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铁路信息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7 16:19: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铁路信息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铁路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铁路货车;运用系统;信息化建设;途径

前言

铁路货车运用作为主体出现在铁路货车运用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当中,该建设项目包含多项内容,如列检手持机系统、“5T”、“AEI”等,其构建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是整合各项列检信息资源,在对运用集成系统平台进行有效应用的背景下,信息化在铁路货车运用系统当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实时传输故障信息的实现

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是首要问题,现阶段在积极进行运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时,有助于故障信息得到实时传输、提升铁路货车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针对性的构建了相关信息网络平台,该平台建立在“5T”系统基础之上,能够实现对故障信息的实时预报。首先,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运行状态信息的采集,需要对各种系统探测站进行应用,如THDS、TADS和TPDS等,这些系统在应用中,唯一的载体被确定为车号,在对联网专用通道这一媒介进行利用的过程中,“5T”系统服务器可以自动接收铁路货车运行的数据信息。值得注意的是,“5T”系统服务器是存在于铁道部内部当中[1]。因此,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5T”系统数据库进行构建,该数据库专门为铁道部服务,在日常运行中,可以有效的匹配车号,并彻底的加载、整合以上系统所呈报的故障信息,从而有效推动故障车号源的形成。其次,在加载和匹配发站和到站等相关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确报信息系统进行应用,这里所涉及的相关信息主要是针对故障车号而言的,在对AEI这一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加载并匹配车次信息,为构建健全的“5T”系统信息库奠定良好基础。在该信息库当中,包含铁道部运行中故障车号的各种信息,如始发站、终点站、故障信息等多项内容。在这一完整的信息库背景下,同样需要对联网专用通道进行应用,保证各项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性和实时性,并保证装车站和卸车站能够有效获取各项信息,前者指的是始发站,后者指的是终点站。从而为提升列检作业质量和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功能的实现,同车次被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准确的识别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信息共享的实现

铁路货车运用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共享是重要目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AEI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首先,将标准数据入口设定为AEI信息,在整体列检作业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展示需要应用AEI信息来起到带动的作用。在对5T这一综合预警系统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列检技术进行充分应用,而互通互联在AEI和HMIS系统信息中的表现是检查工作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最大化信息共享得以有效实现[3]。其次,当列车进入站场以后,需要经过AEI设备,此时值班室服务器就能够及时的获取这些车辆的信息,在采集AEI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对过车的情况进行实时展现,并在对TADS、TPDS和THDS等子系统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的同时,保证值班室和进展列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有助于预警预报功能的有效实现。再次,在对所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时,检车人员以及当日值班人员能够对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解,他们可以对LED屏提示和智能手机等进行应用,从而有效、快速的获取各项信息。最后,现阶段,我国对AEI系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现阶段铁路货车运行中,列检工作的数据源头就成为AEI系统,同时也为列检其他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4]。

三、全程监控铁路火车运行质量的实现

在促进全程监控铁路火车运行状态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对运用货车质量互控系统进行构建至关重要。首先,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采集、评估以及分析的能力,从而对作业质量和故障在货车运行中的体现进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有效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信息统计和汇总方式,机控取代人控过程中,铁路货车的运行检修质量以及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提升,而货车在检修中发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被传递到相关管理机构,该信息由于拥有较强的精确性,因此,全过程监控可以在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得以实现[5]。其次,该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功能。①材料管理。有效分析各种材料在应用过程中的消耗情况;②人员管理。其中包含对安全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对工作人员相关信息的掌握和技能的考核、整理问题库、分析和详细记录生产任务等;③技术管理。该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能够深入分析各种典型的铁路货车故障原因,并总结技术经验和教训,为大小零件的修理以及分析场际列车质量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以上角度来看,运用货车质量互控系统的构建以及实际应用,能够全面覆盖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工作人员全面、实时掌握货车运行信息,为提升其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交通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增加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我国铁路的发展。而在努力促进铁路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铁路货车运用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铁路货车运用系统在操作软件、标准规范以及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的统一,从而为我国的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毅.铁路货车运行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完善[J].中国铁路,2016(5):38-44.

