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9 16:0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

第1篇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

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

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

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

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

“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

(1)“互联网+期刊平台” 的形式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

(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

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

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

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化出版;学术期刊;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027-02

学术期刊历来都我国学术体系之中的重地,大量的学术成果都在学术期刊中进行发表,这也是广大群众所能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但在当前社会逐渐发展冲击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传媒的数字化,学术期刊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下文主要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升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数字出版:时代的必需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将数字化作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浮现出现。我国的出版业也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探索、尝试,数字化出版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发展来看,其发展的趋势是极为迅猛、惊人的,这也恰恰揭示了21世纪出版行业发展方向。

以往传统的出版形式和现代化的数字化形式相比较而言,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首先,现代化的数字学术期刊形式自身所和网络信息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具备了及时、开放、多媒体等特性,这方面的特性存在促使其出版周期大幅度缩短,同时在价位上也更加适宜,无论是在查阅方面还是在检索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便捷性;其次,数字学术期刊的成本投入更低,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出版的步骤,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投入,促使出版产业本身能够更加的环保、绿色;最后,数字化的学术期刊扩大形式更加有效、便捷,能够有更多的读者进行学术期刊阅读。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

学术期刊之中所刊载的作品、内容都是具有着创新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内容和传统的科普性期刊、文化性期刊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术期刊的深度要远远超越其他类型的期刊内容。显而易见的是,学术期刊本身属于较为小众类型的刊物,但即便如此,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领域之中,占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发表、传播平台,同样是也是对于学术进行传递、传承的重要工具,此外,学术期刊还兼具对于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在学术期刊内容之中,其刊物本身的办刊方针、栏目组件等方面,都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办刊人员对于当前学术研究问题所呈现出的反思以及敏感性,以及对于基本学养所呈现出的鉴别能力。

3 转型升级形式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于传统产业所带来的革命影响,并且针对出版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数字化建设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学术期刊业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技术革命以及技术创新变化,学术期刊由于自身所处的领域特殊,并且影响较大,其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域之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正在逐渐经历着多个不同的阶段,从以往产同的电子版以及纸质期刊网上数据库逐渐发展到了网站创办以及网页阶段。

就目前来说,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数字出版工作,首先是对通过系统的性质开发网站,开发出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版权的主页面,或者说建立起独立性较强的网站,这类型的数字化方式所涉及到的方面过多,只有少数单位能够做到;其次,加入某个大型的期刊网站,这是绝大部分数字化期刊所才拿去的方式。当前,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网站,这些网站的出现促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规划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数字化传播体系已经对于学术期刊所勘查的内容了扩展,对于数字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延伸。对于传统的传播空间也进行了适度的改变,最大限度的丰富了传统的传播空间,并且促使以往学术期刊生产形式、消费理念得到了转变。

此外,还应当要加以重视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网络化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所在:1)期刊创办者本身对于当前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认识程度不够深入,这直接对于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创新再来了影响;2)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制、规范管理体系,数字化学术期刊本身属于一种信息产品,它的产生可以来自于某些机构也可以是某些期刊社,但是始终和传统体系有所差别,并且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存在;3)编辑部门本身没有对于学术期刊自利,绝大多数期刊都是直接采取加入大型刊物的形式,直接将自身的期刊经营权转让给大型网站,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大得限制了数字期刊体系本身的发展。

能够明显看到的是,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体系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必须要针对我国的数字学术期刊建设有针对性的特色战略,全方位的扩展数字出版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数字学术期刊的作用,满足群众所呈现出的需求。并且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切实有效的实现更加个性化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等多种形式的出版形式,并且这已经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详细。此外,我国的学术期刊还应当紧随世界发展的脚步,把学术期刊的发展完全围绕着数字期刊的发展努力,针对各个方面的已有资源进行重组、优化,构建出更加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特色学术期刊模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的生存根本就是要不断的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针对学术期刊所特有的生产模式、传播形式、读者接受内容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同时学术期刊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促使期刊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术期刊务必要对于以往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最大限度的改变学术期刊产业结构、运作模式等,以此来推动学术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这是我国学术期刊所必经的出版改革,也同样是数字出版向传统出版形式所提出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对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考虑,为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美艳.数字出版―高效期刊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

第3篇

虽然每个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前转型道路各不相同,企业还是能借鉴已经部署的技术以及现有的成果,并从中获得经验。

一、数字化转型成熟的4个阶段

阶段1:企业内部透明度

转型始于交流,企业内部的交流尤其关键。转型的第一步是要协调企业内部的体系与流程,以消除部门与运转的冗余。许多企业管理层可能会觉得内部评估无济于事,但事实证明企业评估将大大减少企业所面临的内部挑战。

阶段2:网络化供应链

在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并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企业背后的不同供应链。在当今社会,成功的秘诀在于延伸价值链内的和谐合作。从前,许多企业依赖电子数据交换(EDI)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数据来获取商业合作伙伴的信息,或增加整体运输系统的透明度。但是,EDI无法代表大局,而企业的物流合作伙伴有时并无法提供深入覆盖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为了真正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并促进沟通,所有的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必须通过同一个网络联系起来,并共享信息。

