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4:50: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环境的变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受关系的变化
从 “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到后来的宏观理论(虽然后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加入了反馈),这些理论都是以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且占主导地位为背景的。在传统媒体中,受众只能从媒体安排的信息中被动地选择,信息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受众的。而在网络时代,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提供被选信息的源头,信息是由受众从信息堆里拉出来的。传播者也不再局限于大众传媒,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条新闻的者,受众此时也成了新的传播者,他们通过发帖、自建群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网络上,传者与受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它改变了原先 “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把受众的主动性充分地发挥释放,使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把关人”理论的变化
有人说“把关人”的理论过时了,因为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里,受众可以直接获取信息,而不需要媒体的把关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把关”有两种层面:微观和宏观。微观意义上的“把关”是指各个网络运营商、门户网站对自己站点内容的过滤;宏观意义上的“把关”是指网站对信息内容的控制。从微观上讲,网络的“把关人”依然存在,因为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网媒作为一个新闻信息机构必须为广大人民服务,必须确保人民的利益,还要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避免影响网站的声誉。所以,网站必须对其内容进行监控。但是,网络毕竟有人人可以信息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发帖、使用服务器等方法进行信息的传播。可能有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屏蔽,但是这些信息毕竟已经传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关人”的作用有了减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把关人”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它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现在变成了“引路人”。以大型门户网站和各类新闻网站为例,他们对新闻的选择依旧遵循原有的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并依重要性的不同把新闻依次列于首页和二级页面、三级页面,传播者退居二线,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来“引领”受众去寻找新闻。网络媒体作为“引路人”并不是把信息强硬地“塞”给受众,而是转变方式为受众提供线索,使其在自己的意愿下去了解信息、掌握信息。
“议程设置” 理论的变化
以往受众只能被动地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媒介完全有能力对议题进行选择和排序,实现议程设置。然而在网络传播中,由于多元的传播方式、传播权的泛化和信息收发的高度自主,使得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议程设置的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里,议程设置的主体往往是专业的传统媒介。而在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却是受众议程设置也占了一席之地,出现了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现象。网民先对网上富有争议的事件进行关注,并经过热议形成网络舆论,由于网友的强烈关注使得传统媒体也必须跟进,以满足受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在允许的情况下敦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
议程设置的议题多元化。在传播者占主体地位的传统媒介中,媒体所关注和提供给受众所关注的议题是由媒体的自身定位和国家政策决定的。而在网络环境中,任何可以引起人们兴趣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关注对象。另外,由于网络中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使得受众对于同一个事件展开不同的讨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将议题引向深入,并衍生出新的议题。
“沉默螺旋” 理论的变化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使得“沉默螺旋”这一理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由于反馈渠道的不畅或是趋同心理的影响,使得“沉默螺旋”理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传播却对这一理论发起了挑战。
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人们认知的失调和对于孤独的惧怕而产生的,那么在“沉默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会在网络传播里发生改变,使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因为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积极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他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匿名的状态下,人们由于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相剥离,这就使得人们变得胆大,在“自己的意见”和“公众的意见”的矛盾中,人们也不会感觉到太多的社会压力,也不用迎合别人的观点,反而会更加敢于针对新闻信息或者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沉默”在网络传播中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对人类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着传统传播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这也是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内涵。网络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飞跃,它也对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为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使得一些传播效果理论在网络媒介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或者是暴露出了它固有的缺陷,还有一些传播效果理论虽然存在,但是却改变了它的生存方式。因此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媒体,并对传统的传播效果理论提出更大、更新的挑战,这也是新闻传播学最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英语教学 自主性
一、研究背景
依照我国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育在改革中已有了新的教育目标,也就是着重培养大学生对英语的整体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交及工作等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为了适应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要求,衍生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在丰富的网络资源背景中,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及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更加具有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成为了师生交流的主要的平台及介质。学习者能获得丰富的无论是语言抑或是非语言输入,得益于多媒体的有效应用,众多的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新的语言,与此同时还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选择[1]。通过网络及多媒体开展英语教学,能更加有效地让学习者利用视听等感官开展学习,能更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当今以网络环境作为基础的计算机资源可以给学习语言类的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言资料及教学资料,这些对于学习语言类的学习者在提高自主性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时下,高校一改以往“教师至上”的模式,采用“学生作为中心,教师作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及理念是大学英语变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我国很多高校都把网络技术及多媒体应用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当中,在外语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2]。近十年来,很多外语界的学者就自主学习、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协作学习等课题开展了探讨,不过我国学者就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停留在理论介绍的层面上,重点探讨如何转变及定位教师的角色、评估自主学习等要点,却没有正视自主学习的最终主体即学生本身[3]。其实,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本身内在及外在的各类因素都会令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变化。
二、理论依据
事实上,国际上许多学者在如何界定和研究学生的自主性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工作。有关研究说明,很多学者都将学生自主性总结为学生掌握自我的学习,认为自主性即系学习者对自己学习完全负责的表现[4]。在掌握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懂得了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处于多媒体应用及网络化环境下学习英语,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体现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出发,实施由“教”到“学”形式改变,结合教师的先进、科学的指导,进行自我摸索、自我发现的学习,而后达到完全、高效的自主学习。
