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0 10:31: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特色型 文化礼堂 建设思考

荀子说:“国之命在于礼”。一个国家的兴衰是构建在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之上的,文化根源和道德品质观念直接影响着这一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民族文化根基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却受到撕裂。因此,急需我们重新挖掘“礼”在社会理念和国人伦理中的基础,并且发展出“现代之礼”。由此层面上看,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空间场所,也是重寻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精神内涵的过程。

建设文化礼堂是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要实现社会关系的认知、挖掘和重塑,传承民族文化脉络的根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任重道远。如何建造文化礼堂这一精神家园的守望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活态的文化记忆,本文作者将对主持设计的三个文化礼堂做典型案例分析。

一、 温岭市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弃用村部的转型再生

在这一案例里,采用了创新演绎,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地域性的文化策略。在空间上恢复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形成一院三楼的空间组织方式。将现有菜场改造成一个院式,内有文化小广场、文化长廊。三楼分别为现有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的礼堂、改造的陈列馆和农家书屋。在建筑形制上巧借传统元素,营造乡土特色,使弃用村部转型再生,形成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原场地由三幢独立建筑、两面围墙构成。这三幢建筑分别建造于上世纪60、70、80年代。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旁边有一处弃用的村委老楼和戏台。正对大门的是一处木构戏台,后面是一座两层楼的木构建筑,同时兼做后台。改造后戏台及后台的功能不变,并且配备灯光和演出设备,使其不仅满足传统戏曲演出的功能,同时还能具备放映电影、举办各种仪式等功能。后台的两层木构建筑,原来除了演出时做后台,平时是被闲置的。修缮改造后,一层为桥里村历史陈列馆,二层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就安置在东北角的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建筑二层。文化长廊是文化礼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南侧墙面就成了最佳展示面。结合长廊展示点增设休闲景观长廊,丰富了该场所的服务层次,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二、温岭市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

在这一案例里,项目的优势是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利用新建村部大楼的六层空间改造,建筑新基础条件较好,内部空间可塑性大。但是该村经济发达,历史的乡土风貌特色遗存甚少。设计者采用了活化市场文化历史,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产业文化背景的文化策略。把空间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文化序廊、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下张钢材市场陈列馆。

钢铁市场是下张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的发源地。将钢材市场的历史与发展搬入礼堂边的陈列馆,让人们了解市场的发展历史,也为钢材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展陈空间。“敲糖换铁”的记录片在展厅内播放,还原了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相成的历史原貌。把仅存的一位仍从事“敲糖换铁”职业的老人请到展厅内演示“敲糖换铁”的传统吆喝,活化这段快要被人遗忘的传统民间文化。为突出文化礼堂的重要性,在户外设置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文化序廊,廊内展示下张村的历史概况、文化阵地分布图、文化礼堂建设概况及文化礼堂空间分布示意图。展墙、展架、展台、座椅,展厅空间的这些构成部分全部使用钢铁市场中常见的钢板、钢构件、旧油桶组合设计,并用废旧钢材创作出独特的公共艺术雕塑。通过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打造开放式的市场文化。农家书屋兼作书法习堂,发扬耕读精神,让文化传播到基层大众中去。

三、温岭市横峰街道后洋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

横峰街道后洋村村庄人口规模较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基础好,村干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愿望强烈。但是传统淡化,传统礼仪消逝,宗法制度、族群文化缺失,使得文化拾遗任务艰巨。设计者通过梳理、恢复、营造中国传统礼制,着力反映村民崇尚德、艺、孝,挖掘“现代之礼”的传统性。空间上合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已建文化项目差异性定位,保护和改建乡土建筑“关庙堂”,突出“蔡氏宗祠”传统文化。

位于村口的关庙堂建于建国初期,屋顶和建筑结构都是传统工艺做法,是村民过年祭拜关帝的地方。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免于被拆除的命运。此次设计通过重新定义“关庙堂”的功能属性,使其可以再生成为“关庙堂德艺馆”。以“义”字为缘起,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以“百善孝为先”为灵魂,将关庙堂大殿改造为“道德讲堂”,不定期开设道德宣讲会。“看戏”是乡土休闲文化不可缺少的活动,关庙堂内的“永乐青台”一直承担这个功能,并会延续和扩大,例如增设放电影、新人仪式等功能。

文保单位“蔡家祠堂”再生利用为“蔡氏民俗馆――宗族文化教育基地”。该祠堂为清代建筑,也是宗族礼制的活化石。此处建筑的规划保留了正厅明间的蔡氏先贤泥像,并在东西墙壁展示蔡氏宗族谱系;东侧明次间和厢房改成莞渭民俗展厅,展示该地区农耕记忆,内容包括种子、农具、传统食品、传统制作蓑衣的技艺、乡风民俗等;西侧明次间保留原有居住功能;西厢房改为蔡氏人文纪念展厅;台门东侧房间改为接待室;台门西侧房间改为管理用房;入口对面一侧增设照壁,将蔡氏祖训刻写在照壁上。突出本地古村落的宗族文化竞争力,提倡“百事孝为先”,形成文化工程示范点。恢复记忆、恢复乡愁,尊重并保留原有生活态,为注入“现代之礼”留足空间,达到“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再现中国传统礼制”的场所设计目的。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役权 类型化建构 贺兰山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土地综合利用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地役权制度的特性来设计土地利用的新的模式,以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赢。

