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轻工业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8 15:1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轻工业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轻工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字:工业建筑设计轻钢结构特点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轻型钢结构指的是由钢材所构成的结构,即由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焊接或者高频焊接轻钢结构、热轧轻钢结构、轻型钢管结构以及板壁较薄的焊接组合梁焊接组合柱而构成的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这一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在分析该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一 轻型钢结构的特点分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轻型钢结构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轻便、精巧且成型方便的优势,正是具有这些特点,才能够使该结构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面本文就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轻型钢结构具有轻巧的特点。一般来讲,轻型钢结构的截面较小,并且自重较轻,承重结构截面能够根据受力的情况进行精确的设计,这样一来会比普通的钢结构使用的槽钢和工字钢截面的受力更为科学且合理。根据资料统计可知,轻型钢结构主体结构的含钢量基本上在25到80千克之间,彩色压型钢板的重量仅仅为10千克,因此说,轻型钢结构的自重只有普通钢结构的30%到50%左右,十分轻巧。

其次,轻型钢结构的主体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较而言,钢材料的容重和屈服点比重最小,并且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材质均匀,能够达到很好的抗震和抗压效果,这样就会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轻型钢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为钢结构,采用的钢材塑性、强度以及韧性都很好,能够承受住较大的动力荷载。

最后,轻型钢结构施工周期短。轻型钢结构最大的优势特点就是其所有的构件都能够由工厂制作,现场拼接安装,这样就会比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左右。施工周期短,就能够使建筑提前投入使用,这样能够提前获得投资的效益。

二 工业建筑设计中轻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轻钢结构,能够缩短施工周期,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能。在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的设计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轻钢结构的优势。下面本文就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从建筑屋面的选材和坡度的选择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轻钢结构的屋面材料有了很多类型,如压型钢板、太空钢板等,但是当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还是金属压型板、夹芯板以及金属压型复合保温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板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用途。

对于坡度设计的问题,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来讲,其屋面的坡度越大越有利于排水的实现,但是需要把握设计的度,如果坡度过大的话就会增加排水的流速,进而出现溅水的现象。反之,如果说工业建筑屋面的坡度较小,这样排水的速度也会减小,水流的速度也会变慢,这样如果雨量大的话很容易会在屋面形成积水,给压型板带来严重的腐蚀,影响其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在对工业建筑的屋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地区气候条件科学的选择屋面的坡度,并且要以经济要求和施工要求作为参照的依据,合理确定屋面坡度,既能够有效避免屋面坡度过大而增加施工难度,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发生,又需要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的使用,节约设计和施工成本,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其次,从金属压型钢板屋面的构造设计角度进行分析。金属压型钢板屋面的设计也是轻钢结构屋面设计中关键的环节,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选择板型、压型金属板,并确定屋面开洞的方式和防水处理的措施。对于大部分轻型钢结构来讲,为了更好的实现采光和通风的效果,需要在屋面上部开凿一定的孔洞或者是进行通风和防水设计,所以说,在金属压型钢板屋面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对屋面的开洞、防水以及通风的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在屋面开洞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孔直径或者是边长较小的孔洞,能够直接在横梁上面插入一根圆形钢管,或者是其他工艺管对其进行处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泛水的现象,则需要在开洞缝的位置涂上足够的硅酮胶进行防水。而一些开孔尺寸较大的孔洞,则通常将泛水裙板和底座设计成一体进行处理,为了降低积水对屋面的影响,可以设计波槽盖板进行防护。

在屋面防水结构的设计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搭接缝的问题,需要防止因为搭接缝的存在导致的漏水现象,所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搭接的结构设计作为防水结构设计的主要环节进行控制。

再次,从轻型钢结构的夹层设计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轻型钢结构夹层设计来讲,其除了需要具备普通夹层的共性外,还需要具备轻型钢结构的特点,所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夹层的共性,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夹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设计。

轻型钢结构夹层的主要方式是在原有的旧房主体结构上直接加高,并紧密的依托原来的主体结构,进而达到优化和加固的目的。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既安全可靠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方案,并科学的选择夹层的方式。但是由于轻型钢结构夹层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因此说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出足够的纵向和横向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该结构的固有刚度,进一步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在设计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轻型钢结构中夹层结构的地震效应,使板块的刚度能够均匀的分布在结构之中。

最后,对工业建筑中轻型钢结构的墙面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工业建筑来讲,可以根据墙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内墙和外墙两种,根据受力特点的不同能够将其分为非自承重式轻型墙体以及自承重式轻型墙体。在工业建筑中,较长应用的墙体材料一般以轻质材料为主,如PC板,涂彩金属压型板等,能够根据建筑物的建设要求和设计标准科学的选择各种墙体材料。

