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改革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0 10:51: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改革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改革发展

第1篇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这些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利于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扎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全面推进政务、村务等信息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17号),对区县、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市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区县政府要切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方面的信息公开工作,保障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政策制度措施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加大中央、本市出台的农村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特别是要重点公开农村基本经营、土地管理、农村金融以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等制度措施。

(二)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集体资产处置、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转非安置、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扶贫救灾资金发放等事项的公开力度。

(三)加强关系群众民利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农村基层群众的民利,加大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公开力度。结合现有村务公开、社区建设等工作基础,构建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基层信息公开渠道场所建设,确保群众获取信息权利的实现。

(四)加强支农强农惠农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加大涉农投资项目、农业技术创新、产业经营动态等信息的公开力度。进一步整合与共享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涉农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调整结构,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把农村信息资源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提高便民利民的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力度。有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农村基层实际,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站所的办事公开制度,编制办事公开目录,抓好办事公开载体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积极做好扩大内需重大投资项目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全面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扩大政府投资,促进重大项目引进,努力带动社会投资。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跟进,全程参与,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确保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政策措施顺利实施,确保财政投资管理使用的安全、透明、高效。

(一)加强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是否全面领会和落实到位,加大对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扩大内需重点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务必做到令行禁止,坚决、迅速地落实好中央和本市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规划、立项等环节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投资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规定的投向,除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外,要通过新闻会、新闻通气会、首都之窗网站、报刊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开。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决策实施前,要采取多种公开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论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坚决防止财政资金用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楼堂馆所项目建设,坚决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攀比。

(三)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投资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对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用地管理、环境评价、决算验收等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开有关信息,确保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程序规范合法。坚决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弄虚作假等行为。

(四)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质量是否安全合格、使用效果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单位资质以及项目建设质量、安全、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及时公开集中财力投入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建设计划、有关投资项目及数额分配情况,也要及时公开项目进度安排、进展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贯穿项目实施始终。

(五)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加强对重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公开项目资金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并通过设立信息公开咨询、投诉举报等渠道,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资金管理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公开透明。严防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杜绝重大项目建设中发生贪污、挪用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区县政府要认真总结《条例》施行以来的经验做法,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

第2篇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在制度、政策、投入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目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让农民参与进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参与合力。改革创新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开创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是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效益。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三是构建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农户的经济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就是要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保持城乡经济社会制度、机制的统一,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教育制度和财税金融制度等。从而,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第3篇

(一)年工作回顾

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年度。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围绕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发扬商城精神,鼓足商城干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保持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良好态势。

一、紧扣发展目标不放松,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全年生产总值完成6.45亿元,同比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产值达3.6亿元,同比增长24%;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510万元,增长30%;财政收入达388万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达1.6亿万元,增长10%;肉产品产量3888吨,增长9%。

二、紧扣结构调整不放松,现代农业谱新篇

1、推广良种良法,抓好粮食生产。全镇推广种植“y两优302”超级杂交稻2万亩,在周寨、、肖寨等5个村创办万亩丰产示范区,在肖寨创办千亩精品区,在长岗农场创办百亩核心区。虽然遭受夏季干旱、秋季风灾等不利影响,仍然获得了丰收。积极为农民购买农机办理补贴手续,全镇已有大型农业机械200多台套,中小型农机多台套,当年购买农机300多台套,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投入机制,抓好基础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效果好,各村都能用好“4+2”工作法,调动群众投资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全镇共新修或整修万方大塘51口,渠道清淤36公里。道路建设力度大,共兴修水泥路5条,总里程20公里,硬化村组砂石路26条,总长120公里。

3、突出廊道绿化,抓好林业生产。在元旦前后,全镇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及村干部,顶风冒寒,开展廊道绿化工作,各村不讲条件,克服困难,充分利用“4+2”工作法,发动群众,实行“一人一穴”、“一人一树”,解决树苗和资金问题,将全镇60公里的主干道、村村通公路全部栽上8公分以上的大树,在全县率先高标准完成了廊道绿化任务,迎来了全县水利林业现场会在我镇的召开。