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曾有教育专家就提出,学生应该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自身的学习,从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也应运而生。后来此理论也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赞同,他们理性的意识到,教育不应只是单一的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我国教育部新的《教育要求》中表明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将引领我国高校英语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从学生方面来看,独立式的学习将取代以往依赖性学习。
大学英语教育的首要难题是从被动学习英语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当中,怎样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及计划、监督学习过程,并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作出自我评价等。再者,新的教学模式将把网络技术作为基点,使用多媒体软件及校园网等科学的教学方法,酝酿一个能让学生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学习英语和综合应用英语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组织教学活动、传授学习策略、监控及评价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因素
学生的自主性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很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包括学生认识自行抉择,和控制学习目标、方法技巧、内容的过程,而形成个人自主性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面对各种各样源自个人本身及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学生形成个人自主性的个人因素中个人情感障碍尤其重要,积极的个人情感会促进个人自主性的形成,相反,消极的个人情感会阻碍自主性的形成。比如个人的的学习动机、信心、态度、情绪等。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目标(想要得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主动、积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等状态下,即有利于形成自主性;当个人盲目地去学习、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时,则不利于自主性的形成。由于我国在外语教育一向以来都是任务式的教学,而且我国还处于一个应试教育制度之下,大多数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是一种被动式甚至被迫式的学习,能否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认为要取决于老师的指导、管理之下。因此,对于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会和学生已有学习风格格格不入,令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学习动机也随之而降。
四、小结
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从而为学生营造动态、多维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更利于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由于学习自主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上机时间,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3):123124
[2]尧丽云,胡迎燕,姚小飞.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5,5(10):638639
关键词:动画美学;变异;网络媒介环境
现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拟态”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传递给我们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信息、价值取向,社会直接受到了大众媒介的影响,人类生活受到网络深度的干预,不单单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同时。也影响到文学、音乐、美术、动画等等领域,其中动画艺术的快速改变和拓展更加具有美学维度。因此,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动画艺术的改变和拓展具有一种美学的维度特征,其主要的优势是:不管是网络文化、图像、音乐以及网络影像的美学特征,每一个元素的可分解,在网络环境下都具有更强的美学变异能力,都会在动画之中融合,从而展现出动画美学变异的新景象,产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元素越多样化,那么吸收全新美学形式的面越多,参与新型转播方式的可能性就越高,体现网络的全新美学形式也就越多。[1]
1 动画美学变异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的体现
1.1 加深了艺术创作和接受互动的程度,转移了权利
网络时代中,艺术创作和接受互动性的增强,是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在艺术创作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艺术创作者,艺术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主题,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而创作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创作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因此,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转移了艺术活动的创作和接受者之间的权利。在网络时代,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选择自己欣赏的动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审定动画角色。如日本的动画片《收集少女》,是手机动画的典型代表。观众在网络中,利用手机和剧中的人物发送短信交流,从而演绎属于自己的动画剧情和形象,增加了观众观赏的兴趣,也通过很多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小人物和命运抗争的崇高精神。如国产动画灰太狼,创作者利用略带戏谑的态度,去反映他们在日常压力下抗压的状态。再如:流氓兔和兔斯基等受欢迎的动画形象,虽然没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但是都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兴趣。因此,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通过表层秩序的不对称,改变了人们对优美的理解。目前在网络媒介环境下,这种不和谐的和谐令人感觉是可信的,成了现代审美的主流。
1.2 在信息海洋中,衰微了审美和艺术性之间的联系
当今网络时代中动画的主流是数字格式,动画设计为了吸引住人们的研究,都在追求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令人感觉到一种视觉上的,如:“最终幻想”系列中,通过极高的方针程度,利用强大的电脑技术,虚拟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让人惊诧的效果。另外,网络时代具有更新信息快、分布广的特性。很多观众受到随时跳出来的信息框的影响,很容易转移视线,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和电视动画时代相比,动画的审美接受活动更加零散化,人门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动画审美风尚的变化,而网络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中,只有能够快速抓住人们眼球的动画,才受到人们的喜欢和点击,这就难免造成了动画在众多信息之间的竞争。因此创作者为了使动画艺术作品越来越容易懂,辨识度也越来越高,如:绿豆蛙、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流行的网络动画形象,线条和色块之间越来越趋向明快简单。因此动画为了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中生存,就要改变原先的审美标准,打破以往的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动画具有一种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对非现实的虚拟而不是模拟现实,如果动画形象过分的逼真,只能导致了动画艺术的衰微。另外,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美学加深了和文化的联系。动画美学的艺术存在于电子媒体和数字世界的第四度空间中,在网络媒介背景下,动画思潮、理念以及技术等等,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动漫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者把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都融合到动画创作中。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传媒的烘炒下,已经成了世界各地青少年追捧和喜爱的电子影像。动画逐渐变成了个人最发挥想象力的模拟沟通途径,增加了人们追求艺术的动力,从而令人们陶醉在一种虚拟的动画世界中,充分感受到动画的美学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动画美学领域中的活力和生机。[2]