以金属压型板墙面的系统构造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该墙面在设计中主要对对压型板具体的长度选取和钢板墙面系统的细部构造设计为中心。在选择金属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板块的承载水平力和板块单位面积材料的有效覆盖能力,科学的确定各种数据,最大限度的降低压型板长向搭接情况的出现,并减少材料的浪费。对于其中夹心板墙板构造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夹心板的结构布置和节点的设计防范,科学选择板块的放置方式,并重点对踢脚、墙转角处等节点位置进行设计。

结束语: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广泛的应用轻型钢结构,不仅能够缩短施工工期,使建筑更快的投入使用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升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稳定性能。本文就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轻型钢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了该结构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守芳 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的特点与设计方法 建材发展导向:下,2014年第5期

[2] 宋祥 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3] 贾彪 工业建筑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浅析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第20期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招投标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预概算定额管理制度,即以预算定额为依据,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标底为中心的工程计价模式和招标投标方式。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模式无法体现出招投标竞争的核心——价格竞争,其最大的弊端是遏制了竞争全面性,投标竞争往往是预算人员水平的较量。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出台,为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统一工程量清单编制和计价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计价的管理水平,规范招标人和投标人的计价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近年国家开始积极推行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风险等因素充分细化并体现在综合单价的确定上,不在需要像以前定额计价那样进行套定额、调整材料价差、计算独立费等工作,使工程计价简单明了,更适合招投标工作。开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研究,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保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顺利推行,增强《招投标法》的可操作性,引导施工企业开展公平合理的价格竞争,促进工程建设招投标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营造一个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竞争环境。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的特点

1、量价分离、风险分担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由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按计价规范的要求编制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和其他项目清单,招标人对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质量负责,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投标人按照招标人提供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技术文件,根据项目和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市场价格行情,对项目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拟定施工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合理确定综合单价和投标价。

2、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

传统计价模式采用的是指令性计价的模式,是工程造价计算准确度的比较,根本无法真正体现投标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工程量计价清单模式采用的是市场计价的模式,企业通过自主计价,合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策略。

传统计价模式对标价的合理性,是以事先确定的标底价为准绳,接近标底价的计价是最合理的,超过规定浮动幅度标书视为无效。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市场价计价的模式,招标评标中对计价的评定是以“合理低标价、不低于成本价”为标准。即要求企业在投标计价时的计价不是盲目的压价,而是合理有据的低价;并且应该是不低于由报标企业自身消耗所决定的“个别成本价”,也不是反映社会平均消耗的“预算成本价”。

3、标底作用淡化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依据工程量清单结合市场和企业个别情况确定工程造价。工程的标底一般由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来编制,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我国刚刚推行不久,而以往造价专业技术人员是依据图纸,根据国家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预算定额及价格信息计价,不关心市场信息,不注重资料、数据的积累以及工程造价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所以目前许多中介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完全脱离国家预算定额,许多中介机构就无法编制工程预算了。故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和中介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后的要求。

4、合同价格模式以固定单价模式为主

预算定额计价的合同一般以固定总价模式为主,结算价为中标价加有效变更与签证。中标价一般为接近标底价或标底下浮一个合理百分数的价,评标时报价方面仅对总价评分。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合同以固定单价模式为主,结算价按中标人实际完成的合格工程工程量乘以清单报价中相应的综合单价计算,除《计价规范》4.0.9条因工程量变更超出合同规定范围综合单价需调整外,综合单价不能随便调整。所以评标时既要对总价评分,还要对综合单价进行分析评价,特别是对清单中不平衡报价的分析与处理对业主最终的工程结算价以及工程款的支付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筑施工单位的应对策略

在未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之前,以定额模式下计价取费时 ,定额计价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和法令性 ,施工单位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 ,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核算 ,即同一级别的施工单位对同一工程项目 ,在预算员计算出工程量相同或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得出的工程预结算总造价是相同的或误差很小。根本无法体现出各施工单位的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的差别,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极大地约束了施工企业的主动创新与积极性。预算员的业务水平成为投标中胜出的主要因素。

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 ,建设单位承担“量” 风险 ,施工单位承担 “价” 风险的新机制出台,施工单位对工程量不再承担风险,原来在招投标过程中,比拼各自预算员水平的时代已结束,即预算员的业务水平不成为投标中胜出的主要因素。各施工单位在相同的工程量清单面前比拼自己企业的个别成本价格。最终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有序的良性的新机制。

