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03: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牛盾表示,数万年来,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努力提供足够的农产品,足够的营养,同时又要保证生态环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尽管人类做了如此大的努力,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00年,世界上有8亿人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制定了一个千年发展计划,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能使世界上饥饿和半饥饿的人口减半,但时至今日,这一数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0亿。
牛盾表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很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工业化国家用大量的粮食和植物油来生产生物能源,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供给;还有浪费粮食等不当行为。
“在我来看,当前世界粮食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不平衡,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极大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粮食消费水平的极大不平衡。”牛盾说。
“中国政府参加这次世博会,目的就是要向世界介绍,在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怎样把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说。
关键词: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机制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的作用机制,对于影响粮食的安全审查与布局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道路,改革粮食生产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所有产业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物质基础。因此,粮食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充足的粮食供给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在城镇聚集,非农人口逐渐增多,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的逐渐发展能够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供给和流通效率,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机制分析
(一)城镇化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之中,这样一来,粮食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的有力保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产值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粮食供给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化会使得农业劳动力减少。
(二)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分析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今后城镇化建设及农业产业调整中,还是要保障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保障耕地数量
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因此,保障耕地的数量则显得至关重要。对耕地保护进行立法,严禁任何形式的耕地占用,禁止以流转形式占用耕地。城镇扩张和城市间道路交通建设绕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己经占用的土地,有条件的复耕,没有条件的在其他地方补充耕地。对于补偿占用耕地的土地既要保证数量由要保证质量。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好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只能用在农业用途中。做好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规划,统一部署实施土地整治带动全村农民做好耕种。
(二)统筹城镇战略布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发展路线,实现多元化发展。城镇的综合能力的相关调查对于城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人口的城镇化提供有利环境。因此,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要注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优势互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三)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城镇化对有效灌概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食种植机械总动力这三条路径,发挥对粮食生产影响,归结起来都是对农业科技水平的影响。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治理耕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质量。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建立防洪、灌概的多功能水利设施工程,增加大型灌区面积,减少自然条件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研发的技术力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户对口的技术支援。积极研发、培育和推广优良、高产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产品的速度。
总结
众所周知,由于粮食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因此,粮食问题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由于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随着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的改变,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也发生着变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振远.中国粮食问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0:41-45
【关键词】粮食安全形势;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推广与应用
0.前言
近几年来,粮食问题一再告捷、一再的出现问题。因此国家近几年来尤为的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的管理也逐渐体系化、完善化。在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政策下,然后推广与应用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成为了黑龙江相关人士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将对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简介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方面的内容,即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比较乐观的。也许读到这里大家会有所不赞同。大家也许会说我国粮食安全吗?那瘦肉精等一系列的问题难道是幻想出来的吗?其实大家只是关注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其它国家相比较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2.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本文想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2.1消费与需求的失衡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首先,我国现阶段粮食消费是持续增长的,然而粮食生产的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城镇化的建设,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走出农村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而务农的人却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消费与供应的失衡。这也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2粮食生产技术的落后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离开科技那么生命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科技化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1]。然而,现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粮食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问题。虽然在一部分地区最新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农村还是保留着原有的耕地技术的。技术的落后也是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3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的冲击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粮食市场的。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商品和文化的走出去与走进来。越来越注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弊端所在。由于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粮食安全经常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2]。虽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自身粮食安全的发展。然而同时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成一定的隐患。
3.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简介
下面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些关于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3.1绿色水稻技术的发展理念
众所周知,水稻产业是黑龙江的传统基础产业,发展以绿色水稻为主的绿色农业也是黑龙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的优势,走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之路。我省不断的发展科技之路,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高的水稻收益。经过我省的不断能力,我省也逐渐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3.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流程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黑龙江水稻技术的实现过程有哪些方面。首先是基地的选择。这一方面尤为重要。如果基地选择的不好或有欠缺。那么水稻产量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水稻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要现在黑龙江地区内选取合适的地方进行水稻的种植;然后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播种;最后进行水稻管理[3]。包括病虫害的防止、水稻收割工作等。
4.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4.1种植高质量的水稻
俗话说的好,质量才是硬道理。如果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水稻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才能为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只有质量过硬的水稻才符合现如今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4.2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
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黑龙江在进行水稻种植工作时,首先就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技术。如果黑龙江省还沿用以往陈旧的技术,没有创新的地方。那么对其进行推广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了。因此相关人士在进行这一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4.3黑龙江省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黑龙江省自身应该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首先只有黑龙江省重视这一方面技术的推广。那么黑龙江省内的各市、县和村才会提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而且,黑龙江省加大技术推广的力度,不但利于本省的发展,还能够为其它省会的发展起到模范的作用和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4.4请媒体介入进行宣传
在任何时候的工作都不能忽视媒体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就不能忽视媒体的力量。相关人士可以请媒体介入进行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比如可以做一齐访谈等,形式有许多种,相关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5.结语
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商机。黑龙江的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对挑战,逐一解决在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抓住时机,积极发展黑龙江的水稻技术产业。为黑龙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打造一定的食品市场。 [科]
【参考文献】
[1]任艺娟.世界粮食安全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金融纵横,2011(3):23.
