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8 11:29: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科技种植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第1篇

1.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当前,部分农村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副产品产量不高、附加值低、农业设备落后、技术老套等破解难题,这里有地域差别大、宏观经济形势突转、政府协调不力等客观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浅薄、小农经济意识重。这样的低效率生产造成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收入仅够维持家庭低水平的日常开销,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乡镇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承担着唤醒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指导职能。乡镇图书馆提供为农民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粮,开展适宜农民操作的服务,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阵地。它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关于农业方针政策、农业设备使用、科学种养加等相关的读书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现代农业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农业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把农业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的情趣,从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2.乡镇图书馆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

乡镇图书馆是本区域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近几年,各地纷纷撤乡并镇,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所辖地域较以往成倍扩大,乡镇图书馆在本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突出。但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的农民和少部分基层干部的信息意识不强,加之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使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可以培养农民利用信息的本领。农民到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中加以求证识别、消化、撷取,图书管理员协助查寻、筛选、分析信息,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

二、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现状剖析

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乡镇图书馆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有不容乐观的难点:

1.农业科技类藏书建设落后。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少质量低,从数量上看,馆藏“小而全”,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总藏量比例偏少;从质量上看,此类图书内容陈旧,或理论性太强,或实用意义不大,更新剔除工作缓慢。

2.农民阅读兴趣不高。有些乡镇图书馆几乎失去功能,成为乡镇形象的摆设,农民对藏书置若罔闻。究其原因是农村主流文化偏离方向,聚众赌博、迷信活动风靡乡间,同时作为阅读主力队员的农村青壮年大多离家外出打工,农业科技图书少有人问津成为必然。

3.信息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还未完全普及,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乡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严重落后,农民处于与外界信息隔阂的状态。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乡镇图书馆的电脑网络、卫星通讯设施由于农民不会操作而利用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

4.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乡镇图书馆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者多,懂网络技术者少,年轻者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三农”需求不匹配,与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甚远。

三、围绕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乡镇图书馆应有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有25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有一部分回乡务农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资金积蓄,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从事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乡镇图书馆应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培训,让他们尽早走上农业致富之路,这是乡镇图书馆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责任。

1.优化乡镇图书馆人才职能素质,锻造网络信息技能。搞好乡镇图书馆少不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应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要优化乡镇图书馆人员职能。在图书馆人员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向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多手段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职能,要使他们成为乡镇图书馆阵地的多面手、“万精油”。二要积极引进人才。国家或各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用人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图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图书馆工作,这样的人才不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的一技之长,他们入馆就能担任起农业知识查询、信息参考咨询、农技新书通报、农业网络平台交互、提供下载服务等新颖的服务项目的重任。三要适时培训人才。对馆内现职人员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改造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信息素养,以此才能从事信息导航和教育工作。另外要培育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要把为农服务当作一项内涵丰富和高尚的职业看待,要使他们看到这项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社会价值。四要激励人才。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薪酬公平合理,激发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比如,津贴设定应向有突出贡献的馆员倾斜,馆员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完成任务应该获得年度工作量奖,职称评审中包含为农服务业绩部分,以更全面地考查馆员相对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目前许多乡镇图书馆不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严重短缺,影响了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强化各级政府对乡镇图书馆为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上级检查指导力度,强化教育,提高基层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重视度,认识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软实力地位。其次,以立法形式设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专项基金,其中一部分要通过财政预算拨给图书馆,运用到为农服务专项建设和馆藏建设之中。再次,多方面鼓励、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活动。积极和农林、科协、农技推广站、养殖所、出版、广电等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采取专家知识讲座、能人现场传授、项目经验跟踪报道等形式。最后,既有资源要用到实处。国家对乡镇图书馆的既有投入要有实效,起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文化“三下乡活动”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国家资源下放利国利民,关键是要用到实处,要让乡镇图书馆有诉求权,把本馆关于农业科技知识的短缺情况和计划思路向上级部门汇报,使资源下放实实在在满足农村实际需要,否则架空于农民需求之外,离开农民生产实际只能是一堆废纸,一次空讲,一场形式。

