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12: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阿尔法狗接连打败李世石、柯洁,无人驾驶汽车从科幻慢慢变为现实,人工智能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跑马圈地”。我们正在被一个前所未有的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社会裹挟着前行。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积极探索,紧跟前沿,才能在这波智能化浪潮中不致被淘汰。本书通过丰富鲜活的企业案例,帮助我们梳理分析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机器学习、超级计算、云端服务、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方向,总结这些企业在智能时代下的应对之策及成功经验,为之后企业的发展转型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余来文,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创业导师、野文投资董事长、文字传媒董事长,《商业智慧评论》和《创业管理评论》出品人,并任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亚洲城市大学等外聘MBA课程教授或创业导师。曾在海王集团、远望谷股份、飞尚集团等公司工作,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为大洁王集团、南华西集团、铜川矿务局、陕西煤业集团等公司提供管理咨询。先后在《管理科学》《北大商业评论》《销售与管理》《中国经营报》《CHINA DAILY》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等杂志报纸200余篇。出版《智能革命: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与数据应用》《分享经济:网红、社群与共享》《共享经济:下一个风口》《互联网:商业模式颠覆与重塑》《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思维2.0: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的颠覆与重塑》等30多本图书。林晓伟,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福建省“新世纪”人才。先后在《系统管理学报》《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当代财经》《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现代管理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分享、跨界与电商的融合》《互联网思维2.0: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商业模式运营与管理》《物流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图书。主持福建省级课题4项,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参与诏安县农业和扶贫“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
目
录
1 第1章 智能时代
2 开章案例
6 1.1开启智能时代
7 1.1.1 Mr Smart——我的智能生活
13 1.1.2智能时代之认知颠覆
18 1.1.3人工智能——工作“终结者”
19 1.1.4新产业的催生——“智”家帮的兴起
25 1.2迎接崭新的智能社会
25 1.2.1“数字化”——智能社会的“快引擎”
26 1.2.2“信息化”——智能社会的“大动脉”
27 1.2.3“网络化”——智能社会的“高速路”
28 1.2.4“集成化”——智能社会的“点金石”
29 1.2.5“公共化”——智能社会的“新时代”
32 1.3智能生态——智能时代的终极奥义
32 1.3.1传统工业逻辑的颠覆式创新
36 1.3.2人人创造,智能时代新分子
37 1.3.3用户“双力”:参与力创造力
38 1.3.4“智”之大器之智能整合
39 1.3.5未来人工智能生态圈
42 1.4智能时代的内核
42 1.4.1人工智能之先发“智”人
45 1.4.2超级计算之千手“算”音
46 1.4.3云端服务之无上“云”法
47 1.4.4网络安全之“安全”卫士
51 章末案例
56 第2章 人工智能
57 开章案例
62 2.1人工智能:让机器更聪明
62 2.1.1人机大战:阿尔法狗与柯洁
64 2.1.2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
67 2.1.3机械思维向左,智能思维向右
68 2.1.4人机融合:超人类智能时代
72 2.2人工智能新认知
75 2.2.1解密人工智能
76 2.2.2重要的是数据,而非程序
77 2.2.3淘汰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技能
80 2.2.4超人工智能时代
82 2.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82 2.3.1数据驱动智能革命
85 2.3.2数据挖掘:从大数据中找规律
86 2.3.3大数据的本质:数据化
89 2.3.4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永恒动力
90 2.4人机融合:连接未来
93 2.4.1人工智能之“星际迷航”
95 2.4.2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
96 2.4.3超越未来:人工智能之深度学习
101 2.4.4 人工智能之前世今生
102 2.4.5 人机融合:未来ING
104 章末案例
109 第3章 超级计算
110 开章案例
114 3.1大话超级计算机
114 3.1.1 超级计算知多少
115 3.1.2 从数据到超级计算的飞跃
117 3.1.3 大千世界,“数”在掌握
119 3.1.4 数据流——“超算流体”
122 3.2时代新宠——超级计算机
123 3.2.1 超级计算,未来国之重器
124 3.2.2 超算之不得不懂
126 3.2.3 大国超算之超常发展
132 3.3超级管理
132 3.3.1 数据收集——“超管”之“核基础”
132 3.3.2 数据存储——“超管”之“核聚变”
133 3.3.3 数据处理——“超管”之“核爆炸”
136 3.3.4 超级计算安全
137 3.4表演时间:超算之应用舞台
137 3.4.1 互联网应用:“互联”的二次方
140 3.4.2 电子政务应用:政务“超算”跨时代
141 3.4.3 精准医疗应用:超算医疗,快,准,狠
145 3.4.4 智能交通应用:数据出行,悠哉,享哉
146 3.4.5 金融投资应用:“超算”致富经
149 3.4.6 新零售应用:“超”未来,“算”零售
153 章末案例
159 第4章 云端服务
160 开章案例
164 4.1云服务——“云”上境界
164 4.1.1 走进“云”化时代
168 4.1.2 享受云生活
172 4.1.3 幕后英雄——云计算推动“团队”
173 4.2直击云计算
174 4.2.1 云计算为何物
178 4.2.2 云计算从哪里来
179 4.2.3 虚拟化,一切皆有可能
181 4.2.4 云计算未来规模
183 4.3双重界:云计算与虚拟网络
183 4.3.1 云计算与虚拟网络关系
184 4.3.2 云服务之“虚化”技术
189 4.3.3 虚拟服务器——“虚化”技术承载终端
193 4.3.4 多云大融通——云存储设备
195 4.3.5 有备无患——云资源备份
198 4.4“三云”家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199 4.4.1 公有云——“云”家必争之地
201 4.4.2 私有云——私享“云端”之上
203 4.4.3 混合云:公私合并——“云端”最强音
207 4.5云应用——“云端”的机智强大
207 4.5.1 云应用:极致“云”风暴
210 4.5.2 云应用、云服务与云计算
211 4.5.3 AI云运用=“云端”最强音
212 章末案例
218 第5章 网络安全
219 开章案例
223 5.1直击网络安全
223 5.1.1 计算机安全——21世纪的重点“安全区”
224 5.1.2 网络安全:居安思危,严阵以待
227 5.1.3 安全攻击之“四面”埋伏
228 5.2不得不知的网络安全
229 5.2.1 网络安全之认知“大充电”
232 5.2.2 网络安全风险之危机四伏
236 5.2.3 网络安全的“威胁危邪”
241 5.2.4 安全管理“六板斧”
242 5.3网络“歪脑筋”:犯罪与黑客
243 5.3.1 网络犯罪——犯罪“新境界”
246 5.3.2 黑客攻击:高智商罪犯的攻击
247 5.3.3 黑客攻击“六”手段:智、快、狠
250 5.4无处不在的安全管家——网络安全管理
250 5.4.1 网络安全“密匙”:加密安全
254 5.4.2 保密系统:守口如瓶,从一而终
256 5.4.3 智能防火墙——安全防护之智能乾坤
260 5.4.4 网络安全未来式:量子通信
264 章末案例
270 参考文献
郑子斌
百度副总裁,百度美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并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Google、阿里巴巴、Oracle等知名企业,有二十余年的硅谷与国内研发管理经验,其中十余年致力于互联网营销技术创新,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资深实践者。2010年5月正式加盟百度,目前全面负责百度搜索公司大商业体系。
