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贸易全球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0 15: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贸易全球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贸易全球化

第1篇

经济全球化产生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上,东德和西德实现了统一、东欧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这样一来,原本的东西对峙因为缺乏对抗的基础而变得没有意义。新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经济贸易发展成为主旋律。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限,国际贸易争端发展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

1.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最容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为货物贸易领域,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争端领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领域、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之所以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由此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服务贸易领域的争端就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交易不再是单纯的货物,非货物也变为交易的对象,由此争端就扩展到了知识产权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促进了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发展。基于此,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2.国际贸易争端内容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争端的内容主要是削减关税壁垒,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后,争端的内容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在八十年代之前,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一直呈现出贸易自由化,因此争端就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非经贸领域的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呈现了新的特点。

3.国际贸易争端主体的新特点

在过去,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多为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在争端主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贸易主体之间的贸易量越多,那么发生争端的频率越大,反之则频率越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发生争端之后,解决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发展中国家会利用已有的争端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合理利益。由于主体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4.国际贸易争端原因的新特点

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会会发生争端。以农业为例,美国和欧盟的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要高于欧盟,在美国与欧盟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时,欧盟为了取得争夺的胜利,就制定了一系列出口补贴政策,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之间就发生了争端。除了经济水平的差异之外,各国之间的政策、国内法、国际法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在国际贸易中都会形成争端。

二、WTO解决争端机制的完善

1.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会遇到程序性或者实体性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出席会议的成员国没有一致的反对,那么该问题的决定予以通过。这样一来,争端解决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不会因一方的阻止而终止或者拖延。

2.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在关贸总协定中,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理事会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对这种状态做出了改变,争端解决不在由理事会负责,而是设立了专门的解决机构———DSB。争端解决的规则及程序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DSB负责执行,另外,在协定中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也由DSB来负责。

3.引入自动程序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多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时限,这在谅解及附件中做出了明确的固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磋商出结果或者不理会磋商,那么在进行第二次争端解决申诉时,就会自动成立有关的专家组。专家组成立之后,会向DSB提出报告,DSB要在60日内通过该报告,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阻止其中一方当事人有意上诉。报告通过之后,如果没有“否定一致同意”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入自动程序。通过自动程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预,进而促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4.引入交叉报复

对于中止和减让的问题,专家组在进行审理时,要与专家组处于相同的部门中,然而,在同一个部门中,中止和减让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当事人就会用其他的办法将另一有关协议项下的减让中止,这就是交叉报复。通过这个做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执行裁决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对策

1.中国要积极地加入国际贸易中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加入国际贸易后,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国不能因此就拒绝加入,反而要积极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实力,就需要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地吸收先进的东西。不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要对国际贸易争端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的合作

实际上,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为利益之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达成协作、协同利益。我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由于分工定位趋同导致争端的发生,对于这类型的国际贸易争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行产业升级,或者进行地区间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减少争端。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所谓行业协会,是指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属于民间组织,WTO规则无法直接管辖行业协会。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行业协会可以直接或间接代表会员企业参与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争端解决。

4.完善我国的产业救济体系

在WTO中倡导贸易自由,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一概排斥贸易保护,在法律框架中,设定了许多的例外,主要目的在于允许成员国实施国内产业救济。有些国家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胜出,会采取不恰当的倾销、补贴措施等,通过法律框架中例外条例,成员国就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可以保证我国的国际贸易,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5.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规则,同时还要精通外语,通过国际贸易人才,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建立严格的国际贸易人才上岗制度,避免非专业人士上岗,让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成分发挥自身的技能。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78-03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额增长及贸易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另外,国际贸易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已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熏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3.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 659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以上,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已达19万亿美元,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3,雇佣人数达5 400万。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国经济相互传递的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和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对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货物利益,在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际所得。另外,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统计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中美贸易作为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2004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2%。其中,2001年中国对美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04.8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长了20.8%,达到971.8亿美元;2003年则增长了30个百分点,达到破纪录的1 263.3亿美元;2004年又增长了34.3%,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这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2005年中美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 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不平衡也在加剧。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80.8亿美元,2002年达到427亿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则为1 141.7亿美元(见图)。

