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微生物学导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4 15:5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微生物学导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微生物学导论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 行为导向 时间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34-02

一、何谓“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是指学生全面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即引导学生通过行动(如动手的实践)来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这里的“行为”是探索性的活动和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并且这种“行为”是围绕特定目标展开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脑、心、手、口并用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获得一种认知方法。因此,在行为导向学习中,行动是学习的出发点、发生地和归属目标,学习是连接现有行动能力状态和目标行动能力状态之间的过程。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及策略

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师,对于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以及课堂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策略,一般不会看着“问题”而进行研究。何谓“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笔者认为是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授课行为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时间比例,比如一堂课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构成了一堂课“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分配比例,姑且称之为课堂的时间模式。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行动来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展示交流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理念,对教师自身的备课、上课,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型式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以统一的认识方式要求所有学生。这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思维灵性、张扬个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差异、智慧与价值差异性发展的教学活动。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生物学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前提,也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的时间依据。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对传统“一言堂”的解构,是现代概念下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是小老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时间模式及策略,就是从时空上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行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

三、“行为导向”教学的引导策略

“行为导向”教学的问题引导策略,是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的提高是经过不断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设计时,注重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这节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果这节课是要学生收集资料,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资料;如果这节课是让学生处理和解释资料的,教师就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和创读所提供的材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自行建构与表达等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努力理解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行为导向”教学的探究策略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设疑、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里,怎样做到使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对于没有课堂互动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入手,遵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追求统一的理解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指导。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比较困难,就先让学生进行“处理与解释资料”,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节内容,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案:教师首先对细胞核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把收集的有关细胞核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可用多媒体展示),接着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染色体和染色质到底是什么关系?②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有什么实验证明其功能?③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在这里老师做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的部分,学生只对“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证明这一实践方式是可行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和讲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理想。而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不仅理解深刻,知识点掌握牢固,而且给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风格的机会。

五、“行为导向”教学的任务策略

以任务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展示交流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取代教师解释性的“接受”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要求,而且学习结果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行动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就会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些学生常常进餐不正常,易引发低血糖现象”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可结合该节内容进行以下方案的设计,在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抽签:低血糖症状的表现――学生小组研究并以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问题呈现);医生诊断――学生小组以医生的角色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问题解决)。又如,关于生长素发现的达尔文实验之内容,可做如下设计:“达尔文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他是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的呢?现在老师需要你们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是当年的达尔文,你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现在将同学们分成六个组:一、二小组――验证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三、四小组――验证向光性与尖端有关;五、六小组――验证感光部位是尖端。要求大家:①用简图表示实验过程;②个人先自行设计;③组内交流;④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不仅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使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能力)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由教师的讲授所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学习机会,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而且学生是非常乐意参与、积极配合的,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挥了积极的教学作用。这样的课堂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精力集中,学习兴奋点高。任务导向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可见,“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设计、引导、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是主持人,学生也是小老师。“行为导向”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策略的能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推理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帮裕.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生物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实践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8,9(上):98~99

2 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 高等舞蹈教育 教学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有多所普通高校陆续开设了舞蹈专业,高等舞蹈教育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每年报考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成倍增长,全国高等舞蹈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尽管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开设多年,符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条件的教学体系却迟迟没有出现。近些年,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招生对象更是由中专生转变为以高中生为主,从教学反馈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照搬像北京舞蹈学院这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对以高中生为教学主体的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的自身条件还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不适合的,因此,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制定出一套符合生源现状的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体系。

一、教学现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主体展开。在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中,特别是近些年,教学主体逐渐发生改变,由原本100%的艺术中专的学生到如今80%―90%的普通高中生。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艺术中专的毕业生在逐年减少,而且使人们了解到伴随着“艺考热”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生选择报考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根据报考数据显示,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甚至是未来的一种趋势。这样一来,生源的“质量问题”成为让所有普通高校舞蹈教师头痛的难题。

