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艺术空间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8 11:29: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艺术空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艺术空间

第1篇

公共艺术・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首先表现于一个独立的领域空间,即公共空间。通常人们认为,公共艺术所在的公共空间是包括商场大厦、博物馆、街道、广场、咖啡屋、餐馆、火车站、码头等等在内的,公众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出入、自由交流的场所或领域。然而,公共空间有其赖以存在的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从社会政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提出和产生,在世界近代史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提出和产生的突出标志是18世纪中晚期西方“市民社会”价值观念的确立,和政治及社会“公共领域”的开辟,直至20世纪中晚期西方当代民主和福利社会之“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实践。

只有首先在政治含义上的公共空间的存在,才能产生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可能;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也就无法立足。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家

公共艺术出现以后,便有了公共艺术家这一称谓。

在艺术史的历程中,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艺术为统治者服务,为信仰服务,为封建道德服务,有着强烈的社会功利的目的。这个时期艺术所突出的是为其在社会所扮演的工具性的角色,而不是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艺术家的地位也很低下。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启蒙之后,艺术逐渐开始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希望摆脱各种社会功能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表达个性的精神形式,此时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区别、与生活的区别,突出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力。

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其独立性的趋势发展到了极端,最终导致艺术离社会和生活越来越远,很多内容成了艺术家个人内心的呢喃或艺术家无意识的显露。随着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不断被拔高,现代主义的艺术也成演变成为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文化,公众则被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艺术家及其艺术与公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如图1)

“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就是艺术”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宣言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催生了当代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时代的公共艺术家,其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他们和普通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因为能够构成我们所谓“公共性”的内容是需要不同共同体之间通过彼此不断对话,不断互动来实现的。

作为当代的公共艺术家,他们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素质:

第一,感染力与创造力。公共艺术家树立在公共空间的作品,能够与环境产生对话,能够使公众从作品中读到有关此环境场所寓意的精神信息,从而使公众产生共鸣、联想。(如图2)

第二,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性质与诉求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公共艺术家的创作是公共性的,对公众是开放的,公共的诉求和话语权是公共性的基础,公共艺术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考虑。

1979年,艺术家贺曼・史都兹曼在德国布莱梅市的奥斯雷普斯毫瑟区创作了一幅壁画《贺塔》,本想作为战争的醒世纪念碑,结果却引发公众争议,当地人认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无疑是把战争的罪过丢给他们,同时质问,为什么不把壁画放在有钱人居住的地方?他们才是战争的获利者。最后,经过艺术家与公众代表的沟通,这件作品被改放在葛洛朋凌恩区。公共艺术时常会面对有差异的公众,在每一次的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深入认知,对突如其来、不可预测问题的处理等等,都考验着公共艺术家智慧与能力。

第三,运用公共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与融合的能力是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社会基础。艺术作品的魅力同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密不可分,艺术创作便有独特性、个人情感化等因素存在,因此实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最大难度是公共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结。

法国观念主义大师丹尼尔・布伦曾在巴黎一座古代建筑物中实施他的作品“条纹柱子”,当时约90%的当地民众都对布伦的作品计划提出了质疑。但在10余年后,布伦说起此事时,“如果当年有90%的公众表示反对的话,那么今天如果政府打算拆毁这件作品,同样会有90%的公众出来反对。”

公共艺术家要聆听公众的心声,但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家要被动地迎合公众的趣味,作为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先行者,他们要通过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呈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突破旧审美思维模式,展示新审美变化的过程,从而引领公众一起走向未来。

公共艺术・公众

在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放置于开放性空间中的艺术品,曾经是宗教势力、贵族势力和权力政治的产物,曾经沦为少众的精英文化,它们反映的对象及表现题材都是凌驾于普通人生活之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普通大众文化及审美批评话语权力被剥夺,公共艺术所扮演的只是赞美权力政治者和理想人物、教化普通大众的文化角色。

公共艺术时代则肯定了公民参与公共事项的权利,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它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性、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赢得社会公众权力之授予的合法性等方面。它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检阅、批评和享用。

基于公共艺术与公众的特殊关系,公共艺术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家包办创作,公众被动接受的线性生产、消费流程。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开始强调公众的参与、分享、交流与沟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们共同决定公共艺术设置的地点、目标、任务以及施行办法等等。比如,1977年,日本仙台市就成立了以植花草、美化环境,提升市民文化修养为宗旨的“绿化都市环境促进审议会”,该组织工作重点就是挑选艺术家、审核作品及选择公共艺术放置地点。公共艺术家与审议会保持沟通,提出数件雕塑小样,再申请审议会做出最终评定。该组织的成员中包括艺术顾问、艺评家、造园家、城市规划专家(或美术工作者)、市议员、政府公务员等等,并对成员数量、成员比例以及工作范围均有细致规定,目的是能够使社会各界的公众代表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来。

