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科学的属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 属性定位区分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7-02
一 前言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论在体育人才输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日益呈现出一些弊端和不协调,不符合当前形势下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学化训练为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建设一个与我国教育机制和体育机制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在这个体系的名称定位上,有的学者称其为“学校课余体育”,有的称其为“学校竞技体育”,还有的称其为“学校业余锻炼”等。那么,该如何看待不同名称下的深刻内涵呢?其表述含义是否一致,是本文所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竞技体育,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
由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课余体育训练归类为一种基础性的体育教育行为,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文化范畴下,将其“打基础,挖潜能,培养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训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将学校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行为,是在课余训练基础上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拓展。其所处环境主要为大学院校、高职高专等,目的是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且能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学校在世界高水平竞赛上争得荣誉,为学校校园文化、声誉及培养大批具备创新、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
2.不同内涵下的外在表现
第一,学校课余训练。由概念可以看出学校课余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培养一支强大的竞技人才后备军。《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中明确提出:“课余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强调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但就目前来看,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着本末倒置,把少数运动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误区。
第二,学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依托高等学校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是体育教育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它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特性,其目标是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体育系统相结合,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队,促进其文化知识、专项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3.比较综述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完善各项训练体制机制,合理地进行锻炼和比赛,同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课余训练逐步发展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明星的成长摇篮,发展为大学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打造基地。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则不再是基础的打造和初级人才的发掘,它的侧重点是将后备人才发展为主力军,将技术素质能力发展为成绩和荣誉,将潜在的无形资源开发为强有力的有形资产,推动了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无限生机。
4.二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竞技体育在概念上虽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现状及发展过程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青少年训练存在着严重的早期专门化趋势。目前部分中小学教练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过早专项化的训练及照搬成年运动员比赛项目的竞赛体制使得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裹足难行。(2)训练经费短缺、投入太少。据调查,90%以上的经费取决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而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分摊到课余训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3)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配备精良的训练设施。目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4)社会意识、家庭因素及学校领导理念的影响。受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5)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同时又要学好文化课程,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铺垫。但部分学生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观念意识淡薄,学训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致使二者间矛盾不断加剧。
三 总结与建议
第一,需要各级中小学校、体育院校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任务;各高等院校在有选择性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发掘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包括体能设计师、营养师、医务人员、心理训练辅导员等)。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采用招聘专职或半专职的专业运动队退役教练员作为培训老师。学校竞技体育则在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整套科学完善的体育科研队伍,完善训练场地的基本设施,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
第三,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国家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其稳定发展。而学校竞技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环境的优势,可以通过寻求社会、企业扶持赞助等来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发展项目是学校竞技体育的来源和后备,各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全国学校的体育资源,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
第五,针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增加比赛次数,增加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S].1986
[2]吴贻刚.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5
[3]李庆.关于学校课余训练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
[4]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和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杨铁黎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性质 独立性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在当今教育理论界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教育学刚刚引进中国的时候,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人来说,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更是具有基础的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教育其他基本理论将会起一个奠基性的关键作用。研究和明确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问题对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都有直接和持续的影响。可以说,怎样认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怎样认识形成教育学科的路径,就会怎样去建设该学科,怎样去形成该学科的知识,就会设定怎样的追求目标,所以很多学者将它称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三大世纪性问题之一,并且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当代的教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教育学有四大悲哀,第一个悲哀是教育学要么没有,要么只占据某个矮小的角度;第二个悲哀是很多的读者都瞧不上教育学的学者;第三个悲哀是凡是真正的教育大家都不是学教育学出身,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学了教育学而变得优秀;第四个悲哀是教育学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分离已成常态。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种悲哀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全程看,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学的知识性质问题,它究竟属于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第二方面是教育学是科学,还是哲学,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这两个问题是西方也是自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后一直存在的问题。综合后来21世纪人们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更多的扩展性的分析,大致可以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做以下的罗列和总结:
1.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一门最高级的艺术。
2.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历史上科学教育学思潮的倡导者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后来在德国著名学者施莱尔马赫,他在1826年对“科学”的教育学提出疑问的,还有后来的狄尔泰于1888年对教育科学进一步提出疑问。
3.教育学是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如法国的涂尔干所说:教育具有混合性特征。
4.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这是美国大教育杜威的观点。
5.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持这样的观点。
6.教育学是过去的艺术,是现在的科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有关于此观点的具体提法。
从另外一个视角,还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有如下的思考:
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教育学是人文科学。
有学者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也有学者(李铁生)认为,教育学是育人之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人文科学,同时具有多重性的特征。
3.教育学既是理论,又是应用科学。
4.教育学既是思辨科学又是实证科学,包含有应然的价值问题和实然的实践问题两方面。
5.教育学既是人学,又是理学。
6.教育学既是物之学,又是人之学。
7.教育学既是理性之学,又是经验之学。
8.教育学应该从二元对立的传统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第三门学科,即是一门同时关注社会和人的学科。