另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截至1999年7月底,美国公司在华获得批准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27 814个,协议金额49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36.7亿美元。按投资额排名,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前20家各国公司中有11家是美国公司,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美贸易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有其内在的统计误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等外在因素则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品服装为主的贸易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讯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实质上,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讯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器。可见,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内部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体现出来,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的国际分工合作,由此导致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美国跨国公司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也成为加剧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绕开了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一些关税措施,获得了更多利润。这些跨国公司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他们在华的企业输送境外关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其在消费国的批零企业,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来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于是,简单的进出口统计,掩盖了真实的经济关系,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国的贸易统计报告没有计算跨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投资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的差额。据中美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达4年的调查期内,参加调查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中75%的公司实现盈利,10%的公司利润非常丰厚,还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长,但这些美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利润并未被统计在内,这就更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国的生产跨越国界,这就使各国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机对本国的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由于政局的稳定,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美国、欧洲的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的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贸易差额的转移。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因素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1.东亚地区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增加,主要是东亚地区相关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即东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产业转移,使原来东亚各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过去一直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的繁荣发展之后,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渐丧失了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内地来生产,再返销国内和出口到世界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因此继承了上述国家和地区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也继承了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对1989―1995年间美国与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见下页表)。

2.美国本土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美国一些企业原来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现在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再对母国“返销”出口。有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以纺织品贸易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最具价值的外包基地,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服装采购商的订货或美国本地服装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返销产品,中方除了赚取小部分加工费用外,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美国。与此同时,也通过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四)全球化导致的原产地统计误差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际社会所确定的。当时,这种以国家境域为统计着眼点所形成的外贸统计,即货物跨境流动统计是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由于原产地规则,使中美两国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产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被进一步夸大。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但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却将这类商品的全部价值计入进口额,这无疑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实际顺差。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按原产地规则也被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中,这也扩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这就使我国对外贸易很容易受到美国的影响,且风险也较高。因此,我国应鼓励企业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不要只盯住美国市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参与许多区域经济合作,如:10+1、10+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参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可使我国享受关税优惠等贸易优惠政策,这无疑为我国企业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2005年7月,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双方已就7000多种商品进行关税削减,而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很高,我国企业正可以抓住这一商机拓展出口市场,而不是只注重向竞争已很激烈的美国市场低价出口,从而也可以起到适当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作用。

(二)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做好咨询与信息提供的宏观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缓解贸易不平衡,而且还可以通过投资设厂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组建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其国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更高效率。

(三)逐步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加入WTO也要求服务业逐步开放,因此中国可以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借机弥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但前提必须是美方对服务贸易进行充分的统计。

另外,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对华贸易的优先策略之一就是扩大服务出口,限制货物进口,而后者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扩大服务出口才能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才有利于实现贸易平衡。

(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促使美国放松出口限制

高科技产业是美国出口的主要优势产业,但由于美国对华实施出口管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美国高技术产品,尤其是军民两用技术设备的出口,致使大批拥有高科技的美国厂商痛失商机。事实上,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并不能达到其阻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目的,中国不从美国进口,则可转向他国进口同类技术设备。美国这一举措不但不能实现对华限制,反而不利于中美更深入、更广泛的进行合作。因此,大力发展技术贸易,不仅有利于改变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 马云飞,杨辰飞.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市场经济研究,2002,(2):42-44.

[2] 程晓东.浅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2003,(4):8-9.

[3] 贾怀勤.中美贸易不平衡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48-52,186-199.

[4] 石卫星,蒋飙.浅析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经贸纵横,2005,(5):52-53.

[5] 夏明国.合理看待中美贸易摩擦[J].理论与现代,2005,(7):62-63.

[6] 郭益耀,郑伟民.经济全球化与中美经贸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87.

