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0 14:55: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第1篇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的核心是人,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2]。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核心是以人为本[3-4]。医学人文精神的涵义可理解为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关照。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人文精神教育应与医学理论和技术教育同步。

2口腔医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人文精神教育未能与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同步,医学领域同样如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于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未能重视学生的人文课程渗透,对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素质缺乏严格考核,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团队。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已具备严格的标准和激励制度来选拔优秀带教教师,医学人文课程贯穿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教育的整个阶段。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变革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关注躯体疾病,也要综合生物、心理和社会3个因素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口腔医学的教育方式同样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一些口腔专业教师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缺乏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关怀技巧的训练,同时在我国部分院校,存在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脱节,强化了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理念[5]。此外,教师配置方式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合格的带教教师易对学生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新的指导思想对未来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6]。这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3人文精神培养的改革模式探索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 人文素养 回归人文

中图分类号:R326 文献标识码:A

医学人文素养是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提高医务工作者技能水平的前提保证,是当代医学生提高医德水平的重要的教育方式。正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拟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培养既有精湛技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重在自觉、贵在行动、功在“诗”外、难在升华。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是当代医学发展的理性选择、必然选择。如何培育、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确没有办法开“万能处方”,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对如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从认识和态度上开启敬畏医学人文殿堂之门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此,要有高度的自觉。即把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是“我要提高”,而不是“要我提高”,更不是“给谁提高”。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不开启这样的思想认识“闸门”,人文素养就会处于“自生状态”。因为一个事物的重要程度,往往是由它所处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对一个事物的重视程度、自觉程度也往往是由认识和态度决定的,现在是到了对医学人文与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分析认为,卫生人员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素质的高低和人才竞争力的强弱;从团队的意义上来看,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队伍形象的好坏和战斗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从事医学事业的人来讲,人文素养也是关乎“定向、定性、定位”的问题。这一点已经被无数医学大师、大医用自己的人生礼赞和生命的强音做了生动的诠释。

医学先哲和白衣天使彰显的以爱心、双手、红十字为背景的医学人文精神是一部鸿篇巨制,犹如巍巍珠峰须仰视方能见顶。毫不夸张地说,医学、包括医学人文博大精深,正因为如此,如何理解人文素养和任何提高人文素养绝不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医学人文的导师和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一代又一代医学前贤和今天苦战奋斗、拼搏奉献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白衣天使”!提高人文素养绝不是简单抽象的定义、概念能够解决的问题,除了其他因素外,还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二、从树立精神理念上矗起人生的座右铭

相对于专业技术来讲,人文素养犹如一个“软件系统、软件工程”。尽管从严格地意义上说,任何比喻都可能是蹩脚的,但我们还是要打个比方:如果说人文素养是人的无形资产,那么,它的核心价值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如果说人文素养是一座金字塔,它的核心层就是思想、理念、精神。如果我们从人格化的视角看一所大学、一个企业、一所医院的话,那么,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学校校训、医院精神就是它的灵魂。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常说常新的古老的哲学命题,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需要树立人文理念、需要煅铸人文精神,这是一种狭义的“精神”,犹如人生的座右铭,是立志、是信念、是“灵魂”。澳大利亚墨尔本博士山医院著名心脏病专家林延龄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位画家朋友为我写过一首诗:‘冠动脉图天地线,余辉苦短悲情牵;仁心华佗降人世,誓把良心还民间。’所以无论我当医生还是培训医生,我都坚持把良心还给老百姓,这是我一贯坚持的理念和目标。”可能有人会问:有没有人生的座右铭与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有关系吗?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既是提高人文素养、煅铸人文精神的一种方法,也是弘扬人文精神、展示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还是积淀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和精神硕果。

值得注意防止的是,如果让座右铭停留在选择格言警句装点门面或标语口号上面,而不化做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精神情操、人生信条――灵魂,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成为笑柄。

三、从长期实践和具体行动中谱写人文素养的华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启了思想认识之门,有了科学的态度,有了正确的理念或座右铭,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人文素养、树立了人文精神。更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实践锻炼、行为养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文素养、彰显人文精神。

