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3 16:53: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新会计准则良性互动国际趋同决策有用观

今年2月15日,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此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1.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

Williamson(1986)认为多元化企业或集团公司通过内部市场融资可以减少信息搜集和业绩监督造成的交易成本。由于管理层可以获得详细的内部经营信息,这与从外部获得的信息相比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更全面和具体得多;在集团企业内部也不存在商业秘密问题,节约了这部分成本;各部门间争取总部划拨的投资资金的竞争,将能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王建军(2006)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体现在:节约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使侵蚀股东财富的管理活动降低到最小限度。当外部资本市场处于不理想的状态时,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以在承受初期亏损和增加资本方面促进新的市场进入。

Myers和Majluf (1984)论述了企业的多行业兼并是为了克服其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当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严重到某一程度时,企业通过兼并可以建立其内部资本市场。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起内部资本市场,避开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Hadlock et al,2001),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公司经营的风险。

但仅仅具有较高质量的廉价信息并不能完全保证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Gertner等(1994)和Stein(2000)指出,内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还体现在:(1)内部资本市场优于外部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司经理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因而有动力去合理配置公司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2)内部资本市场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即公司经理与项目投资者对于投资项目的信息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因而,多元化公司的CEO对于公司部门的前景有很好的信息掌握。(3)多元化公司的CEO能利用较高质量的信息来跨部门地做出增加价值的资源再配置,即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做出积极的优胜选拔。即拥有控制权的公司总部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里重新配置公司的稀缺资金,从而增加公司价值。他认为公司总部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事业单位的资产作为抵押融得资金,然后再分配给其他事业单位。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出资者(如银行)则不能通过从事“挑选胜者”的活动来增加公司价值。Stein(2001)进一步指出,内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企业内不同分部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外部资本市场则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

姜付秀和陆正飞(2006)认为,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许多前提条件。在一个发展机会很多的市场条件下,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公司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公司通过多元化形成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对公司的资本进行配置,降低了公司对融资成本较高的外部资本市场的依赖,其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保障和资本成本都将远远低于专门为了发展一项业务而成立的专业化公司。

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会计和审计技术还不成熟,项目经理很容易从项目收益中获取私利,所以单个项目就很难吸引最优水平的融资。这时,内部资本市场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总部为追求自身私利,自然会把资源在项目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从这方面看也能够起到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作用(柳士强,2006)。

2. 内部资本市场呈现的低效率

Shin and Stulz(1998)发现,多元化公司总部对各部门在总体上是相似的,并没有体现出在效率上的差别对待。因此,他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在部门间合理分配资金的作用,而且,多元化公司中某一部门的投资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资金,而不是其他部门的资金。他们发现多分部企业的总部习惯按业务分部的资产或现金流的规模比例来配置项目投资资本。这种“粘性”规则将加剧一些业务分部的投资不足和另一些业务分部的投资过度(卢建新,2006)。

一些实证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更多地表现为低效的资源配置。发生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的原因有多种,如多元化公司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资源的灵活配置造成的部门经理激励缺失(韩忠雪和朱荣林,2005)。除了这些,部门经理还常常通过寻租活动,来达到保护自己和提高谈判地位的目的。这种寻租行为或者活动显然干扰了公司经理对于公司投资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损害了公司价值。王智(2006)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利,普遍存在母公司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内部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受到质疑。

曾亚敏、张俊生(2005)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动因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指出,1998-2000年间中国进行股权收购的动因在于滥用自由现金流而不是构建内部资本市场。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在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尚不发达、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收购后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对缓解企业潜在的与现实的融资约束都有积极的意义。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关系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但是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的建立,徒具虚名,无法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局面。部分民营公司由家族控制,公司治理更是形同虚设。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形式下,公司管理层的重大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此时,会计信息往往成为实现管理层特定目的的牺牲品。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这种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共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索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

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的形成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司治理有效性同时有助于公司提供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如果公司内部董事的比例过高,或者两职兼任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受到管理层的干涉,其质量堪忧。因此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如果是有缺陷的,那么根本无法保证公司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说,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是公司产生高质量会计心事的根本。

(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将关系到公司治理的完善。外部监管者可以从高质量的的会计信息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行使股东的表决权力,同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最够,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经理层是否称职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

二、公司治理缺陷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股权过度集中助长了控股股东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目前,我国公司的股权是非常集中的,一般来说国外持股超过5%的即为大股东,但是在目前我国,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比比皆是,因此控股母公司控制了公司经营活动由,而且母公司的需要成为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考虑对象。以资本市场为例,近年来,就存在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他们通过与母公司联手进行的利润操纵案例较多,通常表现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担保与互保、非公平的关联交易等来提供虚假信息。其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ST猴王,一个经营良好的上市公司就因为这个原因而频临破产边缘。在会计信息没有披露之前,投资者并未感知到公司存在问题,可见股权过度集中会助长控股股东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坡和生存空间

