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4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医疗卫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合作医疗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合作医疗体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农村处于旧医疗卫生体系解体,新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的过渡时期,处于医疗卫生保障的薄弱环节。自2002年中央决定建立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这一实践工作。以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为主,逐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都促使政府加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切实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2非政府组织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以建立农村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过2003年以来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承担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级机构得到保证,基本支撑建立起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相关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奠定了非盈利医疗机构为主体,盈利机构补充地位,促使公立医疗机构主导,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2.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投入卫生事业的费用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反映政府重视卫生程度的重要指标,经调查核实,全国农村地区卫生机构总数不足全省卫生机构总数的11%,医务人员总数不足全国医务人员总数的28%。[1]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了投入不能够满足补偿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需要,甚至连医务人员的工资都不能够保证;地方政府部门为减少人员投入,压缩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导致开展正常工作的人力不足,许多地区的人员编制低于国家标准;投入不足导致机构设备陈旧,缺乏开展工作的必要设备。
2.2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农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力量比较薄弱,基本以从事医疗为主。村医中“三低”现象(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非常突出,很多人根本不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和防保人员频繁轮换,多数乡镇卫生院的防保人员只能应付日常琐碎工作,其结果是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没有连续性,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几乎是空白,远没达到农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2.3管理体制不顺,“三级医疗网络”的保护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我国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实行乡办乡管,尽管在一些地区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目前普遍存在缺少财政支持、缺乏业务管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部门人员配备少、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缺少调控和监管手段,致使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基本处于拆拆分分、体制不顺、功能弱化状态。在医院,防保部门的地位、收入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创收科室,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素质不高。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独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
2.4资源闲置与效率低下并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我国实行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在撤乡并镇及镇镇合并的大环境下,一些乡镇卫生院形成重叠设置,效率不高。乡镇医院的业务量不大,服务的利用率较低,有些地区接近70%的乡镇医院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的边缘。目前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行政主导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差额预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由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维持其正常运转,卫生院“以药补医”、防保机构“以医补防”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际上被营利性经营所取代。
2.5公共卫生供给水平低一方面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因生活水平、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低,对购药治病和日常保健的医院支付能力也就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一般性疾病能不治疗就不治疗,重大疾患则赴城市求医。这就使农村公共卫生、医疗设施无法取得规模效益,缺乏必要的供给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个体医生开设的小诊所、小药房就作为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的补充,成了农村居民日常求医的地方。这些小诊所、小药房设施简陋,无法达标,给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造成很大隐患。
3.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认识政府应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的专项补助经费,保证农村公共卫生经费落实。同时合理安排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严格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3.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针对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医学院校培养一批专科层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镇村卫生组织,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3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县级要成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所和卫生监督执法所,乡级要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把各项公共卫生职能进行分解细化,设立乡镇疾病控制科;村级要设立村卫生所,村卫生所要健全疾病控制,母婴保健,加强公共卫生职能。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人员,要规定结构构成,制定准入政策和鼓励政策。
(一)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2009年底,全国2003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西部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卫生室,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卫生机构,但是硬件设备跟不上,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做不了。故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村、乡级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重点用于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建、扩建、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财政性资金重点应该放在县级医疗体系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县级医院整合资源,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各县应鼓励所属辖区的农民到县里就医,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二)乡村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2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环境恶劣,往往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医护人才,而部分留下的执业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医护人员“留在”农村,提高当前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很关键。