问题的提出

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编制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规划》评审时要求,要把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作为“十二五”宁夏现代农业的大事来抓,打造“东有黄河金岸,西有葡萄长廊”的塞上新景观,使两条经济产业线、生态景观线、文化展示线、旅游观光线在塞上江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贺兰山东麓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葡萄文化长廊的建设,涉及到有关农林牧业、葡萄酿造工业、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建筑风格的统一管理和农户利益保护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围绕该区域内的土地而展开的。首先,长廊建设地域广、范围宽,涉及到现有的林地、荒地、荒滩、耕地、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农户的宅基地等,如何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利用,让这些不同地块的利用统一到长廊建设中来,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其次,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这一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有害金属元素)均低于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符合绿色食品认证土壤环境的要求。其年平均降雨量稀少、相对湿度较低,冬季较长且气候严寒,不利于病虫生长和越冬,病虫害很少,植物生长季节杀虫剂使用的机会比较少,故农作物及其果实的农药污染和残留非常低。另外,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工业企业很少,几乎无工业污染,这些条件都比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主要葡萄产区所无法媲美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要上规模和上档次,形成品牌,必须在绿色有机农业方面下狠功夫,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着眼着手,要把长廊范围类的所有参与者统一起来,实现绿色生产和经营。再次,贺兰山东麓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长廊建设的地域内,涉及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区域、河湖湿地、文物保护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无论是产业建设、还是生态的维持和保护,都对这一地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在长廊建设领域内,存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和青铜峡黄河国家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周边又是充满浓郁回乡风情的塞上各民族聚居地区。加之长廊区域内还有酒庄酒窖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必然涉及经济发展和地方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贺兰山东麓具备了世界优势产区的特点,是世界上少有的冷凉酿酒葡萄最佳生态区之一。近年来宁夏新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多为赤霞珠,品种单一、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自治区政府已制定了品种区域化种植规划,规定了应选用的葡萄品种,并强调实行限产优质的原则。这种品种的选择和产量的限定,可能导致与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自冲突问题。

上述各种问题,涉及到土地利用过程中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涉及企业、个人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宁夏各级政府在规划和推进实施长廊建设时,不仅要靠市场服务和政策支持,更多的还要承担引导、实施和干预的艰苦任务。地役权制度自身含有利益引导和利益补偿的逻辑,是一种能够减少社会对抗的权利冲突解决模式,在土地综合利用制度设计和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可以科学、积极、稳妥地协调长廊建设范围内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能够引导各种利益主体朝着规划所设想的理想目标共同前进。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为何,理论界颇多争议。通常认为,地役权实现了不同主体在同一土地上的利用需要的并存与调和,是对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节的重要制度安排。需役地的权利人通过地役权的设置,实现了对供役地的积极利用或对供役地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从而在客观上使得需役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地役权除了具有他物权属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特征外,还可以总结出其内容的不限定性、设立的自主性和较弱的排他性以及需役地的特定目的性等本质属性。

需役地存在的特定目的性。需役地的存在,是因为与供役地相互临近而发生种种利用上的关系。我国物权法中的地役权是意定地役权,就土地利用的便宜而言,取决于地役权人对自己土地利用利益的认识和理解。因主体认识和追求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而地役权的设立及其内容就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种种变化。

内容的不确定性。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在其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上采取的是物权法定主义,物权体系整体呈现的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但地役权却因土地之间关系极为多样,而使得权利的主要内容也须由当事人合意决定,这种先天的内容多样性可以说是地役权的最大特色。①因此,具体地役权的内容只能取决于地役权设立者的主观意思,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权利设立的自主性。设立地役权的过程,遵循的完全是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物权自由原则,当事人是否设定地役权、与谁达成地役权合同、地役权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登记等等问题,均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各国在界定需役地利益时,又多范围宽泛,委诸当事人依意志自由决定,只要不损害公共秩序即可。②各国民法把这个具体的问题交由当事人,任其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实施。

弱排他性。地役权体现的是一种非占有利益,不以对供役地的占有为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容许地役权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或限制供役地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这种制度设计决定了与其他用益物权制度相比,其排他性较弱。这种弱排他性表现在:在同一供役地上可设定多个地役权;根据需役地的利益需要不同,可以在同一块需役地上设定不同种类的地役权;需役地上设定地役权后,并不排斥供役地人自己对于供役地和需役地人在供役地上所建设的设施或构筑物的使用。

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

区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通过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的统一管理,从而解决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等问题。通过当事人自行设定的途径,使得地役权制度可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际,把新类型的土地利用关系纳入地役权调整范围内来。