由此,人们一直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而在城镇化浪潮之下,粮食安全的问题始终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息息相关并深为关切的问题。
到海外种粮去?
“GRAIN”,一个旨在关注农民利益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非政府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农田购买目标地主要在非洲,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东欧、拉美和亚洲。
其1月份的一份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0.7%~1.75%的农田已经由本土向外转手。由于可耕地减少和人口膨胀,中国一直是最积极的海外农田买家。中国消耗全球五分之一的粮食,却只有全球9%的耕地。
2012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1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 少49万亩,耕地净减少势头得到控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这是继2009年和2010年后,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排除对基层上报数据真实性的考察,这些数据显示,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一是产量增长不大,但消费年年增长,粮食的工业化、能源化、饲料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二是粮食缺乏日益严重,缺乏地区进一步扩大。三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粮食的金融化进一步明显,热钱炒作粮食,和用粮食重塑美元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四是粮食贸易量和库存量减少,价格逐渐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雅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王雅鹏指出,从国内看,尽管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但粮食安全依旧不乐观。具体表现有,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粮源依存度加大。饲料粮缺口很大,逐年增加,缺口很大。大豆和食用油缺口很大,每年进口5000万到6000万吨的大豆及300万到400万吨的食用油。如果用国内耕地生产上述产品,则粮食安全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也吸纳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粮食消费量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增长、饲料化、工业化、能源化。
实际上,上述项目只是我国业已存在的众多“海外种粮”项目之一。早在2008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海外种粮”或成为农业部推动的一项长期战略。当时,农业部已经部署中国五大国有农垦集团对应中亚、俄罗斯、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五个投资地区。从战略层面而言,到海外种粮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耕地资源和人口不成比例,有一定的供需缺口,又要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那么到海外种粮就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比如非洲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管理不善,只有14%得到耕种,发展潜力很大。不少非洲国家也非常欢迎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耕地资源。而由于“海外种粮”面临一定的外交、贸易、安全乃至国际舆论的问题,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则不可或缺。
谁来种粮?
中国社科院于今年年初发表的2012年度《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1995年,全国农村有11.6%的劳动力外出在不同领域就业,为平均每村94个劳动力。而2006年,全国平均每个村外出劳动力为277.7个劳动力,外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也是基层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写照之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少是老弱妇幼人员,造成农业主题弱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部分地区即使有现代化的农机推广项目,却因为无人可操作、无人会操作而难以推行。
有农业专家早前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因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业人员素养的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有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1%,大专以上的仅有1100人,占0.1%。
一方面是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广大乡村仅剩下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另一方面是在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需求继而增加的对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这俨然成了当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悖论”。综合我国城镇化率预测,到 2020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6亿,加上已经进入城市但户口仍在农村的人口,预计将有 3 亿多人口进城,届时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必将更加紧张。另外,作为大量农民进城的连带影响之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争论和民间的热议。而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各种不同形式的土地置换操作。其间既有顺利实施的,也有强拆事件频发的。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着实影响范围甚广,任重道远。
“首先,要保证农业的土地供给。一方面要遏制城市盲目扩张,乱占耕地,努力避免大量土地撂荒,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其次,在粮食科技方面要大力推动创新,从培育良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等,都需要科技进步来推动。最后,农产品产销渠道一定要保证畅通,避免农产品滞销或者价格过低给广大农民带来损失,粮食保护政策也一定要落到实处,使惠农政策真正惠及辛勤种粮的广大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王雅鹏说。
城镇化VS粮食安全
城镇化是我国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在城镇化工程中,粮食安全问题也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就多次指出处理好二者间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很快,城市数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今天的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今天的19683个,城镇化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亿,这一过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非农化而走出农业和粮食生产,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供给遇到了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农民的市民化,所消耗的粮食又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粮食消费量增加100亿斤。一个农民转变为一个市民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变化等导致增加粮食消费80~100斤。城镇化过程中的粮食供给需求的反向运动,使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的背景下,仍然净进口粮食7748万吨,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很多地区出现了耕地资源规模大幅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及质量严重退化等现象。耕地资源的减少,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城镇化和灾害毁损四个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是仅次于生态退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非农建设用地合理需求扩大的原因,也有盲目圈地、乱批滥占耕地等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的现状已形成。1996 年,我国耕地总量为 19.51 亿亩,2008年降至 18.26 亿亩,下降 1.25 亿亩。
而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种粮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这“四项补贴”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尤其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补贴规模达到了107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2004~2011年间,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已达27.8%,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的支持力度。
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未来
中国目前有14亿左右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的话,人均耕地是1.2亩多。中国目前的粮食平均亩产是320公斤左右,按此计算,1.2亩人均耕地的粮食平均产量就是380公斤左右。有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可见18亿亩应当是中国现阶段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此,则粮食安全要出问题。尽管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种子的不断改良等因素,粮食单产可望有所提高,但同时,人口总量也会继续增长,粮食单产的提高将被人口的增长抵消,粮食安全始终不容乐观,所以18亿亩的红线被视作不可突破的粮食安全的底线。
总理曾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
