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治理科学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6 16:12: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治理科学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治理科学化

第1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获得提升,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和塑造起到帮助和影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学生的社会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是顺应时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有其现实必要性。

2.1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口号宣讲,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2.2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

高校教学应该是以对学生进行启迪的地方,能够让他们和社会进行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感受社会,能够对社会、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正确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所以,传统教学的观念必须要进行改变,不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学理念是不会转变的。教学社会化模式恰恰顺应大学教学创新的时代需要,能很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变革。而且,由于根植社会实践之上,这种理念变革更能紧跟时展需要。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对学校创新教育提供了帮助,在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要素进行构建融合,对教学社会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具体内容有以下一些。

3.1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化教学是让学生成为可以立足于社会的人,能够对社会有作用有影响的人,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可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偏向于理论,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更不要提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内容应付考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社会个性的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用更多社会化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的提升,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调用社会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在现在社会的应用广泛,对我们的社会和思想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可以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作为我们实现社会化构建的资源,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

3.3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简单,教师负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学生缺乏主动性,单向的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效率发生质的改变。

3.4提升教师的水平,强化社会化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社会智力;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30-02

一、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经过长期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证发现,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促进求职者顺利就业及职业成功,而且能有利于创业者创业成功及持续成长,使得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并引进探索及研究。目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开始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均已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单就目前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展方面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对象上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单一性和松散性,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这种教学现状,使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基本上留于形式,指导力度不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实践能力缺乏等突出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目标的社会属性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据此职业是在社会分工中,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谋求生存的社会存在方式,在职者利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除了所在行业和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含一切从业环境所需要的社会性知识和技能。要解决职业适应困境,最佳的办法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这个能力和水平不是一个刚结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就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学习者能够突破的。通过研究各行业中职业成功者的成长轨迹发现对职业的某些客观因素与环境属性的全面认知,需要家庭智慧、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指导。而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最缺少的就是职业的社会属性内容。既然职业的社会属性是使行业和岗位知识得以顺利运行的社会态度、合乎社会标准的价值观和愿望。那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中在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同样强调它们运行的社会环境,把社会环境标准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能实现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各种条件进行“全面客观地准备”。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目标社会属性的实现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具有三个功能:(1)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2)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3)指引学生学习。当前教育教学领域大多以布鲁姆教学目标论为指挥棒来组织教学活动(如表1),然而实施中从教者发现布鲁姆的认知教学目标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前两个功能,如策略选择和运用,教学结果的测量等;但对“指引学生学习”第三个教学目标功能上,有些任务领域未能实现,进而影响第二个功能。根本问题在于:第一,布鲁姆教学目标论,淡化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知识结构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没有提到技能目标。第三,描述知识掌握水平中的认知维,缺乏组合的思路,表现为系统性和整合性的不足。因而不能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准备”顺利完成目标职业任务的各种心理条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教师“教”目的是为学生“学”服务的,这里学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环境的社会性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对专业知能、社会性知能在不同职业环境情景和任务中的不同组合或整合性应用。随着职业活动任务性质、难易程度、环境的变化专业知能和社会性知能的组合或整合会有不同的内容或形式,表现出完成不同任务的相应心理特征或心理条件,这个心理特征或条件也就是布鲁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及其根据情景任务需要的各要素间的组合和整合。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是对各类知识的储存、联接与整合达到习惯化程度的思维方式。心智技能使得脑中存储的知识具有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灵活应变性。动作技能是由肢体及面部器官经过练习而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由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目标社会属性的实现内容可以表述为表2。

如表2中,社会人智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按照社会标准正确适当地了解和接纳自己,即有良心、有责任感、讲道德,主动守法律,能承受挫折。达到这个标准,这项智力发展到基本正常水平。情绪智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被定义为一系列能力,包括语言的和非言语的,这些能力使个体可以产生、识别、表达、理解、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管理、引导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能成功地应对环境的情绪要求和压力。人际智力,即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社会智力,即理解、协调和控制环境中的人、事、物及其三者间动态相互作用构成的新情景――以便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基于社会智力提升的教学方法初探

