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创新的目的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2 15:39: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创新的目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思考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兴旺发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新技术产生的重要地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高校科技项目管理活动创新关系到知识创新活动开展效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如何提高高校的科技项目管理能力成为一项热点内容。

一、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当今时代是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要看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看其管理能力是否过硬,谁拥有了管理创新优势,谁就能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高校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源泉。高校不仅要有专家学者,还要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管理专家”,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是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也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系统要素的积极互动。系统要素主要是指学校各类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有关的机构,如各学校、院(系)、学科、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 服务、咨询)中心,及各职能管理机构等,也包括成建制的研究室和课题组。这些要素必须实现积极互动才能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这就需要科学的项目管理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科技项目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一直以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水平仍然不高。高校科技项目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简单直接的分配项目,却未形成综合、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落后,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术自由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也在信息化。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还需加快。所以,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设立更加开放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校科研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比较困难,必须打破束缚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充分激发高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内外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方面的优势, 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强调创新也不能放弃管理,只有加强管理建立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才能更好的激发创新。建立项目目标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立项―实施―结题三段式质量控制体制和机制,对于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追踪。科技项目运行机制要创新,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中介机构,筹建或合建高校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校科技研发项目并逐步进入市场,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完善分配体制创新。引入科研评价制度,从教学成效、科研绩效、成果产出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科研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将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岗位评定、各种奖励与科技人员的项目完成目标情况、获奖情况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挂钩,设立考核指标,量化考核体系,必要的还要在经费上给予配套或奖励。将管理与效益切实挂钩,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校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提升高校科技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大力推行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中来,在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最后的成果鉴定和验收、项目后续跟踪等阶段得到广泛应用。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信息源头是唯一的,但是信息资源是共享的,也就是要做到任何业务流程有关的授权人员都可以从指定的数据库中调用项目的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资源。

三、结语

科技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也是实现高效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要谋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管理机制,用创新的理念来管理科研活动,提高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另外,高校要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发挥科技项目的最大效益。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峰,王化兰.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74-77.

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赵晖(1973-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数据通信。(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基于信息安全加密与移动互联网的教室选排系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1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4-02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和指导中发现,参与项目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项目化不理想的地方影响了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课不容易项目化

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同时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然而,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出创新,虽然这些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但难以用项目的方式来贯穿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整体的意识观,总是让学生管中窥豹,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项目化不理想

专业选修课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深的理论,看上去就像一些知识点的罗列,如信息编码、交换技术等。当然这些课程是有主线的,但太长,课程开始学生对于这些还是感兴趣的,但很快学生就反映仅仅是在了解记忆一些孤立的、空洞的概念。教师由于没有机会亲自去体会生产实际,所以无法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所以这些课程的授课方法项目化不理想,影响了授课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课内实验孤立,课外试验项目化不足

目前,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实验,验证性的较多,设计性实验相对少,即使是设计性试验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且有实验指导和步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这些实验多为验证某个知识点或某种理论,实验大多是孤立的,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较差,这样就很难把多个小实验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大项目,也就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试验室,但是多是学生用于验证的实验,而由一个项目组来实施的基于现实的项目却不多。

(四)课程设计的项目化管理程度不高

当前,虽然课程设计一般都为一个小项目,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和预期目标后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这确实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所以整个的设计开发过程不规范,许多在生产实际中注重的环节反而在此不受重视,或者很多重要环节被轻视了。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参与过社会上实际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所以,对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指导与管理是有很大缺陷的,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重科研项目轻实践项目,学生参与度低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本科生往往是打下手,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并且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无法拓展自己的思维,并真正参与其中,并且以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除非是极优秀的学生,否则很难深入其中的,所以应当适当提高实践类项目的比重。

(六)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重科研轻实践,加之学校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导致了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生产实践项目,而这些实践类项目不仅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同样就学生方面来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认可,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构建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路径

在分析以上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的教育观念、教学与实践方法、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专业基础的教学要联系科研项目,按照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进行教学,并联系学科前沿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过去围绕教材和知识点的方法,要以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并且要加强学科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以此提高学生全局的认知和分析,能促进其创新的思维和实践。适当增加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把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成果应用到学生培养上。