为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股东委托董事会制定能够激励高管的薪酬契约,通过给予激励性薪酬迫使高管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努力。由于董事会制定的薪酬激励的程度不足或者过度都会促使经营者提供出虚假信息,当激励不足时,经营者会隐藏利润;当激励过度是,经营者会通过虚构利润来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因此,激励不当也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一定的问题。

(三)资本市场的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可以决定一切,虽然这种论断有些绝对,但是环境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应为。利益相关者需要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形式自身的权力,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只能通过“用脚投票”来影响公司的应为,但这种行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可以通过股价来反映出来。当资本市场不完善时,投资者的行为无法通过股价反应出来,就无法体现出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治理作用。

(四)经理市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公司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经理人员的素质,在一个信息充分、完善的经理市场中,经理人员的声誉决定着公司经理未来的前途。因此为了维护经理自身的形象,获取良好的声誉,以利于将来能够获取更高的职位。这会要求公司经理尽心尽力的管理公司业务,提供股东的财富。这宗机制的形成要求一个声誉能够产生治理作用的经理市场。以国有企业为例,经理的聘用市场是受到管制的,因此经理人的市场难以发挥作用,也就促使经理人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获取个人的利益。

三、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举措

(一)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效能是股权结构的状况所决定的,公司股权结构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我们上面的分析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理论分析发现,股权结构的高度集中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即降低国有股比例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第4篇

0前言

从审计与会计工作的实践角度来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以及该制度能否得到完善的实施,能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直接影响,也就是说,一套完善的审计制度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反过来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也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带来积极的帮助[1]。在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这就让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1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背景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是进行融合筹备资金的主要交易平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定的机制对社会上闲置的资金进行收集融合,然后将这些资金流入到发展良好的公司中去,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机制会增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率同时实现对资金的高价值利用。健康的资本市场体制不仅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能对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规避。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标准的投资方向和高价值的决策向导,优化社会上闲置资金的配置率和利用率,使资本流向发挥更高的价值。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能真正体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果,从而帮助企业经营者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一目了然的分析,然后根据现状对企业发展进行相关决策和方案的制定。可想而知,如果会计信息出现质量不佳的问题,必定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之上的,两者“互惠互利”,共同为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体制做着巨大贡献。西方先进国家就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我国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未能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就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的影响进行综合的阐述。

2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的意义所在

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不仅能促进内部控制理论与会计理论相结合同时还能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稳定和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上述文中也提及内部控制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生产发展和资本市场建立的巨大影响,但是如果将内部控制与会计理论进行结合,在此前提下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会更高,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的影响可以对内部控制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推向一个新的进程。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对其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资本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可以将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高,优化市场闲置资金的配制,维护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从而促进我国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讲,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不仅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3.1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统一性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结果对于公司的总体财务报告能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尤其是当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更高的关注,企业的审计质量也相应地得到学界以及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趋向于越来越紧密[2]。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的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二者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着直接联系,但是,会计审计内容往往关联到财务报表所必须依赖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会计记账所必须参照的记账凭证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记录。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具有较高质量的审计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当质量不高的会计信息和质量不高的审计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够让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会遭到信息决策者以及投资者的深度质疑,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经营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若在另一种组合形式中,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和质量较低的审计就会共同拉动会计信息朝着低质量方向进行转移。这是由于部分公司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会采取将经济业务虚构化等方式粉饰报表,让原有的财务活动不能得到维持。所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质量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若要想将两者进行硬性的分离将极其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质量是彼此重叠、彼此关联的。

3.2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也存在冲突性

部分公司出于对自身某种利益的诉求,其提供的财务报告不能将投资者的综合信息需求作为披露财务信息的一个直接标准[3]。这种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披露工作不具体且不真实,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利益诉求也不能得到保障。这种情况也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审计质量存在冲突的具体表现。一般情况下,如果非标的意见比较多,那么就说明当前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仅仅依据这个现象并不能完全说明审计的质量高低。在财务重述的情况没有发生时,若审计师在工作中能够严格的依据审计准则来完成审计,那么提出任何类别的审计意见都将是无关轻重的。不过,会计信息的质量优劣会与会计信息及其准则的符合情况直接挂钩。也就是说,若财务审核人员能够根据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并给出了标准且无保留意见的一份审计报告结果,那么就能够确定会计信息已经得到了公允[4]。

4内部控制审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1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评价产生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关联之处。尤其是当前我国内部的控制审计缺失、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以及对于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度不高的市场大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被视为一种关键性的外部监督工具。通过对审计对象给予合规性且公允性的审计,并借助一种统一的评价体系能够让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变得更加真实有效。一般内部控制比较完善的优质企业,为了将自身与市场上的劣质企业区分开来,往往会主动地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来传递企业管理的高水平与高质量,从而获得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5]。

