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5: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能物流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问题分析
引言
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物流发展迅速,并逐渐成熟,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国内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不管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物流管理的提升,确保我国物流行业的稳固发展。
一、物联网与智能物流
(一)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由KevinAsh-ton教授提出,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物联网的概念不断成熟[2]。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当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可以大规模的应用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完成企业日常工作和运维。
(二)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客户需求,当代人们消费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转型升级,传统的物流模式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智能物流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升级而来。当下对智能物流的定义主要是指在物流行业发展中,涉及到商品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运作方式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1]。智能物流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整合处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的支撑。
(三)智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能物流的发展,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智能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速度虽然十分迅速,但是仍然存有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1.目前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大量社会资源,并且现有资源也没有很好的与物流核心要素融合,其次,国家的运输资源整合效率低下,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的海运占比低下,智能物流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2.统一的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是一个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智能物流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才能促进物流的行业各个节点的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我国物流相关的各项程序相对还不够完善,导致智能物流在某些环节的运作中发生的意外状况不能及时的解决,降低整体智能物流的运作效率,如运输车辆的空载问题,物品包装的标准化和散包现象的问题等,诸如这些问题拖慢了智能物流的发展进程。
3.缺乏智能化的整体投入,资金的投入是引进高端设备的重要基础[3]。想要全面推进智能物流行业的发展,就需要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购入现代化物流设备,引进物流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资金和融资能力有限,所以设备强化方面无法实现全部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也存在困难。
4.智能物流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专业的物流人才作为物流市场的竞争主力,在智能物流的崛起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智能物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但是就智能物流目前的发展来看,当下的处于物流行业的人对于先进的物流设备操作专业程度不高,对新的物流技术接受程度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某种程度无法达到智能物流信息化的标准。
二、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是利用广泛存在的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电子标签技术[4].通过这项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所有处于物流环节的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方便对物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物联网对智能物流的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全面的。
智能物流存在基础和前提是物联网[5],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与物流相关的信息集中起来,采用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处理数据,并选择出最优的方案优化物流的运作。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够提升智能物流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满足顾客需求响应,能够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使智能物流的运作更为快捷,实时监控物流运作全过程,建立相关的物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健康交互。
物联网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智能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智能物流行业的支撑,物流行业是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联网连接智能物流的各个环节,掌握货品的实时动态,并依据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物流在物联网的环境下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功能的整合,提升物理行业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提高整体智能物流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為了促进物联网背景下智能物流的发展,对当下智能物流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行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整合物流资源,提升利润空间,将利润转化为技术、设备和人才,进而实现智能物流的全智能化。
(二)国家出台政策,合理管控智能物流的发展,我国的智能物流的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合理的行业的标准,探索智能物流发展的新方向,利用政策优势,优化市场审批流程,提高运维效率。
(三)实现物联网和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构建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建设大型公共物流、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响应顾客的需求,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收集大量的信息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
物联网全面提升了智能物流的发展,想要真正的建设好智能物流还要从标准体系、人才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便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蒋海兵.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4):156-157.
[2]刘兴,陈龙,邓宇.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物流大数据平台研究[J].时代金融,2020(20):164-165.
[3]李林.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家参谋,2019(17):154.
[4]胡震.物联网背景下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09):51-52.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1 概念概述
1.1 物联网及其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主要的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主要的信息设备有:全球的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装置、红外线遥感技术、以及激光扫射装备等。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物联网技术有:EPC技术以及RFID技术等。EPC技术就是电子产品代码技术,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以及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水平,作为一种编码系统,在物流中的主要应用就是在商品标签的时候加上这样的编码就可以将与其连接的动态数据进行识别,从而确定产品的状态。RFID技术适合用于比较灵活化、自动化的简单却实用并且易于操作的技术,不仅可以支持可读模式,还支持读写的工作模式。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以及天线等。
1.2 智能物流供应链
对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主要的围绕企业核心展开,主要管理的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驱动企业的采购、销售、生产以及财务信息等活动。目前的物流供应链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成本控制、供应链的可视性、用户需求的增加、全球化以及风险的管理等。供应链目前无法满足与成本的波动同步的需求。并且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用户的亲密程度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使得目前的物流企业在成本方面逐渐的上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实现物流管理的的自动化和便捷化。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更好的降低物流在仓储上面的成本,实现在物流的时候主动的获取信息,并且在货物运输的途中实现对其主动的监控。主动的分析相关的物流信息,让储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实现货物和物流的跟踪和管理,最终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同步。