由于社会智力是多种综合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因此基于社会智力提升的教学方法设计要想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体现出多种综合能力提升,最好的做法是教学内容选择上采用综合性案例,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翻转学习,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适合课前翻转学习,综合性、整合性、联接性知识和技能任务及模拟实践任务适合课堂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可采用图式、主题教学、情景模拟练习实践等。图式是对个体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图式教学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实现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新等高级目标。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身学习及对他人的实践体验中整合知识,创造新知,并不断丰富和加强自身的原有知识体系和实践视野。另外主题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主题教学就是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不仅打破教材原有顺序,而且还打破学科分类,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不仅强调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连接,而且为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能力提出有效而简洁的实践路径、实践策略和整体实践方案。情景模拟练习实践帮助学生体验要顺利完成职业任务的各种行动指标,它们的操作流程、次序和操作强度、操作时间等。不仅让学生体验实践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到理论要转化到实践还是需要时间,需要克服多种困难。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 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由思辨主导的质化研究为主流到以事实数据为主导的量化研究为主流。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一使用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及不足,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中。通过了解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历史和对立,深入探讨两者的哲学基础,从而得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整合,同时跨越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展

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民族志”的研究。“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人及其所在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进行详细、动态、情景化的描述,它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早期的质化研究主要是凭借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来进行的,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一直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质化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概念、方法、理论以及统一的规范和操作程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量化研究指在研究中运用实验、调查、测量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研究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在古代社会,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所以作为以研究社会现象为目的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哲学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到了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思辨和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采用培根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方法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社会学家开始思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霍布斯提出人类现象与自然现象并无不同,可以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现象。孔德也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涂尔干则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用实证的方法、确凿的数据来表达社会事实。自19世纪后期以后,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

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对立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存在本质的区别。质化研究遵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在对社会现象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要注意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它强调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社会现象是被研究者所涉入和经历的生活世界,所以研究者只有掌握了被研究者个人的世界及对事件整体背景的了解,才能明白被研究者行为的动机及事件的意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质化研究多采取开放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模式及描述和归纳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常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等环节交替进行,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研究方法上,质化研究也常采用描述的方法将研究场景完整呈现,虽然这点常常为量化研究们所诟病,但现代的研究技术,如录音笔、录像机等能为质化研究提供相应的规范操作的支持。另一方面,质化研究由于采取开放的研究态度,在研究初期一般不预设理论构架或假设,以避免将既定的价值或看法加诸于被研究者身上。

而量化研究则遵循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社会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应该参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客观的观察基础上,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研究的过程是可重复的。量化研究基于的假设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最大限度的实现研究的客观化。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量化研究强调两者之间的主客关系,研究者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尽量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在这样的研究原则指导下,量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主要是采用可重复而客观的研究模式及演绎和验证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精准化、形式化、可操作化和数量化。在研究过程中,量化研究常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处理从而对感官经验进行量化和测量,同时设置一定的假设,在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检验并推论到总体的特性。为保证最大限度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量化研究常采用调查问卷、测量统计等方法。

三、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哲学基础的相通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质化研究主要是为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量化研究则是回答“有多少”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方式为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图画。它们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是以社会实在为对象,以求解社会难题为目的,以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为形式,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为途径,来揭示社会运动的本质。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承,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陆续经历了19世纪思辨与实证社会科学的分离和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争论之后,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后实证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的模式和目标都应该是多元的,社会科学可以是科学取向也可以是人文取向,不应该一味的强调客观主义。同时,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虽然价值对于研究整个社会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上应该是“价值无涉”的,研究者不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个人的价值或利益。研究者们在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理论的有效性验证或进步不能完全依靠于经验事实。

虽然质化研究的基础是人本主义的观点,而量化研究基于实证主义而进行,但是这两种哲学观点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哲学,哲学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实证主义侧重于研究客观化的、静态形式呈现的经验,而人本主义注重被解释的、动态呈现的客体的意义。随着实证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认识上的进步和反思,实证主义逐渐实现客观化的弱化和对研究事物整体性认识的强化,而人本主义在客观化和科学性上逐渐加强,这样的发展趋势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实践中,两种方法已实现统一,两者间的互补性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在自然科学领域,质化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概率论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家将其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建立了统计力学。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量化研究更是被大量的引入到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中,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模型化、定量化和自然科学的社会化、定性化倾向,使得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趋于整合。

四、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

首先,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研究者不仅仅承担收集资料和用经验理论来解释资料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用事实来验证理论的任务。社会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包含了观察、解释、进一步观察、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也即一种理论的发展是包含以归纳为特征的理论构建过程和以演绎为标志的理论验证过程。虽然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是由观察事实出发进而概括上升为理论,或由理论出发去进行观察并以此来支持、反对或修改理论,但这些都包含了建构理论和验证理论两个组成部分,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则在这两个组织部分中分别承担了研究方法的角色。