然而,具体到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这一问题上,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却不尽一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曾多次指出,保卫粮食安全的“战争一定不能输”,尽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高峰期,筑路造房都需要用地,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万万突破不得。对此,经济学者茅于轼则认为,18亿亩红线是不必要的,取消土地改变用途的强制性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不但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实际上,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的争论一直存在也一直非常激烈。更复杂的还在于相关土地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问题、少数官员的腐败问题、户籍和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和变化,都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各种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县局工作总体要求,以确保粮食安全为总目标,加强仓储制度、仓储设施、仓储技术和仓储队伍建设,贯彻新标准,推进规范化,全面推动我县仓储工作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粮食仓储各项制度,整改现在仓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治理仓储工作中不规范行为,加强粮食仓储企业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措施,创新仓储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整体上水平。
三、工作要点
1、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根据储粮技术规程、规范要求,狠抓不同季节的防治工作,即春抓密闭保管,夏抓防虫治虫,秋抓防霉结露,冬抓通风降温。确保“一符四无”粮仓比例达95%以上。
2、建立健全粮情分析制度,抓好安全储粮检查工作。储粮单位要坚持每月检查一次,县局坚持每季度普查一次,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状况。
3,强化市,县级储备粮,中央代储粮质量管理。必须实行专人、专仓、专帐管理,必须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县局对储备粮的管理要直接管到仓间,并建立数量、质量档案,县局对市县级储备粮的检查要做到每季度一次,做到档案记载,要随粮情变化及时变动,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4,做好粮油仓储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储粮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对库存粮食,要加强粮情监测和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化学药剂要按照专人保管,双人双锁制度执行,执行领用报批制。严格操作规程,严禁带毒保管,防止药品丢失、泄露、爆炸,防止药品流入社会。要督促各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各种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确保安全无事故;入库粮食坚持质量,坚持标准,对不合格的粮食不许入仓入库;对入仓粮食坚持不许超粮线的要求。
5做好保管员培训工作,县局年内至少组织开展两次仓储管理技术交流活动,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粮油保管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和仓储业务骨干的专业培训。在县局保管员队伍中弘扬爱岗、敬业、乐群,奉献精神。适时组织企业单位内部互查,相互交流保粮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6做好防雨汛工作,总结历年防雨汛工作经验,掌握粮情变化,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
关键词:城市化;粮食安全;动态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38-05
1.引言
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城镇化与其他“三化”息息相关,并具有空间载体和组织衔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当前开放市场条件下,城镇化加速发展势为必然。城市化加速发展影响到我国各个方面,其中粮食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城市化发展诱导粮食生产资源和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威胁到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是一个硬约束条件,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粮食安全状况将极大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
究竟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冲突如何,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讨论。郭剑雄等(2005)认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粮食供需缺口扩大,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必将随城市化推进变得异常严峻[1];臧武芳(2001)从历史角度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认为受粮食安全影响,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上升、倒退和加快发展三个阶段[2];黄季(2004)从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来分析,认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暂时不存在较大冲突[3];马其芳(2004)则利用江苏省的数据分析,认为快速城市化区域目前还没有粮食危机[4]。
上述研究对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均持不同态度,观点分歧主要在于缺乏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系统性考虑,并且从历史演进角度,也仅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动态定量分析。因此,这些研究将无法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粮食安全是否存在冲突,冲突程度多大,给出比较准确的回答。基于此,本文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建构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并选取能够衡量两大系统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以期给出两者的耦合关系,从而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和粮食产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相互胁迫关系分析
2.1 城市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十分复杂,是把“双刃剑”[5]。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对粮食安全存在负面影响。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换过程中,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乡消费结构差异,城市化将促使直接粮食消费降低,但畜牧产品、酒类等间接粮食需求增加更快,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将促使粮食需求增加。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大量增加,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大量耕地,特别是城市周围的优质高产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锐减。在粮食单产不可能大规模提高的情况下,耕地数量减少将引起粮食总产减少。其三,城市化过程促使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转换,产业结构不断转变和升级,使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增加了粮食种植的机会成本,会驱使粮农改变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供给。其四,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城市文明等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扩散和传播,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生活习惯和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农业的态度改变,对城市的依赖性加强。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对粮食安全也有正面影响。其一,城市化若能真正走上正轨,其聚集效应必将更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我国目前乡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城市的两倍①,城市人口增加,将释放大量乡村建设用地。其二,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得农村土地可以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从而为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更有利于粮食供给稳定。其三,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及第三产业势必蓬勃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将会不断增强,这便可以为农业提供比较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通过农业支持性补贴,强有力的城市经济将构成我国粮食增产的基本保障条件。
2.2 粮食安全对城市化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硬约束。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城市化过程本身就是农业剩余向城市转移集聚的过程,而农业最根本的剩余就是粮食剩余。只有存在充分的粮食供应,才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保障。只有在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供给量增加时,才能释放出大量耕地和劳动力,才能将这些资源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中去。从历史来看,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曾经多次受到粮食安全的制约而不能顺利发展[2]。