4.2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产生影响

通常,企业会通过建设与完善内部的控制审计制度来减少或避免外部审计师出具的消极审计意见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这对于企业管理层原本对信息披露所具有的主观影响带来了有效的控制作用,还可以从根本上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下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与国外社会存在很大差异,国内的资本市场在运行上不够健全,对投资者的保护度也非常低,企业管理者往往面临只是很小的诉讼风险。久而久之,企业管理层就会挑选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来进行披露,这种做法大大破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导致市场难以真正确定企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度。

4.3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环境产生影响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需要改善的是内部控制的大环境,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这里说的内部控制环境其实指的就是管理者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对控制工作展开有利的氛围,这主要归属于企业文化层次,通过影响企业员工之间的思想与行为,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意识与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提高员工的主体性与自觉性,甚至还会扩展到内部控制因素上面去[6]。

4.4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备性产生影响

建设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这套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主要就是将输出的信息返回来影响到信息的具体输入方面,继而在对信息的二次输出产生作用。其中,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体系的输出部分,相应的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输入部分,根据控制系统的各种信息反馈,就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由此看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显著联系,会计信息若是离开了企业控制系统将难以发挥出作用。

5结语

会计信息是一种性质非常特殊的企业附属产品,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契约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所在,会计信息在沟通委托人与人的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了一部分企业对于财务进行舞弊的案件,敲醒了人们的警钟,让人们得以意识到只注重企业财务报告本身是否可靠,而没有完成契约执行时的实际效果监督是不可行的。所以,企业需要运用囊括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内的多种控制手段,才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屈颖.基于内部控制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195,197.

[2]卫真.关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基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视角[J].山西财税,2018(11):61-63.

第5篇

关键词:经营业绩、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

一、引言

Bushman和Smith(2001)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根据BS的思路,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及“会计信息是否通过它的治理功能影响经营业绩”等命题进行检验。BS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别研究基础之上的,而本文的研究是在微观(公司)层面进行初步实证检验。BS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但并未涉及经验证据,而本文将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对命题加以初步的检验。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BS指出,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存在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引导资源有效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业绩;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资源产生错配,降低经营业绩。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Habib(2008)认为,财务报告是资本提供者了解经理层绩效信息(可验证)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促使其进行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决策。张宗新、杨飞、袁庆海(2007)则直接检验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直接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基于以上的文献和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即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通过BS提出的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三个途径(图2),本文认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经理层投资好项目、远离坏项目,以及阻止经理层侵占股东财富的公司控制机制,有助于股票市场信息积累和监督功能的实现,从而会计信息具有治理功能,能够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相关途径的框架,如(图2)所示。Bushman(2004)的研究表明,所有权集中度、董事和经理层权益基础激励和外部董事的声誉同盈余及时性呈现反向关系,这表明会计信息已经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崔伟、陆正飞(2008)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上的文献都表明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 二 )变量的选取 本文将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等级(考评等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因为这一权威机构评级指标较为客观,容易被人接受。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虽不仅限于会计信息披露,而是考察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情况,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占最主要地位。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选用盈余质量作为替代变量,但学术界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测度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因此,本文选用深交所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等级来测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可行的。深交所对上述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4等,本文对之采用赋值的方法,分别赋值0(不合格),1(合格),2(良好),3(优秀)。在经营业绩的指标选取上,考虑到中小板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的差异,认为中小板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描述公司经营业绩,即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市场表现,并分别用销售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以及基本每股收益(元)作为替代变量。本文选取成本来度量公司治理水平。BS认为,成本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乘积项反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本文假设2主要观测这一乘积项系数的显著性。关于成本变量,采用Singh and Davidson(2003),肖作平、陈德胜(2006)的做法,选取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度量成本。公式如下:

公司治理水平=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考评等级

(三)样本的选取本文经统计检验发现,深交所对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较高,均为优秀或良好,即信息披露质量差别不大,不能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而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差异较大,可以有效检验质量不同的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我国中小板2004年5月27日正式启动,启动后前两年上市公司较少,信息披露不全,并且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截止到2008年,于是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共572家(2006年102家,2007年198家,2008年272家)作为样本,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剔除:按照研究惯例,剔除了ST、*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有着较大差别,本文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参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得到样本565家(2006年100家,2007年195家,2008年270家)。

( 四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巨灵金融数据库研究报告终端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深交所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0)、合格(1)、良好(2)和优秀(3),(表1)为2006年至2008年度的考评情况(剔除ST、*ST、PT类公司)。(表1)中,下列为属于该信息质量等级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列为其所占年度公司总数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信息披露水平较好,处于信息披露良好等级的公司是主体,所占比例较高(68.50%),评级均值为1.95,不合格公司较少(0.71%)3年一共只有4家公司。

