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0:22: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如何弘扬孝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熏陶感染,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人除了同学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才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学校招聘语文教师时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应该要求教师有文化修养,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在无形中逐渐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所以,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学会立足于课本进行知识的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本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如,小学语文课本有一课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上搜集一些图片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文字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还能够通过实际的图片真实地感受傣族人民的节日和其热情。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完课本后普及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色,这样学生除了了解傣族特有的节日活动外,还能够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普及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体会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魅力所在,也有利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根据课本拓展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亨达股份董事长王吉万和他的亨达成为虔诚的布道者,所布的“道”就是以德孝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
王吉万不是一个孤独的传播者,在他的身后,是数千名亨达员工以及日益庞大的来自社会各界孜孜不倦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工老师”,他们正在把德孝、仁义、诚信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落到行动中。
“2012年5月中旬,仅青岛市委宣传部主办、亨达股份承办的‘青岛道德大讲堂’参与者就有3000多人。”王吉万欣喜地说,亨达道德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次,参与者累计不下8万人次。
润物细无声。亨达以传统文化践行者的鲜活样本,以身边的生动感人的“亨达人”案例,正在青岛、山东乃至全国释放着良好的示范效应。
发扬光大的亨达家文化
学习、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王吉万绝非一时心血来潮,他更多的是基于社会道德大滑坡反思基础上的有计划行动。
“毒牛奶、黑心棉乃至频发的用工荒、劳资关系对立,这些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企业老板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它戳破了道德的底线,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线。”王吉万曾夜不能寐,连续撰写《做企业不能丢失传统文化》、《企业要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等博文。
“如果骨子里不能坚守这些最基本的操守和信念,相信没有哪个企业、哪个人能走远,更遑论百年品牌?!”他的追问,一时应者云集。
抓住历次改革的重大机遇,善谋实干,从当初以“860元资金、唯一一台二手缝纫机”起家的个体工商户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制鞋企业集团后,王吉万和亨达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担当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在接踵完成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优质品牌和优质生活方式后,如何实现为消费者提供正确价值观的跨越,成了亨达的新命题。”王吉万说,这个价值观就是以德孝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孝”以亲情为纽带,连接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家族,它们最终汇合成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以说,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王吉万直言,亨达践行和传递德孝文化有深厚根基――那就是创业近30年来,日积月累成就的独具特色的亨达家文化。
对亨达的家文化,我们可从亨达创业故事中信手拈来:1985年,也就是下海创业的第二年,由于供需严重失衡和皮鞋品质过硬,王吉万和工人在小作坊内常常连夜赶制皮鞋,夜黑加上乡间道路坑坑洼洼,被工人们称为“王大哥”的王吉万给每辆自行车上安装了一盏充电小灯。这盏小灯,照亮了工人回家的路,点亮了亨达的家文化。
亨达的家文化还坚实地体现在这个家族化企业中。创业至今,当年含辛茹苦一起拼打的兄弟姐妹们,如今功成名就后仍未分家,各司其职为百年梦想继续打拼,这在全国的民营企业中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家文化深深感染着亨达这个大家庭。近年来,在用工荒由南及北席卷制造企业时,拥有数千员工的亨达股份,春节后平均返厂率为97%以上,2012年、2013年春节后返厂率均达99.3%以上,是“家”的亲情呼唤,让返厂的脚步不再犹豫。
“家”文化是亨达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的外延有三个层面:“员工幸福之家、企业和谐之家、祖国昌盛之家。”王吉万说,亨达家文化与时俱进,不久前,亨达股份对家文化的内涵重新作出解读: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把员工当家人;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视员工为主人;强化培训学习机制,助员工为能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员工为贤人。
有着厚重的家文化做根基,王吉万义无反顾地在企业内开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和践行。
2011年1月18日,“亨达2010年总结表彰暨中华传统文化年”启动。为形成长效机制,亨达股份制定了《亨达股份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五年规划》,此举开创了民企制定文化建设规划之先河。
“不理解,甚至是非议,认为是精心进行的策划、噱头,最终还是为卖鞋而卖鞋。”谈起当初的社会反应,王吉万一脸苦笑:“不少人认为,传播传统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应该由文化、宣传、社科理论界推行,一个企业能做多久?亨达心无旁骛、不遗余力地做了4年,社会上非议之声没了,更多人选择了理解和参与。”
在今年5月举行的“双周双会”上,亨达在展区播放孝亲鞋纪实片――亨达创始人孝亲真实故事,深深感动了参观者,一拨又一拨的市民加入到现场为父母洗脚活动中……
传递德孝文化的载体