许多公共艺术作品甚至是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完成的。比如德国发展公共艺术的先驱城市――布莱梅就有着不少有城市居民参与创作的公共艺术案例,艺术家兼建筑师纪凌(Eberhard Syring),就曾邀请小学生一起,利用学校周围的废砖块与马赛克,在校园贫瘠的地方塑造小型城堡花园,他们花两年时间建成的这件作品既具游戏性,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色彩。(如图3)

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的艺术。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是走出博物馆、走出收藏室、走下架上的艺术,是社会公众的艺术。它的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交流和分享的精神和态度上,这种性质使艺术家改变以往的创作态度和模式,使艺术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公共艺术基础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玛:《德国公共空间艺术新方向》,艺术家出版社,1997

4 刘俐:《日本公共艺术生态》,艺术家出版社,1997

5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第2篇

公共艺术是艺术创作在公共空间中的为大众所共享的艺术品,而公共空间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外部空间。[1]从中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兼具“公共”与“艺术”的内涵,其核心要素在于公共性与艺术性,本质特征在于公众参与和公共空间。其中公共性突出表现于引导公众参与,通过与公众的交流,体现社会群体的关怀。公共艺术从其产生的条件来说离不开公共场所和社会环境,它不是私密的艺术形式或载体,而是要面向公众,由公众来评定和欣赏,实现与公众的对话。艺术性也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属性。公共艺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语言呈现出来的艺术,在公共空间内以象征、隐喻的手法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使公众产生艺术感知和审美联想。商业空间是人们用于进行商品交换的,包括休闲娱乐设施的公共空间环境,往往会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与一体。它既可以是集中式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又可以是小型的零售商业店,还可以是组合式的商业建筑群及其外部商业空间环境,如商业风情街、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一个商业空间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消费者在商业空间中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其间的商品的销售。如何塑造突出的形象和主题,以吸引消费者,是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关键。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是表现在商业空间中的具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等多重价值的艺术创作,包括雕塑、公共设施、小品等。[2]公共艺术是表达商业空间主题的重要媒介,可以根据购物中心的主题定位拟定创作方式,与商业空间环境一起营造总体商业环境氛围。公共艺术的介入,突出艺术与商业的对话,是商业环境提升的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消费者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提升商场整体形象和文化,从而提高商场的竞争力。

二、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存在于公共空间,不仅起到美化和装点空间的作用,其所表现出的艺术性、交流性和共享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现代商业空间中主题文化打造的重要手法。

(一)渲染主题氛围

要想让现代商业空间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主题化设计是其关键所在,公共艺术的引入可以在商业环境主题的塑造上起着关键作用。结合商业环境的主题定位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打造主题鲜明,富有艺术气息的商业环境。如香港圆方广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空间设计主题。设计师以五行元素作为各区的主题设计元素,通过各自主题代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品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商业空间。其中金区以“金”为设计主题,公共艺术品是香港艺术家李展辉创作的金属雕塑“祥云”,金属表面的雕塑艺术品折射着天窗中洒下的阳光,熠熠生辉,体现尊贵的品质。木区突出“木”的主题,由莫一新和文凤仪夫妇设计的雕塑“虫的踪迹”,由木质材料组成,以丰富的形态与空间互动。水区以“水”为主题,李展辉的艺术装置“和谐”,从十个由不锈钢制成的大小不一的管状雕塑上流下的涓涓细流,在地上形成涟漪,寓意水的循环与流动。火区设计主题是“火”,英国艺术家LincolnSeligman创作的“白色的心”以纯白的颜色表现火燃烧时难以名状的状态,表达火的寓意。土区以“土”为主题,由法国雕塑家PaulAlexandre创造的艺术装置“大地之龙”由黑色花岗岩铸成,表达对地球的思考。整个圆方广场五个分区主题明确,通过与五行相呼应的空间形象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商业空间环境。

