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经济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1 16:5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经济发展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生态农业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并通过使用高科技农业产品,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对传统农业中宝贵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既能够帮助农民获得高收益,又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的新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现代化投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废料循环利用,尽量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通过生态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标。

一、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基数大,可用耕地稀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才过于追求农业产量,农业呈现粗放式发展,并没有做到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造成了过多的消耗和浪费,更严重的是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垃圾数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害虫的抗药性以及新型害虫的出现,迫使农民不得不大规模使用农药。加上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导致农民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不仅改变了耕地理化性质,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如果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原因在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帮我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而且还能对农业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加以有效保护。

二、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现如今,要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就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在掌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专门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能够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比如,在畜牧、水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这样对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为有利的;同时,在河流水系发达的水田里,可以适当发展对河水植物加工。这些鲜活的实例都能够对我们加以启发,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产品的优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农业产销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够让农民的生产销售成本大大减少,又能够使得增加销售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让其与当今时代潮流相适应,与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相符合,这样就会降低吸纳民间资本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资。一旦资本得到增加,就能够推动农业朝着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当资本投入量比较高时,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可能争取到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帮助农业尽快突破二三产业的重重包围,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着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样农民在进行循环生产时就会有资本投入,并且还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意愿。

对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而言,应当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适当倾斜,在政策以及经济上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比如说可以适当减少税收,并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在银行信贷上,可以降低贷款利率等。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除了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外,还能够让农民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加快传统观念改变,从而提高对当今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度。比如说《爸爸去哪儿》以及《极限挑战》等,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都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相互融合,这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如此,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村文化习俗的有机结合,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物,因此促进农产品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得到改善,从而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农产品国际贸易又会因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都存在比较严重化肥和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不仅污染了当地水资源和耕地,还使得农产品毒素含量超标,无法达到世界农产品作物对于化肥农药含量的标准,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使得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大规模减少,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当前农业格局,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给农业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7):16.

第2篇

关键词:农业 发展 结构 调整 品牌

一、探索适合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坚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水平及生活水平,要增加农村就业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消费。

2、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消费观念,使广大农民跟上时展的步伐。

3、扶持、发展并树立重点。对具有地理优势有经济发展前景的乡镇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乡镇企业即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又可以带动发展第三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流动机制。

4,实行转让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

5、要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民生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要通过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建立各级科研科教机构,以科技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经济,并对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增产技术及规律的研究,建立起高效、竞争、科学、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层层负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要完善基层技术咨询等科研机构,强化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与农业经济。相关农业部门在建立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要组织农民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指导结构调整、及时农业信息等,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三、要增加农业投入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并实行以国家财政资金与其他直接、间接投入资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全方位地加强支持对农业的资金。并要逐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专项使用、专款专用,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及外资,尤其是要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的投资。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由政策主管部门审批及监管对下拨的各项农用资金的使用,避免重复建设的发生及浪费。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

勇于探索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发展“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户按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生产。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与农民形成利益分摊、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负责农产品的养植和种殖。而公司主要担负着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技术推广,以及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信息的职责。农户与公司以相互投资入股和购销合同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达到相互制约。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农民参与并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来增加收入,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只能“靠天靠地”吃饭的现象。基层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吸收培养发展村干部、科技爱好者和致富能手,宣传、引导、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促使其规模不断增大形成规模。

五、创建品牌意识发展农业经济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创建品牌,找准市场定位。任何地区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它的历史背景、历史传统、自然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民风民俗都可以作为遗传因子影响人们的活动方式及思想观念。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并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抢占并站稳市场,最终成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喜爱、信赖的产品。

2、实施品牌机制

农产品取得好声誉、高信任度在市场经济中尤为重要,农产品的质量是声誉品牌的根基,这样的产品才有竞争力。要建立农民广泛参与有易于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的各种合作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民形成职业化的农民工人。此种形式是品牌声誉制度建立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逐步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消费大国。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机 新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4-01

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之后的保障措施达不到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机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典型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技术障碍,新机具、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关于农机设备和技术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1.2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

1.3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小,农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不足,购买积极性无法被全面调动起来,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增大,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率较低。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缺少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区域化

要紧密围绕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以现代化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效养殖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对于中东部地区应该以发展粮食型农作物产业为主,继续巩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加快畜牧业健康发展而服务。对于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以牧草生产为主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棉花、甘蔗、甜菜以及蔬菜、水果的机械加工能力,为实现特色经济农作物机械化而服务。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构建一个合理布局、机械化发展规模适宜以及重点突出的机械化发展新格局,最终促进不同地区的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

近几年,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后,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机销售、维护和田间作业三个主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就需要农机相关的服务产业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纵向方面分析,应该积极建设以乡镇为中心、以村落为网点、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广度方面分析,要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跨区域作业,不断拓展农机产业服务的范围,从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的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内,并要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对农业机械的作业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整,突出做好农机设备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民群众需求+农机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新服务链条。

2.3 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体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农业技术要想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农艺技术高效结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业技术结合程度更加密切,节约成本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科学适宜的土地深松、精细化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总结语

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力,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随着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如山,谢达.浅谈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J].财金贸易.2000(12)

第4篇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5篇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它既为农业发展创造需求,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提供资金积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的物质条件把农业装备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用科学技术种田。面对一些偏远的山区,环境地貌无法改变,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专业知识来和土地要收成,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农业在社会化生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服务,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实施的很多惠农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虽然惠农的政策不是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从一方面调动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积极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宏观帮助,在农产品价格和相关的惠民政策上给农民实在的好处,提起农民的积极性。

(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世界各国为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都实行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如美国,尽管它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接近或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一倍,但是,它为了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应付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仍然在国内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保护。我们应借鉴其做法,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法律手段是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确保农业保护连续、稳定的实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年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主要依靠:

