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消费主义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9 14:48: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消费主义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消费主义的发展

第1篇

摘 要 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转变迟迟未能完成,其原因和对策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障碍,得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策。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障碍

(一)由投资过热引发的生产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品中的生活必需品投资开始转向耐用消费品。05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平均来看都在51.6%,09年竟然高达92.3%。投资是今天的需求、明天的供给。这些投资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生产出来了大量的房子和汽车等生活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供应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来的,但是需求不可能。我国的经济面临着由于投资过热而引起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由出口导向形成的“加工厂”工业

我国的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近年来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在24.8%左右,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在2008年,出口额居于世界第二,排名世界第一,我国成为大型的世界性工厂,但出口只是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用”,财富增长缓慢。09年特殊,由于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大幅下降,达到-44.8%,这标志我国所依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一是经济复苏需要一段时间,二是复苏之后西方国家会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我国产品不在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廉价优势。

(三)由消费不足造成的经济增长缓慢

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消费增长速度持续低于GDP增速。与世界消费同步或略高于GDP增长的趋势不相符,尤其是近年来,房价挤占了居民其它消费。二是投资率和消费率比例不协调。根据来自国际的经验,我国相对合理的投资率应在25%左右,消费率应在75%左右。而现在我国的投资与消费有一致的趋向,甚至成反比例增长。三是我国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的消费率大约在70%-80%左右,我国只是停留在50%左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滑和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导致消费不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受到了阻碍,又加上出口下滑,社会再生产受到制约,许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继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迟未果的原因

主席强调,201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转变迟迟未能完成,是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综合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内部性原因是主要的。

(一)国际金融危机打击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利于已经展开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就提高出口退税保护低附加值出口企业的产业政策来说,政策的好处却几乎通过出口产品的降价而全部转移给了海外买家。更重要的是,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言,这些企业本该被转移甚至被关闭掉。

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萎缩,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和工资下降。这也就暂时性地削弱了依靠工资和地租上涨的市场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要素价格结构扭曲

要素价格人文扭曲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对资本的价格僵化,前者的报酬少,后者的报酬多。按照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应该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的积累和集聚使资本越来越丰富,从而使资本的边际报酬下降;而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往往更新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短缺会形成价格的上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通过增加资本的比重,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社会就会形成以资本代替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但是在我国这个过程由于人为的原因,转变没有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各级政府竞相竞争招商引资,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人为地压低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的价格和较少的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来吸引资本的进驻。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没有达到应该的高度,依然低廉,所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继续。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少

我国国内的居民收入增(劳动报酬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初次分配看,居民承担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一是压低土地补偿。在我国急剧工业化需要大量征用农村土地时,政府可以直接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谈判,而作为土地使用者的农民在村民大会上失语或失势,更有甚者在农民缺乏知情权的情况下自己所有的土地就会易主,自己得到的只是部分的补偿,而这种补偿又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从再分配来看,居民的收入被抽走,相对收益下降。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土地招牌挂,地价上涨,带来房价上涨,高房价降低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另外,税收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大于银行利率、社保支出大于社保收入等都使居民的相对收益下降。

三、构建以消费为主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

(一)以民为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水平。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跨过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7。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方面,这其中一些制度和体制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元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等。这不仅就造成了居民的相对收入下降,而且还打击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政府要转变工作职能,以民为本,以服务经济为中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只要政府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参与到具体的经济建设中,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非常艰难。政府应该退出微观经济,让位于市场,让位于企业、居民、农户等微观经济主体,主抓宏观调控。让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来做出战略抉择,发展企业等微观主体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内生性作用,从而增加财富,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供求为杠杆,推进要素市场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招商引资,我国的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远低于市场价格,致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依存。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体制的创新,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使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进入市场,恢复其应有的价格水平。这不仅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会增强企业发展经济的紧迫感,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调整资源战略布局,增加科技和资本的投入,完善配套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群。

(三)以GDP为依据,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是我国的人均GDP排名却位于100名以后。不仅如此,如果居民的收入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除去各种税收的份额,得到的居民相对收入就更低了。更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都是自行负担。增加内需,不仅仅是降低利率减少居民储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让居民有钱可花并且敢花钱。提高工资不仅能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增加居民的社会保障,因为我国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以最低工资为标准的。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扩大内需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规律;消费特征;消费目标;消费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50-05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 396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有效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等收入迈进,这将是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繁荣,从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依据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消费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实现消费目标的主要基础,揭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发展和完善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就成为必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所有者在支配或取得消费资料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由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非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关系。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资料的产权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运用全民或集体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公共财产,供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消费使用,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在消费领域里的表现,为实现劳动者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社会的局部消费与整体消费、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

