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新动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浙江经济近年来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的差距超过了1万亿。在人均GDP的优势上,浙江也在日渐衰退,在2003年,浙江人均GDP曾远远领先于江苏,但在2009年,浙江人均GDP为6490美元,江苏人均GDP为6475美元,仅和浙江相差15美元。
说浙江经济发展动力出现过早衰退并不尽然,但浙江的经济发展动力呈现了疲态,却应引起重视。“浙江经济多年来持续深度回落,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呈现明显颓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如此认为。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6位跌落到第22位。浙江工业增速自2004年6月至今持续下滑,这是近年来的罕见低谷。
浙江这几年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指出,浙江“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近3年制造业投资比重比江苏、山东低8~10个百分点。2009年,在经济增速上,江苏增长了12.4%,山东、广东增长了11.9%、9.5%,而浙江仅增长了8.9%,同时,浙江在长三角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自2003年达到33.43%以来呈持续下降状态。这显示出一向以成长速度快、质量高的浙江经济出现了弱化态势。
差距是如何拉大的
为什么近几年浙江经济增长与发达省市相比出现了相对下滑呢?关键是近几年来浙江经济的发展引擎―房地产的起伏造成的。从近几年来看,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日益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正也导致了浙江经济对房地产业产生了依赖症,并且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房地产业“伤风”,浙江经济必“感冒”的境地。
从近两年来看,浙江经济随着房地产的起伏而剧烈波动。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房地产一旦下滑,浙江经济增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速一度下滑到全国倒数,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增速只有3.4%。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浙江全省房地产严重低迷的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全省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滑,如全国楼市风向标的杭州一度日成交只有几套。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楼市迅速崛起,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上涨,成交量大幅上扬,尤其是杭州高峰时达到日均成交300套以上,甚至到了10万元炒房号的疯狂局面。而浙江经济增速也正从这时迅速回升。
毫无疑问,随着房地产的疯狂上涨,业已透支了未来很长时间的成长性,再加上国家严厉的调控政策,房地产业的黄金10年即将翻过,今后可能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这对于浙江经济来说不是好消息。并且近10年来,浙江大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导致企业资金都陷入地产领域,严重削弱了浙江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同时,作为浙江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从最近几年来看,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浙江经济的成长性。8月29日,全国工商联“2010民营企业500强”榜单,500家企业2009年利润总额尚不及中移动、中石油两大央企,4.6%的利润率也远低于平均16%的利润水平。
这张榜单足可以证明中国民企发展为何始终做不大。首先是民企对于进入垄断行业望穿秋水,却一直可望而不可及。2005年“非公36条”出台,曾令民企欢呼雀跃,但随后几年实际推进的情况令人失望。2009年施行的4万亿刺激计划,则被认为引发了中国出现一轮“国进民退”潮。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跟踪调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的名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下滑。一方面民营企业多年来在中国企业100强的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影响了民企的发展,在双重压力下,中国的民营企业遭遇了发展中的“天花板”。
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导致浙江民营企业很难再进一步做大做强,要么是维持原状苦苦支撑,要么是转行涉足房地产业,要么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这些都会导致浙江经济发展势头出现衰减,这也是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原因。
另外,浙江资源缺乏,尤其是可用土地资源缺乏也是浙江发展差距被拉大的原因。相比于山东和江苏,浙江可用土地资源是江苏的1/3、山东的1/4,这导致浙江工业用地严重不足,许多企业想做大但因没有用地指标而不得不外迁,导致产业空心化。相比浙江,江苏有广袤的苏北平原,苏南企业大量北迁,使得江苏经济发展腹地巨大,发展后劲很足。同时,山东既有土地资源,又有大象级的国有垄断资源性企业支撑,实力雄厚,就这样浙江差距被慢慢拉大。
寻找浙江经济发展新动力
浙江如何摆脱经济发展疲态,为经济创造新的动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快速成长呢?首先应开始从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从而获得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浙江省取得了经济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及民营经济创新等三大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点)。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土地等要素资源倾斜激活民间投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相关部门正在对国家赋予的诸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点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身份,做进一步的政策措施推进,以期从制度上取得突破,推动浙江经济走上新的征途。
2009年,浙江人均GDP超过6400美元,在全国省份中是最高的,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阶段,经济可能启动新一轮快速发展。同时,200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是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成为中国首个农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省区。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到2020年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如浙江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民间金融基础,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积极打造中国民间金融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也提出,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建立3个功能互补的金融集聚区和辐射区。事实上,近几年服务业发展日益成为浙江经济快速成长的新动力。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浙江起草编制了生物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物联网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等9个专项规划,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重点和推进举措,以带动浙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来看,浙江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还不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确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等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据统计,目前浙江新兴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还产生了如阿里巴巴、中南公司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大企业。
“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长速度仍将高于海洋经济总体增长速度。”5月20日,我国首部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在京并作出上述预测。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海工装备业务的崛起,或将打破当前传统船舶制造业的市场惨淡局面,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市场竞争“热火朝天”
近日,舜天船舶重大合同公告称,公司和国内另外两家公司一起与挪威宝澳海洋平台供应船舶公司签订合同,向其建造出售两艘多功能海洋平台供应船,合同金额约9亿元人民币。该合同的签订,意味着舜天船舶开始进军海工装备领域。
事实上,舜天船舶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并非个案。包括中国重工、熔盛重工在内的多家公司都拿到了海工装备领域的订单。
据统计,2012年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总额为 428亿美元,首次超过传统船型的订单总额,甚至超越了金融危机前2005~2008年的平均历史最高水平,呈现出较为景气的态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我国对海洋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海工装备行业的加速发展。
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各地纷纷出招,从国有造船集团到地方造船企业,都在加大海工装备的支持力度和拓展速度。
从制造企业的类型看,主要有三类企业角逐海工装备市场。第一类是以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为代表的央企集团,在高端产品建造上占据优势,如大型FPSO、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第二类是地方造船企业,如中远船务、中集烟台来福士等,这些企业发展迅速,实现了重点突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FPSQ改装、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上已占据一定的市场优势。第三类是石油系统企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如中海油下属的海油工程天津基地、中石油的青岛海工建造基地、辽河石油装备、上海振华重工、四川宏华集团等。