对于前者,短期而言,可试行乡村医生的雇员制,让医生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用工合同,规定服务年限,乡村医生待遇比照县级公务员标准,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待服务期限届满,乡村医生可选择留在农村或到县城发展,当然需要定期对其实行业绩考核,以保障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长期而言,需要一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优秀医护人员,可由各县牵头推行医护人员定点培养机制,从农村中选择一些家庭,与其签订协议,对其孩子进行从初中到大学的资助,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提是这些人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在未来注入一批有学历懂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当然无论是短期和长期,都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对于后者,新毕业的人员担任乡村卫生员需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并懂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急救,鼓励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那些老资格的乡村医生仍需要让其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正式实行以来,目前已实现了90%的参合率,人均筹资由2004年的42.10元到2009年的113.36元,补偿收益人数由1.22亿人次上升到7.59亿人次。新农合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以云南省为例,一个县所辖的乡镇众多,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每年筹资成本较高,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连参保费都拿不出来。新农合实行以县统筹,家庭为单位参与、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1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120元,农民交纳30元,人均筹资150元。政府出资部分中央拿出60元要求县级政府拿出60元的配套资金,使得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县份,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这也使得地方响应、执行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新农合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自收自支,故县在测算风险资金时相对保守,使得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加上二次补偿机制及医疗救助制度未建立起来,目前的报销比例整体偏低,农民的收益面及水平低于预期;在资金的监管方面,由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虽进入财政专户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内进行管理,基金运行的透明度不高。
一、中宁县基本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县内四面环山,黄河横贯其中,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林茂粮丰,鱼儿逐波,95%以上为自流灌溉,盛产枸杞、红枣、粮油、瓜果、畜禽等产品,是全国枸杞、商品粮、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中宁县隶属地级中卫市管辖,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南端,黄河青铜峡上游。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112个行政村。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3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6%;汉族占83.2%,少数民族占16.8%)。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4.6亿元,增长10.7%;工农业总产值达51.4亿元,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达1.53亿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7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68元,增长20.5%。
二、中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况
㈠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97个,拥有医院病床530张。各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次数46.37万人次;收治入院人数1.53万人次。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投资79.6万元,完成了125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对全县2家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调整,医疗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㈡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中宁县坚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从2005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中宁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100%,参加农民为193300人,基金总额为1057万元,人均筹资额10元(2008年增加为20元)。㈢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态度积极调查的所有农民都对“新农合”予以积极肯定,认为该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
三、中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总体进展顺利,较好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小病不治、大病硬抗”的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受经济基础差、筹资机制不完善、管理经办机构建设滞后、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业务经费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还是比较脆弱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㈠宣传力度不足在本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农民并不是非常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仅仅是响应领导号召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给他们的实惠也不是很关心,甚至出现忘记自己把医疗证放到哪里的,有些年轻力壮、身体好的农民存在一定侥幸心理,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不会得病,白交冤枉钱。可见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究其原因,还是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
㈡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有了改善,但由于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吸引力,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全科医生和技术带头人匮乏更加严重。本次调查的田滩村卫生室,是类似“祖传”的经营方式,卫生室所有者是一名还未取得医师执照的大专毕业的年轻医生,他的母亲是该村着名的赤脚医生,除此之外该卫生室再没有其他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㈢农村医疗机构趋利问题仍未解决经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该县的农村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编制少,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机构还存在过度医疗等趋利倾向,一些县、乡医院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如“软组织挫伤住院6天”“、牙髓炎住院4天”“、上呼吸道感染住院一周”等等。
㈣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新农合资金筹款多少、是否增加,既没有法律制度约束,也缺乏长效筹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重视程度。去年,该村新农合筹资标准虽已提高到100元,但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实行一年一次收费,筹资成本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群不稳定,保障能力较弱。
㈤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成本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全中宁县都还没有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在报销过程中存在手工操作、信息不准确、不安全等问题,造成群众报销不方便、管理成本高、监管困难。在资金管理方面风险较大,一是怕基金崩盘,二是怕基金沉淀。