[2]刘国秦.货车列检作业管理与安全联控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张立文.基于信息系统的铁路货车段修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甘肃科技,2015,31(14):53-56,48.

[4]王仲辉.列车动态图像异地集中检车平台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5.

第2篇

1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2],铁路病媒生物作为有害生物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防治工作牵扯众多部门参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是铁路站车卫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其防治效果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声誉,日渐成为广大旅客关注和投诉的焦点。加强铁路站车卫生管理,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危害,为出行旅客构建清洁、舒适旅行环境,关系到旅客健康和行车安全,也是提升旅客列车服务品质的重要工作。

2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2.1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来源

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分为日常防治管理和突发应急处置,因此其信息的来源也主要包括日常防治信息和突发应急信息。而防治信息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与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相关的部门对防治信息开展收集、整理及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防治工作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讲就是相关部门根据《铁路车站、旅客列车鼠蟑等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办法》、《铁路站车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及控制要求》[3]的规定,定期开展铁路站车单位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分析病媒生物密度,掌握站车病媒生物分布、消长情况、习性特点和抗性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病媒生物消杀灭工作,并对监测情况及消杀灭情况通过相关表格进行记录。而突发应急处置就是针对工作人员在作业中或旅客列车运行中突然发现的病媒生物激增情况、骚扰旅客现象和旅客投诉事件进行处理,对应急处置相关作业情况进行记录。

2.2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资料主要来源于手工填写的纸质表格,就是通过填写监测记录表以及消杀灭工作记录表记录相关工作内容,将日常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将上述工作记录表按照时间期限进行整理归档。工作记录表内容包括防治单位基本信息,监测方式及监测结果,工作人员作业时间、采取的有关防治方法、防治效果等内容。

2.3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预防控制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资料管理方式陈旧目前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资料管理停留在对纸质检查资料按年度装订整理阶段,若想对资料开展连续、动态分析及检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想查阅某一单位连续若干年的防治信息,了解其历年病媒生物防治基本情况、本底资料等信息,只能停留在查阅年度资料基础上,无法实现连续、动态分析,对该单位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2.3.2资源共享局限铁路站车范围出现病媒生物突发应急处置时,往往由于信息来源滞后、车辆基本情况不明、防控本底资料不清等因素,给预防控制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容易造成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与防治工作有关的客车车底、换挂情况、厂修辅修等基础资料,消毒、杀虫、灭鼠等防治情况,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信息等均散落于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很难对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科学的判断预测和有效的绩效考核。2.3.3信息传递时效性差在铁路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长期工作配合中,病媒生物防治信息交流始终处于书面传递阶段,相关责任单位与卫生防疫部门在病媒生物孳生信息及孳扰旅客事件的沟通、反馈停留在班组———车队———乘务科———客运段———卫生防疫部门层层上报阶段,存在信息滞后、防控措施迟缓等现象,往往容易造成病媒生物孳生激增情况,可见使用及时、高效的反馈畅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3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的思考

3.1研判铁路病媒生物防治特性,充分论证适用性

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对象为旅客列车、车站及客技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旅客列车。一方面旅客列车依据车辆类型、检修情况、车底运转情况不同往往受病媒生物侵害不同,另一方面旅客列车始终处于运行阶段,不同线路列车病媒生物孳生情况往往受到目的地病媒生物孳生情况及旅客乘降、行李托运、物品周转携带等因素影响,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车辆管理相关信息,对车底类型、运行线路、检修信息、车辆卫生状况及孳生环境条件进行记录。

3.2动态分析工作数据,实现预警预报

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能部分不同,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定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治等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工作记录。因此,通过病媒生物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对工作记录数据连续、动态的收集,一方面有利于对站车病媒生物密度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掌握站车病媒生物分布规律、消长情况、习性特点和抗性变化,为采取病媒生物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应用防治方法和病媒生物密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为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3准确定位部门功能,形成联动机制