经过5至6年的艺术中专学习的学生和几乎没有经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二者的基础条件相差甚远。舞蹈教师在面对以无基础的高中生为主的学生进行授课时,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专业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大多数院校仍按照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体系进行授课,众所周知,北京舞蹈学院是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其教材和教学计划是面向专业条件极其优秀的学生而制定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普通高校中以高中生为主体的舞蹈教育是远远达不到这种专业性的,如果一味地强求,无疑会造成教学中“拔苗助长”的现象,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最后只能达到“形似”而已。

对于这种现状,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引起思考,盲目地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是否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生源不同,培养目的不同,却采用同样的教学体系,这条路还能走多远?“舞蹈学生,是舞蹈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者。”①教学主体发生改变,教学体系也应当随之产生变化。如果延续旧有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吃力,教师也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学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将会一并而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体系呼之欲出。

二、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定位

针对大多数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对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避免在舞蹈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因缺乏自身优势而惨遭淘汰。

1.专业特色的建立

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生存的必需因素,它意味着独树一帜,意味着绝无仅有。面对着林林总总的高等舞蹈教育,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创不出自己的品牌,那将很容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里。

正如想到北京舞蹈学院就想到了“高、精、尖”一样,在同行中的出类拔萃就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品牌。而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而言,短短几年的专业发展史,特别是近些年生源的发展趋势,要想在大型的专业比赛中凭借学生实力取得好名次,在同行业中有骄人的成绩难度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就应甘于人后,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挖掘自身优势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

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与专业院校的舞蹈专业最大的不同是所处的环境,前者处在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大的教学科研环境中,后者则处于相对单纯的单一学科环境中。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可以依靠良好的综合资源优势,使舞蹈专业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科研领域对舞蹈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创新。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深入民间挖掘与收集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并对其加以研究整理,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编著适合本专业需要的、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同时也对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生源的特殊结构,普通高中生与艺术中专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以高中生为主的生源,文化素质要明显高于艺术中专学生。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的综合型教学优势,发扬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优势,不仅从舞蹈技艺上进行系统的学习,更要强调舞蹈理论文化的培养,打破对舞蹈专业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培养社会所需的普及型、大众型的能教、会编、能演、会写的综合型舞蹈艺术人才。

三、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在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对专业发展有了大致的方向后,应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所谓调整和改革并不是彻底地或否定,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生源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从专业型向综合型,从技术型向文化型,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开设、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本着以培养目的为依据,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符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自身需求的新型教学体系。

教育以学生为本,不同的教学主体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体系。传统不破不立,要敢于突破,并给予准确的定位。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在时代的洪流中定会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中国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

第4篇

摘 要 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文章较多,站在学生角度探讨如何配合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发挥主动性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拟从体育舞蹈技术课堂的教学特点出发,探讨学生积极性思维的特征,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可操作性的高效率学习方法。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学生 思维特征

一、前言

所谓思维就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舞蹈教学的实践经验证明,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一方面依靠多次反复的练习,另一方面需要动脑,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想与练”的高度结合,才能提高掌握动作技能的效率。

二、积极性思维应具备的特征

(一)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思维能力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重要界限,人因为具有思维能力,从而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正确琢磨动作要领,善于调动大脑去思考,反复去练习,才能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只在某个特定时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还不能称为积极性思维。积极思维的概念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坚持不懈的积极思维习惯。就体育舞蹈技术课堂而言,积极思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前心理准备要充分,要及时了解上课内容,预习教材,课前对不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课中要全面关注教师传授的多种信息,及时记忆,反复琢磨,善于思考,对于自身疑惑积极探索,寻求解决方法;第三,注重课后回顾与总结,做好课后复习工作,进一步反思与记忆学习内容。

积极思维的表现形式可用简要图形表示(见图1):

图1 积极思维的表现形式

(二)形成积极思维的方法

1.充分的课前准备。俗话讲,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思想准备得好,上课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前思想准备包含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了解、对新授动作内容要有基本理论知识的预习,遇到自身认为的难点要做标识,上课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同时回顾上次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前准备本次课中拟解决的问题;课外应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搞懂技术原理,消化理论知识。