( 二 )相关性分析本文运用SPSS16.0应用样本对所提假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由于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每股收益EPS,于是本文选用每股净资产BPS作为表征市场表现的变量。由(表2)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不相关,即假设1不成立。会计质量通过公司治理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销售净利润(盈利能力),而与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相关性不显著,即假设2只得到了部分印证。原因分析:在样本统计中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还比较少,披露的数据也不是很全。中小板市场在2006年还处于建立初期有效性较差,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体制等均不完善,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度不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由(表3)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市场表现在5%的水平上和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不强。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了公司的市场表现,而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公司治理在5%的水平上显著增强了公司的市场表现,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影响不显著。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公司市场表现产生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部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水平有促进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的市场表现。2007年的实证数据部分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具有发展潜力、高风险的高新科技公司,在上市初期一般盈利状况不佳,管理层和投资者更加关注他们市场表现,因此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促进公司的市场表现。而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所处行业、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正式施行,由于会计处理和编报准则的调整等原因,可能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一定的波动。但与2006年相比,信息使用者开始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说明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理性,市场有效性有所提高。

由(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1,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管理当局可以加强对上述公司的监管作用,完善公司治理。而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又是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基础,于是得到以下结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司治理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008年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中小板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市场的监管为主,不同于主板市场以公司本身条件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中小板市场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已相对健全,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并通过会计信息来完善公司治理,从而促进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开始趋于理性化,更加关注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作出理性决策。表明2008年的中小板市场,较前两年更加有效,市场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经过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对财报使用者和市场的影响已趋于缓和。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高质量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业绩的某些方面,这就为研究会计信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如何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本文将BS建立在国别或者行业基础上的研究扩展到上市公司这一微观层面,并提供了相关的经验证据。首次应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现我国中小板市场有效性正逐步提高,信息使用者开始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市场正逐步趋于理性。

( 二 )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公司业绩和市场发展情况,为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管理当局应当加强信息披露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有效性,增强投资者理性思维,使整个市场逐步趋于理性。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中小板市场作为创业板的雏形,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中小企业融资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当局应当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充分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小板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于投资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来说,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有用性(市场层面),还具有契约有用性(企业层面),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契约各方提高了有关人业绩的相关信息,以保证各类契约的顺利执行,有助于衡量管理层的业绩。考虑到中小板市场的高风险性,管理当局应当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及考评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总之,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性的提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促进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完善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因此,必将有利于中小板公司发展壮大,为他们退出中小板进入主板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创业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丰富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4]S.P.Kothari,T.Z.Lys等:《当代会计研究综述与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篇

一、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内在动力:资本计量功效

会计准则用于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输,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充当信息变换器的角色,它可以将有关交易或事项的原始数据变换为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财务、成本信息。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基础性构件,其功效就是资本的度量衡,用以度量资本运动的健康状况及其成果。所以说会计属于一门计量的,会计准则就是其计量的标准。在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与资本全球流动所引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标准的全球化:一是商品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本技术标准的全球化。,在商品的技术标准全球化方面已是卓有成效,典型的代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的ISO9000系列,任何希望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商品都必须遵循这些标准,否则将不具有国际市场的准入资格。然而,对许多企业而言,其产品的技术标准非常先进,可以通过国际市场;但其财务报表不是按国际通行的资本技术标准编制和分析的,而是遵循本地区、本国的会计准则报告,因而根本无法进行跨境融资。这就引发了关于资本技术标准即资本计量标准的全球化问题。作为资本计量标准的会计准则逐渐走向全球化的进程,是资本运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全球范围时所发生的必要沿革之一。资本计量的标准化程度总是与资本流动的范围相一致,当资本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时,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亦必须予以全球化。从这一意义上看,会计准则的发展中就是一部资本计量标准不断协调化、标准化的,会计世袭遗产的国际性深刻地映射了这一结论,会计与从来就是随着贸易活动的扩展而传播。

为满足资本运动、资本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需要真实、可靠、可比、透明的会计信息,从而为跨境的投资者、融资者以及跨国收购和兼并企业消除贸易往来、资本流动中的商业语言障碍。作为资本营运计量的会计准则实现全球一体化,还可以节省或降低为了理解财务信息进行换算、折算以及重整的交易费用,从而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之所以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政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就是因为作为资本计量标准的会计准则尚未实现全球化,从而割裂了国际资本市场。全球会计准则对于国际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正如新任IASC托管会(Trustees)主席Paul.A.Volcker指出,全球会计准则反映了会计职业界最好的想法,这些准则将不是最低的、一般水准的、单纯寻求协调的,凭藉它们具有最高的职业素质的长处,能获得世界普遍的支持;单独搞一套竞争性、敌对性的区域会计准则显得没有意义,其结果将是导致投资者花费不必要的成本去理解不同区域会计准则所造成的差异。