㈥报销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衔接需加强尽管全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制定了《农村特困户和特重大疾病医疗求助办法(试行)》,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有部分老百姓得了大病,对这个政策还不是太了解,对怎么报、报多少这些实际问题还是比较茫然,使这项惠民政策未落到实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负担较重的问题。
㈦基金征收难度大目前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这一惠民政策应该说很受百姓欢迎,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民对健康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差;二是由于制度还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导致今年参加,明年退出的现象发生。加之农村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导致人口流动性大,这也对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造成困难。
㈧保障范围有盲点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实行的“新农合”对于普通农民来说适用范围上还存在欠缺。新农合现在对于大病的保障程度比较高,群众非常认可,但是在小病以及更重要的日常买药方面上“,新农合”就显得效果不大。
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与建议
㈠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一是宣传工作人员要吃透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清楚“新农合”现阶段主要是防止因病返贫,而不是全面实行免费医疗;二是宣传不仅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三是宣传方式上注意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走村进户把道理讲清,把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从而增强农民自觉参合的主动性;四是要加强农民的风险共担意识,做到风险共担,利己利人。
㈡努力培养提高农村卫生人员工作素质建议卫生、财政、教育等部门,借鉴稳定和培养农村教师队伍的做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稳定和培养农村卫生队伍的政策法规,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逐步做到国家对村医生的补贴和待遇不低于原村教师的水平。同时,参照农村师范教育的做法,为农村免费定向培养卫生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农村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用的上、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农村卫生人员。
㈢理顺体制,灵活机制,轻装上阵建议自治区编办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尽快出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的职能定位、编制标准以及工作经费的保障机制。由于历史原因,乡镇卫生院因基本建设、附属设施医疗设备等造成现有债务,全区药品实行“三统一”以后,卫生院收入很少,化解债务困难很大。自治区政府应参照义务教育债务和乡镇行政债务的化解办法,将乡镇卫生院债务给予化解,以便卫生院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新农合服务。
㈣改进征收办法做好配套服务应尽快建立一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增长的筹资机制,多多征求农民意见,改进征收办法,在征收时间和地点上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允许一次缴清多年或者临时欠缴,开设专门的办事处或者服务大厅等,这是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2009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家庭入户问卷调查中农村部分的数据,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在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家庭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1.2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抽取了陕西省宝鸡市眉县6个农村乡镇共12个村941户,每个样本村抽取样本的户数根据等比例分配原则确定。调查对象与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对象一致,即家庭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的定义标准:近半年内,在本住户居住的所有户籍人口及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新出生的婴儿、新结婚的配偶等。共回收农村有效问卷936份,调查常住人口3203人。
1.3调查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员在正式调查前都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和预调查。调查员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调查指导员由课题组老师担任,负责现场调查组织、指导和质量控制等工作。调查员对调查问卷问题进行解释后,被调查人按照实际情况如实作答,调查员按照规范填写调查问卷,调查指导员对调查问卷质量进行监督。
1.4资料处理和分析调查问卷收集完毕后,结合调查表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在数据录入阶段根据调查选项对录入内容进行一定的逻辑限定,并对调查问卷资料进行双录入,确保数据质量。数据录入之后,利用Stata10.0软件,编写逻辑查错命令,进行逻辑查错,对有问题的数据对照原始表,及时进行改正。数据清洗完毕后,结合研究目的,运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参合率情况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2%,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93.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4、p<0.001),说明样本地区新农合参合率有显著性提高。样本地区女性参合率(96.20%)高于男性(94.43%)。
2.2卫生服务需要
2.2.1两周患病情况。样本地区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26.33%,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7.70%)有所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4、p<0.001)。样本地区女性两周患病率(28.06%)高于男性(24.57%)。从疾病的发病时间构成看,61.07%的患病者是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51.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1.46、p<0.001);在两周内发病的患病者占30.85%,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40.90%要低。样本地区平均每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为2130天,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429天有较明显的增加。
2.2.2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为37.97%,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14.0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7、p<0.001),说明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较为显著。分析原因,调查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11.20%,高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9.8%,且有研究已证实老年人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样本地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原因。女性慢性病患病率(44.06%)高于男性(31.32%)。
2.3卫生服务利用
2.3.1门诊服务利用。①两周就诊情况:样本地区两周就诊率为20.73%,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5.20%相比,样本地区两周患病率有所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50、p<0.001)。女性两周就诊率(21.71%)高于男性(19.74%)。②两周就诊机构构成:调查地区两周患病首诊地点以诊所卫生室/所为主,占72.11%,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比例为11.55%,详见表1。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两周就诊机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01)。③两周患病未就诊情况:样本地区两周患病未就诊比例为55.85%,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37.8%相比,样本地区两周患病未就诊比有所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52、p<0.001)。分析原因,“纯自我治疗”在调查地区患病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6.66%,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5.3%略有上升;“两周前为治疗本病找医生看过,现在继续治疗中”在调查地区患病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5.30%。由此推测,两周患病未就诊比较高的原因是由于“纯自我治疗”和“两周前为治疗本病找医生看过,现在继续治疗中”所占比例较大引起的。女性未就诊比(55.20%)低于男性(66.24%)。④未治疗原因分析:调查地区有40.00%的人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未进行治疗,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44.5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01)。另有35.38%的人是由于自感病轻未进行治疗,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30.6%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8.49、p<0.001)。