2.及时记忆关键要领。讲解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应仔细聆听,做到边听边记。对于教师指导的自身不足问题,更要加强领会与消化,积极思考探索。不懂的问题,特别是关键的技术要领,要及时提出,主动取得教师的帮助与辅导。要完整听取教师的教授后再进行动作练习,切不可断章取义,达到事倍功半效果。

3.仔细琢磨错误原因。正确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其实就是不断消除错误动作的过程。动作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影响技能形成的重要原因。舞蹈动作难度越大,学生接受能力越慢,其动作技能形成的周期越长。不论学习什么动作,学生都应该首先在心中领会动作要领,通常把心中的领会简称为“琢磨”,这对于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十分重要。当然,心里领会了,并不等于就能正确完成动作,还要综合地、深入分析身体素质、舞伴配合、技术、音乐控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例如,如果身体素质跟不上,理解要领再到位,同样不能保证正确完成动作。

4.练习前应意念动作要领。《简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按要领完成舞蹈动作是舞蹈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训练前大脑皮层的心智系统对舞蹈动作要领理解与记忆的程度关系密切,所以,练习前意念动作要领十分必要。意念有助于动作要领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形成,也有助于正确控制身体运动。

5.观摩后要思考。观摩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观摩的目的就是为了思考,许多学生往往忽视观摩后的深入思考,常常出现“看后就忘”的不良现象。学生有很多观摩舞蹈动作的途径:观摩教师的示范,用心领会教师正确动作的关键讲解;观摩同伴练习的情况,分析对比,找出不足与可取之处,加强记忆;观摩视频与图解等。在观摩后,学生本人要联系自己的动作体验,分析与寻找自己在往后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使感觉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落实观摩的目的。

6.课后及时做笔记。课后笔记是对课堂学习情况的回顾与小结。用笔记方式再次记忆自己的学习体会,不仅可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课堂笔记的内容不限,可结合教师的要求与自己的兴趣来撰写,课后进行课堂知识的回顾与课堂笔记的补充,只要长期坚持撰写,必将促进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干部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为特殊的一份力量,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还是学校行政性事务的执行者等等。日常事务繁琐、凌乱,往往使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法面面俱到、细致深入,此时,一支得力、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除了扮演好领航者、组织者、实施者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一批精锐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

一、运用教学技巧,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干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作为普通学生中佼佼者,代表着学校管理的形象和教育的质量,更应在这场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认清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各类政策信息,让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在学生干部们的思想意识中扎根生长。

1、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为导入,奠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平时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干部都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多大的用途,如何去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大一下半学期必须给学生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辅导员便可利用教学的手段,合理设计好这门课程,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纯粹的理论知识点贯穿在大量的事实案例中,最后通过考核巩固各类理论知识点。

2、以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干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力。

学生干部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此时必须采取一种方式,让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在学生干部心中根深蒂固,那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2011年10月我组派选手参加省教育厅举办“花桥国际商务城”杯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准备期,辅导员给予理论指导外,更多是让学生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一位学生干部荣获省校系统内第一名的成绩,这便是最好的标榜。此外,系部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巧,巩固学生干部们的设计技巧。

二、运用实践杠杆,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平台,引导学生干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美国施恩教授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幻想、探索阶段,查看工作世界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以及退休等9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学生干部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期、试探期,因此学生干部首先要取得大学生涯的成功。

1、通过自我认知的培训,增强实现学生干部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知己”。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对学生干部这个概念认识不清,这导致同学们盲目的竞选学生干部岗位,只要当上学生干部,任何部门都行,逐步产生一种不正之风。

因此辅导员在选拔学生干部时须严格把关。选拔前期多宣传;面试考核多评审;试岗锻炼多培训,辅导员老师主要通过组织各类内部座谈会、民主生活会、辩论赛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干部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认识。

2、以基本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为考核标准,加强其自我主动实践的培养。

学生干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说、写、做等基本能力,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执行辅导员老师的指令,这使得他们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组织协调、团体合作、判断决策等高端就业才能。

