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政管理的本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8 16:1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政管理的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行政管理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本质特征;时代性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须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公共管理新概念,既提升了公共管理公共性是思想内涵,又拓展了公共管理服务性的应用范围。在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影响下,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对于公共管理的时代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1.公共管理的合作性

公共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设计、管理政府行政部门的细微工作以及公共服务问题。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对于公共管理问题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离不开公共管理问题。然而,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对于公共管理问题才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始建构新时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使人们对于公共管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代政治理念昭示,公共管理具有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的管理本质是公共性、服务性。合法政府依据宪法行使公共权力,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现代政府必须秉持和坚守公共精神,以公共精神为指导,实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以政府为核心,它们的行为代表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确定范围内全体公民。公共管理的职能,是为了公正分配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公共管理者的价值追求应代表公平、正义和自由,体现“公益人”的角色。从活动范围看,公共管理主要涉及公共事务领域,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权力运行具有多向度特征。不仅政府有组织行使公共管理的权责,其它社会组织与公众也具有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公共管理需要构建多元化管理格局,主体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在新的时期里,不仅社会组织和公众具有参与公共管理的必要性,而且参与公共管理,还是公民的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公共管理,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2.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二是其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不是某一个特定阶层或群体的一种政治控制的方式,公共管理是为了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具有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参与性,主要指实施主体既包含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还包括政府之外社会组织和公众。公共管理所有活动价值取向都应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公众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共处、能实现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以政府为核心的主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服务性非常关键。从根本上说,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就是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的一个组织。公权力本质上是公众意愿的实现手段,如果公众的意志和意愿一直得不到满足,公共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产生合法性危机,就可能丧失公共管理合法性基础。所以,政府管理的首重职能就是服务,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服务是公共管理运行的中心。

二、公共管理之时代性

公共管理之所以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是时展大趋势使然。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须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地球村的概念日益清晰,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各国公共管理,对各国公共管理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对传统公共行政造成猛烈冲击,必然推动政府向民主和法治的方向进行管理改革,公共管理必须对此做出回应。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公共管理必须建构基于公众认可的优质治理模式,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积极推进知识密集型治理,还要积极推进学习型治理模式。要高度重视关注学习型治理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学习型治理是主要通道。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整合组织的内外资源,与时俱进,改善和提升其执政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以主动、坦诚的姿态,吸收社会的知识和智力,摒弃偏狭之见,通过与社会广泛地协调合作,不断推进和优化治理。实施更具民主的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扁平化、网络化,推进公共管理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不可治理性现代社会问题日益凸现,这也要求公共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问题愈是复杂多变,政府越要积极主动的走出社会管理单边运行的误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建构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新理念、新思维,激发和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实现共同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条件。培养人们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强化公民监督意识,监督和推动政府工作,这对于改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都有极大的帮助。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关注越来越便捷,公民对公共管理的该关注度越来越高。新公共管理影响了所有的国家,全球化、民主化的社会发展,改变了公共管理生态环境,政府一家独大,仅凭自身的权威,可以统揽社会公共事务格局已成昨日黄花。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全球扩展的行政改革浪潮,构成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极大冲击,虽然各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和政策选择有所不同,进程不一,但是,侧重点是一致的。实现合作共治,政府与社会组织、民众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的责任,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效透明的管理体系,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民主型政府,强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到日益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管理,是一次深刻变化的管理革命,从单一管理主体运行到合作共治,是以政治、经济为本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一次飞跃。现代公共管理本质特征具有合作性、公共性、服务性特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深公共管理的深度,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扩大公共管理的范围,不断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西方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8.

[2] 武家磊.论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目的――以社会契约论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3] 张剑锋,刘秀荣.论“服务是管理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J].江苏商论.2012(04)

[4] 肖燕,段刘伟.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职能选择[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5)

第2篇

    服务型政府是针对管制型政府存在的弊病而提出的新概念。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运作方式是,坚持以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为本位,政府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绝对主导者。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由于政府控制着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绝对支配权,容易形成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绝对依赖性。而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公民本位,政府必须按照人民意志施政。

    二、从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型政府

    当前,我国政府仍过多地参与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私人领域事务,而对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公共领域事务,政府还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分内职责。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过程,也是规范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是要求不该伸手的政府部门“自断其臂”的过程,在改革中难免会遇到相当的阻力。