(二)提升文化内涵

由于公共艺术本身的艺术性,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理想和人文追求,是超越一般艺术形态的创新文化样式。[3]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环境中可以以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来提升商业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怀。如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即以公共艺术作为其商业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来提升总体文化格调。项目地处香港传统文化意蕴深厚的中心地带,以“艺术、人文、自然”总体定位,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观光融为一体。[4]设计师试图对其人文艺术进行“活化”、“重塑”和“再生”,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商场的公共空间内,形成艺术与公众的对话。K11在商场内的动线节点上设置有l8个不同主题的“艺廊”,如变形的座椅、抽象的雕塑等,作为艺术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媒介。如负一层入口的《蒙娜丽莎的甜笑》作品以吐司作画纸、以火枪作画笔,用六千块吐司一同砌成了全球最大的吐司马赛克画。这些有趣的公共艺术品成了商场吸引顾客的元素,也以其艺术特色为商场增加文化内涵。

(三)组织和装点空间

公共艺术具有雕塑、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方式和表现形态也非常多元化,在商业空间的存在方式极具灵活性。在设计中不仅起到装饰和点缀空间的作用,还可以与室内空间环境有机结合,组织和划分空间。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大堂、中庭、公共通道等公共区域,既是商业动线的关键节点,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装饰和点缀这些空间,成为商家展示商业文化和内涵的媒介。如深圳宝能太古汇两栋建筑之间的连廊,通过一组由鱼群组成的公共艺术装饰,以灵动的造型悬挂在空中,与空间设计元素相呼应,以艺术的手法将两栋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公共艺术既作为空间装置来组成和引导商业动线,又作为艺术陈设装点空间,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使其充满艺术气息。

三、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商业空间中引入公共艺术,以提升文化气息和艺术品味,已成了当前盛行的一种商业环境营造方式。但目前公共艺术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关注公共艺术的可读性

公共艺术的可读性指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能通过自身的形态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让受众从中感受到其内在的寓意和含义。商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能让消费者感知商家和艺术品的文化主旨。在有些商业环境中,商家想营造艺术氛围又不愿过多投入,就从市场上随意选些复制品,作为公共艺术在商业环境中堆砌。这种方式不仅未能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合目的的信息,反而成了空间中的累缀,使这种所谓的公共艺术缺乏可读性。不同的商业环境对公共艺术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创作首先要结合商家总体定位,与空间设计师通力合作,从主题定位、造型设计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着手,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才能使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既有其场所性,又有可读性,能激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参与,提升商业环境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氛围。

(二)关注公共艺术的公众性

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在于公共性与互动性,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应与公众形成互动和对话。公共艺术家与受众,应能够在空间环境内就艺术作品展开心灵上的交流,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非施教与受教的关系。传统艺术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可以高高在上,无视他人的想法与观点。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再是个人思想的表达,而是要通过对特定环境内的受众群体展开研究,了解他们的行为与需求和艺术作品要承担的任务,进行合目的性的艺术创作。面向公众开放的商业空间公共艺术,应是公共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商业空间环境,与设计师、商家和公众进行交流、合作的结果。公共艺术家需要关注公众的想法,并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再创,以实现有社会现实意义、有空间场所精神的艺术作品。

(三)关注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

无可否认,当前公共艺术对大众的开放程度严重不足,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公共艺术体现出“少而雷同”的问题。其中“少”指引入公共艺术的商业空间仍占少数,大部分空间艺术氛围缺乏,使大众无缘与公共艺术见面。“雷同”指众多公共艺术表现出个性特色不足,相互照搬现象,失去了公共艺术应有的艺术性。这一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问题。可发考虑建立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征集与设计、方案评审与选择、作品实施与管理,体现公众意志的公共艺术管理体制。这不仅是商家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设计机构、企业主体和社会大众的问题。要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公众性和互动性,就要建立合适的公众艺术管理机制,由政府部门严格审批,设计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企业主体切实关注内在需求,将大众的意愿和艺术的追求有机协调,创造满足公众预期和商家需求的艺术作品,提升商业环境品质。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外部空间;内部空间

公共艺术空间是艺术家用特定艺术形式营造出的一种空间,它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潮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进程。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由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二者共同作用,唤起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并使其了解公共艺术的精神所在。其中,外部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人文的空间,它是对城市身份的一种外在标识,能够带来视觉冲击力。内部空间则是一种精神取向,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怀,并承载着城市的内在精神,更加注重观者的感知与反映。