阶段3:顾客需求

透明的端对端供应链能创造新的合作机会、改善/简化流程、并将洞察力转换为行动。处于该成熟度阶段的企业更加了解顾客需要的产品,以及顾客需求产生的时间。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察觉并应对需求模式的能力。在阶段3,通过体系自动化程度的加深、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体系的有效扩张,分析以及智能化水平突出的企业能有效将其愿景转化成现实。

阶段4:预见性

数字成熟前3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冗余,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建立连接的、集成的、以及能够快速反应的节点。只有实现这两点,企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而在第4个阶段,企业已经与其供应商建立了高度的连接,能充分利用高级分析法以及机器学习来定位并回应消费者需求,并能使用自动化与先进制造技术来定位顾客群体、确定生产时间、并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网络变得具有预见性。

二、数字化转型影响的5个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不绝于耳,这证明了企业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决心。例如,阿迪达斯在启动转型前,表现并不及竞争对手;而现在,它已经成功赶超,成为运动产业的领军品牌。创新不是一夜造就的神话,是企业在获得惨痛的教训后,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意义深远,而且道阻且长。以下是数字化转型影响的5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对AI的影响

随着处理速度的增加和收集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创建的算法将产生越来越丰富的预测。因此,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收集更多数据时,会加速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市场营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当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推荐产品的时候。

另外,AI在医学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未来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一个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如今消费者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竞争趋势也已经改变了。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组织对其周围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包括有些公司必须做出的内部变革。

对于已建立的组织来说,这些变化有时候意味着必须解散部门,并且改变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进行信息共享。目标是与客户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使组织上下能够一致发声。我们看到了行业和公司不同程度上的数字化转型。

在一些行业,如零售业,外部环境迫使他们做出巨大的改变。一些零售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零售商反应迟钝,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就是一个大零售商倒闭的例子。

数字化转型对IT基础设施的影响

根据数据存储位置,需要不同的技术人才。如果在企业内部构建这些资源数据,那就需要基础架构人员来构建,管理维护它。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使用云计算产品,企业内部都缺少真正的数据管理维护人员。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让企业显得不知所措。为了与内部和外部客户更紧密地配合,IT部门必须比以往更灵活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管理人员的影响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培训,员工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部门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部门是有风险的,真正的风险其实是相对性。如果企业向外部购买各种解决方案,那么IT部门有何看法?那就是IT部门到底有没有给企业提供需要的东西。如果不够灵活,或者没有让IT部门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可能无法获得IT部门想要的。这样IT部门就会被边缘化,逐渐走向死亡。

当企业购买和使用他们自己的工具和系统时,数据集成和安全性等问题仍然是IT企业的面临严峻问题。购买SaaS工具的IT部门很可能不具备将企业数据成功集成到平台中的技能或权限。因此,数据集成无疑是IT企业需要保留的关键角色之一。

IT面临着压力,因为它必须同时创新,保持卓越的运营,并且尽可能节约资金,这也正是他们被告知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三个目标是互相冲突的,而且几乎是相互排斥的,但现代的CIO任务涉及到所有这些目标。

有时公司会雇佣首席数字官来承担责任。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变化,企业可能会在既定的业务流程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期望的新商业模式之间达到一个冲突点。致力于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可能在短期内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在将来会很可观。许多公司发现,即使这些投资是必要的,但这种形式的创新也是很难做到的。

第4篇

[关键词]银行;数字化转型;国际经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81

1数字化重构金融机构竞争优势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我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规模呈稳定增长,根据BCG的数据,201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为113万亿人民币,2015―2020年,该类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年均增速约为15%。

然而财富快速膨胀,但竞争日益加剧,且管理成本不断高企。从成本和效率角度来看,由于在吸引、保留和服务高价值客户方面富有经验的客户经理资源十分匮乏,进而导致薪酬开支一路上扬,新客户获取成本不断升高,自2010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期间,客户经理薪酬在收入中占比15%~16%,财富管理机构成本的整体增幅为15%,而其收入增幅仅为19%,整体而言,财富管理机构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转型数字化,可提升盈利能力。凯捷咨询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化商务中心历时两年,对400 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开展了一项数字化成熟度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成熟度较高的“数字化精英”就其现有资产创造的收益较转型前平均提升9%,盈利能力较业内同行高出26%,市值更是遥遥领先(超出12%)。研究还指出,银行业在全球所有产业中数字化成熟度相对高(高科技产业占38%、银行业占35%)。数字化沟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使财富管理机构为其客户提品、服务以及建议的方式焕然一新。数字技术也会对财富机构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点,与中国工商银行的估算不谋而合,该行认为交易费用在不同渠道差异较大,其中网上的交易费用仅是网点柜台的1/7,转型数字化将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服务能力。

2数字化的国际经验:三分天下 初显层次

在发展数字化方面,银行可以说是“领军者”。几乎银行的所有主要业务均可以借由大数据来对客户进行细分,为他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基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研究,可以将海外银行在大数据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起点阶段:大约1/3的银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对大数据的思考、理解乃至制定大数据战略及实施路径。

