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学专业特色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8 11:2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学专业特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学专业特色

第1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中医学专业 特色教育

近年来,我校中医学专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这一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提出背景、培养模式,总结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旨在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提出背景

五千年来,中医药学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早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诫。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在我国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而被普遍认可,其临床疗效和学术思想正为世界所关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为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学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中医药人才需求增加;然中医学专业人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欠缺。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为连接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中间体。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中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中医院校来说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二、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

1.双向选择,组建班级。我校先后与多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多个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就业意向等,报名参加相关的特色教育方向班。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组织面试。结合学生的面试情况及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确定各方向班的入选名单。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执行中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色培训。各个方向班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是由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培养,同时各方向班还组织不同的素质拓展活动。学年结束,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成绩评比,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有意向加入企业,企业将优先录取。

3.顶岗实习,自主就业。加入校企合作方向班的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全部临床实习模式,亦可以选择临床、企业模式,即实习期的后3个月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了解企业。而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工作。

三、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

1.对于学校来讲,校企合作办学,有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有利于高职中医学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实践教学环境,组织学生业余时间到企业学习与实践;校企共同开展编写特色教材、科研等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对于行业企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发特色教材、开展科研等,可能促使行业企业的理念等发生改变,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或产品研发力;企业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吸引大批的优秀学生选择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被相关企业留用,成为相关企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3.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参与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可以学习更多的不同方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通过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习及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2]。而高职中医学专业,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精准化、职业化、规范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以前的经验,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特色 美术 模块化 自主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参差的教学水平、脱离实际的课程内容,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坚持以学前教育专业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交流平台,以学前特色美术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研讨实践的意义在于:建构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美术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毕业生质量为评价标准,以模块化教学模式为主导,提高专业建设。

我们通过对2011年123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吉地堡、樱花等13家幼儿园,2012年115名毕业生就职的金州区中长街道、拥政街道等15家幼儿园,2013年106名毕业生就职的开发区格林、金石滩等23家幼儿园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得知:教改后的毕业生直接上岗并能独立带班上课的毕业生由改革前的38.6%上升到现在的78.5%;毕业生的保育合格率由改革前的69%上升到现在的93%,节约再培训人力成本79.1%。实践证明,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的矛盾,提高办学质量并服务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传承传统特色美术教育中,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抓手,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一、坚持职业能力形成模块

借助见习、实习实践课程,利用美术课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做”专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人才需求标准,结合职业与专业特点,通过幼儿园实践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习得职业工作能力,积淀职业素养和知识经验,解决实践课程中幼儿美术的显性问题,储备“职业”能量。

二、选择传承内容主体模块

在实践中融合传统特色传承内容。

1.采取行动研究法,在美术活动中不断实践研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方法。

2.践行体验法,实践对接,形成有效、可行的模块化活动方案。

与幼儿园园本对接形成特色校本,筛选剪纸、扎染、陶泥、国画内容。我在《扎染》课程中,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平台,结合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与宽容性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化。在园本中采取介入式,重在简易认知体验。在校本中采取深入式,系统学习与传承传统体系,有序地运用“双做”理念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模块,课前形成初步的理论与感官认知,课堂中将知识与技能层层深化推进形成统一认识,课后积极拓展,完善体验扎染的惊喜与奇妙。

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在探究中,形成特色继承与发展的模块,能更切实地解决师生、师幼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形成自主创新合作模块

通过我们校内外调研实践看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般方法即观察法、范例演示、游戏练习、语言指导。而且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别注重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感受的培养教育。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坚持实践性、启发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原则,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余地。例如在国画《金鱼》的教学中,把国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传授给学生,把表现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手创作。通过反复实践,启发学生学会剖析问题,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汇去说明表现,大胆释放与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定具体形象,通过形态、动势、颜色的认知复述,我再把金鱼的画法分步示范讲解给学生,强调传神达意的笔法与墨色、水分与墨色、笔锋与形象的处理关系等,最后布置学生临摹并思考:怎样使你画面上的金鱼更生动?让学生注意总结,自行发挥,体验创作。而幼儿教师在应用水墨教学时则要时刻鼓励幼儿大胆绘画,一步步清清楚楚地演示讲解---先把羊毫笔蘸清水后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金鱼的头和背;再蘸淡墨画鱼肚鱼尾、鱼鳍。待全干后用浓墨勾画出嘴、眼。要尊重稚幼的表现手法画出的各种有趣儿的、不规范的个性形象。

