

[6]张小林,戚振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9).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几十年的经济进程中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反思,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的化,而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企业是上述现象的直接参与者,从企业出发,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上述现象的重要途径,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来判断。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Joseph Stiglitz在1985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或称多重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股东,还存在政府、社会公众、员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管理演变为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过程,企业追求的利益不仅仅是股东权益,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权益。例如,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员工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维持企业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员工获取的薪酬是其生存的保障,企业发展也关系员工自身发展,员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各种权利的保障上,尤其是涉及员工自身安全的保障更为重要。企业对员工的保障程度相对应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从企业获得大量的税收用于经济建设,企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政府的财政,当然,政府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社会、环境上的公共支出,需要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信息,如环境保护的信息,上述现象也说明了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以各种间接手段调节影响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社会公众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消费者,自然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在食品完全事件频发的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作为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原因。当然,企业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这里不再逐一阐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为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工厂开始遍布全球并且不断的扩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等,随着大气、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模式得以产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要讲求高效低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对各种资源的利用都以可持续为前提。这些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正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更为明显。这种重视可以体现在众多法律法规等文件中,例如《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定,会计准则中相关章节也都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例如,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同时,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引文件。上述现象均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企业扔有存在大量的违背社会责任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正常福利得不到满足,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危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企业的外部,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河北唐山的钢铁厂的燃烧煤炭排除的废气是当地雾霾严重的重要原因,淮河两岸的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使得淮河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由于某些不良厂商的存在使得与大众直接相关的食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得到了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关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何种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社会责任;现状

1引言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除了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管理负有责任外?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约翰 马雷斯在《企业新概念》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既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具有拥有者创造利益和财富的工具?它必须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负责。”

2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渊源

2、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现实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产生的现实依据体如以下几个方面:

2、1、1.环境与资源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一些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其中,环境问题是引发社会责任会计的直接原因。

2、2、2.社会与公众问题

在个体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虽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造成了社会诚信、劳动者的安全及健康等多方面的隐患。这些隐患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通过企业履行社会义务,创造一个健康、诚信、文明的经济发展环境。

2、2、3.相关法规的要求

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其目标是“处理好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也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资源法规,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对确保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已经30多年,这一学科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

3、1.相关概念的产生

西斯蒙蒂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克拉克在其1923年出版的《管理成本经济学》中提出了“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概念…从而使这些传统的概念从“企业”扩展到“社会”、“外部”,为会计从“企业”拓展到“社会”奠定了概念基础。

3-2.相关理论及其成熟

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派新的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观念。这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福利经济学派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认为。

3、3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为:(1)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净贡献;(2)帮助决定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否直接影响相关的资源,是否与共同的社会准则全面一致;(3)以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目标、政策和计划以及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2.也有一部分学者从传统会计目标的拓展出发来阐述这一问题。他们认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会计可以为各有关社会集团同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扩大传统的会计职能。”

4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假设,在继承的基础上修订基本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和多种计量单位并有的假设。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价值假设:仅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付费,而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破坏纳入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中。但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5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和披露报告

5、1计量方法

会计是一门以计量为手段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学科。社会责任会计,其计量较之传统会计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

宋献中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1.调查分析法2.替代品评价法3.历史成本法4.复原或避免成本法5.法院裁决法6.影子价格法潘清平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1.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机会成本法。3.间接评价法。4.社会公正法。5.预防成本法。

鲁慧慧认为,当前可选择的方法有:1.历史成本法。2.替代品评价法。3.机会成本法以及影子价格法、文学描述法、预防成本等方法。

5、2 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包含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

5、2、1.披露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指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体。学者们一致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学者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包括劳动报酬;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等。(2)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包括企业对污染的防治等。(3)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包括对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等。(4)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由于劣质品问题对被损害的消费者的支出等

5、2、2.披露形式

报表分为简单形式、中级形式和高级形式。(1)简单形式:一是叙述性反映;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三是附注方法。(2)中级形式包括“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和“环境交易报告”。(3)高级形式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

一般来说,企业在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包括三部分内容:(1)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2)本会计期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3)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

5、2、3.披露工具

企业会计信息常用的披露工具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基本财务报告;公网站;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6 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修养

⑴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优良传统的道德修养责任

⑵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⑶科学发展、依法纳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⑷提供社会福利责任

参考文献

⑴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10):62.

⑵阳秋林.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企业经济,2003,(1):136.

⑶池潇;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不确定性关系分析[N];黄河报;2009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