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园对家庭的影响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3 16:53: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对家庭的影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校园对家庭的影响

第1篇

关键词:医院家庭一体化;重性精神病;不良事件;效果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国外的临床医学实际应用时间较长,此种护理模式在国外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科学管理模式,但在我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精神病科就诊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防治重性精神病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我院精神病科收治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203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文化程为文盲的共61例、小学学历的为59例、初中学历的有42例、高中学历的有62例、中专学历的有50例、大学学历的有30例。其中有63名精神障碍属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共有71例、情感双相障碍共有53例,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别有34例、37例、32例。精神病患者病程为1~29年,关锁时间为5个月~21年。

1.2方法 对该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和治疗,主要内容为通过培训精神疾病防治医护及工作人员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医院监护、家庭护理进行强化,通过对比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方案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有效影响

1.3评价指标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对患者的肇事肇祸率、家庭参与情况、病情好转、监护、服药依从性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学处理,并进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护护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标准化;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备案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进行综合管理;不仅要向患者陪护人员讲解康复护理方法,而且要强化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和培训;做好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和具体病案的管理工作[1]。第二方面是对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的实施,组织院方人员到街道居委会进行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将此类知识进行普及,在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重性精神病的预防。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建立详细的个人的档案,通过对电子技术表卡的应用,来进行患者日常的随访登记,并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精神病患者监管性数据库的简历与维护。医护人员每隔1~2d到社区康复站筛选登记的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并对所选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积极做好康复指导;最后一方面是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的服药护理和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信心的建立[2]。对于患者的服药护理,需要长期持续的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对患者的病情状态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达到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保持联系的目的;对于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家人应该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他的关心和在意,必须进行鼓励,这对重新建立其自信心具有关键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和患者共同制定日程表来建立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精神疾病具有长期、慢性的特点,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患者的家属适应角色,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3]。

本次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防治,具有有效的防治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对于临床重性精神病患者来讲,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持续服药,病情急性期或严重期的患者住院接进行系统治疗。由于此种疾病会造成患者及患者家庭较重的负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难以承担持续的临床住院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出现显著的间断性和非完整性,这就破坏了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不仅会造成病情会反复发作的情况,而且很可能出现表现无常,甚至会出现伤人、杀人等不良肇事后果。随着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的发展,不仅及时建立了针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额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体系,而且可以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出现不良事件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实施科学指导和宣教,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且对于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可为其争取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均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康桂霞.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2:154-156.

第2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和谐校园影响及对策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和社区环境共同努力,其中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展示校园文化、校园风貌的主体;学生个体出现了不和谐,将打破校园的和谐。然而,在当今的高校由于受校园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加之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产生了不少有不良习惯、不良思想等的大学生,我们称其为“问题学生”。这类的大学生诱发了一些校园的不和谐,正是这些不和谐,在不断加重学生家长负担、学校管理上的压力,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滋生着校园和社会的隐患。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就是在大学校园里,未能妥善处理自己在学习、工作、时候中的矛盾和压力,从而对学校和校园环境造成现实和潜在消极影响的学生。其特征为,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严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家庭,自己与社会环境关系紧张,甚至畸形。存在思想真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位或错位,信念扭曲。“问题学生”对校园环境会产生消极影响或危害性。一方面,他们自己有无法排解的焦虑、疑惑、郁闷、不安等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校园制造影响校园和谐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大学校园内“啃网族”,“迷茫、郁闷”族,“休闲族”,“厌学族”等的产生原因,一部分是中学应试教育下的一种人的思想的畸形发展,一部分是受校园、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使大学生逐步演化分层而形成的,他们都因自身内部、自身与家庭、自身与校园环境的不和谐而产生的。

首先,自身内部的不和谐。“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父母在教育中过份夸大和强调高考通过后将给他们带去的现实价值,忽视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建立和提高的教育,使得一部分学生中学阶段的信念全部集中到了文化学习中,每天就是文化学习、再文化学习;应该在中学解决的人生问题、思想问题、人格问题等都一股脑的堆积到了大学校园,升入大学后,大学教育和管理方式与中学阶段完全不一样,大学校园中存在不仅仅是单纯学习的竞争,还有逐步展示出其它方面的能力竞争,这时,这一部分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自身内部的矛盾不断冲突,使其内心深处失去平衡。