9.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命题,要把教育学建立成综合性学科。
或者是教育学是超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应该把教育学建立成为“进入生活,介入生活,面向人类的幸福生活”的学科,使得教育能够培育生命自觉,促进生命成长,促进人类幸福。因为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的。
通过上面的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观点的罗列和总结,我们就会发现:很大部分的学者都是把别的学科的性质和理论直接套用或者经过简单的改造和组合就把“帽子“戴在教育学的“头上”。教育学会出现悲哀的原因之源,教育学地位的根源也就在于此,就是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根,没有自己的科学内涵、科学标准和方法。
不容忽视的是,在20世纪,教育学没能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平等对话,就其本身而言,缺乏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和缺乏深入意义上的基本理论水平是主要原因。另外还被人熟知的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解出来的,但与哲学不但一直没有“决裂”,相反,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至今为止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事实本身也反应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它对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水平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在20世纪,还相对集中地出现过两次拖进教育学科学化的,第一次是出现在杜威来华讲学,美国的克伯屈等专家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介绍到中国的时候,第二次是出现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而对教育学的学科属性的深入讨论,还是在九十年代的元研究中得以展现的。
虽然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已经开始不再用简单两分或者三分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了,注意用多元多维的方式来认识教育,也有人已经关注到教育学对象的复杂性,主张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认识教育的学科性质问题。
以上综述主要针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若要做进一步聚焦,可集中到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上。21世纪的教育学有太多束缚和限制的因素,有时还扮演者随从的角色,幸亏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重要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从社会环境到研究条件和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改善。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提升教育学科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力量,教育学界要为此做出持续和艰苦的学术努力。同时,要真正加强教育学的学术独立性,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学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设,而不是专门向别的学科去借这些对于一个学科独立性来说的标志物。唯有了独立性,才有创造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育概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陈桂生主编,教育学的建构[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教学学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叶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记忆型问题和理解型问题比例较高;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能力型问题比较少;而且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以至于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抓住每个有价值的提问
1.激趣性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引入。上课后,教师走上讲台,拿起口杯,随意喝一口开水,然后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喝下的一口水,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约有6023后还有20个零个水分子”(一口开水约重18克,18克水中含有6.023×10个水分子)。学生意识到这么大的数字写起来很不方便
2.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5cm、7cm则它的周长是多少cm?
3.发散性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发展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形成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等。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关系。
三、精心研究学生,使问必有答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饯,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四、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中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知道学生都有提问的欲望,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一般方式归纳为如下策略:
①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如:“为什么?”“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是什么?”
②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如:“还有别的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还有更多的方法吗?”
③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有更快捷或更新颖、独特的方法吗?”
④引导学生自我评判、自我反思的能力。“你自己认为好在哪里,哪里还有不足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
一、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具体性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如认识数字“1”为例,我先出示课本《快乐的家园》图片实投,学生们一下子被色彩斑澜的图画吸引住了,我让学生说出图上那些东西的个数是“1”。学生们说出“1”间房子,“1”个太阳,“1”条小船,“1”条小狗等等,再让学生在桌上摆1根小棒,举起1本书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说一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学生讲出数量是“1”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1’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1朵花,1个汽球,1座山,1个苹果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1”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1”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我设计了一个购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让三位学生扮演售货员,让部分学生购买文具。学生自由购物,适时指名说一说自己准备如何付钱并关注三位售货员是如何找钱的。在这一仿真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似乎置身于超市里,正在进行有趣的交易活动,孩子们的脑细胞都在繁忙地工作着,对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巩固与提升,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要巧妙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找朋友,夺红旗,开火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在讲认数10时,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10的组成,看看谁摆得又多又快又准。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分别写有“5”的乘法算式和结果的卡纸发给不同的同学,让他们找朋友。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开动了脑筋,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尝试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牢牢的记住了“5”的乘法口诀,比起给时间要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四、把数学中的美寓于生动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中
故事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打开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数学课编成一个个以童话故事为主线的学习内容,让数学课充满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我在教学《前后》时,把书本龟兔赛跑的两幅插图,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让学生扮演龟兔的角色,学生们学得高高兴兴,同时也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
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思考,在快乐中长知识,使教学中的难点有效地突破,通过动手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如二年级有一个测量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测量出自己的铅笔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自己的小臂长度,学生座椅的高度,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们拿出了数学学具中的卷尺认真的操作起来,并在各种操作中、探索活动中,既学到了如何选择测量单位知识,又体验到自己动手的成功乐趣。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微课 数学教学 有效性
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高中数学传统授课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契合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应大胆尝试并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一、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微课形式新颖,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学习效果仍受兴趣的较大影响。将微课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顺应当前网络形势,还以一种较新的平台和界面展开学习,因此,微课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微课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微课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教学形式,因此,该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和体悟到数学的奥秘,拓展视野,达成教学目标。第三,利用微课来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准。我们看似微课比较短小,但它涵w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我们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必须首先做好微课的规划设计,然后还要收集、筛选有用的信息,再到后期的制作、修改、完善,最后上传到网上,哪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对待,才能使微课短而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利用微课进行数学教学,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基于微课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微课教学具有鲜明的主题,其教学时间虽然较短,但内容却更加具有针对性。