第2篇

1.1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1.1.1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物品种。例如,短枝型红富士苹果,这种苹果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也高;双低杂交油菜,这种油菜的出油率比普通油菜高,而且使用这种油菜炸出来的油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小麦、玉米等几乎所有的作物新品种都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比原始品种更加优良,自从我国育成杂交水稻后,1976~1992年水稻累计增产2000亿千克,这一成功,为解决世界范围的饥饿与贫穷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超级稻、优质专用玉米、专用小麦、抗虫棉等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这些物种中许多已广泛推广到实际种植中,并获得不错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1.1.2科学技术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由于季节的原因,有些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限,而科学技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季节性产品能够在一年四季种植,农民的收入不用受季节的影响,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农产品受季节影响的问题,气候环境可以人为地改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产值以及质量。

1.2带来环境的改变

1.2.1面源污染加重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造成了环境和土壤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的自身自然功能会失调,土质会恶化,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将有害物质聚集在植物体内,这些有害物质最终会被人摄入体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物还能够随着水土流失扩散到水体中,加剧环境污染,这不仅会阻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追求产量而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等,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这是我国农副产品在欧美市场总是遭遇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过度灌溉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农业灌溉用水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引起农田的次生盐渍化,减少耕地面积,加剧生态危机。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造成地下漏斗,使地平面不断降低,此外,由于大量建造渠道、水库、涵闸,造成周边地区的土地盐渍化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

2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应用中趋利避害的思考

2.1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虽然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科学技术对农业种植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国应当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首先,鼓励科学家们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对于有研究成果的科学家,给予比其它研究领域更高的奖励。其次,鼓励农民应用科学技术,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时,国家应给予补贴。新的科技产品出现时,应先退出一部分使用品,供农民使用,以便进行科技产品的推广。

2.2出台更加完善的技术应用标准詹颂生提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高科技的价值,出台高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新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在肯定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利益同时,也要对其负面效益进行重点评价,以保证科学技术能够安全地应用到农业种植中。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来监控科技在农业种植中的使用。当前我国消费者对农业新产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大部分人对农业新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产品的口味色泽等表面现象,并不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产品营养,因此,加强对农业新产品的质量监测不仅规范了生产者,也保护了消费者。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培养;素质;教育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对电子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它应用于各行各业,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一般“底子薄,接受能力差”,且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电子线路》教学中,讲述多谐振荡器前,可先让学生看一下利用多谐振荡电路控制的彩灯轮流闪亮的工艺品,并告诉他们这就是利用我们即将学习的电路制成的,课后可以自己制作。这样,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大增,注意力都非常集中,积极思考。

二、着手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一方面可应用Powerpoint、Authoware等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学,譬如:在《电工基础》中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前,可先让学生上网查看“洪恩在线”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并让学生根据现象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非常轻松。正是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三、着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采用情境教学,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如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在变压器的一次侧接交流电源,二次侧为何有电压输出?提示学生应用以前所讲知识足以解决,先创造出一种直观的环境,以唤起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在解决好此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如在变压器的一次侧接直流电源,二次侧有无电压输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二)精选典型习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选择典型习题让学生去分析、解决,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一题多解就是同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求解,通过一题多解,能使学生学会“存异求同”,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又能使学生“集中求同”,以决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电工基础》中复杂直流电路部分的习题,常可运用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等多种方法求解。对应某一题目,必有一最佳解法。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题多变即以一道典型习题作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变习题已知条件或待求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挖掘潜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注意正反结合,培养思维的可逆性。一般情况下,人们所遵循的是从“因”到“果”的常规思维模式。但由“果”寻“因”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如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反向思考:磁能否生电,并由此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尽可能设计出一些既可正面思维,也可反向推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在《电机与拖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三相异步电机在起动前断掉一根相线,则电机不能起动,而电机在运转过程中断掉一根相线,则电机仍能旋转。教师可要求学生据此结论进行反向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四)适时分析比较,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再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择优,这是训练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如现在要测量一个电阻,学生可能提出不同方法,如用欧姆表、伏安法、惠斯通电桥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哪种方法测量比较方便?哪种方法测量比较精确?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又如在讲电容的定义式C=q/U时,为了说明C是与q、U无关的量,可让学生及时找出以前所学类似公式,如R=U/I、E=W/q等进行分析比较,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着力实验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艺 课程 岗位 教学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创业新主体,即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未来农业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近年来,笔者在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中,从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重讲轻练,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占总学时的比例极低。教师往往不能结合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有机组合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无法提升。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技术技能型内容为主体,课程内容体现岗位性、技术性、实践性;应围绕栽培植物的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收获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有机整合、开发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实现“课岗融合”。