2.3.2住院服务利用。①年住院情况:样本地区人群的年住院率为10.25%,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6.8%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7.59、p<0.001)。女性年住院率(11.08%)高于男性(9.40%)。样本地区人群的人均住院天数为11.85天,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10.1天有一定的增加。女性人均住院天数(12.45)高于男性(11.15)。②住院医疗单位构成:调查地区住院首诊地点以卫生院/社区中心和县、市、区医院为主,占87.92%,选择卫生院/社区中心的比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选择县、市、区医院的比例有所上升,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样本地区住院医疗单位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6.68、p<0.001),详见表2。③应住院未住院情况:样本地区人群应住院未住院比为32.98%,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4.7%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0.001)。女性的应住院未住院比(41.39%)高于男性(30.99%)。④应住院未住院原因分析:调查地区有62.75%的人是由于经济困难未住院,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71.4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另外有15.03%是由于没有时间而不去住院,9.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住院。
2.3.3医疗费用情况。①门诊医疗费用:样本地区人群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201.59元,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中位数为100.00元,次均门诊间接医疗费用为11.12元,次均门诊医疗费用报销金额为4.62元,次均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为2.29%。②住院医疗费用:样本地区人群平均住院费用为3733.36元,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500元,平均间接住院费用317.10元,平均住院费用报销金额为1305.85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34.98%。
3讨论和建议
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卫生服务需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提高,样本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有明显上升,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同时可以看出女性的卫生服务需要大于男性。
一、现有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1.农村定向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定向培养办法为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临床专科生。
2.成人高等教育。现有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按照全脱产或在职教育方式培养。
3.继续医学教育。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解决现有在职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及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主要还是以学历提高教育为主,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临床实习等都按照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而来自农村乡镇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已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较强临床经验,除了学历提高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对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和推广运用。传统的学历提高教育模式没有考虑农村卫生人员实际,影响了农村在岗成人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构建“政府主导校院合作送教下乡”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根据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思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招生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全方位构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2008年安徽省卫生厅组织50人分25组,分赴全省91个县进行调查,每个县抽查3至4个乡镇卫生院,共调查卫生院293个。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机构的设置、医疗设备条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需求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大多土生土长、扎根农村、深入农户、一人多岗,与当地的农民有血缘、有感情,且大多安家在此,与周围环境已相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一支不愿离岗、无法离岗的医疗队伍,是目前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培养这些已在岗的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学历和服务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
2.探索改革招生模式。2006年11月17日,安徽省卫生厅、教育厅、人事厅、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2]组织开展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工作,招生考试采取省内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毕业后发给注有“农村”字样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在我省农村(不包括县城)认可,享受成人专科毕业生同等待遇。
3.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镇卫生院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组织专家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思想为:(1)以乡镇卫生院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为:通过医学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培养,使学员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处理农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对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能及时诊断、早期处理;能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工作等基本技能。[3][4]教学计划既要符合医学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公共课,加大实践课教学环节比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及时引入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技术和医学发展前沿,课程内容尽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相街接,使学员掌握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4.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针对工学矛盾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基本不脱离岗位,兼顾工作与学习。同时采取弹性学制,经与我省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充分协商,确定基本学制为3年,允许培养对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在2至4年内完成学业。这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和解决学员个体学习差异,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送教上门”试点