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曾任医院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局长的孙衍庆行医六十载。他的理念是:“做医生要凭良心做事,道德是第一位的,为病人着想,取得病人的信任是职业对你的要求。”关于如何对待病人的感激,他是这样说的:“其实治病救人本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并不值得夸耀,可对患者来说,确实是关乎性命的大事。治好了病,他们就对医生充满感激。当医生能为病人做多少就做多少,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给予病人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一点努力都可以挽救病人的一生。要正确对待病人的感激,真正的医生还要敢于为病人担风险。” 他至今仍坚持出门诊,指导疑难手术,被人称为“用一生践行做良医的承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无数先辈们为医学教育,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榜样。“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必须搞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学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切实把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夯实医学人文基础。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防止出现‘在校该学不学而到临床补’的现象”。

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是否可以这样说:行动一生,实践一生,追求一生,奉献一生,演绎的是伟大生命的“人文纲领”。

四、从爱心和责任上锁定人文精神的坐标

对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来说,爱心和责任心是点亮职业精神和人生境界的两只火炬,是支撑人文素养“大厦”、树立人文精神“丰碑”的“两根金梁玉柱”。

医务工作者为救死扶伤奉献爱心与责任心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从抗非典一线到汶川救灾现场,从日日夜夜守护在医院、病房那忙碌而疲惫的身影,到玉树救灾前线,可敬的白衣天使就是这样在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诚心、专心、细心、热心――“菩萨心”去呵护生命和健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世间好语书说尽”的世间和书中,唯独把“白衣”和“天使”组合在一起用来赞誉医护人员的原因吧!正如赵美娟教授所说:医学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从心灵关爱层面讲起的,一开始就是基于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需要,一开始就被笼罩在宗教普世情怀的终极关怀里。而我们说医学是“人学”,就在于它的向善、向爱、向美。借用十九世纪英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的名言“人是思想的产物”,我们不妨说“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这个行业与众不同,其职责是“处置”生命,医生可以全力挽救生命,也可以轻易毁掉生命,因此责任重大。对生命,我们应怀有敬畏之情、悲悯之心,它比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医生的行医行为。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既是医学本质的要求,又是时展的呼唤。 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去不断探索、总结、完善。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冯丽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注释:

第3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甚至“生态模式”转换,中国的医学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医学人文教育逐渐成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对医学的人性化倾向保持警惕、对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文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结合知识图谱来分析我国近十几年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资料与方法

    2.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时间跨度为1994-2011年,按主题词“医学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70篇文献,文献年代分布,见图1。从检索结果看,按学科划分绝大多数属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共有546篇,占总数的70%;刊登论文最多的期刊是《医学与哲学》(人文版)(124篇)和《中国医学伦理学》(77篇);关键词最多的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作者单位而论,南京医科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最多。

2.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将科学计量学、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综合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把科学文献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然后以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地反映出来,对于发现和解释科学文献中潜在和隐藏的规律或学科演化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引文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一般说来,引文次数最多的论文以及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二者并不尽相同。由“科学共同体”引申出“研究主题”。科学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内共同的信念、方法和概念。“科学共同体”采用的是分析共作者的方法,而“研究主题”分析的是关键词,主要思路是“符号意义”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共同体”和“研究主题”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根据科学共同体理论,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作者会集中到一起,聚集成一个知识群,然后根据这些作者的研究内容,确定知识群的研究主题。

3.研究结果

    3.1论文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

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2期,引用次数为81次,平均每年引用次数为9次。而引用次数排名在前几名的,一般年引用次数在5〜8次之间。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交融一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发表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下载次数为707次。然后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思考”和“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下载次数为404,排第8位。“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是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都比较多的论文。这说明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并且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参阅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经验。

3.2科学共同体的知识图谱

从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论文中,选取引用次数為7的论文,共有112篇,作者203位。通过Pajack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并通过人工调整,得出作者共引分析图谱,见图2。共分为4个知识群: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

科学共同体一: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研究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观念层;二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实践层⑴。医学人文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W。医学中的人文回归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杜治政、张大庆、赵明杰、刘虹、赵美娟、陈维进、王德彦、刁宗广等。

科学共同体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文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引入了医学人文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和借鉴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20世纪60年代,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20世纪7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引人到医学教育中来;20世纪80年代,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以及其他经验可供借鉴m。同时,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人医学院的核心课程,践行“医学乃人学”的理念w。二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后来逐渐引入到中国医学院校,最先引人的是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许多医学院校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医学人文教育主要研究者有殷小平、聂素滨、余仙菊、唐文、郭永松、王茜、孟国祥、何亚平等。