2 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将物联网应用在物流的管理上,一方面,体现了物联网应用于万物,实现人类和物理、信息技术的融合。高科技的物流管理技术和体系,提高了物流的管理效率,加快了业务的传输运送、方便了业务供应商和收货商,增强了企业的服务态度和素质,提升了企业的外在形象加深了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有利于方便企业与客户的合作。物联网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提供了高科技的管理技术,强化了物流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扩大了物流的服务市场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利用物联网对物流进行管理,既是物联网在现代化的一种应用。其可以检验物联网在业务应用上的可行性,是检验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物流管理采用物联网进行物流管理,是对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于万物的运作的支持。第三,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合作,相辅相成,实现两者智能化。综合地说,就是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科技高智能平台实现了物物相连,物流的管理更为便捷,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素质、拓宽了物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物流管理利用物联网操作支持物联网技术和运作,实现了三网合一的运作。
3 物联网对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物联网的技术为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实现物流产生的更大和更专业化。还可以实现同类资源的集约化,并且实现各种横向的整合。更专业主要体现在对物流的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通过深加工,实现商品的流程整合和优化。而物联网对于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的影响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信息的同步化和共享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物品的同步跟踪,并且同时向所有与该商品有关的人传输所需要的实时信息和数据,不仅可以降低信息失真出现的概率,还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输。物联网技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其对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预测, 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企业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和水平。
3.2 优化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通过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可以将物流供应链的过程更加的优化,并且使得整个的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管理更加的高效,同时降低人工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概率,物流供应链的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就可以更加的优化。
3.3 实现网络无缝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顾客愿意选择物流公司进行购物。而个性化多样的客户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快对其进行反应的速度,保证加工和生产过程的敏捷和快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企业的成本增加。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对其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控制力度。帮助企业再次的确定其对物资进行采购的路线、方法和计划,在降低仓库存储成本的同时,实现再造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流程。
3.4 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
通过利用EPC技术,将每一个物品进行标签,在标签中加入可以对其进行跟踪的动态数据。这样就可以让任何一位与该物品相关的人员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产品信息的实施追踪,了解产品的成分、制造的过程和使用的说明等。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下的信息和价值链进行管理就可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
4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作用
针对物流企业的特点,物联网可以实现企业的所有相关的供应链从产品的产生供应商到客户全方位的动态化的管理。
通过将物联网的技术应用于整个的物流企业的所有供应链中,就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将物流网运用与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具有很独到的作用,具体贯彻到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有:
4.1 生产环节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零部件以及i半成品、成品等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和辨别,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用人工的方式来鉴别的成本,还额可以有效的提高其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4.2 运输环节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在EPC作用下的信息技术标签,并且在运输的路线上面安装一些可以对信息进行接受和转发的设备和技术,这样就可以对货物的运输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跟踪,了解货物的具置和信息。
4.3 仓储环节
通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货物物流的仓储环节,不仅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活存管理的信息化以及自动化,将存货的盘点技术实现由以前的人工盘点,变换成目前的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自动化的盘点。还可以实现对库房的存货情况机械能准确和及时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内部需求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做出及时的补货和其他的决策,避免无效库存的产生。
5 结语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更加的高效和便捷,并且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其可视化和无缝化,有效的减低物流信息的失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昆,马林艺,王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管理平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1).
[2]左斌,姚瑶.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的推广障碍、影响与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9).
关键词:智慧物流;广东模式;产业联盟;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6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综述
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称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包装、智能装卸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目前,智能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物联网背景下,李书芳(2010)认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
章合杰(2011)从智慧物流的内涵、概念、功能、体系结构、价值及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对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义是指将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甚至达到“智慧”状态。
1.2 智慧物流内容体系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2.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在企业层面,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智慧化和一体化。
1.2.2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1.2.3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和规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励及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1.3 研究目的
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智能物流是国家物联网重点投资的十大产业之一,也是宁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进宁波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辐射网络,实现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广大企业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竞争力。而发展智慧物流,宁波又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把宁波市智慧物流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宁波智慧物流尽微薄之力。
2 国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近年来,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标准上,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沃尔玛在1969年开始使用电脑管理跟踪库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时物流网络化监控,完成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工作。美国联邦快递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时跟踪系统,让包裹准时送达率达到99%。美国UPS公司则是通过条码、扫描器、数控笔、全国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即时地跟踪、监控货物在全国各地的行进状况,并提供给顾客进行即时查询。美国Fisher公司在应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开发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后,销售额、货物量、库存周转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国电信也与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库存解决方案,实现即时库存管理与追溯,创造更加智慧化、协作更紧密的供应链。日本AIS研究所研发的RalC系列三维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在多个行业的企业物流等都有应用,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效益。