四、拓展全面多元评价模块

利用课外拓展,注重对我们学生和幼儿们的兴趣培养与能力体验的全面多元化评价。

设计方案:我们的学习任务以生活、学习、归纳、表达四大块为着陆点,设计方案的全面、系统、规范更能满足学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行为实践: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三贴近”原则,把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可参内容植入到课堂动态检测评价中。

分享感受: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在学生角色转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故事插图、课件制作与语言表述的教学能力培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地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因材施教形成“新”的综合技能,以满足“准职业人”学岗结合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发现,还有幼儿教学的实际工作有待于完善与细化。所以我们力求把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岗前培训常态化,打造出更多“做人讲忠诚,做事肯吃苦”的高品质毕业生,为用人单位输送倍受社会赞誉的实用型人才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3]杨景芝.启迪儿童绘画[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考证;计算机;专业教学

引言: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社会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就业中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使中职学生在浩瀚的就业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就能就业,这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1.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薄弱,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新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少良好的思维习惯,所具备的计算机素养差异性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往往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如:QQ聊天,电子游戏,收发邮件等。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系统学习。

1.2教师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已成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然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一位教师常常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教师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

1.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现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忽视了实用性和前瞻性,又缺少相关行业规则了解,学生毕业后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进入职业岗位,即使就业也需要再次培训。显然,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脱节,学生毕业后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1.4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教学培养目标缺少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以及课程设置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同学校,甚至一间学校内部都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出现职业教育因地,因师而不同,差异较大。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看到,许多学校的专业虽然课程名称一致,但是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对教材依赖度过大,往往根据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授课计划,而没有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情况。考核方式千出百态,考核标准因人而异;普遍存在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谈不上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了。由于考试肤浅,学生容易过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因而放松学习。整个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

2.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技能考证

2.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突现专业特色

当今社会计算机论证考试多种多样,主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四级;该证主要衡量一个人的计算机素养,缺少专业特色与社会行业有脱节 。本文所谓的技能考证证书是指:国家人力资源部门颁布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等,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有: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图形图像,网页制作,电脑维修,网络维护,动画制作类。笔者曾多年参与计算机考证工作,对这类考试要求,考题情况比较熟悉。这类考试教学培养目标明确,试题质量高,考核实操性强,能比较真实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特色突出,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

2.2技能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

在发达国家,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各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行业理事会的组织和领导下,设计完成了不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在全国施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个比较灵活,连贯并广泛被行业所接受,具有完备的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近年来,该体系正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确定了明确目标,使得职业教育和鉴定考核不再以传统的学术性,知识性内容为目标,而是以完全结合产业界需要,完全结合生产和技术实际的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为确保该体系的持久适用,与时俱进,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最新的市场需求,行业咨询委员会定期对能力标准说明进行更新,以配合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更新,以保证开发的课程具有前瞻性,适合行业各种教育培训的需要。这个分布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俗称技能证书。从它的发展由来,可见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3.技能考证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和现实意义

3.1深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突出专业技能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由技能证书的产生,可见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正好满足上述要求。

3.2 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入学后,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介绍技能考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一到二个技能证书作为自己学习的奋斗目标,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证科目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技能考证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大纲要求,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以探索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终生受益。学习中,及时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并将期末考试改为技能考证等。教学实践表明: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考证,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3获得技能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如何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由证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可知该证书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专业学习,就业指导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工学结合,六层推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一边进行技能考证的学习,一边进行职业体验,最终获得证书,进入顶岗实习、就业阶段,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实现毕业即就业,这样的证书必不可少。在以往的毕业生就业经历中,都有很好的证明。可见,获得技能证书,学生社会地位与就业竞争力都会大大增强。