(二)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增加创新性试验项目

由于在课堂上使用了完整的项目来讲解知识点,那么随堂的各个实验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项目分解出来的,这样做既做到设计性实验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之初树立全局观念,要讲解清楚这是个大项目,分解了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是一个实验,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验难度逐渐提高,最后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项目。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项目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做好创新实验的立项工作,在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基于项目的实验时,实验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与社会实际开罗项目,让有意向的学生能够进行项目化的实验。

(三)项目化管理的课程设计

就像个较大的设计性实验一样给出最后的开发运行结果绝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以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一般学生4~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中一位组长,由组员选出。成员之间以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方式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内协调管理和组间取长补短等。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学生们由被动完成项目变成了主动地组间竞赛,变成了你追我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此间鼓励使用灵活的小组内部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鼓励使用新的开发技术,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此种方式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综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项目、实训项目相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毕业设计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实际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密切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当前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毕业设计有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有结合教师社会项目的,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外以参与项目实训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实训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密切联系。这些项目也体现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紧跟新技术和新概念,与时俱进。

(五)完善教师的培养、考核与激励体制

教师是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直接引导者,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所以教师的创新能力、责任心和参与程度,都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兼有学术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所以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去教育科研机构观摩学习教学和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去校外的企业参加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这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缩小了高校与社会脱节的距离。此外还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奖励,一方面,在考核上更注重教师的教育和实践项目,在酬金上也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创新效果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

(六)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体系和项目立项制度

当前我校有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类如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有大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赛事,也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社团的形式来进行项目实践,如理工青年社团的教室选排系统的开发等。还有教师立项学生参与和学生自己立项的,但是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项目申报比例明显不足,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

这些实践和项目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都非常有益,但在学生自发的项目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好逸恶劳,只想要最后的成果不想付出劳动;或者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等;其中有非常多的学生因为其他的事情而中途放弃。所以要对这些活动加强督导和管理,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使这些创新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工作也要落到实处,用一整套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

开展基于项目教学和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得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经过项目化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优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面向社会都能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正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2]袁励红.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2).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2-0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如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清楚地了解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据此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科技创新路子。

一、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使项目实施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发展。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战略运用呢?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法。它是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又分布不均,比较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明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现象。合作创新战略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它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在合作方式上,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和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这种技术创新方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方法。信息战略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硬件配套不能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功能比较完备,操作简单易行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争取政府和各级的支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开发人才,培育人才。四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府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也在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逐步在全市形成政务、科技、金融、商业等不同行业、不同格局的信息网络。同时,要以科技频道为基础,建立科技知识普及平台,搞好科技传播工程,提高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三)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层面知识积累达一定程度后的突破和爆发,是通过引进外地先进成果、技术后,突破原有技术的更进一步提高;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指标。自主创新需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有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上求突破。要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化工、医药、生物等高新技术,注重成型技术的生产转化,引进开发一批基因药物、生物制剂、电子仪器、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车用超级电容器是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公司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环保电源,其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充电10秒~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功率密度高(可达500W/KG~3000W/KG,相当于电池的5~10倍)、工作温度范围宽(-30℃~+50℃)、环保节能(免维护,没有二次污染)等。目前奥威公司已申请超级电容器相关的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6项已获得授权。车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的历史空白。

(四)人才战略

项目管理方法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企业要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式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需要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向新的科技创新管理的模式转换,提高企业创新的科学化,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时间、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方法都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相信项目管理方法将对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晓莉,王克罩.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6).

[2]吕智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

[3]潘金刚,杜鹏程.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2006,(1).

