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影像技术技能考核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9 16:0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影像技术技能考核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影像技术技能考核

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课程构建

[作者简介]钱春野(1956-),男,江苏盐都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基础医学;李仕红(1979-),男,江苏如皋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神经病理;李玉华(1963-),男,江苏建湖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解剖学。(江苏盐城224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影像解剖学’课程综合化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JSJG28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58-01

在医学影像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该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已关系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把知识寓于能力训练之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由学术型向技术型转变,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这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使模块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用传统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完整,一般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但这种课程体系学科界限明显,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2.课程结构随意化。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课程设置时未根据培养目标、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只考虑本校的师资、实训条件等,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从而造成课程结构随意化。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欠妥。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在学时的构成比例上侧重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技能的能力。

二、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的依据

1.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词在于“高等”和“职业”。“高等”一词使之赋予了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区别,在教育别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一词使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岗位教育,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谋生教育,更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终生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构建时,应该将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直接依据。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才能保证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会偏离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瞄准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确立知识结构,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在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任务、性质以及质量和特色。

1.调查分析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结合本院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必备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我们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深入医技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岗位、医学影像设备营销岗位。根据这些不同岗位列出其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分为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质、体育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各种常见影像设备的操作技术能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能力、射线防护能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能力、设备的营销与生产技术能力等;关键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科研基本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

2.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形成“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五模块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养”模块,提升学生的一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模块,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模块,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以“专业技能”模块为例,将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放射技师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标准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3.校院合作,情景实训,突出工学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构建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考核标准体系,即岗位实训技能考核实习准入技能考核实习中期技能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学生在岗位实训、顶岗实习中必须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不合格者需要继续学习,直至通过。

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该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实践检验我们总结出如下特点和优势:(1)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影像岗位(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2)扩展性好,能很好地应对扩充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要求。(3)实践性应用性强,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岗位、接触临床工作,在日常的训练与综合实训中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增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要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七[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第2篇

1.医教结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师团队的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是最具显著特征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上好本门课,该团队教师注重医教结合,切实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实行院外医教结合。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教师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较长期地实行院外医教结合。一位担任超声技术课的老师一直在附属医院连续上班11年,一位担任放射技术课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本市中医院上班,数名老师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医院上班。

1.2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医学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统一排班值班,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通过临床“大练兵”,提高了处理临床病人的能力,丰富了临床案例,为突出技能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们讲课生动,设计实验、实训更切合实际,达到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教研活动,针对临床需求剖析教材实践性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

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现状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业务活动中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节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点。此时,在制定教案、书写讲稿、制作课件及实时授课等教学各环节活动中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彻底改革旧时课前准备模式,保证了课前准备突出技能,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文件,做到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联系所指导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相扣,保证了所授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该课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训练特征的课后练习题,形式多样且与国家上岗证统一考试接轨,内容切合目前医院发展实际需要。

3.突出临床实训,提高学生技能。

3.1多手段设计训练方案。医学影像技术课特别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多手段训练方案。大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操作性实训,分别采取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小组配对(医生与病人)训练等方式,实验实训时间分为课堂训练、课间训练和周末节假日训练,实验实训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临床实训场所。在执行大纲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增设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如“普通摄影”一章,设计了一百多个摄影位置,印制了书面的操作考核标准、考核评分标准、补训练计划,学生单人进行、人人合格,做到一章一节地过关,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3.2拓展实训场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校内实验室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医学影像教研室整体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为安排学生到本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协调安排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实时操作,效果好。

4.岗前培训,与毕业实习接轨

数年来,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对检测不过关者须补操作训练,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此举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5.利用外部医院资源,提高学生技能

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市内三家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富含实践成分的授课内容与方式促进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弥补了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的实践性教学;外聘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意境,体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同进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二、创新点:该成果的创新点:凸显实践技能特征,教学活动过程各具特色。