3.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老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使计算机教学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考证既是考学生,更是考老师。一个学校要申请认证考试,一定要先培训教师;教师要带领学生考证,教师必定会自觉地了解各种考试信息,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教学、辅导、带领学生考试,积累丰富考证经验,定会使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到技能证书的考试行列中,获得高级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促进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对教师执教水平的信任。

笔者多年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工作,并参加了深圳市人力资源部门指定培训机构的“广告设计师”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了职业资格考核,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个工种级别的认证,主要用到Photoshop和AI这两种平面设计软件,设计的产品主要有:平面广告产品、包装,商标,书籍装帧,插图等。理论考核涉及面较广泛,主要有:广告学,广告法,美学,本行业相关规则等。主讲老师不仅是教授、高级技师、通过美国Adobe公司认证,更是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评员。丰富的理论知识,新颖的教学方式,娴熟地软件使用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人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完成了培训任务,真有一种要到广告公司小试牛刀的冲动。

培训结束后,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的过程与方法,灵活地渗透到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图形图象处理的计算机工种认证,带领学生们设计出各种标志图形、艺术像、班集宣传海报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学生们上交的作业,色彩斑斓,生动活泼,不仅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望着学生们一幅幅充满稚气,富有创意的作品,心中倍感欣慰,增强了专业教师上好数字艺术课程的信心。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将不断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挑战,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采取对策,积极尝试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让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这条人生之路上,阔步前进。在多彩的人才大市场中,发出她们特有的光芒,彰显优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为培养出身心特别健康,品德特别高尚,技能特别过硬的中职学生而继续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国富 钱飞卫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 海洋出版社2010,1

第4篇

【关键词】移动教学模式铁路特色应用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IT建设比较充分,建设了比较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系统。但是,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移动性,靠办公室、教育、宿舍的固定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获取到相关的专业信息、能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快速得到解答。老师们也希望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的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据官方统计,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量已经超过5亿。这其中,以年青人居多。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学生年龄层大概处于17-20岁之间,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因此,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修改,以便能用学生所适应和习惯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惑。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也正是考虑和迎合了目前年轻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现状,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讲授和传播。

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介绍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2)铁路特色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学要求;(3)如何将移动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铁路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发展现状

所谓的移动学习,目前业内对其公认的定义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印刷的课本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所以移动学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有:(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的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但是作为早已走出校园的社会人来说,如何有效、快捷的获得教育机会,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而移动学习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学习也不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所有的人,无论学生与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通过移动教育体系来获得知识、自我提升,从而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由于受到移动技术等发展的制约,对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较大差距。比如在2001年英国的Ultra lab实验室就主持了M-learning项目,主要研究移动教学,其外还有2007年欧洲的“移动游戏学习项目”等,参与研究的国家的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我们国家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项目研究,最初是从2001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的;随后国内大专院校教育院系、部分企业等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不断的加深和积累。到今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后,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与之配置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成熟。

目前,在移动教学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有下面这些做法和成果:

1、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移动学习相关会议,了解和学习目前世界各地移动学习的经验和成果。近年来在我国承办过的几项大的会议的有: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WMUTE,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MULE2010,都是国际知名“移动学习”相关国际会议。

2、开展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学习研究应用。比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百科、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农信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3、通过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共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典型的如1999年4月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由国内SCC公司及南开大学与日本松下公司合作。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和途径,国内的移动学习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国内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本土化和改进。

二、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类高职院校,普遍都带有着浓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大部分的铁路类高职都是曾隶属于原铁道部管理的学校,本世纪初,由于铁路行业主辅分离,铁路类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并升格为高职的学院。而这些铁路高职院校的特有专业就是指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所涵盖的专业,具体专业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机车车辆检测与维修、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乘务、铁道运输经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铁路特色专业有着较强的行业特点和对办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溶入到这些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特点:(1)行业背景浓厚。(2)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要求高。(3)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技术性强、与外界丰富的教学理念、模式脱节。(4)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