一、公共艺术外部空间

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利用城市外在空间将艺术创意传递给公众,并将作品镶嵌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以达到传递思想、美化城市的目的。所谓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就是公共艺术的外部造型,它是创作者思想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艺术家利用作品的外部空间对城市空间进行解读,同时构成艺术形式与公共空间的对话。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一种相对的空间概念,它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公共艺术带给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公共艺术既有静止的艺术形态,又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绝对的空间表现与相对的空间表现。其中包括写实、抽象、具象、另类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与外界空间相辅相成,表现形式与外部空间紧密联系,艺术家利用城市的现有空间,创造出具有艺术内涵的人文空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或是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带给公众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云门》(图1)。这件作品位于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内,是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其造型设计简约,灵感来自于液态水印。整座雕塑由168块不锈钢板焊接而成,长20米,宽13米,高10米,拱底最高处距地面约4米,重100吨。这件作品以憨态可掬的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由于曲面的造型,很多人将其称为“豆荚”。除了造型之外,这件作品的材质同样带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颗“银豆子”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在表面看到被反射之后变形的城市轮廓。作品表面完全看不到任何接缝,过往路人除了惊叹精湛的工艺之外,也被《云门》上反射出变形的城市和自己所吸引。靠近《云门》,人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神奇的空间。站在《云门》中间,弯曲的“银豆子”表面使得周围的影像变形、重叠,形成多个神奇的异形影像,如入奇幻之境。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云门》上面呈现的景致都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城市形态和千禧公园是《云门》生存及产生变化的客体,正是由于城市空间的变化,再加上作品独特的材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丰富的变化和奇妙的艺术感受。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结合城市空间,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造型、材质等手段,将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传递给观众,使其从整体的外部空间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家的精妙创意。

二、公共艺术内部空间

如果说公共艺术外部空间是直观地将艺术家的作品展现给公众,那么其内部空间则表达了艺术家对作品的深层次诠释,使作品通过外在表现形式,传递出内在的寓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蕴藏了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和对外部空间的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借助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传递自身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对城市文化的解读。简言之,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是一种精神性的空间。公共艺术内部空间引导着公众探寻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它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并提升公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水平。如深圳的园岭社区有一组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共艺术作品,名为《深圳人的一天》(图2)。这件作品历经17年的风风雨雨,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普通的雕塑作品,然而它却影响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来源于一个平民化的构想,设计师和雕塑家在20世纪末的深圳随机选择了一天,并在路上随机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18个行业或领域的人,包括教师、外来求职者、工人、中学生、公司职员、退休干部、企业家、设计师等。这些模特并没有按照传统典型化的方式挑选,而是遵循陌生化和随机化的原则。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情况下,创作者从园岭社区出发,只要遇到愿意合作的人就可以邀请其成为模特。这一特殊创作方式,开启了公众参与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些随机参与的市民,无意中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圳人的一天》可以说是20世纪深圳市民生活的纪念碑。设计师和雕塑家除了将模特翻制成一比一大小的青铜像之外,还以一比一的尺度制作出与他们身份相关的各种道具,如清洁车、自行车、电话亭等。在这组群雕中,还有4块镜面一样的黑色磨光花岗岩浮雕墙,上面复制了1999年11月29日这天的城市生活资料,包括城市基本统计数据、报纸版面、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报告、股市行情等。这些信息跟18位市民一样,被永远铭刻在城市的记忆中。当人们走进艺术家内心,认真聆听和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探索创作背后的故事时,才能真正解读出公共艺术的精神。在《深圳人的一天》中,雕塑技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与过程。老百姓的生活在大多时候是平凡的,而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模式,让平凡人和普通事件成为纪念碑的主角,让大众真正成为公共艺术的主人。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向市民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在这个案例中,可以领略到公共艺术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公共艺术内部空间通过外在形象,传递文化内涵,使作品既具有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又能够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外在与内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完美诠释。公共艺术内部空间的精神表达需要一个被公众理解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只有了解了公共艺术内部空间,才能真正体会一件作品存在的价值。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理念,以及希图2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局部望通过作品传达的精神,是由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共同演绎的。