无论在PC时代,或移动时代,还是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搜索一直是最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不同的是,用户将会拥有越来越智能、多样化的搜索手段。例如语音搜索,图像搜索等新兴搜索方式正在逐渐被广泛的使用。百度作为代表中国人工智能最高水平的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从推出语音输入法,到开放深度学习平台,再到开放百度大脑平台,百度正在尝试在更多层面上将人工智能与搜索无缝衔接。
进入信息分发2.0时代,用户不仅需要更便捷智能地找到信息,也需要个性化的信息主动推荐;在“人找信息”的同时,实现“信息找人”。百度能够向用户提供双向智能适配的信息分发服务,通过搜索+推荐相结合,实现信息分发2.0。“手机百度信息流”是百度“信息分发2.0”落地的一个缩影。2016年,短短三个月其流量快速增长了20倍,背后是优质内容与用户信息需求的精准匹配,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在智能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了商业关系,也必将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2017年,在“人工智能+”新商业环境中,百度商业将会把更多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整个产品和服务体系中,并向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推动更多产品和服务智能化。百度将对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应用、得到深度数据,从而帮助合作伙伴在商业决策、企业创新、行业重构上做出正确抉择,完成生产流程、产品设计、解决方案及市场策略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跨越,并实现行业突破与升级。
百度商业的“因智而能”让营销理念正在从“Big Data”到“Deep Data”进行转变。数字化营销的目标从之前被动捕捉迎合消费者需求,进入到下一个层级“激发、诱导”消费者需求。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用户的注意力成稀缺资源,因此,只有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输出用户关注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在数据层面,百度基于搜索数据的海量沉淀,百度大脑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对用户的实时匹配计算和动态建模,将信息标签和人群标签智能匹配,通过“搜索”+“推荐”相结合,实现真正双向智能适配的信息分发服务。
基于百度营销大脑的意图引擎,百度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营销思维。通过搭建搜索、地图、糯米等多元化的平台,可以化媒体、广告主及消费者间的沟通交流,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洞察消费者的意图,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向消费者推荐需要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百度正在把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赋能包括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同时,百度也将在语音交互、图片交互、自然语言交互等方面不断智能创新,与广大合作伙伴一起共享人工智能的红利。
2016营销感悟
技术与营销越来越密不可分。当前媒介分散化,信息碎片化、用户消费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快消品行业广告的浪费率不是50%,可能是90%。百度“双向智能适配的信息分发服务”可以帮助广告主全面布控消费者决策路径的不同环节,减少流量在跨媒体、跨平台之间的流失。如今不论是效果类广告,还是品牌类的营销都离不开技术,运用技术可以帮广告主更加智能的匹配信息,同时运用搜索+推荐的精准分发,让用户对信息消化的效率提高,这些不仅仅阐释了互联网的未来趋势,每个做企业的人都应该把握住这个趋势。因为,今天是互联网的升级,明天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未来,99%的人属于无用阶级,他们的特性和能力都是多余的;另外1%的人则成为掌控算法、通过生物技术战胜死亡的神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未来进化的新物种。”
这是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新作《未来简史》中所描绘的未来。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决策权让位给无意识的算法,让算法替自己决定该买什么东西,应该接受什么治疗以及应该和谁结婚。”尤瓦尔.赫拉利在中信出版集团和百分点集团联合举办的首届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XWorld大会”上这样表示。
当然,他的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就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更类似于软件测试中的黑盒测试,只需得出结论,不深究内部逻辑结构和因果关系,而人类更擅长的是符合逻辑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白盒认知。此外,人工智能没有创造力,计算机也不会发明新的算法,洪小文认为未来属于人机协同的AI+HI时代。
如果说未来人类进化的方向离我们还很遥远,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未来商业形态的变化却会很快来临。
数据寡头降低作恶成本
不久前发生的顺丰与菜鸟之争引起了人们对数据权的重视,过去寡头们垄断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而现在互联网成就的数据经济下,数据垄断造成了新的寡头。这些数据寡头的形成不仅会造成数据垄断和商业模式垄断,高度中心化的商业体系还将大大降低整个商业系统的容错和纠错能力。
这确实值得我们警醒。2017年6月谷歌因为在搜索结果中偏向自家比价购物服务,涉嫌不正当竞争,被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24.2亿欧元的天价罚款。而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反垄断机构最近欲就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排挤竞争对手再次征求专家组意见,并考虑再次向谷歌开出天价罚单。
商业进化是否也跟人类进化相似,99%的商业组织都会成为附庸或者无用?如果未来进化到中心化商业形态,由此引发的基于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垄断会比过去按照行业和地域划分的垄断对商业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百分点集团董事长兼CEO苏萌也在会上提出了泛中心化的未来商业,是一个多中心且中心动态均衡化的商业形态,并指出未来商业组织的三点生存之道,即三I理论:独立(Independence),独立代表着企业的数据主导权、以及在充分竞争市场环境中的长尾创新;融合(Integration),指的是生产要素的连接、生产方式的协作、以及业务边界的淡化;智能(Intelligence),数据思维在引爆智能革命,未来的商业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在进化,主要体现在决策智能和运营智能上。
他认为未来的社会,数据等于生产资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于生产工具;独立场景创新等于商业模式。
向行业场景创新进化
场景化一直是被很多企业强调的创新重点,苏萌对行业应用场景、数据、算法的排序体现了他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未来进化方向的预期。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真正发挥价值一定要结合到具体的每个行业和领域,虽然互联网巨头们在营销领域取得的成效已经非常显著。但数据科学家们用行业级的产品、工具、解决方案为行业用户提供的复合价值远超过营销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大数据底层平台和行业级场景应用。在应用方面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场景,数据流、应用系统和底层平台的构建都是为了解决场景问题,再将场景和行业紧密结合。”苏萌说。
百分点公司已经连续四年创造了300%的业务增长,其目前的主打行业是制造、金融、传媒、公共事务四个行业。制造业已经逐步从前端营销角度开始向后端供应链管理延伸;金融行业主要帮助客户解决风险控制和精准营销问题;传媒行业帮助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进行转型,比如为新华社提供的智能采编系统,将文章利用知识图谱连接起来,实现自动编发,并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流推送等;在公共事务和公共安全方面,百分点为国家质检总局缺陷管理中心研发了一套系统,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立的模型帮助专家进行辅助决策。
苏萌表示,学术公开化、鼓励开源和鼓励基于行业的独立创新是独立场景创新的有力助力。此外,缺乏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财经天下》周刊=EW
胡郁=HY
EW:科大讯飞的业务布局情况现在是怎样的?