而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消费资料,而剩余部分全部归私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种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反映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但这种阶级对立和对抗性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二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对抗因素消失了,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依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由于工人、“农民工”和农民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差别大,因而其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①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城市职工的货币收入要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多;但由于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性、居住性消费成本大大高于乡村,因此,其商品性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消费支出所占消费资料的比重也高于处于乡村的农民。

而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体系中,既包含着某种对抗性的因素和剥削成分,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遵循一般消费规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劳动者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不同,进而结成的消费关系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占主体地位,从而决定了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确立恰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等,形成新型的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最终将促使整个社会各种消费力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成为公有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表现为自主的劳动,劳动成果归全民或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从而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关系,使生产目的与消费需求真正统一起来。

第3篇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它不仅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还引导并创造消费物的产生。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设计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在当代社会中融入到消费主义下的“消费需求”中,在消费欲望刺激下,设计也促进消费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消费主义观念的产生、发展与消费的历史状况,与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关系。可见,它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消费主义概述

“消费主义”一词起源于美国八九十年代,它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8世纪西欧国家有少部分人崇尚享乐主义,到19世纪初演变成炫耀性的消费主义。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发展,消费主义随着西方的商品和消费方式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是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以自身的实际需求及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一味的求奢追奇,浪费物质和自然资源,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并把这种消费看做是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消费主义的特征是奢侈消费,超越对物质的使用价值的满足。比如一些白领紧衣缩食买名车名包,他们并不是出于实用,而是把其当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的消费,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的生产,被刺激起来消费欲望激情的满足,如有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进行奢侈消费。只有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商品的生产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当代艺术设计概述

建立在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的当代艺术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兼具艺术形式美感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与功能的结合,为人服务的社会进步的产物。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创造出被设计的商品,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消费能力的表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审美和价值观来选择商品。艺术设计还体现出人们对优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当代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并不是“设计面前人人平等”,选择商品还受制于受众的消费水平。

当代设计在高科技革命的支持下,那些被人们视为相互独立甚至矛盾的方面,比如形式与功能,如今呈现出一种共生共融景象,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已经由外形简陋、功能单一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展现个性,样式多样且拥有强大功能的数码终端产品。

消费主义与当代艺术设计

消费者的消费欲形成消费市场,当代艺术设计引领消费观念,设计者积极调动消费者的热情,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而进行设计。消费者的欲求不断增长,产品选择性就越多。商品通过款式和功能的更新,用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形成了买卖双方的相互需求和不断刺激的循环模式,即是在当代消费社会下的艺术设计和消费主义刺激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消费主义的角度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消费,达到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由“为需求而设计”转变成为“为消费而设计”。如通用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式,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他们主张通过设计式样的定期改变,形成一种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造成消费者对更新换代式样的追求,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可见,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的追求新的商品欲望的满足。设计不断迎合着消费者,还诱惑着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沉迷于“被设计”的商品的物质欲的满足中。由于这种消费目的的转变,人类社会才从以物质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

现代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当代社会倡导积极消费,理性和适度消费,但是受众的消费观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社会经济水平、心里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等。但是,市场经济长期以来鼓励人们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过度资源的浪费,比如过度设计的商品包装随处可见。因此,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下的设计者应树立适度的、积极的、绿色的设计观念。

消费主义下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生活艺术化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艺术生活化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受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容易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引导和诱惑,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良好职业操守下,设计出符合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绿色健康、积极环保的商品,并引导消费者消费欲求的方向,形成良好的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氛围。当代设计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合情合理性的特征,才能与当代消费主义的消费观互相促进、积极的发展,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尝试和创新的可能。

结 语

第4篇

关键词:异化消费 生态学 生态危机

进入到20世纪,人类生存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壤、大气、水、整个生态圈发生了与20世纪之前不同的景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再是以往和谐的状态,这种极巨的变化使人类的视角从生产领域转到了环境领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业生产活动给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堪的重担,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些研究者运用的立场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生态危机,其中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以下简称阿格尔)就是这子时期生态学研究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理论,是其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根源。”异化消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生态破坏与其有直接的联系,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思想渊源

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而消费能够促进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人类社会进八到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消费形式日渐多样化,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是大量的消费活动,而这些消费形式并不全是由于生产而带动的消费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消费是过激的虚假的消费。阿格尔明确给异化消费下了定义:“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种现象。”显然,出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出于自身正真的需求的现象,他们的消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所谓这样的消费是种被迫的、虚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被传播媒介诱导而形成人的畸形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从而引起的种异化消费的现象。而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观从长远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定的弊端,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而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大量原生态动植物就成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的发展往往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征服自然和掠夺资源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顾利用任何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本身就是种畸形的消费,最终带来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魔抓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生态失衡问题随之也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下,资本家在获取剩余价值后进行的扩大再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在资本主义消费领域里,消费是他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尺,消费越多就代表幸福度越高,这样就会导致消费极度膨胀,生产和消费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围,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阿格尔曾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它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生态领域,这种异化消费的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包括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样使得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同样也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产生的一些列消费过剩问题。莱易斯认为,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这是当代人的异化特征。市场经济结构的弱点造成了人们不得不通过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幸福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生产方式是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最根本依据。

