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1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
教育日新月异,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从追求教师数量向追求教师质量转变,从维持教师现状向追求教师卓越转变。一方面是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发展及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广大历史教师觉得教师生活太苦、太累又枯燥,这似乎成为一种新的矛盾。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及新的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他们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教师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赶不上城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我认为必须把“教育教学叙事”研究作为引导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动力,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教学事件,以使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让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撰写教育教学日志,记录教育教学痕迹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
诚然,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还要看如何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历史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实践行动不应回避教育培训,而应看到“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既能在立足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又能用这些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引领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建构为手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三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必须摆正滴水穿石与自我更新的关系,在形成新的教学观、学生观的同时,在践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零距离接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重新定位自我。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与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一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农村历史教师自己的信念,需要一个从思想认识到思维习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推进?可以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方法,促进自身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并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只是简单地换了一套教科书,其实质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作用已不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努力构建,在于注意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给学生以更多的赏识,从而让学生“潜能”中最本质的“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满足。
由此看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如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能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等方面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既让历史课改取得真正成功,又促使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更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超越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为广大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平台,而且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农村历史教师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智慧,在对教材不断拓展与补充的过程中使教材更显生机与活力,在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地区苏中地区腹部的宝应,受到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双重滋润,正从运河时代进入高速时代,农村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无视身边的这些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将丰厚的历史闲置一旁,势必会造成鲜活的优秀历史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会使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慢慢丧失。
3.以一个历史教育行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从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历史教师一旦投身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会明显感到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从表面看难度降低了,但涉及面更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教材增加了许多图文和问题讨论,每个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历史课怎么上”这一问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从容自如地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每个教师从教后都会面临年龄逐渐增大、工作任务偏重、教育观念滞后、知识逐渐老化、教学方法手段保守等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不断追求,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来促进更多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早日成为行家型历史教师。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很难再现,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因此我想方设法的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呈现趣味性的材料,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构建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激发其思考社会问题和探索创新的兴趣,力求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如讲《明治维新》,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引导学生探究日本的做法对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我在上《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时候,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的历史资料片,当时学生就象是一个个关心时事的青年坐在电视机前,深刻地领会到了会议的精神和重大意义。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通过昨天与今天的对比,理解“伟大转折”的内涵。还有为了让学生理解“精神”,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片段《四渡赤水》,动画展示了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不得不迂回曲折行军25000里的路线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真切、更直观地感受到的艰难,从而体会到精神的具体内涵。接着让他们谈自己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该怎样承传精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为他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乃至震撼,自然会今昔对比,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发扬精神去创造新的文明!
四、给他们一方舞台让他们“动”起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夜晚在戏剧院看戏,时间一长,看戏的人容易疲倦,但演戏的人始终精神饱满。为了让学生课堂上精神饱满,我们不防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演什么呢?演历史短剧!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下,也提供一些资料,进行一些指导,留给他们一些时间。剩下的交给他们。学生一旦接受了任务,就争先恐后出谋划策,挣着抢着要扮演某一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在上《》时,指导学生把康有为被传到总理衙门“问话”时与荣禄的对话场面编演成历史短剧在课堂上上演。通过表演,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维新人士变法阻力之大和康有为变法决心之坚强!学生的情感被牵动,自觉把立场站到维新人士一方来。面对戊戌导致变法失败,学生情感如水中涟漪不能平静,爱与憎泾渭分明!这类活动调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时,他们的眼睛、大脑、嘴巴、双手统统被解放了出来,他们边看边想边记,或笑或谈或议,乐此不彼!不露声色,教师已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启迪了学生心灵!你能不说课堂已成了学生心灵的乐园了吗?