三、紧扣经济发展不放松,工业经济奏强音

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工业经济又有新发展。毛布底手工布鞋厂引进新设备,扩大生产线,积极申报“三多”堂自主品牌,在郑州设立销售网点,企业产值效益均大幅度增长;村樊思强回乡创业,创办了“强盛毛织厂”;粮业公司在县工业集聚区征地163.8亩,兴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投资5000余万元的高级生态植物油有限公司已经建成;中科钢构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成功入驻县工业集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产销两旺;缂丝带、羽毛工艺品生产稳扎稳打度难关,逐步趋稳向好。

四、紧扣奋力跑争不放松,项目建设结硕果

跑争项目成果丰硕。实施十大项目建设:一是镇区及沿线各村自来水工程,主管道已铺设完毕;二是公路建设工程;三是油菜基地项目,在、、等村建成近5000亩的高产油菜基地;四是育秧基地项目,在肖寨村建成标准化育秧基地500亩;五是垃圾中转站项目,建垃圾处理场一个,压缩式标准化垃圾中转站一座,配置垃圾转运车一辆,垃圾收集车2辆;六是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杨桥、鄢岗、崔楼、土埂、高台等5村建成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七是鲇鱼山灌区中干渠整修项目,完成对鲇鱼山灌区中干渠鄢岗段部分渠堤、渠底硬化,建成山坎村王营和冯寨村灌渠桥两座;八是邮政所办公楼建设项目,将建成标准化办公楼一座;九是祁楼小学“希望工程”项目,对原教学楼进行了扩建;十是移民后期扶持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引资再添新彩。冯寨村候庆国投资200多万元,建大型养猪厂一个,祁楼村卜永光投资300多万元,创办“昌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肖寨村外出成功人士胡长东投资500多万元,建大型养羊场一个,并联合其他成功人士投资130余万元,建成肖寨至上石桥便民桥一座。

五、紧扣改革创新不放松,试验区建设显成效。

紧紧围绕“六大目标、八篇文章、六个突破、五台大戏”开展工作,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土地流转方兴未艾。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土地收益。全镇有流转土地千亩以上的合作社一个,流转土地200亩以上的8个,农民个人流转土地百亩以上的27人,50亩以上120人。专业合作优势显现。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规范引导,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并呈现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规模扩大化的趋势。全镇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家。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在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中,快行动,抢工期,赶进度,14个村室全部通过验收。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实行领导干部当“村长”,强力推进“六有六无”建设。台5个示范村都建成了一个面积不少于150㎡的村部、不少于100㎡的文化广场。余寨村争取项目资金,修通四级水泥路2.5公里,群众自筹资金近10万元,硬化沙石路5公里,平整闲置荒坡地40亩,开发农民新村“阳光小区”,规划可安置农户90户。“六城联创”再上新台阶。集镇设施现代化稳步推进。硬化、维修街道米,安装路灯30盏,全面完成建制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新建垃圾池10座,购置垃圾桶50个,配备了城管监察车、垃圾转运车、洒水车;集镇街区园林化初具雏形。打造长米桂花精品街,栽植桂花树600棵,其他景观树100棵,建成桂花休闲广场一处,在镇区至崔楼段栽植优质楠木1500棵,镇区主要街道见缝插绿,初步形成点、线、面统一的园林布局;集镇市场专业化运转正常。完善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对集市摊位实行划行归市,分类经营;集镇管理规范化成效显著。进一步调整充实集镇管理办公室,组建集镇管理专业队伍,充实环卫所力量。开展环境整治,共拆除有碍观瞻的厕所、违章建筑25个,清除草垛、粪堆、杂物160余处,清扫杂草、垃圾70吨;集镇居民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桂花广场配置健身器材,新组建群众健身舞场一个,多次在县市文化汇演中获奖,被授予“市级文明乡镇”称号。