[4]吴坤.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06,(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吴功德(1977-),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王晓丽(1980-),女,满族,辽宁绥中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31-02

当人类社会从史前社会开始,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迈向知识社会时,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中一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过程。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到现代的机器化作业,皆显示了科技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工艺、新的理念层出不穷。人类的生产生活在科技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而科技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快。故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时代的主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激发学生斗志、引导学生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的环境。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

一、在校本科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状

1.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高校教学越来越趋于“高中化”,把“考试”作为考核一个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主导性指标。当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根本没有学习动力,而且在大学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有课才去上、上课也不听、课余玩游戏。可以说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在虚度光阴,自己不但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而且对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十分迷茫。久而久之,那种懒散、空虚的心理便会滋长,这样就根本没有激情和动力去探索、实践,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3]

2.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理念认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创新”这个字眼虽说对于大学生而言不算陌生,但大多数人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对于其内涵,很多人还是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想出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子并完成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创新是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创新思维,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对该创新思维进行改正、再创新。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创新点子。

3.在校本科生缺少理论知识,难以创新

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一些理论知识,课后根本不会去阅读其他书籍,自然而然他们就不会想到主动去参与创新,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想创新就更难了。

4.缺乏有经验的导师,科技创新效率低

目前高校实行“大满贯”教育制度,[3]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们科技创新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高校也缺少有经验、有科研项目的导师。部分教师没有科研项目,这样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就会很少,四年下来真正能参与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的在校本科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人。[1]

二、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影响

1.科研项目对个人知识储备的影响

在课堂中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任何一项实践创新活动都不可能仅仅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往往比纯粹的书本知识复杂繁琐很多。因此,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在课堂中所学习的。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来解决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然而,完成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过程又与课堂学习过程不一样。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打牢基础的过程,完成科研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查询并且用实践来努力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相比之下,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比课堂学习的过程少了连续性,但由于它与实践过程相结合,能不断将学习到的较为陌生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甚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学习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桥梁,要求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加以应用。随着科研探索实验的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2]所以创新活动使我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法,拓展到更宽的知识层面,我们就有了科技创新的资本,就有了大胆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2.科研项目提高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大学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知识掌握得很好,动手能力却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在科技创新中有一部分科研项目则需要在开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所以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完成科研项目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再大胆的尝试,很多事情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更大更宽广的空间。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它们的陌生感。因此,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在校本科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2]科研项目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动手实践,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大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0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实现创新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目前,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而在学界,关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研究者杨海燕等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开拓大学生学习和时间空间、全面开放教学过程等措施;王春清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学习和总体素质的促进作用;金颖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李高扬、刘明广等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招生、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虽然以上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同思路,但大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而忽略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在目前高等院校中,科研实践的主要载体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本文提出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以科研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虽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都大幅度提高,但对于庞大的科研队伍来说,能够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还是有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为例,2011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平均资助率只有18.76%、23.1%、22.51%。因此,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源头上就保证了创新性,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合适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进入到科研项目中。创新是一种自主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因此,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发掘有兴趣、有潜力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电除尘器中采用电晕放电的相关理论知识,而这部分正是笔者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将这部分研究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课题需要,笔者吸纳了3名学生加入课题组进行和课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研,这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从其他的专业协会,如大学生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吸纳具有电子、计算机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加入课题组,从事某一特定方向的研究。

(二)以恰当的科研项目子项目形式吸纳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比,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第一次接触到科研,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从事相关研究,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一些针对性强、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容易完成的题目,而不能为了课题进度,盲目地将一些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科研任务交给学生,这样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大学生退出科研项目的研制,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大的科研项目下,教师应根据科研项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可行的子项目。这种子项目应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完成,同时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项目的负责人,其他学生各自担任小项目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则负责项目指导。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科研项目研制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敢想敢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科研项目和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且利用现有知识可以开展相关研究,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种科研项目的形式更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激发创新激情,锻炼创新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自主申报项目。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省(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科技活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项目研制中后,应鼓励学生以目前从事的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是一个提炼科学问题、锻炼创新思维的艰苦过程,因此,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全程参与撰写,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锻炼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撰写项目申请书。在此过程中,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实验方案等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国内外期刊文献、讨论方案可行性、认真思考,既独立分工,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合格的项目申请书。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织科研小团队,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出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申报热情。这相比纯粹的做科研项目更能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途径。