五、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感恩观念
历史本身就承载着培养学生感恩观念的功能,而且历史在推动人类道德素质完善以及发展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递以及渗透感恩观念,除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历史知识教学以外,还需要提高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当中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从中学习到如何的尊重以及感恩他人,获得良好的情感w验,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学生从学习和分析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并从相应的历史事件当中获取人生哲理,从可感的历史人物当中学到道理,真正的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感恩教育理念,并将这样的观念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综合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那么学生也能够从中懂得感恩的道理,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有的学生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此时教师可以用友好的眼神示意代替一味的批评教育;当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遇到难以突破的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避免无意义的指责,而是要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以及真诚的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步形成感恩观念,用感恩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友爱。
二、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观念
在很多情况下,初中生懂得很多的人生道理,并且在待人处事方面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但是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难以将其准确地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究其根源,学生获得的这些感知并不是出自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还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不能够将其真实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但是缺乏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感恩内涵,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探究能够强化感恩教育的方法,让感恩真正深刻到学生的内心当中,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观念,切实意识到感恩的价值,明确自己的感恩行动。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承担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任,有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渗透感恩教育,实现感恩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融合,保障课堂教学本质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教学宋代社会风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为父母烹饪东坡肉,将历史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合起来,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多的同学刚开始认为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任务,但是当他们将做好的一道菜端上父母的餐桌时,在看到父母慈祥的笑容以及感动的神情后,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欢乐。也就是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感恩的愉悦感,同时也能够更加体谅父母的辛劳,十分的感激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更是十分深刻,并且真正让感恩之心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重视基础 教学情感 互动教学 学习评价
引言
多年以来,历史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多年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重要。所以,多年来,学生的历史成绩及格率都比较低。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最难突破的薄弱环节。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历史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把历史学科摆在应有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道路,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整合和端正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历史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否则历史教师还是副职。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历史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专业历史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历史事实和记忆,缺乏历史情趣。非专业历史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历史情趣。而历史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历史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不喜欢历史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历史”?怎么能学好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建立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历史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要发扬“民主”。
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并将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亲历历史过程,如开展历史新闻活动、历史角色扮演活动等。例如对历史人物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分成两个大组然后按组去资料,功与过一一列举,展开辩论,教师进行引导。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历史地图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历史地图掌握有关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又是学具。学好历史地图,并用好历史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历史地图知识,历史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历史,就是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如一次战役,就要找出战役的地点,双方交战的路线,胜利一方的追击路线,失败一方的退却路线,等等。
历史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必背的大的历史事实,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最”等;材料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历史材料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北京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的改革也有利于促进历史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历史教师是承担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攻坚战的主力军。如果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能脚踏实地地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初中历史课程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初中历史教师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师,使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结语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把历史学科放在重要位置上,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历史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联系,传达历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将给历史课堂教学创建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4-218.
[2]小学教师之友历史卷[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5.
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0-02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中充满了渊博的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呈现给学生,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现的空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为成功奠定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能否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与课堂导入部分密切相关。只有课堂导语精彩、有趣,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做到温故知新,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对新内容感兴趣。因此,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前导语,可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导语要简洁明了、精炼有序,不能过于繁琐,否则将引发学生的反感。还要注重寻求导语的切入点,让学生思维很快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谁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出自哪里吗?你们对意境悠远的宋词了解多少?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去感悟宋元文化的风采,愿意和我一起探索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的知识点:同学们,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同学们踊跃回答是1997年7月1日。教师接着进行问题导入:在那一天,香港结束了英国统治的历史,回到中国的怀抱,那么谁知道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的?再如,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大家都对远古时代的传说感兴趣,因为远古时代反映了我们人类的起源,并逐渐向文明发展。那么,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英雄吗?为什么炎帝与皇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你们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呢?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兴趣,都想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答案,情绪高涨,这时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程,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历史知识的故事化呈现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过于抽象,以概括性为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将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故事形式将历史知识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现一幅生动、形象、曲折的情境画面,将更好地吸引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记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过程中,课程的重点在于“商鞅变法”,教师如何才能体现商鞅变法的重要性?透彻讲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应考虑在教学中引入“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表达商鞅在人民心中树立的诚信地位,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这样,学生通过听故事就已经了解了商鞅变法的重要内涵,再通过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就会更好地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整合新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学情节,因此通过故事形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堂融入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融入情感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单一说教的弊端。例如,在学习“班超”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一讲班超的英雄事迹,最后满怀深情的表达情感:同学们,当年班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笔从戎,他8月份离开家乡,9月份就英勇捐躯,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被西域人民、被中华民族铭记至今。同学通过教师情感的渗透,由衷地对班超产生敬意,并从内心深入钦佩这位英雄的爱国情感,对班超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历史的记录不仅停留在文字阶段,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予以呈现。在科技的支持下,历史以立体性展现出来,更利于学生接受和了解。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全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影音资料中感悟历史,认知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重新回顾经典剧集,并判断该剧情是否与历史相一致,如果在历史中确实记载了某个人物或者事件,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或者让学生成为小编导,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人物故事。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展开深入思考,对学生深入了解历史非常有益。
由上可见,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真正做到“乐学”,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互动,提高教学有趣性、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程特征凸显,更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积累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之感悟[J].考试周刊,2011,(41).
[2]宋忠芳.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7,(4).