2 动画美学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现实性含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网络逐渐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角落中,网络媒介环境下,产生的动画美学变异,在人门地日常生活活动中,这种艺术活动也发证了生存之维的变化,也现实美学发生了一定的关联和变化,在动画艺术接受者的自我重建上包含了一种现实性的含义,在外界信息数量巨大涌入的时候,人们见证了自我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了人们产生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在虚拟影响千百万中的情况下,人们对自我存在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感导致人们无法定义自我,令人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同时,网络媒介有赋予了人们对艺术进程自由发表看法、讨论、参与的权利,人们在任何可能的机会中,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对动画形象进行自由的选择,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重建,通过自己选择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宣泄感情。如:为了定义自我和自我认同被关注,在网络上追捧一个动画角色的时候,通过组建各种格言多个讨论组,动画接受者之间进行友好的讨论,把动画通过帖子的形式推向网络信息的主流上。再如:把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直接的设置为网络头像等等,都是将自我和虚拟角色重合,以便利用动画形象和网络寄托自己的情感,俺是自我个性的存在,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重建。[3]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层面上,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帮助人们重建自我,也带给动画后现代性的美学变异,因此可见动画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含义,也为了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谭洪刚,陈洪清.接受美学视角下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 严琰,王皓.中国动画的美学探索之路[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出现了新的飞跃;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如文献标引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分析,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64-02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普及与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我们工作、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储存科学知识的载体,它的社会化和网络化更是势在必行;而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社会化和网络化的重要基础,它的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社会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文献分类工作
11文献分类的工作
文献编目包括文献分类和文献著录。文献分类,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图书馆进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来,第一步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使用的是汇文Libsys系统。分编人员时,首先检索ISBN号、题名。正常情况下,每本书完整的ISBN号是唯一的,通过图书馆馆藏书刊目录,查询到该书的所有信息数据。但有时候,一套书或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用一个ISBN号,这时候就要用正、附题名或版次进一步检索。在检索题名的时候,前方一致的书名可同时检索出来,利用其他特征可区别同名而不同内容的书。如:《政治经济学》就有很多版本。要想准确查找一种书,往往单凭一个检索点入手是不够的,它要符合一种书的多个特征。所以,多途径的书目查询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分编人员的工作,同时,在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发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使得文献分类更准确、清晰。
12文献分类过程的信息资源利用
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使用的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四版,已经近10年了。目前,我们正组织编目员学习《中图法》第五版,准备推广、使用。《中图法》是一部综合的分类法,它是以学科知识分类为基础而建立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尤其是对于科学、学术信息的组织极具优势。新版《中图法》对学科属性、专业范围分类更加细致、规范。这些都有利于对网络化信息的筛选和组织。《中图法》是一部完整的知识分类等级体系,全面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正因如此,没有一定素质和经验的分编人员是不容易熟练掌握的,对含义模糊和具有相关的类目,是很容易出现标引错误的。这要求分编人员,既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面,又要有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同时,需要掌握计算机管理知识。即使这样,文献分类要想做到完全统一,也是很难的。例如:B823家庭、婚姻道德与D649家庭、婚姻道德教育,D6691恋爱、家庭、婚姻与C9131恋爱、家庭、婚姻。这些内容书刊的主题分类,是最容易出错的。要想做到主题标引准确,分编人员需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除掌握《中图法》的主题标引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来帮助我们分析和借鉴,以求文献主题标引的准确。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访问北大、清华等几十所大学的文献编目数据,帮助我们分析文献主题的侧重点,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做到文献主题标引的规范和统一。
对于文献分类、编目,我们首先利用的数据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的数据。由于笔者所在高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根据实际需要,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文献分类体系。所以,CALIS上的文献编目数据,不是我们图书馆唯一的文献编目数据,但可以作为我们图书馆文献编目的主要参考数据。有时我们也经常查询其他著名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系统,为使我们图书馆的文献编目更准确、更系统、更清晰、更合理地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实例。
文献分类中出现的几种问题:①一种涉及多重学科或专业属性的文献,如果实行多属性标引,就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专业检索到相关的文献。许多图书馆还没有实施多属性标引。对许多重学科的文献,以本馆体系来作为分类标准。例如:《测量、控制与管理一体化技术》一书,内容含有多个主题,自动检测、自动控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本馆惯例入TP类。这样,如果以分类号为检索点,只有在TP类才可以查询到。但是,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来,就可以利用题名和不同的主题词或其它检索点检索到这本书,弥补了多主题、单一主题标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如:《中国现役将军纪事》(纪实文学回忆录),分类号为I251,互见分类号为K8252。如果都能实行这样的主题标引,会增加检索点。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效率会更高、更准确。②在高等学校图书馆里,高等学校教材及辅导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配套教材的辅导书和习题集不断增加,就涉及他的分类号、种次号怎么标引的问题。如果分编人员标引的索书号合理,读者、工作人员查询书籍,就会很方便,否则就会很麻烦。教材配套习题集,是按原教材标引分类号加配套辅助区分号,还是按原教材标引加复分号“—44”。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分编人员。如果给配套号,配套书和原书不分开,读者查询、借阅就很方便;但就不能保留“习题集”这一特征。如果不给配套号,按原书标引加复分号“—44”,虽然保留“习题集”这一特征,又与原书脱节,读者查询、借阅就不方便了。后来我们综合了许多图书馆的做法,结合我们图书馆实际情况,以方便读者为准,是配套教材的辅导书和习题集加配套辅助区分号,不是配套教材的习题集,加复分号“—44”。这样就保持了图书的基本特征。③不同图书馆的文献主题标引不尽相同,以及CALIS、图书在版编目上分类号也常有不一致的情况。但是,它最终都是依据《中图法》来进行文献主题标引的。面对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信息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离不开《中图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拥有组织和检索各类信息资源的工具,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规范的组织分类,使之有序化,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传递,在这一过程中统一标准的文献主题标引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2网络环境下机读目录的编制与应用
21机读目录格式的规范化
文献著录是文献编目的另一部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网络环境下的机读目录的编制,是推动文献编目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和完善文献编目质量的前提。机读目录的编制与应用,完整地体现了文献编目工作的内容。社会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文献编目工作,就更需要统一标准,规范格式。《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规范了机读目录编制的基本内容、格式、标准符号、名词术语。书目数据的不标准、不规范,显然对书目文献资源的共享不利。所以,依据国家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编目人员著录的标准,是实现文献编目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实现联机编目和联机检索打下基础。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编目的书目数据都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下载的,而CALIS上的书目数据又是优化各个权威图书馆的编目数据。这是编目数据共享的过程,也是联机目录合作的过程,各成员馆在学习和利用CALIS联机编目网上数据的过程中,不需要另行编目,只需检索、核对、过滤、下载加上索书号及本馆的馆藏信息等就可以完成同一种文献的编目。避免了多个图书馆重复建库、著录款目不规范、浪费人力、浪费财力的现象。联机编目实现了文献著录的统一,它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编目工作的速度,提高了编目工作的质量,实现了编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2共享网络信息资源
联合编目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工作方式,它通过建立权威的编目中心来达到共建、共享书目数据库的目的。编目中心依据国家文献工作标准进行文献信息著录和标引,并对各网络成员馆所提供的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料数据,按统一的标准加以校对,发行机读目录,各成员馆可通过联机检索,对机读目录数据进行套录,建立本馆书目数据库。