1.教师提高技能的医教结合手段有特色:整体医教结合,大面积提高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而该团队教师则重点采取医教结合“大练兵”手段。部分教师先期、分散到市医院及市中医院进行院外医教结合,从2007年下半年起全体教研室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系统排班值班,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参与临床实践,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紧扣临床剖析教材知识点有特色: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临床指导作用。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专业岗位需求及科室用人设置有深刻的把握,因此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教材各章各节知识点,保证了解析出的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层次知识点的剖析,保证了课前准备的突出技能,为授课、实验实训提供了重点。作为设计教案、制定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结合临床实际有效调整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多方法授课,突出技能知识的讲授与操作训练。

3.设计技能考核及岗前训练有特色:促进学生进入临床尽快上岗。数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对重点章节都增设了课间的实践技能考核,单独制表,有技能操作标准,有考核评分标准,有补训练计划,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数年来,在该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4.拓展实训场所有特色:突破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前者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后者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效果好。5.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学生技能有特色:常年外聘医院医技师任教,实践生教学效果显著。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实践性强,教学身临其境,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对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教学提供了弥补措施;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三、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正在不断深化之中

1.已应用情况

该成果已用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个年级八个班级434人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中,经突出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实习后进入角色快,处理病人能力强。去年以来省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5人,地市州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18人,成都市区县医院工作近30人,该专业连年就业率均接近100%。通过医教结合,教师们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丰富了实践性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名教师主持进行了“整体结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成效研究”的研究,并获我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一名教师通过将临床实践的体会与教学联系,撰写的《大型医疗设备MRI、CT、DSA、DR等检查影像技师诊断意识的培养》一文在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上大会发言交流。多年来常年外聘教师,利用外部医院资源参与教学,教学实践性强,学生热情高;弥补了我院目前无校内实训条件科目(如MRI、DSA)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学生到外院实验实训的条件,拓展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数年来利用外院资源教学,取得了经验,一名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常年外聘医院影像科人员任教的管理体会》于2008年8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大会发言,并获一等奖。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汇集实践教学成果,建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省级精品课程,并已将该成果运用于本专业各班的教学中。从网站上阅读比较及同行专家评价,与国内同课精品课程相比,我院该精品课程在教案设计、课后练习、多媒体授课等方面均突出技能,从内容到形式显现特色。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于2008年10月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第3篇

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见习、实习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医学人文、职业情感、心理健康教育及基础医学的实践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8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内科学、外科学教学课时与临床医学专业并重,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了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了培养口径。

1.3采用3+0.5+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即第一阶段:三年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半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进行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见习、实习的读写片训练及临床病例读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放射诊断学与CT、MR诊断学课程融会贯通,按系统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临床实例及案例讨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教学之中。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了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完善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实现了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实现影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强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实施“三早”教育,开放附属医院影像医疗工作现场,实行专业基础课前先到临床见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强化实训氛围,开辟了省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第4篇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第5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de of the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build a new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ur hospital learn from the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grate with the advanced leve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by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ameliorate the recent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As results, we find resi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come more solid, clinical experience have grown, and work efficienc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us we drew a conclusion that the use of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reform the theory studying in form and content of residency training may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grow multi-faceted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Resident; Training program

现代社会的医学教育已经从一次性教育转化为阶段性终生教育[1],其中毕业后住院医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以临床专业化培训为目标的住院医师培训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经过百余年的探索与完善,均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4],如美国于1876年便制定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我国现代医疗起步较晚,培训体系尚不成熟,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5,6]。为满足当代社会对先进医疗服务及高素质医务人员的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及医院综合实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需要,建立健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显得尤为迫切[7-10]。

1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影像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承担着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11],如何与国际接轨,在现代体制下制定及实施新型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影像培训工作是当前医学影像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医学影像科不同于临床科室,住院医师培养方式也与临床科室有很大差别,目前,国内基于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及创新较少[11,12]。我院医学影像中心为浙江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完成医疗工作、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还承担着医学院影像学专业本科等的教学任务。随着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工训矛盾突出、重使用轻培养、实践理论不能共进等。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适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影像培训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影像科医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已成燃眉之急。