此外,会计作为商业语言不仅具有人类语言所具有的一般功能与特点,而且还同样地存在着语言翻译的不可译义性现象,单靠外币报表换算只能解决商业语言中的货币名称的转换,不能转换其的实质,因为两者的资本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外币报表换算只是用另一种文字和货币对其进行重新表述而已,而非重新确认与计量,重新表述后的会计数据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实质仍然不能被国际投资者所准确理解。比如,我国关于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允许将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价格作为入账基础,只是不确认利润而已,这与国际会计准则背道而驰。尽管许多人人为,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大同小异,但他们的比较是以所的条例来衡量的,而非建立在其本质精神的比较上。就像目前这两种准则在公允价值判断方面的不同,在整个准则体系中看起来只有一点不同,但这一点就决定了两者在本质上的难以真正趋同。因此,必须对因资本计量标准的不一致所引发的商业语言的不可译义性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会计准则全球化的主要障碍:经济后果

如前所述,会计准则的功效是资本计量,它本身并没有利益倾向性。然而,会计信息作为资本计量的度量结果,会对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产生,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其他人或团体的利益,被认为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尽管从实质上看,资本计量功效是会计准则的内在属性,经济后果只是它的外在表现,正如其它的度量衡标准一样,人为的调节可以使某些集团受益而另一些集团受陨。但自20世纪70年代斯蒡芬。泽弗提出经济后果学说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会计准则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执行会计准则所输出的会计信息作为资本市场的控制工具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执行会计准则所输出的会计信息具有对财富的分配功能。

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第一方面(即宏观经济后果)看,全球会计准则在总体上是一种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通过统一跨国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标准和质量,有助于降低现代国际资本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然而,在现行的国际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下,尽管有诸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这样的机构积极推动全球资本市场监管标准的一体化,但是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基于主权国家政府行为的产物,带有浓厚的经济管制的考虑色彩。各国政府通常从化程度、通货膨胀率、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文化传统等方面考虑会计准则全球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将会计准则建设纳入国家宏观政策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协调活动面临“众口难调”的境地,大大地延缓了会计准则全球化的进程。事实上,各国政府对会计准则全球化的经济后果的考虑,是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下“市场的无界与政治的有界”这一对基本矛盾的体现,强调会计准则的本国特色表明的是人类目前仍然未摆脱自由的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家经济监管相结合的这一理念。因此,会计准则全球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后果问题也许是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政治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否则就难以真正产生像全球会计准则这样的全球性治理机制的有效工具。为避免这一缺陷,目前许多国家在信息披露一体化上采用了如下两种变通方法:一是相互适用(Reciprocity)原则;二是普遍适应(commonality)原则。前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其监管体制较为相似、经济依存度较高,在这些国家之间可以相互承认对方国家监管体制下的信息披露标准,如德国政府就曾向美国提出“相互承认”的建议;后者是指在不同的国家这间针对具体的、关键性的一些问题而制定统一的标准,其参与国家都要根据这个标准修订自身的规则,如欧盟所的第4、7、8号指令。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宏观经济后果使得全球会计准则要在区域会计准则协调化的基础上曲折前进。

从准则后果的第二方面(即微观经济后果)看,会计信息被广泛地于收费管制、税收征纳、债务契约和经理报酬契约,因此作为会计信息加工标准的会计准则对不同的相关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那些可能会承担会计准则不利经济后果的利益集团,必然会干预或寻求各方干预准则制定,迫使准则制定机构改变可能对其不利的准则规定,从而使他们通过会计寻租活动获得非生产性利益。这种对准则制定程序的广泛关注就直接发轫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第二方面,即会计准则的财富分配功能,从而使准则制定成为一种程序。准则制定的政治程序性质,使得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在准则全球化上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左顾右盼。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基于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

三、我国应如何对待全球会计准则的未来

重组后的IASC在章程上所规定的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会计准则,这套准则将要求在财务报表和其它财务报表中提供高质量的、透明的且可比的信息,以帮助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的执行。(3)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得到高质量的趋同。

显然,重组后的IASC在目标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在立场上和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992年老的章程所表明的目标在总体上还只是“协调”(Harmonization)的思想,即: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2000年新修订的章程中有关目标的表述却有了革命式的嬗变:明确界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将是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具有强制性的单一全球会计准则。它第一次在章程中使用了“全球会计准则”这一概念,而且指明这一全球会计准则是具有强制性的、可实施的,这表明IASC在战略上已经从协调到标准化甚至统一化的倾向。(2)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表述上也显得很自信:国际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可以提供可比的、透明的和充分反映的会计信息。(3)强调了国际会计准则应该得到严格的应用和执行,不允许偏离曲解。这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1992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国际会计准则不同于当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劝说相关的机构(主要是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好处”。这里隐含了这样的一个推定:IASC自己就认为有可能因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而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4)正式提出了“趋向”(Convergence)的概念,趋同就是标准化、一体化,亦即无论交易或事项在何处发生或披露,其会计处理和披露应该是相同的,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一致的会计处理。