1.深入全省乡镇开展招生宣传和调研。“工学矛盾”不易解决是在岗人员报名积极性不高、报到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既落实好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的政策,又有效缓解“工学矛盾”,采取校内集中学习和开设校外教学基地两种教学形式,在条件成熟、报考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临床教学基地,实行“送教上门”。2008年,我校与芜湖市卫生局、枞阳县卫生局达成对其本地区学员联合培养的协议,并与芜湖市二院、枞阳县人民医院建立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学历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实行送教上门。我们慎重选择芜湖市二院、枞阳县人民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采取与当地政府签订共建协议的形式进行,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给予经费投入,医院提供硬件条件,学校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进行包括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建设等在内的教学基本建设。在完成公共课、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后,学员进入临床教学基地(医院),开展系统的临床教学过程。
2.规范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保证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制订了《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坚持“六个做到”、“三个统一”。严格教学基地的建立与条件评估;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部由我校教师承担,并组织专家教授支教团支教;严格实践课的操作与考核;严格按照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统一考核标准,并统一学籍管理。为动态掌握学员集中面授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适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学校为每一个临床教学基地配备了一名专职管理人员,驻点对学员进行考勤与管理。
1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全县现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所,个体诊所20家,乡镇卫生院17所,村卫生室111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7人,为保障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后,上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新改建业务用房4548平方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建立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工作落实,认真抓好了本辖区的农村卫生工作。
1.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以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7所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1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二是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17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了业务用房的改扩建,大部分更新了卫生院的设备和就医条件。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把人员入口关,曾经两年招录63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实施了《乌兰察布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选派人员参加区、市、县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和各类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在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依法职业监督,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在巩固过去几年新农合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使广大参合人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2010年全县参合农民达到114369人,参合率达为62%,全县新农合累计报销39*805人次,报销1900万元;其中,门诊报销31326人次,报销金额95.1万元;住院报销8479人次,报销金额1804.9万元;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和孕产妇生育补助1041人次,报销金额44元。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1.4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提高一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了传染性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全面落实了国家关于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儿童计免“六苗”基础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无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控制在自治区平均水平之下。二是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认真贯彻了《母婴保健法》,落实了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加强了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健全了孕产妇管理登记簿,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制度,有效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到88%以上,高危妊娠管理率及高危妊娠分娩率达到100%。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了儿童保健科,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到91%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仍然偏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维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全县卫生事业经费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按目前的补助水平,乡镇卫生院不仅要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还要负担建设与发展经费和公共卫生业务经费,不得不依靠医药业务收入,产生了强烈的创收内在动力,这既造成了乡镇卫生院热衷于收费较高的项目,削弱纯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也推动了医药费用的上涨,从机制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2农村卫生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使用率不高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我县进行了多次乡镇撤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此外,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农村人口数锐减,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多为支付能力较弱的妇幼、老人,农村卫生服务群体和购买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分散和薄弱,效率低下,使政府对农村卫生有限的投入不能集中为优势资源,一方面限制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使农村患者向城市医院转移,从而使卫生资源的区域配置出现了更大的不平衡。
2.3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迟缓,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交通日趋便利,去城市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民营、私立、合资等医疗机构的开设,以及农村个体私人诊所灵活的经营方式,都加剧了农村医疗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内部改革迟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没有活力,使不少乡镇卫生院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据对全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职称和学历的统计,中级职称只有6人,本科1人,中专以下学历者占75%以上。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职工报酬低,技术水平不易提高,加上子女教育等其他因素,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剧了人才匮乏。第二,改革迟缓,机制不活。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大环境,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出不畅”,技术骨干引进难,富余人员的“出口”更难。整体水平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较严重。第三,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模式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坐等病人”,不能主动适应农村医疗市场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服务态度较差,加上技术水平低,使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群逐渐萎缩,有钱的患者上城市医院,无钱的病人不愿来就医。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责任工程、系统工程,要进一步深化对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进一步搞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认识。
