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1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1)地理实验的设计。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设计实验,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点。高中地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教学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地理实验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很多的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将地理实验过于理想化,实际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这个就是地理实验的难处。物理、化学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对于什么样的试剂滴入酸或碱中出现颜色的变化,每个人来做都是一样的。地理实验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实验器材的制作。一般学校对地理学科实验器材投入不足,不能要求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那样,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很多的实验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我们的器材制作吸收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本着简单、廉价、容易获得等原则,特别鼓励对废旧物品的利用,既减少学校投入,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验证明,部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强,制作出来的实验器材非常精美且具有创造性。
二、地理实验课程的主体参与与合理评价在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多地理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较低。一部分同学在操作,另外一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地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校也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找学生谈心、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外乎几个原因。
(1)实验分工不到位。教师在实验课之前要对班级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一般为3~5人,人多了一部分同学就没有机会操作。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搭配好,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不留离散人员。
(2)少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怕自己的操作会搞砸实验,不敢贸然参与。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确实有,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实验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放弃,让他们从别人的身后走到台前,体会成功的感觉。
(3)极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耐心对待他们,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地理实验课堂之外,可以通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慢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优秀模范加以鼓励。
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通过培养对地理实验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地理学科。
三、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要实现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要做的工作很多。教师要将地理实验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编制教学案的同时,要将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没有实验课,这一部分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要让学生重视地理实验,积极参与地理实验。
关键词:设计思维;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地理实验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严谨的学科作风,切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探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十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注重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出台了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政策,出版了较为权威的专用实验教材,借此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因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实验教材,多数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的器具与环境,部分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限,造成目前地理教学不能切实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仅有的少数地理实验活动,不仅内容浅化、活动单一、目标含糊,而且基本上是教师主宰着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指定的观察任务,缺少思考与创造。
二、设计思维下的地理实验教学思路
1987年,彼得罗伊在DesignThinking一书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到的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概念由此确定。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契合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基本理念,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模拟洋流运动”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验中改进EDIPT设计思维过程,从确定主题、明确认知、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研究地理实验教学。
三、设计思维下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确定主题此环节一般由教师把控,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选定实验方向,明确实验原理,确定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明确实验方向——通过人为手段模拟洋流运动,据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实验的原理应尽可能与事实相吻合。实验主题的确定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摆脱传统地理实验,即采用“教师出示主题—步骤指导—学生操作—结论反馈”的流程,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科学兴趣。
(二)明确认知地理实验活动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实验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所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分析学生学习特征,是开展地理实验前的必要举措[2]。这个过程的落实便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课堂进行掌控,以保证地理实验的有效进行。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与风向的关系以及上升补偿流形成原因都是学习难点,所以整个实验围绕“洋流成因”设计知识链: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带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的关系陆地轮廓的影响拓展延伸(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其中,盛行风带与地转偏向力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可在实验前加深巩固,强化印象,让学生明确认知,做好实验前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环节。(1)列出问题涉及的变量,厘清变量关系(有数据要求的地理实验如河流的含沙量、流量等),如果问题难度值偏大,那这个变量关系就必须由教师提供。(2)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假设。但要注意,这些假设通常是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其反例,单纯的观测类实验并不需要假设。(3)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建议六人为一组交流阐述假设理由,可以。(4)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步骤,教师辅助。如果实验难度稍大,可以先由教师提供一些熟知的实验方法或教学视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器具或方法的改动创新,列出实验步骤。模拟洋流运动实验中,笔者先给出碎纸模拟表层洋流运动实验(如图1上),这只能体现赤道附近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与实际的风带有区别,提示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风带(如图1下)。在撰写过程中,学生对器具的使用、环流的形成个数都进行了改进,使实验与课本中的洋流模式图、现实世界的表层洋流运动更为接近。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椭圆形水槽、碎纸片(或鱼食等易漂浮于水面的小物品)、吸管。(2)明确实验目的:了解世界表层洋流运动的原因。(3)实施实验步骤:①椭圆形水槽底部标注赤道、两极,水槽注满水,撒上碎纸屑(鱼食等易浮物品);②通过吸管向代表赤道和北半球中纬度的水面吹风(类似于低纬信风和中纬西风);③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实践操作依据实验步骤流程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指导学生小组操作,观察产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思考产生的原因,整理最终结论。一般情况下,中学地理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与实验的假设是相吻合的。但要注意,因为一些地理现象是自然界大范围的,所以在进行实验室小范围模拟时会出现偏差,如地转偏向力在洋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在小尺度的水槽中体现。学生在记录实验结论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师要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实验与实际的区别。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师生的教与学状况,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3]。在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中,笔者初拟了简洁的实验过程性评价单,以百分制从实验学习目标、实验问题假设、对假设进行论证、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或现象、总结正确结论、理论知识掌握、参与小组合作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管理、诊断、激励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思维下的五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了地理实验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灵活框架形式,与地理学科其他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个环节要以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为基石,所以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更适合目前地理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苏梅,曹恒来,丁婧.“设计思维”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站LOGO的设计”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2-55.