3 国内“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3.1 电信引领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领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与当地政府、高校及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电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组建全区域VPN网,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无线全球眼等服务,实现了对货物运送、存储全过程的调度和管控,让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大大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3.2 “物流淘宝网”+“示范工程”的广东模式
广东林安物流园创建于2003年,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是以网上信息交易平台()、网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场(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场)、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总部、物流招投标中心、物流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园区。是国内目前唯一实行物流信息网上、网下实时交易的市场,会员单位或个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网络平台上货物托运信息和车源信息,互相联络达成交易意向,组织网上竞价。为降低网上交易的风险,平台还建立起了一个3重保险的全方位验证体系:实名制,车险+林安物流首赔担保,车位通GPS全程监控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车、货去向,保证不会出现骗车、骗货及货损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依托该信息服务交易平台,广州林安开张了全国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个“物流淘宝网”。
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国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此工程为广东物流企业向转型升级实现“智慧物流”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广东省物流协会在加入工程申请的审查、工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审查通过的企业,协会根据其所在行业的业态、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为其量身订做实施计划,这个计划是包括了物流装备改造、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业自律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五位一体”的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款和标准,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视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也不仅仅是对车辆等装备进行改造,而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标准引领的智能物流产业联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领域,南京市企业主导起草了20余项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以标准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催生了南京(江宁)智能物流产业联盟的成立。联盟是一个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旨在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开放性的政产学研多方面共同推动的工作平台。联盟的任务是统一产业链各环节的接口和标准,组织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集体攻关,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实现技术研发、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联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国智能物流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宁波市一直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开发应用港口智能闸口系统、智能集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推进了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网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共建了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及“IBM智慧物流中心”。与中国联通携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业解决方案的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融合IB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及移动等一系列全球顶级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为货主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应链可视化、供应商门户网络、供应链网络优化、运输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未来五年,平台将吸引100家企业加入平台并实现在线交易,实现年线上物流业务交易额500亿元,建成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5 宁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优势
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及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为区域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提升了宁波整个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5.2 劣势
缺少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跨行业和跨系统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术设备研发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物流技术设备缺乏,物联网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与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5.3 机会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智能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智慧浙江”的倡议,宁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三大先行试点工程,出台了《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设步伐。智慧物流技术逐渐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宁波智慧物流建设洪流。这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4 挑战
宁波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不足,采购成本过高,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产业与广东、江苏、上海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6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般来讲,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和行业组织、最终用户等。当前,宁波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要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发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发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技术标准建设和平台整合,形成“四网融合”、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创造国内外合作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设中,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及相关解决方案,引进和实施国内与智慧物流相关的机构和项目,集中各方力量对智能物流关键技术进行合作攻关,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2 行业
行业组织主要指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要以它为载体,成立联盟专家委员会,尽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关标准争取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标准。由其组织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项、检查及验收标准,并为加入到工程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促进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管理模式创新。
6.3 企业
企业的职责是找准产业链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智慧物流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物流商业智能,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以此开拓市场。加大智慧物流的几个方面在企业中的应用,建立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业供应链。
6.4 高校及研究机构
宁波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理论问题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开设与智慧物流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创办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创新。
6.5 用户
用户主要是在应用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7 结束语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方面,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宁波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智能物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既要跟随世界智慧技术、智慧国及智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也要以点带面,示范推进,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张成海,张铎. 现代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 物流技术,2010(7):172-173.