二、化消费异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异化消费是导致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异化现象,异化消费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人把消费数量的多少作为幸福程度的衡量标志,却忽视了自己实际消费需求。盲目的追求“虚假”消费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欲望,这样就会产生种生产消费领域内的恶性循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认为对消费实行操控和调节会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具体表现在“第子,操纵消费可维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抑制资本主义过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第二,操纵消费可以使人们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就能满足自己。”其实“聪明”的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来使消费者本身得到满足,从而也就隐蔽了那些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对现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的人,这种虚假的消费

时满足了消费者,因而他们就不会主动起来进行动乱,因此,“消费异化成为资本主义使人们与现实制度“子体化”更有效控制的新手段。”资本家这种新的控制手段是隐形的不知不觉的。对于这种异化现象,阿格尔认为这种行为在真正的人类自由面前是无用的、浅显的、暂时的,根本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要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就是使其不在异化,这样就需要人们缩减其消费需求,缩减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因为生态再无力支撑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了,要削减对工业原料的开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消费需求,减少对广播媒介宣传的依赖,重新思考在生产活动中追求自身解放的价值。

(二)异化消费在客观上扭曲人的本性,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异化消费不仅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进程,同时也违背了人真正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物质的占有,却忽视了人真正的生存自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仅只限于追求物质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精神的需求不是单靠物质的消费就能够满足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异化消费这种消费产生的人的自由是虚假的是空虚的。人类界的消费行为是有区别与动物界的,动物的消费只是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就足够了,而我们人类的消费是种生产性的消费,这种生产性的消费模式是无穷尽的,生产无极限,那么消费欲望就无止境。异化了的消费正是这种无极限的生产所带来的结果,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越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就会导致消费的畸形,那么人们就被束缚在物质利益上,对物质消费追求的重视而忽视了人在精神上的真正解放,这种暂时的、肤浅的满足,不但不是人类正真自由解放的体现,反而它还会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强调会忽视精神文化的自由发展,因而,异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种阻碍作用,应当摒弃这种消费观念。

三、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普世价值

(一)对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评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格尔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首先运用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分析,并按照学说中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观点,安排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同时,他立足于当代生态危机现状,把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结合起来,为后人研究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再者他把生态危机解决的方案寄托在社会主义制度上,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方式,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内的学者能够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提出变革社会制度坚持真理,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他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这也是他本人的一个探索性的发现,值得我们去肯定。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根源,对于他的这种绝对性的认识其实偏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中心点,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加剧生态恶化的一个催化剂,但不能说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对生产生产生能动作用。阿格尔回避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反而则更注重从社会改良的层面上出发,从人的需求结构上来分析,在对人的解放过程中,他只说消除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行为,并没有像马克思主张的组织工人起来革命资产阶级统治,阿格尔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消费现状的一种不满的态度,它的这种提法也只能算的上是种社会运动思潮,这种“在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国家暴力机关存在的前提下,单靠新社会运动本身而奢谈社会主义变革职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他对于异化消费的现象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减缓科技发展的步伐,减少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使消费合理化,从而缓解生态危机。但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不可能靠减缓技术革命前进的步伐来抑制消费解决生态危机,这种方法只能使生态危机陷入乌托邦的状态。

(二)异化消费理论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1)异化消费要转变为理性消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模式的建立

阿格尔的生态学学说中对异化消费理论的分析得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消费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作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深度的研究异化消费与异化生产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对资本主义消费实质的误解。所以,系统的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链条上的弊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个借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模式,我国要加强经济制度管理建设。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来治理生态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一味的强调用消费来提高生产水平也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倡导“适度消费“深度消费”“绿色消费”,“所谓的适度消费就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消费,所谓的深度消费就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消费。”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课题,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化的条件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人在自己生活的空间里达到自由发展和生存的状态了,那么整个社会才会有个安定和谐的环境。