其次,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还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目标的互补性上。量化研究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说明,而质化研究的目标是为了理解,说明和理解是人类进行科学认识的两种具体方式。一方面,在自然科学对自然世界的说明中包含着人性的理解,量化的说明是为了建立起普遍有效地模型来解释特殊经验。库恩曾指出,科学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时,通常已经带有自身的认知背景,这是科学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无法摆脱的。因此,在对自然界现实的说明中内含着理解。另一方面,在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中也包含了因果的说明,质化的解释需要通过因果分析的方法来排除非理性的因素。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不仅包括探寻者的动机、意图和认识,理解社会事实的意义,同时还包括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考察,说明社会事实的原因。由此可见,量化的说明是质化的理解的基础,而质化的理解又能深化量化的说明,使其得到升华,说明和理解是互动而统一的科学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冷冲模拆卸与绘制;理实一体化课;教学设计

注:本研究项目是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课题编号:DZJY2012004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课程设计宗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适应的技术思维方式。

二、设计思路

本文例举的内容是《冷冲模拆卸与绘制》。设计依据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模具制造工》中级一书,选其第四单元“冲压模具”和第五单元“冲模的制造及维护”的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确定了冷冲模制作中冷冲模拆卸与测绘这一学习项目。这项学习内容是以在生产过程中,模具出现故障,不能正常生产为线索设计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引导课文的教学方法,合理提出问题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来完成此工作任务,即把“工作领域”转换成“教学领域”。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模拟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配备模具、常用工具和辅助工具,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最后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设计步骤

(一)、设计教师教学中使用的冲裁模的拆卸与工作零件的测绘课程设计方案。

1、工作情境描述:某公司采用一副倒装冲孔落料复合模生产垫片,在生产过程中,凸凹模胀裂,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操作者保留好现场,找来技术人员,查找胀裂的原因。经分析排查,操作者协同技术人员将模具从压力机上卸下,拆卸模具后,经分析查出胀裂的原因。由于凸凹模孔口采用直刃口,操作者未及时排除模内积存废料,导致凸凹模胀裂,需更换新的凸凹模。该模具为公司采购,只附有装配图。生产部门下达更换凸凹模、装配后试模继续生产的任务。

2、学习任务和内容:1)明确典型冲裁模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2)了解模具零部件的名称、作用。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该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4)拆装时,学会使用模具装配中常用工具和辅助工具。5)学习测绘模具工作零件。6)用AutoCAD绘制该冲裁模的工作零件图。7)、制定模具工作零件加工工艺。

3、根据特定教学条件安排教学流程:

1)结合模具实物,同时采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典型冲压模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零件的名称及作用。2)设置学习任务,讲述模具拆卸、测绘的目的和内容。3)学生分组。4)学生根据引导课文中冲裁模具工具零件图测绘方法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学过的制图知识,测绘该模具工作零件图。5)学生利用AutoCAD绘制完整的凸模、凹模、凸凹模零件图。6)确定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7)拟定装配顺序,对所拆模具进行组装。

4、教学设备:冲裁模8副;一些必要的操作及作图工具:包括内六角扳手、拔销器、铜棒、手锤、油、游标卡尺、千分尺、直尺及图纸、铅笔、圆规等。

5、学习资料:学习情境的引导课文;冷冲模设计手册

6、教学场地:模具实习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

7、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 由两名教师讲授、演示。班级分组岗位轮换,分工负责拆卸、观察、测量、记录、绘图等工作。两名教师作指导。

8、学业评价:1)、准确说出所拆冲裁模零件的名称、作用。2)、描述所拆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3)、能根据引导课文,小组完成冲压模具的拆装与组装,动作准确、规范。4)、能够按要求测量所拆冲裁模工作零件,绘制工作零件结构草图,AutoCAD绘制零件图。5)、正确制定该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6)、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态度。

(二)、设计学生使用引导课文。

这种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教学文件,由教师设计提出每步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提前预习、复习、思考这些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在引导课文的帮助下,了解、掌握这个学习任务。