在实施“课岗融合”教学中,教师应调研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及所必备的能力要求,把岗位工作任务、流程、核心技能及规范等融入到相关专业教学模块,让学生学有所用。“课岗融合”符合中职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知识、 技能、情感的需要。

三、“课岗融合”教学的保障条件

1.开发体现“课岗融合”的校本教材

立足作物田间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及贮运、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和涉农企业专家围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和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坚持任务驱动,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共同开发体现“课岗融合”校本教材。

2.造就具备“双师”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

“课岗融合”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将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只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保障“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掌握新工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

3.建立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课岗融合”教学基地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室和实训场所融为一体。因此,有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的实训设备、设施及相应学习环境是“课岗融合”教学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学校要进行温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教学项目标准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生产性实训工场;建立土壤肥料、种子质量检测等实训室,购置相配套的实训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由于实训基地投资大、周期长,学校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开拓企业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现场。

4.“课岗融合”的教学安排要考虑季节性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有其特殊性,学生的认知和操作对象是有生命的栽培植物,而植物生长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受季节影响。因此,植物生产必须合理控制农时,在教学及训练内容安排上,要围绕农时转,跟着节气走,做到教学接近生产实际。

5.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系统,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评三部分,做到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注重岗位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实现考评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考核前,教师要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出现的情况,展示、交流学生取得的优秀项目成果,并根据项目成果(如作物产量)或项目总结报告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第5篇

[关键词] 马铃薯 种植技术 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188-01

马铃薯是吴堡县的优势传统产业,最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把握优势、科学辩证,将吴堡县的马铃薯产业做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型产业。吴堡县年种植面积在4.3万亩左右,产量超过了36000吨,70%的马铃薯可用于食用,其他剩余的品种适合进行深加工。随着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加强对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推广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结合当地种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吴堡县马铃薯种植现状分析

首先,品种推广分布多样化。最近几年,吴堡县的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有紫花白、冀张薯8号、陇薯3号、夏波蒂、布尔班克、费乌瑞它等品种,其中第紫花白推广种植面积最大,而其他的品种的推广力度比较缓慢;其次,免费发放马铃薯品种。最近几年,该地区为了进一步的推广马铃薯种植,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工作合作下,实现了马铃薯种苗的免费供给,其中免费发放的品种主要包括了紫花白、费乌瑞它、陇薯3号、冀张薯3号、冀张薯8号、同薯23等新品种,其中大力发展紫花白种植,其旱地亩产能够突破1000公斤以上,水地亩产能够突破2000公斤以上。

二、吴堡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1.加强科技创新为马铃薯种植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在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仅仅围绕马铃薯品种、种薯、栽培技术、贮藏运输以及深加工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开发,不断加强马铃薯产业技术开发,规范马铃薯生产各个环节,切实提高马铃薯的种薯质量。同时还需要完善检验和监督机制,对马铃薯进行深度的资源开发,加强新品种创新以及种薯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展马铃薯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2.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升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

应该在吴堡县积极的应用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种植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科学配方施肥,采用高垄栽培技术,机械化种植,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中的普及和应用。特别应该加大已经趋于完善的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技术,并积极的推广早地脱毒马铃薯合理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和旱地地区地膜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并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进一步的完善各种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体系,不断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水平。从事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要真正进入到种植户的田间地头,切实为农民群众做好技术推广服务。

3.积极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种植的效率

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最终要依靠机械化生产来解决,这就要求各级农业生产科技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根据当地的土壤和地形条件加快推进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割,要研究适应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农机,尽快实现马铃薯栽培的机械化生产,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率。