从地区竞争态势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三大地域正在形成,分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地为主,聚集了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中海油天津塘沽基地、中海油海西湾基地、中石油青岛海工基地、中集烟台来福士、蓬莱巨涛毒洋工程公司等,产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作为该地区的龙头企业,具有丰富的海工装备建造经验,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
长三角地区以南通、上海等地为主,代表企业是中船集团长兴造船基地、外高桥船厂、上海船厂、中远南通船务、振华重工、熔盛重工,产品侧重于高端装备,如外高桥建造的“海洋石油981”超深水钻井平台,熔盛重工建造的3000米深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10",上海船厂建造的物探船和钻井船等。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南部的海工装备基地,主要以广州地区为主,包括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基地、黄埔船厂、招商局重工等,产品集中在模块、海洋工程辅助船建造和各类平台、FPSO的修理,还缺乏高端产品的支撑。
其中,南通市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在长三角地区较为突出,竞争态势明显。迄今,南通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产业基地,2009年实现产值226. 5亿元,占全国海工装备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产品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十二五”期间,南通将力争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目前规模以上船舶及配套企业中,已经有29家转型为海工装备制造企业。
地方政府“兴致勃勃”
无论从产业政策、内需市场,还是从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规律上看,今后数十年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得地方政府正在有意引导海工装备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3月,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海工装备列入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浙江省培育发展的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提出打造国家级的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工装备基地目标任务。
2011年6月,浙江省制订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海洋工程作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加以重点研究和扶持。其中,对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方面,浙江省表示将重点支持舟山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
2 012年1月,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其中提出重点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和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确保江苏海工装备製造研发和产业化大省的地位。
受此地方政策良性刺激,2012年,在世界船市波动、市场低迷的不利环境中,该省南通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产业规模全国第二,占据全国海洋工程市场1/3份额。据介绍,南通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是:第一、准确把握了转型升级的要求,将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第二、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第三、做好产业布局规划;第四、在招商引资、产品重点、科研服务、建立市属专项基金、出台相关发展政策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诸多省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类似政策,引导本地具备条件的船企“转攻”海工装备制造市场。
国家政策“高处着眼”
海工装备领域订单的增加离不开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政策扶持。目前,一系列国家政策也在引导海工装备的发展力度。
工信部日前《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占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
2012年2月,《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在这之前的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组织编制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这是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首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体现了对海工装备产业的高度重视。
有行业人士认为,伴随《国家中长期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等海工装备产业支持政策的颁发与落实,我国海工装备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动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07-02
皖江城市带,包含安徽“八百里皖江”地带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经济进入新常态。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也矛盾重重,经济快速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依然存在。进入新常态之后,皖江城市带该如何寻找新动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持续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1 皖江城市带县域发展动力机制构建
1.1 内在驱动力
1.1.1 资源驱动 (1)矿产资源。感谢皖江城市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铜陵是中国铜都,丰富的矿产资源,能蛭皖江城市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支撑;(2)生态资源。皖江城市带生态资源良好,安庆、池州等地是国家级森林城市,境内拥有九华山、天柱山、花亭湖等一大批名山秀水,良好的生态资源,可以为皖江城市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支撑;(3)旅游资源。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大批风景秀丽的自然资源,包括天柱山、九华山等风光旖旎的5A名胜风景区。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还有一大批文化遗产,如黄梅戏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遗产资源,能够使皖江城市带发展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发展。
1.1.2 要素驱动 皖江城市带内在发展具有一定的要素驱动潜力,合芜蚌自主改革试验区的芜湖、合肥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合肥成为国家综合科技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境内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一大批国内知名高等学府,人才聚集。另外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奠定了要素基础。
1.1.3 改革驱动 经济进入新常态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政府不断下放行政审批权力,为各地区政府拥有更多的审批权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此同时,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程序,并且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在金融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创新林业金融产品的风险防控,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
1.2 投资动力 皖江城市带不断加大投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机器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投资,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晶合30.5cm(12英寸)晶圆等投资聚集等,使得皖江城市带经济迅速发展。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14 639.3亿元,增长9.6%;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 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大大超过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时确立的目标。
1.3 市场动力 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实体经济发展不振的情况之下,消费萎靡实体经济发展困难,所以必须要充分的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市场动力和市场开拓,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皖江城市带人口2 000余万,经济总量接近1.5万亿,市场潜力巨大。从目前来说,皖江城市带市场动力的挖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改造传统的流通业态,对目前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中心进行整体改造,建设区域性中心的物流城市,将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产品通过物流中心,储存发放。与此同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推荐,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产品和技术产品的推荐,可以通过主持召开相关的会议推介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打造皖江城市带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强化对旅游产品的营销,打通旅游产品的市场。另外,皖江城市带还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加强对皖江城市带产品的营销,可以通过培育各类电商主体、网络渠道,打通皖江城市带企业主要产品的营销渠道。