其次,自身与家庭的不和谐。“问题学生”自身与家庭存在着不和谐,主要是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结构的缺省(如:单亲家庭)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如:过份溺爱、教育方式粗暴、缺乏交流和沟通等),使得他们在上大学前就潜在着个性畸形,性格内向偏激,甚至心灵扭曲。他们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无法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家庭缺乏依赖和信任感,他们“漂游”在对家庭的期望和失望之间,内心矛盾重重,当他们带着这种与家庭的不和谐关系走入大学校园后,在逃离了父母的“控制”,后,极易引发他们在情感、品德、性格、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成为高校内的“问题学生”。

再次,是自身与学校之间的不和谐,一种是由于高考失利,很无赖无望的走进了自己不愿上的学校,在内心深处无法接纳现在的学校,总是沉浸在自己的高考失利的阴影下不能自拔,对学校认可度很低,内心深处在不知不觉的随时都在抗拒对学校的认可,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就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进一步的寻找学校不足点来支撑自己的观念,从而更深层次的加强了对学校的不认可,这样他们就会自觉理所当然的不学习,混天过日;另一种是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由于遭遇矛盾和挫折后,不愿意从主观上去找原因,总希望环境改变去适应他们,当他们发现,自己在遭遇矛盾和挫折时客观上有由于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着“瑕疵”而引发的,而这些学校的“瑕疵”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律是可以克服的,但他们不愿改变,进而产生对学校的不认同。他们在生活上、言辞上、举止上、喜好上、情感上都表现出小叛逆,表现出与众不同,个别的好惊世骇俗,标新立异,只追求自己爽的感觉,不关心同学,不关心班级,不关心学校,厌弃学校校园的主流和趋势,不以为伍,追求个人生活另类和激情。

三、“问题学生”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负担

高校内“问题学生”的存在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格格不入,已成为家庭、校园不和谐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打破宁静的校园和家庭的平衡,伤害到自己或他人或家庭。如:现在校园中“啃网族”,已成为大学校园学生荒废学业者之最,他们不上课,不做作业、不做实验等与学业有关的任何教学活动,每天上网打游戏,阅读网络小说、网络聊天等等,废寝忘食,一天吃一顿或胡乱填肚子,困了就地休息一会儿,总之他们离开网络就无法生活和生存。这样的学生是高校“问题学生”中的人数之最。还有“迷茫、郁闷”族,他们在大学校园内,由于受中学不恰当的教育理念所支配,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无忧,加之五光十色的大学校园生活,使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但现实的校园内又充满了竞争,身边同学取得的成绩令他们羡慕不与,这种心理矛盾不断的在发生冲闯,使得他们迷茫、郁闷,每天“机械式”的上课,混文凭,下课后就无所事事,畅想在无尽无止的、飘游不定的“混思”之中,即想上进,又缺乏信心、毅力和勇气;徜徉在自我徘徊中,他们失去方向而迷茫,精神无所寄托而郁闷,这一群体中一部分可以挣脱“迷茫、郁闷”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一部分会滑向“问题学生”的行列,学业荒废,成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包袱。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还有“休闲族”“厌学族”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时尚、前卫、很狂热很自我的追求个性,感到自己才是引领校园的风云人物,其实,他们在彰显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是内部的危机一种展现,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危机者。

四、对“问题学生”实施个性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个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在“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中,要依据教育本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使性情各异的大学生按照自身的本面目投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去体味大学生生活的多姿多彩,全方位的参与校园实践锻炼活动,实现“问题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并健康成长。

1.加强“问题学生”的个性教育,实现“问题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大学里的“问题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其个性完善和提升,这部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受到压抑和阻碍,因此,在大学教育环境应该从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完善和提高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充分肯定其优势方面,从他们的性格、气质、情感控制等方面开展循序渐进的训导工作,纠正“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利用因素,提高“问题学生”的基本素质,让“问题学生”走出自己与家庭、学校、自身不和谐的环境,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自信,树立人生目标。

2.为“问题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转化环境。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为“问题学生”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和克服其内心矛盾,开启他们心智,完善他们的人格,在转化教育过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使他们有时间、有机会、有空间顺利回归到和谐校园中。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4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激励引导;礼仪运用