4.加强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要加强马铃薯科学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一批能够引领市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制成,产业链条具有明显优势的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并要充分发挥这个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推动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成熟应用,促进吴堡县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建立示范基地过程中,应该以吴堡县已有的种薯翻译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政策和自己的扶持导向,支持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打造国家级别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批新型的科技示范基地,加快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带动马铃薯种植技术平稳的推进。

5.加快产学结合,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吴堡县应该依托当地的农业大学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的开展关于马铃薯种植技术产业方面的技术开发,成果的引进,并肩严重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吴堡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积极的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选育出具有高产的马铃薯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不断加快吴堡县马铃薯研发基地的建设。

6.完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支服务技术推广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

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马铃薯产业科研就似乎服务体系,通过选派科学技术人员去参与科学研究和培训,培养和组建一支专业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大面积的技术培训活动。同时还应该向种植户积极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先进的马铃薯产业科研成果,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种植技术水平。

7.加强组织领导,为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科学技术部门应该把科技促进马铃薯技术推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加强组织的领导,强化措施,积极的推动先进马铃薯中是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还需要积极的鼓励和支持马铃薯企业申报国家级、升级或者市级的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努力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启银,高明文,张祯勇,马松明,陈代全,陈建平.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

[2]段德芳,周从福,胡玉霞,杨忠热. 三都水族自治县秋作马铃薯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

[3]张海霞1,李美娜2,付增娟3,于海峰3. 土壤条件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作用[J]. 吉林农业. 2013(24)

[4]朱华龙,蒋毅敏,杨培权,金荣孝. 桂林市雁山区马铃薯种植区土壤养分现状及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7)

第6篇

所谓立体农业,主要指在特定的土地或者水域范围内,通过生物和时空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能量、物质等循环使用,整合多元化资源,由若干生物共同构成立体植物、立体养殖等产业结合,实现高效化、低能耗、高质量的集约型农业发展,进而提升物质转化效率,增强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传统间种、复种、套种等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立体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当前我国已着手采用上千种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工程项目。

一、立体农业结构特征

1.物种与食物链

物种作为形成立体模式的基础,在实行立体农业种植技术过程中,物种既包括第一生产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次级物质再生产的肉食性动物及草食性动物等,可完成物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食物链的构成主要结合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循环利用、转化等规律,通过对食物链的改造、优化,提升营养供给,实现区域内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

2.时间与空间

在立体农业种植中,时间结构主要指结合季节规律、物种生长和发育周期等,进行环境因素的优化调整,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物种的时间顺序安排,以此实现高效作业目标,增强物种容量,实现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在立体空间结构模式中,强调了各个物种的地上与地下分布、陆地与水中分布等。立体农业结构密度,则强调个体与群里之间的距离。

二、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

以某缓丘陵区为例,农作物大多位于坡耕地中。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集中在5~10月,该期间降雨量约600mm,是全年降雨量的越70%以上。同时该时间是农作物生长、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采取传统的坡耕地种植方式,不仅产量相对低下,且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一,由于大多农作物的覆盖率比较低,吸水性能弱化,可能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其二,以大多农户的作业习惯来看,主要采取单茬种植,通风透气性能不佳,不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吸收,造成农作物良莠不齐,品质不好,产量不高;其三,考虑到耕种地区的气候与土壤状况,结合水土保持耕种原则,如果采取横坡耕作形式,可能造成防汛期间的排水不畅通,农作物受涝严重,不利于产量的提升;因此农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常采取顺坡耕种形式,增大水土流失可能性,造成防汛期间大量养分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由于采取坡耕地种植方式,可能造成农作物产量低下,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等,结合农业生产作业实践经验,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出采取立体农业种植技术,既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加大复种指数,也可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必要性与合理性。

三、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运用

1.优化立体农业种植技术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生产作业要求,同时避免由于不当耕作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进行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农业种植技术与土地保护措施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横坡耕种模式,推行立体农业种植,实现农作物的高矮间作。具体种植方法为小麦、马铃薯和玉米的间作。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或者种植习惯选择主要作物品种,并呈“带状”按照作物种植的季节进行排序。例如,10月份种植小麦,以带状为主,每间隔约2m距离留有一块空地;翌年2月种植马铃薯;小麦4月份成熟之后即可收割,再种植玉米;马铃薯6月份成熟之后,再种植晚秋作物。注意预留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规格均为2m,以便于透气通风,更好地接收光合作用。