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在借助微课进行教学时,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1.要利用微课积极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找到不同情境下问题的解决方法,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然而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其中的重难点知识时存在较大困难,上数学课时犹如听天书,课上昏昏欲睡,甚至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针对于此,我们教师应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的心理,然后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2.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载体是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视频持续的时间一般是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样长的时间非常适合向学生讲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我们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微课这个载体,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如高中数学中有函数有关的图像、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等知识点,既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少学生都对这些知识点理解不清、不深,为了提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它们的理解,笔者就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微课形式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认真观看、理解和推敲,从而一一突破这些重难点。可以说,借助微课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要利用微课及时开展课后复习与巩固
子曰:“温故而知新。”对于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且非常必要。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课堂上学完数学后,课后不进行复习、巩固,很快就会忘记已学的数学知识,或即使知道该知识,但却不会灵活运用。由此可见,及时开展课后复习与巩固对于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微课不同于教学课件,它不仅能够向学生传递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还能让学生根据需要随时暂停播放或回放重看等,因此,微课教学是非常适合学生独立复习的。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下,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在大力倡导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微课这个全新媒介的作用,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透过微课认识到数学的奥秘,乐意去主动探究数学的奥妙,从而不断构建个人的数学知识大厦,最终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飞. 如何运用微课打造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J]. 学周刊,2016(36):51-52.
[2] 朱万亮. 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64.
教师不能随意提问,应注重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长河粮店运进大米2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2倍,运进小米的吨数是大米和面粉总吨数的1/3,问运进大米、面粉和小米一共有多少吨?”学生都不知道怎样计算时,教师可以点拨,怎样计算面粉和小米的具体数量?告诉学生得到这个答案后总数的计算就容易了,这样的提问就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在学习新课程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思考当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可见,让学生在深思熟虑后的回答远比赶时间说出的答案更具有价值。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思维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适时追问和补问,并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举一反三,牢牢记住新的知识点[2]。例如:星期天小明一家乘车去郊游,去时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共用了3个小时,返回时用了两个小时,问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当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解答后,教师紧接着又提出:去时的速度是不是一直保持60千米/小时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说:不可能,有快有慢的。适时引入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
三、恰当评价学生的解答
提问时,教师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提问中的评价,其原则有四个:一是以表扬为主。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对回答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表扬。二是鼓励原则。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形成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积极回答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也要积极鼓励,指出其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三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他们消除思想上的惰性,“问”出他们的思维,“问”出他们的激情。四是评价要客观、公正和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不能只评价回答得好的,或者是学优生的回答,而应照顾到方方面面。同时,应允许学生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有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四、结语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105、106页呈现了两个例子来学习中位数,教材试图通过第一个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内涵,掌握求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第二个例子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并再次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两个例子要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就可能隔断时间的有机联系。我们对教材做如下处理:在教学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位同学杨冬的成绩24.5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这样,就把第二个例子的内容整合到第一个例子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一气呵成,便于学生的有效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能整体建构的知识绝不分散建构。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实施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2)活化手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案例2: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数学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数学词典》每本10元,购买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数学词典》。”这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这样通过生活案例将数学知识引导到生活中来,充分挖掘教材的现实意义,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升课堂效率。
2、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与应用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不仅强调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改变用“纯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关注其它三个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案例3:在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个圆柱形容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还有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子)从而证明V=1/3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实验,直到成功。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印象才深刻。
3、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案例:在教学《分类》时,我运用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就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分类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2)运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并把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和谐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案例:在教学《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8人,喜欢足球的有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结合复习椭圆的定义谈谈高中数学复习中如何实现上述想法,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因此数学知识其有类比和统一的特征,由于数学知识的这种内在联系特征,使得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处理问题回归教材,将相似知识、题目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比探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发现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可避免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主体地位出现严重的“虚化或缺失”,教师要紧扣课本,源于教材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和类比探究的思想方法,这种探究过程正印证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总还会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观察以后,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加以改进;而且无论如何总可以深化我们对答案的理解。”
总之,我们只有从课本题及定理定义的演练出发,善于归纳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触类旁通为我们在复习选题时提供依据,在高考复习中只有以教材为本以主干知识为核心,以课本题的拓展性、多解性、归一性、开放性和辨析性等特点做好复习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提高高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幽默感;感染力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队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 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4、幽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