科学共同体三: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话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修养,可能与医学相关,也可能与医学不相关,是一种通用的可以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研究人员有崔新萍、袁毓玲、杨耀防、王志杰等。

其他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伦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加强伦理教育以及导向型学习中的医学人文知识。主要研究人员有印爱平、李孟智等。

第4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 不可分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08-01

人文精神提倡把人的地位、尊严、价值、权利及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加以关怀。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关怀、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具体体现为对生命和健康的长远关爱,用心去帮助人、抚慰人。因此加强医生的人文内涵,激发医生人文精神的展现是临床医疗实践的迫切要求。在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医学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都不可分割。因此,在科学和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应当尽可能多地回归临床。

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传统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在非典危机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骄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最强音。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一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里当然也包含着人体与情志、人体脏器与情志之间的关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喜、怒、悲、忧、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改变可能使人发病,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2 医学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发展至今的应有之义

临床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此,临床医学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和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这就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完整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至善论这种医学的异化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充分地显示出医学已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照料。

3 临床医学要切实重视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3.1 人文医学指导治疗。为了真正使治疗达到“好”的要求,就要在“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作为临床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尽管在临床上不以训练哲学家为目的,但要求医生把握理性思维,掌握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特征的方法,让医生自觉地按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研究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临床上不以培训伦理学家为方向,但要使医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努力工作;临床上也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宗旨,但要求医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临床上不以造就法学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应有权利观念和维权意识,依法行医,尊重病人的基本人格权和身份权,并维护自己的权利;临床上不以心理学家为指向,但要医生掌握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方法,使医生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自己的职责;临床上不以练就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善于沟通和交流,并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们群众的健康水平。

3.2 切实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作为临床医学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医院,应切实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之中,应把医务人员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作为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及并深化人文知识,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切实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从而树立以德为本、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理念。

二是管理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医院管理者除自身应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成为医院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及措施办法中,在服务全院的工作中处处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样既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凸现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三是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病人在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及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和满足这些要求,就是要让患者在就医诊疗的全过程中,都能感触到尊重、关爱、公平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孙思邈.大医精诚?千金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

[2]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5

参考文献

[1] 贺红梅.心理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109-110

[2] 易玫馨.心理护理在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3):194-195

[3] 花红.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96-97

[4] 赵玉华.手术室如何做好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0):154-155

第5篇

医学人文是当代医学的重要主题,医学人文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减轻人的疾病痛苦、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这一切不仅需要医学人文教育的强力支撑,更是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认识、激励、文化、享用等功能紧密相关。

1.1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在促进个体人生逐渐完善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效用。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的旨在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性的教育,这是从宏观维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注解说明。实际上,医学人文教育还是一种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对于医学生而言,要参与到医疗实践的现实生活中去,就必须具备医疗实践活动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执业方式以及高尚的人格和各种先进的医学理念等。医学人文教育恰恰在传授给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内化现代医学价值观念体系和医学中的各种规范体系,而且还能够帮助医学生完善自我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协调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在自觉遵循社会结构中为其设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和人生完善,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功能的最终体现。

1.2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通过自身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反映当下医学中的人文现象、人文属性和人文活动,还具有对当下医学的设想以及医学未来的认识,体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因此,没有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既不可能对诸如医学与社会为什么需要医学人文、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之类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更不可能实现对诸如医学人文观念、医学人文价值、医学人文教育意义等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就医学而言,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医学。”而医学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则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不仅是要澄明当下的医学本质、医学目的以及医学的价值,还要为医学生、医务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

1.3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有效传承人类现有的医学人文知识,还能有效实现对医学人文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数医学人在为医学事业而孜孜不倦的奉献中所留下的智慧和经验结晶。因此,从医学人文知识的产生来看,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客观的间接性存在,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知识既不可能在医学生的自身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出来,更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延续,而只能是在对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中实现其传承和发展。此外,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还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本性。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对既有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的批判、筛选、建构、交流、融合,无疑既是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本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一种医学人文知识再创造与不断更新的过程。