将德孝文化植入产品,为天下儿女孝敬父母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孝亲鞋,这是亨达股份在国内的首创。
2013年5月,青岛国际时装周。亨达股份针对中老年人身体特点研发的中国首款孝亲鞋――亨达・孝亲鞋甫一露面,即让参观者眼前一亮,在青岛购买孝亲鞋向父母献孝心迅速成为一种全民行动。
接下来,在“青岛名牌神州行”武汉推介展销会上,亨达・孝亲鞋轰动江城,当地媒体以“孝感武汉”为题,报道了亨达以老年人功能鞋为载体,弘扬德孝文化的创新做法。而200多个花色品种的亨达・孝亲鞋,也让武汉市民叹为观止,纷纷解囊。
“两年多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停留在说教层面上的德孝文化变成一种直观适用而且是大众化的产品,让它成为传递德孝文化的优秀载体,这个愿望前不久实现了――今年3月,我太太、亨达副总经理单玉萍为摔伤膝关节的母亲(亨达创始人单妈妈)研发定制了一款防滑功能鞋,并命名为孝亲鞋,然后迅速组织样品生产,期待天下的父母都能穿上这么一款孝亲鞋。”王吉万说,亨达股份希望以此为载体,实现亨达人“孝由心生,始于足下”的夙愿。
王吉万给这款鞋走向市场提出了具体要求: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工艺、最全的功能、打造最专业的孝亲团队来设计生产。考虑到中国的父母一生都在勤俭生活,他又补充了一条:“制定最优惠的价格,让天下的父母感受孝心。”
孝亲鞋在市场上追求的是量,销量越大,说明孝敬父母的子女越多,因此亨达把利润压到最低,这也是孝亲鞋一直没有进入大型商场销售的主要原因。
对于亨达以孝亲鞋为载体弘扬德孝文化的做法,司法部原部长高昌礼评价说:“德孝文化是亨达的根;亨达将德孝文化与做人、产品三者融为一体,实现了有机结合。”
亨达・孝亲鞋的成功,让王吉万找到了德孝文化与产品载体互动的契合点。“亨达正在总结孝亲鞋的经验,以创新为驱动,以德孝文化为核心,继续研发生产更多德孝产品,并以其为载体,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孝道。”王吉万满怀信心地表示。
当然,王吉万没有把产品载体看成灵丹妙药,“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纳入到亨达,以德孝感化人、培育人,是一个长期的修为过程,它潜移默化,需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
细心的市民也许已发现,沿用了近30年的亨达标识近期发生了变化,东方文化的吉祥物――莲花,成为了亨达新的识别形象。
王吉万解释说,“亨达莲”象征着亨达人学习、弘扬、践行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文化、孝亲文化,5个莲花瓣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常德,它们是儒家文化的根本核心。同时,5个莲花瓣还代表着亨达股份5朵“品牌金花”――亨达、阿迪丽娜、动力足、奈奢、亨达孝亲鞋,它们是亨达品牌文化的核心载体。
亨达新标识透露出的信息不言而喻:王吉万和“亨达人”将在学习、传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上再接再厉,创新不止。
延伸阅读
洋溢着孝亲味道的品牌故事
亨达创始人单妈妈――潘瑞兰,51岁开始创业,早年为孩子为家庭操劳了大半生,后来。又为企业操劳了30年。亨达为消费者制造了千千万万双鞋,但作为亨达创始人的单妈妈却从来没单独为自己做过一双。
孝女单玉萍已有30多年做鞋经验,经她双手设计开发的皮鞋也有成百上千万双,但也从来没有给自己的母亲特制过一双。后来,年事已高的单妈妈因长期站立加之频繁走动,特别是一次因鞋滑而摔倒在楼梯上,导致膝关节严重损伤,以至于不能正常行走。单玉萍立即放下手中紧张的工作,陪妈妈到北京医院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单妈妈腿上留下了32针的伤疤。
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单玉萍泪流满面,痛发志愿:一定要为妈妈和天下父母研发制造安全、防滑、减震、轻便舒适的鞋,让母亲和天下的父母亲不再因鞋滑、鞋硬而导致身体受伤。
2013年4月24日,在单妈妈80岁生日礼上,单玉萍拿着自己发愿、发心,设计生产出来的孝亲鞋并亲自为母亲穿在脚上。这双鞋承载了女儿对妈妈和天下父母的深深孝爱之心,抚慰了自己曾经的惭愧之心。
亨达孝亲鞋在创意设计图形商标时,大家纷纷给出了很多好点子,好创意,并设计出优美图形若干。然而,单玉萍始终找不到那种想要的孝亲感觉,闻不着那种孝亲的味道,感觉设计的图形缺乏孝亲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一、提出“以孝兴区”理念的背景
(一)历史传承所需
“孝”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甲骨卜辞中“孝”字的出现,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有了孝的观念。西周时期,孝道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概念正式提出,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西周以后,有大量的文献对“孝”作了记载,比如,《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规范已经较为完整。宋至清代,孝道文化进一步上升到社会意识高度。朱熹等人倡导孝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根。近现代时期,孝道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传承。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社会发展所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受西方文化“金钱至上”的侵蚀,一些人内心浮躁,人情冷漠,甚至道德沦丧,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致使有的老人衣食无靠,患病无医,晚年只能惨淡度日。这样长久下去,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就必然会坍塌,社会和谐和经济快速发展,也只能是“水中之月”。同时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所以说,解决老龄化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孝道文化建设。
(三)个人进步所需
“孝道”是为人立身之需。一个具有孝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品德健全的人。在两汉时期,朝廷提倡“以孝治天下”,将“举孝廉”的方式作为提拔官员的途径之一,并在20万户中举荐一个孝廉。据统计,“举孝廉”的官员犯错者很少。唐代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可以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和《孝经》却是必读的。可以看出,在古代就已经以“孝”来加强人格培养。因此,加强孝道文化建设,对于培养人的性格情操,促进人们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以孝兴区”的理念,以孝管理,以孝治区,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实施“以孝兴区”的主要做法
(一)教育先行,筑牢思想基础
弘扬孝道文化,必须以教育为基础手段。一是经常性地组织学习《二十四孝》和《新二十四孝》,邀请专家对孝道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要求全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陪父母、节假日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为父母做一顿饭等;每逢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发区领导带头为老人送鲜花、送温暖;每月为百岁老人提供生活基本保障金,并在每月月底举行职工父母集体祝寿茶话会,全方位扩大“孝贤”影响。二是广泛开展“孝行动”巡讲活动,以歌曲、快板等方式宣扬孝道文化,并邀请评选出的孝子孝媳,结合自身事迹来宣讲行孝的意义及如何行孝等。三是抓好学生教育,开展“弘扬孝贤文化,争做孝贤少年”等活动,创新孝道教育方式,将孝道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生活和活动中,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四是将弘扬孝道文化教育深入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区形成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强化宣传,引导公众认知