[7] 苗迎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重新审视[J].同济大学学报,2004,(8):99-104.

[8] 翁道义.浅谈中美贸易顺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10-11.

第3篇

【关键词】球体经济一体化 农业 贸易 政策

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监管农业贸易行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国制定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贸易发展予以了促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业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提升。

一、农业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贸易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贸易实际情况与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较为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非常多,但是在土地资源方面处于一个紧张状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农业贸易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予以出口;但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受到了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出口贸易方面受到了阻碍,导致贸易逆差状况发生。

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如薯类、植物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造成严重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发生,阻碍了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对大豆生产方面的影响。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经济效益并未达到预期增长,一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受到了阻碍,如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等,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往来上实施了贸易壁垒政策,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农业贸易政策。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解决措施分析

(一)农业补贴、反补贴法律政策的制定

对于我国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我国应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取农业发展保护政策措施,对各个国家在农业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优秀经验与方式进行学习与借鉴,制定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实施的补贴政策,我国必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反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贸易的稳定发展予以保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重视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农业生产补贴保障转变为农业收入补贴增加,即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对合理的流通环节补贴予以保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在对资金成本予以运用的时候,应当对重点问题予以着重处理,对资金补贴效率予以提升,对重点地区、产品以及企业予以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贸易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不足对农产品出口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即:①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加速,通过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生产效率予以提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竞争力予以提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对科技予以合理应用,对专业加工粮基地与大型商品粮基地予以建立,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此提升农业产品的专业化、商业化水平。②加大农业生产力度,对粮食品种结构予以合理改善,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农业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升农业粮食的总体质量,在消费方面对农民予以合理引导,确保粮食结构的稳定性、平衡性。

(三)重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与事业农产品产值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产品产值还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二、三产业在国有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还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缓慢,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链条,造成农产品增值难度增大,农产品的安全维护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链条,对农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改善,进一步促进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农产品管理水平予以合理改善,鼓励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选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使农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农业贸易政策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同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特点对其予以合理制定与完善。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结构含义予以明确,然后确定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立足于法律制度对农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合理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补贴,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此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资金成本,对农业生产规模予以扩大,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贸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岭,高芳.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3.

[2]王丽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贸易政策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5.

[3]杨晓英.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

第4篇

关键词:服务业 服务贸易 经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出现,服务贸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了货物贸易,而且它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服务贸易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各国产业转移和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着良好的缓冲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丰厚的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了高质量的服务要求,这些都使得世界服务贸易有了惊人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1 世界服务贸易额持续增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速大体同步

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2006年又增加到了2.71亿美元(见图1)。从长期看,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不过是710亿美元,1970年到2006年,出口额从71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36年间增长了37倍,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的。

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在多数年份上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在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以后的那几年中,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货物贸易,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又增加到2.71万亿美元,增长11%,占世界贸易的18.7%。但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例如,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7%,稍高于服务贸易的11%的增长速度。但是,总体来说,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2 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是主体,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都集中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区,他们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出国和输入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仍处于劣势,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极不平衡。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荷兰、印度共占出口额的53.5%,其中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贸易进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荷兰、爱尔兰、西班牙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的52.6%,其中除了印度和中国以外均为发达国家(见图2)。

图2 2006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2006)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水平。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其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先进国家。所以,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2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服务业从而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居民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2.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199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34.57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31.96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九大世界服务贸易国,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3.5%,其中,出口额为914.2亿美元,增长23.7%,占我国贸易出口比重的10%,进口额是1003.3亿美元,增长20.6%。

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是可观的。1995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是除了印度以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远高于过去10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6.5%的增长水平。2006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达29.11%,出口更是年均增长率达30.34% 。

2.2 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新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贸易服务部门的增速加快,也超过了其他部门。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项目的出口额都分别增长了54.6倍、130.9倍、53.4倍。2006年,新兴服务行业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分别提高了1%、0.1%和1.4%。