环境保护地役权。环境保护地役权是由有关政府或环保组织等主体与供役地人约定利用供役地的一种用益物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禁止或限制,以达到生态公益和环境资源保护之目的。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这种地役权的设立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确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将环境保护地役权纳入物权法的保护体系,可以有效地运用生态效益补偿或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弥补供役地人的利益损失,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兼顾。这项地役权的建立既可以满足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实现其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因而是环境法和物权法的一种很好对接,也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③在长廊建设区域内设立环境保护地役权,主要是限制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可能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行为,如限制供役地管理人或者使用权人排污、降低排污量,保护动物、不破坏植被、不引进有害本地动植物生存的外来物种等有碍建设区生态发展要求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建设区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保护地役权。农业保护地役权是指在建设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时,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满足需役地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农业保护地役权单就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着眼,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地役权。乡村地役权强调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役权关系,其范围更为广阔,涉及乡村的相邻关系、灌溉耕作以及因宗族传统文化习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地役权。④就长廊建设而言,设立农业保护地役权,可以从建设区的林木繁育、葡萄品种的选择、施肥、喷洒农药的品种和剂量、产量控制等相关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求角度出发,限制供役地使用权人或者所有权人的自由,使其采取和需役地一致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标准,从而达到建设区内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有机化。

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是指为了保护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自然或人文风格,而要求供役地人承担不建设违背这种风格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不破坏这种地理环境的义务为内容的地役权。贺兰山东麓地区集中了宁夏地区的典型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区的葡萄酒文化产业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其建筑的特色和内涵上,都要自觉地保持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相协调,防止发生破坏地域特色风格的情况。

公共地役权。公共地役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容忍和不作为义务。这种地役权是调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它要求牺牲某些个人利益,促成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⑤公共地役权在国外是一种法定地役权,多指国家通过立法或者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所建立的一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地役权。长廊建设中涉及到公共管理事项非常多,如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都涉及到利用他人土地问题,政府如能在加强行政规划和管理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地役权,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问题。

设立地役权的模式选择

国外获得保护类地役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合同、捐赠鼓励三种途径获得。因为物权法没有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权利,通过行政命令设立地役权的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故可以参考国外的有效做法,选择通过行政合同和权利人捐赠的模式获得。

行政合同模式是指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等公共利益的客观需要,由政府与不动产权利人进行协商,通过支付对价而取得地役权,从而限制该不动产权利人对不动产进行与环境保护目的相违背的各种利用活动。由于这类地役权的主要内容是对供役地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或者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容忍义务,故需要对该供役地人所遭受的损失支付合理的对价。支付对价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支付现金,也可以是进行其他形式的经济补偿。捐赠鼓励模式是由土地权利人通过捐赠协议为需役地设立地役权的方式,需役地人获得地役权不用再支付相应的对价,而国家和政府为了鼓励这种捐赠地役权的行为,在诸如税收等方面给予其相应的优惠待遇。对于区域经济带建设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而言,出于自身发展和生产经营需要,还可以在符合建设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签署地役权合同来为自己或者他人设立地役权,以达到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统一管理体制

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建立如下利益补偿机制:

第一,设立地役权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作为长廊区域内各种地役权的购买资金;在出让土地或者发包土地时,要求受让人和承包人的土地上承担地役权,在费用上可以考虑因该限制而予以相应的减让在建设区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购买生态地役权的费用;可以考虑在园区葡萄产品的有关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获得农业保护地役权的费用;可以通过社会捐赠等其他措施获得一定的资金。第二,对建设区的需要搬迁的农户、企业在用工、移民安置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或者奖励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第三,在建设区内符合生态环保和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农户和企业,在贷款政策和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建设区内的各类主体向着生态化生产和管理迈进。

宁夏的葡萄文化长廊建设,涉及自治区多个市县(区)、乡镇、农垦系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靠市县级地方政府无法协调,建议自治区建立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一家综合机构管理长廊建设中涉及的有关规划、建设、土地、农林牧、水电、道路交通、旅游、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事务,行使与长廊建设有关事务的统一审批和行政许可等管理职能。同时由其统一管理建设区内的所有地役权合同,负责统一进行登记和监督实施,检测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状况。

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围绕葡萄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观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特色和气候特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酿酒加工配套产业、旅游文化和服务产业体系等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应重视地役权规范功能和制度优势,发挥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利用设立各种地役权的模式,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统一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特色生态经济带的崛起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作者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

②曹诗权,张鹏:“论地役权的适用范围”,《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③诸江,蒋兰香:“环境保护地役权探究”,《求索》,2008年第5期。

④耿卓:“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乡村地役权及其立法”,《当代法学》,2011年第5期。

第3篇

为切实做好我县今年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推进林业“生态强县、绿色富民”工程建设,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农民增收、林业增效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竹林、香榧等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加快森林经营、林种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林业在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

二、目标任务

*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5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000亩,封山育林64.61万亩,幼林抚育间伐2.5万亩(次),育苗200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5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10公里。

三、建设内容

(一)认真组织实施黟县2007-*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绿色长廊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广大退耕户的积极性,全力抓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利用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要求,完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坚决杜绝毁林复垦现象的发生;对已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要及时调整作业设计,进行易地补造,并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技术档案和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资金发放档案。