目前,班级内单亲、离异、领养、留守的学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品行爱好、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对于这些同是教育对象的他们而言,我们作为教育者无法改变他们已经存在的客观家庭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后天人为因素去多方位、多角度、多视角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精神上的人文关怀――筑坚毅品格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虽然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种质的飞跃,但是他们的身心依然脱离不了幼儿期对大人的依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家人产生了厌烦和叛逆的心理,对家人来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家庭不完整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过校园生活。然而,家庭爱的缺失、家庭矛盾的激化、家长教育的偏激等会让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偏于内向,不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心理上的疏导以及品格上的良好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谈心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自信,也可以通过列举有关意志坚定的人和事让学生从中体悟他们的坚强品质。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学生的举动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从而形成坚毅的品格。如我班二年级的晟同学,一次早读课上,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地读书,他却在低声抽泣。当我问起缘由后,他说为什么他做的梦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在梦里教室很大很宽敞,教师对他很温柔,现在的教室很窄,教师也变得很凶。仅仅是这个梦的变化就让这个平时看着嘻嘻哈哈的男孩变得如此多愁善感吗?后来的谈话才让我明白原来是他的爸爸妈妈各自又找了新的伴侣,但却互相瞒着对方,而晟同学却知道他们双方的秘密。他生活在看似完整却支离破碎的家里,家人间的互相欺瞒让这个孩子心理产生了恐惧、孤独以致自卑。经过我的及时疏导,晟渐渐变得坚强、自信、乐观了。

二、学习上的激励引导――养勤奋之习

真正的快乐学习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是以教师的调动、表扬、激励为主,尤其是这些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让他们从小就缺少家人的关爱。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之爱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这些残缺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内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充实的校园生活可以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的不快乐。在转化特殊家庭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相当重要。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能够让这些学生收获知识带给自己的力量,从而让他们变得更聪慧。如一年级的宇同学,自入一年级以来上课时总是低头做小动作,作业潦草,成绩更是不尽如人意。下课的他到处疯跑,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我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幸福鸟”贴画奖励,而宇同学的光荣榜上总是好不容易得到几枚贴画,后又因犯错误而被撕下。后来,我刻意提高、加大对他的表扬,他果然抬头听课了。批改作业时,我会在他写得较好的一笔上画上五角星,并批注“这一笔真漂亮!加油!”我发现他的字慢慢地写得像样了,我不遗余力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他的字竟然越写越工整了。更神奇的是,他课下也变得文明了。

三、礼仪上的有效运用――成文明之德

品学兼优的人是人人敬佩的榜样。品学兼优也是学校寄予学生的厚望。这些来自特殊家庭孩子的品格也会因其家长素养的不同而品质各异。他们或自卑,或自负,或沉默,或桀骜不驯,或逆来顺受,有的会故意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却默默承受发生的一切不公以求息事宁人,还有的会屡教不改以示自己的不可一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才开始具有意义。我们把马氏所称的“低级需要未得到至少部分的满足情况下高级需要的不产生”的状况称为“需求缺省”。应用到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则表现为一类是自卑、疑虑心重,自私、嫉妒,行为上比较循规蹈矩,心理压力较大,不爱与人交往;另一类是逆反性较强,任性,行为放荡不羁,不守纪律。凡此种种都让教师意识到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如一年级的骏同学,他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父母言语的不文明导致这个孩子也脏话连篇,以至于其他的同学非常不喜欢他。为了让他认识到文明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我安排他做学校的雅行小标兵。这是其他学生都想争取的,他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他每天的执勤中,他慢慢感受到了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和被人尊重的快乐。

第5篇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过度地溺爱和纵容,导致性格缺陷。

目前,我国在校高职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娇生惯养。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家长还继续娇宠和溺爱他们,甚至无视学校有关规定,满足其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二)片面追求智育发展,导致人格缺陷。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是片面地追求智育成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高职生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的缺陷,甚至出现高职生犯罪、自杀和自残事件。

(三)过分地失望与冷漠,导致偏执自我。

高职生大多是高考失利,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往往产生不良情绪,并把它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或者愤怒,或者冷漠。这都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

二、家庭教育缺失中高校的原因

(一)缺乏对家庭教育价值的认识。

家庭教育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的强大助力。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家庭教育问题,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要求学生家庭参与、辅助高校教育意识,更没有高校教育依赖、依靠家庭教育的支持的意识。