1、学习准备、提出问题、任务准备情况

1)冷冲模按其工作特点及结构如何分类。2)典型冲裁模零件名称及作用。3)观察教师在拆卸模具过程中,如何使用工具,确定拆卸顺序,及要注意的事项。

2、计划与实施、提出问题、任务完成情况

1)对所拆模具拟定拆装方案,提请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拆装工作。2)在拆卸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模具结构、工作原理。3)拆卸后对照模具工作零件实物,勾画出零件草图。选择尺寸基准,设计尺寸标注方案。在此过程中,要清楚测绘出该冲模工件图的目的和用途。4)使用AutoCAD绘制标准工作零件图。5)模具工作零件(凸模、凹模和凸凹模)是模具的关键零件,凸模、凹模的制作直接影响模具的制造周期、精度和使用寿命。根据其相关知识,制定所拆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6)工作零件由生产部门加工、检验合格后,装配到所拆模具中。模具制造装配与拆卸装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冲压模装配顺序是按照拆卸模具记录的逆向顺序进行模具装配。

四、结论

实践证明,对冷冲模拆卸与绘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并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在这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把实际工作情境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一体化课程设计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必须熟悉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对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重新进行科学的、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整合,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的认知,对课程进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宝亮。对高职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启示。民营科技,2010年第一期

第5篇

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做为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开展教师信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二是图书馆学科化馆员队伍的建设,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馆员如何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因此改变服务角色,聘请各专业教师辅助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的迫切需要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

然而,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信息素养教育这一课,而且习惯于陈旧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文献利用率低,教师到馆次数少的现状,这―方面是因为教师不坐班,教完自己那几节课就可以回家,家里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可以随意地查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免费的娱乐节目或专业信息;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干第二职业,只是应付讲课,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年龄大的教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抵触情绪,还不了解就已拒绝。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高校教师文献信息利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图书馆馆员的胜任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信息需求具有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当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技术、手段、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后,服务对象会进一步希望图书馆员成为团队成员或研究伙伴,以便形成事业发展合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不能适应服务对象信息需求的新变化。为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科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综合利用自己在图书情报学以及各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令人担忧,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图书馆的馆员是老弱病残群体,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低、人员不稳定、思想认识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半路出家”,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陌生。据笔者所知,大部分院校图书馆人员有以下几种:①专业不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②没有教学能力被淘汰的教师;③身体不适或老龄人员;④从其它行业转入图书馆等。这就导致图书馆馆员素质低,因为身体情况不能正常工作,工作进度缓慢、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等。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原队伍不能完成新的时代要求。教师的参与也是形势所迫。

三、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搭桥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搭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是由辅助学科馆员(同教师来充当)学科馆员(培养专业学科馆员)组成。高校教师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信息供应者,与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内容建设者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将是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

学院人事部门及教务、图书馆要紧密联系,大力支持人才搭桥模式建设,人事部门要有意的把各专业教师第一时间放在图书馆实践工作,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尽快熟习图书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资源,并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新来教师可以成为系与图书馆的联络者,信息推送者,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熟习图书馆资源,并为自己的专业补充最新资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科知识匮乏是学科馆员深入开展服务的掣肘,因此,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与院系教师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学科资源来开发、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教学与学科资源相辅相成。院系教师与学科馆员合作建设馆藏过程中,在帮助学科馆员选择和发现学科资源的同时,还能使老师充分了该学科的馆藏情况及特定课程或科研项目所需的现有馆藏及其缺陷。图书馆与教师合作开发学科机构库,不仅可作为本馆的物色资源,同时也为老师的研究成果提供传播途径,有助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搭桥模式的操作具体有两种:一是人事处直接安排新上岗的教师到图书馆,让新教师从学生过度到教师慢慢有个缓冲的过程,教务处适当安排新教师一些专业检索课程,新教师在图书馆工作两年后可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另外是对以前没接触过信息检索的老教师,做为调节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到图书馆岗位,一边自身充电,一边把专业的精髓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去。

第6篇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取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依托人才素质优势。这样,高职学生仅凭学业成绩优异恐难适应社会发展。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成功,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有为人处事的社会能力。因此,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非常关键,而日常课程教育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责不旁贷。积极优化基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对于推动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构建专业教学和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必要性