(三)大力发展毛竹、紫竹、香榧、油茶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力争*年新发展竹林及经果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50%以上。加强以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工作,努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产出效益。

(四)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继续抓好“千村绿化工程”,加快村庄绿化步伐,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富裕;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建设活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安徽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要求,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大力开展青年林、三八林、先锋林、公仆林等林业文化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实践认养林木、绿地等工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四、工作要求

当前已进入造林整地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农闲和晴好天气,迅速掀起整地造林热潮,确保于*年元月底前完成整地工作,三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补植任务。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把造林绿化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发动,全面动员,把造林整地作为今年春季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绿化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作配合,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要求、有奖惩,确保林业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全面完成。

(二)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各乡镇要迅速将任务分解到村组、落实到山头地块,并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作业设计,紧紧抓住当前整地造林的关键季节,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及作业设计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县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种苗准备工作,确保工程用苗的数量,加强种苗质量的监督和检疫工作,禁止使用不合格苗木,提高良种使用率;要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检查验收,建立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制度,把各项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落实到整地、施肥、栽植等各个环节,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造一片、成林一片。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河道综合整治方法的分析,对确保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道综合整治新理念

1.功能性原则

既要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要求,又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恢复河流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观原则

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河道断面及两岸截污系统,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和谐、有序、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充分体现“滨水・绿地・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

3.人性化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市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

4.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力求将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新的设计理念强调人造工程顺应自然生态,河道断面力求规顺天然河道,河道底部在满足防止洪水冲刷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天然河床,两侧边坡则依河道水力条件采用天然或仿天然材料辅以耐水、耐冲刷植物,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季节性河流或小流星河流,可设置部分蓄水设施,如橡胶坝,既可塌坝泄洪排涝,又可用于城市景观娱乐,让市民有机会充分享受穿市而过的水资源,为城市增添生机。

三、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1、城市河道治理要从规划入手

(1)城市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统一规划、综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维护当地的文化名城风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城市河道规划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满足河道防洪排涝基本功能的要求,实施水环境生态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河道流畅、水清、岸绿、宜居、繁荣的目标。

(2)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力保持其自然形态,并力求水流顺畅。以此保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加强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

(3)在河道规划时,尽可能的保持或扩大河床宽度,使得河流在大水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不要为了建筑建设而挤占有限的河岸滩地。保留两岸足够的滩地,有利于保护河岸生态环境。

2、城市河道要做好生态护岸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进步,滨河景观带的建设高速发展。滨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在这种城市建设中河道的生态护岸规划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做到防洪泄水的同时,要兼顾河道周边的生态保持和良性发展, 结合坡岸的生态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河道的绿色生态岸。

在进行坡岸整治时,尽量使用透水性好的建筑材料,精心选择护坡性比较强的植物,在保持坡岸坚固的同时,做到最大的绿化优化。可以借鉴采用先进的新型护坡技术,如三维植被网护坡、棕纤维生态垫等,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完善坡岸的生态系统。同时严格控制滨河建筑高度,实行梯度开发,增绿化、增空间、减容量,景观绿地与亲水岸线建设联动,在沿岸建设多个绿地并保障滨水空间的共享性和连续性。

3、河道的治理要重视夏季防洪

要认真编制好城市河道的防洪规划。对现状河道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准确的河道现状资料,围绕“筑堤不围城,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思路,规划考虑并发展定位。各流域之间的规划应相互衔接,并与现代化城市其他建设相配套,在提高城市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为城市沿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河道清淤工程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先行条件,应加大河道淤积整治,以截污为中心,先截污后景观,主流与支流系统整治。为了达到淤积治理目标和改善河道水质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淤泥的来源,全力做好河道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种草,做好河岸和堤岸的绿化维护,流域内尽量减少的地表,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流水侵蚀,降低淤泥的累积。

4、城市河道治理要加强防污整治

(1)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城市的污水一般都排入了河道,所以为了使城市河道免遭污染,必须对河道沿线进行污水截流,将这些污水送到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当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入河道。

(2)净水湖的修建能起到河流自净的功能。在城市河道的下游可以修建面积比较大的静水湖,来进行水质恢复、净化,确保河流的水质优化。

四、实例分析

1、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流域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汉江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km。汉江安康段干流长度346km,占陕西省境内长度的53.1%。安康市城区以上流域面积38625km²,河道长509km,平均比降0.766‰。石泉至安康河段长188km,安康至旬阳、白河河段长分别为45km和145km。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和我省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汉江还担负着保护和涵养水资源、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的重大历史使命。

(2)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汉江防洪治理程度低,现状防洪设施薄弱;

汉江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低,达标堤防少,以低洼地带无防洪设施或防洪标准太低最为突出,急需加固提高。

2)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a、水质现状总体较好,但部分污染物指标呈逐步上升趋势;

b、湿地面积减少,水生态环境功能退化;

3)一江两岸景观缺乏统一规划、品位有待提高;

2、整治任务

本次综合整治的重点是沿汉江干流的安康市城区和石泉、紫阳、旬阳和白河四个县城。综合整治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水环境保护、水景观及水文化、航运等。