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将此作为重点来阐述,可专门设置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干部结合自我认知、社会就业行情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学习、工作目标。每位学生干部必须针对自己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工作计划,保存在辅导员老师处,在学年结束时,这将成为每位学生干部的考核标准。如此,一改往常学生干部被动的去做工作为自我主动要求提高,改“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学生干部职业竞争意识。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竞争优势本来就该是职业技能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除了拥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注意职业竞争意识的培养。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灌输企业职业竞争机制,提前让学生干部进入职业竞争的角色中。

1、建立企业管理式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实行的是重奖重罚、重视绩效的工作理念,提倡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因此,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创新、节约、高质高效作为奖励项目;鼓励学生干部发散思维,创新型的学生活动,辅导员只给予方向上的把握;在组织活动中,鼓励学生干部自己进行预算控制,最大限度上实现节约这一理念等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干部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

2、参考企业式监督考核机制,有效保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成果。

建立了企业式的激励机制,还需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作为保障。在对学生干部的日常考核监督中,辅导员可设置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领导才能、创新才能等考核细项,明确“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结果,如“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等档次。考核结果将与学生干部的是否留用、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直接挂钩,这能够鞭策学生干部个人调整不良心态、积极主动工作、实现自我完善。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必须围绕职业教育这一中心,建设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学生干部队伍。实践证明,优秀的学生干部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辅导员还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思路开阔、不断创新和探索。(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许文兴.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0.

第6篇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

第7篇

2021年的开学时间,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由于特殊情况的影响,有的学校不同年级也是错峰返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云南大学开学时间最新安排,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1云南大学最新开学时间新生开学时间:9月9日

老生开学时间:9月11日

云南大学概括云南大学(YunnanUniversity),简称云大(YN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与云南省“以部为主、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云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成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999年,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大学。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截止到2021年1月,学校有呈贡、东陆两校区,占地面积4363.64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2万册;设有研究生院、26个学院、14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及1个附属医院,本科专业79个;有教职员工3023人,院士10人,全日制本科学生16816人,硕士研究生8159人,博士研究生1215人。

南大学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学科名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民族学、生态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

生态学、民族学、中国民族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经济史、工商管理、植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数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关系、民族法学、有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遗传学、旅游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微生物学、化学、专门史、理论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艺学、公共管理、理论物理、气象学、系统分析与集成、生物学、金融数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物理化学、民族文化学、政治学、金融学。

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金融数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物理化学、民族文化学、政治学、金融学。

重点专业名单

国家级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化学、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大气科学、生态学、新闻学、网络工程、旅游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数理基础科学、信息安全、英语、民族学、金融学、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学、制药工程。

国家精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普通生态学、人文科学概论、民族政治学、动物生物学、微型半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旅游经济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旅游、软件工程。

第8篇

Immunity to Parasitic

Infection

2012,520p

Hardcover

ISBN9780470972472

Tracey Lamb编著

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寄生虫病学是医学院的“显学”,那时它时髦的名字是“热带病学”。因为这些病原体和病例在热带多发。现在仍可以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的招生目录上寻到热带病学系或学院。殖民时期,随着西班牙、大英帝国等国的坚船利炮横行全球,热带病的概念和防治体系也传送到各个殖民国家。那时船员最怕感染疟疾,否则就要终生服用苦之又苦的奎宁;贝格尔号上的查理·达尔文也未能幸免。据WHO近期数据,2010年约有2.19亿疟疾病例,有66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本书提到的血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农村高发,建国后大力诊治,一度使其灭绝,成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有5部分25章。第1部分 介绍人体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概要;第2部分,介绍常见原虫病及病原体,含第2-9章:2. 原虫感染导论;3. 顶复动物亚门:疟原虫;4. 顶复动物亚门:刚地弓形虫;5. 顶复动物亚门:隐孢子虫;6. 双滴虫目:贾第鞭虫;7. 动基体目:利什曼原虫;8. 动基体目:锥虫;9. 动基体目:克氏锥虫(恰加斯病)。第3部分,介绍肠道蠕虫病及病原体,含第10-17章:10. 蠕虫感染导论;11. 线虫纲:丝虫;12. 线虫纲:蛔虫;13. 线虫纲:钩虫;14. 线虫纲:鞭虫;15. 线虫纲:旋毛虫;16. 吸虫纲:血吸虫学;17. 多节亚纲:绦虫;第4部分,介绍寄生虫共感染或与HIV共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含第18-22章:18. 寄生虫共感染:免疫学认知;19. HIV和疟原虫共感染;20. HIV和利什曼原虫共感染;21. 胃肠道蠕虫和疟原虫感染;22. 疟原虫和血吸虫共感染。第5部分,介绍了针对寄生虫病的疫苗开发和接种技术,含第23-25章:23. 卫生条件和童年感染对免疫系统潜在功能的影响;24. 蠕虫作为治疗性有机体;25.疟原虫疫苗接种;25.针对利什曼原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25.钩虫疫苗接种;25.针对丝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