六、紧扣构建和谐不放松,社会事业迈大步

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扎实有效开展春、秋两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核实摸清计生底数,加强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全面完成了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教育事业再创新佳绩。严格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杜绝各类违规收费行为。通过结对帮扶等方法,关爱留守学生。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确保中小学开全开足课程。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09年中考再创佳绩。社会保障又有新覆盖。完成低保扩面工作,实现五保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组织五保户入住敬老院,新农合参合达率93%,较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文化建设又有新成果。在县委组织开展的“唱红歌”活动中,我镇获优秀组织奖,并向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选派输送多名演员和优秀节目。“平安鄢岗”建设再获新荣誉。坚持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群众满意年活动,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四无乡镇”。工会、共青团、妇联、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电业、邮政、通讯、食品安全、市场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一年,全镇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绩令人鼓舞,发展令人振奋,态势令人欣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依法监督和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努力、共同奋斗和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镇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和驻镇各单位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鄢岗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我镇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建设维护投入不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以组织;2、工业经济薄弱,新上企业少,骨干企业小,发展能力弱,总体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3、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配套设施欠帐较多,由于相对偏远,教师外流和缺编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4、财力缺口压力较大、村级债务问题突出等困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5、一些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加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镇政府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工作安排

第4篇

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很荣幸地在这里把**乡几个月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向各位汇报,以敢闯敢试,真抓实干,坚定信念,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为基点,从三个方面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吃透精神,突破口放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

思想是行为的总开关,做好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王铁书记在《**》中提出新农村特区建设,为农村新一轮的发展找到了金钥匙,省里把**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找到了政策依据,**把**列为全面综合试验区,体现了对**的关爱,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召开多次会议,炒热干群思想,让群众动起来,做好宣传牌面,让氛围浓起来,培育大户使发展带起来,成立相关组织使工作抓起来,组建合作化及农机农技服务公司,使之运转起来。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放眼全局,统筹发展;大胆工作,放心发展;鼓励探索,创新发展;现在人人敢于解放思想,善于解放思想的局面和人人敢创新,求创新,思创新,谋创新的局面已形成。

二、改革创新,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

王铁书记把试验区比着金字招牌,而我们感觉,试验区建设就是“指挥棒”,试验区建设就是“竞技场”,试验区建设就是“光荣榜”,如何用“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在“竞技场”里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在“光荣榜”中有其名有其位,我们必须在干中体现“新、细、特、全”四个方面。

“新”。一是思路要创新。只有想得到,才能办的到,如果连想的勇气都没有,那也就一事无事,在推进中,有各级党委、政府撑腰壮胆,大开绿灯,我们要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旧办法的束缚,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大胆的改,只要认准了,什么也不怕,义无反顾地去干。二要体制机制要创新。沿袭老一套是要不得的,必须采取领导真抓,能人真带,典型真引的办法,做好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细”。一是规划要细。几经研讨,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便于指导的实施方案,避免了少走或不走弯路。二是指导要细。在指导各村推进试验区建设中,全身心的投入,想的细,瞄的准。三是服务要细。要尽心负责地向群众宣传政策,做到有求必应,绝不信口雌黄,让群众有信赖感;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减少群众的负担。四是责任要细。切实把落实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当作本单位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乡科级干部包村包项目责任制,坐阵一线,靠前指挥,凡对创建工作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或无明显进展的,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