通过实行立体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作物的高矮排列,既符合作物生长需要的阳光,也能保持透气通风,极大增强耕地的复种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另外,由于采取高矮间作方式,可减少由于降水而对地面产生的侵蚀作用,有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

2.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力度

立体农业作为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发展模式,着重于开发空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强调高投入、高产出。另外,立体农业除了立体种植或立体养殖模式以外,还应逐渐拓展到沼气池微生物发酵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这就需要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力度,全面支持立体农业发展。

3.支持农业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立体农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例如,实行多熟制的立体农业,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种植技术。另外,立体农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群体生态学等技术手段支持,实现群体之间的优化配置,科学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才能确保不同生物种类在同一空间内的共存,并形成若干层次,实现农业生物的立体化空间分布。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科技,才能真正为发展立体农业种植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技的进步,可促使农户增强对立体农业发展的意识,自觉改善立体环境,增强农作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力,实现小流域治理目标。

4.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发展立体农业,发挥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由于立体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广大农民提高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推广。因此,应做好农民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由农业科技人员推行技术承包模式,加强技术服务力度,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立体种植技术,宣扬先进成果,促进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推广;措施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农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不仅会受到种植技术的影响,还会起到田间管理的作用。能否高效开展田间管控活动,这会对农作物经济效益带来决定性效果。要想充分保证绿色小麦的种植价值,务必需要深入分析田间管理模式与技术推广方式。

1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的作用与意义

在国家制定推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国策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成为创新研发的种植技术,鉴于这类种植技术可以充分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与健康度,一经问世后出现较为理想的普及潜力。这项种植技术推广与国家绿色经济生态发展规划相吻合。由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符合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并且满足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需求,因此有着理想的推广意义。现在,针对这项种植技术推广的作用与意义展开分析活动,有关内容如下所述。

1.1技术推广的作用

首先,这项种植技术在推广时能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农业科技给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农业科技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替代且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全面、高效及稳定地发展农业经济,这是现在最需关注的发展议题。特别是粮食作物占农作物较高的比例,假如没有较强的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水平,直接会限制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有鉴于此,务必要加强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关注度。以现有情况来看,伴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渐渐会有更多的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在此农业市场发展环境下,可以更高效激发大量农户群体开展绿色小麦种植的主观意愿。有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致力于全面开展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

1.2技术推广的意义

首先,这项种植技术在推广时成为协调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由于小麦农作物受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其种植面积有着减少的趋向。不过,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一类粮食作物,其整体市场需求在持续增多。为了解决上述矛盾现象,可以通过应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以提升其产量。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属于农产品产量及其质量均较高的一种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这项农业种植技术,能够解决小麦在种植领域与市场需求层面中出现的问题。这项种植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由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降低了无机肥的使用量,同时减少涉农化学成分的耗费量,而且优选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相应层面上会减弱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譬如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环境等。