本书主编Tracey Lamb早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现在是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感染科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涉及疟原虫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疫苗开发。

本书适合寄生虫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医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魏玉保,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第9篇

我校于2016年首次参加 iGEM,也是重庆市第一所、全军唯一一所参赛的医科大学。我校临床医学专业 21 名本科生组成参赛队伍,在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指导下,历时一年,完成了参赛项目“外源基因敲入乳酸乳球菌快速筛选系统”,一举斩获金奖,受到参赛各队及评委的好评。本文结合我校 iGEM参赛过程,就如何开展备赛工作、大赛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1 iGEM 简介

1.1 iGEM 的起源和发展

iGEM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而合成生物学是 21 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强调“设计”和“重设计”,试图设计、构建、完善人工生物模块及系统,实现对复杂生物系统的操纵和测量,在疫苗生产、新药研发、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环境修复、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iGEM起源于 2003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合成生物学课程,2004 年发展成为一个有 5 支队伍参加的暑期竞赛,2005 年发展为国际竞赛并更名为 iGEM,之后参赛队伍逐年增加。2006年亚洲队伍开始参赛,2007 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参赛。到 2016 年,iGEM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竞赛,共有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 283 支队伍参加比赛,包括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代表队。iGEM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创意迭出的参赛项目,既充满了奇思妙想又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赛事,iGEM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宣传,《Na-ture》《Science》《Economists》等国际顶级杂志以及 BBC 等媒体都对其做过专题报道。不仅如此,竞赛中展示的众多研究成果都会提交到麻省理工学院的 iGEM组委会,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1.2 iGEM 竞赛形式

iGEM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级科技竞赛,其理念在于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用创新去改变世界。通过竞赛搭建学科间交流的平台,回答合成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各参赛院校在每年年初组建队伍,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验证,于第四季度赴美国波士顿参加总决赛。参赛队伍根据课题类型分为 Energy、Environment、Foundational Advance、Food and Nutri-tion、New Application 等 8 组。备赛过程中学生为主导自由选题,指导教师给予相关建议,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项目没有明确限定,各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同时,组委会每年都会提供详尽的时间进度表。

iGEM是一项综合比赛,充分锻炼了参赛队员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赛包括实验项目、实践推广、数学建模、合作交流、网页制作、部件递交、现场答辩、海报展示 8 个模块,需要参赛队伍具备实验设计、数学建模、网页设计等综合技能。参赛队伍在前期必须完成实验室验证、数学建模、部件递交、实践推广、利用网络展示研究结果等规定任务。赴美比赛期间还必须完成海报展示、现场答辩工作,在组委会指定大厅展示项目海报,并对前来提问的裁判进行讲解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答辩,先用英语汇报 20 分钟,包括研究背景、实验项目、数学建模、实践推广、研究展望等内容,汇报结束后全体队员上台进行答辩,回答评委提问。大赛奖项分为金奖、银奖、铜奖、小组奖、最佳单项奖以及全球最佳大奖,其中金奖、银奖、铜奖评定侧重于参赛项目的完成度,由组委会按具体评判标准评定。

1.3 iGEM 参赛意义

iGEM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提供实验室和指导意见的“学生主导、导师把关”模式,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其不但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而且对科学思维、自主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跨学科交流等能力进行了全面锻炼。