笔者所在图书馆的书刊大部分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上下载所需的编目标准书目数据进行新书刊的编目,也利用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的数据,同时,也经常访问其他院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然而,网络信息资源还不仅于此,世界各国的图书、情报、出版部门中已存在着庞大的MARC机读书目数据库,而我们利用的CALIS上的MARC格式被当做通用编目模式,具有强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用MARC格式对更广大范围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利用。这为图书馆分编人员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社会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完成图书馆编目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ZK(#]尹艳徽分类:网络环境下提高分类准确性的有效方法[J]新世纪图书馆,2004(3):28-30
[2]赵悦《中图法》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04(3):25-27
[3]赵晶,韩煦,丁如龄我国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价值的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3):55-59
[4]吴玲芳论网络时代图书馆编目简化问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49-5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5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051)
作者简介:孙 冰(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姚洪涛(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
摘要:在构建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战略导向理论,分析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企业行为模式,进而研究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创新网络;战略导向;演化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30-05
Adaptive Evolution Models of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Strategy Orientation
SUN Bing, YAO Hong-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Harbin 150001)
Abstract: Based on structuring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s degree,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enterprise behavior pattern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conditions,and then study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 model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innovation network;strategic orientation;evolution
1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环境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应,企业创新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下呈现出网络发展趋势,进而形成的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1~3]。我国学者程跃[4]指出,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战略与不确定环境密切相关。Elvin和Munawar[5]进一步通过实证验证了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战略存在显著的相关性。Koka[6]认为,创新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下创新网络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战略导向实现环境适应性演化的问题。
2 不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2.1 不确定环境对战略的调节作用
在社会学研究中,学者们将诸如企业、网络、系统、组织等研究对象的边界以外所有事物都视为环境,正如Mintzberg[7]所认为的那样——“环境是组织以外的所有事物”。而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本身及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8]。对于管理者而言,环境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感知。Meyer[9]就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战略选择起到调节作用。彭伟[10]在研究联盟网络时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对合作战略具有调节作用。不确定环境能够对企业战略起到调节效应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环境适应性。而根据holland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思想,网络复杂适应性体现在网络企业战略的多样性方面。在生态学中,多样性正是种群在自然选择下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条件。有鉴于此,Alchian早在1950年就在其文章中用旅行者群体模型证实了不确定环境下具有多样性的种群持续存在性。雷国雄[11]在Alchian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环境不确定性会消耗种群多样性,不具有多样性补充能力的种群必将走向灭亡。
2.2 不确定环境下的网络演化模式研究
企业能够感知到的不确定性由技术、制度、市场偏好等要素构成[12]。Duncan[8]按“简单—复杂”和“静态—动态”划分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其中,“简单—复杂”体现了环境复杂性,是指与运营有关的环境要素数量;“静态—动态”体现了环境动态性,是指环境要素变化的频率和变化的幅度。在此框架下,不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分为适应环境复杂性演化模式和适应环境动态性的演化模式。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组织适应性的关键因素,组织须不断变化自身复杂性才能应对环境不确定性[13]。实证研究表明复杂性增长是组织成长的趋势,比环境更复杂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演化模式。而实现适应环境复杂性演化模式的有效途径则是在分析不同环境维度基础上,构建战略和目标复杂性,进而实施多元战略[14]。
环境动态性分析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环境复杂性的基础之上。组织往往通过调整自身结构、战略及目标等来增加适应性从而抵制环境变化[13]。Koka[6]等认为,网络演化是外部环境变化与组织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丰富度影响组织间的合作行为及组织可获取的资源,并受到战略导向的调节,最终影响网络的演化模式。他通过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和资源丰富度的变化两个维度,将网络演化分为网络扩张、网络动荡、网络加强和网络收缩4种演化模式。但本文认为Koba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维度并不准确,原因在于:Koba认为,资源禀赋是指有利于主体创新的一切资源,它包括政府政策、企业创新战略和技术能力、本地区资源条件、市场情况、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15],而这些资源变化从广义上讲都属于环境不确定性范畴。而程跃[4]就摒弃资源禀赋维度,只考虑环境不确定性这一维度,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和市场两大环境变化对网络的作用,描述了萎缩、稳定、加强、动态平衡、紧缩和动荡6种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3 基于Duncan框架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分类
从环境的要素构成看,创新网络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地是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文化、市场、科学技术、制度等众多因素。因此,要探讨创新网络如何在适应不同环境状态下的演化规律,就必须充分认识不确定环境的状态类型和特征。本文在Duncan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分类框架下,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具有“简单—复杂”和“静态—动态” 两个维度,随后,借鉴雷国雄[11]对单一事件不确定性分类,将环境不确定程度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四类环境(如图1)。 其中,确定环境是由有限、确定要素构成的环境状态且仅具有确定性特征;风险环境是在已知状态空间下具有稳定的概率关系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一阶不确定性特征;奈特环境是在已知状态空间下具有不稳定的概率关系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二阶不确定性特征;沙克尔环境是在未知状态空间下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三阶不确定性特征[11]。
4 战略导向下的企业行为模式研究
迄今为止,Miles和Snow提出的防御者(Defender)、分析者(Analyzer)、前瞻者(Prospector)和反应者(Reactor)战略导向分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证实,特别是他们提出的战略分类是将战略视为网络组织适应环境的经典计划模型[16]。本文将此分类方法与不确定环境结合做进一步分析。
4.1 防御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认知的环境是简单的、静态的确定环境。此时,不论是技术环境、竞争格局还是市场需求都是稳定的,企业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清晰地预测未来事态的发展。因此,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谋求成本领先优势,在特定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以降低成本。此外,防御者战略的核心是“稳”,由于技术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企业一般不会贪图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