1.4 人才动力 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才有良好的智力支撑,才能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言献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制度创新,为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到2015年,皖江示范区的人力资源总量由2010年的2 127万人增长到2 50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增长到335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1a,人才素质大幅提升。
1.5 创新动力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冶金及有色金属业、汽车及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一批有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合肥综合国家科技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创新实验在皖江城市带具备良好创新潜力。
2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模式
在立足内在驱动力的基础之上,通过投资刺激,市场牵引,创新驱动,人才牵动,资源拉动五个动力系统,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图1)。
在投资刺激上,立足于目前皖江城市带重点工程项目,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同时在市政工程,交通投资等方面下功夫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投资刺激相关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牵引上,充分地发挥市场对于经济刺激的作用,通过加大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产品和市场产品的宣传和推荐,促进产品的营销。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渠道,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渠道,拓宽企业产品的营销。另外,皖江城市带还需要建立物流中心,通过区域性物流中心,将皖江城市带企业的产品运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产品营销,开拓产品市场。
在创新驱动上,鼓励企业全方位的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的创新力量。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创新添砖加瓦。另外对于新兴的创新创业项目,皖江城市带政府应该要给予全力支持,通过企业创新孵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人才牵动上,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财政资金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强化人才服务和人才的吸引,并在职称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资源拉动上,就是充分的发挥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在立足于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合理征地拆迁,为工业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工业用地。并且立足于现在的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为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
3 结语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皖江城市带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之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以促进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苗苗,韩玉刚,毕学成.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02):27-31.
[2]胡庆十,毕学成,毕学进.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83-85.
[3]毕学成,毕学进,唐泽天.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5-41.
[4]毕学成,胡庆十,毕学进.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06):74-79.
[5]沈惊宏,孟德友,陆玉麒.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03):43-49.
“双十一”本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现在却演变成了“狂欢购物节”。2016年“双十一”主流电商成交额再创佳绩,天猫成交额1207亿元,比2015年增长32%,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双十一”当日的销售同比也大幅增长,小米、华为、暴风科技等公司的全网销售量也继续高歌猛进,这种新经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令世界惊叹。逾千万家网店,上千家物流公司,数千万人就业,这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其实就是新经济,它的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其活力与能量也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消费型经济正在起飞,中国新经济已经开启新的消费时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经济”虽是2016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已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重构全球化新格局。而在中国国内,“经济快车”经历了多年高速运转之后,近年来开始适度放缓,低端高耗能产业,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各个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需求,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找到下一个掘金点,又如何转型,这无疑是新经济需要摸索探讨的问题。譬如在文创产业方面,台湾转变得更早,做得更精细些。很多去过台湾的朋友,都会感受到台湾文创产业的精彩与多元。在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笔者亲眼见到一个喝水的铁壶衍生出来的系列产品和文化,叹为观止。还有台湾的农业观光产业,更加体现出文创与传统产业的完美融合,普通的水果、蔬菜一下子变得有了故事,有了身份和身价。他们已经将生意做成了文化,通过品位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不再跟低层次的价格比拼。一个文化产品,就能打造成一条产业链,文化与产业有效结合,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从近几年台湾发展的个案里不难发现,整体经济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时,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跟经济紧密结合。这其实就是新经济的魅力,也是我们下一步该努力的方向。就河南而言,不沿边不靠海,创新创造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更需紧紧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创新,以带动推动产业、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性发展的新经济产业。
总之,新经济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专门研究的领域。现在我国新经济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多个省份在“十三五”规划中,都将新经济列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广州最大的创新在于,将主导产业的规划发展与城市战略塑造紧密结合,通过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力。新疆瞄准了新能源、新材料、石油石化和输变电装备等10个战略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则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河南在新经济发展上着墨更重,将全力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 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换过程中,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坚持战略聚焦,厚积薄发,要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等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快速纠错能力,不能坐着等、站着看。要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使我国新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关键词:经济社会;绿色产业;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结合中央和自治区对桂林市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以及桂林未来发展需要和战略定位“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桂林今后的产业发展应突出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厚植绿色元素,擦亮生态品牌。
一、桂林产业经济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一)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国家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包括金融在内资金的全方位支持,而不再是单纯的政策鼓励,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十三五”规划之中。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说,当前产业领域的变革和转型就是要建立与绿色发展有关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给社会也制造了尖锐的矛盾:资源匮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强力持续发展,还可以使生态,生活,生产等环境得到改善,使人与自然发展和谐,更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多年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直受到桂林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领全市人民快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桂林“两个建成”的重要表现。