2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法

2.1利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共同参与影像教育课程

如今是“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被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代师生的需求,为取长补短、中西贯通,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全球化提供了最适宜的平台基础[13-15]。以往远程网络教育由于时空分离造成的教学行为的分离,使得学习者从传统的团体学习转变成单独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个体的归属感淡薄和学习者的封闭性,而现今开发的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能实现大规模视频会议中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通信模式,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终促成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6]。将交互性网络平台教育与传统的以医院平台为基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病例资源,促进多院校交流合作,形成多团体竞争氛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17-19]。

2013年12月,我院完善了网络教学相关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摄像头、麦克风等,开始使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webex.com)参与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王维平教授牵头的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每个工作日上午7:20-8:00),使用交互性网络平台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培训课程由美国王维平教授带领医学影像团队和多家合作医院各自委派的高年资医师分担教学任务,并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性讲座,课程涉及影像科的各个专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超声及介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互补各单位的强弱项,满足规培生对各知识点更深入、更专业的要求。我科成立了?C诺母涸鹦∽椋?以保障多媒体授课及师生交流讨论的顺利进行,所有课堂涉及病例及疑难病例均由各合作单位标准化后分享至网站论坛,并由专人分组管理,大大便利了规范化培训学员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及整理。在课程后期,我科计划选派培训成员与上述的其他医院进行交换培养,交流各单位强项技术及先进科研成果,并实现部分科研课题合作。

2.2 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开展阳性病例读片会及专题讲课

与此同时,分析国际上先进的美国放射医学医师的培训模式可知,除了对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在各亚专科轮转实践有着更精细的分工,每天为住院医师提供1~2 h各专业组的理论学习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薄弱的项目。美国医师培训的理论学习内容涉及医学影像诊断的各个方面,内容由浅入深,课堂形式多变,师生互动交流多;此外住院医生还需进行病例追踪、随访汇报以及专题讲座,对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借鉴美国住院医师培养的模式,提高理论学习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比重,改变国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讲座形式,系统化学习内容,能弥补我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不足,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因此我科?_展由规培生及住院医师负责的阳性病例读片会(每周2次,早晨8:00-9:00),由规培生/住院医师查阅资料、追踪患者、展示病例,科室人员各抒己见分析病例,对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并结合临床资料得出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由高年资医师补充及点评。在收集和展示病例过程中,住院医师可以积累经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聆听科室人员及高年资医师分析的过程中,学员得以了解并学习他人的影像描述及诊断思路,积累临床经验,这都是影像工作人员非常宝贵的互相学习和成长机会。除此以外,我科还开展了由规培生及研究生主讲,以及高年资医生引导、辅助的专题讲课(每周2次,中午12:00-13:00)。由规培生及研究生结合本院患者资料,轮流有主题性地讲课,编排系统化、阶段化课程内容,从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表现到着重学习的影像学表现,从影像解剖、常见典型病例等基础性内容逐步过渡至疑难病例、新型影像技术或各种新进展等进阶内容,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科室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规培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规培生在锻炼临床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基础,提高影像诊断分析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论文切入点,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3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成效

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每周期约20~30名规培生在该项计划中进行深入培养。利用交互式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取各家之所长,不仅拓展了住院医师的知识面,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其他医师包括高年资医师、技术人员及其他进修人员也可利用这一平台改善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可为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的平台与场所。此外我科计划将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逐步作为温州地区及省内的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培训与交流平台。

由住院医师主导的每周两次的阳性病例阅片会及专题讲课,培养了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临床经验增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调动了科室全体人员学习主动性。另外在收集病例及讲课过程中,结合临床资料,发现有报道及分析价值的病例,培养科学研究思维,找到科研切入点,经过三年的培训,使受训规陪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讨论