    三、从划桨型政府走向掌舵型政府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来,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掌舵而不划桨”。健康的公共治理有赖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这三驾马车的联合驱动。不论是过分强化其中的一辆马车,还是有意弱化其中的另一辆马车,都无益于现代国家的健康发展。为了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管理所扮演的角色是制定政策,即负责掌舵和导航;而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则扮演着划桨者角色。

第3篇

【关键词】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财政支持模式;探讨

出口信贷是各国促进商品出口的重要金融工具。为了争夺世界商品市场份额,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的出口信用机构竞相向本国出口商提供利率低、期限长、条件优惠的出口信贷。但是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特别是《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限制。为了规避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一些国家通过资金、信用和税收政策等多种途径向其出口信用机构提供财政支持,间接加大出口信贷的补贴力度。作为贯彻落实我国经济外交战略、支持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的政策性出口信用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执行的政策性贷款也会受到世贸组织有关规定的约束,因此了解和研究外国政府对出口信用机构的财政支持模式,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今后的经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国际上70多家进出口银行当中,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和发挥政策导向等方面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比较接近,它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本文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年报,分析比较了该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结构和贷款利率水平,探讨了日本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财政支持模式及启示。

一、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简况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较贫乏的国家,贸易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可以说,日本离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便不能生存。因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最为发达完善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为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是第一个设立进出口银行的国家,1950年成立了日本输出入银行(JEXIM),1961年成立了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OECF),199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和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合并组成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成为集出口信用和发展援助业务为一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2008年日本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将原国际协力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部(即原日本输出入银行的主要业务部分)分离出来,仍沿用国际协力银行名称,与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日本农业、林业和渔业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并组成日本金融公司(JFC),履行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使命。2012年4月,为进一步促进日本对外经济发展,保持和提高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受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能源危机的影响,为保障日本的能源和资源进口需要,日本政府将国际协力银行从日本金融公司中分离出来,直接在日本内阁领导下经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际协力银行对日本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支持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该国出口信用机构的重视程度。

目前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业务品种包括出口信贷、进口信贷、海外投资贷款、对外国政府(或机构)的贷款和担保等,其中主要业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利率低、期限长的优惠境外贷款,以实现日本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目的。截至2011财政年度末(2012年3月31日),国际协力银行总资产为12.69万亿日元(约合1533亿美元)①,各项贷款余额8.11万亿日元(约合980亿美元),各类贷款项目610个,其中境外贷款余额5.34万亿元,贷款项目416个,分别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5.76%和项目总数的68.20%。

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资本及准备金,二是借款,三是发行金融债券。

1.资本金及准备金

截至2011财年底,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资本及准备金总额为2.29万亿,占该银行资金总额的18.08%,资本充足率达到了23.47%。充足的资本有利于提高国际协力银行的信用等级,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国际协力银行履行职能和稳健运行。

(1)资本金。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的股份全部为日本政府所有。截至2011财年末,该行实收资本1.29万亿日元,占其资金总额的10.17%。

(2)准备金。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将税后利润按内阁令规定的比例提取法定准备金;二是除法定准备金外还可根据不同目的提取特别准备金。2011财政年度,国际协力银行共实现盈利525亿日元,其中提取法定准备金294亿日元,占税后利润的56%。截至2011财年末,国际协力银行累计提取各项准备金8245亿日元,占该银行资金总额的6.50%。

2.借款

除资本金外,国际协力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向政府和其它机构的借款,具体地说,是来自政府的信托基金局和邮政人寿特别帐户(负责管理邮政储蓄、职员养老基金和国家养老基金)。截至2011财年末,国际协力银行的政府借款为5.26万亿日元,占其资金总额的41.40%。这部分资金成本较低,远低于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的成本,根据国际协力银行年报数据,2011财年该行借款平均成本仅为1.07%。

3.发行金融债券

根据法律规定,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可以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以弥补资本金和借款的不足,日本政府为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提供担保。到2011财年末,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发行债券余额2.38万亿日元,占资金来源的18.74%,债券平均资金成本为2.35%,比借款平均成本高1.28个百分点。

另外,日本政府还为国际协力银行的经营运行提供了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一系列财政保障机制。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国际协力银行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日本政府会承担国际协力银行为国家利益而产生的亏损及经营的最终风险。

三、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利率条件及与资金成本的比较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及其前身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为船舶、车辆、成套设备等出口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在8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资金比较紧张的时期,日本输出入银行一直以优惠利率为船舶、车辆、成套设备的出口提供长期信贷,为支持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以后,特别在泡沫经济过后,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逐步由单纯出口导向转向海外投资,加上日元利率水平长期低迷,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已经没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综合采用出口信贷与境外投资贷款、对外发展援助贷款相协调的方式,为日本培植海外市场和资本输出服务。根据年报数据,2011财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各项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1.92%,其中贷款的平均利率为1.51%。