HY:科大讯飞现在的业务布局主要是两部分:第一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级业务,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授权给第三方,或者与其他公司合作。目前科大讯飞重点关注的领域是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电信运营商智能语音服务、智能车载系统和政府便民工程。我们与第三方合作是通过科大讯飞云平台实现的,这是我们的语音能力向各个行业输出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方式,我们很容易发现平台上面的各种应用的优缺点,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第二,科大讯飞正在将自己的技术与产业结合,目前我们在教育行业做得还不错。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讯飞超脑”的项目,这是科大讯飞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目标是帮助科大讯飞从机器“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预测”。
EW:创业初期遇到过哪些突出的问题?
HY:我们是1999年底成立的,到2004年才实现盈亏平衡,在这期间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那时候技术并不成熟。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有很多语音技术创业公司,科大讯飞是唯一一家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因为我们当时选择的路径还算成功,语音合成在当时是相对成熟点的技术,虽然让机器说话也说不太好。那些选择做语音识别的公司,很多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当时这个技术太不成熟。
另外,在中国做生意,比较容易成功的商人,可能是比较懂人际关系的,有一定市场经验的,但我们那时候都是一群学生出来创业,包括董事长刘庆峰,1998年还在读博士,1999年出来,对商业模式、公司管理等方面没有什么概念,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摸索期。
在中国,做产品和市场的人,比做技术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中国做技术,很多都是在国家体制内,像研究院这样的地方或者国营企业;如果要民营的话,那么在中国的环境下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并且做大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中国民营的科技创新公司不多。
EW:发展到现在,经历过哪些关键时刻?
HY: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关键时刻:第一个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能够把我们的语音合成技术卖给大客户,就是华为。那时我们的软件还很不稳定,经常崩溃,华为的团队说我们把他们当成测试员了。然后我们的创始人团队,三天三夜没睡觉,把软件做稳定了,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华为的测试。
第二个关键时刻是,我们在2004年实现了盈亏平衡。当时我们找到了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为一些大的客户提供服务,比如说呼叫中心、银行、电信等,赚到了一些钱。而同时期的很多同样的公司要么没活下来,要么就发展得很小。
第三个关键时刻就是我们2008年上市,这标志着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开始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我们可以更快地发展。
还有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移动互联网来得很快,手机输入这块将会有需求,我们就做了一个讯飞语音输入法,现在是国内第二大输入法,第一是搜狗。另外,我们做了一个语音云开放平台,现在已有16万开发者连接到我们平台上,连接的设备超过了8个亿。这两者让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也让我们在消费者业务层面有了很大的一个突破。
最后一个关键时刻就是,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开始在教育业务上有了突破。我们做到了可以用机器评价学生发音的准确程度,还可以评价英语口语的表达水平。另外,我们可以让机器识别出手写的卷子,实现自动批改。我们现在要攻克的是提高机器的理解能力,让机器人能够参加高考。目前机器人参加高考勉强能及格,我们原来的计划是10年内让机器考上一本,现在改成3年内考上一本。人和机器其实是相反的:人0到6岁学常识,这对人是比较容易的,人培养理解能力很容易,但是学习知识很难;而机器能够装下很多知识,但是它不懂常识,所以有人说机器达到了6岁小孩的水平,那是用人的成长阶段去衡量,其实是错的。
EW:为什么科大讯飞会选择教育这个领域?
HY:一方面,就是我们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我们的技术能够帮助教育行业更先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觉得教育有比较广阔的商业前景。我们有的是政府采购给学校,也有直接卖给家长和学生的产品。我们是希望能够成为国内教育方面的人工智能的最大参与者。
我们进入教育行业,首先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然后是英语口语水平测试,后来我们进入英语教学的课堂,提供一些智能设备和软件,然后我们又参与了考试,实现自动批改。学校里面会有很多智能化的系统,我们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提供一个整体的方案。现在我们是国内教育领域用人工智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最大厂商。
EW:这些年来,科大讯飞有哪些事情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
HY:第一个我觉得是把语音合成能够做到实用化,这是公司成立的基石;第二就是把语音识别做到了可用化――我们不是最早做语音识别的,但我们是把技术做得最成熟的;第三个就是我们将语音测评带进学校,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是我们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我们现在还在努力寻找其他新的商业模式。
EW:相较时下众多创业企业,你认为科大讯飞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什么?它和别的互联网技术公司有什么差别? 对于创业17年来公司营收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这一颇受争议的商业模式,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直言,这与以技术为核心的中国初创企业的特殊性有关,如果早期没有政府扶持,这类企业将难于生存。
HY:科大讯飞本质上是一个科技创新型公司,科技创新型公司的标准,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它的技术是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最突出的特点是,我们一直在做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不是在别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微创新,而是在做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
我觉得我们和别的互联网技术公司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比较沉得住气,方向很明确。很多公司什么方向热就做什么,比较浮躁,我们相对来说比较执着于自己原来确定的方向。
很多人对我们的评价是,做了十分才说七分。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大家对我们的印象是比较扎实的,缺点是影响力方面可能宣传不够。
EW:有人说你们在风格上更像一家硅谷公司。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HY:硅谷技术创新型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仅技术领先于全球,它的商业模式也是领先于全球的,而且美国公司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们是全球化的公司。中国虽然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但在全球化方面还是不够。科大讯飞现在在语音技术方面,无论是合成还是识别,都能够在中文领域做到最先进,但我们也有需要突破的地方。很多人觉得我们低调,其实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不能够跟当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商业模式吻合,所以这也是科大讯飞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EW:能否在商业模式上稍作展开?
HY:我们原来的商业模式是To B的,就是售卖技术,用技术跟别人合作。现在我们的目标是,用技术引起一个产业的突破,从而建造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我们现在探索的新的商业模式是,更靠近消费者,就是要着重To C。这不一定得直接面对消费者,我们可以用更靠近消费者的业务来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和汽车厂商合作,汽车内的语音业务就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
EW:国内语音市场这些年在你看来有哪些重要变化?
HY:2000年以前,语音并不被大家关注,那时还没有什么大的语音公司,主要是国外一些大企业像摩托罗拉、IBM等在中国做研究。那么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国内公司逐步把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市场抢了回来,现在来看,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语音业务已经很少了。
近几年有两个新的变化:一个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开始进入语音市场,并且投入了很大力量。但他们做语音是为自己的生态服务的,并不是想从这上面赚钱,实际上也赚不到什么钱。现在专业做语音的最大的公司应该是科大讯飞。另外一个就是,很多小的创业公司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但做得都不是太好,技术很重要。
EW:巨头的进入会给你们带来压力吗?