一是将孝道文化宣传与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结合,与党建、法律、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相结合,把孝道文化贯穿到全区各项宣教活动中去。二是利用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会等各类会议进行学习宣教,利用公文内刊、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利用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进行宣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孝道文化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每个人心中。三是广泛开展“购好书、学好人、做好事”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扶贫帮困、排忧解难等具体行为来落实孝道。
典型带动,实施榜样引领。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线,唱响弘扬孝道文化主旋律,表扬了一批尊老敬老、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大力倡导社会新风;广泛开展“十大孝子”“十大孝媳”评选活动,挖掘了一批孝贤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同时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先生任开发区爱心形象大使。
(三)完善机制,保障老人权益
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以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问题。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援助,规范群众的孝贤行为,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对不尽养老义务的人给以惩罚。最后,积极采取法律措施,倡导以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敬老保证书》和《继承财产办法协议书》等形式,减少赡养纠纷,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老年人在物质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照料、在精神上有慰藉。
(四)善于结合,融入发展全局
一是与干部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从全区实际出发,制定孝贤行为准则,将人员孝道践行的情况纳入干部职工年度考核、党员发展和干部管理等范畴,把孝贤作为优先提拔干部的必要条件。二是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孝”为支撑,倡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把对老人的尽孝和关爱,扩展到对事业的忠诚、对岗位的敬重上来,将“孝”提升为自身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三是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将是否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招商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实施“以孝兴区”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与时俱进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也必然带有历史局限性。如历史上的“三纲五常” “子不言父过”等愚忠愚孝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新时期,深入推进孝道文化建设,既不可毫无批判地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二)注意长效机制
孝道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非一两个评比、一两次活动就能形成。因此,要注重完善“以孝兴区”的制度保障、环境保障、机制保障。通过完善各类制度,使人人不敢不孝;通过优化环境,使人人争相尽孝;通过健全机制,使人人乐于尽孝,从而形成“以孝兴区”的长效机制。
(三)注意提炼升华
【论文关键词】 《论语》 孝道 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 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 范体系的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 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 ,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 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关键词:孝德意识;道德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不断开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纵观华夏文明史,中华儿女始终以孝德为纽带,把家庭、社会、国家维系在一起,历久弥坚,永恒传承。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弘扬孝德文化,对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繁荣民族文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家庭教育,首当其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怎么做人,取决于孩子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坏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作为父母要从生活细节、言传身教中对孩子施教,让其孝德品质自然养成。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处理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孔子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起点,是未成年人一切道德行为的发端与前提,良好的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道德基石。有了孝德这一伦理底线,其他诸如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就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学校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的主课堂,孝德意识的养成是学生道德培养的基石,只有强基固本,德育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学校教育宜把“孝德文化”作为校园德育教育的重点和特色品牌,列入日程,常抓不懈。