(二)桂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必然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说,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下,由外贸推动和投资拉动的两轮经济结构开始向多轮化、绿色化格局改变。为了改变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退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这是长远的战略举措,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行动。桂林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要尽快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中,我们更需要采取和加大“走出去”的战略,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在前景广阔且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加快促进桂林“两个建成”获取新的发展优势,为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创新模式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注重以科技创新为主、使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提高经济质量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和抓手,为桂林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新动力,对桂林“筛鼋ǔ伞本哂兄匾意义。
(四)解决桂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方向、途径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桂林12个县区中,其土地面积、人口占全桂林的90%以上,县域经济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二,在桂林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桂林全地区生产总值1827.1亿元,组织财政收入195.2亿元,成绩喜人,但与广西其他市相比,桂林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不够大,人均发展水平低,财力不雄厚,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尤其以发展第二产业的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对整个桂林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因此,要使县域经济改革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循环资源、生产清洁、生态规划与绿色健康消费等融为一体,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的合作双赢。
二、桂林有绿色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由于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等,恰恰桂林都具备这些条件,如土地资源肥沃、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珍贵、郁郁葱葱的森林资源等,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地处湘桂走廊南端、面向东盟和北部湾,空中有境内外航班线路55条,直接通达44个城市,截止2015年,有560多万人次旅客吞吐量,还有即将开通的贵广、湘桂等高速铁路,是连接全国高铁的主动脉,以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为桂林绿色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健康安全的、大量的农副产品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宝贵财富
广西唯一的全国首批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的桂林市,其大部分县区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如平乐源头现代肉牛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恭城矮寨生态乡村、邓扒新村,永福山洞食用菌种植基地、桂林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灌阳雪梨、黑李标准果园、兴安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资源山区番茄种植基地、龙胜翠鸭养殖示范基地、荔浦花卉苗木核心示范基地等,有4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有10个县荣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达170种。
(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绿色健康产业的天然保障
桂林地区是喀斯特岩溶地质地貌,山、水、景是大自然赐予桂林最别具一格的礼物。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优美如画的漓江风景、阳朔的十里画廊、龙胜的龙脊梯田、荔浦银子岩等,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猫耳山下十里大{谷、全州天湖,资江等,景区辽阔,辐射面广,开发升级潜力大。所以说桂林发展健康养生绿色产业潜力巨大。
(四)宝贵的政策倾斜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巨大动力优势
2010年,桂林市荣获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允许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绿色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尤其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的《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使桂林拥有全国和广西普遍享有的许多优惠政策,更特别享有减免税收、资金引进、调整产业、征用土地等方面更多的政策优势扶持,为桂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五)桂林人民拥有自然爱美的历史文化风貌,十二县区都有自然形成的基地――“花海”
如灵川、恭城的桃花基地、临桂、雁山荷花基地、灌阳李花梨花基地、荔浦、临桂、灌阳桂花基地、全州油菜花基地、兴安、灵川银杏叶基地、全州茶花基地、资源杜鹃花基地、阳朔格桑花(薰衣草)基地、龙胜、全州基地、平乐大发乡紫荆花基地、玫瑰花基地荔浦双江镇兰花基地、观赏花卉基地。为此将桂林打造成中国南方地区的旅游赏花胜地,形成“县县有美景,月月有花赏”的旅游赏花格局,有效提高桂林乡村旅游与农村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桂林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桂林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途径
结合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桂林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特色加绿色”为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不仅要统筹推进“县域”发展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又要同时协调推进发展中心城区等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科学发展,在项目、人才、规划、宣传等各个方面支持促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宣传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规划等。以荔浦县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桂林地区要发展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有以下发展对策:
(一)牢牢抓住生态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农业的两大特点是绿色与环保,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绿色与环保。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而荔浦县还拥有良好的特色农业结构和农业基础,如荔浦芋、马蹄、沙塘桔、夏橙、早莲藕是荔浦的招牌农产品,近年来,荔浦县为打造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低碳农业为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荔浦县全力打造提升321国道沿线百里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带,着力抓好效益农业,累计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193个,种植优质水果38万亩、荔浦马蹄10万亩、荔浦芋5万亩,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功打造自治区级“桔子红了―荔浦砂糖桔核心示范区”,大力推进“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荔浦花卉苗木核心示范区”创建。全县共有区、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和发展绿色产业,为生态、经济的双赢夯实了基础。
(二)抓住特色资源开发,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壮大绿色工业
荔浦现有长水岭、金鸡坪、金牛、黄寨等工业园区。荔浦近年来下大力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促进发展工业经济,加速工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创建以来就开始严格坚持要求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到逐步实现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分类、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以农产品加工、食品、木衣架、家俱制造、小五金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2015年荔浦县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5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大力实施“一区多园”、“园中园”发展模式,创建广西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广西农民工创业园。今后还将加大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到园区生根发展,把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和功能打造成为荔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全面提升绿色工业化水平。
(三)抓好生态旅游开发,主动融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带动“三产”快速发展