HY:当然。压力不是来自于技术,我们的技术是最先进的,压力来自于商业模式。这个没办法去模仿哪家公司,都要靠自己慢慢去摸索。一个公司如果想要长期保持领先,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商业模式上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并建立起自己的生态。
我们原来做的是To B ,现在To B 的公司很多,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生态的话,只有这个肯定不够。我们一定要让生态里有C端用户,这就会有很多变现方式,只要我们提供的服务是用户需要的,并且是高质量的,我们就可以从用户手里赚到钱。
现在我们还是免费的服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用户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来优化产品,当产品体验足够好时,用户会愿意付费。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其他收费方式,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可以是全程免费的,在用户和我们的机器交互时,机器会记住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这时智能终端可以给用户推荐产品,我们可以向产品提供商收取费用,类似于广告费。当然,交互是最重要的,将来在车上、电视上、音箱上甚至玩具上都能够实现人机交互。我们现在的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机器可以发出明星的声音,我们要不断增加语音交互中的用户体验。
EW:语音市场的竞争还不算太激烈吧?
HY: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朝着一个方向的话,自然而然就会有竞争。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并不知道将来的物联网时代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在一个新的时代里,观察过程会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期,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第二阶段叫形成期,就是大家已经有方向、有规划地发展了;第三阶段叫决胜期,就是各家开始激烈竞争赛跑,像滴滴和快的当时一样。语音市场现在处于混沌期到形成期的过渡阶段,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干,还在互相观望,互相挖点技术人才,摸索摸索方向。
EW:科大讯飞会是第一个找到方向的吗?
HY:我们一定是,但是做出来怎么样,还不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现在的方向是,软硬一体化、云端一体化、技术服务一体化,我们不能做一个纯技术的公司,要把技术和内容和服务结合。比如说语音合成,我们就一定要和明星名人资源结合,我们现在可以达到让罗振宇给你读文章的水平。 语言是柄双刃剑,在挡住外国产品进入中国的同时,自己的产品进入其他国家也很难。胡郁介绍称,科大讯飞英语产品做得还不错,但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产品还不行。
EW:科大讯飞得到过一些负面评价吗?
HY:讯飞的体量在去年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亿,今年也就四五十个亿。现在市盈率已达到150倍。我们的市盈率不太稳定,因为大家看好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一直没出来,所以就会不稳定。很多人说我们都在靠政府补贴,其实是这样,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在中国如果不依赖政府,肯定成长不起来,但过度依赖政府,将来的空间会少一点。我们一开始的确就是依赖政府补贴,否则一下子进入市场,是养活不了自己的,只有在跨过一定的技术门槛后,我们才能靠市场养活自己。我们现在已经在找更合适的商业模式,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他们已经找到了赚钱的方法,但这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EW:其实现在很多人在怀疑你们的盈利能力。
HY:这种怀疑是对的,我们虽然说在很多测评上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并没有达到让大家信服的程度。事情还没成之前,你说你是英雄,谁信?武松打虎,得把老虎打死了,结果出来了,大家才把他看成英雄,现在我说我能打死老虎,谁信呢?我们现在就是在努力证明自己。
EW:相较北上广深,合肥的商业环境是不是差了一点?为什么一直留在合肥?
HY:坦白讲,合肥这个地方很适合做研究,但商业氛围和商业创新环境确实和北上广深杭相比是有巨大差距的。但我们还是一直留在合肥,如果我们不是在合肥,我们的人早已经被挖了七八遍了,在我们这边拿50万年薪的人,腾讯可以给150万。我们为什么能在核心技术上持续深入,并且取得领先世界的水平,就是因为在合肥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研究。在北京给他100万的薪水,马上就会有人拿200万来挖,工作一有变动,研究就会停滞下来。北上广太浮躁了,这些地方房价那么高,让人怎么安心做研究?我们现在在京津冀,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都有分部,但我觉得做研究的人,还是来合肥好,一线城市安不下心来。
EW:如果你们工资比其他公司低的话,用什么来吸引人才?
HY:追求。世界上还是有一批有追求的人,就是在中国用人工智能改变世界。
EW:资本对于你们是一个什么作用?
HY:我觉得一个公司一定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资本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只靠追求来生活,我们要给这些做出巨大成绩和贡献的人体面的生活。有了资本,我才能真正吸引到优秀的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想要去旅游的时候就能够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旅游,我们要给他们与能力匹配的薪资。
EW:除了受到资本的青睐外,你们自己也有投资。你们在投资上的构想是怎样的?
HY:战略投资是围绕着我们的战略布局来投。我们现在有三大战略板块,教育、智慧城市,还有消费者业务。
EW:科大讯飞的生态能描述一下吗?
HY:我们现在首先要在教育这个方向做成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开放平台,大家有什么内容都可以放上来,可以对接到学校;在智慧城市方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交通、社会信息化管理、医疗等提供智能服务;最后在消费者业务上,我们要建立生态入口,让用户用语音的方式与机器进行交互,让机器越来越了解用户的需要。
EW:现在每年研发投入有多大?
HY:收入的25%。主要用于几个方面,核心技术、云计算和各个领域应用的开发。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像核心技术现在其实还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水准,我们还要持续努力,因为技术爆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说一瞬间的,而是在一点点改进中获得的。
EW:作为科大讯飞重点攻坚的领域,目前人工智能在你看来处于什么阶段?
HY:现在业界谈人工智能分成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人工智能目前处于感知阶段。人在计算智能上比机器人差,感知智能上好一点,认知智能上会更好,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切入点叫语音和语言为入口的认知革命。人类最早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是因为人类发生了认知革命而不是农业革命。机器人也需要认知革命,机器人认知革命的第一i就是先理解语言,我们现在的使命是要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接下来我们把这个技术跟很多行业,如医疗、卫生、法律等结合起来。
EW: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两年这么火?过几年它还会这么热吗?
HY:人工智能能火起来,主要是因为核心算法、数据量和应用模式三个方面成熟了,因此它在技术上可以大规模应用于产业。科大讯飞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比较有优势,在数据的收集上,现在的“讯飞语音云”用户超过8亿,开放云平台的应用项目8万多个,我们正在尝试各个场景的应用。人工智能过几年是不是还能这么火还很难说,现在大数据已经不那么热了,就是大家接受了这个概念以后就没人天天喊了。
EW:现在你们的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HY:一个就是核心技术还需要时间来突破;另一个就是我们要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第三就是我们需要很多综合性人才,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还需要会市场的、懂产品的、懂宣传的、会做品牌传播的人。坦白讲,我们原来是一个To B的公司,在品牌宣传方面没什么经验,现在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EW:在产品出口方面,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
HY:问题很大。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还没有产生什么效益。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语言是个双刃剑,我们可以挡住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但是我们进入别的国家也很难。我们现在英语做得不错,但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国家,我们就不行。
上周(2018.8.13-2018.8.17)市场再次大跌。其中上证综指下跌4.52%,沪深300指数下跌5.15%;中小板综指下跌4.63%,创业板综指下跌4.84%。计算机(中信)板块、人工智能板块出现下跌。上周计算机(中信)板块下跌3.71%,人工智能板块下跌2.64%。人工智能指数市盈率(2018.8.17)为39.7倍,较上周略有下降;与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1.5倍)相比的溢价率为3.4,溢价率较上周保持稳定。
行业新闻
广东公布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规划
瑞芯微与商汤科技前世战略合作协议
华为官方:麒麟980本月末亮相,世界首枚商用7nm芯片
公司公告
8月17日,捷顺科技《2018年半年度报告》
8月18日,华胜天成《2018年半年度报告》
8月20日,汉王科技《2018年半年度报告》
8月20日,海康威视《2018年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
投资策略
随着我国不断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将长期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这些领域未来将持续快速发展。多项国家政策出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AI+场景正在逐步落地。在金融、交通、安防等领域,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这将带给相关领域企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建议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语音识别领域、计算机视觉领域、无人驾驶领域的相关龙头个股。
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推出人工智能计划:如欧盟“人脑工程项目”、美国“大脑研究计划”等。人工智能竞争为何这般白热化?因为:人工智能是开启未来智能世界的密钥,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掌握人工智能,谁就将成为未来核心技术的掌控者!