(二)缺少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有些高校几乎没有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而且有些高校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几乎都是被动的,有时是迫不得已的。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找家长,只有在高校教育无效或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心急火燎地找家长。因此,没有意识,没有制度保障,高校与家庭的教育几乎是脱节的。

(三)疏忽对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引导。

据调查,68%的在高职生遇到困难时首先联系是父母,但又有55%的学生不愿继续接受家庭教育。他们寻求平等,争取民主,家庭教育观念发生较大改变。高职生应有怎样的家庭观念,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环境,怎样正确在对待养育自己的父母,高校既没有这方面的讲座,更没有这方面的研讨的氛围。

三、高校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一)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营造重视家庭教育氛围。

高校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努力形成社会教育、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高校要切实重视家庭教育工作,确立“高职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高职生家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高职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家长提供和高校沟通交流的环境,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更有力地促进高职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构建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畅通家长与高校沟通。

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搭建家长与高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高校可建立如“高职生家庭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实施对高校高职生家庭教育工作领导与引领。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高职生家长聊天室”、“家校QQ群”等等,让他们与高校,与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能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及时地了解高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三)引导高职生正视家庭教育,尝试高职生反哺家庭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校园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市场,大力渲染我国优良的家庭伦理道德,积极营造尊重家庭,尊敬父母的氛围,引导学生正视家庭环境,正确对待家长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家长的能力与水平,扬弃地接受家庭的教育。高校还可尝试指导和鼓励一些有能力的高职生,用自己已具有的学识和沟通能力,以及现代的理念和人生态度去影响家长,改变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第6篇

[关键词] 消费 消费偏高 成因 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也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高校校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里的消费是指狭义的消费,仅指校园消费,是高校大学生对物质和文化的商品需求的满足过程。大学生消费偏高是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家庭成员的平均消费。近年来高校消费受到社会消费的强烈影响,大学生消费偏高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只有细致地去分析这些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对策,对当前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进行引导和限制。

一、大学生消费偏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消费偏高的社会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日益繁荣,产品琳琅满目,客观上为大学生高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国大部分居民已从温饱迈向小康,这就为高校学生的高消费创造了前提。从校园目前的消费水平也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其次,校园消费受到社会高消费的强烈影响。高校校园,虽然是“象牙塔”,是知识的天地,但它绝不是一块世外桃源,它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也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社会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影响到大学生。

再次,近几年大学生打工现象也日渐增多,打工方式的多样化和打工范围的广泛化使得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其结果必然是相互影响。社会上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的自发性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

高校与社会基本上是通过这三种途径相互影响的,社会上刮什么风,在高校就下什么雨,社会上兴起了高消费,校园自然消费不能低。

2.大学生消费偏高的家庭原因。大学生消费偏高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他们的一切开支都要由家庭承担。如果家人明确地反对学生的高消费,那么自然大学生的开支相对家庭总开支来说就小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家长不仅不反对子女的高消费,相反,他们的某些做法或言行却不同程度地鼓励了子女的高消费。其原因有二:第一,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很好的家庭,平时对子女就十分宠爱,有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对子女要求不严,即使简单的家务活也不用孩子动手。考上大学后,孩子离开身边,照顾不到了,生怕会委屈到孩子,就多给一些钱,让孩子在大学享受。第二,家长的虚荣心,也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家长的阅历比较丰富,也许尝过被人瞧不起的滋味,他们不想这一幕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按一般偏上的标准为子女提供生活费,再加之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还没有形成,互相攀比,这样大学生的消费标准就升高了。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自立精神比较薄弱,他们对家庭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也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甚至很多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辛苦挣钱就是为了给他们花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要求的。

4.部分大学生打工赚钱,也给高校消费提供了条件。从现实来看,凡是参加打工的学生,大都挣了些钱,他们认为,这些钱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所以花起来心安理得。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通过劳动得来的这部分收入,几乎都消费在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上,很少有人将这部分收入用在学习这方面的发展性消费上。

综上所述,大学生消费偏高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决定着制约着其他因素。

二、防止大学生消费偏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消费偏高虽然只是部分现象,但若不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恶劣的。所以,了解了形成消费偏高的原因,就必须找到解决它的途径和办法。那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消费心理。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形成“合力”。

1.对于学校。首先,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优化校园消费环境,创造健康消费的条件。

