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将紧扣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健康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和生态等产业、农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重大技术的攻关、集成和试验示范;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探索区域间联合协作的有效方式;广泛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近日,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向全国农业企业发出倡议: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倡议书提议,农业企业要积极抓好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透明,不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维护市场稳定;要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增强防疫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积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让消费者放心;不坑农、不害农、不损农,逐渐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确保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让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成为农业企业与农民共同受益的分配体系。
据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韩伟说,当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扬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想稳定价格,就需要推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形成集中度较强的产业联盟。他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是有效途径。
龙岩“两薯”新品种选育获突破
第六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主任委员会会议于近日在福州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三类主要农作物50个品种,其中由龙岩市农科所选育的甘薯新品种“龙薯13号”、“龙薯14号”,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是近几年龙岩市农科所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建所以来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熟鲜食马铃薯新品种,商品性较好,食用品质较优。
鞍山市鞍绿3号黄瓜每667m2增产1000 kg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11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就亟需国家提供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是如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很难真正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2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一般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管理,所以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经过多个层次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因此就很容易导致技术推广机构在人事方面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直接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相应的人员来加以负责和管理,而且各个部门之间也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严重缺乏相应的协调合作,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直接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影响农业生产。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责任不够明确,一些部门虽然占用了资金,但却根本没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导致这项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2 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它已经成了政府职能性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及国家情况所决定的。从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来看,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单位为主,基本为家庭。事实上农户与农户之间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差异性并不大,其专业性水准偏低,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普遍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无法获得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投资。
其次农业新型技术使用与农业产值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若采取新型技术不能直接使自己收益提升,那么就会对新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因此普通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都会抱有较为迟疑及被动的态度,而转变这种现状宏观上来看只能借助于政府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是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人员是实施主体。但人员冗余的情况却成了整个体系当中的制约性因素。为了让这种现象得到控制并让相关工作能够细致化实施,就需要规范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人员编制并实施科学裁减策略让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精简,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培养,逐渐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是扶持投资工作。除了政府投资之外,还应该结合经济市场特点并利用其优势对相关投资工作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多元化投资,对企业投资给予鼓励。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为辅助来扩大投资规模及投资渠道,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成效性。
三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在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发挥技术开发方面的立法职能,通过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维系各方面权限,使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对农业技术公益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从而走向多元化服务。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文化事业使得农业科技能够被更多农民了解并接受,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个良性氛围。在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服务质量也必然得到提升,使广大农民受益。
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获得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方面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以保障。因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不但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必须要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建立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资金加以支撑。另外,还可以进行地方资金的筹集工作,以此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2 改进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保障为前提,所以必须针对这个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应当积极的制定一套相关的、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建立相关法律保障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直观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相关法律来加以修改,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另外,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交际情况来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制,并成立管理小组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
4.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人才是农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的主要因素和动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如何,通常都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越高,那么其推广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就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要重视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和多渠道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支结构最优、技术精湛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5 结语