尝试阶段:还有1/3的银行已经进入尝试阶段,即根据前期制定的路径和方案,通过试点项目进行测验,筛选出许多有价值的机会,并且不停地进行试错和调整。

成熟阶段:最后的1/3的银行则已经进入收获阶段。经过多年的试错,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它们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转变,正在成熟运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并且不断获得新的商业洞察。

例如,美国通过分析客户在各个社交平台留下的数据,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信贷风险控制领域;通过对客户银行卡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客户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为客户制定差异化产品和营销方案;通过社交平台上直接抓取数据来分析客户的业余爱好,并进行细分,深入挖掘客户潜在价值。

目前,在全球范围,澳洲联邦银行、康百士银行(BBVA Compass)、北欧联合银行(Nordea)等机构纷纷利用大数据,细分客户群和新市场,并优化商业模式。澳洲联邦银行在澳大利亚首开先河,推出手机应用支付解决方案,不仅率先实现通过手机完成交易,并且其客户能够通过该应用直接与顾问对话,还推出了移动销售点应用,直接向零售商和商家提供支付解决方案;康百士银行(BBVA Compass)已成为美国首批能够实时记录内部交易的银行,藉此降低了业务处理成本,从而有效压缩了成本收入比和技术总体拥有成本(TCO);荷兰国际集团(ING)旗下全能服务型银行开发一种交互式的零售银行服务,并配备专业人士,可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北欧联合银行(Nordea)则将数据分析、精减化的销售主导型分行结构,以及移动自助服务渠道结合在一起,改造了自身的销售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服务成本,同时还增加了总体销售额。

3我国银行业数字化的需求矛盾

中国富裕人士对数字化服务需求较为旺盛,因缺乏数字化服务而离开的可能性也较高。全球有2/3的富裕人士表示,如果财富管理公司不提供数字化交易,他们会考虑离开。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81%(在亚洲排名第三)。从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下超过80%的人士因缺乏整合的数字化渠道会离开原财富管理公司,在财富阶层上,100万~2000万客户中因同样原因而离开的超过80%。从年龄段和财富阶层两个维度综合而言,因缺乏有效数字化整合平台而产生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与旺盛的需求形成截然反差的是,我国数字化建设落后,银行业IT支出远低于其他地区,客户流失风险大。中国四大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与领先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虽然已开始不同程度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渠道与产品创新,开始尝试各种手机移动银行与直接银行的服务。但据麦肯锡对13个国家85家银行开展的亚太地区银行业年度IT对标调查显示,很多银行的IT投入不足,还有一些银行的IT投入效率欠佳,未能有效推动业务增长和效率提升。在我国,新兴的消费阶层整体年龄比其他地^更小,更易于接受移动互联网技术,他们对传统银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正在逐年下降。如果我国的银行业不能以数字化持续创新和提升业务价值,其份额很可能流失到非传统的市场竞争者。与全球领先银行相比,中国各家银行同数字化领军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其中一项关键指标,便是每日网站流量排名。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本土银行,但其网站排名却仅居于第85位(访问最频繁的前三大网站分别是百度、QQ和淘宝),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全球排名则分别为第143、193、208、228名。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在银行各职能领域中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客户数字化的需求比例以及银行所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比例,在下图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清楚地看到,在所有4个环节中,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存在结构化问题,其中不同颜色的箭头反映了客户需求与银行提供服务之间的差距。

环节图

第一,当前各家财富机构所推出的数字化平台基本上满足了客户对“了解财务状况”和“交易执行”两个环节的需求,尤其在“交易执行”环节,无论是通过电脑或是移动工具,都可以较为轻松完成所需交易。

第二,相较而言,在“获取最优解决方案”(研究及市场数据、定制化投资建议、投资者组合分析与模拟、监控投资偏好)和“通过网络及社区验证投资方案”(通过视频聊天与客户经理直接联系、通过社交媒体与同类客户进行互动、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两个环节方面,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基本无法通过现有数字化平台来满足,无论是通过电脑或是移动媒体,现有数字化平台与客户需求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成为了下一步财富管理机构提升竞争优势的空间所在。

第三,从平台来看,电脑终端所提供的服务基本满足了大部分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而移动终端所能满足的客户需求比例较低。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来看,《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656亿,网上支付、互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为93%和12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网民中超过60%以上的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利用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端应用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将是银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4中国银行业利用数字化提升竞争优势的契机

中国无论是企业或是银行其数字化程度在全球排名均靠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毫无希望,因为中国有着“肥沃”的土壤――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将成为数字化巨人。富裕人士在数量、财富总量上快速增长,尤其是他们对数字化的需求、接受度和对财富管理机构的认可度在全球范围堪称首位,他们更关心财富增值、国际投资,更愿意付费服务。中国的银行业在如此“肥沃”的土壤之上,若能抓住机遇,转型数字化,必能提升竞争优势。

中国私人财富增长飞速,将是未来的数字化巨人。根据BCG的研究数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总量增长高达492%,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增速最快的国家。《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925%,其中245%的网民仅通过手机上网,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理财产品的日益增多、产品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带动大众线上理财的习惯逐步养成。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成为互联网理财发展新方向。