3.2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机制由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政府一是要把农村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建设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二是要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给予有利的资金支持,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要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生活水平。
3.3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我县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达到国家颁布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尤其是使中心卫生院达到甲类卫生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实际上,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常被称为“富贵病”,重灾区一般在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但事实是,我国农村人口也被这类疾病所困扰,这一信号无疑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结合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开始出现“城乡接轨综合征”。
实际上,这类慢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非常简单,多数医生都了如指掌。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例,每天患者仅仅需要一片降压药就可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人们多半不愿意接受没有症状就吃药的现实,反而更愿意相信支架可以挽救心梗、脑梗患者的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近年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帮助城市居民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做得远远不够,农村人口仍然缺乏防病意识,这一问题的出现,再次暴露出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短板。
首先,乡村医生是农民疾病预防保健的主要提供者,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乡村医生大多忙于医疗创收解决生存问题,根本没有向农民宣传预防知识的动力,使得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农村地区肆虐。
其次,我国城市居民享有各种医疗保障,每年至少有一次体检机会,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可绝大多数农民很难获得这样的体检机会,导致很多患有疾病的农民无法了解到自己的健康情况。
一是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
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大病户家庭则占30%左右。药品销售收入是农村医疗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村级诊所药费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乡镇卫生院60%的收入来自药品销售。药品加价可以达到购入价格的40%到80%。调查表明,农村中在较大范围内存在药品质次价高的问题。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推进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
此次调查的村庄,近70%的门诊服务消费是由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提供的,仅1/5是由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当前农民的医疗服务消费行为基本表现为“小病不出村,大病到县及县以上医院”。调查表明,低收入人口、妇女、儿童和老龄人口最常利用的医疗服务是村级服务。乡镇卫生院的价格和态度都很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也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县及县以上医院有较大的距离,仅略好于私人诊所和卫生室。在现有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职能定位界定不清,客观上需要“以医养防”;另一方面,由于人员负担重、设备老化等问题,需要“以药养医”。实行药品的集中配送,使乡镇卫生院失去了药品采购的主动权,减少了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来源。实行“差率管理”,进一步压缩了乡镇卫生院药品定价的空间,减少了“以药养医”的可能性。许多乡镇卫生院陷入了困境。如何对乡卫生院重新定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韩俊说,关于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建议可以将现有的乡镇卫生院职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政府根据其所提供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和规模,提供经费的保障;另一部分是乡镇卫生院的一般医疗服务职能,逐步走向市场。在落实“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的基础上,要整合资源集中办好几个区域性中心卫生院。
三是促进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制度,由于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它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作用,但合作医疗在试点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障碍。由于资金有限,大多数大病医疗费的补偿比例在20%到60%之间。如此之低的补偿比例意味着病人自付费比例依然很高,依然会为病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每年仅有3%至4%的农村人口接受住院治疗。由于患大病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参加者从这一制度中的受益是非常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包括补偿部分门诊费用和免费预防及卫生教育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
合作医疗制度不可以搞一刀切,实行统一标准。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有能力执行更高的标准,就不需要规定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民缴费能力较低,总体缴费水平不高,而且地方财力薄弱,即使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捉襟见肘,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2004年开始,民政部门开始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实行医疗救助。从此次调查情况看,目前各级财政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吉林省蛟河市,2004年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只有1.8万元,目前仅救助14户,这点资金很难保证农村困难家庭有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近期内,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为重点,对于确实贫困的农民,政府应减免他们每年上缴的大病统筹费,使这部分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版权所有
五是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
鉴于私人医疗机构在农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措施鼓励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当前,村级医疗服务的一个大问题是医生的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差,所以,政府要对村级医生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中,除了农村“六小”工程之外,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改造农村卫生所(站),购买一些最基本的医疗设备。要坚决纠正面向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各种乱收费。农村私营医疗机构可以采取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