地理实验有着诸多的优点,它通过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多种实验手段,简捷而生动地展示了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奥秘,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技能的优势。现以下面几个实验作为简例加以阐述。
1 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降解难点。
【器材】地球仪、太阳(学生甲)、遥远的一颗恒星(学生乙)
【步骤】地球仪赤道取一点A,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一边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太阳甲。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其他情况: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和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时,再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2 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器材】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
【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摆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分4个节气段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探究沿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
偏移
【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原理】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导致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步骤】第一步,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第二步,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第三步,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二、三步骤,但自转方向与二步骤相反。分析得出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 测定学校的经度和纬度
【原理】利用地方时差,推导经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推导纬度。
【器材】1支1米长木杆,手机,直尺,指南针,数学用表等。
【步骤】测定经度:利用直杆确定当地正午时刻:当杆影最短时,即为当地正午时刻;当地正午时,看手机时刻,此时时刻即为北京时间;根据当地地方时与东经120°的地方时差,即可求出当地经度。公式:当地经度=东经120°±时差×15°/小时。
测定纬度:在春分或秋分日,将木杆直立于操场上,观察杆影朝向;当观察到一天中杆影最短时,用直尺测量杆影长度,用数学方法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H;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当地纬度;H=90°-纬度差。
5 演示季风的成因
【目的】演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及其风向变化规律。
【器材】一束香、电炉子、盛有冰块的小盘、大型玻璃缸、板盖等。
【步骤】点燃香放入玻璃缸的中央,盖上板盖,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盖上板盖,将电炉通电几分钟后,观察烟气的飘移方向。打开板盖,把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交换位置后,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现象与原理】开始时香烟垂直向上。因为玻璃缸内在不受外界气流影响下,香燃烧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放入盛有冰块的小盘和电炉子后,无论两者位置如何变化,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子后再上升。因为电炉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结论】冬夏季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高低气压产生季节性互换,因此产生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冬夏季风。
6 探究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
【目的】冷空气(蓝色的冷水)主动向暖空气(红色的暖水)移动,暖空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器材】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在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步骤】迅速抽去隔板,打开蓝色(或红色)冷水一侧的动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一个倾斜的分界面,且顶盖上出现“云雨”现象。
【结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7 温室模拟实验
【器材和场地准备】平盘、温度计各两只、空矿泉水瓶、沙土、手表、剪刀、纸笔等。地点在本校篮球场,天气环境为晴朗的午间。
【原理】温室阻止了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从而使室内增温。
【目的】利用身边的事物,理解地理原理,并了解该实验与“大气保温作用”的区别。
【步骤】将一些沙土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沙土的盘中,这样就制成“微型温室”。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去;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光源照射;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8 探究酸雨的危害
【目的】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了解酸雨的有关资料。
【器材】教师准备SO2,装于6个集气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镁条或锌粒;植物叶子,果皮、废弃大理石等;纸张、手帕。
【步骤】第一步,分别将植物叶子、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教师准备的酸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步,加入其他物质,包括纸张、手帕,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9 探究海陆风的形成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第一步,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第二步,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第三步,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第二步有何差异?
【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觉到发热、发烫。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新课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
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实验正日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相应的课程目标中又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编撰者都设置了一些动手实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实验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确立地理观念,增强地理技能。并且近几年实验省区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地理实验的考察内容,今后将逐渐推广,因此应引起关注。让实验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实验已成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知识的源泉,智慧是实验的产物”。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地理实验通过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试验手段,简捷、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发现地理规律、认知地理原理的过程,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优势;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手段和着力点。实验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生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义之一。下面我就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略谈一二。
1.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正确的人地关系的形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演化过程,很多现象是我们在其一生中或用肉眼无法看到的。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实验中呈现出来的声、色、形、动态,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得到满足,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又被激发,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地理学习之中。
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做”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高中地理必修1主要涉及的是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因为其宏观性、需要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而成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有畏难之情绪。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内容的知识难度就是一个体现,学生对大气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发生规律,理解其形成原因,特别是大气运动,仅凭教材中的图解和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
如果将地理实验引进课堂,借助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就会把这些复杂抽象的地理过程和现象生动、直观的呈现,化繁为简,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考可以加深对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这样将知识化难为易,难点不攻自破!