二、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包括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一方面,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但对于本专业的内在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存在着眼高手低、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新成立的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有限,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分配名额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吸纳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研制。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等的支持下,根据发挥特长、自愿选择的原则,跨专业、跨年级从各个班级、院科技协会选择了一批思路活跃、勇于钻研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触到了专业前沿的研究,激发了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水平,经过教师的指导、培训,将科研项目中一部分适合学生完成的研究内容交给学生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小组灵活搭配,以2~5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教师和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科研实践中凝聚起来。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以学院的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内容为基础,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大二学生为后备力量的大学生研究团队先后申请成功了“便携式智能味觉测试仪”、“手持式农药残余检测传感器的研制”两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Android手机的心血管健康评估系统”、“黄皮叶中黄皮酰胺的提取及对映异构体的拆分”等7项广西区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在广西区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多项成绩。由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时间较早,以此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人毕业设计被评为院级和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环境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科学与技术》《传感技术学报》《应用化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也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学院共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青年教师获得4项青年基金资助,而这4位青年教师都指导大学生参加了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为最终的申请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近几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各种赛事、毕业设计、考研、工作等方面都取得很好成绩,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取得长足进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厅级项目,并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二、三等奖,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因此,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力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青年教师“教研相长”,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海燕.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 煤炭技术,2012(7)

[2]王春清.浅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几点体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

[3]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4]李高扬,刘明广.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B14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课题(ZL230144)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一、概述

多年来,机械专业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缺乏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制人才的培养体系,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难以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前沿;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校学到的是较为陈旧的知识和落后的技术,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1,2]。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和弊端,结合多年来《机械基础》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工作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项创新大赛的经验,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通过本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服务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行定单式培养。该方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新型创新模式培养方案

1.一条培养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作品为主线,引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改实施,从第二学期起至第六学期止,做到案例教学的不断线,从第二学期起对机械类学生布置创新机械作品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必须满足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作品为目标进行设置。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思考、探索、积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作品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的支撑和有侧重点的课堂学习、资料查询、课外自学、金工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实践平台等环节,学生可在三年时间内逐步进行、逐步修改并逐步完善和完成自己的作品,第六学期安排“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形式上可不集中,全面检验本教改方案的改革效果,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2.两个教学调整。本方案的创建首先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两个方面的调整,要保证本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必须进行调整;将课程进行合理调配,学校部门间的互动,包括教务处、学院以及专业教研室等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达到新型培养模式的要求。

3.三个软件平台。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需求,一些传统的逐渐被淘汰的工程方法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中将逐步缩减,代之当前流行的通用的学生设计机械作品必须用到的软件:SolidWork、Ansys、Materlaber平台,用此类软件学生可快速进行作品仿真、结构设计修改、关键结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

4.四项改革措施。要确保本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辅以必要的改革,将进行四项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改革。

5.突出两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利用校工程实践中心自身的优势,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该平台可为本教改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人才培养的实战型特色。我校机械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在全国性的竞赛性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并多次获得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本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平时积累的机械创新作品通过大赛的检验,更加促进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实战的锤炼和完善。

6.重在导师引导制。本教改方案是机械类学生创新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抓好这个环节,采用“导师制”,即每名学生拥有一名导师,导师在专业介绍、项目的遴选、作品的选定、基础课程的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及作品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予以具体指导,使得方案的实施切实得以保障。

通过本教改方案的实施,将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学习理念的束缚以及设计场所和设计时间等限制,以创新作品为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为核心,以计算机三维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工具,以工程实践中心为实践平台,以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及三维数字化大赛为背景依托,将分散的知识点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孤立的、验证性的、模仿性的设计与独创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跨过时间和课程界限的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和零碎,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也使学生能够站在机械系统的高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引领现代潮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施方案

1.导师制度建设。本教改方案中导师制度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精心遴选导师组成为基础,在全学院范围内遴选,重点范围在《机械基础》课程创新团队骨干、往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导师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保障激励机制。