4.2 前瞻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前瞻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认知的环境是简单的、动态的风险环境或静态的、复杂的奈特环境。此时,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客户对产品的偏好也在不断翻新,竞争不仅存在于已有产品之间也存在于不断出现的新产品中。因此,在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环境状态下前瞻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并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或拓展全新的商业模式,才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崭新局面。前瞻者更倾向于在产业中居于主导创新的地位,并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与趋势,能对环境中的任何机会做出快速反应。它们通常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的创造者和实施变革的倡导者。前瞻者战略导向是一类强调“以变应变”的战略,企业必须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革、创新。
4.3 分析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分析者战略与前瞻者战略相似,强调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其认知的环境也是风险环境或奈特环境。但不同的是,分析者战略对创新可能带来的利益判断没有前瞻者战略那么高,对变革失败的风险判断却比前瞻者战略高[17]。因此,分析者更多地是强调“跟着变”。当前瞻者已经开拓一个新市场后,分析者会吸取前瞻者的经验与教训,跟随进入该市场。进入市场后,分析者侧重于效率的提高,同时兼顾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因此,分析者战略导向是一类既能够规避风险又能够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战略。可见,分析者也关注了外部环境的“变”,在强调变革方面与前瞻者相似,但在创新方面较其保守、谨慎。
4.4 反应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反应者战略导向的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认知的环境是复杂的、动态的沙克尔环境,只是被动地随环境的压力盲目反应,或是对竞争者的行动做出被动抵抗。由于这类企业对环境的感知较差,常常无法明确自身应采取的战略,只是随着环境变化和来自竞争者的压力采取走着看的策略。所以,反应者战略的决策就会模糊不清并产生矛盾。因此,这是一类对企业外部环境缺乏控制的被动型战略。它既缺乏主动适应外部竞争的能力,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所以,反应者无法适应环境,难以创新和变革。
5 基于战略导向的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模式研究
企业战略体现了网络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模式,而战略指导下的微观活动又决定了创新网络整体的宏观演化模式。其中,战略多样性是辨析不同环境状态下网络演化模式的重要参量。首先,网络中各企业的战略多样性程度反应了网络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情况,战略多样性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合作频次越多,相反地,竞争则越激烈;其次,低战略多样性程度造成的激烈竞争进一步促使网络开放度降低,进而使得网络企业数量减少;最后,在战略多样性、网络联系频数和企业数量的共同作用下运行。因此,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会影响网络成员企业研发投入的动态性变化,高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适应商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正是不确定环境造就了复杂适应性,网络成员企业行为会经常发生不确定的变化,从而导致网络战略具有异质性。因此,本文基于战略导向并从网络战略多样性、网络成员数量、网络联系频次、网络结构特点、网络创新模式和网络开放度6个方面探究创新网络在不同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下的演化类型。
表1 不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5.1 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静态、简单的确定环境体现了完全理性人、信息充分以及没有机会主义行为的假设,环境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创新网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生产单位[17]。在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成员企业往往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且战略多样性程度非常低。在竞争压力下,创新能力不足且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被网络中的强大企业吞并,要么退出该网络;创新网络外部企业也望而生畏,不愿加入其中。通常,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会出现在一些夕阳产业中,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出现饱和,产品趋于同质性,企业也只能获得很低的经济利润,从而影响了企业合作创新的积极性[4]。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将由少数核心企业统治[18],网络中的成员企业数目和联系频数急剧减少,网络开放度低,网络进入壁垒高,创新网络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并萎缩。
5.2 风险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在动态、简单的风险环境下,网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种风险环境情景,但不能精确预知会出现哪种情景以及出现的时间,往往采取保险、实物期权、风险转移等方式降低风险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19]。企业战略以前瞻者战略为主,部分持分析者战略。在风险环境下,以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为前提,网络形成以前瞻者为核心企业的战略联盟,分担成本和风险,形成规模效益,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前瞻者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通过联盟组织获取稀缺资源实现自主创新,而网络整体呈现出自主创新为主,辅以部分合作创新。因此,网络联系频次在企业间的合作活动中不断增加,但网络战略多样性程度因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较低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此时,网络开放度较确定环境下的开放度有所升高,网络外部一些具有异质性资源或技术的企业或受利益驱使主动加入到该网络中,或因网络缺少互补资源被动地拉入到该网络中。风险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成员企业“成活率”较高,在短期内网络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创新网络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反馈作用,风险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并不稳定,其认知的环境状态具有向奈特环境变化的趋势。在创新网络长期运行过程中,网络内部不断涌现出合作风险和机会主义风险等自稔性风险,加之技术创新自身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引起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的变化,网络面对的环境状态将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
5.3 奈特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在静态、复杂的奈特环境下,网络中出现分析者战略、前瞻者战略和反应者战略。在奈特环境下,前瞻者会努力抓住不确定性为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润的机会而加强企业间合作,努力实现创新,创造更多的期权。对于分析者而言,其中一部分紧跟前瞻者的步伐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学习和模仿创新在网络中谋得一席之地;另一部分因害怕不确定性为其带来损失,而从网络中退出,寻找较为稳妥的发展空间。而反应者则因较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退出该网络。同时,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或独特资源的企业会以前瞻者或分析者的身份加入该网络。创新网络战略多样性呈现出动态平衡状态。综上所述,创新网络成员数量并没有显著改变,网络开放度较风险环境有所升高。前瞻者以网络核心企业身份围绕自身建立战略联盟,整个创新网络在以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机会成本、增强知识、信息、新技术扩散的敏捷性、增强企业对于知识创新复杂性的适应性为演化动力[16]下,剔除不能为网络带来收益的连接,与具有互补技术或资源的企业建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多战略联盟间竞争的动态平衡局势。
5.4 沙克尔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一般地,新兴技术产业网络形成初期会面对沙克尔环境。企业对动态的、复杂的沙克尔环境知之甚少,其战略思想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认知环境不确定性源于企业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沙克尔环境下,企业希望通过不断建立新的合作关系,架设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而捕捉更多的信息,并逐步提升计算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沙克尔环境下,创新网络呈现出高“更新率”和高开放度特征,即在大量的新企业进入的同时又有许多的企业退出。如美国硅谷就在多生多死中变化着[30]。然而,企业不断探索沙克尔环境,其认知的环境状态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其战略导向也由原来的反应者战略转变为前瞻者战略或分析者战略,进而整个创新网络向着奈特环境下的网络演化类型发展。
6 结论
本文承袭了Koka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结合雷国雄和Duncan对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分类构建不确定环境分类框架,基于此,探索创新网络中的企业采取怎样的战略导向以适应不同程度的环境不确定性,并得到如下结论:(1)创新网络在确定环境与防御者协同作用下不断萎缩并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2)风险环境下的网络演化类型并不能长期稳定存在,在风险环境与前瞻者、分析者的协同作用下,网络向着奈特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发展;(3)创新网络在奈特环境与前瞻者、分析者和反应者的协同作用下形成动态均衡的多联盟组织竞争局势;(4)沙克尔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主要出现在新兴技术产业中,此模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参考文献:
[1]Wang C H, Lu I Y, Chen C B. 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ion,2008,28:349-363.