1.4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所谓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能使医学生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并在实现这种需要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和幸福,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这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性价值,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理解并掌握了现实层面必要的医患沟通技能、医学法规、伦理准则等人文要求,从而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提供必需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个体的医学人文素养还具有一种本体性价值,即是说,每一个医学生、医务人员个体所形成的医学人文素养本身就具有满足其某种需要之价值。由于每一个体都内在地把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确定为自身的一种合理需求,医学人文教育恰恰能够实现和满足个体的这种合理需求。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就根源于它能为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生成的这种内在需求的本体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提供根本保证。

1.5医学人文教育的激励功能作为社会教育和医务人员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激发个体向善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体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使社会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进一步符合人性化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无可奈何地面对着价值混乱、权力腐败、市场扭曲、司法不公,人性淹没于金钱、物欲横流的浪潮之中时431,医学人文教育则不仅能从实然状态向个体昭示一系列的具体要求以及明确的行为规范,而且还从应然状态对个体给予规范和期待。如果医学人文教育应然状态的规范和期待符合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能引导和激励个体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价值和终极目标。

2实践路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一个技术理性主义与经济实利主义双重取向十分喧嚣且相互支撑、相互攀援的时代,经济中心与人文边缘几乎同时发生并与时俱进。为此,医学人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对医学发展的价值引领并获得应有尊重,就必须综合采取多种举措,促成其自身功能的极大实现。

2.1建构科学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医学人文学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学科群,是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医学人文的学科建设不仅直接关乎到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却还存在着“学科不健全、学科发展基础薄弱、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的科学化建设,要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评价机制,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建设沿着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2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贯通融合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都是医学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医学臻于至善终极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当前的医学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的工具性教育倾向。实际上,如果“医学人文脱离了医学科学,则流为空谈,而医学科学如果失去了医学人文,则成为没有灵魂的医学。”这就要求从事医学人文课程与从事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各自的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渗透融合,从而促成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顺利实现。

2.3尊重并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价值优先性问题上,人较之于物具有价值排序上的优先性,因为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的品格。”由于医学人文素养的单元性载体是个人,因此个体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如何及其主观努力在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尊重医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调动医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在充分感受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无限人文气韵的同时,愉悦地在医学人文的精神家园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2.4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的医学人文观对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医学人文教育功能能否实现。因此,为确保医学人文教育沿着合乎其自身规律方向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正确的医学人文观教育,这其中尤应重视和加强以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权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抓住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克服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涉及面过广、过宽的不足,就能更集中地强化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和维护生命健康权的人文理念,并以这种理念来破解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第6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医学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人文教育理念不尽突出,教育部门主导思想不尽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应明确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宏观方向,以此构建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加大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交叉型课程的比重,重视发展实际工作所需综合人文技能的学科建设等系列方式推动人文课程体系的建立。

一、目前医学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课程体系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设置医学人文课程的意识淡漠,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薄弱,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差,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都影响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设置中人文教育理念不尽突出

我国现有医学教育重心在于注重医学科学教育,而忽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具体课程体系设置中匮乏医学科学与相关人文科学交叉型课程,更无融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于公民素养及医师职业素养塑造功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实际教学中 “重科学,轻人文”现象。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类课程比重偏少,(低于10%,西方发达国家中同类课程约占25%)且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重度缺乏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型的融合课程。

(二)相关教育部门主导思想不尽明确

目前,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与校方对于医学教学中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态度不尽明确,教学评价手段与反馈机制不健全,并极少融入人文教育评价指标。作为人文教育的官方主导因素,其推进力度并不强,难以适应在公民社会中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医学人文教育需求,从长远说对医学生自身以及对医疗体系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某些不良社会意识导致部分医学生人文观念淡化

以追求功利代替对医师职业精神的追寻。形成职业自我约束意识的相应机制薄弱,高度的医师职业认同感并未得以建立。医师应有的职业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隐没在对于功利的追求与各种不良社会意识的影响之中。

医学人文教育具备树立医学生高度的医学人文观念,丰富社会文化知识,全面认识医学的自然学科属性与社会人文属性关系的功能。培养医学道德情感,规范医学道德行为理应成为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着眼点,从而构建医学人文素养,发展临床综合技能,培养公民意识与规范的医师职业意识。将医学生的职业成长建立在融合临床技能与发展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之上,掌握和谐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建立人本主义的医疗态度也应成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本质追求。