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于2002年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专项针对节水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开展研究;在我国不同节水农业类型区建立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以节水技术带动节本增效技术的发展。专项共投入经费6.3亿元,其中国拨经费2亿元,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4.3亿元。按照现代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及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布局,设立55个课题。该专项创建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
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
截至目前,在我国8.3亿亩有效灌溉耕地中,只有3.4亿亩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潜力巨大。按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年可节约灌溉用水300多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3亿亩,增加供水量220多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抗旱保苗播种技术
项目简介:顶凌播种:在土壤开始解冻,消冻土层达6厘米左右时抢墒早播,将种子播到冻土层,充分利用底墒促使种子发芽。
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注意随播随拍实地表,以防跑墒,影响出苗。
引墒播种:播种前3-4天打碎土块,用石磙镇压一次,在早晨地皮退潮后播种,随播随搪,防止跑墒,2-3天后再搪一次,使下层水分逐渐上移,以便发芽出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块大、底墒差的地块。
提墒播种:若地表干土层较浅(3-4厘米),可在播种的前天晚上或天黎明时趁露水未干、地面较湿润时,耙耱1-2遍,以保住“露水墒”,降低干土层厚度,随后便可用一般方法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达3-5厘米、但底墒沿好时,可在播种前采用耙耱或镇压的方法提墒,增加上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次生根的生 长,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确保全苗。
借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5-6厘米、但底墒仍较好时,可用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种在沟底的湿土层中,于灌盖一层湿土;也可先用犁开一沟,然后在沟中再重梨1次,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后轻压,并保留犁沟。借墒播种法可使种子能够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出苗好。
造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10-12厘米、且底墒不好时,为了不耽误农时,就必须采用造墒播种法。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穴播时,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膜侧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沿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膜侧栽培具有与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促进玉米前期快速生长,解决旱地地膜玉米后期因高温干旱而造成的早衰问题。其种植规格为宽行距83.3厘米,窄行距50厘米,垄高5-10厘米,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播于距膜侧5厘米处,株距23-33厘米,密度为4.5-6万株/亩,施肥量及田间管理同常规覆膜种植。
地膜双槽覆盖播种:在已整好的田块上,先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糟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由于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苗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
改垅作为开沟播种:垅作栽培土壤疏松,在春季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易风干,毛细雨管理水供应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所需水分,造成玉米出苗早晚不齐,干种缺苗严重。山坡岗地缺苗更为严重,达到50%。垅作不适于抗旱栽培。采用原垅开沟播种方法,种子可以落到毛细管没有切断的湿土层上,再加上马上覆土压实,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充足能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达到抗旱作用。
“三湿”法播种:播种后墒情在种子发芽出苗下限时,采用种子催芽、粪肥拌水、深播掏墒浅复土的播种方法,做到种子湿、肥温、底土湿,实现全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趋势意义:在旱情频发地区,抗旱保苗播种技术是一项十分关键有效的措施,各项目区根据各地的墒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抗播种方法,能有效解决由于春旱造成的出苗难的问题。
玉米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及
“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创新点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同时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 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使降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有 效防治田间杂草,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投资少,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大面积推广。
项目负责: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趋势意义:避免因刨根茬带走根际周围的土壤速效养分,根茬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项目简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农村大量现有的行走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或农用运输车)配带节水灌溉机具在行走过程中进行灌溉作业的一项技术,所以被人们称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包含两项技术内容:一是坐水播种技术,在种子周围土壤局部施水增墒以保障种子发芽出苗;二是苗期灌溉技术,在苗根区土壤灌溉增墒保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意义:“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为前提,尽量采用高效的局部灌溉方式,以少量的水按需求定量准确地把水施到种子周围或苗的根区土壤中,减少或避免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能达到滴灌渗灌的节水效果,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般亩施水量为1-4立方米,与人工刨埯坐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漫灌节水80%以上。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的主要工艺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拥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机械,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保不住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是一项保证粮食生产的实用技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干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水资源匾乏旱情频发地区。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项目简介: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的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个方面,是干旱缺水地区防旱抗旱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种和深锄等。同时,采取选用抗旱良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配套措施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旱作节水新技术
项目简介:1.行间覆膜技术。
行间覆膜技术是抗旱保苗的关键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应用大豆行间覆膜机进行的播种、施肥、覆膜、镇压等作业环节一次完成的大豆平播垅管技术。覆膜后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留住天上水、保住地表水、勾起地下水,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天上降水留在苗眼内不流失,留住这部分水,对缓解后期干旱,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结荚、鼓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助肥威,化肥施于膜下,可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淋溶,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该技术是十年九春旱地区实现大豆一次播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隔行覆膜;选用良种;种子包衣;合理施肥;适时早播;化学除草。
2.振动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牵引深松振动犁,深松30公分,振动土壤,使其疏松,却土层不乱,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3.根际补水技术。
农业是湖南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提出服务策略,有助于农业生产。
1 湘西气候特点分析
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和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的中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高温多雾气候特点。降雨量在1300~1500毫米范围内,年均气温在15.8℃~16.9℃范围内。年平均相对湿度80%~85%,最小相对湿度10%~15%,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90~300天。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150~1160小时。
2 湘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2.1 时效性差