4.1 培养方案的创新之处

①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实现了医疗、学科等资源向人才培养的多渠道转化,与国内外领先医学水平接轨,多团队联合培养,开放交流合作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诊疗能力过硬、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影像学人才。②引进美国开放式教学模式,改变现有住院医师的理论学习模式,加强互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使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发展。③把科研能力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培养适应医学快速发展步伐的医学影像专业型人才。

4.2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 超声诊断 实践技能教学 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在卫生职业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势,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型医技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必不可少。随着医学影像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型的超声诊断设备不断更新,传统的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始终是基础的实践技能之一,对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掌握的培训,是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工作基础的重要环节。为了了解实践技能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实践技能教学的原则

(一)主动原则

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二)操作原则

严格操作规程,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相关的超声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实践,尽量减少和避免操作失误。在掌握实践操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

(三)合作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互相沟通、合作,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

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实践技能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操作中学会总结,提高技术素养。主要包括: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不断地总结和理解超声影像技术的基础理论,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实用化。

(二)引导学生加强超声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新的发展动向,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技能训练

(一)超声医学诊断技术是一门为临床提供医学影像信息的前沿科学,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可以满足学生绝大部分超声影像诊断技能的实践培训,尤其适合培养为基层医院工作的、在超声诊断方面知识含量高的和服务质量高的临床技术型人才。

(二)选择课程为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超声诊断技术》,教学设备YD-9000D型全数字超声诊断系统6台,以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2010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日制中专生为例,共110人。

第一步:将学生分组,分成5组,每组22人,每组负责不同的超声切面。每组分别对应的切面是:1组-右肋缘下第一肝门斜切面。2组-右肋缘下第二肝门斜切面。3组-肝、腹主动脉矢状切面。4组-右肋间经肝门静脉长轴斜切面。5组-肝胆矢状切面。每组挑选2名学生为扫查对象。

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对应的扫查切面,首先进行切面扫查的相关条件的书面描述,然后由老师审核并通过每个学生的扫查相关条件。扫查相关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探头的选择、探头放置的位置、切面要求显示的内容、超声仪器深度增益补偿的调节(DGC调节)。

第三步:在每组学生的切面扫查相关条件书面描述中挑选两份比较准确的答案,以之对上述备选扫查对象进行实验性切面扫查。

第四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切面扫查,并正确冻结所扫查的切面。

第五步:根据每组学生冻结的画面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扫查切面,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说明改正方法。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总结,再由老师进行系统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操作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提高。

(三)测评显示:

参加评价学生110人,平均分数78分。其中90分以上8人,占7%,80—90分之间有31人,占28%,70—80分之间有71人,占65%。患者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正确率达100%,正确选择探头的学生占95%,探头位置放置正确的学生占86%,切面要求显示的内容描述完整的学生占79%,超声仪器深度增益补偿的调节正确的学生占90%。存在不足:某些切面显示内容不能完全记忆,漏查的占11%,部分学生操控探头不够熟练,方位出现误差的有12%,少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冻结画面。结果分析在110名参与学生中,100%的学生表现出对实践技能教学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要求。数据表明,通过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将改变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

实践技能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全部学生对实践技能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自主性显著增强。通过实践技能教学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并且在学习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知识延伸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7(9):24-25.

第7篇

诊断学课程内容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既概括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又融入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问世,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保证诊断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诊断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状态。这些新颖教学内容能高效吸引学员眼球,长效引导学员思维,有效内化学员能力,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使诊断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首个兴奋点。

2创建模块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技能

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是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配合“广义诊断学”教学模式实施,我们构建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急救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旨在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强基础;通过“临床急救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培养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在仿真人体上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十三项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方法。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员要对各项操作设置临床场景,重视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急救技能”模块。通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虽然学生已具备急救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培训就直接床旁操作,是医疗安全和医学伦理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采用医学模拟手段进行“临床急救技能”模块教学。本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主要是临床急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最新救援医学训练进展等。通过该部分学习奠定技能学习基础,掌握院内急救的国际诊疗指南标准。第二部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模拟训练课程。学员通过该部分的技能模拟动手实践,掌握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步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为高级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包括建立多种高级气道的技能,以及临床和创伤常见急诊病例的规范诊疗技能。授课方式是高级模拟人情景模拟技能练习及讨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初步了解急救相关的诊疗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技能”模块。近年随着医疗纠纷增加和医患矛盾加剧,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构建“医患沟通技能”模块非常必要。本模块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医患交流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种疾病病人与医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视频记录,使学生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沟通技能训练情况,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训,使学员明确自己与患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练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仅是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解决医疗危机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能力体现。