(1)防洪减灾方面。以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为基础,以河道整治相配套,结合防洪非工程措施,构建汉江安康段综合防洪体系。

(2)水生态与环境、水资源保护方面。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机制,加强生物物种保护与资源养护;干流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达标、水质明显改善,沿江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废污水达标排放。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3)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结合干流堤岸、水电、航运、交通以及汉江两岸社会经济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开发水景观、水文化,按照“安全、自然、亲水、文化”的治理理念,发展水利旅游、改善人居环境。

(4)人居环境建设

1)河道水景观规划

a规划汉滨区黄洋河口、旬阳县旬河入江口、白河县白石河入江口蓄水景观工程3处,共计蓄水景观面积780亩。

汉滨区黄洋河汉江口橡胶坝蓄水景观工程,水面长度1.5km,宽80m,水景观面积200亩;旬阳县旬河汉江交汇处翻板闸蓄水景观工程,长度1.4km,宽200m,水景观面积420亩;白河县白石河汉江口翻板闸蓄水景观工程,水面长度1.3km,宽80m,水景观面积160亩。

b.重点打造安康东坝堤防、护滩景观工程,石泉县滨河公园及生态湿地,以及白河县滨河景观长廊。

规划打造安康东坝堤防、护滩景观工程;石泉县滨河公园,长2.5km,面积900亩,生态湿地2010亩;白河县作为陕西汉江出境地,规划将冷水、麻虎及城关河段右岸15km护滩,结合堤岸景观建设规划为滨河景观长廊,打造成为展示汉江安康段综合整治效果的窗口。规划白河县滨河景观长廊范围长7.5km,宽30-50m,护滩面积440亩。

3、规划内容及实施措施

做到江边有堤、堤上有路、路外有景(绿化、亮化),路边有码头。坚持上下互通,左右衔接,打造人亲水、水绕城的如画汉江。

安康市:规划范围沿汉江横向划分为三个区:西部旅游度假区,中部综合服务区、东部湿地体验区。规划区东至关庙大桥、西至月河口,东西长约11km(其中汉江水域面积约为6km²。)

紫阳县:规划县城1500m滨江长廊、汉王1000m观江长廊、焕古集镇1000m观江长廊、金川集镇1000m观江长廊、洞河集镇1000m观江长廊、向阳集镇1000m观江长廊等。

石泉县: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新堰湿地公园、莲花古渡游览、后柳水乡游览、石泉县城至喜河电站汉江游览。

旬阳县: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县城下菜湾-旬河入河口水幕电影、吕河镇游艇会所、吕河镇吕河度假村。

白河县:汉江西岸留出5―10m宽的生态绿廊,结合防洪堤建设河滨广场,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城关镇300m湿地公园、冷水河300m湿地公园、麻虎电站水利旅游及上游湿地公园。

4、水生态与环境、水资源保护

(1)水生态保护措施

1)汉江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2)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3)湿地建设规划

4)制度建设及监测监控措施规划:汉江安康段规划共设水生态监测断面23处。

(2)水资源保护措施

为维持和改善汉江水质,使汉江水质全面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需要重点完成以下治理措施:

1、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染控制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2、水质监测措施:规划汉江干支流新增31个地表水监控断面、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1处、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厂40处、新建工业污染源治理41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

五、几点启示

1、随着水务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城市水利规划要纳入流域规划中统筹考虑,体现个体与整体的互通互容,实现城乡水利统筹发展。

2、治水必须治污。河道整治要实现治水与治污同步,将治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到实处。如果治污不彻底,河道治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河道整治的方向,为城市河道系统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士国.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J].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56-59.

[2]李海琳.浅析驳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28):348-349.

[3]张东华.生态学原理在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1):115-118.

[4]朱晨东.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13,(5):39-42.

第5篇

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65万人次,门票收入2000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全年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旅游招商引资2亿元,新增A级景区1家,新增星级饭店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

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方针政策,掀起新一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峰。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进一步借助各种力量,扩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一是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市机遇,争取国家、省交通部门资金支持,投资4.1亿元,按照建设“一条示范路、打造两大工程、形成三个长廊”的理念,建设赤壁古战场旅游快速通道,即:建成一条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的示范路;打造国省道改造的精品工程、打造服务民生、生态文明的“和谐工程”;建成以“三国赤壁之战”为历史背景的文化长廊、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绿色长廊、以沧湖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的生态长廊。目前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今年底可以全线通车。二是加快建设赤壁镇小城镇建设,形成新的旅游集散中心。去年,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来赤壁调研时,提出了要把赤壁镇建设成为“10万人规模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鄂南长江物流中心、赤壁经济增长极”。这对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目前,赤壁镇小城镇建设正在聘请华中师大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院编制《赤壁镇旅游名镇区域发展规划》,今年内将全面投入实施,建成后赤壁镇将成为我市继城区以后一个重要旅游集散地。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休闲旅游试点村。以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和茶庵岭温泉村为试点,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一条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科学发展道路,沧湖农业生态开发区以采莲、钓渔为重点打造度假、休闲、景观欣赏、体验农家乐趣的新场所。茶庵岭温泉村依托温泉开发项目形成一个以自然景观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集生产、观赏、度假、会议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温泉度假区。