三、公共艺术空间精神的探索

公共艺术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二者在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诠释出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空间的精神性表达。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创作过一件名为《漫步》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外部空间形态非常简单,以一个黑色拱形隧道廊为主体,上面布满了各种色彩的画,在主体下方安置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画作。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笔者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精神的表达,因此减弱了外部空间的形式感。这件作品上面形状不一的画作来自许多人,有专业学过绘画的,也有没学过绘画的,以及各种职业和年龄的参与者。这些随性的画作,能够反映出参与者当时的心境。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都不尽相同,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有参与感和互动感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完成这件作品。通过画作的色调、风格、肌理等不同表现手法,反映出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状态,而笔者做的就是将这些独具特色的画作用艺术手段组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件作品不仅是属于笔者的,更是属于这些参与者的。当参观者初次看到这件作品时,可能无法深刻感受到什么,只是对主体下面安置的镜子表示好奇。镜子的本意是想反射出上面拱形隧道中所有的画作,通过了解笔者创作背后的心理历程,大家的感受是:在镜子中看见别人的画,也会看见自己的,很显然所有画作无一雷同,这正说明,尽管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大都一样,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环境就是拱形隧道,社会就是镜子,既反射出别人,也反射出自己。环境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也都有着不同面貌的自己。公共艺术的魅力在于,让人置身其中能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深层次的思考。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作品,在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受到更多内涵。《漫步》这件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公众性和文化性的特质。结合社会、生活、文化于一体,笔者希望运用一种公众参与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涵,除了展现作品的外在美,同时也诠释出作品内在的寓意。

第4篇

盐都自贡因盐设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恐龙群窟”、“千年盐井”、南国灯城”大三绝称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张名片。灯会这种民俗娱乐形式在自贡传承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每到春节,自贡的大街小巷满眼的流光溢彩,满眼的火树银花,让人流连忘返。南宋淳熙年间大诗人陆游在荣州(今自贡荣县)做县令,“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就是他当时留下来的诗句。灯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游玩观赏行为活动,被自贡市人民政府逐渐打造成为了每年盛大民俗活动,而且是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全国慕名而来的赏灯者络绎不绝。

提到灯会,就不得不提到自贡的剪纸。“剪纸”“扎染”、“龚扇”被并誉为自贡“小三绝”,是自贡最富历史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在南宋时期,剪纸艺术就大量运用于灯会活动,由此丰富了灯会的欣赏内容。虽然只是为了装饰灯具,窗台而创造出来的“小玩意儿”,但是剪纸已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灯会中剪纸还是占很大的比重,自贡地区将剪纸运用到灯会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剪纸艺术对自贡彩灯的造型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自贡剪纸的艺术特色

自贡的剪纸拥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地域色彩非常浓重,不但保持了乡土味、泥土味,在其中更有现代生活的审美观念。剪纸也有自己的专属舞台,那就是灯会。表现内容很多,有民众对历史文化普遍认识的题材,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戏曲传说、宗教神怪等;也有山水林木、房舍器具、日月星辰、花草蔬果、舟车桥渡、鱼虫鸟兽等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物,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后还别有一番情趣。当然,喜上眉梢、龙凤呈祥这样的节庆题材永远不会过时,反映美好寓意的题材在中华民俗中仿佛是约定俗成的,永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元素。

在形式构图类型上,传统类剪纸可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为灯笼花,灯笼花比较特别,任意的题材都可以表现,一点都不收外形的约束,任何平面的空间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剪纸来装饰。灯笼花在现代设计中属于独立纹样范畴,四周可以无边也可以像绘画一样带有边框;另一种可称为花边,在现在设计中则属于二方连续纹样范畴,花边剪纸主要应用于长条形物体的装饰。剪纸的制作非常的简易方便,除了这个特点以外,剪纸最大也是最具特点的特点就是镂空透亮,这也让它成为发挥灯光照影效果的彩灯的首选形式。

三、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公共艺术”一词在我国艺术、建筑、景观等领域逐渐开始应用,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艺术,如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众可以感知或参与其间的壁画、雕塑、水体、公共设施、建筑体表之类的装饰及标识物、园艺、灯饰等,甚至与公众互动的多媒体艺术。城市人文景观中无形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非常多,这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传统戏剧、民俗风情、音乐这些无形的艺术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展现着孕育它们城市的文化积淀,而其本身也是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自贡剪纸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结合与运用

由于自贡浓郁的休闲生活氛围,新建的公园、城市广场、街道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历史文化保护区、商业街道、风景名胜区等传统地段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装饰艺术与公共艺术作品都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自贡具有悠久的装饰文化和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自贡拥有众多反映近现代历史的雕塑类作品,这类写实性的雕塑作品见证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历史事件。1984年国庆节前夕,盐都崛起了第一座城市雕塑《盐泉》(牧羊女),到现在,近百座大小各异,形形的城市雕塑屹立在自贡,它们不但丰富了城市景观,更成为了以盐文化为核心的盐都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自贡的公共艺术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的产物到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历程。近年来伴随自贡城市文化的品牌塑立意识的加强,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公园、街道相继建成,如,具有文化气息的彩灯公园、古蜀文化的东方广场、休闲幽静的滨江路等等。这些区域为公共艺术及传统剪纸艺术的结合运用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发扬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平台。