(一)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有效衔接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课程体系,仅仅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制定,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甚至是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样就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趋势。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能力,就应该突破过去的学科体系框架,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经管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要培养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控能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整个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始终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文的课程意识,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渗透到每一门的专业课程中。例如,《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还要求学生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二)构建专业和社会能力一体化课程,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要发展,就要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仅仅依靠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学做合作的方式,利用现实完整的产品(服务)、活动项目和过程为以真实的系列产品(服务)的开发过程建设课程,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和职业环境中去提升自我,学习将来必备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社会职业素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沟通组织能力,为将来的在职场上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将真实、完整的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为驱动构建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搭建了强大的平台,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其长期的发展。

二、开发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来促进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经管专业,是一个招生和就业都比较傲热门的专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达到学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要在加大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人才培养方案。另外,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上,更要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计划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总的来说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包括专业能力和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整体――基础――渗透等策略去加强专业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另外,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划分,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水平模块”以及“社会能力模块”等组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例如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包括营销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的培养、推销能力的加强。

(二)借助真实的产品(服务)驱动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发以融合专业课程与社会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调查中,从选择商品或服务开始,深入认识经管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例如财会专业要了解现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涉及的财会知识,以及相关企业的运营里路程及职位相关特点。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包括对技能证书的要求,例如金融专业,是否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营销专业哪些岗位需要营销员、助理营销师等技能证书等。接下来,是要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明确驱动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经管专业教研组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根据系列产品设计与制作环节,开设专业能力模块的关键课程。同时要认真研究产品每一道工序要具备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性的具体要求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适合岗位群。总的来说,要根据这逻辑统筹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每道工序都有对应的课程,借助依据核心课程所需要融入的基础知识,开始设置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例如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进而要实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让大一的学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自己的方向,由于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将来想立足的行业,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

三、建立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一)构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课程的“大案例”课程标准

前面提到,经管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涵盖了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由三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就有专业能力、基础技能以及社会能力等。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的相关课程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作用,将会以“第一课堂”的身份开展,“大案例”将是这个课程标准的驱动力,融入社会能力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另外要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大胆参与其中,学习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和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处的“大案例”通常被称为“大任务”,一般是指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完善的工作项目。在现实的教学中,大案例应该遵循“一案到底”的原则,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实现相关的大案例。

高职院校的经管专业,应该保证每一门课程拥有10个左右的大案例,对于案例库要实现动态管理,尤其是像会计专业、等,每年的会计法都有所更新,教师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完善。同时要时刻把握当年的经济最新形势,更新会计专业的相关案例,作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资源。

在构建课程标准的时候,首先应该先从大案例的选取出发,同时要将课程案例模块进行细分,接着要对实践任务、支撑任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另外,要认真安排好每个课程案例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为构建课程标准提供操作依据。

(二)以竞赛活动为驱动,构建基础能力课程模块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的教育要求培养人才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有相应的课外教学进行辅助。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就业非常激烈,更应该丰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要以课外活动作为驱动,例如增加“点钞比赛”“做账比赛”“股票模拟比赛”“营销比赛等”,还可以组织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针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特征,设计适合的活动或者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驱动,构建社会能力课程模块

第7篇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 工作过程 项目 教学设计

1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 在工作过程的实践性课程中,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去策划会展”的专业课程,其重点通过对会展策划原理及会展策划与管理流程的阐述,激发学生在会展策划中的创意和创新,使学生较为全面和熟练的掌握会展策划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现代会展的策划运作。《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应该打破传统课程中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教学单元、组织教学体系的模式,而是在对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及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建立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并以项目推动教学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1.2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具体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和技能,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采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过程,分析项目,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二者都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任务是具体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围绕一个具体教学内容或者技能的;项目驱动的项目是综合性、持续时间长的、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工作的复杂过程。任务驱动主要在课堂内组织,项目教学则延续到课外。

1.3 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无论是项目导向还是任务驱动,都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并且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角色,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协调、统筹等合作方式来共同实施项目、完成项目、总结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在合作中创新和完成项目(任务),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实际能力。

2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根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任务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根据对会展策划与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调研以及参照了国家关于会展策划师等岗位的描述和职业标准,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会展(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场馆租赁、奖励旅游等)项目的市场调研;②会展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运营管理及相关活动等方案的策划;③会展项目的销售;④会展的现场运营管理。⑤展会活动的全程策划协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典型任务的对应关系。(图1)

根据图1的分析,将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会展策划前的计划——会展立项策划方案的形成——会展策划的具体运行与实施——会展策划的评估的工作基本过程进行组织,使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了解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化基础上,结合会展活动的四个主要类型——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奖励旅游,设计了四个项目(学习情境)。每个项目里设计了4-5工作任务(子情境),涵盖了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且每个项目中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在每个具体的会展项目中都反复学习会展策划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由于项目不同,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 学生的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能力得以不断强化和提升。