利用国家提出将桂林市建设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桂林―阳朔―荔浦旅游发展轴建设,实施桂林未来王国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马岭鼓寨民族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推进全县旅游转型升级。结合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休闲旅游新亮点。改造、完善和提升银子岩、荔江湾、丰鱼岩等现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创造性地k好荔浦芋美食文化节等休闲旅游文化主题等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接待水平,提升生态旅游大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休闲生态精品旅游,加快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迈出生态文明建设新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足绿色产业发展理念,促使我们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为原则,使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量减少不再生资源的消耗,突出竹木制品、食品、生物医药、小五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鼓励县内企业引进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发展高效能,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生态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把握好能源资源管理,管理和加强资源节约;以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目标,建立以交通运输、建筑、工业等领域为重点,使一批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快改造,加强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推广和使用先进节能技术及节能产品,加大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企业产能,促进和优化林产、电力、建材、矿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能源的循环利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统领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服务,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动生态产业化、生活低碳化、实现产业生态化,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快桂林“两个建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有辉.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研究[J].2011(11).
一、宽带网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宽带网络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支撑科技产业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首先,宽带网络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要素和扩大信息消费的基础平台,加快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经济运行各环节渗透,并孕育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信息消费热点。其次,宽带网络已成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宽带网络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和宣传先进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宽带网络提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已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方式。第四,网络空间竞争形势日趋复杂,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高速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宽带网络,是构筑网络空间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已成为共识。截至2012年底,超过127个国家和地区并实施了宽带国家战略,把加快宽带网络发展作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先导领域,力图通过战略指引,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政策扶持。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能力不断增强、用户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储备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网络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宽带应用不够丰富、宽带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外在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为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方案》基本考虑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战略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深化宽带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宽带网络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宽带网络建设和投资模式。四是坚持产业链协调发展。紧抓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网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考虑,《战略方案》提出了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二)关于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
在编制过程中,《战略方案》注意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保持有效衔接,也充分参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行业规划,以及美、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宽带网络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经过详细评估和科学测算,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细化为3个发展阶段、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战略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我国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在宽带网络覆盖、网络能力、应用水平、产业链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战略方案》将我国宽带网络2013—2020年发展进一步细化为全面提速阶段(到2013年底)、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和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0年)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也各有侧重。
(三)关于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宽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针对当前我国宽带速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提出要加快骨干网、接入网和网站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化升级,提升网络总体性能。三是提高应用水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应用普及等方面深化宽带应用。四是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和支撑平台建设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五是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系统和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落实各项任务,《战略方案》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7项工程。
三、《战略方案》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
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突破,将宽带定位于与水、电、路等同等地位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为我国宽带网络后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宽带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在国家层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协调小组,加强横向跨部委及纵向跨中央地方两级的组织协调,同时,要求各地将宽带网络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宽带网络发展上的超前规划部署,并与地方发展做到有效衔接。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宽带网络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多渠道投入。如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优化基础电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将有效加快西部和农村地区宽带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战略方案》提出多项措施,以进一步健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保障宽带网络在住宅小区及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在推动开放竞争方面,提出建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长效机制,保障网间互联畅通。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秩序
针对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难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要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住宅小区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两个强制性规范,实现规划、建设和验收三同步。公共设施场所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网络设施要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此外,《战略方案》还在频率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新宽带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等。
四、“宽带中国”战略将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创新;发展
前言