按照病媒生物的习性不同,为适应铁路站车特殊的环境特点,不同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也各有不同。例如:对于旅客列车病媒生物优势种群德国小蠊来说,其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旅客餐车后厨、列车车厢暖管、洗面间等位置就容易孳生。而旅客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设备的维护是由铁路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完成的,因此不同设备部位病媒生物的侵害信息要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反馈,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信息系统模块设定应考虑病媒生物侵害信息的报告、反馈渠道建立,尤其要强化对突发事件报告、处理和追踪整改情况的反馈。

4实施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4.1硬件设置的配置条件

目前各铁路局均有局域办公网,铁路局局内、局属各单位间、单位内部通过路局办公网络均可以完成公文办理、信息上报、资料查阅、文件传输等工作,基本实现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因此,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引进管理信息系统,将系统安装于相应服务器,克服了在各相关责任单位间实现病媒生物防治信息共享需要增加硬件设置投入的局限性。

4.2平台用户的定位情况

通过分析各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不同,在区域平台内,给所涉及功能的用户均提供和预留端口,同时在分配权限时注重引入“信息分级”的概念,将不同的防治信息进行分析,以便不同的用户访问到不同的信息,同时系统将不同的信息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

4.3信息平台的运行方式

由接入专用网的《旅客列车病媒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控制台为服务端,已装有专用网内的计算机为终端,实现相关责任单位在服务端通过《旅客列车病媒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录入,完成车辆管理、预防控制、信息预报与监测、综合管理、专业知识及系统管理等数据的管理,并通过数据共享完成各责任单位在软件管理权限内对数据进行查阅、修订、预报、反馈。实现随时掌握列车车型、运行线路、编组情况,车辆新增、换挂、厂修辅修等检修情况,病媒生物防治效果及突发事件预报、处理后消除情况,达到闭环管理的工作要求。

5构建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第3篇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同037005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职工保障制度。在铁路企业中,社会保险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对他们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尚有不足,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展开论述,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铁路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铁路;社会保险;信息化;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是铁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保障企业职工基本生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我国加强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设的前提下,铁路企业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改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1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在国家积极引导、推动、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之用作社会劳动人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后给予的特殊的补助,以维持劳动者的生活。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社会保险已经基本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相关机制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进行。就铁路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存在着工作流程不规范的现象。目前,铁路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职工参保需要经过参保申报—审核—办理—反馈等四个环节,这大大便利了企业职工的参保,然而在社会保险的网络管理环节,由于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同一类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也无法做到统一业务不同环节的分类处理,只能进行单一项分别处理,这就造成了许多的重复劳动,加大了保险管理工作的任务量。此外,目前的社会保险网络管理环节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漏洞,也极易造成管理工作中的不便。

其次,铁路企业的职工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管理的有效进行。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也在进行改革和深化,保险统筹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职工的数据信息也更加详细,同时,职工数据的丰富也就意味着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更加繁重。由于铁路企业的工种不同,范围不同,而且社会保险的险种也有所不同,各个社保经办机构对于自身保险数据的处理和收集方式也各有不同,这就加大了企业社会保险数据处理的难度。因此,铁路企业应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对企业职工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再次,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网络化办公缺乏专业的公共业务平台。随着网络信息化在铁路企业的普遍应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管理。然而,从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尚未形成一个专门针对社保管理实际需求的、覆盖面广的网络业务平台,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较为混乱,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应该建立一个运行顺畅、规范的网络业务平台,促进企业社保管理的规范化。

此外,由于铁路企业的职工人数较多,职工的岗位变动较为频繁,企业在进行社保管理时,还应该根据企业职工的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方案,促进铁路企业社保管理的动态化发展。

2 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2.2 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2.3 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2.4 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3 结语

铁路企业实施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用于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等,从而为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应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企业职工数据库的建设,并创办社会保险业务平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鸿.本钢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

第4篇

 

1 概述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云计算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催生下的科技创新。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由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铁路职工接受在职教育、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业务技术考核和技术比赛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照相关规定立卷归档以后即形成职工教育档案。职工教育档案用于记录职工个人教育经历的基本状况和动态,是职工个人文化基础,也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本文以本教育档案为例,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职教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2 云计算技术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将云计算应用于职教档案管理,首先不会存在纸张的浪费,通过上传,也减少了空间浪费。其次将资料按照系统要求上传,自动排序整理,节省时间成本。再次,严格的上传时间使更容易发现违规的操作。最后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料的长久保存,减少了文件丢失和损失。通过以上分析云计算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知云计算技术在整个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应用云计算技术导致人员观念、工作模式和服务功能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1人员观念的转变