[3] 周立新,刘琨. 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 同济大学学报,2002,30(7):829-832.
关键词:物流 第三方物流 技术构成 定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更趋广泛和复杂。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都在不断的采用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无疑成为学者们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作为物流崭新形态的第三方物流也应运而生,它标志着物流从传统形态进入了现代形态。
“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先提出的概念。它源自于管理学中的业务外包( Outsourcing ) ,将业务外包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形态,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从一般制造业和商业等活动中脱离出来,形成能开辟新的利润源泉的新兴的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受到了物流产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选择自营物流服务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便开始对第三方物流进行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为了准确把握“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内涵,本文拟首先对国内外学者们为“第三方物流”下的代表性概念作一综述,进而从技术构成的角度分析这些定义的共同点以及分歧所在,最终提出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内涵界定。
中西方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无论在物流的理论建构上还是实践上,欧美、日本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且欧美与日本在“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因而下面将分别介绍欧美、日本和我国学者们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一)欧美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瑞典学者Andersson D(1995)认为:第一方是发货人或供应商,第二方是购买者,第三方是对产品没有所有权、充当中间人角色的物流服务企业。而物流服务提供商是根据与顾客之间联盟的情况来划分的。联盟情况的评估因素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的深度、设计和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程度以及贡献程度、发货人以及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水平、物流特征等。
瑞典学者 Berglund M(1997)进一步指出:服务活动的地理范围以及外购物流服务的程度是区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另外因素。
美国学者David Simchi-Levi(2000)等人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利用一家外部的企业来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功能;第三方物流是真正的战略联盟,与传统的物流提供商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面对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在《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中,对第三方物流作出如下解释: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企业去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他们的存在加快了原料以及零部件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流动,更为产成品实现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们所提供的集成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码头装卸、库存管理、包装以及货运在内的诸多服务。
(二)日本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日本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第三方物流”中的“一二三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供应商和制造商看作是第一方,将批发商和零售商看作是第二方,第三方则是为货主物流业务的企业。在这里,第三方不仅限于物流企业,无论是商社、信息企业还是顾问公司,只要能够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都可成为第三方。另一种解释是将货主(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看作是第一方,运输业者(持运输手段的物流业者)看作是第二方,而不持运输手段的商社、信息企业看作是第三方。第三方主要为货主企业提供物流系统设计方案上。
相对应地,他们对“第三方物流”也就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第一方生产企业和第一方消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中间服务商组织的物流运作。另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客户提供主要包括物流系统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在内的全部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三)我国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骆温平(2001)在其专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第三方”这一词来源于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的第三方这样一个事实。他认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可广义地定义为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这一定义把提供运输、仓储、销售、财务等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在内。继而,他从战略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下了一个定义:工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者双方建立长期关系,合作解决委托人的具体问题。他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特征: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的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担风险。他进一步指出,与一些基本服务如仓储、运输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更为复杂,包括了更广泛的物流功能,需要双方最高管理层的协调。
2001年4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给出了如下的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货物的实际供应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李松庆(2004)认为:第三方物流是指商品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为商品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这个概念,运输、仓储、报关等的单一环节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或多功能系列化物流服务,都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于是,他用传统第三方物流服务与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来对两种进行划分区别,并进一步指出,后者才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其客户渴望得到的物流服务。
方芬等人(2004)认为,从我国当前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理论角度看,应当从是否拥有资源这个角度去区别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二方物流企业应是指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是利用自身的特殊资源优势整合这些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是否拥有专业性资源和是否通过整合手段去整合了专业性资源。她(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即是: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专业性资源,为客户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模式。她(他)们认为,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整合,本质就是服务。
冯文龙(2005)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业态的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需求者(第一方)、物流资源的拥有者(第二方)和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第三方)这三方通过相互有机联系而构成的(如图1)。
“第三方物流”定义的理论探讨
通过上面的综述,我们基本可以归结出对“第三方物流”的两种基本的解释。
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收货人(需方)认定为第二方,将发、收货人之外的为发、收货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认定为第三方。欧美学者基本持这种观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
另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技术是由硬件、软件、智能件以及技术支撑网络四个部分构成的。从技术的角度看,专业性物流资源主要属于硬件(比如运输车辆、仓库)和软件(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整合能力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便属于智能件,而技术支撑网络是指与该项技术相匹配的其他已经应用过的成熟技术以及人们的已有认知,比如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撑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在物流服务中的运用)。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虽然将供、需方之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包括传统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都归于第三方物流,但他们倾向于强调物流企业与供、需方之间的联盟关系、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以期将传统型与新兴型物流进行区分。学者李松庆更用“传统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第三方物流”这两个细分概念来进行区分,并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现代化方向。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则就将专业性物流资源(硬件以及部分软件)的拥有者归入到第二方物流企业,将能整合专业性物流资源并提供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智能件)、综合性解决方案(智能件)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认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些学者更突出强调了“第三方物流”在专业性资源的整合、解决方案的提供以及信息化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它们都在强调软件和智能件,都是将智能件的有无看作是划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标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强调的东西实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称谓以及范围。