人工智能是我国科技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美国相比都不算落后。近年中国科技界开始向人工智能—世界科技之巅发起冲击,如百度引进全世界人工智能泰斗级人物、前“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全面负责“百度大脑”计划;科大讯飞启动“讯飞超脑计划”;复旦大学联合十几所高校院所,成立“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我国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完全有可能利用市场需求优势、用户数据优势等,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
当今三个有代表性的“人工大脑”:1、“谷歌大脑”: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完成了总计70万英里的高速公路无人驾驶巡航里程,谷歌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观看一周YouTube视频,能自主学会识别哪些是关于猫的内容;2、IBM人脑模拟芯片,该芯片能够模仿人脑的运作模式,擅长进行模式识别,在认知计算方面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架构;3、“百度大脑”,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脑,已经可以做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热与三大技术突破直接相关。人工智能研究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等。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热与三大技术的重大突破直接相关:1、深度学习—核心算法的突破;2、神经元芯片—计算能力的突破;3、大数据—庞大的计算资源。
人工智能将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可以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人工智能还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飞跃式发展,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动器。目前倍受追捧的工业4.0、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发展方向,所代表的无一不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展的最终形态。
投资建议:我们从认知智能、感知智能和智能化场景改造三个维度寻找受益标的:
1、能够有实力进军认知智能领域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寥寥无几,这一领域具有极深护城河和最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大讯飞是A股绝对的龙头;
2、感知智能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有望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我们首推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深远布局的佳都科技、汉王科技;
3、汽车、工厂、家庭等智能化场景改造是目前进度最快的方向,我们首推在工业4.0领域有着雄厚技术积累的软控股份、科远股份以及在无人驾驶领域进行布局的四维图新。
2017年的互联网行业,大佬们怎么看互联网?对此,我们辑录了多位知名业内人士在近期发表的观点。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落后的思想会淘汰你
首先企业一定要坚持学习,因为不学习你永远活在昨天,抱怨明天,甚至害怕明天。而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是学习新的思想和观念,与时俱进。
“纯电商会越来越艰难,纯线下零售会越来越艰难,零售线上线下互补,必须结合起来。”马云认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必定是未来,而如果抓不住这个趋势,那就“不是技术让你淘汰,而是落后思想让你淘汰,不是互联网冲击了你,是保守的思想、昨天的思想、不愿意学习的懒性淘汰了你,自以为是淘汰了你。”
小米科技CEO雷军: 人工智能是小米的探索方向
互联网经济下一个引爆点是“人工智能”。未来的三到五年的时间里面,人工智能可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会有非常大的突破。今年基本上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把人工智能作为最核心突破的领域,像谷歌在十月份提出了AI-first战略,基本上各大巨头下了很大的功夫。人工智能也是小米主要探索的方向。”
《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2016最重要的不可逆变化,就是――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了。大公司的优势越来越巩固。流量的获取越来越难,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时间战场,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一只黑天鹅。
首先,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也就是微信的张小龙敢说,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其他的创业者哪里能这么霸气。你生意再大,拿不到用户的时间,你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第二,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警觉,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业没价值,也不是你的价格不够低,而是你索取了过多的用户时间,大家付不起了。
第三,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这一轮消费升级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所有的体验,本质上都是时间现象。消费升级,人们不见得会再买昂贵的奢侈品。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那省下时间干什么?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财经作家吴晓波:人工智能将穿透产业
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则新闻,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籍的围棋世界冠军。但是我们会说这个“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如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年年初我们在深圳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们把自己叫做金融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原来有2400人,做P2P,做互联网金融销售。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方式,把你的名字、一些信息告诉他们,机器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认定能不能贷款给你30万。所以,在2017年,人工智能会以比我们想的更快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穿透我们的产业。
以太资本CEO周子敬:市场不缺资金,缺优质项目
互联网投资热已经是伪命题了,现在的投资人关注着消费、养老、农村、企业服务等各个分散领域,它们甚至跟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顶多是运用互联网作为营销手段而已,远不属于过去狭义的互联网投资。
今年,整个市场不会缺乏资金,缺的是项目,尤其是优质项目。因为大的风口已经过去,现在投资人看好的项目主要有这样三个特点:有相对确定的商业模式、明确的现金流及可以获取5~10倍稳定的投资回报。投资热点将会是高科技类项目,主要是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应用的项目。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头部集中化趋势
中国互联网周期很明显,美国互联网没有那么明显,在中国几乎每三年都有一个“寒冬”。2016年投资速度慢了很多,整个投资项目数比去年降低了三分之一,但投资金额数并没有减少。投资金额数大概只降低了10%左右,这部分钱大部分被某几个企业拿走了,像滴滴融了六七十亿美金,美团也拿到二三十亿美元,饿了么也拿到十几亿美元。
大家对这个寒冬不要这么恐惧,可能明年下半年,寒冬就会过去,投资人都会有投资压力,今年投资项目少,明年投资项目必须多,否则投不完。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熟人社交仍有机会
投资这个事情,永远是动态的思考与纠结,你不能在静态的时候去看一些东西就轻易举手投降。比如,虽然今天微信那么红火,但我反而觉得,有一些团队是时候应该敢于去挑战熟人社交了。因为一个东西做到足够大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
还有很多行业,不存在任何资本的低谷或寒冬之说,比如说交易平台一直能出优秀的公司,经纬到现在为止投了八九十家。我觉得企业服务这个行业正在快速崛起,当这类公司崛起到一定程度,BAT拿他们没办法,现在这些越来越红火。
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能力很重要
在2000年前后的时候,已经有过一轮互联网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机会到来了,一阵风来了猪也会上天,这是机会。但是抓住这个机会以后,能不能待得住,这本身是能力的问题。