表1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资金结构(2012-3-31) 金额单位:万亿日元

金额 比例% 资金成本%

负债合计 10.39 81.9 1.49

借款 5.26 41.4 1.07

债券 2.38 18.7 2.35

其他负债 2.76 21.7

所有者权益合计 2.29 18.1

资本及准备金 2.12 16.7

未分配利润 0.17 1.4

合计 12.69 100

综合资金成本 0.93

贷款平均利率 1.51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 1.92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协力银行2012年年报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1财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贷款平均利率比债券筹资成本低0.84个百分点,利率形成倒挂,而综合资金成本比贷款利率低0.58个百分点,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行充足的资本和准备金及大量低成本的政府借款,在很大程度上分摊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使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比债券成本降低了1.42个百分点,确保了国际协力银行的低成本运营,使其有能力以低利率的贷款条件向本国企业提供优惠信贷,而无需日本政府提供直接财政补贴。

四、启示与建议

分析表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之所以能够持续以优惠信贷条件支持本国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该行提供了多方面的财政支持,主要措施有:1.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国际协力银行的资本金;2.政府向国际协力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借款,政府借款占其资金总额的41.4%;3.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债务提供最终担保,使其享有级信用等级,从而能够以比商业银行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4.政府给予国际协力银行免税或税收返还和提取较高比率的准备金等政策优惠,以增强其积累和抗风险能力。这些措施使国际协力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能够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这样既保证了国际协力银行以优惠的信贷条件支持出口和海外投资,又避免了政府对国际协力银行的经常性预算补贴支出,规避世贸组织规则对出口信贷条件的约束,也为国际协力银行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保本微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产物。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十多年来,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已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但是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相比,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资金来源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资产总额1.56万亿元人民币,而所有者权益仅为20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29%。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发行金融债券,占资金总额的比例为73.78%。由于债券筹资成本高,所以银行的综合资金成本相对较高,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综合资金成本为3.10%,贷款平均利率为4.19%,与OECD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贷款利率水平相比高很多(见表2),不利于为我国企业、产品走出去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资金支持。而通过让利于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来帮助企业提高对外竞争力,又会使进出口银行利息收益空间缩小,难以弥补各项经营管理费用,银行将无法正常运营和自我发展。

表2 部分OECD国家2013年7月CIRR

期限 利率%

日元

5-8.5年 1.32

>8.5年 1.58

美元

5-8.5年 2.20

>8.5年 2.71

欧元

5-8.5年 1.95

>8.5年 2.42

资料来源:OECD官方网站

为了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条件下继续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出口商品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完善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机制,建议借鉴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通过逐步加大资本金比例、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便利、给予税收优惠和建立准备金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条件,使其最终步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补偿风险损失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财政支持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采用2012年3月31日汇率计算(1美元=82.79日元),下同.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金融出版社,2003.

[2]严启发.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进展及简要述评[J].经济与金融,2009(15).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行政管理;成本控制

一、引言

高速公路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增多,人们在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与施工时,往往会忽略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工作,致使行政管理成本严重降低了高速公路运营与建设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控制途径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高速公路今后的运营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

二、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要素

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工作中,企业部门应积极完善成本控制的相关工作细则,在明确成本控制诸多要素的前提条件下,确保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实践探究可知,高速公路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成本放在首位,在注重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确保项目不会遭受质量问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笔者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原则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几点成本控制要素进行研究。

1.整体性要素

在高速公路的运营过程中,企业为了确保行政管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理应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入手,确保成本控制能够做到综合全面的考虑,充分降低成本计划与成本指标当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与安全隐患情况。为了更好地提升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质量,企业在制定成本标准之前,理应以相关规定为依据,在对比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距后,充分发挥成本控制整体性要素的实际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科学手段来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误差。

2.经济要素

经济效益是高速公路整个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通常情况下,经济效益所产生的成本应当少于成本控制时所缺少的收益,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实施与开展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理应对可能影响成本控制的诸多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明确经济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后,积极开展科学化的成本控制,确保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能够保持较小的偏差,以此降低高速公路运营的实际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全员参与要素