其次,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并适当地开设如何进行理财的讲座,养和加强学生的理财能力。

再次,学校还可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2.对于社会。社会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消费理念,遏制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对于家庭。对于父母而言,子女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而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更有必要,任务也更重。家长一方面应当对子女的正常消费提供资金,这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子女的消费情况有所掌握,及时纠正那些不应有的消费。

4.对于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但是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一定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访;家园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50-05

家访(Home Visits)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家庭建立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家访的独特作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会认真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准时到达儿童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并全面落实家访后的强化工作。本文整理了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访工作的相关信息,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我国幼儿园家访工作的平台,以帮助教师巩固和发展家园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家访的价值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纷纷指出,家访有助于教师、家长、儿童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有助于家园合作关系的形成。

1.家访对教师的价值

(1)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家长和儿童的家庭环境

家访是教师与儿童家庭间建立积极平等的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1〕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的特色和家庭成员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2〕

(2)有利于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活动

家访既能使教师从家长那里获得关于儿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许多信息,也能使教师对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进行评估,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指导儿童在家里的学习活动。〔3〕家访还能使教师全面地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深刻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在家里喜欢的玩具和活动,从而为教师今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打下基础。〔4〕教师可以运用家访获得的信息,设计更符合儿童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5〕

2.家访对家长的价值

家访能帮助家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保教活动,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6〕此外,家访还为家长提供了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家长能直接看到教师和孩子的互动,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正如Gestwicki指出的那样,家访能为那些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而不能来园的家长提供与教师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能为家长提供参与教育、观看教师和孩子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喜欢他们的孩子。〔7〕

3.家访对儿童的价值

家访使儿童感到很新奇,他们会很高兴地把自己的房间、玩具、宠物、兄弟姐妹等介绍给教师,家访还能增强儿童的自豪感,帮助儿童攻克入园难关。〔8〕特别是入园之前的家访,儿童可以在安全舒适的、有家长陪伴的家庭环境中去认识教师、熟悉教师,这能有效缓解他们日后的入园压力,〔9〕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4.家访对家园关系的价值

家访可以在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不仅能使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建立信任感,而且能使家园合作关系得以巩固,使教师与儿童和家长的友好关系得到强化。〔10〕

二、家访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家访的质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都会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解说家访的目的

如果在开学前进行家访,教师会通过电话、信函、便条等方式向家长解释家访的目的:使教师有机会和家长、儿童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儿童;〔11〕帮助家长和儿童了解教师,与教师建立开放的、友好的关系;〔12〕分享信息,解决问题。〔13〕教师如果在学期初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那么他们会通过入园教育等方式向家长说明家访的目的: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到家里去看看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14〕可见,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去家访,都会把家访的目的聚焦在儿童身上。

2.协商家访的时间

教师往往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便条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商定家访的日期和时间。有的教师会先让儿童把便条带回家,然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以确立合适的家访时间;〔15〕有的教师会提出几个家访的日期和时间让家长选择,使访问能在双方都方便的时间里进行;〔16〕还有的教师会先给家长发一封短信,说明家访持续的时间(如不超过1个小时),并列出几个备选的日期和时间,供家长选择,几天以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确定双方都方便的时间,并询问家庭的交通路线。〔17〕教师和家长协商家访的时间,既能使双方达成共识,也能使家长觉得受到了尊重,是他们在邀请教师来访。这样,家长就会期待教师的到来,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如果教师强行访问一个家庭,那么家长会感到紧张不安,这对家长来讲是很不公平的,对家园伙伴关系的维系也没有丝毫帮助。

3.商讨家访的地点

绝大部分家访会在儿童家中进行,不过教师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不得不更换家访场所。例如,有的家长害怕教师来家访,教师就会为他提供在其他合适的场所进行访谈的机会,会让其选择在校园、公园、游戏场、咖啡馆、教堂、社区中心等地进行沟通。〔18〕如果教师觉得不便于到某个儿童家里去访问,他可以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去访谈。〔19〕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不同场所来实施自己的访谈计划。

4.备齐家访时需要的物品

家访前,教师会精心准备家访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种物品,如儿童家庭住址的地图、儿童所在学前教育机构或所在班级的照片、学前教育机构简介的书面材料或磁带、儿童画画和写字的笔与纸、儿童操作的游戏泥、照相机等。这些物品为家访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物质保障,能满足教师、家长和儿童的不同需要。