 

教育档案是对职教工作发展变革的记录。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把真实的记录内容保存下来就可以了。但是,如何做到及时装订、归档,对电子档案做到及时更新、备份保存,如何做到分类准确、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些都是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职教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

 

2.2 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育档案管理环节多,工作复杂繁琐,工作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第一,由被动变主动。在过去,很多教育档案管理机构都是坐等档案信息的到来。现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由被动变主动,深入到车间教学活动中去,收集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育档案资源库建设。

 

第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使用云计算技术,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在“云平台”,终端用户不必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只要在给定的权限范围内,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

 

网络,就可以访问和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其对高质量的服务需求,这种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第三,“云”进行统一管理。各种移动终端只要能够接入到“云平台”中,都可以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访问、下载,操作简单便捷。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节约了时间成本。

 

2.3 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转变

 

转变传统的服务功能,加大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比如,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特色教师档案信息”,具体做法是把这些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教师的教学档案。通过对档案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记录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估他们历史业绩和教学成果的最可靠、最真实的依据。第二,为职教部门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第三,为我们进行优秀教师的遴选、人才推荐、职教队伍配置和职教先进工作者评选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3 云计算在职教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3.1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由于铁路不同的站段或部门在进行职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依据本单位的职教特点和教育需求来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再整合资源之后,职教管理将会呈现出数据输入输出口径不一致的混乱局面。所以首先应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使在“云”上进行档案管理上,使用统一的标准的档案的字段信息,使用相同的的数据的存储格式或者存储方式。这样才能使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带来便利。

 

3.2 建立数据共享接口

 

由于铁路各部门或各站段信息化程度各有不同,领导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所以对于数据共享端口的设计也会不同。因此在对于铁路个站段或部门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程中,则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接口,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交流,还能实现数据交换。

 

3.3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所谓的“档案信息云平台”,就是将档案的基本信息和数据输入到云数据库当中并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达到异地查询、快捷服务的功能。因此信息化网络成为了各种病毒传播的温床,档案信息就会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网络瘫痪。那么,如果想要档案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并且阻止各种病毒带来的威胁,就要通过积极的建立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来实现。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经济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成为职教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可以说明其在职教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它不仅能促使职教人员增强教育管理意识、提高业务技能,而且促进现代职教管理的创新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加有序,更好地为铁路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第5篇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及探索,以期为加快推进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 铁路 内部审计 信息化 探索

在2012年7月9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同志作了题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讲话。通过对讲话内容的学习,笔者深刻领会到,随着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作为一名铁路审计人员,也应该紧跟形势,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对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及探索,为加快推进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1.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定义

内部审计信息化广义地讲,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上,以信息化技术方法为手段,组织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内容的全过程,它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

2.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内部审计信息化所包含的内容,也代表了她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自上世纪90年代,审计信息化表现以计算机审计软件作为一种辅助审计工具,仅限于以检查会计中有无差错及财务上有无弊端为目的,提供了审计作业的基本功能,对审计现场作业给予了一定的计算机支持,即计算机辅助审计;随着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由应用、网络、人力资源、规范与标准、安全等系统组成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它将审计信息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宏观经济动态、法律法规、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信息全部纳入到平台上,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并指导现场审计工作,实现科学管理。