总体而言,城市化进程从正反两面影响到粮食安全,而城市化的任何一个层面也都受到粮食安全不同程度的限制和约束,这种限制和约束伴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如果说人口的集中、用地的扩展等构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圈,那么粮食安全就形成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圈。
3.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
3.1 理论模型架构
在明确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借用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演化的思想,可以建立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模型,从而测度两者的耦合程度,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其理论模型构建如下:
粮食安全与社会经济都是非线性系统,其动态演化方程为[6-7]
dx(t)dt=f(x1,x2,…xn);i=1,2,…n;f为xi的非线性函数。(1)
李雅普若夫第一近似定理指出,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取决于一次近似系统的特征根的性质,以此理论为基础可以略去高次项而保证运动的稳定性,用得到的近似线性系统:
dx(t)dt=∑ni=1αixii=1,2,…n
按上述方法建立城市化(CT)与粮食安全(FS)系统的一般函数:
f(CT)=∑ni=1aixii=1,2,…n(2)
f(FS)=∑ni=1bjyjj=1,2,…n(3)
其中,x,y为两系统的元素(均为时间的变量函数);a,b为各元素的权重。
鉴于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相互胁迫关系,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由于这个系统只有f(CT)与f(FS)两个元素,为整个系统的主导部分,按照一般系统理论,则系统演化方程,即动态耦合模型的形式为:
A=df(CT)dt=α1f(CT)+a2f(FS)
B=df(FS)dt=β1f(CT)+β2f(FS)(4)
A,B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城市化子系统与粮食安全子系统的演化状态。
在系统(4)中,A与B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在受自身与外界影响下,两子系统演化速度为:
VA=dAdt,VB=dBdt (5)
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做是VA与VB的函数,所以有V=f( VA,VB),且VA与VB的夹角α满足tgα=VAVB,所以有α=arctgα=VAVB。根据的取值,就可以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f(CT)与f(SE)的耦合关系。
3.2 理论模型的经济含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α称作为耦合度,根据α的取值,就可以确定城市化过程与粮食安全两个子系统的耦合程度。显然,包含f(CT)与f(FS)两个元素的整个系统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系统重组四个阶段。由表1可知:
4.实证分析
4.1 城市化水平及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了准确评价城市化水平及粮食安全,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按照简明科学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可比、可录、可行性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最后形成了反映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内容,由非农业人口比重,中心城镇人口规模等10个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7];而反映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需求安全两方面内容的评价我国粮食安全态势的综合指标体系,由粮食播种面积波动、粮食产量波动等4个指标组成[8] (见表2) 。
4.2 数据的量化处理及耦合演变轨迹的综合评估
对于上述指标的样本值,可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FAO数据库,直接查得或通过间接计算可得。此外,为得到评价城市化水平和粮
食安全的单一指标,可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归纳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可得到城市化综合指标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标的原始数据②。其中,原始的城市化综合指标对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度(贡献率)有95.7%,原始的粮食安全综合指标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度有67.4%,且两综合指标均通过99%的Bertlett球型检验,可用作后文分析。
为了消除数据的数量级以及量纲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选择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公式为:Z^it=Zit-min(Zi)max(Zi)-min(Zi),这样处理后,数据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由此得到城市化综合指标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
由两系统的动态变化看出,我国城市化的演化轨迹大致为抛物线状,粮食安全的演化轨迹则具有周期波动形态,可按照傅立叶级数理论,展开成若干个三角函数形式。因此,分别将两系统按照抛物线方程和傅立叶级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如下结果。
4.3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态势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反映城市化进程与粮食安全动态耦合的演化态势,根据表4绘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演化曲线,如图1。总体上看,除开1993年,1980年到2004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不存在大的相互矛盾。1993年为异常年份,其原因在于当年粮食市场开放,使得粮食安全系数波动剧烈。由图1分析,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动态耦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80到199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耦合度在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波动,说明该阶段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相互制约关系并不明显,两者处于独立发展和低级协调共生时期。(2)在1998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而粮食安全水平略有下降,两者耦合度稳定在第一象限,说明二者已有相互胁迫关系,但是值较小,处于15°左右,可见二者矛盾并不突出。(3)在2003后,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略有减速,但是粮食安全水平下降较大,造成城市化和粮食安全耦合度超过20°,进入矛盾共生时期。
结合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变动轨迹,发现在1980年至1996年,我国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标维持在0.5以下,粮食安全综合指标维持在0.8以上,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高粮食安全水平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矛盾较少的黄金发展时期,但1997年以后,城市化综合指标一直维持在0.5以上,而粮食安全水平则持续下降,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低粮食安全保障使得经济发展处于矛盾共生阶段。
然而,进一步我们也应看到,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人口仍以每年1 200至1 300万的幅度增长。据有关方面预测,至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 5亿的最大值。随着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必然继续增加。人均粮食需求量还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日前仅为390公斤,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460公斤左右。其时,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是7. 59亿吨。在今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必须使我国的粮食产量比目前再增加3亿吨以上,才能实现国内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将进一步增加,若不对此进行协调,有可能进入矛盾极限发展阶段。
5.结论
综上可知,198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粮食安全水平曲折波动。其中,1980年到1997年,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不存在较大矛盾,相互影响不大,二者处于独立发展时期。但1997年以来,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已存在相互胁迫关系,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从协调耦合度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经进入粮食安全危机潜伏阶段。以保障粮食安全延缓城市化进程,将阻碍国民经济增长,也无助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放弃粮食安全保障,不仅要承担巨大的政治、社会风险,也可能陷入经济发展的“李嘉图陷阱”。寻求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某种统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统一发展的路径无疑是相当狭窄的,但协调的可能性也存在。
5.1 应当把提高农业综合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经验表明,人口密集型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遭受耕地资源的损失,耕地面积减少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必然代价,那么粮食产量的增长,只有通过土地节约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差距,作物单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不放弃城市化水平合理提高的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技术进步是比控制耕地面积减少更为现实的选择。