富裕人士对数字化需求旺盛,对财富管理机构信任度和评分全球最高。根据凯捷顾问与加拿大皇家银行的联合研究结果,中国富裕人士对数字化通信的期望很高,他们要求公司能支持各类渠道的整合,包括直接渠道(面对面、电话)、传统的数字化渠道(网站、电子邮件)和新兴的数字化渠道(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和视频)。有2/3的中国富裕人士认为所有渠道都很重要,尤其在新兴渠道需求方面,40岁以下人群比40岁以上人群的需求更加急迫,如果无法提供整合式渠道体验,则财富在100万~500万美元间的富裕人士中929%的人会选择离开原来的财富管理公司;同时,随着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数字化条件将会大大改善,这也为未来银行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和发展空间,且中国富裕人士对财富管理师和财富管理公司信任度在全球均最高,这与国内持续致力和专注于改善监管环境有关。分年龄段来看,几乎全年龄段对财富管理公司的信任度超过85%,尤其是60岁以上富裕人士为957%,60岁以下富裕人士对财富管理师信任度几乎均超过85%,与中国富裕人士对财富管理师和财富管理公司的信任度最高一致的是,他们给出的表现评分也是亚太区最高的(73%),居全球第三。

富裕人士更关心财富增值、国际投资,更愿意付费服务。从数量上看,2014年中国有484%的富裕人士更看重财富增值,居全球首位,其海外投资配置也超过40%,这一数据在世界其他国家仅为362%。凯捷研究同时表明,中国富裕人士的行为和偏好迥异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富裕人士,他们对寻求专业理财建议有更强烈的倾向,更愿意多付费获取定制化服务,更喜欢与多名专家互动。在寻求理财建议的富裕人士中,688%的中国富裕人士以财富增值为重点,且396%的中国富裕人士表示愿意多付费获取量身定制的服务,而这个数据在世界其他地方仅为305%。金融机构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高盈利。

参考文献:

[1]Brent Beardsley,David Bronstein,Neil Pardasani,et alOptimizing Operating Models in Wealth Management[R].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14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R].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移动媒体;媒体竞合;传播形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17-02

一、引 言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加州诞生,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不可逆转的到来,并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信息传播方式。1997年,随着四大骨干网相继建成,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如今,中国的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占绝对主流的形态演变成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共生并存的形态。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

当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汹涌之势发展壮大,攻城掠地之时,做为曾经占据传媒主宰地位,并仍占据巨大优势地位,累积了丰厚行业资源的报业来说,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

无论何种媒体形态,信息采集都是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信息采集的方式、速度、深度、厚度直接决定了该媒体的传播形态及前程未来。在目前多种媒体形态并存期,报业只有数字化转型才能进入新媒体传播,而新媒体也只有更多的依恃报业的源头优势,也才能使自身更加强大。如何从观念和技术手段上对信息采集环节加以解决优化,不但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网媒、移动媒体及其它新型媒体的经营、发展和开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社会定位以及其传播介质的单一性、固定性以及传播手段的单向性决定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威可靠。相对固定的记者,稳定的采访渠道,严格的审核审批制度保证了传统媒体信息源头的纯净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的高品质;

2.目的明确。传统媒体以其长久的历史,稳定明确的受众群以及固定的版面、栏目,使信息采集在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记者采访时会根据报纸的版面栏目获取信息,制作稿件。

3.介质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介质各有不同,报纸的文字图片,广播的音频,电视的视频各有千秋,但也互不兼容。因此,记者所采集的信息种类也是单一的。

三、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信息需求

首先,本文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新媒体。“新媒体从狭义上定义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机航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从广义层面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的big five,电视、杂志、报纸、广播、户外之外的所有媒体形式(媒介即信息,只要能传达信息的即为媒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2]”

本文将以网络媒体(互联网媒体)及移动媒体为例,说明新媒体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一些特点。

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其传播方式、传播介质、传播受众的特征就决定了其信息海量、自由互动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信息采集方面的独特需求:信息海量化。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载体的时间(广播电视)空间(报纸)局限,可无限量信息,实现了信息的海量;信息即时性。新技术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的信息加工更加便捷,信息更加快捷,实现了信息的全天候、无间隙即时;信息互动性。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的信息具有互动性,实现了网站——网民——网站无限重复的交叉传播模式。但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上又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首先,除了部分网络媒体外,绝大部分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其所内容主要是转载稿件;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获取信息方面对传统媒体有着很强的依赖。其次,网络媒体缺乏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人才优势。网络媒体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的先天不足也直接导致了网络媒体的严重同质化,千网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西安新闻网为例。目前西安新闻网共有6个新媒体平台:其中包括,两个网站:西安新闻网和西安文明网。一个数字报平台,三个移动平台:西安手机报、西安新闻网微博客、西安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与传统媒体不同,这些传播平台各自的功能、传播手段、传播对象不同,对信息的获取除了共同的海量需求外还有多样化的需求。