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从术语使用方便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更具方便性,因为它无需像第一种观点那样再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区别。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就概念而言,本文为“第三方物流”提出如下定义:第三方物流是指通过整合自身或第二方拥有的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为商品供、需方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智能件)的运作模式。
也许有些学者会认为,有些物流企业既拥有专用性资源又提供解决方案,那么基于这一概念是无法划清第二、三方的。实际上,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我们不能因为事物的多重身份而来否定概念的划分。本概念将第三方自身拥有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以及自身不包含物流资源这两种情况都包含在内,从而可以看出,本概念强调的是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务智能;第三方物流;数据挖掘;决策支持
一、商务智能概述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的是企业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分享商业信息的流程,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扩大信息受众范围,增加信息价值,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为他们及时、准确进行决策提供服务,并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商业智能的基本功能包括个性化的信息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和辅助决策,一般由数据仓库(或数据场)、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在线分析、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
信息时代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数据爆炸。企业资源计划(ERP)、销售POS终端、市场调查、供应商、客户、Web、政府等都在不断地往我们的桌面添加信息,实际上,平均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翻,但是我们能分析的数据究竟有多少呢?有些项目专家估计只有7%,并且我们能分析的数据来源仅限于数据库。各个企业面临这样庞大的数据,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快速准确地找出需要的信息,做出高明的决策,是商业智能发展的驱动力。
此外,更多成熟技术的出现,比如硬件上的大容量存储技术、并行处理器技术,软件上的挖掘工具、数据仓库环境的管理工具等,使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投资商业智能,进而得到更高投资回报率。再加上Internet 技术使得分销商、供应商、商业伙伴、零售商和生产主之间的数据访问和共享成为可能,因此商业智能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商业智能的实现涉及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及应用,其基本体系结构包括数据仓库、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部分。其中数据仓库用于抽取、整合、分布、存储有用的信息,多维分析可全方位了解现状,数据挖掘则是发现问题、找出规律、预测将来,达到真正的智能效果。因此,可以说商业智能的核心就是数据仓库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商业智能的过程是这样的:从不同的数据源收集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将数据经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仓库或数据场(这时数据变为信息),然后寻找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 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于用户面前,转变为决策。
二、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所谓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见国标物流术语)。现代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大生产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其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商务智能的需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智能驱动型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物流企业也是如此,它对商务智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成本高,决策缓慢。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导致库存过高,运输成本高,资金周转率缓慢等严重问题。最近一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5%左右企业商品库存期在1 周至3 个月。现实表明我国物流企业需要象商务智能这样的技术支持。
2.消费者需求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表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商品品种、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进货方式、配送产生深刻影响,订货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配送要求也不断提高。科学的管理和快速决策变得更加重要。
3.物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过程。现代物流要求将这些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减少重复、非效率、不能增值的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4.物流企业联系着生产和销售环节。物流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为企业内部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提供适时准确信息,促进企业内部效率提高。同时还肩负为企业外部用户如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共享提升他们的价值。
5.现代物流企业打破传统束缚,具有勃勃生机,同时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日趋增多,国家也在酝酿把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引入国内物流竞争机制。我国物流企业如何才能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机遇,领先对手而不是被对手甩下?从日常交易数据中获得更有价值信息,快速决策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 商务智能在物流企业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对物流的将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将会成为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因素。对企业而言,速度就是生命。企业决策者如何在第一时间里就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决策,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企业拥有的信息越多,分析能力越强,速度越快,则投资回报将会更高。商务智能在物流企业管理和决策支持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查询信息。物流企业的各种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的各个数据管理子系统中,甚至用户界面,支持系统也不一样,而且很多原始数据是未经加工和整理的,这给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带来一定困难。只有经过提炼和挖掘,分析和处理的数据才形成智能。通过商务智能,用户可以接入联网的关系型数据,也能接入其他数据库,并且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这样各层次用户才能快速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尤其是管理决策层可以摆脱计算机技术的束缚,经过简单操作,自动生成所需的报表、报告等。
2.突破认知极限。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对问题的看法及洞察也有片面性,同时个人所拥有的信息也不全面。有一半以上的管理人员承认,为弥补信息不足,会用个人直觉代替事实做出决策。商务智能通过整合、挖掘、分析存储在不同部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为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事实和信息。
3.多角度、全面分析。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日常业务生成了大量的数据,如订单数据、进出库数量、作业准确率、仓库面积利用率、运输配送数据等。但是,大部分用户对现有数据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局部的和浅层次的查询外,还缺少对企业财务、业务进行全面、历史和多角度的分析,数据被有效利用的还不足7%。商务智能通过对数据淬取、加工、挖掘、切片分析,从多维度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关键因素,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信度高的信息。
4.信息增值。信息价值如知识一样随着使用频率的上升而上升,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信息价值计算方法类似于迈凯特定律中的计算机网络价值的计算方法,价值呈几何级增长。商务智能提倡信息民主化,倡导组织内外成员共享信息。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决策应该在组织的最下层做出,并尽可能接近决策的执行人”,物流企业的运作需要从上到下的协调一致,既要搬运、装卸、保管等基层人员作业,也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计划、管理、协调工作。商务智能最大限度的扩大了信息受众对象,使得信息不断增值,为决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总之,商务智能通过获得高质量,有意义的信息,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及时、准确做出决策,提高内部运作效率,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德.商务智能浅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6).