(四)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匮乏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与人文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在针对性培训与进修缺乏的情况下,造成部分教师医学课程授课相对单调,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缺乏吸引力。现阶段,缺乏跨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结构的教师问题已经成为阻滞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一客观障碍。

二、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宏观方向探讨

医学院校需根据人才培养实际目标,在未来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宏观理念方面,明确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以构筑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环境,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力争创造医学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课程相互包容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对医学生施加的强大意识塑造功能。

基于我国现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功能的现状,课程设置中应逐步构建医学专业类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加大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型课程的比重,加大医学专业课程与医学人文类型信息的交叉使用量,并逐步发展一系列此类型核心课程。

在这一大趋势下,尽快探索系统化的人文课程教育手段已成为当务之需,并且应使其体系化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体系化的教学方式成为深入推进人文教育理念,打破阻碍人文精神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与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内涵的内在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整体人文理念的进步,为医科院校有效融合大学的科学精神与大学的人文精神提供理论与方式探索。

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构想

(一)加大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交叉型课程的比重

设置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交叉型课程是符合认知规律与医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的有益尝试。此类型课程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实践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技能应是密切结合,难以割裂的。并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的重要性将此类交叉型复合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指定选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时设置上应坚持在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阶段均开设此类课程

(二)重视发展医学生实际工作所需综合人文技能的学科建设

为发展实际工作所需综合人文技能,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课程中应加入思考医师自身职业与患者及疾病关系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决策和判断。例如,可设立了纵贯各教学阶段的医患关系课程或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综合讲授型学科,把这些课程纳入教育计划,使其成为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结合我国医疗实际,将基层医疗实践类课程引入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体系中加大社区服务类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到社区进行实际训练或为所在社区提供定向服务,以此加强学生与社会和患者的接触。把社区医学或家庭医学课程作为医学院校的长期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深度体会与思考人文教育的现实需要与深刻内涵。

(四)重视特色学科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天然作用

课程设置中要明确加强特色学科,如医学英语等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天然作用。专业医学英语作为语言文化类课程,具有高度融合医学专业信息与人文信息的天然学科特征。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已明显呈现出加大人文教育的趋势,人文精神这一理念对于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且成为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基础。融合医学信息与人文信息的特色学科将成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结 语

在当前医学人文教学理念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医学教学中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越来越得到重视。满足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升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综合素养的人文类型课程已成为医学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推进我国医学教学内涵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理念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磊、吕立朝,《试论医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陕西教育》2008年5月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36-02

1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之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多样化、随意化,课程量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

2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反映,就是构建医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医学人文学科群课程。

第二,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世界各国很早就开始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他们的共同做法就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开始了新道路模式的尝试,分别设计了社会学理论及人的价值、医学公关学、医学法律问题等课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

第三,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开始逐渐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如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就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了考核中。

第四,师资队伍的搭建应该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层次课程的需要,或是通过引进人文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或是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师资的水平,如有计划选送一批教师到文科大学进修或鼓励教师报考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或连续开办一些文、史、艺等专题研修讲习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或是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中短期去国内综合院校的进修或国外大学的研修,增强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之间搭建一座相互沟通、学习的桥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

3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客观上也决定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结构需要日臻丰富完善。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情操,有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浓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在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以及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一定的人文技能。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

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精神内化,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充分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如文、史、哲、艺等人文基础课程。正如《意见》所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一层面是使学生宽领域地掌握人文知识,全方位地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主要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包括与学生实践操作、临床体验、医患沟通技巧、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医学人文技能课程。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为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对上述三个子系统的课程群分别列出具体课程目录,纳入教学计划。并建议将第一、第三两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1学分(18学时);将第二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36学时)。同时,还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以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也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

在国外,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2010年的报告中称,在21世纪倡导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把培养医学生的胜任力作为塑造医生未来职业素质的目标。第三代改革,是建立在对医生应当具有的素质认识的变化基础上的。Epstein和Hundert(2002)定义的医师胜任力,共包括以下7个方面:习惯和明智地使用沟通、知识、技术性技能、临床推理、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IIME,2001),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作为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可见,作为医学生除了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具有情感、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人文素质。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这些人文素质要求,正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