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我们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溶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年轻学生当中已经普遍流行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称之为“微信课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用到了下面这些信息化方式和手段。(1)智能手机,现在在年轻的学生人群中基本上人手一台。(2)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通讯工具。(3)我们制作了自己的“湖铁科公众订阅号”。(4)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的“微信课堂”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微信课堂”-移动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微信课堂”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以学校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设计。

《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杂、涉及面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靠课堂内的45分钟教学,很难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就算完成也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有效的达到我们原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为了让这门课的教学能有趣、形式丰富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分成了课内讲授部分和课外移动教学部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的是课外移动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1、根据工种特点制定学习任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铁路上的工种定位是中级信号工。我们根据中级信号工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在结合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程的移动学习任务单。

在移动学习任务单中,详细地说明了这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几类设备以及各设备需要了解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由于,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对设备作用、原理图、动作程序进行分析。而对于这些设备的检修参数,由于量大,面广,是无法靠正常的课堂讲解完成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和解决。

2、微信平台反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向老师提出问题,来向老师进行询问。通过“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老师能把学生们通过手机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然后根据问题所隶属的不同任务来分别编制出相应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并把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的储备资源放置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方便学生上网预习、查阅。

3、灵活组织微信课堂,组织学生随时开展课外辅导。针对前面形成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中的疑问,老师会统一时间开展课外的教学辅导,当学生们完成问题的预习后,就可以通过微信课堂进行课外的集中解答和讨论。

4、教学监测。“微信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到能对这种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观测和体现。借助我校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交流纪录永久性地存储在服务器,对于“微信课堂”中产生的数据(文字、图片),也能以文档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方便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辅助评价之一。

四、“微信课堂”-实施经验总结

我们在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的部分班级当中使用了“微信课堂”教学法进行了课外的移动教学指导。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以后,在此,我们主要就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做说明。

1、“微信课堂”对任课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微信课堂”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检修参数和指标进行介绍和讲解,是对课内教学的教学补充。因此,这对专业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专业老师除了要非常熟悉课内知识(比如:原理、电路动作),也需要了解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知识。

2、邀请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参与教学指导,及时公布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微信课堂”的目的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课外移动教学的任务,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微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部分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参与主导“微信课堂”的实时讲解、讨论。以此,希望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课外移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微信课堂”这种移动教学方法是对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包括教学过程实施完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但是,这种教学评价制度又于传统的课内教学评价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对课外移动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呢?根据我们的课外教学内容,我们对《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评价设计:(1)根据同学们使用“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2)根据“微信课堂”环节实时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结束之时,针对课外的检修参数等学习内容,我们会进行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与课内讲解知识无关,而是与移动教学环节的内容相扣,以此,作为对课外移动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微信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微信工具的方式,将课外地点分散的学生通过平台组织成虚拟课堂,由老师对课内无法完成和详细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一定在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只需要学生开通微信,登录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按照老师的课堂内容和要求参与学习即可。

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部分学生的《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初步的实行后,学生们的反应良好,但是由于是试行阶段,在制度和政策上还有设计思路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充实。争取在听取学生、授课老师等多方面的建议后,能不断丰富这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河北大学,2009(06).

[2]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信息与电脑,2012(12).

[3]张玲.中国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4]马云云,吴飞燕.浅谈微学习环境下高职教学改革.高等教育,2013(9).

[5]宇善良.多媒体技术的铁路专业理论信息传递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7).

[6]钱吉奎.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教育管理研究,2010.

[7]戴勇山.铁路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2).

[8]张翠荣.移动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2012(5).

[9]王倩.面向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5).