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如果仅仅只有企业高层和管理部门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在实践工作中,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无法得到有效落实,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就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因此,企业员工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理应积极改变思维方式,在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积极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工作方法加以改进,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并将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充分实现企业内部全员的积极参与,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确保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三、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高速公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上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与不合理的情况,这就导致高速公路的运营与收费管理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况。此外,在我国社会环境当中,不同地域和不同市场环境内,高速公路的通行费价格管理部门也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无法统一,长此以往,逐渐造成我国高速公路权限管理与属地管理之间的矛盾,致使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与行政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这也给企业增添了极大的运营压力。高速公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常都会对高速公路的成本进行控制管理,在传统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成本控制与行政管理工作,以此确保高速公路运营与维护的稳定性与科学性。但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与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践环节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公路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实践工作中缺乏成本意识,无法建立有效的成本指标控制体系,这进一步降低了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复杂地形,也给路面的养护工作增添了极大难度,车辆超载、路面损坏、道路氧化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养护成本。

四、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途径

1.充分加强企业岗位劳动评估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理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结合成本控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企业岗位劳动评估技术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岗位劳动评估技术的应用,从企业内部进行治理和完善,通过进行劳动定员定额的工作时,有效引入科学化的岗位劳动评估技术。同时,企业部门还需要对劳动要素的价值加以确定,确保岗位具有可比性。在高速公路运营期间,采用增收节支的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结合服务水平以及运营管理,对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进行合理科学配置。

2.积极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部门在预算成本的过程中,理应充分细化处理成本,并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落实到实践环节,以此形成成本管理体系,促使更多的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成本与工作职责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逐步实现企业全员共同努力,逐步降低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使员工能够对岗位的价值加以正确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贯穿成本节约意识,确保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理念,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杜绝无预算及超预算支出,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以及长效化。一般而言,成本管理涉及到部门利益的权力的合理分配,因此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效规避恶性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定岗定员定额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高速公路运营与成本控制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可知,我国高速公路在运营期间,多采用“铁饭碗”式的用工制度,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造成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给企业增添了极大的运营与管理风险。我国高速公路运营市场,在实践环节理应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逐步完善高速公路成本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更需要深化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有效实现定岗定员定额。同时,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分配与利用,并且能够逐步实现以市场化方向为依据的民主、科学化的管理形式。充分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员工流动合理性,优化劳动组合式,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这些方法途径更好地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以此降低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偏差与经济损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实践环节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在开展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遵循全员参与的控制原则,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经济效益原则,合理运用成本控制方法,不断完善固有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手段能够在实践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以此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毛莉 单位:四川成德绵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辉.高速公路运营期行政管理成本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1(3):53-54.

[2]朱晓峰.探讨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行政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5,21(19):73.

[3]闫迪.高速公路运营期行政管理成本控制研究--以J管理处为例[J].时代经贸,2014,12(2):144-145.

[4]闫迪,杜建华,徐颖.京秦高速公路运营期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3):92-93.

[5]胡广宇,周莉,胡海涛.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与成本控制对策研究[J].公路控制与管理,2012,23(7):23-25.

[6]吴雅洁,周芳.高速公路运营期成本管理与控制[J].知识产权,2014,1(11):21-22.

第5篇

关键词: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行政成本膨胀;全项目预算

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管理的通行做法是,采取“资金功能”加“资金性质”两条线并行分类管理,即:在资金功能上,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管理,解决资金“做什么”的问题;在资金性质上,将资金按使用渠道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区分“养人钱”和“办事钱”,解决资金“怎么用”的问题。以2010年向社会公开的财政部部门预算为例①,部门预算支出按照下列方式编列(见表1)。

然而,上述国内通行的做法在国际上却并不常见,如果参考世界银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支出预算,就会发现,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预算支出都只按功能分类“一条线”分类,没有按照资金性质的“第二条线”再划分类别。以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预算为例②,支出预算表上只有纵向上按功能类别分类,横向上没有分类,更没有类似我国“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类似分类。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功能分类已经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了财政资金在不同社会公共事务上如何分配的问题。为什么还需要采用资金性质分类,深究资金“怎么用”?在“养人钱”和“办事钱”中再做一个划分?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限制行政成本膨胀,增加“办事钱”在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然而由于所谓“养人钱”和“办事钱”在实践中很难严格区分,这种划分就必然会在操作中被规避利用。因此,采取“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分类办法,与其说是为了限制行政成本膨胀,毋宁说是管理实践沿革导致的预算编制权力肢解所积习而成,且在现实操作过程中造成行政成本的进一步膨胀。本文将试分析说明这一做法形成的原因、主要弊端及政策建议。