2.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内部出口结构不合理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最大优势,从服务进出口行业结构对比来看,我国出口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中,旅游占37%,运输占23%,其他商业服务占21%,相比之下,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服务等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程度较高的服务活动所占比重就比较低,都不到5%,因此中国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商贸、电讯等领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除了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有明显顺差以外,知识与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呈逆差。

2.4 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首先,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就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为45%―55%,而我国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3.6%,2005年提高到4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65%,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43%,而我国近几年来就业平均比重不到30%,这说明落后的服务业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18.9%,而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6%,在十二个国家中居末位,不到美国的1/3。英国、西班牙、印度、爱尔兰占比重分别为33.5%、32.7%、37.8%、37.2%,相当于我国的三到四倍。(见表1)

表1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06)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总出口的3.4%,位居世界第八,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3%,是中国的4.2倍;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占的比重均高于中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内行业界和国际服务贸易总体进行比较,努力改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环境,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逆差,而且近几年来其逆差有着持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明显增大,到达96.9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11.26亿美元。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来一直快速增长的势头,比2004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89.1亿美元,比2005年下降3.9%,延续了2005年逆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并且在逐渐下降,主要依据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服务贸易各项竞争指数为负值以及占有不足3%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导致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表2 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2002-2006)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STA-

TISTICS 2006》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也是衡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的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TC指数低于除德国以外的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从200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平均值来看,美国为0.158、英国为0.098、法国为0.126、中国为-0.077、德国为-0.232,而我国是-0.067,这说明我国的TC指数平均值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表2),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劣势。

3.2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行业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弱的,但是从主要的服务贸易行业来比较,TC指数差异较大,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也不尽相同(见表3)。

表3 2002-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行业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2006年,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一直在保持正数状态,而且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均为负值,这就说明我国在这些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比较差,但是近年来运输业的TC指数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服务、广告与宣传服务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有正有负,这反映了这些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动的不稳定性。

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仍为-0.05,这就说明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然都是正值,但都比较小。逆差主要是来源于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其中专用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指数2006年接近于-l,说明它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同时电影音像TC指数于2006年首次出现正值,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4 中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劣势,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4.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

第一,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而且服务贸易持续逆差。“2006年,中国运输逆差133.5亿美元,比2005年略有扩大。由于进口增长较快,保险服务逆差规模也继续扩大。2006年,保险服务逆差82.8亿美元,增长24.6%。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64.3亿美元,增长24.5%。金融服务虽然逆差总额较小,仅为7.5亿美元,但进口增长迅猛,比2005年增长456.9%,而且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倍”。第二,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因此各省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现代的服务业,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他们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急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4.2 我国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取了先鼓励发展国内制造业和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出口相结合的政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忽视服务贸易,因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并且长期处于逆差状况。同时,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4.3 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第一、二产业开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开放的比较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优势等方面的原因,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开放进程。我国的服务业比较脆弱,属于较敏感、难度较大且较滞后的部门,许多服务业,如金融、海运、专业服务等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九十年代才开始试点,有些部门如电信至今仍未对外开放。

4.4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扩大和服务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的立法步伐,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尚未形成体系;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有些立法上的矛盾和实施中的困难已严重影响到了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世界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迅速地发展,各国取消服务贸易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国际间自由交换,这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同时也会使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1 服务贸易自由化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5.1.1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吸引外资

我国开放服务市场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及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外来的竞争者会对我国的服务业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为其他的产业带来更多的国外资金,有助于国内服务业获得外国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国内目前尚未出现的现代服务行业,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广大的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好处。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外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国内的服务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吸收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与经验、营销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向世界市场。外商的投资可以弥补和缓解我国服务业投入资金的不足,对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动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有外商投资引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服务技术,强化了竞争和服务意识,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5.1.2 有利于我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劳务输出以及旅游等方面。在旅游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旅游曾创汇收入高达141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我国以其多元文化、悠久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都会有所加强,旅游的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量与会不断增加,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劳务市场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国内沉重的就业压力,换取巨额的外汇收入,而且随着这些劳动力自身技能的增强,国民素质与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遍的改善。