(二)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旅游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变,必须要有一批名优旅游产品为支撑,我们首先要积极策划一批项目,向省旅游局申报,争取纳入省项目库,利用项目资金带动旅游产品建设。其次是协调好五龙山温泉休闲度假区一期项目、龙佑温泉度假区二期项目、赤壁古战场开发项目等重点在建项目的建设工作,搞好服务,确保在年内全部投入经营。第三积极做好陆水湖整体开发项目的洽谈与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实物投资阶段。

(三)策划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促销活动,拓展旅游市场。

开展促销活动拉动消费,是保证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年旅游促销工作的主要安排是:以华中旅游市场为重点,以整体形象塑造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活动。①围绕建国60年,重点策划第十二届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继续以节庆活动构建旅游推介,增进交流,提升知名度,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②积极创新旅游促销活动的模式与途径。加大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协作,合力打造三国旅游线、鄂南温泉度假旅游圈、鄂南生态休闲游等跨区域的“大旅游”促销产品,聚集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多赢。③形成合力,打造赤壁旅游整体形象。合理统筹政府预算和企业自筹的宣传促销资金,加强促销活动针对性,提高促销效果。④进一步扩大旅游广告宣传覆盖面。利用媒体、户外广告、网站等开展具备规模宣传推介活动,建立健全旅游资讯系统,扩大覆盖面,在主要客源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公共场所增设旅游广告宣传牌;积极与赤壁联通、移动合作,开展短信宣传;积极与公汽公司合作,开展公共汽车、出租车电子屏宣传。⑤积极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促销活动。省旅游局今年策划了“3+5+X”的“三大境外促销、五场大型促销、湖北人游湖北系列活动”,我们都要结合赤壁实际,有计划的组织参加,充分利用省旅游局实力与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超级秘书网

第6篇

以高雅的环境陶冶师生生命

我们着力打造美观、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心灵。

罗丹路、羲之路、星海路……艺术名家的故事激人奋进;艺韵楼、书法长廊、刘海粟艺术馆……处处洋溢着艺术的气息;大霖工作室、玲珑书画室、艺术展演厅……个个都是独特的风景;艺术明星墙、校园吉尼斯墙、艺术长廊……景景都在催人奋进。整个校园开阔、大气,融艺术、文化气息于一体。书吧开到走廊上,随时可取;乐器摆在大厅里,随时可以演奏;笔墨架在长廊旁,随时可书。尚美堂图书馆,集书香、墨香、琴韵于一体。静读时,耳边流淌着潺潺的水声,轻柔的音乐。站立时,欣赏到的是各种乐器的介绍、笔力遒劲的古诗碑文。徜徉其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听艺术百家讲坛,识民族乐器,赏经典文化,做有根之人。每一个走进馆内的人,脚步自然变得轻轻,这也许恰好印证了古人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在这里,每一处都是艺术风景,有了师生的参与,笔墨纸砚有了生命,琴棋书画有了灵性……

以尚美的教育增值师生生命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向美而生。每一个教师身上都潜藏着独特的美,学校的使命是把每个教师身上的美引发、培育出来。学校开展了全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要求青年教师每人学会一种乐器,学会一种艺术专长,每人带一个艺术课改班。成立艺术团体,如:教工管弦乐团、女子12乐坊、健美操队、合唱队等。学校广泛开发社会资源,一方面向社会招聘有名望的民间艺人为艺术顾问,长期负责辅导学校艺术选修学生;另一方面,与南京歌舞剧院、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武进区文化馆等单位“联姻”,聘请艺术名家来我校,作为我们的艺术特聘老师,每周定期指导我们的学生。

一个好团队,才会有一所好学校。近年来,我们把艺术融入教学,打造尚美课堂。我们主张美的课堂要从“目标和谐美”“内容形象美”“方法艺术美”等方面设计教学。比如,在以“家乡美”为研究主题的课堂上,语文老师上了阅读课《水乡歌》,美术老师拿出专题画《水乡图》,音乐老师教唱改编的童谣《水乡歌》,大家成为了研究尚美课堂的共同体。这种学科整合式研究,构建了一个开放、互助、立体的平台,把教师的心紧紧相连。如今,课堂已经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美田园,生命享受的美乐园,实现生命创造的美学园。

以多彩的课程润泽师生生命

学校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乡情、校情,开设音乐艺术、书画艺术、科技艺术、语言艺术四大类,共92个班级。学生根据本人兴趣自由选择一个班参加艺术辅导。学校把艺术选修课纳入课程管理,改革作息时间,学生打破班级、年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要以及自己的学习层次,采用走班制的形式,自主地到相应的艺术班参加学习。