同时,多样的实验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过去,地理教学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注重过程与实效;学生学地理大多是采用“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不注重理解与应用。因之,学生大多对地理课兴趣缺缺,也感到地理难学。由于这种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造就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是一门密切联系我们身边生产、生活的学科,实践性极强。要学好地理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
实验教学就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挖掘潜力、提高综合能力。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实验设计时,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转变教学观念,按照课标要求重视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1.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按照新n程标准要求来切实开展实验教学。由于部分地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比较肤浅,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没有深入研究,因此实验教学不适应新课标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新课标要求,领会实验教学的深层意义,在选择、修改、创编和实施地理实验时,强调地理实验的科学性,积极探讨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该做的实验、有条件做的实验一定要做,切不可脱离新教材的课文、活动设计,直接把答案讲解出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点拨、引导作用,要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而不是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
2.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来科学设置地理实验。地理实验不仅要科学反映地理原理,还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那些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例如,在让学生了解季风成因时,可以开展如下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二、多种模式并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在适当的时候做实验,使学生的“手、脑、视、听”同步活动。
1.利用地理实验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导课得当,有趣味性,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地理实验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褶皱时,可以预先准备一些有一定长度的甘蔗皮,让学生用手握住甘蔗皮的两端慢慢加力,使甘蔗皮产生变形,最终被折断。这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甘蔗皮的变形过程,并引导学生将甘蔗皮的受力过程和自然界岩层的受力过程进行关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理实验突破重点、难点。地理教学当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还是很难真正理解掌握。这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时,教师前一节课后可以让每组的学生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在第二节课时带来,并准备一个小手电做光源,分组进行演示。步骤如下:①用手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②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看,观察地球自转方向;③用手电做光源(将教室窗帘拉上,使光线变暗),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半球的更替。学生在演示过程中从各种角度体会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理解地球自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亲手制作和演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地球自转方向为什么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方向会不会改变?地球如果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等等。
3.利用地理实验结尾。一节课的结尾也很重要,设计得好,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的课堂结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利用水槽注入自来水,做“水流漩涡实验”,观察漩涡的流向,请学生用实验验证南北半球物体偏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三、加强实验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
1.多研读地理专业教材和杂志,更新专业知识。要多研读一些地理专业教材和杂志,例如《中学地理》等,里面有一些文章涉及实验教学,这些文章对实验教学的开展都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认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技能,还能够让教师了解当前地理实验教学的最新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参加地理实验培训或实验公开课观摩研讨,加强各方面交流。地理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地理实验培训或实验公开课观摩研讨,抓住机会经常和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在相互交流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实验能够推陈出新,解决教学重、难点实验问题。
3.精心准备,课前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只有多次的演练才能保证课堂演示成功。另外,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越来越频繁,因此教师应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否则实验教学就会受到限制。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实验教学能力,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与学生一起,为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
2.仝建设.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实验课堂.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
【关键词】高中 地理实验 教学设计 探究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为地理学科实施科学调查、考察、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并且对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要求课堂内外积极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所以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模式
地理实验内容、地理实验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的。笔者认为,一般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由四个步骤组成,图略。
该教学模式阐明了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活动内容、任务和活动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抽象与概括。地理实验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在两个方面:
首先,思路上,学生做实验大体会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动手实验-理解归纳-问题解决-思考交流-抽象概括-得出原理”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探索价值。而教师设计实验时,由于其是知识的拥有都,思路一般按照“已知规律和原理-举例验证实验方案-确定具体步骤和实验材料”的顺序展开。两者是一个互逆过程。因此,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的思路是一种集中性思维,而教师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互补性强。
其次,设计过程以替代性、创造性思维为主。设计地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实验方案的制订,在模拟地理过程、选取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等方面而要发挥独特的创新思维品质,用简易可得的方法演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归纳地理原理。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与评析
地理实验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从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出发,是否开展实验、怎样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如何改进,都需要考虑实验的教学价值。一般而言,程序性知识和技能、以地理发生演变过程为内容的知识适宜开展实验,即这类实验所含的教学价值高。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一直难以理解。
[案例]热力环流
1.材料:略大一点的废弃纸盒,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冰块等。
2.步骤:①将略大(如50*40*20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它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上冰块;③观察蚊香烟雾的上升、沿纸盒内顶面的运动、在冰块上方的下沉、在纸盒底面的运动;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3.实验结论分析:在自然的状态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反之遇冷收缩下沉,见图
评析: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观察烟雾的飘动情况,并将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验结果的迁移运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①热―升―低。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后向外流出,就使得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②冷―沉―高。地面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③高―低对应。地面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上空形成高压;因此,在受热的地面,其对应上空为高气压,与近地面的低气压正好相反;反之高空则为低气压,对应的近地面则为高气压;④高凸低凹。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则显示为高气压,下凹则为低气压;⑤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向低压运动;⑥高处低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评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接受知识、体验知识、探究知识,能让学生掌握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