三、家访的过程

1.开始环节

教师穿着大方得体的衣服,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到达,这就为家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进入儿童家庭时要彬彬有礼,热情地向儿童及其家庭成员问好;及时转换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客人,牢记家长是主人,服从家长的安排,接受家长的款待,如高兴地品尝家长提供的点心;〔20〕适时告诉家长自己打算停留多长时间,如在20~30分钟之间;〔21〕尊重家长,不对家庭环境表示惊奇,不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负面判断,客观地应对家庭的需求,真诚地认可家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22〕

2.中间环节

教师围绕家访的目的,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家长、儿童交流相关信息。

(1)从景物入手,和家长闲谈

教师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与家长就家庭环境中的景物进行简单交谈。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我看到你家门口有块菜地,这些菜是谁种的”之类的问题,然后认真倾听儿童及其家长说话。〔23〕

(2)从资料入手,与家长详谈

教师以视听资料为媒介,向家长传递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先把随身带来的书面材料、磁带呈现给家长,与他们讨论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独特的教学方法、儿童的特殊需要、班级的常规和游戏活动;再向家长描述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天生活,说明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能学会许多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4〕最后再向家长提出想看看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玩、和孩子一起聊聊等要求。

(3)从游戏入手,与儿童交流

当家庭成员在阅读资料或收听磁带、填写表格时,教师友好地与儿童交往:先把带来的游戏泥拿出来给儿童玩,再把带来的纸和笔拿出来供儿童画画,告诉儿童临走时要把这张画带走,贴到班级的展示墙上。〔25〕

(4)从特色入手,与家庭分享相关信息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倾听来了解家庭的特征、家长的特长和儿童的特点,促使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教师依据儿童的兴趣,把一些游戏、活动、图书引进家庭,使家长能开展亲子游戏、亲子共读等活动;教师根据家庭的条件,提出有关儿童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学习设备的一些建议,但不对家长指手画脚,也不对家庭环境作出消极判断,以免影响信息的获取和分享。

3.结束环节

教师注意掌握访问的时间,在15~30分钟内结束家访,〔26〕最长不能超过1个小时,〔27〕除非受到了家长的特别邀请,如参加聚餐会、生日会等。

在离开儿童家之前,教师会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和家长交谈儿童刚才所画、所写的东西,说明这是儿童绘画技能、书写技能发展的表现;二是给家庭留下儿童喜欢的一本书,提示家长读给儿童听;〔28〕三是给家庭留下学前教育机构的时事通讯,鼓励家长在家里学习和使用;〔29〕四是请求家长同意拍一张他们的全家福照片,日后可以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里;〔30〕五是邀请家长来园参观访问,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31〕和儿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社交技能和策略,达到家访的预期目的。

四、家访后续活动

教师在家访后,还会尽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致谢家长

教师及时地给家长写封感谢信,寄到儿童家里,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在信中,教师还会表达家访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以及所带来的愉快体验,并对家访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积极的评价,如看到了儿童家里的宠物,抱过了儿童的小弟弟、小妹妹,品尝了庭院里的西红柿等。〔32〕

2.引入活动

教师在接下来几周的时间里,会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以继续保持与家庭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家访中,教师发现一位家长有一技之长,在家访后教师就会安排适当的活动,邀请这位家长来和全班儿童分享才能;〔33〕在家访中,教师发觉一个儿童在身为地理学家的父亲的帮助下收集了很多岩石,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情,在家访后教师就设计了以岩石为主题的单元活动,鼓励这个儿童把家里有关的物品带到班级来,向其他儿童展示。〔34〕

3.评估成效

教师会适时地对家访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以考察家访怎样有效地加强了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的联系,自己运用了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如何为儿童设计更适宜的活动等。〔35〕

五、思考与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关于家访的看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重视家访的作用

家访一直是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但最近10年,家访的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据调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家访在幼儿园各种家园联系形式的重视程度排名中始终位居榜首,并遥遥领先,但到了90年代,家访的排名开始下滑,降至第三位,〔36〕到了21世纪初期,已经退至第八位。〔37〕这值得我们深思。美国学者高度重视家访工作,从教师、家长、儿童、家园关系这四个维度来看待家访作用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的家访工作,全面认识家访的作用,重视家访的价值。