第5篇

20世纪初,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物质空前丰裕的时代。这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的鼓励消费,以消费来刺激商品的大量生产,从而必然地产生了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观念下,消费不再只是简单地对物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而且逐渐转向对物的附加价值,包括文化艺术价值的消费,也就是说,消费不再只是消费物,而且还消费符号意义。消费主义从此成为盛行于西方的新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影响下,艺术生产逐渐脱离了大众化的统一消费取向,转而倾力于满足各阶层,特别是富裕阶层的需要,并根据各阶层不同的生活需求而制作生产,从而使作品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个性主义、表现主义以及随意性成为现当代艺术的新趋向。这一趋向在上世纪末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艺术品成为一种身份符号,而消费者的身份则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加以体现,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互为牵制;艺术品不再单纯体现艺术价值,而且成为特定人群社会身份、地位和生活品位的象征。因而,在消费主义带动下,人们更加注重艺术品的品位和风格时尚,以突出和强调自我身份。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高速发展,逐渐迈上物质丰裕社会之路,人们的消费思想已从解决基本温饱发展到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满足,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品生产也从统一、标准的模式化生产中脱离出来,开始适应不同阶层民众的实际需要,并成为各社会阶层身份的象征,城市新兴阶层亦亟需与之身份相匹配的艺术品来彰显身份。现代陶艺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

二、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的特点

在西方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现代陶艺,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传入我国。在最初的传播中,由于中国经济水平较低,这一建立在消费主义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陶瓷艺术新形式还无法获取我国民众的认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主义开始在城市中的一批社会精英阶层,包括富裕的工商业者和白领中盛行,现代陶艺也在发展中不断添加符合这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如时尚、自由、休闲、健康、活力等)的意识符号,从而充分地反映出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城市新兴阶层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习尚。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特点:符号化、生活化和多元化。从符号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与人们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其中的许多消费者并不能理解现代陶艺所包含的艺术层面以及工艺层面的内涵,他们所注重的是身份符号元素,即陶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形式语言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种符号化则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者实际是在进行身份消费。在符号化特点下,任何一种符号都能够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达到符合其特定消费人群的身份需求,如中国现代陶艺家最惯常的做法之一是将传统民间文化符号按照时尚流行理念进行解构和重构,从而将目标消费人群从乡村转向城市中上阶层。从生活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在最初形成时,往往将自身置于较高的位置,盲目模仿西方,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所迎合的生活方式实际是西方的,因而脱离了中国民众实际生活。而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现代陶艺家逐渐将其关注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注重契合发展中的中国民众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明显的生活化潮流,也促使生活陶艺这一中国现代陶艺中的分支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并非对应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而是城市中上阶层的生活方式,以与体面的、优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面貌传递时尚信息,借以吸引城市新兴阶层的关注,促发其消费认同感。从多元化来看,尽管中国现代陶艺的目标消费人群主要为城市中上阶层,但其所面对的消费人群依然是非常庞杂的,存在着身份、职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消费人群差异化的现状促使中国现代陶艺在视觉表现语言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整体形成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的格局。在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国现代陶艺所形成的符号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鲜明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并非孤立存在。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中国现代陶艺逐渐摆脱了其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叛逆的激进倾向,转而以一种发展和融合的眼光谋求发展,在促进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化、推动其迅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消费扭曲与中国现代陶艺的重塑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现代陶艺作为消费品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反映着当代中国民众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消费主义过度扩张之时,消费的意义也被严重扭曲,从而直接导致现代陶艺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而这些不良倾向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现代陶艺的形象,因而,重塑现代陶艺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现代陶艺家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礼品化是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良倾向之一。中国现代陶艺因其时尚性和流行性而日益成为民众用以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这导致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展示出追求奢侈、奇异甚至低级趣味的倾向。礼品化严重扭曲了消费目的,使部分现代陶艺作品成为送礼者与被送礼者炫耀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资本。而在礼品化倾向之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实际艺术与工艺价值被忽略,创作者的职称、荣誉、地位反而成为价值所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直接导致了部分现代陶艺家盲目过度地追求自我包装和作品包装,过度包装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另一不良倾向之一。过度包装是消费主义观念在中国现代陶艺追求商品附加值过程中的极端表现,无论是对陶艺家还是对陶艺作品的华丽包装,都是过度追求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扭曲心态的体现,极具功利性,反映了一种庸俗化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除此之外,消费主义的极端化还助长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良倾向,如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相互模仿和攀比,严重削弱了原创性;时尚化和流行化使现代陶艺的艺术生命缩短,加速了更新换代;消费享乐主义还阻碍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大众化,使得小部分人群消耗了绝大多数陶艺作品等等。这一切由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倾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主流,但不加以重塑和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所谓中国现代陶艺的重塑,意指中国现代陶艺由功利性向伦理主义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伦理境界是中国现代陶艺的最高境界,高于功利境界和艺术境界,而消费主义使中国现代陶艺出现了既背离艺术境界,也背离伦理境界的迹象。从伦理观上来看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陶艺家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与资源问题,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念,陶艺家的创作眼界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富裕人群,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识。当然,这种社会伦理意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赖陶艺家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将消费主义观念限制在在较为理性的限度之内,并由功利主义向伦理主义转变。当前,绿色消费的概念开始反映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当中,并逐渐深入陶艺家人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化和适度性的理性消费方式,它使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不再因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而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在绿色消费理念下,中国现代陶艺可以采取许多手段与策略,如采用更为环保的材料、杜绝过度包装、风格朴素简约等等,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语