学习就是一次旅行,一次体验快乐艺术的旅行。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启动了“个、百、千、万培养工程”。“个”,即个人课堂、个人吉尼斯比赛、个人书画展、个人演唱会;“百”,即学校成立了百人交响乐团、百人民乐团、百人合唱队、百人威风锣鼓队、百人舞蹈队;“千”,即千人参与的书画展,千人踢踏舞、千人团体操;“万”,即艺术校本课程实施15年来,带动了上万个家庭的发展。艺术教育,让无数农村孩子接受到了优等的教育,引领着孩子走向大自然,用明亮的眼观察赤橙黄绿;引领着孩子走近艺术名家,用纯真的心感悟浓墨淡彩;引领着孩子走进艺术的殿堂,用多彩的音符弹奏心中的梦想。

第7篇

关键词:学校发展;“地球村”资源;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03-21999年3月,我校建立“春芽”手拉手地球村,积极实施环保教育。浓郁的地球村文化使我校的德育改革有了一块“希望的田野”。我校进一步将环保实践活动特色发展成特色项目,追求课程化、系列化、综合化,实施“新绿色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011年学校易地新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我校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着力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以校园特色文化来拉动学校的高位发展,打造富有江南农村小学特色的绿色文化。

一、抓绿色理念渗透,让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生成

1.丰富内涵,关注全局

我校提出构建以“新绿色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未来,“新绿色教育”,源于“地球村”环保实践活动,发展于生态环境教育,经过十年的传承与创新,丰富内涵,发展外延,拓展到整个学校层面,就是促进学校师生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构建科技求真、人文求善、和谐至美的绿色校园。

发展中心与课程中心的课题研究部门集中攻关,让理念渗透到管理、教师、学生、课程、服务、文化、特色等学校各个操作层面,重点开展“绿色课堂”、“生态德育”、“数码校园”、“小班化教学实验”的研究。

2.整体推进,心灵共鸣

科学规划,更需分步实施,项目化推进。各部门明确职责、精心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协同实施,以实现共同愿景,形成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以“关注师生生命发展、立足师生幸福、培养师生梦想”的人本思想为指导,坚持“新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追求“让教师拥有绿色舞台、给学生搭建绿色阶梯、使教育充满绿色生机、为家长放飞绿色希望”的办学目标,以科学的方法培育人,以人文精神塑造人,以绿色氛围熏陶人。坚持“自然绿意巧点缀、文化绿色重渗透”的原则,通过架构崇敬生命的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协作分享的行为文化、紧凑精巧的环境文化,共建健康氛围,营建精神乐园,构建人文高地,创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

3.完善措施,突破重点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为此,学校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专题突破—构建体系—打造品牌”的思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近阶段,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组成员会议、行政人员专题研讨会议、文化建设规划论证会、杨瑞清教育思想报告会、教师沙龙等会议,让理念转化为上至管理者、下至教职工的行为。

二、抓易地新建契机,让环境文化丰富多彩地生成

1.把握细节,渗透绿色理念

新校的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无限可能。学校整体设计环境,重点把握雕塑、文化长廊、楼名路名桥名、橱窗布置,使绿色教育理念在一草一木中渗透,在一墙一画中传递,再随观看者带到家庭,带向社会。

步行于新校园里,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绿色教育的创意体现。“和平鸽放飞于地球村”的雕塑,象征着奔牛实小地球村的孩子们放飞梦想,保护环境,共享美好家园。“朴实而宽厚”的校训墙,传递着农村实验小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大幅的学生笑脸、教师剪影宣传画,表达着快乐生活、享受工作的幸福。玻璃门上的简明标语也不时地向学生们诉说着和谐相处的文明准则。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标语牌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养成十好习惯。还有科技长廊、英语长廊、公民道德长廊都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张扬个性,培养特长。

2.体现童趣,设计卡通标识

小学的文化核心与教育理念需要富有童趣的标识与卡通形象来宣传推广。奔牛实小的校徽充满活力而又寓意丰富,它好似初生牛赎的尖尖牛角,创意来自奔牛的“牛”劲,象征着孩子们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它好似在阳光雨露滋润下的春芽幼苗,创意来自春芽手拉手地球村的“春芽”,象征着孩子们稚嫩可爱、充满希望;它好似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创意来自地球妈妈需要我们的关爱,象征着孩子们热爱自然、和谐共生。我校的卡通形象分别是“春芽”娃与“小牛”娃,一刚一柔,展示着地球村小公民身心健康、热心环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儿童气质。我们还设计了地球村村徽、村歌,制作了校旗、村旗。

3.传承文化,布置校史陈列馆

校史馆,如同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学校变迁和发展,显示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成果,荟萃了杰出校友的英姿风采。校史馆既是教育师生爱国爱校的教育基地,又是学校对外开放的教育窗口。

奔牛实小校史馆突出“传古承今、突出亮点、美观雅致、低碳实用”的原则,力求以明快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设计,在“图片展版+实物展台”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配以变幻灯光、模型、文化墙、触摸显示屏等形式,充分运用空间造型与平面设计艺术,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手段。

我校校史馆的布置,历经半年的准备期与一个月的冲刺期,整体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四个功能室到现在融为一体,更加凸现整体效果。校史馆以“好大一棵树”为线索串连文字说明,分为学校简介、岁月留痕、特教之路、精彩掠影、校友风采、师范群英、桃李芬芳、合作共赢等14个版块。