一、 “基本—项目”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及现状

对财政支出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分类管理的做法,至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新

3. 从定额管理的角度,定额标准办法的僵硬导致其约束失灵。在预算编制工作中,由于定额标准的确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常常一定多年不变,往往落后于物价波动等因素。这就造成预算单位基本支出不敷使用的情况日益突出。为简便处理,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往往采取变通、扩大项目支出范围的办法,将车辆燃修、信息网络、会议等本应作为基本支出的经费,设立成专门的项目,以专项业务经费的名义,形成“伪项目支出”,弥补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的不足。这些项目一经设立,就会突破定额管理的限制,违背设立定额标准的初衷。而且一般会长期存在,其项目描述又模糊抽象,比如,往往是简单地冠以“××部门专项业务费”的名称,对其使用范围、定额标准没有任何规定,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过多自由裁量权。对于这种大量存在的“伪项目支出”,等于在定额标准之外另予补助,突破了定额的限制,使基本支出定额管理的约束流于形式。

4. 从零基预算的角度,导致基本支出仍然套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尽管财政部门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通常都年年重新核定机构、人员、车辆等编制因素,再乘以定额标准以确定基本支出预算金额,在形式上达到了“零基预算”的要求。但如前所述,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基本支出都是与编制因素高度相关的。而各类编制因素一般是保持稳定、刚性增长的趋势,结果就是基本支出的增长速度大致等于编制因素的增加速度。在基本支出“零基预算”的形式之下,实际上支出规模按“基数加增长”的模式逐年攀升,无法达到“零基预算”控制行政支出增长的要求。

综上,将财政支出按照基本和项目分类管理,其实质是对我国所特有的机构、人员、车辆等编制因素,给予无条件承认。它只是有助于减少管理的复杂程度,而非提高管理的成效,其结果就是基本支出被动刚性增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真正直接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在预算中份额不断下降,如图1所示。

结果就是,基本支出在编制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下,变成基数加增长的刚性预算;“伪项目支出”则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成为固定基数,架空了定额管理;剩下只有项目支出没有这么强的基数因素。而政府可以募集的公共资源有一定的上限,因此“养人钱”逐年扩大,“办事钱”难以安排,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断流向行政成本,

有悖于公共财政的要求。

三、 改革“基本—项目”模式:实施全项目化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财政管理实务中,没有所谓“编制”、“基本支出”这类概念。对于必要的行政支出,一般采取两种办法处理:要么是归入相应社会事业项目中,作为一个子项目管理;要么是单列为“行政支持”或以机构名称命名的项目。即,将基本支出项目化,实现预算资金的“全项目化”管理。综合“基本—项目”模式的各种弊端和国际惯例,我国预算管理也应该实施类似“全项目化”的预算。不再深究预算单位基本支出的具体使用方式,而是将所有的基本支出都分解到对应的社会事业项目中去。根据各种社会事业项目的优先关系,安排各项目的总支出规模,实现“以资金控编制”;同时,在约定绩效目标的前提下,将具体的资金分配权下放到预算部门,由单位自主配置“养人”和“办事”的比例关系,打破编制形成的铁饭碗。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1. 绩效评价实现全覆盖。基本支出在预算中不再单独归集,因此绩效评价也不再有“盲区”。分解到各个社会事项目中的基本支出,就可以参与其所属社会事业项目的绩效评价。这样所有资金都被纳入了绩效预算的视野中去,有利于建立起财政资金全覆盖的跟踪问效机制。

2. 打破“编制因素”的铁饭碗。如果一个项目的社会效益不理想,或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不一致,在预算安排中的其优先度就会降低,因此资金安排的总额度也会缩减甚至取消,相应能够用于“养人养机构”的资金也必然减少。部门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就会主动削减人员公用支出,必要时甚至采取裁员措施。这样就能形成公务员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避免出现人员编制只加不减,基本支出逐年攀升的弊端。最终形成“以资金控编制”,而非“以编制逼资金”的约束模式。

3. 鼓励部门自主节约行政开支。在“基本—项目”管理模式下,为适应定额管理,政府支出被人为地划分过细,基本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而人员和公用支出又分别被划分为更细的类别。预算执行中的条条框框太多,基本支出定额结余,会被单位想方设法按花掉;基本支出定额不足,则必然申请追加资金。这样不利于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实现自主调剂结余,节约行政开支。如实行全项目化以后,在资金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预算单位可以自主选择最优的行政支出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行政开支。