由于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提供的主要是实物工程量,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投标人需主动结合工程实际和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价,充分竞争。因此,投标人的投标工作量和风险都有所增加,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

1)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熟练掌握计价规范,培养适应计价规范的计价人才。

2)加强对本企业施工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收集,借鉴国家消耗量定额的基础下,尽快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企业定额在考虑实际成本之外又必然要考虑企业投入再生产的资金来源,积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属于施工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根据企业定额编制出来的报价才是一个企业完成某项工程任务的成本底线。以不低于成本底线的价格中标,承包商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就有了经济上的保证。

3)投标报价要科学分析,认真对待,要对每一次投标进行总结反思,总结提高投标报价水平:投标之前认真审核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合理运用报价技巧。投标前拿到招标文件后首先核其工程量是否准确,在标前会议上将模糊不清的项目问清楚,为工程施工、 工程结算做好铺垫工作, 更重要的是为进行投标决策提供依据,合理利用投标技巧。采用不平衡报价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利润空间。

4)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靠管理出效益。特别要加强合同管理,工程量清单是一份由招标人提供的文件,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一经中标且签定合同,即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 签定合同前要认真分析合同条款。施工过程中对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变更、洽商要及时签证,为索赔做好准备工作。

5)合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约施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我国著名的鲁布革水电站工程,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企业定额不但在工料消耗与节约管理费用开支上低于国际社会平均水平,而且把采用先进工艺也作为提高企业定额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与常规施工的工程费用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不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并且更好地保证了施工质量。。

第3篇

什么是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个方针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工农业并举就是在肯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基础上,贯彻发展工业必须和农业同时并举,互相结合的方针。或者可以这样说,工农业并举,就是从长远的安排着眼,通过农业、轻工业的共同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来发展重工业。这个方针,是根据关于优先增长第一部类生产的普遍原理,和苏联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来的。

有人认为,工农业同时并举,就是一视同仁,不分轻重主次地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是放弃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降低和收缩国家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这是极大的误解 。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业人口五万万——这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也是国家建设的出发点。为了建设强大的重工业,为了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辩证地对待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中指出:“……重工业耍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案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案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些时间,我国的钢产量,仍然可能由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即一九四三年的九十多万吨,发展到二千万吨或者更多一点。”可见速度不是慢了,而且反而可以快些;不是不要重工业,而是重工案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条工业化的道路,结果不仅导致重工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而且农业和轻工业也同时发展了。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使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得更好,工业建设和改善生活能得到充分的兼顾。所以,的结论是:“这样,城乡人民都会感到高兴”——这是千真万确的。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才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呢?

大家知道,我国过去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后,经过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起就开始了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事业,到现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目前,我国的钢铁生产量已由1952年的134万9千吨,提高到500多万吨,增加将近四倍;我们基本上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安装电站、采矿企业、中型冶金企业、金属加工企业、化工企业和轻工业企业了;我们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机械、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轮船等,装备运输部门、农业部门和加强国防了。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巨大的跃进;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很快就要建立起来了。如果说,以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谈不上工农业的“同时并举”,那么,现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就有可能实行“同时并举”的方针了。因为农业要得更大的发展:第一,需要合作化。第二,毕竟少不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哪怕是初步基础也好。例如化学肥料,民用燃料、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的钢铁、水泥等的大量供给,皆有赖于相当的重工案基础。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正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同时,有些原来并不突出的矛盾,现在也逐渐转化为比较突出的矛盾了。例如: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赶不上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赶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面,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燃料工案的发展又赶不上加工制造工业发展的需要,等等。由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赶不上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因而在国民收入的积累与消费之间,也就出现了新的矛盾。社会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只好用于积累、用于建设;而不能用较为快、较为大的步子,去增加消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将会受到限制。某些生活用品,生产的总产量即使有了增加,但每人平均消费量,还难于提高。这些矛盾出现于工业化初步基础即将建成的今天,是并不奇怪的。党和政府早已预见到的,并且正准备按部就班地加以解决;正因为这样,现在就有可能、且有必要明确地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了。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隙营的强大和团结一致,由于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队伍日益扩大,由于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集团受到日益的孤立,国际形势肯定地趋向缓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处于更有利的国际形势之下,这样也就更有可能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

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安排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国的国民收入,每年平均递增8.5%左右,增加的速度比较快,但基数小,来自农业部分的构成比重比较大。根据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多的特点,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例,必须从尽先安排城乡六亿人民的吃饭、穿衣和工作出发来作积极的安排。