5.2 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我国服务业面临新的挑战

5.2.1 人才流失的挑战

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业开放后,人才竞争就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当今,世界上大部分的跨国公司都在实行一种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策略,即雇员本地化,外资企业中的大部分职位都由所在地区的员工担任,从国外派人来的话,工资成本就要高很多,而在本地招聘,只要给的工资比当地水平高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人为他工作。同时,国外来的人对本地的具体情况不十分了解,就地找人的话,很多都是业务骨干,可以很快地熟悉本地情况,而且会带来一批客户,对手的削弱就是本身实力的增强,这使得我国的服务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本身的竞争力就不是很强,加上人才的流失,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2.2 发达国家垄断市场,造成国内服务业的巨大压力

我国相对拥有出口优势的服务部门,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项目,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产业则是弱项。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例如保险、银行、通讯、信息、咨询、法律、数据处理,广告,金融服务等,都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发达国家一向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我国在这些行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那些基础实施和设备陈旧、经营机制不合理、人才严重短缺,垄断经营突出的服务业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服务部门经不起发达国家的冲击。

6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一国政府正确的战略、政策,对于提升一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

6.1 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

现代服务贸易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服务战略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以资本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朝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变,开始进入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对于我国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扩大服务出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各种服务部门效率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服务部门的纽带和核心,为制造和基础产业部门提供技术更新的手段,信息化服务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使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才

一国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目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应该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教育和培训,引进国际同业顶尖人才,促进国际间人员流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带动企业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可在现有的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培训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6.3 加强政府促进服务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服务企业改进自身运作,提高服务贸易。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扶持国内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第一,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逐步取消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立法工作,尽快形成协调一致的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第三,建立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关税制度,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提高劳动素质和科技水平。

6.4 实行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对外开放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的服务业也逐渐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因此对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之中,服务市场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近期内无法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相抗衡,进行自由竞争。所以,现阶段,我们应对我国的幼稚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服务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实行服务贸易适度保护政策,防止因国外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过度竞争给国内的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服务贸易的开放只能以“渐进自由化”的方式推进,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坚持适度、稳妥、有序开放,保持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7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升级调整与市场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逐渐加大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投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积极充分的准备,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主动参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循环和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小牧.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郑吉昌.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消费经济,2002,(3):154-158.

[4]高静.全球化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85-86.

[5]王翠.WTO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J].北京经贸,2003,(6):37-38.

[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大众科技,2005,

第5篇

[关键词] WTO贸易协议 电子商务 未来趋势

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交易方式,它使用电子化的无纸方式进行贸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的日益繁荣,电子商务在现代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引起了WTO的极大关注,下面将分别论述。

一、GATT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GATT是目前国际货物贸易的法律框架基础,电子商务的大部分是属于以电子媒介寻找客户,然后交付事务的方式,所以GATT的法律框架可以适用于电子商务。

另外,GATT的下属协议《信息技术协议》(ITA)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ITA将大部分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丰富了世界信息产品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ITA的作用,ITA的谈判程序本身对于WTO框架内的贸易协议谈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加国在WTO贸易回合之外进行谈判,自行进行关税减让,同时又使这种关税减让置于最惠国待遇的制约之下,从而使得其他非参加国也可以分享关税减让的贸易自由化成果的谈判方法,可以避免冗长的谈判回合数量,对于今后的电子商务协议的谈判成功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ITA仍有以下三个缺陷:

1.参加国数量不多,并且参加国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如何吸收更多的发达国家,是ITA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

2.ITA对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新发展不敏感。这造成电子商务新发展所需要的很多信息产品不能进入ITA框架内,这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发展。