5.2 必须走出一条节约耕地资源的城市化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的城市化战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城市化推进中耕地减少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不能大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②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化的城市化路径。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随居民规模的下降呈显著下降态势。小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是特大城市的近1倍,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则超过特大城市的1倍,我国与粮食安全目标相协调的城市规模结构选择,只能是大城市为主,中小城市为辅。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07BZZ040)和中南民族大学校基金(ysz08002)支持项目。
注 释:
①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
②原始的综合指标数据来源于各指标经因子得分系数折算后的数值,具体为,城市化各指标因子得分系数为x1(0.103)、x2(0.104)、x3(0.096)、x4(0.102)、x5(0.104)、x6(0.1)、x7(0.104)、x8(0.103)、x9(0.103)、x10(0.103);粮食安全各指标则为y1(0.317)、y2(0.351)、y3(0.253)、y4(0.288).
参考文献:
[1]郭剑雄.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间的协调[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279~282.
[2]臧武芳.论粮食安全与城市化[J].社会科学,2001,(3):11~17.
[3]黄季琨.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4~10.
[4]马其芳,黄贤金. 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
[5]何格,欧名豪. 城市化与四川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9):349~352.
[6]李崇明,丁烈. 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34~139.
[7]乔标,方创林.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11):30~39.
[8]高中贵,彭补拙. 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性度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1):80~84.
[作者简介]李海鹏(1980-),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粮食问题是民生之本,牵一发动全身,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粮食大环境剧烈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制订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粮食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为我县粮食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粮食购、供、销、监管实际,开展下一步粮食工作做出了指引。
一、我县粮食行业基本情况及变革历程
(一)粮食行政管理情况。*年前粮食局属“政企合一”的一级局,隶属政府组成部门,职工人数29人。*年县级体制改革,粮食局行政管理职能划并贸易局,贸易局内设粮食局,原粮食局更名为粮贸总公司,职工2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年职工减为9人。2001年县级机构改革,粮食局合并发展计划局,在发展计划局中设“经贸流通与粮食管理股”。20*年5月粮食局单独办公,核定编制8人,领导职数一正一副,目前设有“三股一室”,现实有人数9人。
20*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实施,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核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局的行政职责。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从20*年开始,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两块进行,对4户商业性经营企业(粮油加工厂、粮贸宾馆、粮油议价公司、粮贸钢铁厂)实行终止解散改革,至20*年底4家企业共安置职工79人,其中解除劳动合同25人,退休职工交付托管46人,一次性安置供养人员8人。其次是政策性经营的粟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逐步实行减员分流改革,历年来自愿办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41人,办理提前退休50人,公司职工人数从*年末的364人减至20*年底的242人,其中退休职工111人,供养人员47人,在职82人。
20*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6号)文件,省州也分别于20*年、20*年制定《*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176号)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7号)等文件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对粮食企业进行全员改制,彻底打破国有人员身份,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20*年8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29号文件批准了公司的改革实施方案,*县粮食局积极争取改制资金和各方支持,至20*年10月底,协商签订了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协议,与61名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与49名供养人员签订了一次性供养协议,人员身份全部置换完成。
20*年10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14号文件批复成立新的*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公司于20*年11月5日成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告一段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机制体制被全面打破。*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是粮食企业改制后全县唯一的一户国有粮食购销、收储企业,承担各级储备粮的收储、全县救灾粮、农村低保粮、军队用粮的调供任务,通过面向社会招考,现有人员11人。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回顾十年改革改制之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在粮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执行国家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基本做到平稳改制;始终得到县委、政府和州粮食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始终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真心为粮食系统职工谋福利;历届粮食局领导班子及干部始终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改革,化解各种矛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总结成绩有以下三点:
(一)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化解矛盾,做好稳定工作。
(二)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并重,以变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变革,在变革中始终做到保证我县粮食安全不放松。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历届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保障了改革改制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经多次撤并分合,人员减少,经费不足,与新时期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要求存在差距,体制机制上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许多工作仅能应付日常业务和事务,粮食执法、社会粮食供求平衡统计调查及社会粮食监管检查工作开展存在滞后。
(二)原购销公司改制后所欠的养老保险及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费合计270万元尚无资金缴纳,还需各方努力,尽快筹集资金缴纳;
(三)困扰粮食系统的一些遗留问题还未完全处理,新的问题又在酝酿,上访问题不断出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积极协调解决。
(四)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在改革改制后正常经营时间较短,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企业做大做强能力不足,企业制度化存在差距,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还比较多。
(五)仓储功能低,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仓储设施均为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所建,仓储方面的管理手段也是几十年一贯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仓储设施(包括仓库)无法改造,必要的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电子测温设备、粮食入库整理和输送机械设备等)不足,适应现代管理水平要求的仓储功能发挥和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
四、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全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
(二)牢固树立“三大观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
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应清楚认识现在的粮食行业管理和粮食企业经营上存在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要善于总结成绩,更要善于学习新的观念和方法,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树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粮食工作。