2.教师要妥善扮演各种角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家访中、家访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值得我们参照,有助于我国幼儿园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在家访前,教师要扮演好发起者、策划者、协商者、采纳者的角色,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预设家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征询家长的意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在家访中,教师要扮演好客人、随从的角色,把自己视为儿童和家长的朋友,尊重家庭的文化,理解家庭的需要,不对家庭环境作出任何否定的评价,不喧宾夺主,不控制访问。在家访后,教师要扮演好致谢者、设计者和邀请者的角色,向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设计能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各种活动,热忱邀请家长来班级和儿童一起活动。

3.教师要全面提高社交能力

家访是在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为了使这种互动能够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是美国同行的一条宝贵经验。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全面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仔细观察儿童及其家长的行为、表情和体态语言。其次教师要提高倾听能力,主动倾听家长、儿童的话语,客观地判断家庭成员所传递的信息的真正含义。再次教师要发展提问能力,以便提出恰当的问题,打开对话的窗口,引导谈话的进程,得到充足的信息。最后教师要增强探索能力,开辟不同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提高激励能力,鼓励家长参与、支持儿童教育,促进儿童及其家长共同成长。

4.幼儿园要适当奖赏教师的劳动

美国学者认为,正像家访有许多优点一样,它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如费时、耗力,因此尽管家园合作关系的巩固能使教师受到精神奖励,但幼儿园还是要为家访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物质和精神补偿。〔38〕这种尊重教师劳动、维护教师权利、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嘉奖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因为我国幼儿园是以全日制为主的,教师白天都在带班,而家长又是以双职工为主,他们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和双休日在家,教师如果要去家访,就只能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又因为我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比较大,教师需访问的家庭很多,工作量很大,必然会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还因为我国幼儿园的儿童并非都是就近入园,他们的家庭住所可能离幼儿园很远,教师去家访时经常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因此,幼儿园不仅要表扬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而且要通过调补休息时间、发放车费、支付超时工资等措施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从而真正保护教师对家访的热情。

参考文献:

〔1〕〔6〕BARBOUR C, BARBOUR N,SCULLY P.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educating children〔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8:290-291,290.

〔2〕COUCHENOUR D,CHRISMAN K.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gether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188.

〔3〕MORRISON G.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8:483.

〔4〕〔10〕〔21〕BILLMAN J,SHERMAN J. 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 practicum guide〔M〕.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2003:217,216,217.

〔5〕〔7〕〔12〕〔15〕〔23〕〔26〕〔33〕〔35〕〔38〕GESTWICKI C.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2:234,227,230,230,231,231,232,232,234-235.

〔8〕ESSA E.Introduce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9:66.

〔9〕〔27〕〔30〕〔32〕PUCKETT M,BLACK J.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98,298,298,298.

〔11〕〔19〕〔22〕〔29〕〔34〕ELIASON C, JENKINS L.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63,63,63,63,63.

〔13〕〔16〕SPODEK B.Teaching in the early year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5:253,253.

〔14〕〔28〕〔31〕BEATY 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70,270,270.

〔17〕〔18〕〔25〕KOSTELNIK M,SODERMAN A,WHIREN A.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urriculum: Best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260,260,260.

〔20〕〔24〕WARNER L,SOWER J.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from 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M〕. Boston, MA: Pearson/A and B,2005:413,413.

第8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62-02

当前,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高校中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思想教育问题应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有效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让其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摆脱家庭环境的影响,顺利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根据笔者5年以来辅导员工作所掌握的学生资料来看,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自卑内向、敏感多疑、不善交际、沉默寡言、自尊心强、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脆弱等。当然,非单亲家庭学生也会不同程度表现出以上问题,但是单亲家庭学生则表现更为突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究其根源还应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突破。

1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原因探析

1.1 家庭变故

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而单亲家庭的不完整性则割断了父母角色的有效性发挥,从而影响到子女对自己、家庭、社会的正确认识,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有的家长因心生愧疚而加倍补偿,过度宠爱;有的家长因经济负担无暇顾及,忽视子女;有的家长则将生活的不满怨恨发泄到子女身上,视子女为包袱累赘[1],这类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通和缓解,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2 社会认知偏颇