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发展的后劲。据研究,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仅仅是0.1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为此我国已经制定农业投资的具体计划,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

2、加快农村教育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虽然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握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

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成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国家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就业人口1051万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约300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安排财政资金972亿元,建设5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22个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产、供、销于一体,把农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它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6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必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的发展有其优势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我国经济发展就存在着个别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加上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迅速,这就增加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和人们生活水平上的差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缓慢,欠发达地区自身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浅谈。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欠发达地区解决经济发展缓慢问题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实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农村土地制度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土地是农民所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想要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要从着手。进行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农村要注意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对于土地经营以及投入的积极性。只有充分的避免对双层经营体制进行土地条块的分割,才能够很好的对农业实行技术改造和对农业农村规模化经营。在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损害和剥夺了农民的财产权益。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以上笔者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解决农村无买方的问题

想要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问题进行解决,就要解决农民发展资本的影响问题,现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民贷款难、资本存量少等问题,想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培养农民,使农民自己能够当老板,就要进行农村市场买方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农村存量资产进行盘活,从而做到经纪人队伍以及各类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解决农民和市场的联系问题

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使我国农业农村千家万户进行分散经营,并且导致分散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一些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规模小、层次低的农产品协会很多,并且协会成员过分注重自己的利益,不和其他农民进行密切的联系,这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生产市场风险都需要农民来面对,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生产的风险。所以,笔者认为,想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做到加强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农产品生产协会起到自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信息服务的强化,信息服务的强化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信息指导以及网上招商来实现,及时的向欠发达地区农民提供价格行情、产销动态以及市场需求等等方面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避免了农民进行生产经济的盲目性。在进行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时,还要注意对农产品协会成员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协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最终使他们主动地联系其他农民,并且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一般农业农村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要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进行思考,对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进行改革和发展。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解决农村无买方的问题以及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切实解决农民和市场的联系问题这两方面,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理论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发挥理论的作用,只有将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应用到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之中去,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君,查君,许伟.公共生活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住区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2007,(04).

[2]陈晓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与“十二五”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农村经济问题,2010,(09).

[3]周世其.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我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J].江淮,2010,(08).

[4]吴玉鸣.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第7篇

1.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1)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2)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3)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1.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1.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1.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1)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2)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3)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4)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1.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1.6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7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8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2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由传统的种植业2元结构机制转向3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3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3.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3.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1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2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3.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4战略思路和目标

第8篇

1.1在无人驾驶拖拉机上的应用无人驾驶拖拉机是由固定操作站控制的无人驾驶农业机械。装在DBS系统后,拖拉机上的摄像机把传回的画面显示在监视器上,操作人员通过观看屏幕可对远处的拖拉机进行导航,拖拉机上的车载计算机存储一幅田间的数字化地图。通过DBS导航,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直线和不规则的曲线自动行驶,完成各种任务,通过自动导航可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提高作业质量,对于夜间作业更具有优越性。同时节约燃料,减少化肥用量。

1.2在农业收割机与播种机上的应用GPS系统在装载联合收割机与播种机这种精确的生产方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使用多年,形成比较成熟的作业方法。我国现有的DBS技术完全可取代GPS。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是利用DBS技术和产量传感器,获得农田作业区内,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的农作物产量分布,把这些数据经处理后可生成产量分图。利用农作物产量分布图,可控制收割速度、脱粒喂入量,已达到最佳的收割效果和最大的收割效率。根据分布图得出数据设计出的智能软件。在农田作业时可根据按需投入的原则,进行分布投入,确保在农田作业收获时,按科学方法作业。还能确保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实现高精度,与设定误差达到厘米计,这样使播种机播种均匀、精良播种、深浅一致,这种精确的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种子,又能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从而提高作物对营养如太阳能的利用率。

1.3在农业航空上的应用DBS在航空作业中时,通过SSM中不同区域(较小的面积单元)所需农药、肥料的用量进行变量喷洒,当飞机到达作业区域时,DBS能实现将作业区域的信息用图像传送到控制平面,达到作业位置精确定位与自动导航最终实现精确施药及喷洒精确对接。DBS与航空农业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其优势是可以省时省力不误农时,可完成地面机械无法完成的项目,节约种子、农药和化肥,降低成本。

1.4在农机管理上的应用在农业机械上安装DBS卫星导航接收机和发射机,农机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内自动传到中心站,监控中心实时全天候监控所有农机的位置、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发动与熄火状态,还能随时回放和记忆以前的轨迹、行程,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样、分析可判断农机在哪个区域行程、往返的时间长,以此判定耗油量大、易磨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建立加油站、维修站,不仅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时的可靠性,还能便于配备DBS接收机的维护人员精确查找中途断油、损坏的农机。DBS系统装备农机还可以全天候、高精度地实现农机自动报警功能、锁车功能。农机可以像车辆一样执行超速报警、防盗报警,被监控所有农机超出监控中心的预设的速度报警值及超出或驶出指定的区域向监控中心响应出响应的报警。在农用飞机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农业飞机之间或与农作物间的安全距离。利用DBS系统的精确定位与测速优势,可实时确定农业飞机的瞬时位置,有效减小飞机间及与作物的安全距离,甚至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盲降,极大地提高飞行的安全和作业质量。

2DBS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DBS系统不仅在农机方面具有潜力,在精准农业中,用DBS生成图像,利用这些图像数据再配合精准农业,计算农田综合信息,查出土地的湿度、化学成分、排水沟位置,还能计算出最佳的种植方案及所需肥料、种子、农药的数量,还能应用在农业气象监测,提高天气预警业务水平,合理选择最佳种植时间,避免在农业上耽误农时。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农村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二、如何增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2、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

3、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培养新型人才。

4、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

5、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6、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M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四、结语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