二、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主要依托于铁道部审计中心2003年并于2009年修订的《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审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平台。该系统分为审计项目管理和审计查证系统两大部分。其设计思路是通过审计项目管理将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案例、审计法规集中管理,审计人员可以在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内,利用软件的各项功能,建立一个关联的整体,满足审计业务管理要求。通过不同审计项目搜集、分析、加工后的单位信息、违规事项、引用法规等资料存放到审计软件的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并获得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审计查证系统,确保大量审计工作在该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在审计查证系统中集合了各种审计作业工具,如余额核对、银行流转额核对、固定资产折旧核对、材料差价分摊核对、审计抽样工具等,利用这些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的目的,进而推进审计进程,及时检查取证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完整的项目资料。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自2003年底铁道部推广该软件以来,通过近十年的学习和应用,审计人员均已能够将审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平台应用于日常审计工作中,但仅限于利用审计软件检查会计业务中的差错,发现单位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未对已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汇总,也未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换,也就是说审计信息系统仅作为了日常审计工作中的一个工具,所实施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处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初级阶段,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建设较为迟缓,发展较慢。

三、阻碍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应该看到,铁道部审计中心作为铁路审计的主管部门,对铁路审计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审计信息系统、安排全路审计人员学习掌握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及时针对铁路财务信息系统的改版而更新审计信息系统。但是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依然缓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设备投入不足

由于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审部门有心争取向审计信息化靠扰,向高科技、信息化要生产力,但领导支持的力度有限,审计设备只能满足基本办公需求。

2.人员素质不高

不可否认,内部审计机构严重缺乏具备较强审计业务能力和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复合性人才,绝大多数的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岗位转岗而来,对审计专业知识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更是有限,大家面对审计信息化存在畏难情绪,内部审计工作得过且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使得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审计信息化建设难于推进。

3.软件优化不快

审计信息系统已开发近十年,软件功能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可以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的实用工具未开发完善,无法与财务数据对接,导致很多功能成为摆设,也阻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4.信息共享不畅

时下,铁路内部审计机构都为审计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提升审计效率创造了条件和保障。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一知半解,审计项目在审计人员的电脑里各自为政,没有利用网络技术将审计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共享,历史审计数据也没有很好地在审计信息系统中予以保存,网络应用技术没有与审计信息系统形成合力。

四、对加快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第6篇

关键词:铁路;Hadoop;信息化

前言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个较为未稳定的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运输生产计划系统(FOM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IMS)、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铁路车辆管理系统(CMIS)、铁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PMIS)、机务、工务、电务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门户网站和12306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等,提高了铁路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程度,但在铁路信息化建设之初,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以业务部门为界限,各个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及数据交互处于割裂状态,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由于各时期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互不相同,硬件及平台的异构性等原因暴露出铁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是独立建设的,每个都自成体系,导致各个系统间包括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系统软件专用,数据库独立,信息难以共享,综合利用难度巨大。

(2)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协议、编码和接口规范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对突发事件难以快速响应。

(3)各业务系统的操作系统存在非常大的异构性,操作系统有UNIX、Windows等,也有大型机操作系统。

(4)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存在多种不同,如SQLServer、DB2、Oracle等,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很难实现。

1 Hadoop分布式系统

随着数据容量、数据维度的爆炸式增长,传统模式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数据分析、业务处理等在处理效率、响应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铁路领域,全国铁路数据同样满足了容量巨大、维度复杂的特点,同时铁路行业对业务响应的要求也满足了价值丰富、响应快速的特性,这些均说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方式在该领域同样适用。但是当前我国铁路还停留在传统的数据存储形式,系统设计与实现也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因此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Hadoop是一个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能够使用户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高速运算与存储数据。与常规系统相比,Hadoop采用并行执行机制,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并且Hadoop在检验应用层,处理异常错误等方面充分考虑了“硬件故障是常态而非异态”的理念,利用集群实现了高容错率的特性。

图1 Hadoop集群简化示意图

通过Hadoop集群视图不难发现,在Hadoop架构中,存在大量的数据节点,每个数据节点都被管理节点按照某种规则分配一定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节点(或者所有活跃节点)进行并行运算,用以解决复杂的大数据问题。我国铁路有6000多个铁路车站,且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铁路数据存储、业务处理方面存在操作困难、反应迟缓等问题。以车站为单位作为数据节点,或按照某种方式将车站进行分类形成节点区域恰恰能够满足Hadoop架构中的数据节点(DateNode)要求。同时,我国铁路行业现行管理机制较为集中,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层面建立相应的名字节点(NameNode)能够保证核心部门对全国铁路运输状况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