2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措施

2.1绿色小麦种植要点

山东省是国内小麦作物的重要产区,有着满足粮食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工作责任。不过,现在该省农户群体仍是选择传统的小麦种植模式,轻视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在生产活动中想要增加小麦的产量及其质量,还是会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没有深刻意识到农药与化肥的大量施洒给农产品健康产生的显著负面影响,仍是不了解这种做法会让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残留成分,甚至可能会给农作物质量构成体系带来破坏。上述的种植问题可能会对当地土壤品质产生影响,而且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务必要全面普及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以此增强小麦作物的生产效能。这项种植技术主要涵盖如下所述要点。2.1.1小麦选种选种是小麦种植活动的筹备工作内容,合理选择种子,会保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选种时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与土壤等因素,山东省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环境条件,存在集中降雨与温和气候的气象特征。省内年平均温度范围是11~14℃。较为适合的选择为山农22号小麦品种、鲁原502小麦品种、烟农5158小麦品种以及济麦22号小麦品种等。依据原先积累的种植经验进行分析可知,上述几个小麦品种不管是在抗病性能方面,或者是环境适应力方面等,均是有着显著的种植优势。在具体农业种植过程中能够参考地块土壤条件,选择最佳的小麦品种。2.1.2种子处理这项操作的核心用途是提升小麦种子的成活率与抗病虫害能力。通常来讲,需要在播种前的7天之内完成种子处理工作。首先是选择晴朗天气,并且在一日内做好晒种活动,让小麦种子持续暴晒时间范围是2~3d。其作用是强化种子的吸水能力,从而产生更好的种子发芽率。之后要精挑小麦种子,完全筛去有机械损伤或者病虫害的小麦种子,再通过药剂搅拌方式,以提升小麦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2.1.3选地和整地参考小麦种子的生长习性,优选富含有机物成分且平整地层的土壤,尤其是要具有理想的排水环境。当土壤中有着前茬作物时,在完成收获工作后需要进行深耕灭茬操作。在进行整地时,要让种地深度控制在25cm以内,让土壤的密实度下实上虚。如果当地出现较为显著的病虫害现象时,需要进行消毒工作,一般会选择温湿麦麸与白僵菌的拌合物作为农药。2.1.4播种作业小麦的播种日期与播种方式,会给小麦农作物的产量及其质量带来相应的影响。需要在考量当地气候环境与小麦品种的生长需求后,确定适合的播种时间。考虑到山东省气候特征,可将小麦播种日期选定在10月的前20天。在此之中,分析小麦种植规模情况,优选机械播种模式。在播种之前,仍是要做好播种农业机械的调试工作,能够更好地保障播种设备有效运行状况,规避重播与漏播等问题。除此之外,要将播种深度范围控制在3~5cm,将播种量范围控制在7.5kg/667m2~12.0kg/667m2。

2.2科学灌溉

可以将小麦灌溉种类划分为春季类型与冬季类型。其中,小麦冬季灌溉越冬水的作用是要让小麦可以安全越冬、保障早春肥水后移的重要农业种植措施。越冬水可以规避麦苗冻死问题,为来年小麦返青保留充足的水分,能够实现冬水春用与春旱早防的效果,同时还会使土壤沉实以及除灭越冬害虫等。需要在遵守因地制宜原则的前提下,确定越冬水浇灌时间。考虑到缺乏肥力、有着地力较差与较小群体,同时长势不佳的麦苗弱田,可以在11月下旬及早施浇越冬水,同时要做好浇水追肥工作,通常尿素追施量约为150kg/hm2,能够保障小麦的长势;通常的麦苗壮田,要是当天气温均值减少至约5℃(11月与12月的交错时期),理想的越冬水施浇时间是夜冻昼消。春季灌溉时间段设置在来年3月与4月的交错时期,并且要科学施肥,让小麦茁壮成长,从而降低病虫害风险。

2.3合理促控

结合小麦的实际走势,选择田间促控方式。首先,这体现在促弱转旺层面中。较晚播期的晚茬麦田没有足够的积温状态,这是成为年前壮苗的核心影响要素,主要采用以促为主的田间管控方式。针对较差墒情的地块土壤,最先需要关注的是苗全苗匀的种植效果,需要尽快浇灌出苗水,接着在适合时段进行超过2遍的划锄作业,从而对麦苗早发产生促进作用。针对有着较好墒情的晚播弱苗,通常不会冬前追肥浇水,防止因低温减少而不利于发苗的问题,可以进行2~3遍的浅锄活动,同时展开松土操作、保墒操作以及增温操作,从而对麦苗早发产生促进作用。然后,就是体现在控制旺长层面中。针对有着旺盛长势的小麦,需要在冬天前进行小麦幼苗生长抑制的处理。了解麦苗的实际长情,选择变压器碾压的手段进行多次压实操作,同时能够融合深中耕作业,选择先中耕后镇压模式,在控制旺长过程中压实土壤,防止出现透光问题与冻害后果等。在镇压时选择镇压装置沿着小麦的横向进行操作,一般的镇压频率为1~2次。