创业者需要有抗击打、不断向前的能力,又要有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战略、凝聚队伍的能力,这些是创业者必须要认真学习的,这些是躲不过去的。不然,机会一过就会掉下来。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承载更重大的信息安全责任和平台责任
腾讯在过去的5年中,从封闭的环境变成开放的环境,搭建了一个真正互联的生态系统。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信息基础设施商,大量的信息在微信里面流转,现在的企业甚至不需要注册域名、申请网站、申请托管空间,就可以通过直接申请公众号,在公众号里面提供服务号,未碇苯佑眯〕绦蚓涂梢越立高效的基于社交通信平台的网站信息,企业可以在上面开展业务活动,也不需要开发难以推广的App。
2016年11月11日是腾讯18岁生日,成年后的腾讯责任更大了。2017年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承载更重大的信息安全责任和平台责任,为整个互联网的环境净化、稳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技术创新将大幅降低行业成本
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各个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技术创新将会继续大幅降低行业成本,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甚至对现有商业模式产生颠覆作用。
在未来的12年,我们将把集团所有的产品、业务、服务全面技术化,构建一个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商业体――零售全面智能化、物流全程“无人化”、金融和保险产品全面个性化,把过去所有通过传统方式构筑起来的优势再次升级。我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商业、金融和保险等行业达到成本和效率最集约的状态。
乐视董事长兼CEO贾跃亭:产业间边界不断被打破
2016年,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加速,产业间边界不断被打破,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生态模式代表全球经济的未来。
展望2017,乐视将深化生态战略,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迎接挑战,推进行业发展。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落地,践行以用户价值第一的理念和UP2U的模式,携手更多当地商业伙伴开展合作,为全球用户打造全新的生态生活。大数据、云计算及深度算法等技术结合,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乐视生态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彻底颠覆改变人们现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乐视汽车将以破界创新、极限技术和极致产品、颠覆模式这三重思维引领百年汽车产业变革。
58公司CEO姚劲波:生活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
最近两年,互联网以及移动端的发展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这其中,生活服务领域从鲜少被关注到成为互联网“风暴”的中心,迎来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真正机遇。
错失“互联网+”生活服务的发展时机,就有可能像那些忽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一样失去市场竞争力。生活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一定是下一个10年的“台风口”,对于创业者来说,别太在意1-2年的变化,要判断未来10年的趋势。创始人更要有做到把愿景、数据、趋势相结合的眼光,这样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凝聚在一起。聚力瞄准能成为用户首选、手机里可能存在的服务趋势去努力。
途牛网CEO于敦德:旅游需求是消费升级的核心需求
2016年是途牛成立的第十年。去年我们确立了在线休闲旅游领域第一的市场地位。未来,我们会在「夏天围绕核心竞争力长期投资,在“冬天”提升效率、调整过剩产能、休养生息,为新的发展周期积蓄力量,开启下一个新周期的发展。
2016年10月,途牛宣布将成为集团化公司,业务将拆分为旅游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两大板块。接下来,途牛集团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服务机票、酒店、金融等高速增长的新业务板块。我们坚信旅游需求是消费升级的核心需求,可能会被短期抑制,但长期来看一定会继续快速增长。我们围绕“让旅游更简单”的使命坚持不懈,“旅游入口,世界级公司”的愿景清晰可见。
运满满CEO张晖:未来有三个目标
展望2017年,运满满未来有三个目标:一是做全球最大的重卡运力的调度平台。二是做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球最大的无车承运平台,通过智能化的变线,帮助整个行业提升效率。三是希望构建一个基于重卡全生命周期和公路物流全产业链服务的生态体系。
网秦董事长史文勇:消费者才是核心
工业时代生产是核心,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才是核心。快节奏的变化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通过快速响应来引发消费者的持续关注,这就注定企业已经不能够死守一个业务阵地。现在和未来,产业边界在消融,企业叠加服务的成本在降低,大家拼的是产业链的覆盖度和服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面临全新挑战。但移动互联网企业随时都是“麦迪时刻”,夺在有限时间中寻找无限可能则会让最终剩下的企业赢得更多掌声。
2017年,人工智能、车联网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撬动这个万亿级市场更需要精耕细作,同时也必然引发全新的端口之争。
伴随大数据的发展,未来的汽车不仅能代步,还是享受娱乐、导航、语音交互技术等服务的空间,而这些正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强项,也是非常诱人的利润增长点。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风口已经过去,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方面。
360董事长兼CEO周鸿t:创业要有三个必备素质
“可以预言的是,不管你多么有创业热情和激情,创业不会因为激情高了,成功率就会提升,创业永远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周鸿t认为,想创业,必须具备三个素质:创新、改变用户体验、不要恐惧失败。
创业一定要创新,拒绝从众心理。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怎么找到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很多人创业,在创新的时候往往在谈概念。对此,周鸿t表示,应该多从身边寻找用户,寻找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发现用户在用已有产品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其实从这些小的点开始,一样可以做出差异化和创新。
所谓用户体验的改变,就是把产品做得更加容易、更加简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改变叫商业模式的改变。比如博客到微博的转变,其实改变不大,但效果显而易见。
今天的中国,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创业者,中国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美国人逊色,但在创业上却有很大阻碍。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来自文化差异。除了前面提到的从众心理,传统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阻碍叫做恐惧失败,这点影响非常大。但其实创业达人们都经历过很多失败,也做过很多错误的决策,但他们摔倒后一定会再爬起来。我觉得只有做个不怕失败的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可能去真正地坚持创业。
优酷创始人、阿里文娱战略投资主席古永锵:未来是融合和链接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未来10年的内容、变现都会整体进入文娱融合的时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去推算用户喜欢什么,未来文化娱乐的创新是没有极限的。
尤其是最近一年,大家感觉时代又开始变化了。其实在2016年之后,全世界无论是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跟金融环境不确定,怎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创业、创投,都是大家在疑问的事情。我用两个词儿形容我看到的未来:融合、链接。
未来是融合的时代,这里面有三个层面。层面一:因为大家人均的价值在提高,我们看到在最近三五年已经产生的互联网的业内融合。层面二:O+O(不是O2O)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层面三:中外互联网的融合。
中国的互联网其实在全世界是一个孤岛,但是在最近一两年看到未来10年,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用户的角度、应用的角度都会开始融合。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的互联网时代。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地图中,哪些产业将最先享受技术红利?