1.构造氛围,寓教于乐。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典型事例,以标语、横幅、板报、动漫等形式,张贴、悬挂在校园恰当而醒目的位置,供学生时时观赏,长期领悟。以主题班会、理论讲座、“孝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在认知孝德文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体会、感悟、思考,形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小德,何以成大德”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孝”是个人道德品质养成的起点,以此洗涤心灵,升华情操。
2.强化教育,个案渗透。学校应积极寻求孝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握孝德教育的时代脉搏和现实特点。科学选购或自编教材,孝德教育教材的选用,要科学性、指导性、趣味性并举,使学生易学、爱学、有兴趣学。及时总结和调整教育过程中发现的新倾向、新问题,循道而不悖,使孝德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同时,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撰写个案文稿,学习剖析,座谈交流,从个案研究中摸索孝德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促使学生树立永恒孝心,培育“孝”的坚韧意志。
三、社会熏陶,强力推动
振兴中华,教育为先;振兴教育,德育为首。孝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孝”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此起彼伏。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孝德教育相对薄弱,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遇到新的挑战,要把孝德文化建设当做维护民族血脉、守护精神家园的刚性任务组织实施。
1.加强孝德教育,塑造完善人格。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孝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塑造人格的教育,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实守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爱家孝老、爱岗敬业、爱国奉献新风尚,培养青少年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
2.加强孝德教育,营造和谐环境。“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他人,是青少年融入社会,走向生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以孝德扩展仁心,抵制不正当竞争,减少犯罪,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坏境,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3.加强孝德教育,促进爱国守法。“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开展爱国守法教育,一是挖掘做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典范;二是搜集做人光明磊落、不屈不挠的风骨,以史料事实培养青少年爱国守法的挚情;三是强化媒体宣传、增强感知教育。媒体拟固定栏目,开辟专题,巡回演讲,编撰影视作品,使孝德文化的宣传学习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自我锤炼,不可或缺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孝德教育,也不例外。
营造氛围,感受孝德文化
孝德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含义,新时期孝德有着更深厚的内涵。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孝德教育的认识,建立健全孝德教育活动领导组织。真正使广大师生领悟孝德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孝德,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修身养性,做一个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
学校以庆祝国庆节为契机,在庄严的仪式中,营造浓厚的孝德氛围,在2016年9月30日举行了“周行一孝”的千名师生大签名活动,为全面推行我校孝德文化教育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向广大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其次,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班队课为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熏陶工作,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孝德文化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我们还利用一切活动和机会,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条款,从小处着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学生树立典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
搭建平台,践行孝德活动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这些名人故事,告诉同学们:要做一个孝顺有道德的人,要把孝德二字铭记在心中。
带领学生背诵《弟子规》;学习古代“24孝”及新版“24孝”孝道行为标准;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倡导学生的孝道意识;学会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
关爱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香茶,就能让他们备感欣慰和满足;贴心地捶捶背,用心地洗洗脚,主动地说说心里话,就能让他们抹平皱纹,绽开笑颜。
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班会课上举行了“孝心卡”展示活动。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一周内的孝心事迹进行小结。瞧,各式各样的、非常精美的卡片让人目不暇接。杨洁老师说:“感到我们的学生真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相信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浓了。”六一班岳妙诗在孝心卡上这样写道: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里送我上学;多少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接我回家……想到这些,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父爱是伟大的,我小时候不知道您为我洗过多少次脚,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只为您洗一次脚,您就这么感动。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坚持每天为您洗洗脚,让您能解除一天的疲劳!
浸润心灵,升华孝德内涵
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孝德教育扎实开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育人制度建设相结合,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