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一定偏见和歧视。一方面,缺乏对单亲家庭的理解和宽容,片面认为单亲家庭就代表着不正常、不健康,往往避而远之。另一方面,又对单亲家庭抱以同情,同时夹杂着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2]。这种不良的社会认知观念容易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1.3 学校教育重视不足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虽属于特殊群体,但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辅导员老师往往关注点更多地停留在贫困生、后进生等学生身上。对于单亲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困惑等,重视不足,关注不够,沟通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的及时解决。

1.4 个人性格原因

较之普通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往往自尊心强而又敏感脆弱。“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3]。”这种脆弱敏感的性格也是产生各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2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探究了造成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原因之后,需要从家庭、社、学校、个人4个方面共同努力,积极促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

2.1 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环境形成正确认识,让孩子不因自己的家庭而尴尬难堪、自卑羞耻。同时注重教育方式的应用,宽严适度,杜绝简单粗暴。多和子女沟通交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爱和陪伴伴随孩子的成长,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乐观的良好品质。

2.2 兼爱包容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人们正确看待单亲家庭子女,多些关爱、包容和理解,为其营造宽松健康、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社会资助系统,对单亲家庭给予关注,使其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可通过社会义工等方式,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关爱,特别是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困境,能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保持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

2.3 学校教育

(1)转变认识,加强重视。学校特别是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在入学报到后应建立单亲学生档案,熟悉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开展谈心活动,保持信息的沟通顺畅,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效进行引导疏通。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开展各种心理学术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调查问卷等活动。既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疏导排除,并且可以形成同学间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

(3)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单亲家庭学生一般渴望家的和睦温馨、渴望关心爱护。班级、宿舍可谓是在校学生朝夕相处的“大家庭”,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爱心满满的班级宿舍文化,让身处异地求学的学生们得到心灵的慰藉,点燃家的灯火,让单亲家庭学生打破有所顾忌的心理防线,找回失落的完整大家庭。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学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班级宿舍集体活动,参加“下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深化认识,付诸行动,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加强自我教育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理性对待所遇到的人和事,甩掉思想包袱,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及时宣泄消极情绪,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努力成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大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社会、对家庭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

总之,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将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朱丽娟.单亲家庭大学生行为倾向对比及归因分析――基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4):101-102.

第9篇

“近几年,我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步下降,尤其是在校生犯罪人数,已经由2014年的15人、2015年的10人下降为2016年的0人,这个成绩不简单,真要为你们点赞!”近日,当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小学校长、省人大代表管晓蓉翻看淮安区检察院编写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绿皮书》时,对书中的这组数据赞不绝口。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区共有中小学在校生约12万人,作为检察机关,要想切实预防在校生犯罪,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寿祥介绍,在多年的实践中,该院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面三点”工作法,促进了该区在校生犯罪逐年下降。

“一面”,即关注全体在校生,注重普法的受众面。为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预防在校生犯罪,几年来,淮安区检察院坚持面向全体在校生,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拓展普法渠道,先后编印了图文并茂的《袋鼠博士讲故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手册》等普法读本,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分发;每年派出干警分赴多所学校,开设各类法制教育课不少于20场次;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主}班(对)会等平台,将普法教育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有机融合;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该院设计制作了“检察官寄语”、普法宣传海报等,在全区各个校园内悬挂张贴;为增强学校管理者的依法治校意识,该院检察长亲自走上讲台,定期为全区中小学校长开设依法治校辅导课……

在做好“面”上普法的基础上,淮安区检察院还特别关注在校生中的三类特殊群体。对涉案家庭的在校生,该院在办案别关注搜集相关在校生信息,及时采取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协调解决生活困难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因家人犯罪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对家庭监护能力不足的留守儿童,淮安区检察院成立了由二十多名女检察官组成的“检察官妈妈团”,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名单,与他们开展“一对一”牵手帮扶活动,定期以书信往来、电话联系、将他们接到家里做客等方式,给他们母亲般的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对涉嫌犯罪的在校生,该院专门制定出台了跟踪帮教制度,在案件办理期间,承办人和涉罪在校生及其家庭成员、学校老师建立互动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行为和情感状况,一旦发现不良苗头,立即进行帮助和矫正,确保他们不再违法犯罪。

“实践证明,这种‘点面’结合工作法,对预防在校生犯罪非常有效。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力争让在校生零犯罪记录继续保持下去。”淮安区检察院检察长徐承业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