第7篇

关键词: 审计师 选择问题

一、引言

在新兴资本市场上,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导致大股东强控制能力,大股东能够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等手段实现掏空,企业内部没有董事会约束,外部没有接管市场,小股东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在大股东利用所控制的企业再控制下级子公司时最终控股大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不一致时更为严重。理性的小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预期到最终控股大股东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其利益,因而会选择折价购买或不购买该公司股票,导致公司价值降低和增加融资成本,最终降低了大股东 价值。大股东(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引进监督或保证机制来缓解问题,使投资者合理确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护(Jensen and Meckling,1976)。Fan 和Wong(2005)也认为,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通过董事会和接管等机制难以得到减缓,审计可以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审计师之间的声誉不同,程度不同的企业如何选择审计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四大”享有国际声誉,一般认为比国内审计师具有更高的独立性,Teoh和Wong(1993)发现了四大比非四大提供了更高审计质量的证据。在国内,王鹏、王咏梅(2006)也发现, 中国资本市场更认同“ 四大”的审计质量。在弱的法律环境下企业一般需求低质量审计;在一个非常弱的法律环境里,选择何种审计师甚至无关紧要(Francis et al.,2002) 。DeFond, Wong 和Li(1999)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审计师独立性增强后许多上市公司转向聘请质量较低的审计师。然而,也有证据表明,在弱的法律环境下,审计师扮演着公司治理的角色,通过运用39个国家的样本数据,Choi和Wong(2004)发现,相对没有发行权益证券的公司,发行权益证券的公司要求更高的审计质量,这种增加在弱法律保护环境的国家比在强法律保护环境的国家更为明显。本文运用A股资本市场2007年至20009年的数据对我国A股资本市场上的大股东与小股东的问题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越有动机聘请的“四大”,大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高,越不倾向于聘请“四大”。本文采用了去掉自变量极端值,引入工具变量进行二步回归,将样本进行分组等三种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审计需求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 Backman (1999)的研究表明,在东亚转型经济中,企业的冲突并不能引发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控股股东缺乏雇用高质量审计的动机,他们甚至会雇用低质量审计以降低外部监督作用;并将这种需求不足归因于弱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以及家族企业中以关系为基础的交易和政治“寻租”行为。DeFond, Wong 和Li(1999)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发现审计师独立性增后许多上市公司转向聘请质量较低的审计师。李明辉(2006)以2002 年7 月1 日至2004 年6 月30 日这一期间沪深两市179 家IPO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建立在英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论对我国审计师选择行为的解释力并不充分。在公司规模、成长性、财务杠杆、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等反映公司冲突的变量中,仅公司规模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有显著正向关系,管理层持股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审计则呈倒U 形关系,没有发现成长性、财务杠杆与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关系的证据。然而,也有较多的国外研究文献发现了问题与审计师选择相关。DeFond (1992) 指出,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冲突的程度越高,人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就越强,公司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就越大。在研究了131个审计师变更的案例后,作者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负债水平的变化与审计质量的变化相关。CHOW(1982)认为公司聘请外部审计师的动机是帮助控制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用1926年165个NYSE和OTC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负债率、公司规模和债务金额与公司自愿聘任审计师的动机正相关。

( 二 )国内文献 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了问题与审计师选择相关的证据。孙铮等(2004)研究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很积极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促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去选择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且境外个人股股东更有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信息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影响更大。高强等(2007)研究发现,大股东占款问题越严重的公司, 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以发挥外部审计监督的治理作用。王艳艳等(2006)选定2001年至2003 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因变量为虚拟变量,代表高质量审计需求, 各企业当年被审计的事务所是“四大”(包括原“五大”) 或非“四大”时取值为1 ,否则为0。用管理费用与总资产的比例衡量成本,选用企业股权集中度表示大股东与小投资者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冲突严重的企业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并且在我国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审计质量需求增加会加剧,支持了审计需求的壕沟效应。另一方面,在我国,高质量审计确实能够有效制约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同时市场也能够识别企业的选择行为,并对此作出积极反应,高质量审计能够提高盈余的信息含量,降低成本。曾颖、叶康涛(2005) 研究了大股东持股比例、负债与独立审计师需求间的相关性,认为成本高、负债率高的公司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更高,且第一大股东持股与独立审计需求呈倒“U”型关系。独立审计师选择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控制力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聘请高质量独立审计师。王鹏、周黎安(2006)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根据2001年至2004年的中国市场数据,研究了外部审计选择与中国上市内部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产生的成本越严重,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较高的“四大”,这种关系受到地区市场化水平、“四大”所在位置以及再融资需求的影响,即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四大”所在的地区以及上市公司有再 融资需求时,“四大”所在位以及再融资藉求的影响, 即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四大”所在的地区以及上市公司有再融资需求时,上市公司的成本和选择“四大”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二阶段回归,我们发现选择“ 四大”能提高公司绩效以及降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大股东控制权增加会导致大股东掏空企业的能力增加,并且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越严重。而更高的现金流权会导致大股东的掏空成本更高,因而会与小股东的协同效应更大,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得以减缓。Fan 和Wong(2005)认为,在新兴市场上,只要审计师的行为被监督,审计师选择就会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刘峰等(2008)通过对2001年至2005 年度上市公司审计报备资料的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审计师挡住了至少313 家公司的配股企图,减少股市“圈钱” 约1300 亿元;制止至少182 家公司虚增利润、甩掉ST、PT 帽子的企图;将700 多家客户的违规行为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方式公诸于众,体现了审计师对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所做的鲜为人知的重大贡献。王鹏、王咏梅(2006)也发现,中国资本市场更认同“四大”的审计质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大小股东之间问题严重程度与聘请“四大”的动机成正比