第6篇

1 消费主义的产生根源及影响

1.1 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消费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初期,早期的资产阶级在新教伦理的支撑下,还能奉行勤俭节约,努力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的机器化大生产,产出大量的物质产品,亟需人们的消费,于是原来那种奉行节约的消费观已经不能适应甚至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种鼓励消费的思想就应运而生。这种消费主义的产生确实带动了生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这种消费主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消费主义的盛行对大自然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消费文化的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质生产作为基础,这样人类就必须加强对自然的压榨,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地球增加了负担。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其利用效率又是相当低,据统计,大量的消费品只有不到3%利用效率,然后大多数又以废弃物的形式丢弃回大自然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消费主义所孕育的消费道德也对人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加重了人类的精神危机,“许多人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和消遣当做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和幸福,把消费水平当做衡量人的尊卑、贵贱、荣辱的尺度。”①

1.2 催生精神危机的消费观

由消费主义派生出的享乐主义或者称物质主义,不仅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是引发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对于现代文明下的精神危机的产生,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已经被大机器生产、科技手段、经济利益、消费欲望、享乐主义所吞噬了。②人们因为精神萎靡转而去追求物质满足,而资本主义社会为满足其经济发展而想方设法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培育一种消费文化,从而又加重了这种精神危机。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来揭示现时代人类的精神危机产生的根源。由于人类失去了道德的“拐棍”,现代技术发展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使人类陷入了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泥淖,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道路上,忽视了对精神的追求,从而深陷精神危机之中。马克思也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圣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物质的的黑暗的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技术出现异化,它背离人的善良目的逐渐成为一种与人类相对立的异己力量,成为排挤人、奴役人的力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技术的操纵和奴役,体会不到传统劳动中带来的乐趣,人的身体虽然变得自由了,而精神却进一步被束缚了,这种困境加重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从而助长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于是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来寻求快乐,但这种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又是非常短暂的,因此人们在得到短暂的物质享受之后便会变得更加空虚,为了弥补空虚,人们只能又去追求新的物质享受,从而陷入了一个不断追求又不断空虚的怪圈之中。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破坏自然的工具,而物质力量的强大也反而渐渐成为控制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导力量,这种力量导致了人类走向精神堕落。

2 重构合乎生态伦理的消费观

2.1 摈弃消费主义的反思

人类自原始渔猎文明到奴隶、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再到现在的工业文明,人类在逐步远离野蛮和蒙昧,人类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以前的人类只是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就够了,但现在的人类却需要更多,他们不只是简单地满足于人类的个体的生命延续和种群的延续,人类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的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必须肯定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还需要爱与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这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但是在当代,人们逐渐陷入了消费主义的误区,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失去了道德和精神的追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助长了这种思想的蔓延,通过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来达到保持经济活力的目的。俗话说,欲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而人越渴就越需要喝。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空前膨胀,但是人们却并没有因为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变得更幸福,反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人类成为欲望的奴隶,被物质所奴役。因此,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2.2 绿色消费

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深化生态危机,并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要实现自救,走出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除了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还必须用一种新的、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伦理道德指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消费维度出发,转变消费观念,建立新的消费文化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生态伦理学所提倡的绿色消费正是在基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之上提出来的。生态伦理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主张改变那种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的传统思维,强调自然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资源价值。“生态伦理学目的,既不是单纯地为人们重新设定规范,也不是在更大的范围放纵个人,而是力求将人的生存与道德要求相结合,在共同的责任面前通过对话、协商形成对整个人类都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在生态伦理学的领域中,任何放纵自我、损人利己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任何放弃对整个人类共同体的责任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绿色消费旨在要求人们合理消费,遵循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以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为目的,回归一种具有东方智慧的“天人合一”、节制欲望的生活态度。绿色消费要求人们合理消费,它主张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我们要建构一种新的消费伦理,通过新的伦理道德的指引,改变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物质化的人的存在,实现以生态和谐的为精神追求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真正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改变需要改变那种追求漂亮房子和豪华车子的贪得无厌,需要改变以物质财富多寡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改变奢侈的畸形消费方式。未来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罗马俱乐部的总裁佩西博士认为,未来生活方式应当是一种“低熵”的生活方式,即把能量流动降低到最低限度,人们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也将发生变化,会将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再为占有物质财富而争斗。

3 价值建构的困境及未来展望

第7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国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18-02