[2]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3]Yang H B, Lin Z J, Lin Y L. A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Firm Boundaries: Firm Characteristics, Dyadic Differences and Network Attribut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 237-261.
[4]程跃,银路,李天柱.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29-51.
[5]Elvin B, Munawar M.Perceived Environment Uncertainty,Business Strategy,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2:787-792.
[6]Koka B R,Madhavan R,Prescott J E.The Evolu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atterns of Network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3):721-737.
[7]Mintzberg H. Productivity Killing American Enterpris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25.
[8]Duncan R 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17(3): 313-327.
[9]Meyer C B,Stensaker I G. Developing Capacity for Change[J].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06, 6(2): 217-231.
[10]彭伟,符正平.联盟网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2,26(4):17-22.
[11]雷国雄. 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2]Sharma S,Aragón-Correa J A, Rueda-Manzanares A. The Contingent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n Proactive Environmentalstrategy in the Service Sector: An Analysis of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ski Resorts[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dministration, 2007, 24(4): 268~283.
[13]吕鸿江,刘洪.转型竞技背景下的组织复杂性动因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导向的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1):1-9.
[14]刘洪. 组织复杂性: 动因、控制与利用[J].经济管理,2007(1):32~35.
[15]田钢,张永安.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1): 104-115.
[16]Desarbo W S,Benedetto C D,Song M.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 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47-74.
[17]吕鸿江,程明,刘洪.企业复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不同环境特征和战略选择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130-142.
关键词:内部会计 网络环境 制度
任何一个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都是与特定企业和所处的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当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科技的迅猛发展,都会改变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要确保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就需要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就要适应网络这个环境,使企业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并在该环境下获得利益,实现企业的长足进步与持续发展[1]。
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1)管理扁平化。网络化使管理幅度增大,管理层次减少,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
(2)控制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增加了网络控制相关内容,如系统开发、维护,网络安全,硬件配置的优化,防止软件缺陷和非法访问等。
(3)控制权限的重新组合、划分和设定。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总账、明细账可自动核对,可以对远程终端会计录入进行管理,传统会计的记账、复核、制单相互制约效力减弱,会计岗位、内部职责及权限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设定控制权限、职责。
(4)系统自动化程度增强、系统间关联性增强,单一错误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更广泛、更迅速,系统性风险增大。外部环境上也呈现出新特点:在系统的开放性方面,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系统一切信息理论上均可被访问,网络会计系统很难免除非法访问、黑客攻击或病毒滋扰;在网络立法方面,网络立法还不健全,对打击网络犯罪缺少必要的规定,使网络会计的系统风险增大;在系统的广泛参与性方面,在网络化条件下,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对外经济交往,银行、税务、供应商、投资商、审计等都可通过网络访问会计系统,网络会计系统的参与者相当广泛;在结算方式电子化方面,大量的网上收款业务发生,必然导致网上转账、网上银行业务发生。
2、传统手工环境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区别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单位不再进行会计核算,而是将相关原始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这个传播媒介传递到核算中心的计算机主机上,由计算机进行核对、核算和报告。不同的职能部门以及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内部人员,甚至其他单位的外部人员,均可以根据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在传统手工环境下那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就很难适应网络环境了。会计信息系统中,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授权、批准,计算机的应用避免了人类通常会犯的错误或舞弊,原来在手工环境下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可以由一个程序模块来执行,所以某些职责分离和员工的相互检查成为不必要的控制活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业务记录的载体由纸介质变成了磁性介质,然而,记录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信息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等要受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完整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过去分散于企业的交易数据被集中存储在中央服务器,对记录的保护体现为对中央数据库的保护、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和对计算机数据的保护。数据的集中存储使企业遭受计算机舞弊的风险增加,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可能会人侵中央数据库,他们可以操作所有的交易数据而无须设法进人企业中几个不同的地点。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设施作为记录加工的工具,对它们的接触可以达到接触记录的目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间接接触控制的对象为中央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措施。
3、完善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策略
会计控制环境是基础,是会计控制方法、程序、活动存在和运行的环境。网络环境的变化,使会计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时代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必须积极适应管理扁平化要求,科学划分网络化条件下的内部职责,合理组织业务流程,合理授权、分权,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实现部门与部门间、业务部门与会计部门间的相互制约[3]。同时审慎建立企业内外部关系网和人员网,加强员工信誉评价,同时加强交往企业的信誉评价,尽量保持内外部环境中可控部分有较高道德水准。同时还应加强会计网络知识教育。对网络技术服务层、会计操作层和管理层人员,应加强风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加强经济、则会、法律、网络方而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科学素质、工作技能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障,积极向立法机构反映网络立法需求,对网络犯罪坚决打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月新.网络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2):24-26
[2]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N].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7):44-47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技校德育工作;转向
21世纪是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快速扩散和发展让当下的学生走进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必将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并带来发展的机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德育,必然也会使其影响,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相比较,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为此,笔者在论述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下技校的德育工作的特征,阐释技校德育工作的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转向,以期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启迪。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特点主要有:第一,信息量大。网络有无限扩大和丰富信息内容。第二,速度快。网络信息可以实现随时更新,信息同步反映。第三,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的传播。 第四,交互性。用户可方便地通过各种输入装置与多媒体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第五,互动性。网络传播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第六,开放性。在网络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进行交流。第七,共享性。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全球化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
二、网络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的转向表现
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技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新的境遇使技校德育工作发生了变化,技校德育工作也发生转向。
1.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