( 二 )模型建立本文根据假设的实际情况,设立以下模型:

AUDITORit=a0+a1Vit+a2Cit+a3SIZEit+a4LEVit+a5ROAit+a6ZFPGit+a7YEAR1+a8YEAR2+a9INDU1+a10INDU2+a11INDU3+a12INDU4+eit

其中,AUDITORit:i公司第 t 年选择的审计师,当审计师为四大时取1,审计师为非四大时取0;Vit:i公司第t年最终大股东的控制权比例;Cit:i公司第t年最终大股东的控制权比例;SIZEit:i公司第t 年资产规模的对数;LEVit:i公司第t年长期债务占总资产的比重;ROAit i公司第t 年总资产报酬率;ZFPGit:i公司第t 年是否增发配股,如无发生则为0,发生多于1次则为1;YEAR1:当样本公司为2007年时取1;YEAR2:当样本公司为2008年时取1;INDU1:CSMAR库对上市公司行业分为6类:金融0001、公用事业0002、房地产0003、综合0004、工业0005、商业0006。本文剔出金融类上市公司,当公司位于公用事业行业时取1;INDU2:当公司为房地产行业取1;INDU3:当公司为综合行业时取1;INDU4:当公司为工业行业时取1。

( 三 )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上市公司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2009年为最近可获得的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在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当年上市的公司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得到4182个样本。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选择“四大”的平均数为0.0624,即在资本市场上,平均只有6.24%的公司选择“四大”。最终控股大股东的控制权最小为1.49%,最大为100%,平均为37.8825%。现金流权最小为0.24%,最大为100%,平均为31.5526%。从平均数来看,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差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再控制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从(表2)Person 相关系数来看,审计师选择与最终控股大股东控制权比例显著正相关,初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审计师选择与大股东现金流权比例显著负相关,不支持本文的假设,但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及控制变量之间Person相关系数较小。整体而言,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 二 )回归结果模型回归的2Log Likelihood为1268.477,Na-

gelkerke R2为40.5%。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现金流权比例系数为-0.036,与因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支持了现金流权比例高的企业不倾向于聘请“四大”,控制权比例系数为0.038,与因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支持了控制权比例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聘请“四大”,两个自变量的回归结果都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ZFPG的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当年增发配股的企业越不倾向于聘请“四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审计师在中国资本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 三 )稳健性检验去掉自变量V的最大1%样本和最小1%样本,回归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相似。C的系数为-0.035,在1%的水平上显著,V的系数为0.038,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文章简洁,本文没有详细报告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了假设。本文选用的工具变量为公司成立年数,上市年数,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收入增长率。公司规模用年末资产规模的对数表示,收入增长率为当年增加的收入除以上年收入。首先本文对V用C和上述工具变量回归,根据回归方程估计得到V的估计值VIN, 再用C对V和上述工具变量回归,根据回归方程得到C的估计值CIN,将VIN和CIN代入模型,2sls 回归的结果如下(表4)。从上述回归结果看,CIN系数为-0.055,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VIN系数为0.041,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在引入工具变量后,大股东现金流权比例仍然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控制权比例仍然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2SLS检验进一步支持了原假设。本文按照V〈50%,v>=50%分组进行回归 得到表5。其中,大股东控制权比例V小于50%的样本3136个,大于或等于50%的样本1046个。根据(表5)显示,在V〈50%的组中,回归结果与总体样本回归结果相似。C的系数为-0.035,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V的系数为0.048,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在V〉=50%的组中,C的系数为-0.031,在5%的水平上显著,V的系数为-0.0140,但不显著。分组检验从总体上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2007年至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4182个样本,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大小股东问题与审计师选择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越有动机聘请的“四大”,大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高,越不倾向于聘请“四大”。研究支持了大小股东之间的问题严重程度与聘请“四大”的动机成正比的假设。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的检验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审计师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且这种作用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基于中国IPO 公司的研究》,《财经研究》2006年第4 期。

[3]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审计研究》2004年第3 期。

[4]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5]王鹏、黎安:《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第2期。

[6]吴溪:《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若干特征分析》,《中国注册会计》2002年第1期。

[7]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会计研究》2005年第10 期。

[8]Chow ,C.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 : Size ,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

[9]DeFond M 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 s and Auditor Switching . Auditing ,1992.