四、 实行财政支出全项目化的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全项目化预算的操作平台,只有部门预算的改革引向深入,在内容上实现全覆盖,并分类上实现进一步合理化后,全项目化预算改革才有展开的条件。在现有部门预算改革的基础上,应当争取尽早对所有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并根据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划分部门内部的财政支出类别,使得预算单位承担的所有社会公共职能,都能够在预算中体现为一定的预算项目。

二是将基本支出分解到社会事业项目中去。按照政府部门的内部职责划分,将现有的岗位尽量分解到各个社会事业项目中;对于单位首长或行政综合等岗位,确实无法分解到项目中去的,作为一个“行政支持”项目,单独予以反映。然后,将岗位对应的人员和公用支出,作为基数一次性分解到社会事业项目中。今后在安排社会事业项目时,不再考虑现有的人员编制数字,而是根据社会事业项目本身的绩效情况,按照政府总体战略目标来安排项目的预算。由执行项目的预算单位按照项目获得资金的情况,自主决定雇佣的行政人员数量和办公经费使用方式。

三是加强绩效预算管理。按照全项目化以后的部门预算,实现全覆盖、无盲区的绩效预算管理。在预算安排的环节,将项目预算说明文本作为其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的环节,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技术手段确保资金封闭运行。在预算评价的环节,以其绩效目标为准绳,对其绩效结果进行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从而达到对预算项目的“结果控制”和“出口管理”。

四是给予预算单位一定的资金分配权力。全项目化以后,基本支出要么作为单独的“行政支持”项目,要么作为某个社会事业项目的子项目,实现了基本支出规模的总量控制。在这一前提下,不再深究预算单位对基本支出的使用方式,由预算单位自行决定公共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

注释: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规范组织行为,防范风险,预防腐败,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浪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工作是落实十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与实施内部控制是各单位近期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就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有关成本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陕西省内部控制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于2014年1月1日起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财政部于2015年12月再次《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我省积级开展《规范》的推进落实,2014年7月,省财政厅、审计厅联合了《关于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指导意见》,省财政厅推出了《陕西省财政厅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关于成立陕西省财政厅内控工作机构的意见》、《陕西省财政厅内部控制委员会议事规则》[1]。省地税局将2016年确定为系统财务管理“内控规范落实年”完成了内控规范流程顶层设计,形成了涵盖部门预算、会计核算、货币资金、往来资金、政府采购、实物资产及无形资产、合同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等8项管理规范、33项控制流程的《内部控制规范》[2]。但是在关注成绩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在内控建设中存在“单位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3],内部控制作为较为复杂的管理活动,基层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单位层面存在内部控制意识、现代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距离《规范》要求的内控体系差异较大的问题,在业务层面存在预算绩效全程管理机制、票据管理缺失,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4]。除此以外,我认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成本不够重视,没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行政事业单位重视内控程序成本的必要性

首先,重视内部控制成本是实现单位控制目标的要求。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五项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虽然在2014年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取消了成本效益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全面否定。成本效益原则明确要求实施内部控制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行有效控制。《规范》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产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其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重视目标管理就要求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合理保证就是不仅要科学的实施内部控制,而且内部控制是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保证内控的实施。

其次,重视内控成本支出是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组织,其内部的活动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必然发生管理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支出又会影响相关的人、事、物。业务流程每增加一个监督环节,就会增加人、财、物支出,增加业务工作时间,内部控制体系过大,控制过于繁琐,所增加的组织运营成本,可能会抵消内控的实施效果。虽然《规范》中不再强调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成本,但《规范》第七条,要求单位应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内控体系不能脱离单位的基本面来建成。

最后,重视内控成本是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在财务管理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较企业简单,当然从我们目前的经费管理体系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也是确实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交,再由上级机关按定额定员拨付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并按事项拨付专项经费。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是即便把所有的资金都用在了业务上,就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了吗?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僵化一为社会所诟病,这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简单,事实上是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完成效益产出核算工作而放弃该部分管理所致。行政事业单位目标的公益性,使其无法像企业将效益产出进行量化,将其转化成简单的数字对比。以水利行业为例,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目标“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是可以评价的,但是计算水利工程的效益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计算单位投入与单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如何评价单位投入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作用更是困难。通过对内控成本效益的核算的探索,就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公益目标的绩效评价工作积累资料。

三、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关注的成本因素

内部成本与效益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单位的内部环境,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对比,笔者认为在实施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应予以关注。