第二,合理安排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关系。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重工业是农业和轻工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重工业的许多产品也可用来直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农业和轻工业正是重工案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和产品的主要市场。所以,对上述三者,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比例,既要有轻重之分,又要作合理安排,并且要适当提高对于农业的投资比重。

第4篇

关键词 工业化 政府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电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组成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速度快,对巩固国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视农业、轻工业,使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一、前苏联模式的特点

所谓前苏联模式,即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是由政府指定规定,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迅速地建立了国内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这种突变特征,是由这些国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前苏联开始工业化时,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大批国家先行完成了工业化。这样,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的存在给后起国造成了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后起国为了追赶先进国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又为后起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经验提供了可能性。后起国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学习、引进和模仿先进国的生产技术和工业组织。

中国、印度、巴西3国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了前苏联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从前苏联、中国、印度实行计划经济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巴西来看,其工业化道路的共同特点是:

(一)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前苏联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所迫,中国、印度、巴西3国则是由于追求经济独立、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羁绊的愿望。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从工业发展速度来分析,前苏联在二战前及二战后发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折旧的时间太长,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因此,在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在70-80年代,工业结构中的矛盾日益严重,工业发展的速度也显著下降,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都显著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差距,使前苏联经济形成了严重停滞局面。中国工业发展上的问题,与前苏联大致相同,但更突出的是大起大落,有的时期过分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有的时期只好被迫调整。印度的工业发展速度,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因为整个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被迫调整下降,或往往完不成计划的指标。巴西工业发展,除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不协调外,还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80年代的发展陷入低谷,高通货膨胀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外债的包袱一直很重。

(三)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前苏联、中国、印度和巴西4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均以进口替代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但是,缺点是没有积极介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不能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更新技术及设备,参与国际分工及竞争,跟上世界工业发展的步伐和新水平。

(四)由于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需要,前苏联、中国、印度、巴西4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国有企业为主要依靠。前苏联、中国的国有化程度都非常高,并在相当时期内生产关系越发单一化。印度、巴西虽然侧重于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又相应地实行混合经济,复制私营企业的发展,巴西还鼓励外资企业的发展。中国在80年代以后,才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前苏联、中国和印度长时间内实行基本上闭关自守的政策,没有对外开放和积极介人世界经济,使自己的工业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进行了以上共性的分析之后,接着将就几个单独的国家分析各自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

“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也研究过美国工业化的道路,认识到这条道路的优越性的一面,但又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渐进的工业化,需要逐步积累,逐步发展,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前苏联“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和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使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前苏联存亡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他们最终选择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历史的实践证明,前苏联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毕竟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赶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1913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仅占40%。国内战争结束时的1920年,前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重工业被破坏得最为严重。前苏联从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时间只不过是短短的13年多一点。就在这个短短时期内,前苏联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工业强国。

应该说,前苏联这种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在特殊条件下,适应特殊需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显著缺点是,农业、轻工业的相对落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为了高速发展重工业,长期以来从农业拿得多,给得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整个工业从1926年到1940年增长了10倍多,而农业从1926年到1953年,仅增长了21.5%。如果考虑到耕地面积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实际上农业比过去更差,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13年。农业的落后,不能不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因为许多轻工业的原料是来自农业。再加上,前苏联对轻工业的投资也很少,长期以来,轻工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7%。而对重工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30%左右,有时甚至高到40%。

第5篇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年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第6篇

关键词:黑龙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水平

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在近几年开始逐渐进行的,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来看,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将改变产业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目前的首要目标。

1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况

1.1从产业结构偏离的角度分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在近些年中较为活跃,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从总体趋势来看,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处于逐渐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进行产业结构偏离的计算中需要利用产业结构中产业各自的劳动力比重值与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值。计算结构表明黑龙江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产业结构偏离数值正在逐渐的减小,但是仍然处于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事实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要比其他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多,但是随着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事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要比以往有很大的减少,这更加使得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严重化。除第一产业农业来说,第二产业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劳动效率也是处于低下的状况。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来的发展较为稳定,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进行扩大与发展,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2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

产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除以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就业的比重,产业劳动生产率能够很好地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只有使黑龙江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趋于平均则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对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以及经济水平实力都较强。相反,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则说明地区各产业发展不均衡,这对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