3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3.1 知识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要素与原则;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的技能。

3.2 能力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能够对某一会展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能够与团队合作完成会展活动的策划方案;能够围绕会展策划方案开展推广和实施工作;能够有效地对会展项目实施管理和评估。

3.3 素质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职业精神;培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培养学生基础与实践并重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踏实肯干,执着敬业的价值观和处世的态度。

3.4 整体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在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上,在整体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提出了对应的能力和知识目标,使得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了标准参照,更加科学,也保障了整体教学的有效进行。

4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实施的保障

4.1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而设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项目课程,以真实的会展活动框架,按照会展活动策划与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有全面的掌控,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所以,为配合课程的有效进行,必须围绕课程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2 模块化教学 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为保证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以及工作任务的有效开展,该课程的时数安排必须打破2课时为单位的组织,按照内容,可设计3~4课时为一单元,灵活实现地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4.3 教学场所 在《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每个项目的完成都以某个会展活动形式的完整举办贯穿始终,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会展专业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条件,来辅助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沈伟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2(1).

[5]吴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展策划课程改革[J].经济师,2011(8).

第8篇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优良的企业文化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都是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企业层面的控制内容,这三者存在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后两者的基础和前提,优良的企业文化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是结果,而前两者更是实施好第三者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就这三者的构建及其关系展开论述。

一、如何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基本规范中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1.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2.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3.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4.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5.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如上所述,企业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造就出优秀的高管团队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履行好促进就业、保护员工权益和其他社会责任,高管带头垂范作用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才能有助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如何构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基本规范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1.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3.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4.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5.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如上所述,企业高管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起主导和垂范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机构设置,是难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而优良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所有团队和员工关注到企业的诚信和长远发展,关注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关注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没有优良的企业文化是难以保障企业能履行社会责任的。

三、企业如何尽到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1.企业至少应当关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下列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上所述,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往往都是致命的,企业必须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事件回放,从2008年6月28日兰州医院收治首个毒奶粉患儿,到2008年12月23日三鹿集团因毒奶粉事件被宣告破产,不到半年时间,三鹿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事件还造成6名婴儿死亡,逾30万名儿童患病的恶果。董事长田文华和另外1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毒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缺陷:①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董事长田文华从1987年开始担任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到2008年9月17日被刑拘,任职长达21年,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失效。②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看,该公司对购进原料奶疏于管理,没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③从企业文化方面看,该公司在2007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奶粉质量的投诉,直到毒奶粉事件被曝光,没有遵守诚实守信原则,说明该公司在企业文化环境控制中存在严重缺陷……

所以,企业应当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2.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1)加强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健全检查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

企业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应当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

企业应当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隐患的产品,应当及时召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缺陷、隐患产品的社会危害。企业应当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3)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企业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4)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当避免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批量辞退员工,增加社会负担。

如上所述,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与履行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员工就业与权益得到保护,员工满意度提高,会较好地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较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会促使员工强化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在企业高管的带领下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第9篇

一、档案管理科学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文化在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及综合国力提升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档案作为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其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及繁荣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档案是对原始社会活动的记录,可以再现历史的原貌,具较强的可靠性和说服性,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档案涵盖较为广泛,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源,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文化创新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所以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档案的文化价值,使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服务。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我国一些新兴媒体得以普及,而且档案管理的载体、渠道和样式得以不断丰富,而且给档案收集、馆藏及应用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们对档案信息化的需求也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众具有更多的档案知情权,同时档案管理责任更为重大,这就对档案管理方式及服务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需要提高科学化水平,使其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国档案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管理工作已日益完善,管理范围也不断的拓展,档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档案管理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确保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档案管理科学保障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而。要增强服务意识。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和做法,以新的思维对待新的形势,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和保证。要从宏观立法和微观运行方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推进工作创新、促进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从党和政府来说,要把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一个部门、单位来说,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应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注霞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使整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同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等具体措施,激发内部潜力,增强工作活力,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在当前新形势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及内容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档案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而且还要对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操作管理技术进行熟悉,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工作能够统筹安排,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加快自身知识的更新。同时还需要对档案方式和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对管理的途径和渠道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档案管理科学保障体系人才的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