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反映。福建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便是福建在新常态下孕育出的新机遇。建设新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而金融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一、当前福建省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福建金融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手段仍然在起着主要作用。省内的其它投资工具发展并不成熟,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大。另外,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泉州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更占全市九成以上。[2]中小企业因为质押条件不足等问题的限制,获得信贷支持一直较难,目前,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福建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更为凸显。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突出。当银行信贷紧缩,人们对于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寻求直接融资渠道就成为唯一的途径。民间借贷便由此迅猛发展,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但是以长远来看,企业必然要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加重企业负担,缺乏有效监管,诈骗案屡禁不止,骗贷,跑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中小企业是我省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这些年福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不少企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立足企业自身发展,还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必须要依靠金融创新驱动。由此可见,通过金融创新驱动省内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3]
实践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根本,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源泉。改进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服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是完善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传统金融的创新
1.创新发展银行业
金融业包含着巨大的金融创新需求:银行信贷领域。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使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享受制度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创新经营模式的强烈需求。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和产品结构,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金融理财市场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热点。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高净值客户,增加理财业务收入,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同时,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层出不穷,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创新变革。[4]商业银行需要同步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构建符合自身禀赋优势和市场定位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既是市场中的竞争参与者,更是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供给者。[5]这需要商业银行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经营理念、产品研发、服务提供的全流程之中。模式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捷通道。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开展存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金融服务。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契合创新型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运行发展特点。提升服务创新,自主创新显著改善了银行的服务体验。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交易项目,更多的业务离开了银行柜面,使客户体验到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2.创新发展普惠金融
银行业通过自身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降低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通过监管创新,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健全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产品创新,降低服务门槛引导银行业机构按照“普惠”原则,创新金融产品,缓解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客户担保难、贷款贵等突出问题。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物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不动产,拓展到机器设备等动产,商标、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等其他资产。[6]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扩大民营银行试点,允许更多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民营银行开闸的政策东风,鼓励民间资本在高新区发起成立民营银行,专门为高新科技提供融资服务。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和证券互相渗透,金融业综合经营渐成趋势,应在改善监管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鼓励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组织等创新性金融业态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以P2P 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和“众筹”股权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迅猛发展,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发展较快,这些创新性金融组织和业务在改善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盘活民间借贷融资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成本高,主要表现在民间融资的高成本。市场上的民间借贷利率远远高于央行基准利率。正因为银行体系内外的巨大价差,推动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追求高额的回报。我国一直存在着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两种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使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且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个人与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帮助,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建议从金融制度创新出发,出台关于福建省民间融资管理的条例,通过为民间借贷提供登记、公证、资产评估等法律保障,打造一个规范的金融信息平台,从而保障民间资金得到合理高效利用。针对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纠纷甚至暴力事件,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的法规实施细则,不仅可以盘活民间融资,也是防范民间借贷引发的社会危机的良策。探索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间借贷组织成立小型银行,取缔“地下钱庄”,使民间借贷行为在阳光下进行,允许其在国家法律和各项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下吸收民间资本,服务中小企业,活跃民间金融市场。
4.打破传统融资格局
福建经济多有产业集聚的现象,比如:晋江的鞋业,南安的器材,安溪的茶叶等。针对此类特征,可以逐步完善产融结合联动支持机制。由于产业集群内一些高成性的企业更易获得直接融资,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工具,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切实改变融资信贷化的单一结构。首先,引进先进融资工具。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债券融资的要求,可将捆绑发债的理念引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模式。金融机构要利用自身资源,汇集集群内中小企业合力,以集合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个专业化发展基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的中介作用。最后,可以发展企业联盟基金。由政府牵头联合大企业协同出资,设立企业联盟专项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深入进行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市场、产销、要素的整合,发挥协作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7]
5.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
资本市场是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最好的通道。充分利用我省上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做大;同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推动福建省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加大力度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在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并购重组等方面施展本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抵押物不足、信用能力先天不足。民间金融市场新机遇。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租赁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的出现和民营小银行的率先崛起为福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资本支持。在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快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为创新创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加快推进股权发行机制改革,支持新兴产业的融资,加强新三板市场建设,实现竞价交易,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投资平台服务。支持创新金融业态的发展,设立股权众筹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6.结合本土金融优势