2.培养方案调整。根据本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旧的培养计划做出适当调整。总的思路,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总学时将与旧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SOLIDWORD作为主要工具贯穿全过程。旧的培养方案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安排在第五学期、三维SOLIDWORD安排在第六学期,而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正要运用CAD,却没学,用过了又再学,学生没有积极性,如此教学安排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学时,必须做出调整。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原理部分与大学物理知识点部分重叠,可适当缩减学时,而新增现代化的快速分析技术有限元和ANSYS课程。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拟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安排尽量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3.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不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切实加强《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方案着力于项目教学、教学模式、考试体系、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通过项目设计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将来适应企业环境奠定了基础。本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拟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本方案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平时作业增加专题论文形式。期末考试试卷由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方案的拟实施课程设计的改革,在第六学期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的要求通常在第二学期就布置下去,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留下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4.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开展以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管理学院为主,并面向全校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学校设置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创新教学团队,针对目前学校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融实训、实验、实习等课内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建设目标。基于该平台,开展制造类实训如金工实习和设计类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程类创新性实验、校内实习,工程设计制造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必将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高素质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我国基础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有创新性的作品更好地完成学业,培养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

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是建设银行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规范建设银行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是进行财务、会计分析的基础。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直接影响到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质量和效果。

一、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现状

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是1993年根据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专业银行要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化经营,逐步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约束方针的管理要求而设置的。此后,伴随着建设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拓,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多次修改。建设银行现有会计科目分设为两大类:

(一)表内科目:反映建设银行会计要素实际增减变化的会计科目。按科目性质分为4种,分别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按业务内容分为13种,主要为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及投资、信贷资金贷款、债券及贷款、政府投资基金及贷款、委托基金及贷款、现金及金融机构往来、业务、其他资金、所有者权益、损益等。

(二)表外科目:不反映建设银行会计要素实际增减变化,而仅用于反映各项登记备查事项以及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会计科目,如国库券收款单、开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科目。

以上两大类会计科目由总行统一规定设置一级科目。各省、市、自治区分行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总行统一原则下增设二级会计科目,但在上报总行时,须并入统一规定的科目内。到目前为止,共设有一级会计科目246个。其中表内科目219个,表外科目27个。

二、现行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一)适应不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需要

建设银行原有的会计科目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自身业务特点,即财政拨、贷款资金,负责国家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等特色而设置的。1993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四大专业银行传统业务界限被打破,业务互相渗透,建行财政资金业务也逐渐失去优势。为适应从财政职能向存款货币银行职能转换的变革,建设银行会计科目也作了相应的修改。而且随着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深入,新业务不断开拓和发展,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增减变化次数也随之增多。但就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仍无法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形势下建设银行经济行为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业务会计科目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性、系统性,有的甚至存在漏洞,如“内部往来”科目等,利用其在途时间差,搞绕规模贷款,无形中增加不少会计核算上的风险。

(二)适应不了中央银行实施银行监管的需要

中央银行为更好地实现职能转换,对银行业务实施有效监管,近期已制定了新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使各商业银行共同性质的业务,在不同银行中会计科目代号、名称、核算内容等做到一致,以统一评价尺度;同时也有利于规范银行业会计核算,避免违规经营和便于中央银行监管信息的归集和分析。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提供原始的核算信息可利用率低,其主要表现在现行科目核算内容与人民银行新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口径不一致,如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贷款类业务按长、中、短期划分。而建设银行贷款类会计科目则不分长、中、短,而按贷款类别或部门划分。每季向人民银行提供相关统计报表时,柜台一线会计人员则要按原始凭证和账簿另行加工整理后方可上报。造成原始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给违规经营、调账调表的行为以可乘之机,难以适应中央银行现行监管的需要。