2 iGEM 参赛过程

2.1 队伍组建高素质的队员和领队是参加竞赛活动的关键。我校第一次参加 iGEM竞赛,由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负责备赛工作,并联合外语教研室共同实施,确立了以饶贤才教授、胡晓梅教授、胡启文副教授、王竞讲师等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鉴于很多学生对 iGEM不熟悉,微生物学教研室胡启文副教授先后组织 3次演讲,让学员知道 iGEM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网、海报等方式进行队员招募宣传,全校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报名,根据个人简历进行第一轮筛选,随后进行面试选拔。面试环节指导教师采取谈话交流形式,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综合考察其参赛动机、学习态度、时间安排、个人能力等情况,在寒假前确定了 21 名本科生为参赛队员,并组建了我校第一支 iGEM参赛队伍,命名为“TMMU- China”。

2.2 队伍培训我校是国内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所独立医科大学,队员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合成生物学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何让一支新的队伍变得团结且具有战斗力、如何为队员补充专业知识,成为培训的首要问题。一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教师提供合成生物学和 iGEM相关资料,要求队员在寒假期间进行大量阅读,并且通读《合成生物学导论》;指导教师建立 QQ 群,每周布置特定任务,队员完成后在群内交流并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等。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由指导教师和校内相关领域教师组织合成生物学讲座,介绍国内外合成生物学最新进展。三是学习相关操作技术。2016 年 3—4 月队员开始接受 PCR、WB等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加强文献阅读,每周开会讨论课题思路并进行调研实践。此外,根据每位队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分组,分为实验组、建模组、网页组和社会活动组等 5 个小组,邀请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2.3 竞赛项目在前期调研、头脑风暴基础上,参赛团队先后对二十多个项目进行评估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既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又能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的项目。我校参赛项目定位为底盘生物。在合成生物学中,一个活的生命体或者细胞就是底盘生物,比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小球藻等,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的一些“元素”加到这种底盘生物上,使之呈现出多种性能。我校参赛项目是改造乳酸乳球菌,通过系统设计将其变为一个更优秀的底盘生物,为以后人们对乳酸乳球菌进行改造提供便利。一是加工出一株通用工程菌及基因工程工具包,将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通过第一次单交换同源重组整合到基因组中,并通过第二次同源重组诱导质粒切粒的方式,将目的基因敲入基因组中。二是为解决抗生素问题,引入食品安全级的筛选标记“nisin”,并引入可以完整编码半乳糖苷酶的 LacZ 基因,结合基因同源重组,建立了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进行筛选的“蓝白斑筛选系统”。三是为使乳酸乳球菌系统更加完善,进行了系列优化,实现了表面展示降钙素和沙门伤寒菌多糖抗原 Vi,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系统。这种工程菌在适当培养基上是蓝色,当其他元素成功导入后,就会变成白色,这种差别肉眼可见,一目了然,且无任何抗生素耐药基因残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用而高效的基因组快速整合筛选系统。

2.4 交流活动iGEM参赛需要的不仅仅是课题,还需要将自己的成果推广出去、与别的队伍合作交流。我校举办了到重庆市图书馆演讲、校运动会宣传活动,设计了合成生物学涂色本等。同时,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代表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队伍建设、课题进展、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并先后参加了西南联盟 iGEM团队交流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5 支队伍参加)和第三届中国地区 iGEM交流会(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28 支队伍参加),各参赛队伍分享参赛项目,与会专家重点对项目设计、研究方法、项目进展、科学问题等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主动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 4 支队伍来我校交流,相互介绍课题进展,完善参赛课题。

3 iGEM 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能,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性人格等要素。iGEM作为一项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以 iGEM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

3.1 创新本科生科研竞赛形式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将 iGEM培训纳入本科生第二课堂,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化、长期的科研训练活动;借鉴其竞赛形式,构建科研项目、实践推广、海报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环节一体化科研训练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

3.2 搭建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开设合成生物学、专业文献阅读等选修课程,加强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建立信息交流网站,定期组织本科生学术报告会,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建设 iGEM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深入开展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训练提供平台,为竞赛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源支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