首先,从信息数量上看,目前网站的特色稿件、原创稿件主要来源于《西安日报》及《西安晚报》已见报的稿件,囿于人员等主客观因素,网站自己采写的稿件数量非常小。尽管“两报”每天有大量原创稿件向网站提供,但这些稿件对于可海量信息的网站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转载稿件也无奈地成为网站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其次,从信息类型上看,目前来自于传统媒体——《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稿件类型只有静态的文本稿件和图片,没有音视频信息,不能满足网络媒体“动感十足”的全媒体要求。

第三,从信息时段上看,信息时效差。目前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方式虽然满足了报纸这个静态完成时载体的需求,却远不能满足网络这个动态进行时载体的需求。因此,做为网络媒体目前从传统媒体获取的信息均是滞后的、片断的、不连贯的信息,而这些都并不符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合从信息采集开始

自网络媒体诞生之日起,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最初的报网互动到后来的报网融合,再到如今的报网竞合,这一发展趋势现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即传统媒体(报业)与网络媒体各有所长,无法取代,双方应在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同时又形成合力,共铸辉煌。

要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合,信息采集做为媒体生产的第一环节应首先必须予以转型,传统媒体应对现有信息采集方式予以更新升级,让稿件从采集源头“动”起来,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这种转型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其一,传统媒体的内部稿件平台应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由封闭转向开放,使集团所属不同媒体可各取所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必须改变只为一家媒体供稿的固有思维模式,而是要形成为多家不同媒体供稿的思维模式;其次,传统媒体的记者必须改变一次采访,一次成稿的采访及写作模式,而是要养成一次(或多次)采访,多次写稿、发稿的习惯。这注定是一次艰难的创新,但媒体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态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已使这一构想成为了现实。据了解,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媒体进行了先行尝试。比如说设立全媒体记者。所谓全媒体记者简言之是指一个记者身兼数职,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但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却不仅仅是多种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思维方式全面更新前提下的技术升华。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多家报业集团采用了这一方式。即记者不仅只用手中的笔,而是实现了新闻的“1+1+1”,即笔+相机+摄录机;记者也不再局限于只向一家媒体供稿,而是同时向集团所属多个全媒体终端,如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

目前,南方及山东等新媒体发展较快的报业集团已掀起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的热潮,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成为全媒体记者的标配。如扬子晚报、湖北日报、宁波晚报、杭州日报等都组建了全媒体的采访队伍。全媒体记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的固态思维,以多种不同形式,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一次性、多层次、动态化采集,实现了稿件的“一次采集、差异化加工、多终端和全媒体传播”,可同时满足报纸、网络、移动媒体的不同需求。

应该说,全媒体记者只是信息采集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尚需迈过“四道坎” 即技术门坎、转换思维方式的门坎、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坎、体能之坎[3]。

虽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注定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全媒体记者也只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一个起点,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措施以实现转型。但是,这种转型和竞合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报纸和网站的粘度将大大增强。[3]”

当报纸的文字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的使用的频率更高,报纸将得到更多网友的欣赏热捧;而当网络上有了更多报纸所无法传递的图像、声音等内容时,网络将更加丰富多采。无论未来的技术发展会提供怎样的传播可能,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依恃,相互取长补短都将使其自身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1-16

第6篇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8〕8号),按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冀工信两化函〔2021〕60号)安排,我厅决定遴选一批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并进行推广应用,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提供支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

以解决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关注提升短期和长效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供应能力,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有借鉴推广意义的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一)工业互联网类。企业内部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连接多个厂区或企业间网络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向企业或产品的标识解析应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等解决方案。

(二)“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类。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类。面向企业服务的疫情监测分析、员工流动管理、防疫措施管控等解决方案,强化工业企业科学精准防控能力。推动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实现疫情管控条件下持续生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稳产增产。

(四)关键领域应用类。应用于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研发设计、工业电子商务、制造业互联网“双创”、企业上云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协同制造、订单承接、产能共享、柔性转产、供应链金融等解决方案。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主体包括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对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制造企业等。申报主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省外申报单位,需在我省设有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等常驻服务支撑团队。

(二)每个申报主体只能申报1个解决方案,申报主体需按照要求填写好申报书(见附件1),同时至少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应用典型案例(见附件2)。

(三)解决方案必须已经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申报单位拥有解决方案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不得是在本单位实施项目,并有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申报材料要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解决方案申报材料由申报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典型案例材料由实施企业填写并加盖申报单位和实施单位公章。申报企业和实施企业对申报内容真实性负责。

三、有关事项

(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对申报方案进行遴选,并对入选方案进行集中宣传推广,按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开展解决方案对接;从入选解决方案服务商中遴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队伍,面向工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组织我省工业企业开展与典型案例企业的对标活动,通过实地观摩、培训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

(二)省内申报单位由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推荐,省外申报单位由常驻我省服务支撑团队所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推荐,并于3月15日之前将盖章版申报书、典型案例、汇总表(见附件3)电子版(含盖章扫描件和文档格式)报送省厅两化融合处电子邮箱。

联 系 人:陈  伟

联系电话:0311-87908721

电子邮箱:ronghechu@126.com

 

附件:1.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2.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2月4日

附件1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解决方案名称:                                     

 

 

 

单    位:                  (盖章)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                  (盖章)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

2021年2月

填 写 说 明

 