(三)适应不了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在即,建设银行海外业务不断发展,海外分行纷纷设立。截止1999年底,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德国已有三家海外分行,在汉城、纽约、东京开设了代表处,行含分行已有1000多个。建设银行与外资企业、国外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业务往来与合作日益频繁,会计核算国际化已成为建设银行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总括反映,是会计语言的基本词汇,会计核算国际化首先要求会计科目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会计报表在国际金融交往中不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有碍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如建设银行现行会计科目设置中,不论是否为本行资产负债业务,全部纳入表内核算,具体表现为“委托类”业务。对于此类业务,从根本上说不属于建设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业务,仅属于表外业务或备忘性质业务的核算。由于科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降低了由此产生的资产、负债信息的可信度,造成外行难于看懂的情况,削弱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可用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惯例和通用原则,结合我国及建设银行的实情,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统一的,分类合理又很适用的会计科目,以促进建设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加速其业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四)适应不了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不断深化,新业务的不断拓展,相应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相伴产生。由于政出多门,使得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显得杂乱。同一性质的业务在不同会计制度中,所使用的科目名称不同,科目代号不同。如同为下级行存上级行款项,人民币科目为×××系统内存放”,而外汇科目为“××××辖内行活期外汇存放”。而有的是同一种会计科目名称,在不同行核算内容不一致。如“其他应收款”,A行除按制度核算正常内容外,还任意扩大其核算内容,如基建款挂账、绕规模贷款等。最终全行合并的会计报表则很难真实反映经营业务的全貌,更谈不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亟待科学设置全行统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界定其核算范围。

(五)适应不了统一电算化管理的需要

建设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在横向上要求本、外币会计,对公、对私、房贷、信用卡等实施统一的电算化软件。会计柜台实施综合柜员制,资金清算、会计统计报表等一条龙的大会计管理形式;在纵向上要求统一机型、统一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实现建设银行系统全国或全区大联网。目前,建设银行内部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分别有:对公会计、对私储蓄会计、外汇会计、房贷会计、信用卡会计等。由于每套应用软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不同、会计科目代号不同、电算化范围不同、数据集中的程度也就不同,为实施统一的电算化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六)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监测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规定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建设银行现行会计科目设置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会计核算无法准确、详细地提供信贷资产分行业的资料;不能及时提供各项资产、负债期限的分布和配比情况;不能全面提供某客户在本行的整体交易情况。风险管理信息的可加工性能差,就无法满足管理上复杂多变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三、建设银行会计科目改革的思路

改革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从建设银行业务发展目标出发,充分体现一级法人的原则,同时要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和国外商业银行通用做法,充分考虑我国中央银行设置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要求,制定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具体思路应该是:

(一)调整会计科目的结构和分类

会计科目可由原来分设两大类改为分设三大类,即表内科目、表外科目和备忘科目。

表内科目:可按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主要根据资金流向,核算建设银行的主营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同时也核算与建设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表外科目:主要核算建设银行日益发展的各种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这些业务是以银行自身的信誉对外承诺,在资金流动前并不构成建设银行真正的资产或负债,但却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建设银行开出的各种担保书,不可撤销信用证等。

备忘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是那些不构成建设银行自身的资产或负债的各类业务,以及仅用于登记备忘事项的科目。如:开行贷款利息、政府投资等委托业务,可从原表内核算转入备忘科目核算。又如“国库券收款单”、“重要空白凭证”等一些登记事项,原来在表外核算的,也可一并转入备忘科目核算。这样可简化表内科目核算,使表内科目能真实反映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

(二)本外币兼容

建设银行要发展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其会计科目不仅要全面反映人民币业务,如对公、对私、房贷、信用卡等业务,而且要反映外币业务。应将本外币业务纳入同一套会计科目中,以体现建设银行所经营金融业务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本、外币业务按币别不同,采用分账制核算原则,不同币种业务通过“外汇买卖”科目来调整各币种间的账务平衡关系。

(三)遵循流动性原则,将现有存款类科目名称重新定义

根据管理和统计的需要,存款类科目应体现不同所有制主体形式,不同的存款期限,按流动性强弱对会计科目进行排列,以准确反映各项资金来龙去脉及流动情况。

(四)根据资产、负债结构对应和风险控制原则,对现有贷款科目名称进行重新定义

(1)贷款应根据资金流向,分为短、中、长期贷款,与负债结构对应。对短期贷款可按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行业设置会计科目,以反映短期贷款行业投向,满足统计需要;对中、长期贷款,因风险性大应按贷款用途划分,体现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2)贷款类会计科目要较多地考虑风险性的要求,在深入考察各项贷款风险度的情况下,正确区分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除设置“逾期贷款”外,还应增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以重点关注此类资产风险状况,充分反映建设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