[10]DeAngelo L.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11]Fan , Joseph P. H. , and T. J . Wong ,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

第8篇

汤萍(1981-),女,湖北人,初级政工师,管理学学士。

赵娜(1980-),女,河北保定人,初级经济师,文学学士。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流动性;波动性;非对称信息

一、引言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经营者是相互分离的,广大投资者并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赖于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就需要市场上的信息尽可能对称,投资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会计信息是核心信息之一,是广大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投资者接收的会计信息是经过一定程度粉饰的信息时,就会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现代资本市场中需要建立起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外提供客观规范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all和Brown(1968)开创了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序幕,并且证实美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能够做出反应,从而验证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并且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之后,Zeff(1978)提出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问题,使得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成为理论界和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对资本市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证券买卖价差和交易量上,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从理论上来说,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降低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改善市场上的风险分布情况,促进股票的交易活跃性,提高证券的交易量,降低证券的买卖价差。同时,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也降低了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和评价所耗费的成本和资源,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财务信息的估计偏差,这样也能够提高证券的流动性。

在实证研究中,Demsetz(1968),Copeland、Galai(1983),Glosten、Milgrom(1985),Amihud、Mendelson(1986)等学者相继研究发现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证券交易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Kim、Verrecchia(1994)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水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它们的股票是按照公允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因而会更愿意去投资该股票,从而增加了其市场流动性。Welker(1995)发现,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的买卖价差和债务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g(2008)运用新的信息质量测量方法,发现管理预测频率与公司流动性负相关,然而盈余相关性和应计质量与股票流动性的关系并不显著。Heflin、Shaw和Wild(2009)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后,股票的买卖价差和逆向选择成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公司能够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和做市商参与到交易中,提高股票的市场流动性水平。Bhattacharya,Desai和Venkataraman(2010)认为应计质量和买卖价差的逆向选择成分正相关,在盈余宣告前后,低盈余质量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股票的市场流动性较差。Katsiaryna(2011)选取NASDAQ市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作为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样本,比较研究了发生财务重述前一年、财务重述期间以及财务重述修正后一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流动性(采用买卖价差和深度衡量)特征,研究表明财务信息质量与股票流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张晨(2007),陈千里(2011)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利用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价差分解方法,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市场流动性是源自于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波动性

Barry、Brown(1985)发现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减少市场的波动性程度。Clarkson(1996)认为,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财务参数估计的精确度,降低股票收益率的预测风险,减少投资损失。Healy和Palepu(2001)指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和市场的波动性水平。Brown和Hillegeist(2003)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发现整体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采用季度、年度和投资者关系等整体信息的三个主要成分进行检验,上述关系仍然成立。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非对称信息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多学者首先会来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是否会引起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

Glosten、Milgrom(1985)等学者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Diamond、Verricchia(1991)认为提高公开披露的信息质量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股票流动性,引起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量增多,降低资本成本。Engupta T.K.(199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越高,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资本成本越低。汪炜和蒋高峰(2004),张宗新和朱伟骅(2007)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Leuz、Verricchia(2000),Verricchia(2001)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能够增加公司证券的市场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Ahmed、Billings和Harris et al(2002)实证研究表明,在有效契约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制约控股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问题。Bhattacharya et al(2007)认为,在财务报表对外公布时,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预期到相关的盈余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较低就会引起较高的逆向选择问题,即较低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会增加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Ball R,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159-178.

[2]Beaver W.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supplement):67-92.

第9篇

近年来,我国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关部门及会计业界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卓越努力。不容否认,中国会计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距离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近。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会计准则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问题需要作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很少,经验也很少。因此在许多旁门别类方面的差距还相当之大,所以参考国际经验是必要的。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这至少是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譬如金融企业改革上市,它关系到中国整体改革的大局。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出现了较多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不够,急需利用资本市场。应该说,中国银行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中国改革的成本,这是改革的代价。但是在金融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很多的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方面的问题。因此,金融企业上市比一般企业较为复杂,比如银行在常规贷款之外,还有风险和风险准备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会计准则仍可进一步完善,披露标准还要提高,要参照国际标准对金融企业披露提出要求。

可见,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准则的提高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二、为证券市场服务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目标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一种规范,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对此,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主体,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期望收益,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好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从而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好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有较高的准确度,以使使用者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有更合理的基础。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在我国,对会计准则目标的认识与国际上存在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再次是满足企业内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次要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观点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决策服务,为资本市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甚至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共同之处不多。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这三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满足外部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又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外部投资者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证券监管的需要,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2002年10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已超过121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左右,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全球化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

近10多年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速度逐步加快。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序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1997和1998年间,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俄罗斯及部分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透明度不高,会计和审计不可靠。其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要求这些国家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否则不提供支持。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视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会计问题,也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彻底的改革,以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不具备良好准则制定条件的国家使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中国证券市场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必须加强监管、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