“特”。一要凸显特色产业。根据**的特点,我们坚持以集镇为中心、S216南北线和冯达路沿线各村为龙头,以油茶、板栗、茶叶、食用菌为支撑、旅游开发为抓手,连接县内“一园四景”,着力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二要抓住特殊政策。中央已经下达了4万亿的投资拉动项目资金,省委、省政府也向试验区制定了资金倾斜政策,要加大项目的跑争力度,加快发展速度,争取工作主动权,赢得资金支持。创造性地建好“土地银行”、“林业银行”,做好小额信贷、林权、地权质押贷款,来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加强与本乡在外务工经商能人的联系,争取他们对家乡的建设。三要采取特别措施。鼓励在岗乡村干部带职领办、创办农业经济实体,支持乡村干部离岗领办、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只要他们不违法,干起来就行,富起来就好,带起来就成。

“全”。一是全民参与,突出主体地位。将以“三级联动”为核心,以“四位一体”为抓手,计划三年内所有的村、组、户都要达到“六有六无”和“三清”标准。二是基础设施要配套。针对当前农村水、电、路、气、卫生、学校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采取多渠道融资的办法,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着力抓好汪埠小学教学楼、油河口水泥桥、卫生院病房楼、一中教师家属楼,以及部分村卫生室建设等。三是文化建设要跟上。充分利用乡镇文化建设项目资金,新建3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新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桂花休闲文化广场、2条桂花街、2个桂花村,力争到2011年每个村建成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石船、灌河湿地、金岗山、月亮潭打造成为我县摄影、写生和文艺创作基地。四是服务体系要健全。坚持把干部特长和所驻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村级班子问题突出的村,从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等方面干部中选人;对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明显的村,从农技、畜牧、多种经营等技术干部中派人;对经济发展滞后的村,从财政、企业等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中调人;对社会治安较差的村,从司法、治安等方面干部中抽人,同时还充分考虑驻村干部年龄、文化、能力、素质的相互搭配,真正把乡机关中的能人、硬人选出来,派下去。

三、坚定信念,落脚点定在“快速行动、务求实效”上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仍然坚持“以粮油生产与加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特色养殖打造畜禽养殖基础,以集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现代化,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围绕这样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重点,把试验区建设扎实有效地抓下去。

二、工作规划

按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今年在“六大提升”上做文章。主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抓好土地流转,提升土地经营水平。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在王湖村进行整村流转,在小河、叶台2村进行整村单季流转,全镇流转土地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

(二)抓好新农保工作,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已有4个村完成新农保工作,8个村正在开展,下一步将集中人员、集中时间全面铺开,力争达到新农保全覆盖。

(三)抓好合作社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是扶持壮大申泰养猪合作社、紫云英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要达到市级合作社2家,县级合作社2家。

(四)抓好华英富民工程,提升特色产业水平。对13个养殖养殖小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他们的养殖效益,巩固富民工程带动的全镇水产业、运输业、种植业的发展成果,放大华英富民效应。

(五)抓好示范村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对县、乡3个示范村,加强村庄规划,对农民建房,按规划进行。以标准良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建立旱涝保丰收田。在饮水安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向这3个村倾斜,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配套,建筑优美有序。

三、具体的重点和亮点

(一)粮油生产与加工

发挥豫申龙头企业的作用,做好粮油深加工的文章,对粮油工业园区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以豫申粮油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县的粮油加工企业,在粮油工业园区组成粮油加工集团,做大做强,培育成上市后备企业。

(二)汇丰种业的特色种植

汇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市农科所和福建省农科院为技术指导,在全镇推广杂交紫云英的种植,加工紫云英种子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为农户免费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签订种子回收合同。已与农户签定了5000亩杂交紫云英的种植。今年力争达到2万亩,正在争取国家的项目补贴,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下一步公司将投资1500万元建仓储、紫云英加工生产线,增加公司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能力,为农民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

(三)申泰养猪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尽快完善办公场所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农户实行“六统一”:即统一供种、配饲料、防疫、管理、销售、结算。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下一步,实行“无公害”生态猪养殖,让更多的养殖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社员1000户,带动周边乡镇养殖户达2000户,年出栏生猪达10万头。