1 消费主义思潮与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消费主义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理解。英国学者Celia Lury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于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学者Deniel Bell提出:将大量消费、高水准的生活视为经济制度的合法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本文将消费主义定义为通过渲染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途径,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让人们以超出、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达到满足欲求的消费主张。

消费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结束后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国民消费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消费而生产成为经济学家、工商业经理、政治家们的经济策略,由此消费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953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主席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在这些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商家也不遗余力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求精神和自我满足……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消费主义思潮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恶果。

美国投资银行家乔纳森指出:资本主义促进社会前进的核心手段就是消费、消费、再消费。人们在对物欲的疯狂追逐中助长了人性的贪婪。“消费―赚钱―更高的消费―赚更多的钱―更高更频的消费―快速赚更多的钱”,于是人们不再安心本分地赚钱,却想尽办法投机,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照这样消费下去,用不了300年,地球的资源就会被耗尽。已经有经济学家提出,赢利和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末路。以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确实值得反思。

消费主义刺激经济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迅速耗竭,而且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西方发达国家不足30%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其人均消耗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左右全部消耗完毕。这就是说这些国家是通过牺牲本应属于下一代的资源或者说属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为代价,来获取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外,消费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消费主义的大量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种经济主张所激起的人类欲望是地球自然资源所不能负荷的,大量的废弃物也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

2 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加和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之间是否成正比?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国民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度。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结论却告诉人们: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收入与幸福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1974 年南加州大学Easterlin R. A.最早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其数据主要采自美国,结论是经济增长并不会提高福利与幸福,个人应思考与他人收入比较中的效用。换言之,幸福可能只是相对的。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带来较多的国民幸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GDP达到3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幸福就呈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见,国民幸福是不完全能够用GDP来衡量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商学院教授奚恺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提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生活当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的人要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幸福度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收入提高,人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比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可能还要更快,当期望高于现实客观条件时,人们往往不是感觉幸福,而是痛苦。

3 消费主义思潮与国民幸福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被挟裹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是现实生活层面的大众消费,常常是由商家以文化、艺术的方式通过广告向普通大众推销,并将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费上,从而使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的根本途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换言之,消费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消费得越多,人们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其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表现为享乐主义,通过对物的占有与消费实现肉体与精神的满足。此外,消费主义的符号意义日益明显,将不同层次的消费视为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反映,即将物质消费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做是高生活品质和幸福生活的标志。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期望,当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能获得幸福感,相反人们就会失落、不快乐。但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博尔•斯克托夫斯基证明:“消费是上瘾的,每一件奢侈品很快变成必需品,并且又要发现一个新奢侈品。”因此,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在诱使人们过度消费的同时,还造成人们需求、欲望的永无止境,使得人们无论消费多少都得不到满足,即人们无法从消费主义倡导的消费中获得幸福。此外,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使人类的价值取向单一化,即以物质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的唯一价值标准,完全否定了人类的其他维度的价值取向。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就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在消费浮华的表面,普遍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人生意义,更加不用奢谈幸福感了。

4 国民消费、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思潮以国民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虽然它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却给世界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埋下了祸根。同时,过度的消费主义思潮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

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倡导适应的人口政策。”这里十分明确地把消费同生产、人口一起列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必须实现国民消费、经济增长、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是国民幸福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必须最终服务于国民幸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应该在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国民共享,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此外,国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有益于提高国民消费信心,促进国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改善国民消费结构,保证国民消费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通过国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种,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以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和谐统一。

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念,提倡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思潮,鼓励国民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结构与层次,尤其需要鼓励国民在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方面的精神消费。消费应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特别需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使国民真正受益于经济增长,通过文明消费提高国民幸福感,而不是让过分的物欲满足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枷锁。

参考文献:

[1]秦朔.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幸福总值[J].南风窗,2004(5):41-42.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第8篇

一、消费主义盛行是当前社会消费观念的严重缺陷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消费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高而喻,与之相伴产生的是消费伦理观念发生巨大变革。消费在在完成它的基础作用之一,即实现生产的同时,又对生产起着巨大反作用和刺激作用,衍生出了所谓超前消费理论,进而伴随着过度消费形成消费主义,这一有逆于健康可持续消费观念的消费伦理之疡。

1.以社会不公止为前提的消费主义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与日俱增受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的限制,社会财富的总量既定,一部分人过多地占有并消费,就意味着其他人的相对减少以及消费短缺。这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源消耗最为典型,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经济等优势,对其本国的各种资源能源实行严密的保护,却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进行掠夺性地开发,疯狂地剥夺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资源和发展本国经济的权利,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合理性和资源能源的短缺。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不止造成代内消费不公,而且还威胁迫害到后代的生存。