在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已有专家建议,在执行本科教育标准的前提下,确定通识教育的时间为 1 年,纯医学教育的时间为 4年。如果学制出现大的调整,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将随之调整和改变,现在的探索也会为将来积累必要的经验。此外,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中的必要的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恰当的教学方式、课堂之外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校园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等,同样是决定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开阔视野,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关注如何发挥隐形课程的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建立医学人文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将显性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8

[2]阎光才20世纪大学普通教育思想回顾与评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9):7-9

第8篇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医学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近代医学认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医学本质的文化特征被揭示出来。在现代人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生物科学和技术,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死、疾病和健康,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医学的定位应该能够反映现代医学的全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社会因素在空间上的参与作用,体现医学与社会的融合点。这种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现代医学寻找价值,而且在于避免在科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迷失现代医学的方向。“人性”是医学的内在含义,或者说是医学的内在因素,是医学的必要医学条件。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德培养

人文医德素养培养概述古代哲学中有医学,医学中有哲学,而哲学是医学,医学是哲学,这就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文与医学的统一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或原始的统一,虽然那个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医德名人和名言,甚至许多著名的医德名言警句或医德思想,如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词和中国古代医德经,如大医的诚信,仍然具有影响和道德价值,但这种原始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无论如何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是当时医学的具体反映,由此形成的医患关系,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与之统一的医德知识和思想,都只有历史意义和特定的时代价值。当医学以及其他学科,如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脱离自然哲学时,它开始沿着自己的路径进化,并开始沿着一条远离人文学科的路径前进[1]。事实上,无论离人文学科有多远,人文学科始终是医学的核心,这也是医学领域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它是医学学科乃至整个社会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理解和把握医学人文特征的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而不是人文学科与医学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所谓医学人文学科领域。

医学生医德素养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当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疗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私人资本进入医疗事业,现代医学面临着伦理道德的挑战。临床研究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研究中的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这种冲突表现在医务人员之间,也表现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医学研究的产业化扩大和加强了研究人员的私人利益。医学研究的产业化导致研究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改善人类健康的研究旨趣。不道德行为,例如科学研究中的欺骗行为,也在增加[2]。医院文化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和各方面的制度。医院文化是医院意识的综合体现,是医院的灵魂,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医院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此,医务人员的热情、文化活动的传承也会在医务人员的荣誉和骄傲中发挥作用。优秀的文化背景也加强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医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与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建立医院文化,不仅能促进医院回归公益,为患者提供负担得起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而且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规范其行为,增强归属感,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以及对人文素质和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价,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生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措施探究高职的医学生作为一个职业定位很强的大学生群体,将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纲要的指引下,我们无论是在校的理论学习还是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都把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融入授课、见习、实习中,这将对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在执行医疗任务过程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临床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在医学日常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临床技能教育与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遵守各项临床规范,践行医务工作的职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维护医学伦理。在技能训练、考核、竞赛等教学环节,要把医德素养融入教学内容、考核题目,培养、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临床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查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患沟通技能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了解预防医疗纠纷等培训内容的第一堂课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包括“融入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意识”“加强医德素养与医患沟通、培养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岗位上”等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对岗位需求会有初步的认识[3]。(2)优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育人功能:实践育人是落实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我院医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服务型人才。暑期在指导教师、附属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开展免费诊疗查体、乡村医生、护士培训、普及健康知识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医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贫困地区基层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培养学生扎根川陕革命老区,服务基层的职业担当。近几年,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有专门的实习宣传、患者护理志愿者活动、先进医学专家讲课、换位思考、阅读讨论、患者协会、人才展示等形式,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学习贯彻医疗法律法规、医院人文关怀要求等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舒适的医疗环境,营造鲜明的形象和人性化护理口号[4]。很多医院的文化实践让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只是医生,而是从多角度去感受患者的需要,理解医学人文的真正内涵。近年来医院进行文化的收集提高和锻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精神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和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内容,进入医学界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以医学人文为基础、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临床医学生;这个医院文化的人文精神应融入医学教育中,关爱人性,健全人格,做一个好医生;我们是医学实践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者,我们是既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医疗实践。学着与人相处、交流,和其他同事协作开展医疗工作。要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3)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反复的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所以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抓住思想脉搏,创新定位模式,灵活运用新媒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所以展开例如社会实践、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学习、人文沙龙患者访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人文知识传授等人文实践活动,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医学人文精神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医学生自觉教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意识,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德素养[5]。综上所述,在当今,医德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医德也是一种医疗技术;是创新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医德素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医学必须人文精神才能加强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医学人文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德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医教协同培养贯穿医学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医德素养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尤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调整和优化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基层卫生人才。参考文献[1]张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引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2]雷先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3]姜翙.医院文化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分析[J].数码设计:下,2019(7):266.[4]杨敏.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效路径研究--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3):155-157.[5]巨鲜婷.浅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74-75.