[3]欧阳艳红.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4]李国民.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样化”浅谈[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关键词】普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一、普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
1、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有些人认为,应试教育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直观,教学更贴近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知识的形象性,因此我们大部分人,把多媒体、网络、课件应用于教学中去。这些直观教具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原先沉闷的课堂。但我们在高兴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的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等就是启发式教学,就是素质教育。有可能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也只是近多一种填鸭式课堂的手段而已。
3、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可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思考,只看表面的热闹,随心所欲,胡乱猜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的神圣职责。素质教育的课堂,需要热闹,但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素质教育的课堂。
二普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颠倒教师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变成满堂灌,成为自己一个人的舞台,而学生成了陪衬。讲的时候,面面俱到,精读细讲,学生只要用心听讲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颠倒了主题与主导的关系,学生养成依赖老师,
懒与思考的习惯,不会去自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变得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缺乏有效的贯彻
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就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而实际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理论成为缺少学生感情体验的身外之物,成为学生死记硬背的基础条件,学生的知识是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只是了解表面的现象,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3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班级授课中,是统一授课,而学生的学习也是统一的形式。这使得因材施教原则并不能在课堂得到更充实的贯彻。所以我们强调的因材施教只能更多的应用于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中,在这里来落实素质教育。
4情感沟通简单化、单向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独立的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的表扬。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随口而出的表扬。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可能会导致学生听上瘾,同时,也可能会使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随意应付,对知识的浅尝辄止。所以,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在教师对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不是师生情感的表演,而是双方情感的沟通。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的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才有真实的交流。
二、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构想
在我们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方式。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方式,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实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把培养自主意识,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是素质教育的所必须贯彻的原则。
2把学科知识的整合,作为理论阐释的着力点
过去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考试考什么,把知识变成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个高分,由此使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系统化缺乏认知,缺乏自己的理解。现在我们所要贯彻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的处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连接上,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的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困惑,那么就有了思考的动力,使学生的智慧能够被开发。
3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引言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1] 。初中历史教材德育材料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最有利的途径,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德育教育上,其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就能实现高等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严重束缚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发挥也具有剧烈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可或缺[2] 。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科学的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其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分配小组,以交流为主导,给予相应的教材题目,由小组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积极主动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出一系列的问题讨论,首先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出课题,对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等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将任务和学派写在黑板上,抽取学生到黑板上连线,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正确答案,相互讨论,容易混淆的重点讲解;然后利用理论知识,展开文化、政治与思想间的讨论,认可儒家学派的分为一组,认可道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墨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法家学派的为一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对讨论的答案做好笔记,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然后师生间共同讨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比,评比方式应以学生的总体学习态度为准。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中不仅能加深教材内容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认识,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2.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教材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角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做好教学课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通过激烈的战火画面和激昂的轰炮声将学生带入到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视频看完后,要求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后感;然后进入课堂教学,通过结合课外读本,丰富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九一八事件认知更全面。课尾,教师还可以通过九一八事件发生原因及各方的战争态度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由学生自行到网上查找资料,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作业结果复制到U盘上,在下次历史课时,抽取学生要讲堂讲述自己的作业思路及答案,并要求不同答案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组织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深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对初中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3] 。多利用历史中的人物楷模激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感思考。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主观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化理论知识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情感专题教育,比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知识讲座,理论知识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轮流演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座完成后,还应要求学生书写讲座心得,并要求学生根据讲座专题出版墙报,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比如在《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远征途中的故事专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爆发。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红歌演唱比赛,借助历史歌曲中的魅力,使学生愉快的渗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可以开展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对积极并乐意投入到竞赛中;还可以结合林则徐硝鸦片的课堂知识开展禁止吸烟和乱扔垃圾的活动,由班级学生派出值日员进行检查,全力维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4.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时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硬性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向都极不利。教师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和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登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3,12(17):23-24.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09
现阶段,我国愈发注重素质教育,在各阶段教学中,都逐渐将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并引入“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也应遵循新课改要求,基于“以生为本”视角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现存问题
1. 形式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融入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认识不足,未能将其充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仅对教学活动进行表面上的改变。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在新课标要求下,一些教师为了展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但是整体教学方式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只是将板书换成了多媒体屏幕,改革内容十分简单,不存在质上的变化。同时,一些教师也仅仅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融入作为一项应对公开课的手段,仅在公开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在平常的课程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历史教学改革形式化严重,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及新课标要求严重不符。
2. 过度化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过度化问题刚好与形式化问题相反,是教师过度偏重“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所产生的。一些教师对“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十分认可,未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这一理念的应用进行有效控制,导致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反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例如,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中,提出“林则徐行为不利于环保”的观点,历史教师为遵循“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对其所提出观点展开探究,并要求学生对其他销烟方式进行探索,但是却未能考虑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历史教学范围,不符合历史教学目标,对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提升无法发挥明显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3. 简单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融入存在简单化的情况,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仅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且提问内容多为“同学们对这一观点是否认同”等缺乏引导性及启发性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多采用鼓励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问题敷衍应付,无法得到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 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水平程度,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失败原因”的问题,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学生对小组成员都十分熟悉,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成员展开激烈的讨论,实现思维的融合及碰撞,得到了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对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并且有效地补充、巩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既符合“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2. 正确引导学生探究路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注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作用发挥的“度”,对课堂进行良好掌控,正确引导学生探究路径,以免教学方向偏离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观点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也应正确引导,使其思维始终在教学主线上。例如,在学习秦始皇、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时,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相关内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学生区分真实历史事件与小说、电视剧虚拟情节,始终将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在教学内容上,以达成教学目标。
3. 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多样化教学
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官渡之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编制历史情景剧。初中生对表演十分感兴趣,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对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获得历史知识的补充。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巩固所学历史知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