1.重视内部控制中组织成员的个人成本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所有组织的管理工作都需要个人去落实执行,那么调动组织成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程序中,特别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规避风险,不断加大内控链条,无形间增加了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支出,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结构特点,这部分个人所增加工作量很难得到补偿,引起组织成员的抵触,在设置内控程序时,不仅要考虑内控组织的成本支出,也要考虑内控执行人员的个人精力与时间支出。比如财政部伴随公务用车改革,所配套出台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由于对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的包干使用,合理的减少了内部监督成本,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动执行差旅费管理办法,顺利保障了公务用车改革的推进。

2.重视内部控制的时间成本

在基层单位工作特点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往往出现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当环节设置不合理,就出现业务办理的拖延,“一个媳妇干活,十个婆婆监督”,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内部控制实施中要注意内控时间时间成本,应认真分析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将控制设置在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提高内控效率。

3.重视内部控制措施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支出,比如多年以来在我国财务管理中无法杜绝的小金库问题、现金管理问题,在加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及推行公务卡后,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部分单位甚至很少发生现金业务。以水利行业来说,通过影像技术现在己经实现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后期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发展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隐蔽工程的实时管理,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控制效率与效果。2016年我国全面进入4G+规模商用时代,即便在很偏僻的农村也能实现移动设备高速上网,进行流媒体的传输,己经具备了实时管理的技术可行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降低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财政厅网站省财政厅扎实推进内部控制工作.2015-12-23,监督二处.

[2]陕西会计网省地税局全面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3]财政部财会[2015]24号《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7篇

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后,对规范企业公司制改建中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行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进行,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完善。现就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关于企业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财务处理

改建企业账面原有的应付工资余额中,属于应发未发职工的工资部分,应予清偿;在符合国家政策、职工自愿的条件下,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可转为个人投资。属于实施“工效挂钩”等办法提取数大于应发数形成的工资基金结余部分,应当转增资本公积金,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转为个人投资。

改建企业账面原有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应当转增资本公积金,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转为个人投资。因医疗费超支产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足部分,可以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弥补。

二、关于预提企业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的财务处理

改建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限的在册职工实行内部退养的,所需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应当作为管理费用,据实处理。

国有企业在分立式改建情况下,改建企业内退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的,经批准可以从改建企业国有净资产中预提所需的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并实行专户管理。预提数额以改建企业可支付的国有净资产为限,不足部分作为管理费用,由内退人员的统一管理单位据实承担。

第8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 项目 成本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mpetition is intens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survive or seek growth, in the management of which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nd the cost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tivities eternal theme. Strengthen the cost management is a municipal construction unit priority and to maximize the profit of the key. This paper, from the necessity of the cos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some strengthen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引言: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和供给的尺度,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工程成本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近期求生存、长期谋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对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等活动实现预定成本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在有限成本控制下,建造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项目,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因此,施工企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的几大要点

1、合同方面

以施工图,承包合同为依据,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及时申报。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2、技术、质量和安全方面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减少浪费,节约开支;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展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近可能的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和深度;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办事,减少和杜绝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财务方面

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和配合经理部对各部门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等手段,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项目成本的偏差。

三、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的几点措施

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实时监督

1.1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有效组合有限的工程资源

施工现场是指建筑产品的施工场地,是确定项目生产要素(即人力、工程物资、机械设备、临时设施)的各自空间位置。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项目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安全运行来确保项目施工过程互不干扰、有序施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二次搬运费用,保证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1.2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队全体施工人员,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大家共同为项目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1.3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教育,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培养员工成本意识,强化责任教育,另一方面完善相关责任制度,要把项目成本目标逐项分解并落实到项目班子、项目成本员及全体职工中,让其每一单项工程都有成本费用降低标准,每一项工作要制定费用标准,节奖超罚,用制度来完善员工素质的不足。通过对全体员工培训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来达到人人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意识,控制成本增长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的目的。

2、加强合同管理

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合同管理。施工企业采用合同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时,合同措施应贯穿整个合同周期,即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进而降低成本,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一方面,施工企业优先采用自身设计的格式化结构合同,避免合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不利因素,显然对施工企业自身有利。例如,在合同条款中应详细分析一切可能影响成本和效益的各项因素,尤其需要关注潜在的各种可能风险损失。通过对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分析和预测,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对策有助于控制成本在目标范围内,此规避可能的风险与损失。

另一方面,在合同执行期间,合同管理措施不仅要关注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合同履行情况,以防止被对方索赔,通过合同措施保障施工企业自身合理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3、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和加强材料管理