5.知识的拓展。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用其规律和原理来具体运用或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季风环流等相关知识。
三、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将抽象的地理过程或现象变为形象具体的直观教学方法,它能充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客观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观测地理事象的变化,并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内容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得当都直接影响到应用地理实验教学的的效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雷鸣.精选实验内容 彰显实验教学价值.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0.7
3.顾筱莉.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的初步探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0.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实验教学 价值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实践性是地理这一学科较为突出的特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组织与开展时,教师需注重对地理现象进行探究,积极对地理实验进行开展,以对学生地理观测、实验能力进行培养。但目前,受高考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过分注重地理知识的讲解、习题的练习,无暇开展地理实验,这不但难以对学生地理水平进行有效培养,而且难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需不断提高对地理实验的重视程度,合理在课堂中将地理实验引入,以提升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高中地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高中地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1.1高中地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价值
(1)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培养。地理是对自然环境、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而自然环境、人地关系演化过程有极大复杂性,且大多难以直接观测到,学生进行学习时,往往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地理实验课对地理的一些过程进行模拟,使地理知识更为直观,且地理实验一般都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可使学习氛围更为活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2)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需亲自参与到其中进行实践,可让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进行自主感知。对实验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需对细节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可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对规律进行总结时,学生需不断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可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进行培养;大部分实验需学生合作进行完成,可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对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时,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有效培养。(3)促进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首先,以往地理教学大多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和理解,而实验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对多种地理知识进行掌握,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地理实验强调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可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进行培养,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
1.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地理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对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进行了开展,但由于受到观念、组织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需进行改进的问题存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过分注重实验形式,教学活动对实验过度依赖,将一些实验生搬硬套的引入到课堂上,甚至把一些较为简单的地理问题设置为复杂的实验,不仅难以得到明显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科学性,而且可对学生积极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过度对实验进行口头描述,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学生很少自主动手进行实验,使实验的直观性降低,从而致使地理实验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高效性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建议
2.1联系学生实情,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当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其一,教材中提到的实验,即教师对教材中提到的实验进行开展与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对这些实验进行分析,依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选择;第二,原创性实验,即教师依据教学需求,利用地理素材,对相应的情景进行模拟。对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开展时,教师需注重地理实验选择的合理性,所需实验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相符合,使实验能够充分出其作用。例如,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中,由于这一现象无法实际观测到,学生只对白昼和黑夜有所了解,难以真正了解交替过程。此时,教师可对昼夜交替的实验进行设置:准备地球仪(不透明)、手电筒(强光)、醋酸纸(网格状),在手电筒上贴上醋酸纸,将手电筒对准地球仪,此时,可见网格光线只可对半个球面进行覆盖。随后,将亮与暗两个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画出,即有网格存在的半球为昼半球,确定一个参考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地球仪,此时学生可发现参考点处的昼夜不断进行交替。这一实验对使昼夜交替的过程进行模拟,不但可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有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够使地理教学效率提升。
2.2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实验积极性
地理这一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强联系性,对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需注重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大多数地理事物的成因都有规律性,且这些规律人类无法亲历,对此,为了对其中的真理进行验证,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对地理实验进行组织。例如,在洋流的相关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实际生活对以下实验进行设置:在一杯子中装入四分之一的热水,引导学生观察水汽蒸况,随后在杯中(下转第66页)(上接第50页)倒入开水(暖流),引导学生观察水温升高后杯口变化,以让学生对暖流性质有直观认知。另做一个实验,在一杯子中倒入四分之一开水,引导学生观察水汽蒸况,随后倒入冷水(寒流),不断加入冷水,让学生对杯口进行观察,使学生对寒流性质有直观认识。这一实验所用材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很大联系性,学生日常喝水在杯中加入冷水或热水时,并不会刻意对杯口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通过这一实验,不但可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从而使学生地理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2.3联系相关学科,提升实验能力
地理包含着地理、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地理实验的设置也需要注重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使实验更为科学。例如,关于火山喷发的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物理知识原理对实验进行设置。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压力差,而压力差的产生主要受到温差、热胀冷缩的影响,岩石内部温度较高时,其中的岩浆、空气会膨胀,使内部压力增加,压力增加到火山口承受不了时,高压气体会讲岩石层冲破,火山由此发生。对此,教师可对以下实验进行设置: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提供烧瓶、酒精灯、红墨水、蜡等器材,要求学生自主对火山喷发过程模拟实验进行设置。经讨论后,学生可对以下实验过程进行设置:在烧瓶中装入混有红墨水的水,用蜡将瓶口封住,确保空气不会进入,加热烧瓶,随后可见瓶口蜡被冲破,红色水像岩浆一样喷出。@一实验通过物理原因对火山喷发的原理与过程进行演示。这一实验不但对物理原理进行了应用,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有正确认识,使学生知识迁移、联系能力增强,而且此实验设计、操作、总结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可对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等进行有效培养。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有重要作用,不但可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提升,而且能够对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需注重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对地理实验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将其有效融入到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以促进地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使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生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与思考[J].新课程・下旬,2017(2):276.