校史馆一幅幅生动的活动照片折射出背后精彩的故事,陈列的大量珍贵的校史图片、实物史料让前来参观者啧啧称赞,还有电子书、校景模型、流光溢彩的整体效果都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突出个性,打扮地球村委

在奔牛实验小学,有一个以学生为小主人的民间组织——“春芽手拉手地球村”。每个学生都是小村民,下面59个班级就是59个村委。小村民们给自己的村委起了不少好听的名字,如“绿之源”、“月亮湾”、“彩虹村”等,村村都设计村徽、制作村牌,各村委的“中队角”上贴上了村委组织网络机构图。环保角、读书角、植物角把各个村委打扮得绿色盎然、书香浓郁。教室外墙上也洋溢着清新的绿色气息,60幅宣传画讲述着地球村的成长史,展示着小篮球特色、小记者采访、“小哥白尼体验”等活动的精彩瞬间。

三、抓细节管理盲点,让制度文化精益求精地生成

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找盲点。我校要在原有制度已较为规范中、全面、合理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关注细节,生成制度文化。

1.重视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如绩效工资制度的调整、岗位绩效制的细化、《绿色中队每月考核办法》的修订、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的制订、优秀年级组评比细则的完善等。

2.讲究执行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出台制度要经过教师和学生公认的程序,调查公开,发扬民主。推进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让广大教职工知校情、议校事、参校政,为办好学校出谋献策,尽心尽力。完善教代会代表综合调研机制,让以普通教师为主体的代表行使职权,参与到管理实践中来。

四、抓校园文化节突破,让行为文化日积月累地生成

1.开展文化节活动,为学生创设生命成长的结点

组建学生社团,聘请学术、艺术专家当顾问或导师,让学生获得更多专业指导。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节系列活动,精心策划,关注全体,让活动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节日,让每个学生的参与为学校文化添上绚丽的一笔。

2.开展师德师能活动,为教师铺就专业发展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第9篇

注重美化环境与提升品质相结合,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是基础,提升品质是根本。各地坚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和美化;一手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抓好中心村建设,促进环境优美整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点培育与连线成片相结合,持续推进“六化”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人口向中心村、中心点集聚,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动农村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一批诸如龙游城东小区、开化东晨小区、衢江后山小区等生态优美、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全市累计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84个,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6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25个。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设3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7个。

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环境整洁有序。农房改造建设,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衢州市按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农民公寓、拆旧建新、集中联建等方式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农房改造建设内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9106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户。在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衢州市作了典型发言。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让农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的典型,如贺村镇狮峰村的集镇集聚模式、大桥镇店边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边镇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镇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柯城区积极开展“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活动。衢江区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黄金旅游线、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旅游线、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线和樟潭—全旺—大洲的历史文化生态线。江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民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更高追求,从而使自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之后,我市纷纷启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班子组成、项目确定、规划编制、部门协调、要素保障、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已相继到位,全市5个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被省确认的116个一般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也渐显成效。龙游县注重挖掘开发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了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状元文化节”、横山镇天池村“草龙文化节”等项目,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江山市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大陈特色文化村等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让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彩,又生财,让农民在保护保全古建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质。

注重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各地以示范乡镇、精品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点,亮点纷呈,从整体上改变了衢州的农村风貌。

点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示范乡镇、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镇、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努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示范乡镇、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个乡镇和4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衢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精品村的验收。衢江区以“环境美、经济强、生活优、民风好”为目标,建成了“畲乡风情”洋坑村、“绿色神奇”茶坪村、“精致华丽”华家村、“三江集汇”乌溪桥村等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开化县列出2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组织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进行专家会诊,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把村庄建设成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线景观带。各地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并以此来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如龙游县突出抓好“一线一环”风情旅游线,即“北部十里荷花万亩富硒生态农业观光线、南部环灵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布局最具特色、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示范区。常山县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国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两化”。各地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点抓好201个待整治村的洁化、绿化两项工作,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如龙游县开展清洁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万名妇女进党校学习贺田经验,增强农村妇女洁化、美化家庭的意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个季度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卫生检查,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开化县规定县领导下基层必须检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等活动。

注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各地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全市已完成了14条美丽乡村沿线创建规划,完成了中心村规划编制288个。衢江区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总定位,以“二圈三走廊”为主线,编制了各项规划。常山县按照“一线一特色”要求,完善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开化县立足“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一线两环”沿线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六美”乡村建设。二是坚持持续投入。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2年市财政追加了10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区明确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幸福柯城”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专门用于景观带和节点村建设,1500万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设;江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50万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坚持项目整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常山县由规划建设局、农办、农业局、民政局和县委宣传部分别牵头抓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和乡土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连网线、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业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重点倾斜,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维护者。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各地始终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度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激活农民主体。柯城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村集体不统包统揽,对一些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诸如饮用水入户、宅间道硬化、赤膊墙粉刷、户厕改造等,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创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爱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农户”27596户。

注重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