“智造”并不是一个新词,几年前,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从虚拟世界向实体世界渗透。3D打印、激光切割等一系列数字制造设备的发明让制造变得民主化,所以诞生了创客这个群体,让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智造来实现想法。而今天,我们都看到“智”的含义又进化了。
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产业浪潮。从去年开始,腾讯研究院就对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有一个持续的跟踪。我今天将从一个更广的维度,不限于制造业来与大家分享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融合产业,创造万亿实体经济新动能的一些观察。
人工智能认知差距存在:已走入平常生活
在另一阵营,包括扎克伯格、李开复、吴恩达等在内的多位人工智能业界和学界人士都表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存威胁尚且遥远。这其中主要的争议就来源于对“人工智能”定义的区别。人工智能学家马斯克等人所述的人工智能,是指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具有思维能力的“强人工智能”,目前,科学界和工业界对何时发展出“强人工智能”并无定论。
现在处于全球热议中的“人工智能”,并不完全等同于以往学院派定义的人工智能。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用到了许多人工智能技术:早在2011年,苹果就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Siri放进了大家的口袋里;拍照、签到时用到的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音箱的语音对话系统,以及我们现在主流的新闻推荐引擎,也都用到了深度学习的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存在于人们的手机和个人电脑里,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业的服务器上,存在于共有或者私有的云端之中。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时时刻刻感知到人工智能算法的存在,但人工智能算法已经高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人工智能的商业潮起:九大领域形成热点
人工智能的历史已经有60年的时间,但它作为一个商业化浪潮是最近几年爆发的。与以往几次人工智能浪潮不同,此次的人工智能革命跨越了技术商业化的临界点。
下图为腾讯研究院的《中美人工智能产业报告》,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金额从2012年起呈现出了非常陡峭的增长趋势,转折点就是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
IT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存储、运算和传输能力上都有了几何级的提升,使深度学习最终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积累了20年的数据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训练数据。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直接引领了此次人工智能产业浪潮。
截至目前,美国在融资金额上人工达到了938亿,中国仅次于美国达到了635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了九大热点领域,分别是芯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美科技巨头的集体转型。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历次转换历程中,把握技术革命带来的商业范式革命是屹立不败的关键。技术革命将带来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渠道、竞争规则变化的涟漪效应。
谷歌最早意识到机器学习的重要性,从2012年开始从搜索业务积累数据。从2012年到2017年短短的5年时间已经渗透到了超过1200个谷歌的服务中。业务发展战略从“移动优先”转为“人工智能优先”。除此以外,美国的FAAMG (Facebook, Amazon, Apple, Microsoft, Google)以及中国的BAT无一例外投入越来越多资源抢占人工智能市场,有的甚至转型成为AI公司。他们纷纷从四方面从基础到全局打造AI生态:
第一,通过建立AI实验室,来建立核心的人才队伍。第二,持续并购来争夺人才和技术。第三,建立开源的生态,占领产业核心。今天,大多数技术进步都不是封闭的创造发明。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受益于底层技术的共享。今年,腾讯向外输出了两大AI开源项目ANGEL和NCNN。第四,最好的人工智能服务将可能化为无形,即与云服务结合。工具AI将大幅降低企业使用AI的门槛,越来越多科技巨头选择将自己的服务“云端化”来赋能全行业。正如马化腾所说的未来的企业都是在云端用AI处理大数据。并且在一些领域开始试水消费级人工智能的场景。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AI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理解人工智能的真实能力。AI的爆发对商业的塑造也许与互联网彻底颠覆传统行业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动声色地嵌入到商业中。应用场景不再是新奇的概念展示,而是融入现有的生产中,进入垂直领域,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从认识物理世界到自主决策,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感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领域已经有很深入的应用,赋予了机器“看”和“听”的能力。甚至情感也能被机器理解 ;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理解能力:自然语言理解成为隐形的标配植入到产品中。配合计算机视觉可用于理解图像,来执行基于文本的图像搜索、图像描述生成、图像问答(给定图像和问题,输出答案)等。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数据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让机器能够洞察数据的秘密,并且不断自动优化算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决策能力:本质是用数据和模型为现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棋类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决策能力,人类在完美信息博弈的游戏中已彻底输给机器,只能在不完美信息的德州扑克和麻将中苟延残喘。在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如何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将投资收益最大化等丰富的场景都将是决策能力的用武之地。
人工智能的价值地图:产业融合正在加速
与互联网时代一夜颠覆的渠道革命不同,人工智能的带来的商业变革正在不动声色地渗入到各行各业。一大批AI应用的先导者正在将AI能力赋能产业,涉及吃住行、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下面将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正在发生的“AI+”产业增强革命。
首先是零售行业。上图是亚马逊推出的无人超市Amazon Go。在亚马逊的蓝图中,顾客从货架上取下货品,无需再经过收银台便可自动完成结算过程。从顾客进店开始,通过人脸识别验证顾客身份,在顾客购物时,通过图像识别和对比技术判断商品种类,自动生成购物订单完成自动结算。
现在,各种形式的无人零售商店在国内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然,无人收费只是零售智能化的第一步,人工智能不同能力的应用将全面改变现在的零售模式。比如开一家店选址、到底在哪开、开多大、覆盖多少人群、卖多少东西?时装周采购设计师的衣服,买那些今年会畅销?以前这些都靠零售人的经验做决策,但在信息时代,这些都可以用精准的算法做决策。
第二个例子是医疗行业,医疗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大的行业之一,我们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增进健康。
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很广泛。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医疗影像诊断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对精准医疗的推动。所有遗传密码的信息都是非常非常多的一个大数据,对任何人在他没有得病的时候我们测量他的组学数据,分析组学大数据,那么就可以对他未来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做出评估,根据评估进行适当干预,这样的话有些疾病不发展,有些疾病减轻他的程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这样就把整个医疗健康体系的关口前移,在没有病之前就提出评估与保证。
第三个例子来自制造业。波士顿有家著名的机器人公司叫Rethink Robotics,顾名思义就是重新思考机器人。这个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Baxter的智能协作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特点是和人的交互不再是机械的。Baxter 采用顺应式手臂并具有力度探测功能,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可“感知”异常现象并引导部件就位。你只要挪动它的手臂就能进行训练,完成特定的任务。其次,对于制造业来说人工智能不仅仅意味着完成某项工任务的机器人,也是未来制造业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等相互支撑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
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
人工智能在经济层面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创造了一种虚拟的劳动力,能够解决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
第二,交易成本的下降。互联网的平台模式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机器学习的引入,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服务匹配,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分配。