一、填写单位应仔细阅读《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如实、详细地填写每一部分内容。

二、填写单位的解决方案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提供的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签署单位责任声明。

三、填写材料要求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具有较强可读性(可结合图、表等表达方式),既包括实践内容,又涵盖理论剖析,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请填写单位将本材料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文档以及加盖公章后的扫描版本发送至各推荐单位(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由各市工信主管部门汇总梳理后,一并发送至省工信厅。

一、基本信息

(一)申报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成立时间

 

单位性质

国有 民营 三资 其他(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企业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员工人数

 

单位地址

           省            市/区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E-mail

 

申报单位简介

(不超过300字)

主营业务、技术优势等基本情况介绍

(二)解决方案基本信息

解决方案名称

 

申报方向

(限选1个)

工业互联网类

“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类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类

关键领域应用类

方案概述

 

                 

二、解决方案的基本情况(不超过3000字)

(一)背景需求

结合申报方向,阐述解决方案服务对象及适用场景(例如主要服务于哪些行业,适用企业规模、类型,以及适用的主要场景等),能解决什么问题,对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二)建设内容

对解决方案建设的总体目标、关键技术、功能特点、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三)商业模式

介绍服务模式、收费模式等。

三、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不超过3000字)

(一)解决方案落地实施

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描述用户应用解决方案的切入点、部署环节、实施步骤等情况。

(二)解决方案应用成效

目前已实施企业数量,其中河北企业实施数量,解决了哪些痛点问题,获得的可量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解决方案推广计划

结合所选方向,描述解决方案的市场前景、推广模式等。

四、其他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主要专家/技术团队成员履历、资质相关证明材料。省外企业还需提供常驻我省技术支撑团队人员情况。

3.服务客户证明材料(如合同、用户报告或反馈意见等)。

4.与解决方案有关的现场和装备照片、软件或系统界面截图。

5.相关资质证书、专利证书、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所获奖励等。

单位责任声明

 

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提交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现就有关情况声明如下:

1.我单位对提供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保证所涉及的解决方案皆为自主知识产权。

2.我单位所涉及的解决方案内容和程序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3.我单位对所提交的材料负有保密责任,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所提交的内容未涉及国家秘密、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

4.所填写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已经由我单位审核,确认无误。

我单位对违反上述声明导致的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单位盖章)

                      二〇二一年   月   日

附件2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解决方案名称:                                     

 

 

实施企业:                  (盖章)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提供单位:                  (盖章)

推荐单位:                  (盖章)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

2021年2月

填 写 说 明

 

一、本材料填写单位为应用解决方案的实施企业,且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单位不为同一个单位。

二、填写单位应仔细阅读《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如实、详细地填写每一部分内容。

三、填写材料要求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具有较强可读性(可结合图、表等表达方式),既包括实践内容,又涵盖理论剖析,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请填写单位填写完毕后,将本材料可编辑版本和盖章版材料发送至解决方案的提供单位,供提供单位申报河北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所用。

一、基本信息

(一)实施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成立时间

 

单位性质

国有 民营 三资 其他(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企业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员工人数

 

单位地址

           省            市/区              

所属行业

钢铁 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 食品 医药 建材 电子信息 纺织服装 其他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E-mail

 

实施单位简介

(不超过300字)

 

(二)案例基本信息

解决方案名称

 

解决方案提供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投资总额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概述

 

 

 

 

                    二、典型案例的基本情况(不超过3000字)

(一)背景需求

阐述企业发展碰到的困难,和选用该解决方案的原因。

(二)项目内容

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建设方案、运行情况、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三)应用成效

项目实施之后为企业解决了哪些痛点问题,获得了哪些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其他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与提供单位签订的合同、项目使用报告等。

3.与项目有关的现场和装备照片、软件或系统界面截图。

 

单位责任声明

 

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提交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现就有关情况声明如下:

1.我单位对提供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我单位对所提交的材料负有保密责任,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所提交的内容未涉及国家秘密、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

3.所填写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已经由我单位审核,确认无误。

我单位对违反上述声明导致的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单位盖章)

第7篇

关键词:新形态;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26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纸质材料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强烈冲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探究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已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形式所趋。

1 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国外数字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数字一体化教材发展和应用的起步和速度都比国内快很多。首先,国外就读于各类学校的年轻新生代对互联网非常熟悉。其次,国外民众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较强,其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情况较好。

步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出版商都开始进入数字一体化教材的领域。当前数字一体化教材有以下主要形式:(1)出版商与阅读器公司合作。例如,Addison Wesley公司已经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种共13500本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科的大学教材。(2)在线出版的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与Wize Up合作发行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学习者在登录相关Web网站后,可以阅读或下载感兴趣的图书。(3)提供数字一体化化教材,同时配套相关的延伸服务。例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不仅提供在线自学评估课程,还提供了相关课件。

1.2 国内数字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出版的教材大部分都配套数字教材和教辅,但是多以光盘形式出现。国内也出现过指定文件类型的数字教材和阅读器集成的图书,这种形式的教材由于版权保护环节薄弱,很难使其商业化。国内近几年也在发展在线学习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百家教材出版商建立合作,在“100e网络英语学习平台”放置英语教材,配套语音课本,学习者可以进行付费的在线学习。还有的以在线学习为基础,配套在线教学辅助和多媒体教材。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从2006年起,开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作者客户互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营销平台。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包括以下环节:

2.1 教材内容与资源的一体化设计

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应包含传统教材的功能与特点,但数字一体化教材还要提供数字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库、视频操作、动画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导航。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在传统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需满足高职教育“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表现形式应新颖、活泼、生动。再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教材边白设计,进行资源的标注,运用关联技术和手段,帮助学习者将纸质教材的内容与对应的数字资源联系起来。

2.2 相关资源同步建设

音频、视频、文本、动画、图片等相关资源的建设和更新是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必不可少的部分,还要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处理加工相关资源。

2.3 科学的资源标注

教材应满足教学的需求,符合教学的规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支撑,所以,数字一体化教材需要科学标注相关数字资源的名称、类型等,便于归类和检索,同时要进行有效关联。

2.4 关联路径需通畅

建立畅通的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联路径,者将直接影响到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当下主要关注与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及二维码资源的关联。

3 纸质教材与数字一体化教材的效果

当前,纸质教材与数字一体化教材,特别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教材,已被众多职业院校选用并广受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能达到以下效果:

3.1 资源利用效率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使用此类教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非常方便地调用相关教学资源,为查找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便利,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也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3.2 克服传统教材不足,增强教学时效性

纸质教材的内容比较固化,更新周期要3-5年,若相关制度、准则、技术等出现变化时,纸质教材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和更新,将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严重时还将出现误导。而数字资源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并更新。

3.3 没有厚重的教材纸张,降低印制成本

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方法将教材部分内容上传至在线资源,减少纸质的印张数,从而降低印制成本,确保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丰富学习的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能通过自测、答疑等方式实现互动学习。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经是形式所趋,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出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武君红.高职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研发初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0).

第8篇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技术;应用

引言

要想更加高效稳定的供应电力,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自动化控制电力输配,对于电力部门变电工作来讲,也需要对输配电的自动化管理进行强化,以便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分析现状专业标准化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发展状况

1.1专业标准化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在标准化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中,逐渐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天壤之别,因此要想实现全面的标准化建设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所说的标准化发展,也是在这样的国情下,在某一特定的地区,为输配电和用电工程的发展制定目标,促使本地区的电力企业不断地在发展中寻找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差异,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而标准就是人们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为了确保标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实施程序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2我国各地区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发展情况分析

在持久的努力下,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电力以及水等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且存在资源浪费和过渡开发的弊端,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中要特别关注的地方;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国电力需求分布过于不平衡,导致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供应不足,然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再加上用电分布不集中,导致很多地区的资源浪费。因此我国的能源分布和电力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这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统筹兼顾,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二、阐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技术进行专业标准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2.1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生产可以促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2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

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实行标准化发展,有利于降低输配电运行中不必要的电能损耗,保证输配电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供电的质量和输配电工作的效率,促进供电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3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4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供电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供电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其他行业稳定正常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

三、阐述电力自动化输配技术的优势

一是可以实时全称检测进行远程控制:在电力输配过程中运用自动化技术,用户可以实时监控电力传输过程中,用户可以对电力输配过程中各个电力参数数值进行直观的检测,电力企业可以远程控制电力输配元件,这样就可以对电力传输进行更好的调配,提高电力传输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可以及时消除故障,促使输配效能得到提高:电力输配自动化的实现,如果有故障出现于电力传输过程中,系统可以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并且促使维修人员能够及时到达故障区域,将历史数据库给运用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全面细致的分析系统故障,将故障及时快速的排除掉,促使电力输配效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对输配环节进行优化,促使电能损耗得到降低:在电力输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电力传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减少,通过电能损耗的降低,可以促使电力输配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在如今情况下,将自动化电力输配技术运用过来,可以智能控制电力传输过程,对电力传输进行优化,科学调控电网线路和设备技术,这样电力输配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和降低,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

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1引进自动化相关的专业技术

我国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举步维艰,得不到技术层面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力引进先进自动化的相关技术,加大对该技术的研发,争取在引进的基础上研究出自己的自动化技术,现实输配电网及相关设备的跨越性发展,促进我国输配电的自动化发展。

4.2要注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上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的空白,一方面由于我国此项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对于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也不够。实现自动化跨越式的发展,专靠引进是不成气候的,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电力企业在选聘用工人员的时候,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电力输配技术操纵的专业型人才,这有利于对以前用工方式的改革,改变企业用工现状。另外能够保证创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电力输配工程自动化的进程。

4.3积极应对高温,确保电力稳定

夏季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使不少用户都加大了用电需求,对输配电自动化运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应作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电力的稳定。针对电力不稳定的现象,电力公司应建立战略部署眼光,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消纳水电资源,减少弃水,积极组织相关的应急演练;加强对输电线路及相关基础型设备的维护,提高电煤库存;根据需求进行侧重管理,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努力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总而言之,就是要尽量减少电力的不稳定性因素,保护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4.4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专业标准化

发展管理规范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规范和供电行业的规范管理,因此要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国家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关于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范,供电企业要严格的落实各个项目的标准化生产规范,从而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

五、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电力工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史佩璐.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分析[J].电子世界,2014,12:55.