2.4病虫草害防治

在防治病虫害时,务必要合理与科学地应用相关农业科技,从而产生更具高效性的防治作用。在对小麦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尽量避免选择高残留与高剧毒的农药产品,而且要严格遵照农药的使用周期要求。在进行麦田杂草清理时,尽量是以冬前除草为核心,以春季除草为辅助。在秋季小麦出现3叶状态时大量杂草将出土,小草不具备更强的抗药性,因此首选冬前化学除草方式,只需进行一次化学除草工作,基本能够实现麦田草害的防治效果,并且不会对后茬作物产生明显的影响,需要把握这段理想的化学除草时机。最常见的绿色小麦种植病害是多发于春季的纹枯病与白粉病,需要重视防治的关键期,结合麦田实际的病虫害问题对症下药,选择恰当的农药喷洒时机,并且尽力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3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措施

3.1加强种植技术推广

目前尽管农业部门加强绿色小麦种植的宣传力度,不过在某些地区或者一些农户群体,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应用的重要价值。所以,农业部门需要不断强化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在更大化层面上借助于各类宣传手段或者途径,显著增强农户群体对这项种植技术的关注度,同时愿意长期有效使用这项农业种植技术。在提升小麦产量的同时让农户增收,以农民想法作为分析角度,宣传小麦绿色种植技术具备的优势,使农户更加深入获知这项种植技术对其产量增加具有重要促进效果。

3.2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对于传统的小麦种植技术来讲,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有着更高的技术水平,并且需要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基于此,农户群体会因为资金与技术等限制性,最后弃选绿色小麦种植方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制定与推行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且增加资金扶持力度,从而激发农户参加绿色小麦种植活动的主观意愿。首先,相关优惠政策能够产生相应的激励效果,使农户从主观层面上更青睐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同时想要参与到有关的技术学习培训活动,了解更多的相关农业技术要点;其次,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可以减少农户群体选购农业生产机具的成本开销,这为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实践提供所需的农业生产设备。借助于政策与资金的多重保障,充分调动农户开展小麦绿色种植生产的热情,从而有效实现相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发展目标。

3.3建设绿色种植技术示范基地

想要增强农户对绿色小麦种植任务的关注度,要选择指定地块打造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在此之中,既使农户全面认知这项农业种植技术要领,也给农户展现出这项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效。在构建与发展示范基地时,应分批次诚邀农户在现场进行参观与学习,同时指导农户群体参加到绿色小麦种植活动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农户群体掌握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从而为后续的农业技术推广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体现在小麦收获时节,能够使农户亲身真切感受到农业技术生产的优势,激发农户选择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主观意愿。

3.4深入基层完成技术推广

在完成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后,仍需要下派一些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到基层,给农户群体的绿色小麦种植生产活动提供必要指导,同时辅助他们创建完善的田间管控规划,保障一些采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农户获得较为理想的收成,并且让这些农户发展成相关技术推广的主力军,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使农户群体更加熟练掌握这项农业种植技术的精髓,同时深入了解到这项农业种植技术对小麦的增产与增质带来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尽管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具备较为理想的优势,不过农户对其没有较高的接受度,因此会让这项农业技术出现推广和应用的困境。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优化推广方案,有效开展基层农业技术的指导活动,让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体现出其实际生产时的效果,不断增加小麦的产量及其品质,更好地符合现有的农业市场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于善凤.分析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策略[J].现代农业,2020(7):67-68.

[2]李海云.浅论绿色小麦栽培技术推广与田间管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11-12.

第8篇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民通过传统方式增收越来越困难,效益越来越低,只有掌握新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因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就以罗平县马街镇为例,说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2014年以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可分为以下几块:

1.1马街镇科协牵头,组织农科、畜牧兽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培训,马街镇共有12个村居委会,每年抽取4-5个村居委会培训。

1.2农科站根据当年出现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实时讲解和防治(如: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蚜虫等等)。

1.3马街镇残联牵头,组织农科、畜牧兽医对1-2个村居委会的残疾人进行常规的种植业、养殖业培训。

1.4马街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请罗平县职业中学老师在阿东、扯土两个村委会按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劳动力转移、生猪养殖培训。