第5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镶嵌艺术;关系

一、公共空间和镶嵌艺术的定义和类型

1、公共空间

又叫公众场所、公众地方、公共场所。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纵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譬如,城市街道、广场、草地、喷泉、建筑等人们不用缴费或购票进入,或进入者不会因背景受到歧视的空间。一般地说,公共空间主要用于聚会、市场和交通出行。

另外,从哲学、(城市)地理、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及社会研究等范畴来看,公共空间是关键性理论的某些标准。公共空间的定位似乎渐见迫切,因为资产涉及愈来愈多所谓“共享空间”。共享空间是公共空间最早的例子。其中,“公共空间”的私营购物中心,就是“私人空间”(私人场所)的例子。

公共空间的建设,体现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公共空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构化的权利空间和个人化的私密空间相区别;另一种是公开和共享,公开是对所有人开放,共享是无条件(免费,非预约)的开放①。但实际上是没有完全自由的公共空间的,因为有些公共空间场所虽然不需要支付钱款,但是有例如拒绝衣冠不整、流浪汉露宿、游客等附加条件。公共空间,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给人欣赏、参与和使用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的空间。镶嵌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存在于私人空间,更可以存在于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互动交流等。

2、镶嵌艺术

镶嵌艺术历史悠久,在艺术长河中镶嵌艺术有也有低谷,但是它的魅力从未被忽视过。马赛克(Mosaics)是彩色玻璃料器的音译名,因为大部分镶嵌画是由玻璃料器制作的,因此我们便习惯用“马赛克”代替镶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材料也可以用于镶嵌,比如贝壳或者天然石材等等.实际上,一切耐腐蚀的硬质材料被有机地排列组合并黏结固定后形成图案或绘画,这样的工艺都可以称之为镶嵌。例如,中国园林(公共空间)中用鹅卵石铺成的甬道,漆画艺术中的贴蛋壳工艺,还有在工艺品上用贝壳镶嵌的龙、虎图案等等。但是中国的镶嵌没有形成独立的平面工艺技术,而西方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镶嵌体系。

今天,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多优秀的或古老或现代的镶嵌作品可以欣赏、学习和研究,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镶嵌作品多是用玻璃料器、鹅卵石、大理石等这些不怕风吹雨淋的材料,具有持久耐用性;二是大量早期镶嵌工艺多是用于铺陈道路、地面等公共空间中,在后期的考古挖掘中,这些地面镶嵌作品因为地面建筑物的倒塌掩埋而得到很好的保护。镶嵌工艺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欣赏并且实际运用,出现在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

公共空间能为镶嵌艺术提供多种存在的空间可能,为镶嵌艺术家提供了参与方式和多种空间选择利用。反过来,镶嵌艺术可以更好的赋予公共空间艺术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为公众塑造更美好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二、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空间基础

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础。在公共场合中,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纪念碑、演唱会等,才是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公共空间的性质能够为镶嵌艺术提供更广泛的关注和创作造型可能。例如,镶嵌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班牙最富盛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安东尼高迪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改变,使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镶嵌艺术从单一走向繁复,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绘画走向设计,从室内走向室外。高迪运用了多种材质和异形的料器进行镶嵌装饰,与传统的镶嵌手法有本质的区别。他别出心裁,创造性地运用了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碎陶瓷片、天然石材、贝壳、玻璃碎片等多种料器,料器的边缘也不再是规则性,有的是砸碎玻璃或瓷器时所产生的自然裂痕,呈不规则的几何形,并把质地、光感、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纹饰不同的陶瓷料器完美地组合成美丽的图案。

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特征的空间环境,为走向室外的安东尼高迪的镶嵌作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例如:其位于格尔公园入口处的巨型镶嵌雕塑作品――蜥蜴,通体都是由彩色碎瓷片按照它本身的形态特征进行有规律地镶嵌,色彩饱和,在镶嵌着白色碎瓷片的台阶的映衬下,格外引起公众的注目和喜爱。

随着中国政治民主、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的环境建设愈来愈多,大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萌生,公共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愈来愈多的被公众所关注。镶嵌艺术正好具备以上所有特点。公共空间也正好为镶嵌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三、镶嵌艺术为公共空间增添多元艺术气息及文化内涵