第9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临床实践教学

一、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的理念现状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学人文就是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坚持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理念[1]。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思想深处忽略了人文观念。

(二)医学人文在医疗领域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医疗技术的治疗,不重视医疗服务康复的连续性,简单地说,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医学脱离人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医患关系,而且危害着医学的健康发展[2]。

(三)医学人文在教学领域的现状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患者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患者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学界处于被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人文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医师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需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3]。人文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对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至关重要[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是将理论教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阶段,是渗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大好时机,是医学人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阶段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医学人文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

二、融入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人文意识

医学人文意识的树立应该是全民性的、整体性的,涵盖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甚至患者层面,只有全方位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到实处。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长期规划,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医疗环境以及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力保障[4]。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体现在,一方面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熏陶着学生,另一方面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学生方面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意识,就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真正关心患者,在所从事的医学活动中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才能从简单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中走出来,成为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医德修养的好医生。最后,患者树立人文意识,会主动关心配合学生,利于老师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自身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二)提高人文理论高度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一样,教师在树立人文概念、人文观念、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基础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学术修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将医学人文知识系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渗透到临床实践教学中,遵循医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构建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体系[5]。学院对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讲座、医学人文系列讲座、医患沟通学课程、法律法规课程、诊疗人文环境营造、编写临床实践课程人文案例、阅读经典、病历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课程与实践互为一体,形教育体系,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人文理论高度至关重要。

(三)培训与应用

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是所有临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自主学习、能力指向、有效协作、情境适应、形成评价的原则,建立多形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人文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体系。多形性是指除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外,各种形式、多种方法、不同地点人物的人文教育结合,无需专门培训,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各式培训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实习小讲座、床边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病例编写,特别是在临床思维培训、临床实践操作中融入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编写医学人文案例,在内外妇儿急护的操作训练中加入人文内容,培训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打破模拟教具缺乏情感交流、无互动的局限性,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活动。在各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培训中均融有医学人文的项目,增进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理解患者疾苦,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可操作性强是指授课教师根据临床经验,把在临床实践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起来融入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和能用到的人文知识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在必要环节上进行模拟互动,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做临床内科四大穿刺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病情沟通,知情同意,穿刺前的告知,穿刺过程中的言语关怀,冷暖关心,观察患者的反应,穿刺后的注意事项交待以及结果反馈等等。实用性强是指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医患关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赢得患者信任和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考核与评价

将人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从理论考核到实践考核,每项操作考核中医学人文关怀占一定的分值,单纯的人文考核与各科考核中人文考核相结合,联合计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除了操作分外,加入人文关怀评分;教学查房评价中,加入教师人文教学分、学生人文关怀分等。评价体系,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如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平时成绩来源于学习过程,对学习起到监控、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融入社会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全程性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全程,建立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等多个方面。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育、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中。某一次讲座或一项活动远不足以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应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的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更应该贯穿一生,建立终身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全程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人文的全程性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师培养与执业的全程性教育,更是我们一生的全程性人文教育。

(二)多元化教育

人文教育场所应该多元化,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教育作用。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可以多元化,如教育上体现人文,环境上体现人文,社会上体现人文,文化上体现人文,性格塑造上体现人文等等。人文教育应该融入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人文素养必不可缺。因而多元化教育也不失为临床实践人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个性化教育

医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风格各异、起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关注疾病,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关心患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富有同情心、有吃苦耐劳思想、心理足够强大、有伦理学的知识、有医疗法律法规的常识等等,缺什么补什么,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率。总之,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临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述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见图1。树立管理者、教师、学生与患者的医学人文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培训中应用具体的人文教学措施,并纳入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应倡导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性教育、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5

[2]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和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

[3]何彩云.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4]张爱云,徐庆生,孙选平.云南省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101-1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