现代人的一个典型局限性或者说弊端的是,没有对后代人的需求与消费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义务,只是在不断地满足自己过度的、疯狂的、膨胀的欲望。面对日见紧缺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增长极限的挑战,超前透支着本应后代拥有的资源,这严重地剥夺了后代满足其需要的权利。

2.消费主义以一次性消费为重要表现形式。它在消费方式上是一种典型地挥霍型消费,用过即扔。商品寿命不再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是看它是否够潮,够时尚,甚至是否够怪,这种消费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被迫地退出消费领域,其直接结果是大大地增加了资源浪费,严重地污染环境,进而导致人民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严重异化。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使得消费活动背离了消费者的原始需求,无形中按照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随波逐流地改变自己的消费活动,消费这一社会在生产的重要环节异化成实现资本家利润生产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消费对需要的背离,使得消费超出了需求的有限性,获得无限度的扩张,膨胀成过度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给人类的消费伦理趋向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二、社会主义消费伦理的建构

当前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东部地区大多数人口已经开始步入消费社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北上广人群,某些领域的消费方面已经暴露出严重消费主义倾向。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应尽快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消费社会,以及怎样培着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伦理观。绿色消费观念应然而生,它是一种崇尚自然、推崇保护环境的理性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是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费方式。因此,社会主义消费伦理的建构应以绿色消费为基石,坚持以下原则:

1.适度消费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来获得幸福感,而非通过消费欲望膨胀满足来得到幸福,它所倡导的是有节制的、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在质上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主观需求、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能为消费群体提供多样的消费选择;在量上它是一种追求舒适即可的生活态度,推崇适度消费,注重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 抵制 适度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消费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消费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不断冲击着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对于这一社会思潮,必须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具体解读,廓清中国语境下消费主义思潮的种种问题。

2016年中国消费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

消费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直至今天,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通过人们具体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消费现象,对今年消费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进行总结。

过度性消费进一步加剧。当前消费主义造成的过度消费表现在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生产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千方百计地向人们推销商品。频繁的优惠促销,绚丽的广告画面,生产商与大众传媒合谋创造出了各种“虚假需要”,导致人们的消费欲望极速膨胀,开始毫无顾忌地占有、消费商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一路高歌猛进,11月11日变成购物节,“剁手”“买买买”等流行语形象地反映出了广大消费者的疯狂状态。2016年“双11”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而在这些消费中,哪些真实,哪些虚假,可能连消费者自身都不能彻底分清,他们只是在为消费而消费。另一方面,信用卡透支消费、分期付款的流行使量入为出、谨慎节制的传统消费观被“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观所取代,无限的消费欲望在这一观念面前备受考验,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脱离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偿还能力盲目消费,只顾眼前享受,最终沦为“卡奴”。

符号性消费的深化。消费主义本身就有非常典型的符号化特征,符号性消费使人们为了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去消费。商品生产者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商品共有符号价值的基础上又人为地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将其传递给广大消费者。人们购买不同的商品就是希望通过对商品的占有将它的符号价值转移到自己消费者主体身上。更确切地说,人们想通过这些外物的占有和消耗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产品的品牌甚至价格都可用来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商品符号价值的专有化程度加深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使人们可能会同时拥有多个同类产品,随意抛弃或更新仍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造成了对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奢侈性消费重新崛起。目前,奢侈性消费集中体现在少数富裕阶层购买、消费各类奢侈品的行为之中。这其中不仅有传统富裕作用对奢侈性消费的习以为常,将其视作高端生活的标志、成功的象征;更有新生富裕阶层在奢侈品消费上的强劲势头,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购买奢侈品。然而,富裕阶层一些炫富性的消费行为却影响到了部分没有足够经济能力的普通消费者,在奢侈品广告、电商购物以及分期付款的劝诱下,他们深陷奢侈性消费的虚幻梦境不能自拔。当前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决定了现阶段的中国并不能承受这种近乎疯狂的奢侈性消费,其背后“未富先奢”的消费理念与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消费中的拜金现象日益凸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将消费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就越发离不开金钱的支撑,导致当前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相互纠缠。一方面,为了获取消费资本,人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拼命赚钱,在赚钱――消费――再赚钱――再消费的无限循环过程中,人们渐渐体会到了金钱的巨大魔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金钱的力量之大使人们由消费享乐演变成对金钱的痴迷追求后,又发展为对金钱本身的顶礼膜拜,不是人支配钱而是钱支配人,人在沦为消费的奴隶后再次沦为金钱的奴隶。另一方面,在符号消费、奢侈性消M等消费主义的具体表现中,皆渗透着浓重的拜金主义因素,它们背后反映的是人将商品消费与身份地位相关联的扭曲金钱观,价格越高,耗费的金钱数量越多,人也就越高贵。金钱成为商品的衡量标准,最终成为人本身的衡量标准,消费主义的泛滥使人们在种种畸形消费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观。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愈演愈烈,消费中的拜金现象也会愈加深重。因此,对消费主义的抵制必然也要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消费的两极分化依旧存在。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确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消费,出现了过度消费、符号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然而,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地区间、行业间仍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来说,消费主义的表现比较明显,但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和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勤俭节约仍是主要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疯狂消费仅是消费主义在中国表现的一面,另一面则是仍然挣扎在基本生存线上的贫困人群,二者的鲜明对比构成了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独特表现。虽然消费主义在当下中国还没有为人们普遍接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主义势必会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消费主义思潮蔓延滋长的根源