2.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速度和接受程度较低加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次数少,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都比较窄,故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差。2.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概念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范围内并没有专业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机构,基层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设立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意识,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参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识,相关农业科技并不能有效传达给广大农民,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得不到应有成果。2.2教职人员缺口较大受到乡镇基础教育水平较弱影响,乡镇以下农业技术骨干的数量较少,能够承担起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职责的教职人员数量缺口较大,虽然他们对于新型农业科技、农机认识程度较高,但并不能有效地完成对农民群众的讲解和教授,因此,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通常较低。2.3培训对象比较小众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按对象培训,残联的只对残疾人培训、妇联的只对妇女培训、2014年以来,各块的培训基本上都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培训对象窄,培训次数少。像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培训的时候都是组织部门出钱请他们来听课,一部分人只是来领取他的工钱,根本没有认真听课,而一些其他人(如:种养殖能人、种养殖大户)却没能参加。2.4培训内容比较窄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由于经费短缺,培训内容也只能从常规的种植业、养殖业入手,培训养猪、养牛以及一些常规病的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防治等,而对于魔玉及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基本上是个空白。

3.改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问题的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

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是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工作的重点,基层政府应当考虑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协、农科、残联、妇联、农机等多家机构,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统一安排,统一培训,不能你培训你的,我培训我的。

3.2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对象不能仅是残疾人、妇女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吸收更多的培训对象,特别是让一些种养殖能手、种养殖大户参加,把他们的难题解决了,还要把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让他们培训周边的群众,由他们带到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培训内容要扩宽,特别是一些新鲜的种养殖业,要把培训老师送出去,学好、教好农民。

3.3引进企业、传授技术

引进“太极集团”、“云南白药集团”这一类生产加工型企业,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土地流转费,由企业带领农民种植中药材,让农民逐步掌握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3.4办好大、小春样板,提高周边农民科技素质

从种植品种、种植规格规范化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各方面办好大春、小春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为生产率。

第9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及时成立了“农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组员从农业办、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抽调组成,同时建立健全了镇农技“110”服务站,全镇13个行政村也相应成立了“科技工作小组”,形成了两级科技网络。镇委、镇政府把这项工作真正列入了工作日程,制定了“工作计划”。年,召开全镇科技工作专题会议4次,及时汇报、小结和布置科技工作,解决了科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科技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抓好科普培训工作

为了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我镇建立健全了镇、村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点和电子农务服务站,并有专人管事。成立了瓜菜等协会,组成人员有80多人。我们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推行农业实用技术工作。为了科技服务工作抓落实,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各村建立科技工作宣传栏,定期出版宣传科技内容。利用各村广播站有线电视等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二是安装“农信通”,收集、科技和市场信息,推进“三农”信息化。三是建立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知识、法律、科技等教育。九是分专题、分阶段进行科技培训,如蔬菜种植、家禽饲养等技术。我们还聘请专家和农艺师为农民授课,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指导,如防虫害、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家禽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等进行专门的现场讲解指导,让各农户在各阶段都能听到和看到适合自己的可操作实用技术。一年来,我们开展专门种植技术培训班5期(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参加的农民达525人,另是,以会代培训7次,共培训2090多人次,并印发农业技术资料3500份。九是在全镇成立了九个农技协会,培养科技致富能人多人,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发财致富。九是送书下村,为农民提供文化、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精神食粮。九是发挥“农信通”和广播作用,及时收播有关三农政策信息,宣传镇里的好人好事和运用科技发展经济的典型事例。九是为了保证科技信息的畅通,我镇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员的积极性,组成科技服务联系人13名,深入到村、组为农民服务,使我镇科学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九是制定一套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工作制度,并鼓励农户遵守制度,使全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

三、结合本镇实际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为了扎实创建科技进步先进镇,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我镇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利用电子农务和“农信通”平台,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年我镇重点开展农技服务工作,深入田头开展种植业生产科技服务。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推广应用科学种植技术,不断引进新优品种,使我镇无公害蔬菜品牌,逐渐形成。由于年科学技术种植得到不断推广,科技服务不断完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