(3)对其他具有贷款属性且交易量大的业务,要专门设置相应贷款科目。如: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通过信用卡进行消费、提现结算已深入人心,而由此引起信用卡透支金额、笔数也日益增加。为具体、真实地反映这一业务开展情况,应将信用卡透支贷款从“其他贷款”科目中分离出来,增设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管理,增强对该业务管理的透明度。

(五)增设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

为适应电算化业务发展,以利于通存通兑等相关业务的开展,便于上下级行、兄弟行之间,银行内部资金往来的清算,有必要增设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如:“资金清算往账”、“资金清算来账”、“内部往账”、“内部来账”、“本行代他行通存通兑款项”、“他行代本行通存通兑款项”、“结售汇平盘资金清算往来”、“外汇买卖”等科目。这样可加强对这些业务的管理和细化,及时清算往来资金,减少乱用会计科目进行违规经营的可能性。同时也可减少“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的压力。对规范、限制该科目使用,及时清理应收应付款项、防止会计核算风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适用中间业务发展需要,增设相应会计科目

第8篇

木偶头的制作材料上选是樟木或樟木根。樟木纹理结构交叉细致,具有驱虫功用,不易蛀蚀,可保木偶头“长命百岁”。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木偶头也存在一些有待解Q的问题和缺憾。偶头在雕刻完成最重要的工序是“粉彩”。传统的粉彩工艺须先给它“打底”等过程:先把水胶加水加温稀释,然后控制温度和粘度,适时裱上丝或绸或绵纸。阴干后让胶水继续稀释,加入不同比例的海土。前后各刷三遍,根据情况再增补工序。由于工艺工序过于繁杂,历时太久,且经过层层刷粉土容易造成土层厚而不均,在演出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开裂。如果在全国各地演出,南北气温反差太大会造成开裂脱落,为了弥补传统偶头制作的不足,解放后,我团数代偶头雕刻艺术家在新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制作工艺创新作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传统木偶头的雕刻线条刀纹较深、角度呆板,要依靠数遍的粉刷和不断填充海土,不断地打磨整形,才能消除棱角,产生圆润感。如果遇到活动结构时,它需要留出补土的空间,这样使得结构无法精确紧凑,活动空间距离小,不能够活灵活现。加上偶头造型程式化、固定化,都使之不能够适应当今木偶剧题材广泛的需要和观众审美观的变化的需求。

泉州木偶头的传统形象有口、目单独活动的偶头。江加走先生创作的“白N”形象,才有三块组合成形的形象。传统木偶嘴巴活动是留住上唇,口缝中线到两边嘴角下到脖子前点,直线往下挖掉清空,形成直角空间。另外安装一块能够活动的下唇下颏,找中点插上轴,安装牢固就算完成。正面看有二条连接缝。这形象还未到完美,活动时轴线与造型的关系,就产生凹凸,又与肌肉外轮廓线产生不用步变化,从而产生变形的缺陷。这样的制作做“缺嘴”角色还算凑合,但用在“媒婆”角色就显然不够完美了。

传统偶头活动的眼睛用在“北”头能使人物有凶恶感和有变化感。但是由于传统粉彩工艺的关系,眼轮匝下肌厚度变厚而使活动量变小,加上提线木偶头有向下看的特点会产生舞台上表演活动不明显的缺陷。

“三块组合”的偶头即脖子、枕骨、头骨外壳到眉弓位、双边嘴边(脸)算一块。眼睛、鼻到上唇上齿、侧面到双眼外边角,直线向下算一块。下唇下齿下颏算一块。因为都是直线向下,不因形而变。因而形象完整性不足,破坏了外形的整体感,同时,由于内部安装是下颏嘴至下斗这块向上顶。从而带动眼睛和上唇活动。中间这块在制作时,背面双边留出槽位,中间一支竹轴穿到颧骨位固定。这样的制作方法使偶头的脸部表情活动无法一次到位,且有活动度不大的缺陷。