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是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解决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黑龙江省的能源占有量在发展的初期还是较为充足的,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能源用于黑龙江省的建设与人均利用,这就造成能源短缺的情况发生。能源结构从以往的较为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缺少能源的支持使得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黑龙江省的消费结构在近年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状况,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资源消耗的负担。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发展特点使得它们的整体发展不均衡,能源结构的减弱提供不了消费结构逐渐增加的能源需求,所以在现阶段发展中两者的矛盾变化趋势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平衡化目标的达成十分不利。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状况如果持续恶化,这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严重不良影响,最终将拖垮整个地区经济,这种结果十分严重。从整体上来说在黑龙江的工业中还是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这两种产业都属于重工业。在制造业与采矿业中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对资源深加工比较少,使得后期增值比较小。这种状况的产生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黑龙江的整体发展就会落后。

2.2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数量较多,最为突出的重工业就是石油业。大庆市的石油储备量较为充足,所以在石油开采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除石油业以外,其他重工业经过石油业的带动也呈现出发展较快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在就业职位提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安置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虽然在重工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轻工业却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趋势,轻工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黑龙江省的整体发展中,轻工业的数量较重工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种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是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状况的存在首先使得不同技术人才的就业机会不相同,轻工业数量较少使较多的轻工业技术人才不得已去往其他地区就业,这将进一步恶化轻工业发展较慢的问题,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还会使得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保证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2.3对国有企业改革缓慢

在黑龙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无法做到彻底改革,改革的速度也处于缓慢的状态。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的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减小的趋势,作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模式的落后使国有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企业形式应当对劳动者增加情况进行缓解,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扩大规模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这对黑龙江省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的状况也将引起其他企业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相互竞争的关系对于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缓慢将打破这一平衡关系,其他企业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定位

3.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是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目前黑龙江省的整体能源所有量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已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优化能源结构要从节约能源方面入手,能源储备量的逐渐减小迫使黑龙江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新型的能源物质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积极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利用清洁的新型能源进行替换,对新型的能源进行合理必要的研究,分析其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保证新能源的安全性。低碳环保意识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内容,提高低碳意识将有效地减小能源的浪费。在进行低碳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能源的利用量十分大。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改进生产方式,解决能源加速减少的问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省级管理部门的未来长期目标,长期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低碳经济进行实施,能够很好地保证能源不被浪费。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法规标准的确立,严格的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浪费的发生,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3.2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

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是现阶段黑龙江省面临的难题,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平衡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就要将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得黑龙江必须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以建立重工业低碳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行需要在重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在重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对黑龙江省的轻工业进行提高与发展,根据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引进合适的轻工业进行投资,合理的增加轻工产业的数量,使轻工业的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平衡。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使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够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其生产成本也十分可观,低碳经济下的重工业发展能够使生产成本进行大幅的减小。轻工业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工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业,所以想要使黑龙江的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就要发展轻工业。

3.3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所以想要调整目前的生产结构就要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有利于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就要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方向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将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结语

现阶段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快,这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均衡,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这就能够很好地改善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使未来应该加强发展的产业进行加强,对产业结构平衡不利的产业加以调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平衡将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

作者:金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林.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天津政协,2013(9).

[2]闫成磊,刘超,李宇欣,等.低碳经济域下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8).

[3]尚慧丽,姜述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研究[J].商业研究,2012(3).

[4]何小川,李国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黑龙江金融,2014(10).

第7篇

一、1—7月轻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产值略有回落

2012年1—7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7813.6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半年减少0.5个百分点;7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4794.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6月回落2.2个百分点。

(二)出口快速反弹

据海关统计,2012年1—6月,轻工累计出口额232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6%,比1—5月提高1.34个百分点。出口额排名前11位的轻工行业,除农副食品加工外,增速都比1—5月有所提升。

2012年6月,轻工月度出口额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5月轻工出口额出现快速反弹,6月轻工出口额及增速虽出现一定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轻工产品出口不会长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轻工出口走势必将有所波动。随着下半年出口额基数的提高,增速适度的回落仍属于正常。

2012年1—6月,轻工业累计外贸顺差17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6%,是全国贸易顺差总额(689.1亿美元)的2.55倍。

(三)利润增速趋稳

2012年1—6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80875.9亿元,同比增长16.3%;累计利税总额6876.3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实现利润4486.7亿元,同比增长16.6%。2012年1—6月,轻工业效益指标继续回落。

轻工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综合成本上升和库存压力较大,而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产品销售价格难以提升。在企业运行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增长已经从2011年末的9.4%下滑到当前的1.0%。