(四)集镇建设和开发

重点是拉大集镇框架,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对新开发的小区进行规划配套,完善小区功能,提升集镇品位。同时,对春河、三角、杨店等小集镇,进行高标准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在集镇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到集镇居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

细化《村级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工效挂钩制,解决村干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运用“4+2”工作法和“一事一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组道路,支斗渠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整体推动农村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领导力量上的保障。班子成员转变观念,按照市、县整体工作的部署,细化“六大提升”的工作目标,每名科级干部负责一项,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一抓到底,抓出效果。

第6篇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也很大,农业农村改革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指出,在农业农村发展和富裕农民方面受到较多关注的有三大问题:一是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二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三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看到,农业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农产品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

据陈锡文介绍,2011年,包括大豆在内,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是5800多万吨,相当于1160多亿斤,相对于2011年国内的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进口的粮食超过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其外,2011年我国还进口棉花331万吨,进口植物油674万吨,进口食糖200万吨,进口猪肉量接近100万吨。如此庞大的进口农产品数据让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

陈锡文分析称,我国共有18.2亿亩耕地,再加上复种指数,正常年景可达到23.5亿亩左右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16.5亿亩用于播种粮食。以2011年680多斤的粮食亩产量计算,现有的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可再减少的。粮食之外,我国油料的播种面积大约2.1亿亩、棉花7000多万亩、糖料约3000万亩、蔬菜瓜果3.2亿亩,如果再加上麻、茶、药等,目前我国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变国内大豆等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因为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很难减少。

大豆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农产品品种,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和植物油的数量激增,2010年进口大豆是5480万吨,2011年是5264万吨,今年预计会超过5500万吨,如果加上国内不足1500万吨的大豆产量,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预计总和为7000万吨。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已经不足20%。

陈锡文分析表示,如果要通过增加耕地来替代大豆和油料进口,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那么5500万吨大豆缺口至少需要自种4.4亿亩播种面积;如果按照国内菜籽油亩产量85斤计算,700万吨植物油缺口至少需要自种1.6亿至1.7亿亩播种面积。这说明,我们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当前的现状。按照土地产能来计算,我国的播种面积缺口达到20%,这正是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什么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此外,陈锡文还指出,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大豆为例,不论谁种大豆,在哪里种大豆,都需要经过市场的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全球主要农产品总量能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能得到相应提高,至于谁种大豆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因此,我国还可以采取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方式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在14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农业技术援助,开展了100多个项目。非洲有很大的种植潜力,目前整个非洲小麦的进口量超过自身需求的45%。把非洲的供给量提高了,全球粮食总量就会提高,就会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也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土地问题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严格的土地法律制度。

陈锡文在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征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征地的补偿较低,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偏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水平就被压低了。这不仅有损农民的利益,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工业用地低价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应当有所变革。

5月,陈锡文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也表示,征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只不过人家范围较小。在界定公共利益方面,日本采用穷尽法。而美国、加拿大则没有明确法律界定,两国的征地程序是首先政府发出征地的公告,如果被征地者始终不理,则政府可以通过法院,而法院则要求政府说明为何这种征收是出于公共利益,由当地老百姓组成的陪审团根据常识进行判定。

对于农村土地问题,陈锡文表示,一是农民承包地由于承包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投资土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则是征地,给农民的补偿太低。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件大事,一头连着农民利益,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当前,有一些解决办法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比如不改变所有权而转变土地用途的方式,像北京西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展乡镇企业时建立的,土地所有权至今仍属于四季青乡,在这种方式下,土地的使用符合政府规划,不仅酒店正常运营,农民还能收取租金或者得到分红。

第7篇

年,要力争实现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农民异地转移21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675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2025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中2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同时,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272户(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249户,实施危旧房改造23个行政村,力争达到55个行政村。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就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推广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积极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推进贷款模式多样化、便民化,逐步实现有林权证就有信用证,并一定三年不变,加快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年,要普遍推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结合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林农小额循环贷款,80%的行政村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综合授信工作。提高农户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的科学性,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程序,优惠贷款利率,授信额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满足农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积极采取“整村评估、户户可用”、“一户评估、其他参照”等简化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担保公司、龙头企业、林农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村集体组织担保贷款等担保模式,增加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渠道。