从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角度来看,Hadoop大数据框架有两个主要特征:

(1)异构性

a.Hadoop所依赖的网络环境可以是异构的。目前对Hadoop集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局域网内部。各种类型的局域网,运行不同的协议,这些不同协议的子网互联成广域网。

b.组成Hadoop集群的服务器硬件资源是异构的。分布式系统由不同硬件类型的服务器组成,导致存储和运算资源分配的不同。

c.服务节点所处的软件环境是异构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Windows、Unix、Linux等不同OS。同时,服务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也可以不同,服务间通过协议接口进行通

(2)服务节点共享资源

资源共享是形成分布式系统的主要动力。在Hadoop大数据集群中,数据资源分散存储于不同物理服务器的磁盘上。在物理视图上,数据是分散存储的,而在逻辑视图上,数据则是全局的统一的。这就是说,数据“分布式存储”这一特性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2 Hadoop分布式系统的安全性

铁路应用Hadoop技术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首先,系统本身存在如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等安全风险;其次,客户的隐私数据面临泄露风险。铁路企业既能够获取旅客和货主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又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出旅客和货主深层次的运输习惯等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建立严格的数据存储机制,并对数据存储选择加密性能比较高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同时采用数据安全隔离技术,如物理隔离、虚拟化和Multi-tenancy等方式;其次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使用技术手段依据不同权限做好敏感数据如客户的名字、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的消隐工作;最后做好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实现快速的虚拟机恢复,支持文件级完整与增量备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Hadoop技术实现了全路信息的资源共享,降低了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各部门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动态配置,有效降低投资成本,简化内部管理;各业务部门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部门参与生产与决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曹英.大数据环境下Hadoop性能优化的研究[D].北京: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铁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过20多年的应用后,从最初的V1.0开始,到2008年末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V5.0在全路的上线运行,完成了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以及预算监控系统进行共享和衔接,实现了跨部门的企业级应用,达到了企业各管理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即全面信息化管理。

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企业规模庞大,组织层次多、股权结构复杂,不便于集团公司监管;下属单位涉及行业众多,业务核算模式多样;集团内部交易多,合并报表复杂等等。由于铁路非运输集团型企业固有的管理上的层级性、业务上的差异性、地域上的分散性等方面的特点,造成了集团型企业在进行财会信息化建设时要比一般的单体企业困难得多。因此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财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铁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专项规划》建设原则

根据《铁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专项规划》建设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五个统一”方式,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实现“五个统一”就要在建设和应用铁路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时溶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实现会计稽核和业务管理相结合。

二、充分学习和借鉴铁路运输站段的先进经验

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是原铁道部统一研发,由铁路运输站段运用稳定成熟之后才逐渐向非运输企业推广,因此铁路运输站段在试点及运用财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在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寻求铁路局的支持,对铁路运输站段积累的先进经验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根据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自身特点,采取“硬件内联、软件外包”方式,依附运输站段展开网络线路的铺设、服务器的构架,对现有网络的升级维护;利用信息系统开发方对系统各模块的专业了解,将该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托管给系统开发方;这样可以发挥二者的专业性优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构建一个领导重视、全员配合的平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财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多系统的融合,涉及企业差异化需求的作业流程,并要求企业革新领导思维方式、重设组织架构、顺应市场政策、再造考核标准和流程,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财务管理信息化如果不能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不能得到各个部门的配合,那么就发挥不了作用。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集团内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财务信息化的落实必须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正确科学的全员目标成本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人人控制成本”的良好氛围,才能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之主动的参与到项目的成本控制中来,发挥团体的力量,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积极开发辅助系统并对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目前的铁路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基于B/S结构的应用平台,这对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的个性化需求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为满足集团各企业的多样化需要,可积极开发各种辅助系统如决算辅助系统、财务报告分析系统、财务指标预警系统等,为防范日益增加的会计行为风险应大力发展预警系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应急机制,通过提示、预警、控制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通过加强辅助系统的建设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管理能力,使其具有更加完善的管理能力,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从而推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也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五、强化财会信息化系统风险控制