(四)格局分化明显

轻工业具有行业门类众多、产品涉及领域广泛、企业数量庞大的特点,轻工各行业表现有所差异,行业结构存在互补。

1、食品等刚性需求行业引领发展

2012年1—7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酿酒、软饮料等刚性需求行业合计占到轻工业总产值的44.4%,增长速度也处于领先地位,家电、造纸、五金等行业产值增幅相对较小。行业表现出现分化。

2、中部地区保持高速发展

轻工业区域表现也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在轻工总产值中占比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在轻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在发展速度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1—7月,中部的安徽、河南等省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20%。

二、当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居高不下

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已经逐渐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常态化,虽然近期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的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下行,但与去年相比,轻工业的综合成本仍居高不下。

目前融资难、融资成本加大是削弱企业运营活力的主要问题。国家已经关注并着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1—6月,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的负债、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的增长都显现趋缓态势,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增长仍高于大型企业。

(二)库存压力较大

去年上半年轻工产品消费需求强劲,部分企业对市场走势判断过于乐观,保持了大量的生产。然而进入2012年,受国际形势影响,旺季并未如期而至,且淡季表现更淡,使得行业库存大幅增加。2012年1—6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4.3%,钟表、工美、缝纫机械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20%以上,并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目前,随着规模以上轻工企业生产增长速度的减慢,库存增长也有所趋缓。但较大的库存总量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全年走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一)全年走势预测

2012年,轻工业将在调整中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在政策稳定的前提下,预计2012年轻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将达到15%—17%,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以上。

受复杂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预计2012年轻工行业出口额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速与2011年相比将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全年同比增幅为10%—15%。

2012年轻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利润增速回落不可避免,预计全年轻工业利润总额增长在13%—15%,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仍将保持低位运行,预计全年的销售利润率将在5%左右。

(二)政策建议

1、加快实施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负

(1)恢复造纸等行业再生资源税退税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以废纸、啤酒瓶再生资源税退税政策的取消,企业利用再生资源支出迅速扩大,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调整白酒消费“从量税”计征办法,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国家对白酒消费税执行从量税计征办法,对百姓消费量较大的低档白酒带来重大影响,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白酒产业高端化、奢侈化趋势明显。

(3)加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建议对农副产品加工、皮革、文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当减税。

轻工行业反哺农业,解决就业能力显著,建议对该类型行业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尤其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相比于工业企业,农产品企业多承担了4个百分点的增值税税负,建议尽快调整。

(4)暂缓废旧家电回收基金征收,适当降低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的征收标准,支持正规家电企业进入回收行业

随着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的开征,家电企业在微利环境和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形势下,遭遇新一轮成本抬升,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价格传导,企业生产经营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广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框架设计与规划研究”(批准号:7080000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动态性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批准号:07JT091);广东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批准号:200813070800033)

[作者简介]麦强盛,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孙东川,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广东广州510632)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这里的“一二三”是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其他模式依此类推。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

二、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实施赶超战略和跳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并不是界线分明地按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演进的,更多地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的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1978年至2007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5.85亿元增至30673.71亿元,年均增长17.95%。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2007年的5.4:51.3:43.3。

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自于三大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的贡献各不相同。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不管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增长率上来说都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增长,但其重要性却在下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9.8%,然后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比重飞速下降;2007年的比重为5.4%,这印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产业从总量来说增长最快,而且比重很大,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广东省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第二产业有所下降,1978年的比重为46.6%,1990年降为39.5%,这是因为此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后广东省出台了产业升级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广东省“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和适度重型化的政策,这就使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5938.2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其中工业的比重为48.6%,贡献率为58.3%。

广东省第三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增速还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长率15.44%,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989.28亿元,比重为43.3%。

广东省自2000年起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高增长率飞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到2007年的5.4:51.3:43.3,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却相对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此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第三产业占居国民经济总值相当大的比重。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变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逐步形成“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可见,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要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广东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二是重化趋势明显加快;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九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38879.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37%。九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最高,远远大于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2000--2007年的七年中,由最初的5400.03亿元激增至2007年末的

2692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尽管总量小,但也得到快速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7632.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三大潜力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4317.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此外,三大潜力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产值增长了4.9倍,比2006年增长31.5%,相比其他支柱产业增速最快。

1.三大新兴产业高速性发展。2000-2007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上升为2007年的24%。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比重相应从13%上升为15.4%。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加上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传统产业收缩性发展。2000年--2007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在2007年,三大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7632.54亿元,但是其占有的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却只有13.8%。从其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这就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值有所降低。再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下降到5.5%;食品饮料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比重也从2000年6.4%下降到4.3%;建筑材料产业差不多稳定在4%左右,是三大传统产业中唯一具有增长趋势的产业。