为了解决传统木偶头的雕刻制作方面的不足之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团以林聪权大师为首的偶头雕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摸索突破,取得了突破的成绩。

我们在反复研读剧本,精确理解剧情中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在剧中的情感变化。既重视形体的把握,又重视从形体上捕捉变化,细节处理创作出许多别具风采的人物、动物形象。仅举神话剧《火焰山》的偶头制型与雕刻制作为例加以说明。

《火焰山》的铁扇公主她第一场出场时是以大旦形象出现,既贤惠良母之温柔又带些富贵娇情之感。再次出场的铁扇公主要跟孙悟空打斗,这时形象则是采用了武旦的造型加上那双能眨动的大眼睛和长睫毛,让观众形象地感受到她刚劲、雄健、略带男儿气概的煞气。

孙悟空火眼金睛,双眼眨动让人感受到他的机灵和坚定。猴形嘴巴因形而作,活动幅度大,一动就有活泼调皮之感。耳中取出金箍棒使观众感到他身怀绝技能够说变就变,既可爱又有气势。

第9篇

关键词:慕课;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

一、慕课教学的定义及时代背景

1.慕课教学的定义

慕课(MOOC)是一种由主讲教师负责、支持大规模社会公众参与的、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视频授课、线上练习、互动交流、讨论等的新型的在线授课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信息时展下兴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美国的某一高校,一段互联网授课视频的,吸引了近200多个国家的16万学生的参与,真正将慕课教学的发展推向了。由此可见慕课教学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慕课教学应用到每一堂课程中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共享的实现,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质量。

2.慕课教学的时代背景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引起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慕课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相结合,能够使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得以有效解决,因而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慕课教学打破了传统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其将英语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以网络互动平台的方式更加直观、全面地展现出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起学生主动进行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慕课教学还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我国慕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忽视将慕课教学与现代化英语教学模式相结合

虽然慕课教学对我国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课程教学应始终走在学生前列,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时刻注意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架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成为慕课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然而,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忽视了将慕课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是孤立地进行单方面的教学,要么一味地进行孤立的知识传授,要么一直采取慕课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获取课程资源,极易促使学生仅仅倾向于借助网络进行视频授课的教学方法,而对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缺乏兴趣,不利于教师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课堂的交流性较差

随着慕课教学模式的深入,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大多都意识到慕课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去。然而,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高职教师忽视了慕课教学的灵活性特点,仍旧以传统教学模式安排课程教学,没有清晰地划分知识点,也没有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向学生一一阐述,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性较差,学生缺乏灵活选择学习的机会,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促进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3.学生缺乏自律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慕课学习能否持续有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责任意识。慕课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这种以视频授课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为那些渴望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但与此同时,受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以及语言等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对同一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教学方式是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习惯于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普遍认为只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提高英语成绩,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自学的意识,缺乏学习的自律性,极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深刻记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式

1.将慕课教学与现论教学相结合

慕课教学作为能够将抽象的英语知识借助网络平台以视频授课的形式更加直观、全面地展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孤立地进行教材知识的讲授,而忽视慕课教学的作用,或是只注重慕课教学,而不注重课堂教学,都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对此,将慕课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极为必要。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互动交流性

慕课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灵活选择学习的机会,增进课堂的互动交流。这就要求各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慕课教学的重要性,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借助网络互动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感官教学的训练,以便促进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各高职教师还应采取慕课教学模式安排课程教学,并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点的详细归纳和总结,可采取录音或图片的方式,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展现出来,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效进行文章的阅读。

3.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英语,没有形成必要的自学和自律意识,不利于开拓思维,促进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鉴于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各高职教师在使用慕课开展教学的同时,可采用调节阅读氛围的方式,将英语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逐步渗透出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口语、阅读等技能的分类培训,以便促进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掌握。此外,各高职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以及不同行业的英语阅读习惯,设定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探索出学习英语的技巧,并牢固掌握更多关键的英语知识点及难懂的词语。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慕课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营造英语阅读氛围,以便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律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