[10]蓝丹.移动教学平台组建的需求及现实分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

[11]李国强.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对教育的影响与前景展望.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

[12]王键.运用云计算探索新机制开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9).

[13]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发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特色;方法;计算机教学;医护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水平要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从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特色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教学与医护专业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1]。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符合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还要符合其专业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与医护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还要紧密结合医护知识,把计算机知识作为学习、职业生崖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体现教学实践的双重价值。例如:在进行网络资源下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下载的内容可以紧密结合医护相关知识进行,搜索“护理礼仪”、学习“人体解剖的意义”等相关文字资料,搜索“心脏解剖图”、“上肢解剖图”等图片资料。在Word作品这部分教学时,任务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可选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等科室的病房的温馨提示、健康小知识的设计。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教学。

2.教师知识储备与医护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加强本专业学习外,还要增加医护方面的知识,走访医院和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护理手段与管理手段,了解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应时展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护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计算机学科以实用性强、更新快为最大特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很快,多年来我校使用过多个版本的计算机教材,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此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更为符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但在卫生学校,还需在教材挖掘的基础上,更多的针对学生职业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深加工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出更为符合医护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加强实践课的改革与创新。教学中除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和实用性,确定出大的任务(主题),在大的任务(主题)下由N个小任务组成,在每个任务呈现前,由学生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出学习任务。任务设计中可以跨主题、跨章节,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操作。例如:在文件与文件夹管理这部分时,枯燥、乏味,又没有其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安排教学中,先讲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下载,随后出现实际问题——资料太多、杂乱无章,这时引出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这部分内容。实践课的学习任务,要紧紧围绕知识点,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点和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来设计安排,任务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实践课的效果。

三、善于应用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2]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的整合,任务驱动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水平和效果,合作学习提高了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学生情况,整合教材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

2.教学目标分析。每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提出知识点,对于封闭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对于开放型任务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教学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3.学情分析及学生分组。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工具性学科,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医护专业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计算机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刚入校,相互间不熟悉、不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按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一般为4人一组,好、中、差比例大约为1∶2∶1。笔者一般是采用教师指定和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分组,教师指定好的不能同在一组,差的也不能同在一组,每一个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和一个差的,其他的学生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这样的分组,能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有所相当。

4.组织教学。(1)创设情境,引入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尽量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特点,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2)呈现学习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合作学习中任务设计原则与模式,任务设计要着重关注:一是小组的互赖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二是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奖励(评价)和角色进行设计;三是关注学生的合作空间;四是关注个体责任,明确职责;五是关注小组交往技能奖励及培养原则;六是关注小组自评。任务设计要从任务的要求及目的、任务的操作程序、任务的评价及任务的延伸几个方面来考虑。(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紧紧围绕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学会交流、关心、帮助同学,实现小组成绩的最大化。在合作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要求更高了,教师角色更多了,他是学生合作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启发者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去,每个人的努力将决定小组的成绩。要注重用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到合作的过程效果。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一个人的效果,而是全员效果,过程要有痕迹记录,并纳入总成绩。(4)进行任务的测试(提交作品)评价。(5)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任务的延伸。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学生知识。

实践证明,应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引入,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西敬.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9,(8).

第6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特色工艺 高职艺术设计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0-02

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中具有吸引力的珍贵遗产之一,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民族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责任之一。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次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国家也首次把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到“国家战略”这样的高层次地位上来,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承传统技艺,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融入现当代生活”等目标,这些都必将对当前及以后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绚丽、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是广西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结晶,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凝结。

(一)结合民族特色工艺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学院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如在英国著名的伍尔弗汉普顿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玻璃艺术、陶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就围绕本民族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玻璃工艺拓展并延伸,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而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就把本区域的国家级“非遗”民族特色工艺“湘绣”、“湘瓷”引入设计教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与现代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了“企业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即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做到了短短三年就能达到十年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遴选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旨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可见,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应该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设计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传统的民族特色工艺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模式,因此,要实现把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校职业教育教学,首先就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点,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民族特色工艺的基本技能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实施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职业技能教学,实现拓展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特点,从而在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等学府科研平台,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