财会信息系统在分布式应用模式下,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只是局部的损失,但在目前集中核算模式下,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财会信息化风险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管理,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全方位布局,防范系统风险的发生。

1.加强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

在非运输集团各企业数据向集团公司集中的同时,原来分散的风险也随之集中,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容灾观念,提前做好面对信息灾难的准备。集团灾难备份中心应该是将各非运输企业的业务数据同步传到路局,作为各企业本地备份的补充,当数据发生破坏时,可通过局中心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避免灾难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2.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是确保财会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进行日常演练和响应启动,发现影响财会信息系统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六、建立一支具备财会信息化复合知识的财务管理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信息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一是分清层次、突出内容,对一般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不同的对象聘请不同的专职老师或者在职人员,结合工作岗位,贴近实际工作;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对财会信息化数据集中管理,账务报表系统、

racel数据库操作具体知识,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上机操作;三是举办财务主管培训班,提高财务主管的计算机运用,并重点提高财务主管对财会信息化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管理技能,适应财会信息化条件的财会管理工作的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加快财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首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且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只有坚定执行《铁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专项规划》,善于总结在财会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的经验,使财会信息化建设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铁道部了《铁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专项规划》,全面指导铁路财会信息建设;财政部也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于2013年12月印发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的通知,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加快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财会信息建设步伐,不仅是全面深入开展铁路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强力推进,更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铁路财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金花 马建勋.集团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风险防范探析――基于宁夏发电集团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年01期.

[2]李斐然. 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会计学会“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观点综述[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010年07期.

[3]阿不力米提・尕衣提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年14期.

第8篇

关键词:铁路;建设;信息化;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一、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要求

铁道部、路局要求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铁路建设而言,隧道施工安全一直是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重点,以信息化实现超前预报、围岩量测的过程控制,成为了新形势下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面对铁路建设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只有充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高速传递、充分共享,才能对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实施有效控制。

2、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要求

信息化也是提升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各参建单位人员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最终会在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方面反映。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一个能涵盖工程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才能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涉及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实现高效、统一、规范、协调的管理和控制。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但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通信网建设滞后,首先体现在设备稳定性不足以应对庞大的运输压力,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IT设备安全性不能跟上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操作系统的防破坏性、数据的安全性、各硬件对抗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还不能完全匹配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技术部门和应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导致有的信息系统建成后功能不完善,有的系统存在重复开发的问题。

三、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1、坚持高起点规划

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实事求是、有特色、有远见的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投入、风险、成效和进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现有的基础条件,立足于施工生产的实际需求,有主次、有侧重的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避免信息化建设成为空架子、形象工程。

2、坚持高标准建设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3、坚持高质量人才培训

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有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4、坚持高水平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而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存在着规模大、投入高、管理难的特点,因此在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中,既需要遵循和运用一般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又要有自己特定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四、信息化实施及应用

1、质量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原材料控制、工程过程试验及现场检查、工程质量验收等手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主要使用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监理管理模块、物资管理模块来完成此控制功能。采取对拌合站和中心试验室检测数据的采集并自动录入检验批,加强对工程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通过对监理人员现场及时签认检验批和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如为了加强工程管理,更多的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监控项目进展,辅助管理决策,研发专用终端PDA设备,开发监理移动办公平台以支持监理相关工作,引入身份验证、GPS定位等技术支持现场检查工作,可以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针对性验证;通过无线3G传输技术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解决数据采集及时性问题。

2、进度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信息化进度控制主要通过收集各单位工程完成情况,系统自动汇总检验批完成情况,形成整个项目的实物进度报表,并以形象进度图的方式直观对重点桥、隧进行实物进度管理;通过网络计划的制作形成整个项目的时间进度图,对于项目的超前、滞后信息进行直观反映或报警。工程进度仅用传统进度报表的形式无法形象、直观的表达,施工单位在长期施工过程中总结经验,按照设计或施工工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工程完成进展情况,称之为工程形象进度。研发工程形象进度动态管理系统,对图形功能进行扩充,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状态。