基于福建特殊的对台地位,改革创新促进闽台融合,福建责无旁贷。因此,加强闽台离岸金融合作、在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方面,相关政策涵盖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业务合作、便利跨境融资等。例如,在金融机构准入方面,为台资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绿色通道,降低台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难得契机。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以跨境金融创新为主线,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对接,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交流,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深化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的综合优势,鼓励金融创新,加快步伐推进自贸区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服务,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8]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为构筑“海丝”核心区金融创新试验平台,致力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培育新型金融市场,探索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打造金融开放的示范区。
三、新兴金融的发展
1.发展互联网金融
作为新兴的创新型行业,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越来越多,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引擎。对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新常态而言,就是永远在创新中发展。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真正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实现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服务新常态下的发展优势。2015年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福建省和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的诸多领域展开合作。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和福建省在产业、资源、环境、政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闽货网销、电商人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旅游服务、互联网+拍卖、互联网+政府采购、互联网金融、“信用福建”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将阿里巴巴核心技术平台作为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推动福建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共同打造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同时,通过P2P贷款完成投融资业务的速度和效率高于传统金融机构,P2P作为新生事物,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推动普惠金融贡献了力量。
2.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金融就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金融的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才会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统筹科技和金融两个资源,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而设立的综合平台。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沟通和增值服务,提高投融资效率。[8]目前,上海,天津,苏州均已经成立了相应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福建省需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沟通合作,专业增值服务。科技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标兵,一直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与之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科技金融是建立这个体系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明确把资金链和创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孵化、成长等阶段提供了支持。为了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平稳、快速发展,建议在监管政策方面,考虑科技金融业务特殊性,对科技支行的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调整,单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适度放宽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9]
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的媒介作用和资金的推动作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必须把金融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在强大的创新驱动下,金融业将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出重要推动作用,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战略转型的双重目标。新常态下,福建省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并且依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传统金融的创新,抓住新兴金融的发展。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着力化解长期制约创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资本的强有力支持,科技成果便得不到从研究到应用的高效发展。我们需要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接纳金融创新的新生事物,才能在新常态下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邵秉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改革与创新.国际融资.2015(1):31-33.
[2] 程琦.建设新福建.聚焦两会.2015(3):20-21.
[3] 文振新.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环境.北方经济2015(3):12-15.
[4] 苑德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财经论坛.2014(12):78-79.
[5] 阎庆民.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中国金融家.2014(12):17-18.
[6] 周民源.创新驱动广为覆盖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家.2014(8):70-73
[7] 郭文义,郑一龙.区域产业集聚与金融创新支持策略―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金融纵论2011(9):12-15.
关键词:新经济;管理会计;发展;新动向
新经济环境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站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平台上,用知识或人才来进行市场竞争,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在新经济大环境下,全球竞争激烈,信息产品发展迅猛,科技进步神速,企业为了更高的生存与发展,势必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运用质量管理、适时制度、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来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管理会计的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加强其内部管理中仍作用显著。
1.管理会计的基本情况
管理会计源自西方,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至此不少企业开始运用管理会计来提高企业效益。但在具体实践道路上,管理会计在我国诸多企业未能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一方面,回顾我国个别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实务人员介绍基本情况,并没有学术人员参与其中,具体实践操作缺乏理论支持,也没有专业人士来归纳或总结经验教训,那些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没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运用。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没能参与到企业中了解管理会计的真实应用情况,最多只能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难免使得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撑,过于空洞与理想化。
由此可见,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若想使管理会计运用更加合理,将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广泛推广,有必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学术与实务相分离的现实情况。
2.管理会计的发展动向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它应该朝着理论逐渐完善、实践应用愈发灵活的道路前进,要格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说,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新动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以作业或目标成本法为主来定价