3.ITA对于信息产品的非关税壁垒的规制力度不大。当前情况下,进口许可、技术标准认证、国内管制等都对电子贸易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作用,但ITA对于这些壁垒形式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二、GATS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GATS比GATT与电子商务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电子商务的前提是电讯服务和互联网接入,而这二者都是GATS的重要内容。另外咨询、法律、视听产品提供等服务种类也要受到GATS的规制。电子商务的商业机制以网上的电子数据交互为基础,因此电子商务必须以互联网和电信系统为依托。所以电讯和互联网服务方面的良性竞争机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1.GATS第8条规定:各成员方应确保在其境内的任何垄断服务提供者,在相关的市场上提供垄断服务方面,不得采取与本协定第2条有关该成员方的责任,及其承担的特定义务规定不一致的行为”。第8条还规定“当成员方的垄断服务提供者,根据该成员方承担的特定义务,不论是直接或通过其分支机构在其垄断权范围之外参与提供者服务的竞争时,该成员方应确保其服务提供者在镜内不滥用其垄断地位,不进行与其承担义务不相一致的行动。

此条规定的意义在于:

(1)要求没有开放电讯服务却承诺开放互联网服务的WTO成员,必须保证他们的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商可以无歧视的享有使用本国公共电信网络的权利。

(2)WTO成员国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必须保证不得滥用其独占经营地位。

2.除了GATS第8条,GATS还有一个《电讯附件》,其中规定:各成员方应保证任何其他成员方的任何服务提供人获得合理与不歧视对待的条件下,进入并使用公共电讯传输网络与服务。这条规定的现实意义是保证了电讯服务之外的其他服务可以使用必要的电信网络。这一点对于电子商务十分重要,因为根据此条规定即使电信市场不能得到开放的承诺,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仍然可以在公用电信网络上进行。

3.GATS第四议定书和《参照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基础电信的市场开放。第四议定书包含了90%的全球基础电信贸易,由于各国大多由政府性公共机构或者垄断性企业来经营,第四议定书在消除垄断影响,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议定书除了达成的市场准入承诺外,还达成了一个《参照文件》。《参照文件》要求成员对电讯服务的管制做出了“附加承诺”。其目标是为市场准入和外国投资的承诺提供国内法的保障,使得成员可以在其他成员方的承诺未能履行时有权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就GATS的规定的进一步完善而言,有下列几方面需要注意:

(1)努力使更多的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GATS构成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基本框架,但GATS中的服务种类的开放数量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种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GATS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①GATS第四议定书中承诺开放互联网的国家太少,仅仅为10个,这与全球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趋势明显不符。

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服务门类不断涌现,如何将它们纳入到GATS的框架内进行定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第四议定书中各国做出的具体承诺没有很好地贯彻技术中立性原则,违反了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规律。

④GATS框架内有关电子商务的协定,无论是《电信附件》还是第四议定书,都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参与。

(2)国内管制问题的协调处理方面,GATS第6条第1款规定“在已做出具体承诺的部门中,每一成员应保证所有影响服务贸易的普遍适用的措施以合理、客观、公正的方式实施。”其目的在于保证GATS各项承诺可以在成员国内顺利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内管制之间摩擦的加剧。这种法律自身的不确定性对于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3)增强良性竞争的力度方面,虽然《电信附件》与第四议定书创造性地在WTO框架内为电信竞争提供了制度基础,但此制度基础本身仍存在问题:第一,第四议定书的《参照文件》没有各国正式缔结的协议的效力,仅具有指导性。第二,《参照文件》本身用语缺乏精准性,自由解释的余地很大,这造成了适用上的不确定性。第三,第四议定书仅仅涉及公共电信网络开放,但电子商务的开展往往还会涉及到非公共电信网络,这个使用造成了困难。

三、TRIPs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WTO的另一大支点是TRIPs。TRIPs将世界上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纳入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并赋予了WTO框架内强制解决争端的效力。

但是必须注意到,由于TRIPs只是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最低标准,各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普遍不一致,再加上规则本身透明度的缺乏,这些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另外由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TRIPs本身并没有更多的关于电子商务的规定,所以TRIPs协议对于电子商务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大。