第9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等问题日益突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落实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上层建筑,是人才培养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体手段,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怎样依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规范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是打造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一)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推进的要求。加强授知前提下,增强学生获知、提问、析问、答问水平的培育。着重开拓基础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内涵太窄、太专特质,增强含自然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的与学制的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整合基础和专业、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主科和支科、教和学等诸关系,清晰各自目的与功能,把握它们间的主次与联系,确立科学的时间权重。重视学科融合,适当调配,整合课程,精求综合。推陈出新,重视优合。

(三)秉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联系的要求。教学计划须把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联系起来,反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学生差异引发对教学要求的差别,编排模块化的知识构架与弹性的课程安排,对相关课程推行层级教学。适当减必修课、增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完善。

二、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途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要求是确定培育计划的开始站。应用水平的培育是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确定培育计划的主轴,依该主轴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教学计划,是确定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圆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以下5 个科学途径:

(一)依照一级该学科专业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来对用人单位的务实查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展广泛思辨,即开展学科知识要求思辨、专业技能要求思辨、综合素质要求思辨。

(二)依照对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思辨,根据“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于一体”的主轴,推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该设置啥课程,该含啥教学内容,该安排啥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基本构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性教学内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依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打造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开拓巩固,所以须依课程内容系统整合目的,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内容,并整合学科基础课,建设整合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打造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依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进行的要求,横向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纵向促成三个密切联系、一起并行的教学内容系统,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内容系统。

(五)根据课程的纵向构架编排教学进程表,且配置学时和学分,最终成就教学计划。

三、以技术技能水平培育为主轴打造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育内容系统常依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厚实的学科理论根基、宽厚的专业口径,一般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深奥理论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育,对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就缺少深层的考虑与体系的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轴,打造既独立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组成上必须要有宽厚知识、扎实基础、强实践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论课程,突显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打造目的清晰、逻辑严密的平台和联系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在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的过程里,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进行改革,重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在课程架构上慢慢促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结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育系统,推进人才的基本规格与多样化、个性化前进,让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的适应。

依人才培养目的与样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按学科范畴安排课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课程与学生全局知识架构的计划。在全局计划出学生要把握的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需要后,从实际出发,就各课程开展主动剪裁、整合与内容的翻新,计划、组织且建设崭新的课程,打造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相应给实践教学预留足够的学分学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中心,把课程分成几个课程组,清楚课程组在人才培养计划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课程组的关系。经对组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与丰富,使所有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全部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专业特色。根据类设计学科基础模块,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础平台与技术基础平台。要完备思考社会对人才的各项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设置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系统课程,许可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成为公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时空更大,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应的考虑该专业特征,推行分层与分类教学。

除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程外,须加一些有行业应用技术内容,同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将行业要求作主轴,把所学的知识相串联,为综合技能的建设供给较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

(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层教学、分类计划、分步落实、独立设计选修和必修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课堂内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至课堂外自选的开放实验、打通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与校外实习相联系的培育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需要,和谐实验内容,敲定对应的基础实践技术系统、专业实践技术系统与模块实践技术系统等内容,裁减证实性实验权重,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成分。证实性实验同相关理论课保持紧密关系;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须表现技能的综合训练需要,表现实验课的阶段需要。需突显各阶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证实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培育个性化,在确定实验课程性质时,可将本专业需把握的知识点确定为必修实践;技能拓展性实践或次技能点实践,设为选做实践,给学生自选,供学生个性化前进时空。用基础性和先进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统一的原则,淘汰一些老课程内容系统内的证实性经典实验,改善、整合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实验原理、方法,解决、处置实验中可能曝露的问题,提升分析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拓新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的培育。

就实验教学的方法,须重视因果式指引与成果型培训,激励学生的成功感,激励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钻研的上进心。这是主动学习性格和研究气氛养成的正能量。

(三)建设素质拓展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非“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却需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所以除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外,还需打造素质拓展系统。要拓展的素质,含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和适合社会前进的综合水平、精神面貌与身心情操。须把规范化的素养拓展追求当作学生全面前进的工具,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功效,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迪对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养拓展置入人才培养计划,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拓展内容系统含社会综合能力的培训与专业外延的培训。须促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融汇,推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的融合,规范与增强课外教育管理事业。校内素质拓展培训,可同科研工作相统一。考虑专业特征,推行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拓新行动,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经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提升知识运用水平,达到初级的科研水平。激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比赛,参与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素养、获取技能。可结合学生社团工作,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质拓展系统化,含一定的必修、强制内涵。素质拓展用学分模式纳入教学方案,学生只有获取对应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只有获取对应学分需要才有评奖等资格。学生用项目方式申请素养拓展内容,通过审批,确立项目学分。学生依设计符合培训需要时,可获取对应学分。

综上所述,以能力培育为主轴的三大教学内容系统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识、能力、素养和谐与共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要。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持续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务实推进因材施教与激励学生个性完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46-49.

[3] 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32-3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