2、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职责,搞好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粮食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依法管粮,依法行政。积极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服务工作,变管理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3、以人为本的观念。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矛盾焦点集中,在处理各项工作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处理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谋发展。
(三)抓住重点,解决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几项突出问题。
1、多方协调,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力求将矛盾化解于基层。一年来,共接待来访案件14件,经粮食局多方协调,正积极解决白伦、李健、李洪彬、腾何民等人事问题。妥善解决了改制企业患癌症职工黄雨馨身份及医疗费用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及医疗费用得到保障。安排专人负责清理*年粮食系统职工集资建房未办证遗留问题,积极与土地、城建部门协调,截止去年底已办理25户房产及土地证,其它户数因涉及多占住房正在清理中。积极解决落实了陈家延多年上访的住房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归还了差欠吴祥工程款19.5万元。积极调处高桥等四处土地四至界限纠纷问题。加强与国土局协调,积极依法处理了环州他贞粮点土地纠纷问题。下一步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加强与人事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积极化解托管费用和养老保险欠款问题。继续清理粮食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做到妥善解决。
2、抓好新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发展壮大。理顺企业经营机制,在*,*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主营业务经营,做好粮食价格趋势变动分析,把握好粮源。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跳出粮食发展粮食行业,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仓储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寻找利润增长点,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
3、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做好粮食仓储设施的功能提升。在*年粮食局投入100万进行仓储设施提升的基础上,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09年提出了仓储功能、粮食植物油仓储功能、粮油批复交易市场功能提升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在全县形成以市场为平台、以储备为重点、购销为中心的相辅相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给粮食企业物流建设新上项目带来的契机,推进公司基础设施,夯实公司发展的硬件基础。
4、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必须贯彻落实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相关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加强储备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力争做到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轮换运作科学化。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粮食物流为载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开放、竞争、效率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四)建立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理的原则,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影响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打破影响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障阻,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1、转变机关作风,构建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职责,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落实四项制度,建立透明、高效、廉洁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力度,提高依法管粮的水平。深入开展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粮食问题是民生之本,牵一发动全身,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粮食大环境剧烈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制订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粮食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为我县粮食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粮食购、供、销、监管实际,开展下一步粮食工作做出了指引。
一、我县粮食行业基本情况及变革历程
(一)粮食行政管理情况。1995年前粮食局属“政企合一”的一级局,隶属政府组成部门,职工人数29人。1995年县级体制改革,粮食局行政管理职能划并贸易局,贸易局内设粮食局,原粮食局更名为粮贸总公司,职工2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2000年职工减为9人。2001年县级机构改革,粮食局合并发展计划局,在发展计划局中设“经贸流通与粮食管理股”。2005年5月粮食局单独办公,核定编制8人,领导职数一正一副,目前设有“三股一室”,现实有人数9人。
2004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实施,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核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局的行政职责。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从2002年开始,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两块进行,对4户商业性经营企业(粮油加工厂、粮贸宾馆、粮油议价公司、粮贸钢铁厂)实行终止解散改革,至2004年底4家企业共安置职工79人,其中解除劳动合同25人,退休职工交付托管46人,一次性安置供养人员8人。其次是政策性经营的粟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逐步实行减员分流改革,历年来自愿办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41人,办理提前退休50人,公司职工人数从2000年末的364人减至2005年底的242人,其中退休职工111人,供养人员47人,在职82人。
2006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文件,省州也分别于2006年、2007年制定《*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06〕176号)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7〕7号)等文件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对粮食企业进行全员改制,彻底打破国有人员身份,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8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07)29号文件批准了公司的改革实施方案,××县粮食局积极争取改制资金和各方支持,至2007年10月底,协商签订了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协议,与61名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与49名供养人员签订了一次性供养协议,人员身份全部置换完成。
2007年10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07)14
号文件批复成立新的××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成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告一段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机制体制被全面打破。××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是粮食企业改制后全县唯一的一户国有粮食购销、收储企业,承担各级储备粮的收储、全县救灾粮、农村低保粮、军队用粮的调供任务,通过面向社会招考,现有人员11人。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回顾十年改革改制之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在粮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执行国家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基本做到平稳改制;始终得到县委、政府和州粮食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始终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真心为粮食系统职工谋福利;历届粮食局领导班子及干部始终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改革,化解各种矛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总结成绩有以下三点:
(一)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化解矛盾,做好稳定工作。
(二)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并重,以变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变革,在变革中始终做到保证我县粮食安全不放松。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历届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保障了改革改制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经多次撤并分合,人员减少,经费不足,与新时期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要求存在差距,体制机制上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许多工作仅能应付日常业务和事务,粮食执法、社会粮食供求平衡统计调查及社会粮食监管检查工作开展存在滞后。
(二)原购销公司改制后所欠的养老保险及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费合计270万元尚无资金缴纳,还需各方努力,尽快筹集资金缴纳;
(三)困扰粮食系统的一些遗留问题还未完全处理,新的问题又在酝酿,上访问题不断出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积极协调解决。