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造价的60%左右,控制工程成本,材料成本尤其重要,如果忽视材料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监督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全过程管理。首先,工程从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可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根据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和企业的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核查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以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公司材料采购实施招投标,各项目部的施工预算中的主要材料由公司材料采购部门采购,其他材料则由项目部自行采购,采购时采用“总量订货,分批采购”,以避免积压和浪费。材料的采购量和单价要有专门机构监控。

4、做好项目成本核算

4.1 建立严密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各业务人员均应承担成本核算责任,并应处理好项目的成本核算与承包班子的成本核算、施工班组的核算的关系,实行分级核算和分口核算。

4.2 要把项目的成本核算基础扎在业务核算上,首先做好实物核算,做好原始记录,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分期搞好施工“三算”,开工前搞好预算,以便预测盈亏,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施工中搞好会计核算、工程价款结算和内部承包结算,确保收入兑现;竣工后搞好项目的成本竣工结算。

4.4 要为成本核算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明确定价方式、承包方式、价格状况及经济法规等;良好的内部条件包括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定额、计量、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工作,健全的指标体系,严明的考核方法,建立完整的成本台帐等。

三、总结

因此,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施工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企业只有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6(c)-008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lective pricardial dvascula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uly 2012 and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8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whil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lective pricardial dvascularization.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egree of esophageal varices and prevalence of asci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FPP reduction, PVF redu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17.9%)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2.9%), P < 0.05,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Slective pricardial dvascula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has good effect and it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varices and ascites, improve portal vein pressure and blood flow index,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 Portal hypertension;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linical effect

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而言,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尽管手术方式较多,但各有局限性[1]。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整群选取的该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5±2.1)岁;肝功能分级A级15例,B级7例,C级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0±2.8)岁;肝功能分级A级17例,B级6例,C级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手术操作为首先行脾切除术,然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手术操作为首先行脾切除术,分别对胃部、胃后部、左膈下的静脉和伴行动脉进行离断。然后对食管周围的静脉逐一离断后,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游离食管下段,长度控制在6 cm以上,直至食管裂孔。最后对胃部的大、小弯浆膜化处理,取肝组织进行活检。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和腹水程度,其中前者分级标准如下:轻度为腹腔镜下曲张直径在3 mm以下;中度为直径在3~6 mm之间,重度为直径在6 mm以上。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门静脉压力(FPP)和门静脉血流(PVF)减少量。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术后2周对这两项指标进行测定,掌握患者的肝硬化程度、胃部冠状静脉的分支曲张情况。③术后随访2年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2]。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水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FPP减少量、PVF减少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9%)明显低于对照组(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治疗,其重点在于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和腹水,在减少并发症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自1992 年Delaitre[4] 等首次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以来, 因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观等优点, 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就目前而言,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被证实具有诸多缺点,分流术效果显著,但会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严重伤害,且手术创伤大[5]。杨镇[6]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对食管贲门周围血管的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 对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了改良, 主张保留食管旁静脉, 而逐一切断食管旁静脉进入食管下段的穿支静脉, 将其命名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该术式主要依据食管下段与胃贲门区的静脉解剖特点而设计的。在此基础上,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弥补了前者的缺点,保留了后者的优势,既能够有效避免食管贲门区域血管的反流,又延用了贲门静脉的自然分流通道,达到了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标,从而实现治疗效果[7]。

该研究结果显示,28例观察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一方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腹水程度明显减轻,另外门静脉压力减少9.85 mmHg,血流量减少184.50 mL/min,均高于对照组的6.34 mmHg、128.46 mL/min。在并发症上,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3例、肝性脑病1例、复发出血1例,占比17.9%,远低于对照组的42.9%。这与李索林[8]在内接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综上的研究报道相符,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应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轻静脉曲张和腹水程度,改善门静脉压力和血流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陈小伍. 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3):524-527.

[2] 刘军.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95-96.

[3] 唐江燕,轩杰. 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10,21(17):4316,4318.

[4] De Franchis R.Evolving consensus in portal hypertension Report of the BavenoⅣconsensus workshop on methodology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in portal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Hepatology,2005,43(1):167-176.

[5] 张继红,戴丽华.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合理性与局限性[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181-183.

[6] 魏勇,钱小星,周,等.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7例临床治疗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2012(1):35-36.

[7] Gonzalez A,Augustin S,Perez M,Dot J,et al.Hemodynamic response-guided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variceal rebleeding:an uncontrolled pilot study[J].Hepatology,2006,44(4):806-8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