四、结论

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机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断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WTO作为全球贸易的基本框架必须承担起规制电子商务的重任。在WTO对电子商务进行规制的进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WTO不能规制电子商务的所有问题。实际上WTO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制仅仅限于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承诺问题。

2.WTO不仅应当实现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歧视性的贸易自由化,而且应当保证各个成员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享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机遇,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保护问题更需要WTO的关注。WTO应当加强与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电子商务的大发展。

针对现行的贸易回合中的激烈博弈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的自由化谈判应当更多的借鉴ITA的单独主题谈判方式,进行独立与贸易回合之外的电子商务自由化谈判。这样才能避免WTO贸易回合中其他议题的干扰,稳妥及时地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贸易自由化,避免更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满足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薛虹:《电子商务立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

[3]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10期

[4]黄东黎:《国际贸易法经济理论法律案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薛荣久:《世界贸易组织(WTO)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国际贸易

近几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与贸易之间都有紧密的往来,但因为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的落差,导致邻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多有摩擦,特别是邻国日本,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非常强硬的,间接导致了中日之间贸易矛盾的激化。中日的贸易关系直接影响到了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在逐渐的减少。由于两国贸易顺差较大,日本所有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进行。

一、国际贸易的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的意义

现如今,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认为国际贸易的限制过多,很难形成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能够有着更多的机会成本,但事实上是实力较强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动地位,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在国际贸易中不仅仅处在被动地位,而且也很难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会受到经济实力对比的影响,这种经济因素也能够决定国际贸易的进行程度。一旦两国之间经济合作受阻,肯定会危及到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我国的对外交往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对外经济政策,避免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往来。1.国际贸易离不开经济多极化在我国,很多贸易政策都已经出台并实施了,我们研究发现,贸易政策的背后都有往往有经济多极化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很多公司和企业之间会利用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去开拓跨国业务,如果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就会把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最终利用经济方面的博弈达到一种互利互惠的平衡。国际贸易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就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就会如鱼得水。经济力量的背后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规模最为支撑。在每个国家,能够直接与国际贸易挂钩的除了外贸部门、国家各大银行,主要就是各类民营经济体,这些组织往往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我国的贸易政策。而这样的在贸易往来中就容易形成不同的利益团体,经由市场化的筛选就会形成经济的多极化。2.国际贸易需要经济全球化在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就会为国家带来各种各样的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如果想要经济利益最大化,就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在结束贸易后都会进行利益的分配。这种利益分配不取决于贸易分工,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强势的一方往往因为占据主导地位而进行经济全球化而去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将生产一件产品的各个部分分散到全球价格最具竞争力的地区去生产。每个国家在每项经济活动开展之前都会仔细挑选合作对象。经济上有实力的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为国家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势国家就会主动维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此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3.国家贸易属于经济手段的一种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用于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实力占据上风就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就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例如:美国之所以被称为发达国家,就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要比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制定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政策。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利用贸易政策威胁处在被动地位的国家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这样就会导致处在被动地位的国家一旦在贸易中有任何行为使发达国家不满,那么发达国家就会随时调整贸易制度,严令禁止其国家的产品进入。如果其国家能够遵循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就会受到发达国家给予的经济优惠。但是归根结底,发达国家会利用这种手段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本质是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比如:国际贸易量的大小,是否符合我国的经济利益,怎样做才能够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与考虑,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紧密。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保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就需要考虑到经济多极化对于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都会考虑国家经济的需求,与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多极化对贸易的影响。因此,最终需要符合内外部经济环境的需要,但是由于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突发的市场状况,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国际贸易政策。经济多极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点,一方面就是贸易政策需要从经济多极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符合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要求一个相对稳定平和的经济环境。