(四)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在改革改制后正常经营时间较短,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企业做大做强能力不足,企业制度化存在差距,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还比较多。
(五)仓储功能低,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仓储设施均为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所建,仓储方面的管理手段也是几十年一贯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仓储设施(包括仓库)无法改造,必要的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电子测温设备、粮食入库整理和输送机械设备等)不足,适应现代管理水平要求的仓储功能发挥和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
四、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全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
(二)牢固树立“三大观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
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应清楚认识现在的粮食行业管理和粮食企业经营上存在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要善于总结成绩,更要善于学习新的观念和方法,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树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粮食工作。
2、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职责,搞好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粮食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依法管粮,依法行政。积极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服务工作,变管理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3、以人为本的观念。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矛盾焦点集中,在处理各项工作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处理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谋发展。
(三)抓住重点,解决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几项突出问题。
1、多方协调,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力求将矛盾化解于基层。一年来,共接待来访案件14件,经粮食局多方协调,正积极解决白伦、李健、李洪彬、腾何民等人事问题。妥善解决了改制企业患癌症职工黄雨馨身份及医疗费用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及医疗费用得到保障。安排专人负责清理2000年粮食系统职工集资建房未办证遗留问题,积极与土地、城建部门协调,截止去年底已办理25户房产及土地证,其它户数因涉及多占住房正在清理中。积极解决落实了陈家延多年上访的住房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归还了差欠吴祥工程款19.5万元。积极调处高桥等四处土地四至界限纠纷问题。加强与国土局协调,积极依法处理了环州他贞粮点土地纠纷问题。
下一步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加强与人事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积极化解托管费用和养老保险欠款问题。继续清理粮食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做到妥善解决。
2、抓好新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发展壮大。理顺企业经营机制,在07,08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主营业务经营,做好粮食价格趋势变动分析,把握好粮源。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跳出粮食发展粮食行业,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仓储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寻找利润增长点,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
3、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做好粮食仓储设施的功能提升。在08年粮食局投入100万进行仓储设施提升的基础上,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09年提出了仓储功能、粮食植物油仓储功能、粮油批复交易市场功能提升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在全县形成以市场为平台、以储备为重点、购销为中心的相辅相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给粮食企业物流建设新上项目带来的契机,推进公司基础设施,夯实公司发展的硬件基础。
4、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必须贯彻落实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相关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加强储备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力争做到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轮换运作科学化。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粮食物流为载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开放、竞争、效率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四)建立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理的原则,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影响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打破影响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障阻,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1、转变机关作风,构建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职责,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落实四项制度,建立透明、高效、廉洁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力度,提高依法管粮的水平。深入开展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粮食生产利益补偿 粮食安全 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18-02
通常来讲,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于一个产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量都远不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相对偏低,但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却不容忽视。而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一直探索有效的对农扶持途径和方式,并对已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相关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对于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理论依据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实施水平,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该项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就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执行效果。因此,研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产品
农业作为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产品的主要产业,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产业。而农业产业中,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品,因此可以说,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仅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须的食物,还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起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产业的依存关系角度来看,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明显支持作用,而粮食作为农业产出的最基本产品,在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原料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内最大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责任,因此确保粮食生产的正常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还能够为我国抵御外来粮食或食物的侵入,保证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
二、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