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础,反过来,镶嵌艺术又为公共空间增添了多元的艺术气息及文化内涵。镶嵌艺术这种与市民公众互动性极佳的艺术种类不仅仅可以赋予公共空间多元的艺术气息,而且能够培养公众与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互动意识和提高文化艺术品位。镶嵌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首先体现在它的材质运用上,镶嵌艺术的材质运用广泛,大多数都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比如碎玻璃、碎陶瓷、天然石材、贝壳、人造石材等等。其次体现在公众对镶嵌艺术可以共同参与并进行后期维护、互动。这就是镶嵌艺术为公共空间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创作镶嵌艺术的时候,设计师往往会与周遭的环境紧密的结合,使镶嵌艺术本身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对公共空间还产生一定的延展性。设计师通过对环境、建筑、园林等元素的统一考虑把握后,利用建筑空间、自然空间等造景元素来进行创作,使镶嵌艺术本身与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形成融合和相互美化,为公共空间增加更多的艺术内涵,不仅给公众以美的视觉感受,还给公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参与互动的可能。

例如,安东尼高迪在巴塞罗那修建的米拉公寓,建筑物上大量采用镶嵌工艺。碎陶片、碎玻璃拼贴在抽象的螺旋状的建筑物外,如同波涛汹涌的海面,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交相呼应。现如今,米拉公寓已不再仅仅是私人空间了,而是博物馆,它的镶嵌艺术和建筑更是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巴塞罗那,只为欣赏这奇异的建筑、让人称赞的镶嵌艺术和感受丰富的城市人文内涵。米拉公寓为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公共空间与镶嵌艺术,是在相互的作用中显示出艺术空间的美感。他们在形体、材质、色彩等各个因素中都相互交融。好的镶嵌艺术能为公共空间增色,公共空间也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存在空间。设计师只要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既充分展示公共空间的环境文化特征,又能够表现镶嵌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阐释艺术美学思想。以赋予公共空间更多的艺术文化色彩,承载公众的艺术梦想,让公众生活愈加美好。(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第6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亚,邹兵.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规划,2004(12).

[2] 林仲煜,胡纹,金伟. 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6(4).

第7篇

公共艺术是两种内涵的结合,首先是公共内涵,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明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发生地点是公共空间;艺术内涵表明其本质是美的载体,是运用各种适合于公共场域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因此,公共艺术应该是有助于从形态美和精神美上增强公共空间整体美的存在。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佐证之一。当代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园艺或城市雕塑作品,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是城市空间、情感、场景、公众事物等的集合。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根据其时效性、规模、形式、结构、情感等可细分出非常多的类型。比如通过艺术类型可分为雕塑、装饰、影像、园林艺术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平面、立体等,从内涵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寓意的等。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实空间的功能需要、情感需要、场景需要、文化需要等来决定,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适宜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设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主要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美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就是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身心愉悦并感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在美感形成的基础上加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从审美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实现其历史使命。    

第8篇

关键词:宝藏岩;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当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72-01

对于城市文化,不同学科的理解有所不同。首先,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意识形态中,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物质财富。至于城市,它是文明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的演变过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一个民主和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表现形式日渐多样化。城市公共空间为都市人群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空间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当代社会,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模式,转而面向城市文化实力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多重竞争模式。1997年,英国大力推行文创产业并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显而易见,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城市的特色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的文化建设成为都市人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望。

宝藏岩作为台北城内的世外桃源,经过市政府的重新规划后,由当初的违章建筑群到今天的国际艺术村,其独特的眷村历史吸引人们走近它并了解它的过去,艺术家成功进驻艺术村并将艺术村装扮得色彩缤纷,推向新的。宝藏岩曾在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台北特色景点,与101齐名,共同作为台北名片向世人展现台北风采。早期的宝藏岩是由自立营造的空间形式形成的自然聚落;期间宝藏严一度面临被拆迁的处境,引发争议;后经过社会上各方人士的讨论与研究,推动了一连串的聚落保存运动;政府在民国九十三年,宝藏岩正式被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宝藏岩历史聚落,以聚落活化的形态保存下来,并推动“共生艺栈经营管理计划”直至现今;民国九十四年十月至次年四月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艺术行动者进行创作,将艺术与社区共生谋求可行之路;就目前发展而言,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将成为艺术与文化共生的人文聚落。