当前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滋长是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有制度的也有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消费主义有机会传入我国,商品市场繁荣乃至过剩,为消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得以在国内社会产生发展的原因。现阶段,还需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进一步挖掘消费主义蔓延滋长的根源,才能为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

当前中国消费主义的蔓延首先是由于消费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消费政策逐渐转变为提倡适当消费,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开始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置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地位,实行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现如今,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消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性的调整的确为我国经济带来了生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消费主义这个副产品。市场的繁荣使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忘记了消费的初衷,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润,打着“促进消费、爱国救市”的旗号推出各种打折促销活动,联合大众传媒极力鼓动诱惑消费者,导致中国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非正常现象。

大众传媒在消费主义的蔓延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大众传媒凭借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密集的传播网络,成为社会的舆论中心,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越来越受到利益原则的支配,最终成为了消费主义的传播工具。最直观的形式就是广告,抓人眼球的广告语,闪耀的明星代言,吸引着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消费上。现代的广告不仅介绍商品的实际功效,更将商品与人的地位、价值以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赋予商品独特的符号意义,对消费者更具煽动性。

近几年,大众传媒开始用更加隐蔽但更为有效的方式――广告植入,制造了接连不断、五花八门的消费热点,人们的生活更加彻底地被物质和消费所包围。影视剧、综艺节目中主人公的衣着打扮、场景的装修摆设等各种细节都可以被用来向人们推销产品,即所谓的“某某同款”。硬性的广告宣传和软性的广告植入使人们的生活彻底被物质和消费所包围,无限的消费欲望被激起,人们陷入了消费的环境中无法自拔,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变成了消费。

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当下社会愈演愈烈,最终还是要从民众本身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变化中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变得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如今,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涌流,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个人在消M中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只要有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大街上各类购物场所林立,网购更是为众多的消费者大开方便之门,人们终于可以尽情消费,在消费中享受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为消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可趁之机。较为严重的是,转型时期社会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行为容易成为普通大众向往、艳羡的对象,加上传统中国人“爱面子”心理的作祟,使得普通消费者脱离实际经济能力去追求流行时尚,模仿富人的消费方式,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消费标准节节攀升,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坚决抵制消费主义,建立适度消费观

消费就其原本的意义来讲,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我国正在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消费必然会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吃饭穿衣、购物旅游、社会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消费行为,不能完全以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否定人们对良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当消费的目的演变为满足无限的欲望,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只在于消费,人成为了消费的奴隶时,消费就已经背离了它的本质,成为一种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与合理消费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消费主义的泛滥只会使人沉溺于物质享受,精神世界愈发空虚,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统统被抛之脑后,消费成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大量的消费背后是大量的生产,这意味着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不仅如此,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快速消费模式的流行还产生了大量的垃圾,甚至由于消费过多导致商品的外包装处理都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消费主义的泛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自古以来人们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当前消费领域的两极分化意味着少数富裕阶层占有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容易使普通民众形成强烈的失落感、不平衡感,甚至生发出一种“仇富”心理、敌对情绪,这些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阻碍因素。因此,我们鼓励、提倡合理消费,但坚决抵制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作为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是,消费主义在我国的蔓延则包含着一定的制度性、政策性的因素,不同地区及阶层人民消费水平的差异也说明消费主义在我国并未完全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两者的区别为我国抵制消费主义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我们仍需继续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人们的消费能力,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要努力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构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消费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为尺度,并且认同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而提升自己的消费水平,但明确反对盲目追求商品的符号意义,反对为满足无限膨胀的欲望而过度消费。建立适度消费观需要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在消费舆论中的正面作用,加强对公众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引导,营造协调、绿色、健康的消费氛围。

适度消费观的树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人的消费行为之中。如今人们在消费上拥有多大的自由,就肩负着多大的责任。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去选择商品和服务,这是消费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消费者还要考虑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个人与他人的相对均衡以及人与自身的平衡发展,使消费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协调,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相协调,发挥消费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吴穹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