3、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的实施

根据相关安排和要求,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并应用于新建铁路贵阳枢纽白云至龙里北联络线梅家庄隧道。在软弱、破碎围岩及部分浅埋隧道地段应用自动量测手段,及时采集和预警围岩变形收敛的信息,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模块,实现地质预报的远程诊断和变形超标自动告警功能。在独头掘进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应用施工人员考勤管理系统,取代翻牌制度,实现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功能。在高瓦斯隧道,应用自动化瓦斯监测功能开展瓦斯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瓦斯浓度超标自动报警功能。

4、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的实施

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项目对整个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而影响,所以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系统应运而生,用来进行原材料试验检测过程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施工配合比的下达、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监控、梁厂养护环境的监控、试块检验评定试验过程的监控,将“事后把关”的混凝土质量管理模式转向从源头上把关,实现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监控。

结束语

建设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咨询单位以及前期的勘察设计单位等组成了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随着近年来铁路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化、大型化及国际化,信息的传播交流日渐繁,运用传统的故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工程管理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狭路工程项目管理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武晨,张福德.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01:35-36.

[2]黄传兵.浅谈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248-249.

第9篇

【关键词】铁路信息网络 信息化 铁路建设 重要性

一、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在铁路运输行业的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分析,对信息化铁路起着关键作用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有着众多影响发挥暂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筹集铁路通信网络发展资金和技术。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铁路通信网络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负责通信设施的完善更新、改造和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铁路运输的相关营业收入是远远不够,必须对有限资金在投向在铁路专用通信还是公共电信业务方面做出抉择。要更新和完善目前的通信网络,将现有的整个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更新和升级,需要更大的专业技术的支持,包括人力和物力。因而,目前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加大我国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有效保证资金的额充足和技术的更新,与时俱进求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信息化铁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铁路通信网发展规划。我国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有详细、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站在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有战略意义的发展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化铁路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决策,同时,按部就班的按照发展战略进行,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保证信息化铁路顺利建设。相关负责铁路运输的运营商制定的铁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和规划,不仅仅需要满足铁路运输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到兼顾公共电信的市场经济需求,要切实满足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和方式。目前我国在发展战略方面有着符合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决策,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三)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可以利用的铁路通信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是在节约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成本、避免浪费的同时,提升综合资源对于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效率的最佳途径。实现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当前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目前,铁路通信资源的投入成本有50%以上为租用通信线路的成本支出,各种综合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独立的数字专线组网,分别接入主干线,这样的建设和铺设方式,不但使现有铁路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也降低了铁路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铁路通信系统从网络的状况上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两种,骨干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广大地区,容量相对较大、性能也很稳定,大部分用于公共通信网络方面,同时在此基础网络上还可进行多种业务的综合开发和延伸。建设一个支持综合业务的数字调度通信网络,可以保证对铁路运输基层信息源点接入,以及包括车务、电务、工务等在内的专用通信系统设备和各类监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的全部铁路通信系统的全面提升,以满足铁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进一步缓解和降低铁路通信网络发展之后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有效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我国采取的是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突出和强调铁路通信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带动铁路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立起覆盖全部铁路网的计算机网以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性网络,通信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目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的手段和设备状况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现状,从而切实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及来自各种交通手段的竞争挑战。铁路开发建设的列车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现实操作中有效控制列车的运输情况,保证在切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和控制。

(二)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车车票发售和预订票系统已经实现覆盖全国各大铁路网点,它是目前铁路通信网络中相对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在缓解了我国长期存在的特别是节假日买票难问题的同时,切实保证了铁路客运经营高水平和服务高质量,同时对于票务的控制和管理,在关键环节的监督都起到了时效性的控制和提升,有效避免由于车票出售环节导致的铁路运输及信息化铁路建设的制约,这一系统的对于我国信息化铁路的建设,是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一步。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铁路运输已经成为承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加强信息化铁路建设是当前铁路发展的重点,铁路通信系统成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建设的高速、现代、安全、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对于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和完善,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突出铁路通信网络的时效性性、高效性、专业性、全面性以及安全性,保证铁路运输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结合,顺利实现信息化铁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常亮.浅析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1, (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