(二)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有着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特征。尤其在工艺手法、造型元素、色彩运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特色鲜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拓宽知识面、拓展教学内容,把这些民族特色工艺中的视觉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综合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并贯穿在自己综合性的设计创意思维中。

例如,在进行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教学时,传统的这类基础教学目前面临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陌生以及“重艺轻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教学内容教条理论过多,临摹比重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以本地区民族特色工艺(如壮锦、苗绣)为线索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以自己所生长的民族区域环境为背景,搜集自身感兴趣的传统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中的图案运用及其视觉元素,选择与图案文化内涵定位相同的材料、载体制作完成图案运用的成品设计。比如壮锦中的服饰图案,这些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虫鱼、人间百态等各个方面。将这些具有广度和深度等特色意蕴的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从完全脱离实际的“纸上设计“,走入到真正的实践动手应用环节,使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后续的设计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建立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双向进入”机制。组建“高校教师+民间大师(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团队,创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民艺传承人分工合作、共同教学的方式,采取学院提供场所,引入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建立特色工艺手工艺作坊、设计工作室等,并担任课程主讲人、兼职教师、设计导师等。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门筹备并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⒗成世、谭湘光三位为客座教授,建立坭兴陶技艺(李人#、贝雕(利成世)、壮锦技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安排青年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创作和制作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设计作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并以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赛(如文交会、创博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为课程设置的驱动引导,开展校企合作,精心设计典型“实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融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项目于一体,生产出合格产品(如坭兴陶),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提高,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艺术实训中心,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等,总面积400平方米。现与钦州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钦州嘉华等当地七家最为著名的坭兴陶企业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聘请十位企业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大师为实训基地带头人,与这些本区域、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同时,加强工艺美术产品(主要为坭兴陶)陈列室建设和精品课程的相关数据库建设 ,已经基本建成体系,例如坭兴陶制作技艺,这几年学院都安排师生利用假期和专项调研机会,通过访问的形式,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坭兴陶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他相关民族特色工艺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有计划的展开实施,以推动广西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符号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具备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地方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开发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区域经济文化、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珊珊,闭炳岸.广西传统手工艺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1(6)

[3]张静淼.当代艺术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

[4]陶雄军.民族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02)

第7篇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CBI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可以为任何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指明方向,也可以在编写药学英语教材、探讨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笔者所在的药学特色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CBI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教学分离的状况。

关键词 :药学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应用研究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59—03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1— ),女,江苏建湖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胡晓霞(1971— ),女,山西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研究背景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现多译为“依托式教学”,其教学理念和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青睐。该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Immersion Program)。“沉浸式”实验班主要针对儿童教育,即将法语作为媒介应用于英语母语的教学,这种内容驱动式(Content-Driven)外语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语言驱动式(Language-Driven)教学理念,其主要特征是以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为核心,语言学习作为辅助,将内容学习和外语学习相融合,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使具有院校特色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现实。传统的不考虑各高等院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实施全国统一外语教学模式以及采用重语言技能、轻专业知识内容教学的英语教学理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阻碍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才能开创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高效、优质的特色之路呢?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课题组从课程设计的视角,就CBI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提出了将CBI模式应用到具有药学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设想。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没有发挥公共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作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差异有时会给人“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学生初学药学英语时往往无法分辨一些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意义,对于专业英语中出现的长句、难句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与方法缺乏创新、应试倾向明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根据笔者所在学校——中国药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医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阶段开始学习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基础英语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毕业,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不多;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重点在于药学专业内容,无暇顾及学生的语言问题。因此,如何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之间架设桥梁,如何提高学生对药品说明书、药品专利、相关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的陈述能力以及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理解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以及开展项目和案例分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CBI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分析