二、全球经济多极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现如今,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都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多极化发展让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全球经济多极化对国际贸易有着诸多影响。1.经济多极化能够拉动国际贸易在每一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之前都会希望国家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国际贸易关系,能够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使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都紧密相连,唯一不同的就是每个国家发展阶段是截然不同的。而经济多极化能够在国家之间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刚好需要利用另一国的发展来进行互补,那么双方就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2.经济多极化在国际贸易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较高,发展中国家还有其他小国家的经济地位较低。如果发达国家要利用经济地位威胁其他国家,为谋取本国的利益不择手段,强行调整贸易制度,那么就会阻碍国际贸易的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多极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每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参考标准的,这就很多国家就是利用其他国家依靠国际贸易市场的这个情况,强制威胁其他国家。间接阻碍国际贸易的进行,短期内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结语

现如今,已经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依靠经济全球化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影响,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仍不够畅通,这就导致了贸易流通量的减少。如果国家之间能够“去异存同”,平衡好各方利益,为经济多极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法的统一

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建立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飞跃,使各国之间的贸易程度加强。为了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能更好的流通,各级贸易组织应积极制定各种完善 健全的经济制度框架来保障国际贸易的有效进行。国际贸易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服务于全球范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法是调整各国之间商品、技术、服务的交 换关系以及与这种交换关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制约国际贸易调控的根本所在。国际贸易法的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了传统的国际货物买卖、国 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法律制度以及与WTO法有关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多边管理法律制度。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而得到更好的配置。国际贸易法由联合国大会召集外交会议形式来进行私 法的统一工作,有一定的权威性。国际贸易法在平衡国际金融关系上凸显出其作用。一方面,有效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开放的 市场环境,加速了其经济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法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由于国际贸易法涵盖范围广,涉及众多成员国,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法律政策 存在着显着差异。因此,每项国际贸易法的制定都很难综合考虑各国的基本情况,制定法律制度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次,国际贸易法在制定、执行和仲裁 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贸易壁垒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产利益的不均衡分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得的利益显着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切实完善和落实各项法律制度是维护国际贸易交流的根本。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安全问题

经济利益同政治利益一样,作为国家的基本利益,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只有经济的稳步发展才能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因此,维护国家利益,落实贸易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经济建设过程中重点内容。

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广泛,贸易安全问题在各国间普遍存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所处贸易地位较为 被动,对贸易安全问题应对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贸易形势下,存在着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首先,体现在经济利益发展的不平衡,在利益分配方面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对出口商品的价格缺乏控制力,对国外进口商品的需求有较大程度的依赖。然而,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 商品的需求并不显着,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比较被动。现阶段国际贸易间存在不公平竞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提升本国贸易壁垒的同时,降低了我国的贸易 壁垒。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使其缺乏应对能力,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也使我国国内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反倾销现象的产生。其次,在对外贸易中各 国利益分配也不合理,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商品为低附加值商品,而进口则为高附加值商品,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是贸易大 国,大量原材料及优质商品低价出口,以出口数量多收获利益。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我国。主要贸易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强化,使得我国的进口价格却大幅度提升,属于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平等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使我国对金融风险缺 乏抵抗能力。

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代表了国家经济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问题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实现国家贸易安全不仅应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应运用好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利益。

三、国际贸易法对中国贸易安全的制约作用分析

国际贸易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在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规范国际贸易市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具体体现在对贸易双方行为的约 束和处理国际贸易中争端的调解和仲裁两个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存在劣势,更应做好完善贸易安全的准备工作。我国在对外贸易过 程中应主动采取方法措施,加强贸易安全。不仅从内部进行合理经济政策调整,在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的同时,应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减缓来自国内 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好国际贸易法,应积极贯彻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WTO各项基本规则,维护好我国贸易安全。 转贴于

第一,准确把握国际贸易法的这些发展动向,认真履行贯彻WTO规则和对外贸易法的各项基本规程。结合国际贸易法对国内的外贸法和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并积极作出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新局势的发展。

第二,认真研习和熟练运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以达到保护国家自身贸易安全的目的。法律内容大多涉及有:《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 行规则》、《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反垄断法》等。以上法律从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保 护,为国家贸易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

第9篇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