摘要
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以新的任务和使命,使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具有有魂、有理、有用、有趣和有序的新特点。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实验教科书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公民素质培养又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我们要赋予地理课程以新的意义,而其起点,就是赋予新课程地理实验教科书以新的特点。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课书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可以从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作为出发点,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新课程下地理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创新教育。新而课程的基本理念则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的结合。
而地理新课程目标与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另一方面,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再一方面,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下面以湘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说明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强调地理思想 ,使教材有“魂”。地理思想是人们的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 ,是教材的主线。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教材的不同领域。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装上了“地理的头脑” ,尊重自然规律 ,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的选取教材内容;强调综合分析 ,使教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这本教材在开篇便引用了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恩情?”这诗句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在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贴于
2、注重问题探究 ,使教材有“理”。在讲述地球自转时,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一个台灯模拟太阳,照射旋转的地球仪,由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原理,使得学生学的轻松又学的透彻。并且问题难度设置的较为合理而且有意义,符合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问题探究的收获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次活动中,而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3、联系身边实际 ,使教材有“用”。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以小见大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 ,地理无时不有”。在地球自转这一章节,提供了阅读材料“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以及活动“观察日影”、“计算区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解释它们的原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必需性和有用性,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与兴趣。另外,通过不断的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使学生不断的培养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运用多种表述 ,使教材有“趣”。新教材在语言上 ,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 ,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 ,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 ,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力求增加趣味性。如在开篇引用的诗句,通俗易懂而又饱含蕴意;在教材中,大量的插入彩色图片,教材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能更清楚的讲述地理问题;书中的表格使要表述的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又如在讲述“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中,以两位同学对话的形式来提出问题。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5、合理的知识逻辑,使教材有“序”。教材的章节设置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的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到深,先使学生构建一个学科框架体系,了解地球的整体环境,而后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符合了学生的发展步骤,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消化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媒介与参考,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程的教科书依然是教师进行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参照和依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为教师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志榕.继承 发展 创新.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关键词: 情境体验式 差异教学 有效提问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已经不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创新,进一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与发展得到提高。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积极参与到地理课程实践过程之中,最终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系统,进一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地理教学专业成绩的重视已经不断减弱,反之,对于学生地理素质的积累与能力锻炼的重视有所提高。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课堂应用的效果,而且能够全面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与研究,能够进一步消除传统教学中学生“死记硬背”的缺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
(二)强化问题探究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这种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传统的地理课堂就会受到进一步冲击。但是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部分教师依然非常重视地理考试的成绩,并且对于教学效率还是依照考试成绩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科自然而然不受重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态度就会不断弱化。一方面学习地理知识并不能够进一步提高综合的学习诚意,另一方面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关联,造成地理学习问题探究的尴尬[2]。
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保证学生在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体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转变和教师的思维转变,进一步让教师和学生对于成绩的判断弱化,而且通过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地理常识的累积与素养的提高。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实验教学
情境体验式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与实际的动手操作,把地理现象真实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进一步增强地理知识的说服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实现体验式教学。而且,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寻找到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其他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从而进一步完善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验体系,并且能够重点突出知识点的难易,使得教师在制作视频与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并且保证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二)强化图表运用
通过强化地理图表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增强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效果。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表达[3],进一步提高图表运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件地理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地理教学的知识体系,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够形成直观的发展脉络。通过地理图表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规律的能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进一步促进学生强化了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图表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强化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合理设计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检测教学效果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害怕提问,这样就会造成学生陷入窘迫,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大了压力和负担[4]。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本着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巧妙设计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设计出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与想象,从而不断延伸与拓展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知识印象。
综上所述,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能力与实验操作方面的技能,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转变课堂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所以,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与实际地理课堂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情境回归到课堂生活之中,保证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史玲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张鲜鲜.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