3.三大潜力产业稳定性发展。2000--2007年三大潜力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潜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属汽车产业,由2000年的2.5%增长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纸产业和医药产业基本保持不变,前者维持在2%―4%的比重,后者前几年有2%的比重,后几年却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总之,三太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四、广东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完成轻工业化后,必然开始重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轻工业发展起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省外向型的轻工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外向型的轻工业模式下,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带动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逐渐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通过工业园区、临港型重工业项目等方式加快对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都在广州有自己的生产厂,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储备库等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广东重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以来,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轻工业,并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O.88:1上升到2007年1.6:1。

在2003年之前,广东省的轻工业比较发达,轻工业的比例大于重工业,但是,广东省在“九五”计划期间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了结构调整,在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主要是通过实施“三个一批”的战略,即建立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从而推动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确定了以九大支柱产业为基础、轻重兼有、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九大支柱产业中重工业占绝大部分,而且在这些产业中,重工业产业的产值也远大于轻工业的产业产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轻工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至2003年末,重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追上轻工业,并且继续扩大,到2007年末,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59%,远远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实现了广东省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目标。

五、广东省产业升级趋势

目前的世界产业格局是,整个全球经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垂直分工,以越南、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很好地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经济在全国各省份独领已经十余载,“广东制造”傲视群雄。

但是,当下的广东,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过的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劳动力短缺问题突显,而可以替代广东的经济体正在后面追赶,前面却是已经占据了高端产业的工业化国家。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前进,掌控全球生产制造体系的前端如研发、设计;强化自主创新,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这是赶超高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1.产业继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从轻工――家电、电子――汽车、石化,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升级路径十分清晰。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广东积极推进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2.强化产业自主创新。从全球的产业链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被挤压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产业链末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自有核心技术。今后广东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这是广东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9篇

关键词:贵州工业;工业结构;集团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贵州省在十以后,对全省工业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思路,那就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工业化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贵州提出工业化发展,主要是基于贵州整体经济落后、城市居民就业困难等突出矛盾。贵州工业化之路就是将工业企业相对集中,进行统一治理、统一布局。贵州的工业化之路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包括了能矿产业,烟酒茶等特色轻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等基础。贵州在做好特色工业文章的同时,还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既建立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也把原先老城区的一些有所污染的工业改造以后搬到新的工业园区。贵州工业化道路应该体现在科技含量要高,资源环境消耗要少,效益要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要围绕自己的特色产业来做,总体来看,贵州虽然己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区位地缘、历史基础、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等多方面的原因,贵州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还较低,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因此,实现贵州工业现代化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二、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在贵州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强烈的推动下,GDP保持了较高增幅。2010年起,贵州省先后在北京、香港、贵阳、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效果明显。2012年,贵州GDP增幅在全国排名第二。贵州省经信委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获悉,截至2012年,贵州保持工业投入70%的增长。增速的高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量能力发挥比较好,政府通过要素保障,提供有竞争力的要素成本,使存量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二是增量能力发生了作用。2012年1至9月,贵州省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共完成工业投资2230.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建材、电力等10大行业占到了全省工业投资的69.4%。目前,贵州规划建设了111产业园区,有80多个园区初具规模,未来贵州要培育5个千亿级的园区,10个百亿级园区以及10个民营经济突出的园区。从投资结构上看,煤炭、装备制造、建材、电力、化工、特色食品、冶金、有色、烟酒、民族制药等10大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548.3亿元,占到了全省工业投资的69.4%,而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19.8%、106.2%、104.6%,明显高于建材、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的88.5%、83.4%和73.9%的增速,轻工业投资在我省工业投资中的比重提高了4.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当然,贵州毕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省份,因历史和地理环境特殊,人多地少,其工业化发展之路依然十分艰难,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三、贵州工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工业发展总体规模较小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贵州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2007年贵州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2001年到2012年,贵州工业增长速度超过12%,位居全国前列,比全国平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还多出将近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从2001年的96.5提高到2010年的191.7,提高也接近两倍。这也是建国以来贵州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进入2013年在十经济发展纲领的指引下,贵州工业增长速度依然高歌猛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贵州省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尽管如此,我们从横向看,贵州工业总量在全国处于低端位置,贵州工业基础差、起步晚,其工业GDP的占比仅占全国的0.9%,排在各省(市、区)后列。2011年贵州工业增加值达到将近1600亿,却依然位列全国后五名,贵州工业企业将近3000家,却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6%。其人均工业总值为9000元,这数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可见贵州工业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相当于工业发展初期的阶段。