关键词:智能制造;物流;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Made in China 2015”, China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telligently in China”. Th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began to reconstruct. Meanwhile,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all logistics on societ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Internet and commun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bout how to innovate the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ternet, community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传统物流开始改变的动力[1]。
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压力下,国内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已有企业在物流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探索,或其智能化战略,或实施了智能物流项目。不久前,圆通速递获得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战略投资完成后,菜鸟网络将与圆通开展更深层面合作,依托双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个互联网和快递行业的升级版,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必须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制造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2]。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3]。
物流是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此制造业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商业理念也启发着管理者对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新的技术与商业理念的结合使得物流产业商业模式有了多种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4]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商业模式这个术语。C.Zott,R.Amit(2007)[5]提出商业模式是超越单独企业和其参与要素的一个活动系统,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伙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Stewart&David&Zhao(2000)[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我国学者李光斗[7]认为商业模式视为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时代,罗珉和李亮宇[8]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看,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之后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而且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连接,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四、智能制造如何对物流行业的商I模式产生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8%,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9]。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总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在物流领域可以挖掘最大的潜力。
(2)大众物流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依靠网络平台,企业与外部人群能方便地进行交流沟通。比如,DHL将大众商业模式运用于物流,在瑞典推出了众包模式送货的移动应用MyWays,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报名投递自己行动路线附近的包裹,并获取报酬。大众商业模式是大众物流和分享经济物流的概括。大众物流基于社交网络和人群,通过强调众包和众筹,物流供应商能够加快市场创新周期,提升物流服务。众包物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谓众包物流,是指把原由企业员工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分享经济物流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分享文化”,即共赢,物流公司与其竞争对手共享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人快递”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此商业模式,其业务场景是,发件人通过APP寄件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从中获得报酬。
(3)全渠道物流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和传统的实体店已不再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电商开始筹划实体店,而实体企业开始筹划利用互联网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小米开设实体店,各大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等,这些企业的商业行为都意味着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兴起。
全渠道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14],一是全渠道。消费者在其购买的整个过程中,与商家的“接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受时空约束的媒介,而是在各种“接触点”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从而可以利用全渠道获得交易信息,最终完成购物。二是O2O。这个概念的起源于团购,online(线上)交易、offline(线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
由于全渠道商业模式的特性,若顾客要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不管是孤立的线上和线下销售,还是融合打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全渠道物流,在仓储、配送各环节不同程度的融合打通,提高企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给顾客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又快捷的购物体验。目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与线下商店合作,比如京东为了实现“最后一公里”跟达达物流、唐久便利店等合作,扩充京东的O2O生态圈,为京东建设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发展服务[15]。
4.对比分析六种商业模式优缺点
5.建议
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要在其中保证自身的存活于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的物流行业可以从以上的6种商业模式介绍中获得启发。
(1)现有的物流企业应该选取符合自身条件与本身的商业定位的模式来设计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可以不局限于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在现实的商业运营中,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物流企业可以将多种商业模式融合运用,创新设计最切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环节可以应用实时物流与预测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京东在构造自身的全渠道物流外,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超级网络物流,同时利用本身的网络平台优势,也可采取一些大众物流的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京东自身的独特的物流商业模式。
(2)对于新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迅速的占领物流市场大众商业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互联网+分享经济2.0”理念的出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参与进物流环节,将闲置资源集中利用,一方面,调整了物流成本结构,有利于行业新进入者早期的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六、结语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顺应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智造”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物流领域开始成为制造业新的盈利点,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率先进行了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在结合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联系我国大众群体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商业模式将会向超级网络物流、实时物流、预测物流、城市物流、大众物流和全渠道物流6种商业模式。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融合运用这6种商业模式,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冰漪.“中国制造2025”与物流智能化[J].中国储运,2015(7):72.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经济日报,2015.
[3]中国制造2025.
[4]ST.HLER P.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D r a f t 1 [E B]. D r a f t 1 e d . , 2 0 0 2 : 2 0 0 9 - 1 1 - 0 3 , h t t p : / / geschaeftsmodellinnovation. de/english/definitions. htm.
[5]C ZOTT, R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 spective [Z]. Long Range Planning DOI: 10. 1016 / j. lrp. 2009 - 07- 04.
[6]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 ( 2) : 287 - 296.
[7]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2):95-107.
[9]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8%[J].中国经营报,2015.
[10]王惠芬,赖旭辉,等.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11]Dr. Nedialka Bubner ,Dr. Nikolaus Bubner .Logistics Trend Radar .2014:17.
[12]王付娇.阿里巴巴的“超级物流网”计划.新浪科技,2015.
[1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D].2013.
[14]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5):13-17.