第三,人工智能将带来数据产业的蓬勃。机器学习需要数据的“喂养”,海量的数据需求催生了多种类型的数据交易模式。数据的需求会产生很多数据经纪商,有B2B模式,C2B模式,B2B2C模式等,促进数据在个人、企业及产业链层面流通。数据的来源不单单来自于用户,也来自于政府公开数据、商业渠道、博客等公共资源等。
转型之路:五要素坚实人工智能基础
人工智能将一切变化都带入了超高速发展的轨道。创新科技公司已集体转型,传统行业又改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人工智能的转型,需要从几个方面并行: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是人工智能得以应用的基础。
第一是数据,我们对数据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统计,改进产品或者作为决策的支持依据。而应该看到它导致机器智能的产生。但首先,数据是有条件的。垂直行业的数据,高质量的数据。在国家层面,也有许多数据开放计划。
第二是算法,人工智能的人才仍然是很稀缺的。高校和企业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但同时,企业通过开放生态,降低开发门槛。可以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AI能力。
第三是算力,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成百上千个GPU来提升算力,使深度学习能够走向生产环境。但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算力将无法匹配。
除了这三驾马车,从实验室到行业应用,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两个元素:
■ 首先是场景。理解场景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人工智能必须落到精准的场景,才能实现实在的价值。理解人工智能能力可落地的场景及对应的流程,将AI纳入决策流程。
■ 其次是人机回环,即human-in-the-loop。“人机回圈”的第一层含义是人工智能应用中需要用户,即人的反馈来强化模型。更进一步,机器学习是一种尝试创建允许通过让专家与机器的一系列交互参与到机器学习的训练中的系统工作。机器学习通常由工程师训练数据,而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人机回圈”的核心是构建模型的想法不仅来自数据,而且来自于人们怎样看待数据。专家会成为垂直领域的AI顾问,把关模型的正确性。
人工智能并不是静态的东西,训练出来的模型要用到某个业务场景里,业务场景里产生新的数据,这些数据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能力,再用到场景中,形成一个闭环和迭代。
总结
本轮人工智能浪潮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发展,将快速渗透到数据密集行业。
人工智能目前从感知智能、理解智能、数据智能和决策智能四方面发挥在各行各业的能力。
和很多70后创始人一样,李志飞精于技术。大学期间自学计算机的他,曾获得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在校期间,他主导开发的开源机器翻译软件Joshua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界两大主流机器翻译软件之一,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高校都在使用。直到回国创业前,李志飞一直就职于谷歌总部,主导开发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
而为何回国创业,则与李志飞的工作经历有关。“早在2000年之前,我已经开始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李志飞亲历了公司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慢慢地壮大发展的过程,“我觉得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非常有意思。”从那以后,他便一直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成就一番作为。而在谷歌的工作经历,则帮他敲定了创业方向。
“在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跟最牛的人一起工作、能接触更好的资源。”不过,同很多单纯沉迷于技术研究的谷歌同事不同,李志飞对技术的应用和落地更加感兴趣。“我想做一款把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产品,而且我本身有比较多的关于语音交互的技术和人脉积累,所以我回国创建了出门问问。”
用语音交互改造智能手表
出门问问的首款产品,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发的中文智能语音搜索应用,这款产品曾被微信官方评选为十大公众账号之一。此外,李志飞的团队还成功打造了全球首款针对Android Wear和Google Glass的智能语音操控应用。这些将技术落地的产品问世,为出门问问在圈内赢得了不少名气。
在前两款产品的小试身手之后,2014 年12月,出门问问了智能手表ROM―Ticwear。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Android Wear在国内的体验并不好。李志飞认为,需要有一款本地化的手表ROM服务国内用户。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方兴未艾的年代,Ticwear成为了市面上为数不多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之一。这款拥有自己独特UI设计和开发者平台的智能手表ROM,在后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便获得了超过4万粉丝。
“语音交互方式,非常适合智能手表这种形态的产品。”聊到Ticwear李志飞的自信溢于言表,“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开发首个可以理解自然语言的中文系统―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只有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巨擘型公司曾经做过。”据他透露,目前Ticwear已经进行了几十次快速迭代,系统成熟稳定。他指出,一些厂商的智能手表ROM,现在还只存在于概念当中。
和其他很多喜欢强调idea的创业团队不同,李志飞更愿意聊公司的技术实力。“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国内肯定顶尖,拿到国际上应该也是一流水准。”在他心中,技术实力正是Ticwear在面对腾讯等竞争对手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强调,“出门问问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拥有自主的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应用搜索技术的公司。”
有技术含量,也要有商业模式
不仅仅是打造智能手表ROM,着手建立自己的生态圈,2015年6月18日,出门问问旗下的首款智能手表Ticwatch也正式在京东开放众筹。最终,Ticwatch以80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绩收官,这也是京东可穿戴智能设备有史以来最好的销售成绩。
“我一直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面向消费者、有技术含量、有自己的商业模式的一个产品。”李志飞如此总结自己做智能手表的初衷。“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是由移动计算设备转向更小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进化的。”他认为,相比手环产品智能手表才是未来真正的趋势,“智能手表拥有平台级的大脑,可以搭建生态系统,将成为未来智能设备的中心和人工智能落地的最重要载体。”
而在李志飞眼中,Ticwatch正是一款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落地的创新产品。“它首先是一个靠谱的手表,好玩好用。此外,它可以连接智能家居,未来还能连接智能汽车。”让喜欢科技的潮人“时间有序,生活有趣”,是他对于这款产品的定位。
“Apple Watch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其整个系统还不够开放有趣,而且产品售价较贵。”对于智能手表,李志飞有着自己的理解。“Ticwatch的功能和智能语音交互方式,让这块手表在很多方面都比Apple Watch要好玩有趣。”而在价格方面,Ticwatch并没有设置较高门槛选择了亲民路线,其皮带版999元人民币的售价甚至低于成本。
一聊到Ticwatch的产品细节,李志飞开始滔滔不绝。他透露,Ticwatch的工业设计是由出门问问与跨国设计咨询公司frog联合打造。采用圆形屏幕的它,外观简洁时尚,内部却集成了400多个量身定制的元器件。而在软件方面,Ticwatch拥有独特的智能语音交互方式,主打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垂直类问题的搜索功能―这也被认为是Ticwatch的核心商业模式。
聊完产品本身,李志飞也表示,这款产品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我们的初创团队有来自谷歌、IBM的前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还有经验丰富的顶尖工程师,很多成员来自斯坦福、剑桥和清华等名校。”而据我们所知,硬件团队则由诺基亚十几年经验的工程师组成。
风口已至,智能手表将成中控平台
从微信公众号服务,到Android Wear、Google Glass、再到Ticwear智能手表系统,直至如今的Ticwatch。不难看出,出门问问的发展路径其实和目前风头正盛的小米有些类似。他们都是从优化软件上的体验做起,然后借助硬件来体现软件优势,最终打造体验完美的软硬结合产品。
在李志飞看来,出门问问选择的发展路径,其实是比较明智的硬件创业公司都会走的道路―通过率先软件,来积累种子用户和完成快速迭代。他笑称:“我们和小米是‘英雄所见略同’。”他坚信,这也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在硬件之后,用户们已经对这个品牌有所认知和体验,产品也更加成熟,这对产品和市场来说,都将是一件好事情。”
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投石问路者多,但走出风采者少。很多觉得这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不过李志飞却坚信风口已经到来。“人们往往高估技术短期的影响,而忽略其长期的意义”,在他看来,“其实技术奇点的到来和商业的成功会比人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李志飞研究发现,目前PC时代的搜索方式已经不再符合移动端使用场景,而以语音为主的智能搜索将更能满足用户需求。他确信只要朝移动搜索这个目标将规模做大,未来一定会实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他选择的则是智能手表。
根据李志飞的判断,硬件创业未来的趋势有一大部分是人工智能技术和硬件的结合。“在这方面,手表因为具有传统佩戴优势、利于交互和携带,可以成为中控平台,连接智能家居和汽车,将成为最常见的智能硬件。” 李志飞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