(二)工业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贵州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工业创新水平不高。2001年贵州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4个亿,2010科技投入经费超过50亿。从事科研创新的人才也大幅度增加,科研机构在这十年间增加了将近2倍。企业在科研创新上也硕果累累,01年贵州获得将近90项科技成果,10这数字接近100。然而从横向比较看,贵州在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和规模依然比较低,很多发达地区科研经费投入占GDP将近2%,贵州只有0.5%。正是由于科技和自主创新上的不足,贵州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初级阶段,煤炭、铝土化工、磷矿化工等都处于产业初级提炼阶段,这些贵州的优势产业附加值不高,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

从贵州工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比重远超过轻工业,以2008年为例,贵州重工业总产值将近1800亿元,而其轻工业仅占20%。从全国范围看,轻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平均水平也在30%以上,贵州省明显重工业比重偏高。

从重工业中分析也可以看出,资源型工业的比重也远远超过制造业,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下面是2013年2月,贵州工业行业增加值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源型工业所占比例依然比较高,尤其是采掘业、有色金属等产业,原材料工业与采掘工业之和占制造业增加值的 33.5%,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贵州工业仍以传统资源型工业为主,原材料工业与采掘业都是技术水平低的产业,低层次、低效益,这些产业不仅更新速度慢,而且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工业的高比重严重压缩了现代深加工工业,不利于贵州工业的持续发展,也降低了贵州工业的竞争力。尽管从数据上看,这些资源型工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是由于基数大,并且下降缓慢,可以看出今后贵州的工业发展依然在依赖传统的资源型产业。

四、贵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贵州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全世界能源日趋枯竭的现实背景下,贵州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源动力。同时贵州地理位置也具有很大优势,贵州与东盟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毗邻,在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日益加深的情形下,贵州工业发展有得天独到的优势。贵州正好抓住此机遇,在工业规模、结构以及效益上获得长远发展。

(一)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东海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贵州面临着与四川重庆等兄弟省份的竞争。在此情形下,贵州要完善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河运、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移和承接做好基础。在产业转移上要有所取舍,不能与贵州当前的优势产业有所冲突,不要形成多头竞争、两败俱伤的局面。要考虑到贵州工业的实际情形,贵州近年来在采掘业、原料工业上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转移来的产业与原产业形成互相补充,加大原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速度。例如贵州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很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盲目开发还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利用外来技术和资本可以加快这些资源合理利用,不仅拉长产业加工链条,还有效的防止了环境污染。同时,贵州还要考虑本地的就业状况,在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选择部分轻度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如果不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发展规划,只求一时之利,必然会影响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

(二)调整调整工业投资结构

一直以来,贵州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煤炭开采、采掘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作为贵州传统的工业类型,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得到资金投入和发展,导致了贵州的偏重型产业结构。为了加快贵州工业结构的升级,应当限制“三高”重工业的投资增速,放弃部分眼前利益,引导资金向轻工业方向转移,控制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同时提高以轻工业,尤其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投资比重。今后,重工业的投资主要应以技术更新改造为主,在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上加大力度,加快重工业的深度发展,、提高工业发展效益,保护环境。轻工业基础薄弱,要以基础建设为主,为轻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着重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例如仪器仪表产业、化学产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不断提高贵州工业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保证贵州工业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对工业企业有重要的意义,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能让工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贵州工业结构技术水平偏低、创新力度不足。今后,贵州应该选择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积极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寻求行业技术支持。将发展重心放在新设备、微电子、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同时,不断加大吸引人才和投资的力度,吸引并留住人才,政策要为创新产业稀缺的人才提供政策补贴,保证人才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政府可以在产业政策的安排中为一些特殊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税收减免措施,为贵州工业提高产业创新力度上,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促进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

(四)壮大产业龙头,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还具有市场技术信息交流快,加工配套能力强,规模经济显著的作用。贵州要大力提高资源产业的加工层次和产业增值程度,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贵州工业经济实际出发,一是对现有的大企业大集团,按照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政策选择,通过高层次、宽领域的联合重组,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比较优势,二是推进名牌战略向纵深发展。现有的自治区名牌产品,以增加技术含量、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降低消耗、提高附加值为主要途径,使其向系列化发展,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把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作为主攻方向,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大求强,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产销联盟”,增强产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工业化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很多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贵州未来的工业化的道路要结合自己的产业实际以及区域特征,遵循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消耗少,效益高,人力和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则,围绕自己的特色产业行进。

参考文献:

[1]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吴国春.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部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