粮食生产绝不仅仅只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么简单的物质生产,其所具备的公共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基本功能角度来看,粮食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并且粮食产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就是粮食生产的经济功能。其次,粮食生产具有社会功能,其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这就为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通过粮食生产能够使农民获取一定的收益,为社会保障做出一定贡献。第三,粮食生产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在进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种植活动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并且能够分解消化其他产业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第四,粮食生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粮食生产则可以将这些文化不断传承延续下来。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使其产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性,在没有外部适度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功能的发挥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若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该群体的劳动付出与实际收益获得会变得严重不匹配,进而降低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必要对这种因为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以保证粮食生产各项功能的发挥。
三、粮食生产本身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物品通常都具有外部性,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会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或更多方产生非市场化的效益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即所谓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市场交易存在正外部性时,就会对使生产者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全部利益,这样就会打击其积极性,不愿意再从事这一生产活动;而负外部性则是指生产者无需承担其所引起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增大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其过度地从事这一生产活动。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此要求政府必须要对其进行行政干预。而粮食生产恰恰正具备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其急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以促进粮食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正外部性。在经济方面,粮食生产所得产品往往是质优价廉,很难抬高粮食的经济价值,造成粮食生产者直接收益的流失,因此,粮食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当水平的收益补偿,而这部分收益分配到粮食流通和加工等中间环节的第三方,进而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其次,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正外部性。从粮食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粮食供需的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粮食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在合理进行粮食生产活动的情况下甚至会改善生态环境,而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产生有利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粮食生产这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进行粮食生产,不得不对生产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事实上这些成本并不应该由粮食生产者承担。
第三,粮食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生态正外部性。通过科学合理投入粮食生产要素而进行的粮食生产活动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防止水土流失,增大植被面积,美化农村环境等等,其所起到的生态景观功能也是粮食生产的价值之一,但生产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正外部性,所以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根本宗旨是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平衡粮食生产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得失,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从解决粮食生产的“外部性”途径来看,只有超脱市场之外的中央政府才有条件和能力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进行政策性的利益补偿,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内部化,保障各方主体利益的均衡。
四、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粮食的特殊商品属性使得其在市场中的供需变化呈现出特殊的趋势。首先,粮食供求价格的弹性变化不符合社会实际诉求,仅靠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均衡点会对粮食生产者造成较大的过程收益损失。因为当供需市场中的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时,种粮农民将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管理力度,全力提高粮食产量,而价格的提升则造成消费者需求量的理性减少,过多供应将造成价格的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而当市场中粮食价格过低时,农民出于家庭收入水平的理性衡量,将会选择外出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供应量的大幅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供需市场同样会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此时仅靠市场的自行调节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市场机制不能及时调节粮食的供求均衡,出现物价飞涨或“谷贱伤农”的局面,都会脱离国家对于粮食市场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供需关系要维持在供需平衡或适度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国家必须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对粮食生产进行利益补偿,进行粮食收储,并通过完善各种补贴政策,保证粮食供应主体的收益达到有效水平,消除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
此外,粮食的基础性准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粮食供求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行调节双轨并行的方式来实现。而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种粮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风险过高,收益波动性较大,初级粮食产品经济附加值低,若仅靠市场进行调节,种粮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收益相对过低而消极从事粮食生产活动,所以在实际的运行中,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通过出台政策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基于战略角度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粮食供求市场。
五、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首先,粮食不但是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也是国家基本战略的重要物质。若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国家的军队实力也很难有很大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钢材、石油等物质的重要性。其次,粮食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性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粮食供应不足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需求,就会想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获取食物,从而引发社会的混乱。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样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骚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最后,粮食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每年都要出口很多粮食,在政治外交中,我们可以通过粮食贸易或粮食援助的方法作为外交手段,为我国在国际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六、结语
由此可知,我国大力推行和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然选择,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而从经济学、社会学、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也充分表明以改善我国粮食生产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为目标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国家“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推进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有效实施也将会产生更大社会经济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黑龙江省粮食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201320)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E077)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侯明利,傅贤治.国内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3)
[2] 罗安军.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邹金浪,杨子生.不同城市化水平下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政策启示[J].资源科学,2013(2)
[4] 郭淑敏,马帅.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5] 孙顺强,李宏婧.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