[15]陶娅洁.京东合并达达:打响物流O2O之战[J].中国产经新闻,2016(4).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
曹 烨(1993-),女,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研究。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造、互联网+等一个个新名词都在为传统生产与物流产业注入“智能”的基因,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五”规划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智能物流作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综述
1.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智能机理,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运用技术。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是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2011年8月教育部拟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内学者多从不同的关注点与视角展开对职业教育协同的研究,其中关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智能产业在研究迅猛升温。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协调、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展开,但更多集中在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德国在双元制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补,为工业化提供高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题。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教育在终身化理念。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三、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意义
智能物流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核心环节,是智能工厂必不可少的剂,肩负着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桥接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最好的细分市场之一。对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对生产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对生产运送过程更精确、更高效的要求,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全球化融合、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生活等等新技术的和理念的涌现,都给现代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的双向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分享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物流产业之间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向探讨
1.构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度融合产教形态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相交叉在课程体系,促使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层次融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形态。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社会培训、企业内训、社区教育,也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学历培训;有虚拟课堂,也有企业实践、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的观点。
2.制定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职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建设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探讨;探讨与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3.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对智能物流产业在技术与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一份看上去更像是采购包销的合作协议,背后其实隐藏着,阿里的“互联网+”的布局与理念。
我们所熟知的,BAT中,阿里市值超越百度、腾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旗下产品,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力更为深远,淘宝、天猫等等直接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气息相关。
“互联网+”的概念与移动互联网浪潮,本质其实一样,那就是互联网不再仅限于互联网本身,而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
从天猫与美的集团达成的协议中,我们其实可以对阿里集团如何理解与布局“互联网+”的。
我们所知道的,经济简单地分为三块:生产-运输-消费。阿里的强项在于,它通过淘宝、天猫、聚划算等等控制了消费端,抓住了营销主动权,但这是不够的——从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业务布局,到菜鸟的布局,再到此前阿里通过聚划算推行的C2B,我们都可以看出,阿里正努力试图将自己影响力,从消费端逆流而上,逐渐渗透到运输与生产。
在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概念越发火热之际,我们也看到了,阿里的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的布局——也就在天猫与美的集团达成合作的前一天,4月2日,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全面进军智能生活领域。阿里巴巴将整合集团旗下天猫电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宝众筹三个业务部门,阿里将调动各类优质资源,全面支持智能产品的推进,加速智能硬件孵化速度。
可以说,天猫与美的集团的合作,是阿里的“互联网+”的一个标准范本:天猫电器城、聚划算、淘宝负责引流,销售产品,并提供相应的产品研发数据,给予美的,美的根据用户需求生产定制化产品,再由天猫、淘宝等销售产品;这还没完,生产的智能电器,采用的是阿里云的服务,并且配送用户的仓储、物流也由阿里的菜鸟与美的合作完成。
除此之外,阿里的菜鸟物流也是一个开放平台,除了菜鸟自身的仓储、物流之外,也可以对接美的集团原有的仓储、物流系统,根据菜鸟与美的集团的渠道成熟力来说,阿里与美的集团的合作,也可以实现家电O2O。
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阿里的“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所在:淘宝、天猫积累的消费数据以及流量优势;阿里云以及云OS基础;菜鸟物流的物流优势——三位一体的因势利导。
互联网曾经讲究的是,单点强压,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不过,此刻,这种做法在智能家居,智能生活领域,却显得有些过时——智能生活的的布局,更讲究协同性效应,并且需要一个明显优势的突破口,或是流量,或是软件基础。
智能生活,智能家居中,我们看到了BAT、小米等巨头的布局,也看到了如美的、海信、格力、海尔等传统巨头的跃跃欲试。群众逐鹿,各家的布局也是从自身优势出发。
[关键词]现代物流;智能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17-02
1 发展智能物流的需求
目前国内现代物流还停滞在简单的流程半自动化甚至人工化的原始物流状态,效率低,呈现出信息化应用空白、成本高等特点,这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生产力的需求,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解决现代物流发展瓶颈的方法――物流智能化,即智能物流势在必行。
1.1 宏观环境牵引
我国从2009年“感知中国”把智能应用推向了浪尖,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应用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十二五”五年规划颁布,2014年2月全国物联网电话工作会议的召开,不间断的政策支持,代表智能应用在全国范围的全面实验性展开。由此衍生的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应用产业如硬件生产商、软件开发者越来越多,并且在行业内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催促国内企业在无形的环境中向智能化靠近和转型。
1.2 行业诉求