三、推进林地林木有序流转。鼓励林农依法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林木,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年,林地流转率按林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加快山林实地勘界,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逐步解决人、地、证不相符的问题。年,实地勘界率达到50%,争取2010年全部完成。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商品林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销售。认真执行暂缓征收“两金”政策,切实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农收益。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各乡镇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点,适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加快森林资产评估分支机构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之间以及与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努力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加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县、乡镇和村三级联网。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和各种流转模式的相应工作机制。规范各类林权流转合同,林权流转应签订书面合同。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全部进入政府交易中心,积极引导个体林农林权交易进入中心。

四、促进耕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尊重承包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耕地,年耕地流转率按耕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保障农民耕地流转的收益权,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民所有。耕地流转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耕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耕地承包权益。积极推进农民以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提倡统一对外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提高农民收益。支持村、组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长期性流转,因地制宜开展季节性流转。县财政对新增的集中连片流转面积达到50亩以上、流转期限达到5年以上并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流出耕地农户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各乡镇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站,实行耕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耕地流转登记、管理和服务。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应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必须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耕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采用省统一制定的格式。加强耕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耕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

五、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具有较强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受让流转林地和耕地,积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流转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的,并且经营耕地面积超过50亩或林地面积超过2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允许农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3‰、林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5‰的比例在经营土地范围内建设农家乐、林家乐、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农业或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得改变用途。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茶叶加工、竹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产业。

六、提升技术要素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建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创新平台。积极实施国家及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农业科研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列入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分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农技考核制度,充分发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作用。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继续加快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以高山远山地区、小规模自然村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整村搬迁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异地转移农户扶持政策继续按照原相关文件执行。县委、县政府继续对完成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的乡镇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和奖励。要加快安置小区(点)建设,积极鼓励公寓式安置,促进异地转移农民向中心村、镇搬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推进安置形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山区农民梯度转移。对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要探索采取建设简易房安置和购买农村闲置房安置等扶持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同步搬迁。以异地转移农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异地转移农民转产转业。年,县财政继续安排各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县来料加工费收入要达到2600万元以上。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对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的工商企业,可在3年内按同等条件和标准享受城镇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同等收费优惠政策。加快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耕地的流转,尤其是要满足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切实提高山区农民异地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到农民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地区开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转移后续管理新机制,集中安置小区要按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要求实行社区化管理,对异地转移农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并适时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促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鼓励异地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优惠或减免有关规费。

八、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整村搬迁村农民的旧房除保留必要的村集体生产用房外,要彻底拆除,符合复垦条件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年,全县要完成农村宅基地复垦300亩。结合旧村改造、宅基地整理等,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中心镇、中心村,在满足本地居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以及村庄整理盘活的宅基地等调剂给异地转移农民。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对“一户多宅”农民、进城定居农民等的闲置宅基地、闲置房,鼓励村集体有偿收回后再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闲置房流转给异地转移农民建房后要及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九、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承担各项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县财政继续对新获批的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完善农信担保网络体系建设和基层农资购销站点布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职能。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购买农机、化肥、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扶持力度。

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服务“三农”的金融工作创新的政策研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支农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农村网点较多的优势,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年组建一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3个村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今、明两年,市、县财政分别按照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的比例对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实行优惠利率;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和2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县财政给予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多年生经济作物基地抵押贷款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年,在林木火灾保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林木列入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范围,并制定林木火灾保险理赔款管理使用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化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充实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资本金,并按照上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的比例逐年提取建立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同时作为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担保资本金。