从气象服务流程角度来说,当天气预警信息制作完成,气象部门先要将信息传递给政府部门,再传递各相关部门,致使信息传递时间较长,难以及时发送给农民。在此模式下,若发生突发性天气,难以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使得气象灾害损失较大,难以发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功能作用[1]。
2.2 服务产品少
湘西州气象部门现有的农业服务产品中,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精细化和多元化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服务质量角度来说,服务缺乏实用性与时效性。
2.3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
若想不断地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则需要健全的服务体系支撑。从湘西特色农业服务现状来说,缺乏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工作范围变窄,服务工作规范性较差。以湘西地区为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较低,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水平不足,难以提供针对。
3 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策略
3.1 推出智慧气象服务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创新,要做好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把控,要强化特色现代化农业核心示范园智慧气象服务。以某地区为例,在开展特色气象服务时,针对智慧农业基地,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在重要天气过程期间,提供点对点服务,强化服务的针对性,实现气象服务和农业物联网相互融合。相关技术利用终端,比如APP等,能够实时获取气象信息,采取生产措施;提供多样化气象服务。组织服务人员,面向农户,为其提供气象指导工作。例如,针对葡萄种植农户,服务人员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园区内气象情况,提出气象专业建议,包括建?h采用套袋技术和雨水清理等技术手段,来应对病害问题;通过在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等,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气象信息,为其提供实时服务,实现预报到种植区域。湘西地区农作物种植相对分散,传统的气象服务范围广,缺乏针对性,开展精细化特色气象服务,应用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数据信息采集技术等,针对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特点,包括种植位置和发育期等,逐步开展精细化服务,来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2]。
3.2 完善气象站网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进行气象数据信息采集,能够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部分地区已经设立了气象观测点,但为了能够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还需要不断完善气象站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控:推广5层梯度自动化气象站,提高服务工作质量,为农业生产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保障;完成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存储,包括种植位置信息和生长信息等,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做好重点时节的天气监测工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直通式跟踪服务,为农户生产提供科学的气象服务指导工作。
3.3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网,提升气候因素观测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为保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针对各地区,制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以及专业性,为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创新气象服务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气象服务的转变,朝特色化以及专业化等方向不断发展,实现对局部小气候环境的实时观测和连续观测,不断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准性,提升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不断地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为农民生产,提供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气象服务,便于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除此之外,要加强地方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构建联合服务平台,开展公益性基本服务,例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来负责编制业务服务规范以及标准,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加强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为相关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关键词:技术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35—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较为分散,力量也相对的比较薄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利润普遍偏低。国家虽然一直在扶持农业的发展,可是大部分近几年来,种子、棚膜、化肥等方面的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比过去的几年有明显的上涨,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却不大,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
1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了优化以及调整,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经营转变成现在的集约型经营,农业的生产也从原来的数量型发展变为质量型发展。为了实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沿海以及城郊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增产与增收、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提升农业效益以及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所以,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化,满足新时期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技术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2 影响农户选择生产技术的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农民的个体差异、文化水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选择,技术本身的实用性以及推广人员的素质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农户对生产技术的接受情况。在以上的所有影响因素当中,经济是最主要的,在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下,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者,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拥有决策权的经营者。在对技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农民自身特性对其选择技术是的影响
所谓的农民自身的特性就是指农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通过对最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2.2 技术诱导对农户选择技术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耕地禀赋、家庭收入是技术诱导的主要因素。农民在对新技术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一般比较青睐于那些所需资金以及劳动力较少、比较适合当地土壤情况的技术。
2.3 生产规模对农户选择技术的影响
农业的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许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些地方并不适用,因此农户在对新技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些适用于中小生产规模的技术就备受青睐。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确定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农业的开发创新、技术研究一样重要,对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成果转换速度较慢、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对农业的技术进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战略要求,对于农业的生产技术就必须进行推广。
3.2 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定期开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讲授示范、广播电视讲座、设立技术咨询点、科技宣传栏、印制科技大集等一系列的活动,把科学生产的技术送到每位农户家中。
3.3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
为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进行技术推广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农业执法以及监督管理的工作,例如种子质量的检验、监督对动物的防疫工作、动植物病害的检疫、监督农资用品的质量、农业机械的监理、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以及对农民负担的监督。让假种子与动植物的病虫害事件得到根本上的遏制,使农民的利益以及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4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定期举行技术上门服务,对农业生产的知识以及技术进行普及,提高农民对生产技术的认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以江苏省小麦生产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张冠霞,仝丽丽,阮玉琴等.三门峡市农业标准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7):102—102.