第一,国外物流对国内物流行业的冲击,目前国外的物流不论是在运输能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领先于国内物流,自动化运用率高,加上国内的人力成本低,所以,像联邦快递、DHL等大的公司都在国内建立了自己的运营中心,从而使得国内现代物流行业形成了紧迫感。第二,国内物流进入门槛低,专业化人才欠缺,由于门槛低的缘故,导致很多进入物流行业的人员不懂专业物流知识,成本居高不下,没有凸显出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等等。种种因素都在呼唤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颠覆这个行业,智能化正是对该行业诉求的解答,人员可以由机械代替,专业知识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单一竞争可以转变为良性竞争,同时还可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管理成本。
1.3 公司运营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的行为是被动的,是不得不做的工作。如果不是担心货物丢失,可能就不会跟踪车辆信息,如果不是运输能力调配不开,就不会主动分析信息数据来调配其他运输车辆。这会使物流在先、信息流在后,对企业及时地做决策不便,从而带来损失。第二,现代物流的区域分割,目前像中外运、德邦等物流也都是划区而治,给企业管理无形中设立了障碍,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最主要的是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而智能化的应用可以及时地搜集分析信息,做到集中处理、区分对待、资源互补、充分利用。第三,成本的居高不下,人工的操作不仅增加了费用的开支,而且不能凸显出现代物流的规模经济效应。现代物流弥补了这些缺点,进而降低了物流的管理成本。
2 智能物流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
2.1 智能物流之物联网
现代物流行业作为物联网业务应用的载体,物联网对其行业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动态性和及时性。首先,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在现代物流中实时实地地采集信息,包括所需要的数据,使接受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动态信息管理跟踪系统,便于对仓储、运输过程等的管理,这即为动态性。其次,及时性包括信息的集中和开放共享,信息的价值在于加工提炼后的应用,如果信息不集中,在使用和共享的过程中可能产生错误的决策,物联网感知层采集的物流信息,像车辆信息、货物信息、人员信息、环境信息等会传送至云端集中,经云端自行分析处理过后,再开放给其他用户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过程的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2.2 智能物流之车联网
车联网是从物联网引申过来的概念,车联网即车与车之间连接的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车联网是以GPS为主导的车与车之间的连接,而真正意义的车联网不光有GPS定位系统与感知技术的结合,是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依托RFID、GPS、GIS、无线视频技术等来实现运输过程中的定位、感知、监控、管理与智能调度。目前国内分为前装车联网和后装车联网,以宇通客车、金龙客车、陕汽重卡、长安汽车、华为、中国电信为代表的前装车联网,就是在生产的时候已经内置车联网技术了,以星云物流网、德天元、天行健等车联网管理系统为例子的是后装车联网应用。前装车联网+后装车联网=低成本、高效安全的运输过程,并能实时实地地监控、调配、管理。
2.3 智能物流之云物流
云物流,指基于云计算应用模式的物流平台服务,是现代物流利用云计算的强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把用户需求集合在一个平台,用户利用这个平台,简单快捷地实现信息的交换、处理,同时,整合物流的资源,以实现物流效益最大化。物流云计算服务平台划分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管理平台及物流园区管理平台三个部分。云物流是平台开放、资源共享、终端无限。就像一个联盟一样,物流公司都是成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发。
2.4 ATM自动取货柜
前面几处说的都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下面来说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申通计划投资3000余万元在全国范围设立3万个自动提货柜,就像ATM机一样,根据手机收到的信息可以去提货柜自助查询、提货。自动提货柜有以下好处:首先,减少了货物二次运输的过程,减少了货物末端配送的压力;其次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减少了终端快递员的需求量;再次,减少了货物的损耗,由于末端不需要人为操作,大大减少了货物的磨损摔碰。所以说ATM自动取货机的设立,是智能物流技术发展的一个标识,是物流过程终端全自动化的里程碑,未来的ATM自动取货柜,一定是和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的,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保证安全。
3 智能物流的未来
智能物流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以解决现代物流所存在的症状为目的,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国际化、绿色环保为宗旨,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增加用户体验。因此,要发展智能物流,应从四方面入手: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标准化、环保。
3.1 信息系统智能化
信息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那么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应用更是物流行业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系统。物联网、车联网的应用就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云计算的使用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下一步智能物流首先要搭建自身的公共信息平台,方便供需用户对接、能快速做出反应。其次是网络层的完善,目前无线方面的传播还不完善,速度达不到,容易受到信号干扰、网络协议端口不一样等,无形中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建设,由3G上升为4G就是进步,未来的网络必须满足信息采集系统、信息跟踪系统的需要。最后,是信息安全方面,智能物流的未来将是无纸化操作,一切都是信息传递,货品、运输数据、支付都转化为数字,这就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拦截破解,因此,信息安全也是智能物流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物流作业系统智能化
单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也不行,决策管理上去了,但效率依然会受影响。智能化还包括作业系统的全自动化。目前现代物流行业即使应用物联网、云物流技术,可还是离不开人为作业,还处于半自动化状态,降低了工作效率。未来的智能物流要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智能穿戴技术的成熟为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技术支持,货物搬运可以是无人搬运车,货物码垛可以是机器人,分拣可以是物联网流水线,运输可以是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向车辆,就连决策管理都可以是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来完成……只要想得到,就可以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完全自动化智能化。
3.3 物流标准的统一化、国际化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影响,现代物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用物流单位不一样、物流容器不统一,物流信息服务的标准也不一样,导致供需双方、竞争对手之间矛盾重重,在操作过程中也提高了转化成本,另外,由于资源不对称的原因,国际化大物流公司已经开始同行业的收购兼并,竞争已从企业间竞争转化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未来的物流标准将会变得统一,否则没有办法接入物联网,进入公共信息平台,也没办法统一管理,终将被淘汰。未来的物流标准也将会变得国际化,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独立的各物流企业改变为物流供应链中的一分子,使物流企业处于一个整体环境下管理,这就是对企业的一个整合放大,最终由区域性物流转为国际型物流。
3.4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与智能物流同时发展的是绿色物流、二者相辅相成。智能物流在运输中产生的尾气、搬运中无人化设备造成的能源污染、仓储中的化学污染,物流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未来智能物流要摒弃的就是这些污染问题,将绿色贯穿于整个物流供应链,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从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回收抓起。由于未来物流的统一管理,可以实现从终端向生产厂家逆向转移,不是绿色包装不予运输,不符合环保要求也不予运输,从而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书芳.物流现代化与应用物联网的关系[N/OL].(2010-06-22).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