德育环境,是指与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有关的因素和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德育环境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环境好,将形成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情境,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得到熏陶,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反之,学校德育环境差,学生的消极情绪就多,德育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所以,德育环境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技校德育环境涉及学校、社会与家庭等的层面。但过去,学校是德育环境的主阵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景象。为此,学校、社会、家庭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引导,使这个多元的德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
技校传统德育的缺陷在于主体不清,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时代的崛起,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特点。如政治意识理智、客观、冷静、现实,政治观念积极、健康、向上,初步具备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也是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主动建构德育自我教育情境,养成良好品德。因此,我们应顺应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主动构建”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和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实现技校德的目标。
3.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
传统德育教育知识化、认知化和泛政治化,德育内容空泛,缺乏情感,同时,德育内容设计偏重于共性教育,对学生个性教育少,没有针对性;没有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德育内容材料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随着技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改革求发展,创新出特色”,积极改变“空泛”瓶颈,不断探索充实德育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运用现在网络技术,扩展德育内容和资源的来源渠道,不断进行组织和开发,更加充实技校德育内容,达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德育内容从封闭的校园生活拓展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生活。
4.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网络环境下,在技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可探索一些德育新手段。第一、建立德育网站,开辟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开设新的德育课堂。搜集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第二、设置教师、学生、家长频道,心灵驿站,时事动态,自我测试等等形式多样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了解时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第三、创设德育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在线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1世纪,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是重视还是不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观念,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虽说网络为技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创设了条件,但在网络环境下,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这些转变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在当下,德育工作的网络化发展是未来技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方向,但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德育教育,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手段,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组织;技术创新网络;生命周期;演化动力
一、 引言
网络组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其生存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组织形式。网络组织的形成是个自组织和自适应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着自己的结构。技术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像其他生命体一样存在着生成、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学者从资源依赖、动态能力、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因,由于组织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部特征,要理解结构如何随着时间进程而变化,只有从个体行为者的属性及其在现实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成员属性、关系和网络演化特征出发,讨论不同的演化阶段的演化动力问题。
二、 网络组织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
网络组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让位于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网络出现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所有网络成员共同获益。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宏观上表现为网络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网络结构,这里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国家政策、用户需求等。微观上表现为网络组织内部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无论是对网络关系的复制也好、重构也好,都是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导致的网络组织结构的演化。创新网络演化的过程伴随着知识扩散过程,组织成员由于联结关系的建立,获取嵌入在网络组织内的知识和信息,积累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促使组织不断选择、创建新的联结关系,淘汰旧的联结关系。
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网络组织变化内在的最根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网络作为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同样遵循着交易费用原理。从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组织将节约交易费用作为目标,认为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节约交易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依赖理论阐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传统的资源观关注的资源是企业内部资源。而90年代后出现的动态能力理论,将资源扩展到企业外部资源即网络组织资源。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化资源,从而使其保持竞争优势。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企业跨越边界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创造。社会网络理论最早起源于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间合作的逐步加深,组织网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后,社会网络理论逐步向企业层面拓展,学者们将嵌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等理论引入到网络组织的研究中。认为组织具有社会性,网络组织为其中的节点企业提供了社会资本,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会影响网络组织的竞争能力。同时网络中的企业为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将不断地拓宽合作范围,改变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所以认为网络组织出现与演化的动力在于社会资本的增加。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演化是自适应的过程,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是在网络中存在不平衡、存在涨落,组织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演化。
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但是各种理论都存在局限性。交易费用理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费用理论试图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但是网络组织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后,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降低交易费用是网络化产生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将其解释成网络组织出现的原因,显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第二,忽视了交易中的社会因素。企业间结成网络不仅仅在于交易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企业间信任、学习等促进了交易各方竞争能力的提升。资源依赖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资源最大化,忽略了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组织的制约,以及在网络组织中由于合作产生的信用对网络租金产生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关系、结构两个层面分析社会资本对网络绩效的影响。而对于关系与结构的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深入,也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关系及结构的影响。复杂系统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的过程分析,缺乏对演化动机更深层次的挖掘。由此可以发现,对于网络组织演化动机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理论的分析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由于网络组织像所有生命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而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网络组织的特征及网络组织生存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不同阶段的演化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 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特征
Koka提出在环境不确定性及其对资源供给能力变化的情况下,网络组织会经历扩张、扰动、巩固和萎缩等阶段。韦福祥认为,网络组织会经历稳定期、边际变化期以及创新期等阶段。Hakansson和Snahota提出网络组织的形成需经历资源搜寻、资源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阶段。网络组织的演化经历了萌芽期、原型期、组建期和创新期等阶段,并呈现出循环演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李金玉把战略网络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创生阶段:即有序组织的创生与核心节点的形成阶段;扩张阶段:网络结构复杂化的过程;自维持或消亡阶段:自维持指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消亡指组织层次发生了变化,或网络的核心节点发生改变,已有的战略网络不复存在或形成新的战略网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划分及各阶段网络组织所呈现的不同的特征。