[3] 狄传华.农户对主要类型技术服务的需求研究——基于华东四省的调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延安;生态农业;粮食增产
1延安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
目前,延安地区的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9%,面积广大的沟壑,既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头,同时广阔的土地面积也意味着丰富的农田耕作资源。据统计,延安地区的沟壑耕地潜力达到了150万hm2,可通过生态建设和农田改造等方式获得新增和恢复可利用耕地100多万hm2。为此,国家和政府近10a在延安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生态措施和改造计划,例如在2011年,治沟造地工程项目首先在延安开始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将延安的治沟造地工程纳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整个项目覆盖了全区13个县区,改造规模达到50.4万hm2,项目时间从2013年持续至2017年,总资金投资达到了450亿元。截至2015年年底,改造项目已经完成投资17亿元,实现治沟造地20.8万hm2。通过治沟造地项目的生态改造,使原本不适宜耕作的沟壑地带转变为符合粮食生产高标准的农田耕作土地,并在改造的同时进行多项改善农田耕作环境的技术措施,使整个地区的耕地质量大幅度提升,项目地区累计增产粮食达到3.5万t。
2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增产技术体系的应用
2.1抗旱保苗管理技术
采取有效的抗旱保苗管理技术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对于全年气候干燥、降雨多变的延安来说显得十分必要。应从粮食幼苗期开始增加磷肥和钾肥在所施肥料中的比例,以此使幼苗的抗逆性增强。由于延安地区长时间处于干旱,土壤含水量不高,粮食作物的蒸腾作用在幼苗出土后增强,这时应该避免按常规施肥量,以免引起肥害。实际施肥量应该在传统施肥量的1/2~2/3前提下,依据具体的土壤情况及作物生长状况来确定施肥量。如果当年的旱期较长,应该在缺水严重的地区尽量减少叶面的施肥量,以减缓粮食作物的生长速度,从而降低对水的需求量。同时可增施使粮食作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的抗旱剂。目前,具有一定抗旱作用的抗旱剂仍以腐植酸和腐植酸盐类产品为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具体土壤情况添加一定数量的KH2PO4。
2.2覆盖栽培技术
以延安安塞区的农业技术改进为例,该地区自从采取独特的覆盖栽培技术后,至2015年秋,全区粮食平均产量393.3kg/667m2,达到增产206.07%,获得了巨大的项目试验成功。安塞区主要采取了“良种+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栽培技术+机械化+病虫绿色防控”的方法,彰显了谷子覆上膜、蓄水保墒增产量,穴播免间苗、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提效率,绿色防治病虫害的操作是该项目技术的特点。该技术对传统种植技术进行了大幅创新,打破谷物栽培必须留单株的传统观念,借鉴水稻栽培模式,改过去条播为穴播,通过一穴多株的办法解决间苗难题,将种植密度由1.8~2.5万株/hm2提高到3.5~4.3万株/hm2,实现了群体增产;通过全膜覆盖抑制蒸发和膜面集雨积温的双重作用,解决田间提墒、保墒和温度蓄积难题,改善粮食品质,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通过一系列农机、农艺技术的嫁接组合,达到覆膜、施肥、播种一次完成,中耕、收获全程机械化,在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使粮食规模化种植成为现实。该技术可在延安生态农业建设地区进一步扩大耕作面积,并进行广泛的推广。
2.3膜上灌溉技术
所谓膜上灌溉,就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地膜防渗输水,把地膜铺在垄背上改为铺在垄沟里,在膜侧面筑埂,通过薄膜上的苗孔和经专门设计的渗水孔进行渗水灌溉的方法。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农作物,包括棉花、玉米、花生、小麦及豆类都适合采用膜上灌溉技术。以棉麦套种为例,若采用3行小麦、1行棉花的套种方式,则小麦行距16cm,棉花行距1m,麦棉间距应为34cm。播种后盖上宽40cm的膜,1行棉花盖1个膜,两边膜侧各留5cm宽作为推土压膜用。棉花播种后覆盖地膜,并用土压实成5~8cm小埂。这就形成了以地膜为底的输水、渗水垄沟。水漫过沟顶向两侧麦行灌水,同时在输水中水沿苗孔下渗为棉苗利用。待小麦收割后,再开浅沟培土筑成垄成高为10~5cm小埂,对棉花进行膜上渗灌。
2.4微灌抗旱节水技术
将灌水进行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于作物根部附近。比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节水效益显著。同时还可与施肥结合,将可溶性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棚栽培和经济作物的栽培。
3小结
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2万hm2,122个乡镇建立起了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包括洛川苹果试验站、延安小米研发中心、延安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等6个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开始投入生产运行。在配合国家的治沟造地的政策下,不断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优质耕地,实现了延安粮食的大幅增产。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论旱作农业与生态建设的关系[J].甘肃农业,2013(06):27-28.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1.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2.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3.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1.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2.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3.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二、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
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