在CBI教学理念中,CBI主题模式是围绕与某个特定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首先,CBI将语言学习和主题内容学习相结合,增强了语言课堂的真实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于这些围绕主题所组织的有意义的材料有较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直接吸收信息的同时,发展了语言能力。其次,CBI倡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和发现。

(二)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符合CBI主题模式的应用环境

课题组以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特点与本国外语教育国情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我校鲜明的药学英语特色,在低年级大学英语课程中传达“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教学理念,形成学科交叉、专业渗透的格局。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进一步完善为一个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有计划、有步骤、逐层推进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全球视野的双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有志在未来全球化医药领域发展创业的学生铺设绿色通道,同时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研究的实施方案

作为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CBI有四种常见的模式,即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和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我们将这四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要求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确定CBI教学目标——通过语言学习辅助学科知识的核心教学

应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众所周知,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或者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时效果最佳。药学专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核心应是药学相关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将目标与学习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科内容的讲授为核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选择CBI教学内容——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

根据主题模式要求,教师需对教学材料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主题活动,使其兼具原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需求,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各类型学生的兴趣和要求。CBI教学理念主张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结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全方位地展开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专业方面获取新信息,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方面,网络、多媒体和数字音像技术的发展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搜集一些与生命科学、医药主题相关的科普短片,VOA、BBC新闻听力,美剧片段,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等,其极具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能够充分地调动人体视觉、听觉的潜能,使得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如制作PPT,将知识点讲授与例句展示、改错、论文研讨相结合。

另一方面,CBI教学法强调阅读材料的选取要以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为前提,根据学生能接受的外语程度进行合理取舍。除了专业课中教师提供的专业教材之外,我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从药学词汇语音学习入门,指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科技英语阅读文章、论文、综述、摘要、学术会议报告或医疗仪器广告等。阅读是药学英语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可能有语言的产出。

根据专题模式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领域或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教学材料需采用有关学科领域内真实的、实用的知识内容。我校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调整为以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团队为主导,药学英语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和来自于国外的合作教师团队协同组织、共同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开设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药学英语、商务英语、外教口语等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之外的辅助课程,更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专业英语技能。

(三)应用CBI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

采用课程模式和辅助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该模式要求语言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还要熟悉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以英语作为媒介,针对专业知识选取大量的例证供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专业内容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师应将英语语言置于药学专业实际场景中,使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设计情景模拟教学。创设具体、真实的场景,进行语言强化输出型练习。运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按照交际教学法的要求,身临其境地参与模拟教学。此方法可以运用于案例分析的训练环节,例如,设置跨国医药公司交流往来的情景对话,使学生得到实战训练,在训练中巩固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表达,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其次,设计角色扮演。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视频、阅读等方式,设计特定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通过看和读可以了解到相关药学术语的运用和表达,并在角色扮演中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从而达到自如地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目的。

再次,设计话题讨论。教师确定教学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反馈式语言输出的过程。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与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可以交换看法、展开讨论或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完成摘要写作等。例如,可以开设药学实验课中实验报告撰写的研讨课,教师收集一些学生在实验课中所写实验报告的真实样本,其中包括优秀的样本和存在问题的样本,作为学生阅读和改错的材料,并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

(四)考核及评估方式

根据CBI教学模式的要求,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及评估方式分为语言知识测试和过程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辅助模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语言教学,所以,教学评估方式也分为专业知识评价和语言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测试的试卷中包含基础英语测试(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写作等)以及药学英语知识测试(包括药学词汇、药品说明书内容、科技英语翻译等),过程评价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课外学习过程评价、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综合能力评价等。过程评价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

四、结语

在CBI教学理念中,学科知识是课程基本框架的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学科知识构建的,而非语言形式、语言技能。以药学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使药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相融合,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仅能够使药学特色院校的专业优势得以发挥,而且有助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具有高水平药学英语人才的需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S.Burger.Content-based ESL in a Sheltered Psychology Course: Input,Output and Outcomes[J].TESL.Canada Journal,1989.

[2]J.C.Richards & T.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4(4).

[4]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第8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第9篇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