从理论上说,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本可应用于制造行业与金融保险行业、医疗卫生行业等,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只出现在少数制造行业中,这是万万不可的。从长远考虑,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必须成为我国成本管理的应用主流,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等,提高企I的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发展经济水平。
从现实应用来看,我国企业改变了运用内部成本来定价的单一方式,综合考虑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售后服务质量与产品的品牌效应等。成本管理一方面减少了浪费,降低了资源消耗,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的对战略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很显然,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
2.2以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平衡来考核绩效
以往企业内部习惯用杜邦评价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在上市公司职员的绩效好坏主要取决于高投资报酬率的多少。然而,这种绩效考核办法在规模扩大、部门庞大的情况下逐渐暴露出诸多弱点,不仅会掩盖掉企业的实际业绩,还有可能会使企业失去对绝对金额的正确判断。另外,过分依赖投资效果,极易导致顾客的满意程度、产品的好坏、市场占有率等因素被忽略,严重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3成本计量的目的要明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需要顾及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等,而成本计量的目的自然就发展为一个多元化体系,其中包括金融预测、决策、核算、控制、考核以及分析等。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系列的成本计量目的,在对成本进行预算时需要综合考虑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目标成本以及固定成本,就连变动成本、差量成本都得考虑在内;同时还得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计量制度,明确成本计量的目的要求,充分理解多样化的成本概念。
2.4对价值链进行正确分析
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企业管理势必需要一个合理的战略指导。从科学理论角度看,企业管理的战略思想已经具备,有不少国内外的著作与论文支撑,但在实践运用中却太少见或太少涉猎。
所谓的价值链无非就是企业内部的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综合价值活动,其中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发运以及辅助产品过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当然也少不了与供应商的活动往来、与顾客的相互关系等。这一套价值链的形成首先就得对作业链进行增值与非增值作业的判断,是作业管理的第一步。它主要有两个目标:
(一)企业自身: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利。
(二)顾客外因:通过作业管理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对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具体来说,在价值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中的依存与消费关系,从中得出企业及企业之间有价值的活动,进而指导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企业并购与重组这一热点问题上,对于价值链的有效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做出决策,发挥整体效应,给企业带来成本与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价值链的正确分析将成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也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中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步骤。
2.5管理会计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与西方国家比较来看,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为了改变这个问题,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进行系统的改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研究管理会计的课题、理论以及方法:从单项研究发展为全面考察多方内容,形成一定的体系;同时要注意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各种条件及变化因素的综合性研究,从常规性的企业预测、企业控制、企业决策、企业执行进而转移到深层次地研究企业的行为化活动,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直接挂钩。
(二)进行跨学科研究:与数学、哲学理论相结合,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与组织行为学、运筹学、信息经济学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建立创新型、科学型的管理会计理论及一整套体系,将一些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综合植入其他学科之中,使交叉学科也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学科与学科的交融、渗透,使管理会计得以更全方位的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来
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过去我们透支了“政策红利”。
首先,地方政府利用大规模的中央财政投资、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以及银行信贷迅猛扩张等所引领的追求高速增长的时代,不仅无法维系下去,而且,它也透支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
其次,政府主导的投资绩效并没有跟老百姓的实际收系起来,相反货币宽松的结果造成市场对货币未来购买力下降的担忧与日俱增,从而导致大众脱媒、追求高收益的理财愿望越来越强烈,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影子银行业务的膨胀都是由这种抗衡未来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理财行为而带来的资金成本上升的结果。本来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意图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居民债务负担以提升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意愿,但结果反而是双双收到压抑,更增加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落差,严重拖累了经济的复苏的步伐。
第三,全力过度集中在政府手里,反而增加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滋生了的现象。另一方面,资金软约束的问题又会导致地方政府过度圈地、过度投资的问题,留下了“与民争利”的不良印象,从而让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目前,反腐倡廉的整顿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过度依赖地方政府投资模式所带来的严重的后遗症。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从过去的“过度作为”退化到今天的“不作为”,使得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难以再发挥当年曾有过的提升地方经济活力的作用。
第四,由于政府投资的范围有限,直接获得政府采购订单支持的企业,往往局限在少数资源型垄断行业和从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国有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则受到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了很多关键性的商业订单,于是,它们将自己30多年打拼下来的产业资本转向了投资“稀缺资源”的金融资本。这种日趋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后续的转型和创新的效果。
第五,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型投资方式也严重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中国今天急需培育我们自己消费的环境下,大量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会因为空气严重污染问题而移居海外,这会导致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首先,“中国制造”的标准化规模生产模式要渐渐开始向“中国智造”的差异化服务业延伸。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学会用好人才的本领。要让大学生和海归人才充分利用好他们的语言驾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去开拓中国企业所需要的海外市场,避免国内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行为泛滥成灾。为了培育中国经济强国战略所需要的“人才红利”,今后我们更是需要依法治国,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好税收杠杆的激励机制,并创建更多像上海自贸区的商业平台,让年轻人的创业精神能够在上面更好地发挥出来。
其次,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争取海外市场的投资红利,以此替代出口红利受阻所造成的中资企业产能释放的压力,同时,为了提升我们自己财富管理的主导权和其安全性,中国的人民币也要伴之而行。这种新型的争取“全球化红利”的战略,也可以从和李总理最近频繁的海外之行中,和其他国家首脑所签署的投资合作备忘录和人民币互换协议中体会到。显然,金砖银行、亚洲投资银行、思路基金等都是这种全球化红利的转变形式。为此,中国自身的金融开放也会加快推进,以配合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战略。
第三,中国经济已不再是过去解决就业作为主攻方向的格局,没有必要再把所有的企业都“养起来”而刻意去搞“成本洼地”的资源补贴。今天相反应该为淘汰落后产能而培育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未来,中国企业、甚至金融机构的破产将成为新常态,它预示着中国市场正在通过这种“资源配置红利”的释放,让胜出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分享更多的资源(以前被劣质企业所占有和滥用),从而变得更有国际竞争力和健康的造血功能。这对改变今天中国股市的“政策市”格局,迎来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国民财富创造能力的“价值市”至关重要。
第四,中国“新常态”经济的最大看点就是政府职能转变所释放的“制度红利”。这将是决定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
不缺位,就是指政府要着力投资民生工程,缓解大众的“后顾之忧”,让企业所创造出先进产能有一个强大的市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