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创生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1. 创生阶段。创生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组建阶段,当企业面临资源的稀缺、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问题时,企业为获得资源、控制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产品研发风险必须与环境进行交换,技术创新网络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起者可以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或政府机构,作为发起者在组建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资源特性选择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小型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也在寻求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组织。在创生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雏型初现,节点进入数量多,基本没有退出现象,节点异质性明显。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构建网络组织。
2. 扩张阶段。扩张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成员在网络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复制与重构网络关系,向核心的网络位置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方向演化。节点不断增加合作次数或引入新的合作伙伴。具有资源和动态能力的网络成员逐步发展成核心节点,网络的管理模式由个体管理向群体管理转变、由单纯的分包业务向共同开发转变、由自发聚集向自觉协作的转变。这时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合作带来的多赢使得节点绩效提升,在扩张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规模的迅速增加,节点进入数量多,存在个别企业的退出现象,同质性节点出现。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的社会资本更好地实现知识扩散和知识学习。
3. 稳定阶段。在这个时期,网络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并非静止)的状态。企业通过网络组织可以获取和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和应用获得竞争优势。组织间通过合作实现了组织间学习,节点的特性在缓慢地发生渐进性变化,学习能力强的节点逐步向网络中心位置靠拢,学习能力弱的节点在网络中的优势位置丧失。伴随着合作的增强,技术创新网络中制度规则逐步形成,成员间的信任逐步加强。在这一阶段稳定是其主要特性,网络规模变化不大,节点进入数量与退出数量较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组织及成员间战略协同与关系优化,提升网络竞争力。
4. 衰退阶段。在网络组织中,企业间关系不仅塑造了个别企业的行为,而且个别企业反过来又对网络的集体行动产生影响,网络组织中的个别企业行为不能逃脱它过去发展中对自己所形成的网络约束,因而网络既是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及其调整的工具,同时又使它深陷其中的牢笼。网络的锁定效应逐步显现。由于组织惯性的生成,导致了网络组织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网络组织绩效下滑,组织中的个体出现退出网络组织寻求其他网络的情况。同时由于组织间的学习也带来了节点生态位的重叠,使得网络成员间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技术创新网络表现为:节点退出数量增加,网络绩效下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创新,摆脱组织惯性及节点同质性带来的影响。
5. 技术创新网络各阶段的演化动力。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一方面受到有意识的战略意图的支配,另一方面受到无意识的市场选择的支配。战略意图体现了网络组织中的节点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特征,为了更好地生存扩大生存空间而进行了战略设计,具有主体能动性;市场选择则是一种超越主体理性认知的系统力量,体现了演化的无主体性、无意识、结构功能和无知等特征。所以技术创新网络是网络中的个体行动者不断变化的意愿与努力的一种响应,个体感知驱动了个体行为,行为又改变了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的演化。结合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可以看出不同网络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演化的动力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特征,如图1所示。
(1)创生阶段。组织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在组织和外部的环境与组织之间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必要的理性的选择。网络节点通过网络组织来获取网络资源,这种网络资源可以为节点带来竞争优势。Gomes-Casseres指出处于网络中的节点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一是基于网络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地位;其二是节点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自身能力的大小及其网络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18]。在网络创生阶段互补性资源是网络构建的核心问题,节点间通过寻求资源互补的协作伙伴,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在这一阶段网络演化的动力是互补资源。
(2)扩张阶段。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能力,由此产生了经济租金,并增加了企业的价值。网络组织这种组织形态已经使得其中的成员感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优势,组织中的个体逐步调整在网络中的位置同时寻求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的网络节点的社会属性逐步突现,节点更多地考虑如何将网络资本转换为自身的社会资本,此时的演化动力是社会资本的获取,以及如何利用社会资本进行伙伴间的学习。社会资本是持续存在于制度化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综合。行为主体通过社会资本能够摄取经济资源;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知识资本;能够与其他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行为主体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依赖于与其有关系的个体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成员间的社会与行为动力及跨边界形成的竞争力构成组织演化的动力。
关键词:移动通信导航;移动中间件
中图分类号:TN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1
Study of the Solution of the Mobile Middleware 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System
Wang Dan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system,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mobile middlewa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ortable terminal’s resources continuously changed.
Keywords:Mobile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Mobile middleware
如今Internet网络已迅速发展为世界性网络,由于不同客户的需要,网络连接的形态也逐步由固定过渡到移动。这种移动计算技术将使计算机或其它信息智能终端设备在无线环境下实现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它的作用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这与有线通信的环境在传输速度、时间延迟、可靠性以及通信费用方面存在着不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缩短通信时间、降低通信成本,通常采用移动中间件和的方式来构造新的移动通信结构。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使得移动数据存取越发重要,移动计算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与固定网络计算不同,移动计算在无线环境中运行,移动计算机固有的移动性造成了其资源是有限制的资源有限且环境时刻变动,移动计算应用程序必须感知并能适应环境变化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相关的扩展功能。在现有大多数系统中,由操作系统为多个用户应用分配资源,但对于移动计算机而言,一般情况下为单用户所使用,这个用户拥有系统中的所有应用,如果由应用来进行保守的分配,应用效果可能更好。为此本文基于异步事件传递机制利用中间件技术,提出了一个移动通信导航系统移动中间件的方案及其体系结构。
二、系统结构
系统的体系结构是在具有异步事件传递机制的操作系统上建造的,图1是系统的基本层次结构。
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移动中间件层屏蔽了低层网络的复杂性。为移动应用提供了一个完全支撑的环境。
三、移动中间件的设计
移动中间件由环境监测对象(Environment monitor object)和事件传递对象(Event Delivery Object)构成,分别负责监测环境事件和事件传递处理。环境监测对象监测网络连接、系统资源等环境变量的变化。当这些环境变量发生变化时由事件传递对象通知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根据所接收到的事件传递对象的消息做出反应,对特定的事件进行处理。图2是移动中间件的功能结构图:
图2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环境监测对象和事件传递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内存变化EMO。与内存变化传递事件相关联,监测内存的变化,当内存监测EMO监测到内存的剩余空间不能满足应用程序的需要时,由内存变化传递事件EDO向应用程序发送报告,应用程序在接到报告以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如释放以前所申请到的内存,或是提示用户暂停当前的操作。
(二)电量变化EMO。与电量变化传递事件相关联,监测系统当前的电量供给消耗变化,当电量不足时由电量变化传递事件通知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在收到报告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如关闭图形用户界面,采用基于文本的界面,当电量进一步减少时提示用户保存当前的操作,退出应用程序。当电量恢复正常时再由基于文本的界面切换到图形用户界面。
(三)网络带宽EMO。与网络带宽变化传递事件相关联,主要是监测网络的连接情况,当网络连接出现问题时,应用程序接到消息后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要再去服务器上取数据。等待网络从新连接。
当然,可以采用由同一个EMO来为所有的EDO服务,但这样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每个EMO都有自己的传递策略。并不是把任何时候所监测到的环境信息都通知给应用程序。
四、移动中间件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上完全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class EMO
{
EDO *pEDO;
EMO(char*name,EDO*p);
……
}
class EDO
{
Event*state();
Void Delivery(Event*);
……
}
当创建一个环境监测对象时,同时指定了一个事件传递对象。移动中间件与导航应用系统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由移动中间件随时随地监测系统中各环境变量的变化,然后按照各自的传递策略在适当的时间触发相应的时间传递对象。通知应用程序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移动中间件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技术的发展和融合而出现的新兴技术。由于移动计算环境的特征是资源不断变化,并有一定的限制。本文针对移动通信导航系统利用移动中间件技术解决了移动计算环境中通信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多变性问题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李东.移动计算环境中应用系统中间件解决方案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