3改革诊断学考试方法,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

如何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近年我们对诊断学技能操作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盖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及其评价指标12项,包括从医态度,职业素质,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我们以“360度”考核评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其内容条理清晰、标准统一,既有各种正确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三是进行“教师实践技能考核资格培训”,以避免不同教员、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况下存在的评估误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建立且完善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作者等还进行了诊断学题库建设,并以此题库为基础开发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软件资源,其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课程,考试范围已扩大到各级医生培训考试、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每项考试都有“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在线考试。

4总结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第9篇

【关键词】技士资格考试影像技术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95-02

技士资格考试是检验一个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否进入医疗机构从事影像技术操作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其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几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临床思维及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对促进考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均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影像技术学教学经验,从我市执业技士资格考试现状、考题分析、对策等方面就如何提高考试合格率谈点体会。

1 技士资格考试我市现状

我市影像技士考试合格率2007年约为64%,2008年约为60%,2009年约为65%,接近全国水平。通过对近三年考试结果统计及对学生调研发现,上述四部分内容中基础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考试科目较多,涉及知识面广,考试题目灵活,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较少,加之从学完基础学科到参加考试时间过长,易造成遗忘。另外,考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密切,而大多数报考影像技士的考生是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工作经历短暂,临床经验欠缺,进入临床首先应对的是尽快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而忽视了巩固在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 考题分析

影像技士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试题均为选择题,出题范围广,涉及医学基础、影像学基础及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题型分布为知识记忆约占50%,知识的理解应用约占50%。从不同版本的考题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均围绕影像技术学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考核,要求考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影像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理论、临床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题目难度较大,是一些新的观点或在教科书上无明确答案或根本没有提到或容易混淆的题目。目的是了解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钻研情况。在考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相关专业知识,影像技术学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学好影像技术学是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对策

3.1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

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医学知识,且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专业性强、内容多,因此对医学基础知识接受难度大。可想而知,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并不能将之前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专业学科中。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1 强化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教学中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向学生介绍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现状,介绍我校学生近年来通过率,让学生认清形势,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另外,在影像技术学摄影部分的教学中,加大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复习力度,重点复习解剖结构及各部位体表定位标记,将解剖标本搬入X线机房。并且在进行摄影技能考核时,要求学生描述被照部位的结构及体表定位点,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医学基础知识,更好的将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3.1.2加强学科合作,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医学基础学科与影像技术学很多知识都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因此,不仅在学科内,而在学科间都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影像教研室不仅在教研室内部开展集体备课,每学期还坚持与基础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旨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取,使担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把握影像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重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使影像专业课教师更全面、深入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效果后才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3.2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合格率

教学内容上对原教学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围绕实用性、技术性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开展了“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 “床边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技能操作。将岗位能力及影像技士资格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国家影像技士资格考核试题模式进行考核。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重点是各种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课本和考试之中,而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其次,应加大实践课和见习课的比重,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备所见相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再次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要使学生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技巧。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

3.3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从医学教育的早期即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临床机会,使其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医学基础和影像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整合,并将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是国内外中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临床实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具体的综合的认知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了解剖学知识在影像技术操作中的功用,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构成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弥补。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知的灵活性,模糊基础与临床的阶段界限,从而巩固加深对基础医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完美的实现。。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在第一学年暑期利用两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医院影像科,边看边学,使学习与生产零接触。且让学生提前进入自己的新角色通过早期接触病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由于专业倾向造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导致专业课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给学生顺利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造成了极大障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搜寻提高技士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且可以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