宝藏岩作为台北新兴的城市品牌形象,在整理过程中,为了强调历史感,市府为了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改善生活品质,提供基本的消防安全措施,在整理过程中修旧如旧。该项计划于2004年开始,2010年初步完工。市府采用租赁的形式,承租给居民和艺术行动者,艺术家的进驻让原本破落颓废的台北市中心一隅,就此变身成为艺术、文化、休闲的新空间。

现今社会,为了提倡旧建筑再生,将都市出现的闲置空间注入艺术,改善公共空间,把闲置空间重新整理活化,设置艺术村供都市中的人们使用参观,提供艺术创作者有更多的空间能展示自己的创作,将艺术行动者与原居民结合当地文化创作经营,内容包含了艺术行动者驻村、一家一菜等活动。

宝藏岩作为历史聚落,在修整时将建筑与艺术融合为有机体,因为人们居住于其中,时时刻刻体验着空间的氛围。建筑美学身为艺术的一环,其多元的美感语言、社会语言、文化语言、政治语言围绕着建筑体,构成无远弗界的力量,且亦被大众检视、批评与省思。

在塑造宝藏岩特色文化时,艺术家在地创作装扮空间,并转化为宝藏严自身的语言。当宝藏严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时,激发出灿烂的文化创意。政府在过去的十年里,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这里的“文化”大多是指艺术,艺术代表国家形象,被视为精神生活水准的指标。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大众普遍在物质生活水准提升后,希望进一步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

2000年公共艺术融入到公共空间,进入到社区营造的公众参与概念,进化为新类型的公共艺术,透过艺术的美学为媒介,进入公共空间中,大众认同的、参与的社会批判和论述。 公共艺术作为人文生态景观,不但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房屋楼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突出的艺术特质也能够唤起人们对人生、社会、历史等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共同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因此,公共艺术具备一种强大的内在感召力,它不但可以改变城市的外在环境面貌,更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使得公众达到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内在人文环境与外在景观环境相互统一、相互和谐。

第9篇

【关键词】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科技人文特色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空间来说,其同建筑物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地铁的空间形态更加单一,每一节车厢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大多低矮狭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觉得空间十分单一,再加上乘坐地铁的人群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铁处于地下空间,是一种无窗且封闭的状态,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无法获取自然光线,无法得到视觉上的体验,这会使乘客产生一种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离感,进而让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到沉闷或者压抑。不仅如此,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这使得乘客的视觉焦点往往因为速度而变得游离和焦躁,在高速流动下降低了与空间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动性,从而提升了乘车的单调感。此外,地铁人流密度较大,往往在狭窄的空间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这种空间中感到沉闷、压力、疲乏。对于南昌地铁来说,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来提升地铁空间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够最大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美感以及舒适度,让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适感,提升其良好的体验性,进而提升乘客在地铁空间的舒适度,由此可见,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突出地铁空间的结构科技人文性

在设计南昌地铁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在科技人文目标下,努力完善空间结构,提升结构设计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视觉效果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承重或者支撑构件,提升其流线性和平滑性,应用更加精细、有质感的材质,展示结构体系的生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对于一些较为生硬的构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压缩,以此来有效提升构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过这种科技人文化的结构设计,让乘客可以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取更加舒适的感觉。

(二)提升地铁空间的便捷性

目前,地铁的设施更加系统完善,特别是地铁空间内,积极设置了诸如环控通风系统、综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屏蔽门、保安装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规制这些设施,只是简单进行吊装的话,无疑会极大降低地铁空间的美感,且杂乱的管线和结构也会进一步压缩地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这些设施,本着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车环境的理念,对各种管线和设备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可以有机统一的终端设备,将其进行合并,以此来释放更多的空间,对吊架的设计,要对内部的构件进行包装和集中,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生动的表情或者颜色等,做到变乱为美,让这些设备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科技理念提升设备的感性特点,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车体验。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

地铁狭长低矮的空间特点往往给人压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铁中最直观的装饰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结构和管线,也需要提升其装饰的美感,通过科技设计来提升空间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的舒适感

为了有效提升地铁空间的舒适度,要对构件和设备管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间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功能设备的空间安排,要注意提升视觉感受上的明亮宽敞性,提升设备的间接有序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明亮宽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光源来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广告、地铁运行中外部隧道墙壁的光影及图片等内容提升地铁乘客感受的多样性,发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线,带给乘客温馨和安静感觉。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表皮装潢的明亮性,这样就能够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明亮宽敞,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务。

三、结语

在地铁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设置空间内部的各个环节,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美观性,提升整体的宽敞明亮度,提升空间的简洁舒适性,能够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

[2]李祥文,王君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