第8篇

政策先行

打造“三变”产业平台

出台《土地流转实施细则》《关于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预算方案》等文件,成立“三变”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试点先行,同步推进”的思路,以乐平镇为试点,同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等“七权”确权登记工作,为资源变资产夯实工作基础,试点经验在全区全面铺开。

同时,积极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评估、仲裁、担保、贷款的“一中心四机构”平台,实现农村产权制度配套设施“区、乡、村”三级全覆盖,共完成流转土地5.49万亩,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步伐,有力推动“两带三区九特色十基地”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目前,全区共打造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1个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实现乡乡镇镇有园区,夯实“三变”产业平台。

金融先行

打造“三变”资金平台

制定《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金融机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三变”资金保障平台。建立金融机构包乡联村制度,每家金融机构分别挂帮一个乡(镇、街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抵押担保贷款工作步伐。

同时,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对农村“三变”工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去年以来,共发放杠杆化运作模式扶贫开发支农再贷款2.48亿元,节省农户利息795.84万元。发放“特惠贷”244万元、“信用贷”15亿元、失地农民贷款2亿元,有力地支撑了“三变”工作的经济基础。通过融资信贷支持,有效助推农业企业发展,目前全区共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专业合作社127家、家庭农场71家、规模养殖场265家。

试点先行

打造“三变”示范平台

第9篇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省农业系统上下戮力同心,狠抓落实,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有些指标有望超额完成,有些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粮食生产实现抗灾夺丰收,总产量达到706.56亿斤,超出年初预期的650亿斤目标

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效抵御了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地干旱等自然灾害,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高点爬坡、高位护盘,再获好收成实属不易。粮食总产达到706.56亿斤,占全国总量的5.82%,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单产达到941.96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8斤/亩高出223.96斤/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01.10万亩,比上年增加316.2万亩,同比增长4.4%,由上年的全国第10位晋升为第9位。

农林牧渔各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一产增加值增幅有望达到4.5%,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预计达到45%

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5%和45.1%,四季度农业产业进入变现和“翘尾”高峰期,支撑全年一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4.5%和45%的增速是很有把握的。初步预计,全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人参业产值实现4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0户。

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好势头,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常有希望突破10000元,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从前三个季度看,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4.12元、5279元和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5%和11.5%,平均增幅达到13.3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3万人,同比增长0.5%。农民劳务总收入446.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115元,同比增长17.0%。进入四季度,是农民收入回笼的高峰期和大头,全年突破万元大关是很有希望的,也就是说,我省农民收入从此跨入了“万元俱乐部”。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各项重点任务按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有些改革正在破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亲自研究、协调、调度,抓得很紧,推得很快,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涉农改革年度任务都能如期完成。一是扩大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全省试点和梅河口、公主岭两个整体推进县工作好于预期;二是探索“两权”分离试点。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两证”管理办法和抵押贷款办法,启动延边、梅河口、公主岭“一州两县”经营权贷款试点,目前省农行在延边发放贷款2000万元;三是加快推进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分别突破2万、5万和5万户,土地流转面积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探索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整合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种业发展资金1.2亿元,拉动金融机构4.8亿元投入,形成每年6亿元资金规模,滚动投入5年总规模可达到30亿元。这项工作,近期就可启动,这对于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破解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难题,将起到四两拨千斤般的撬动、滚动和带动作用;五是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从年初开始,我们就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重点围绕产粮大县、新型主体、薄弱环节敞开补贴,2014年仅大型收割机就新增了9000多台,比上年翻了一番,国家支持补贴资金13亿元,增长20%,资金总量排在全国第3位;六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启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电子商务营销实现重要突破,测土施肥手机信息服务扩大到13个县;七是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探索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8种保护治理模式,建设8个重点项目,投资30888万元。目前,省农委承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土壤有机质提升2个项目建设明显快于预期,由其他部门承担的另外6个项目也在深入推进;八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时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来,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项建设,选定41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现已落实各类项目868个。省投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15亿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