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0:51: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工程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性较强、学生的积极性高,具有好奇且感兴趣。但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要有清晰的实验改革思路,首先需要明确实验教学目的,制订和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除了基础实验是外学院开设外,其余基本在本学院开设,主要有水处理实验、气体除尘和脱硫实验及微生物实验等专业特色实验。开展实验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培养,为进入社会企业的专业技术研究能力提供支撑。为了更贴近实际,实验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外,也可以安排在校园内及周边环境进行,如监测实验课程等,或者也可以在企业研究室进行,专业教师适当做现场指导。
二、实习环节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只有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才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实习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维习惯,具有实际参与工作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的课程。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院除了开设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外,其余均由本院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企业进行,企业实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实习,熟悉企业相关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工程施工和技术调试,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中工程技术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达到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实习教学中,首先制定好实纲,安排好实习基地,通过实纲明确实习的目的、实习的内容以及实习的企业。实习可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垃圾填埋场以及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实习成绩评价主要按照实习期的表现(平时成绩)和个人实习报告以及最后安排每个同学的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增加成绩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三、设计环节设计环节是总结和巩固基础专业理论课及相应实验、实习所学的知识
使之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通过设计可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大部分。根据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设计宜采取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结合实习,尽量在企业中完成。设计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巩固、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围绕各课程群方向的培养目标选题,如水处理方向(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以及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方向(包括气体除尘装置设计、气体净化装置设计等)还有环境规划评价方向。二是围绕企业或用人单位需求方向选题,如根据企业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安排企业技术员指导,将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融会到毕业设计中去,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最后是围绕指导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或工程项目相结合,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将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行的子课题供学生完成,这些主要供考研或已经保送研究生的学生选择。
四、结语
【关键词】环境工程;监理;问题研究
引言
我国现阶段在环境工程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是因为我国在环境工程上起步时间较晚,在很多地方都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环境工程监理也是如此,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工程建设初期的设计工作以及准备阶段等环节的监理,还有在正式施工后对施工进度的监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监控,最后在交工时候对于环境也要进行严密监控。
一、环境工程监理的意义
1、环境工程监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监理的范围,监理工作一般都是当地部门根据经验进行制定,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代替完整的监理法规条例,因此环境工程监理在这方面有很多漏洞,也同时因为这些漏洞遇到了许多问题。
环境工程监理在许多时候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是因为有很多企业对于监理工作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觉得监理工作的进行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监理的进行往往就会一拖再拖,不能及时进行同步监控,也就无法发现工程建设时候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2、环境工程监理的重要性
(1)做好环境工程监理能够让施工项目在施工前就做好风险评估以及资金管理还有环保评价等工作,便于进行之后的工作与验收,而且也省去了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多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2)环境工程监理能够让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况,从而较好的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3)环境工程监理工作如果能够正确有效的执行,就能对其他评价和检验工作产生有利影响,比如环境评价中的环境监理章节编制就可以根据环境工程监理来进行。
(4)有效完成环境工程监理能够让环保工作整体更具规范性,并且环境工程监理还可以将环境保护和危害的防治结合在一起,在不危害环境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二、环境工程监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制定标准不一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因,各大企业对于环境工程的监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能根据当地部门制定的相关暂行规定来进行监理,也就造成了标准不一的情况。而且在监理执行的时候也经常不能按照标准规格执行,因此在检测结果中的废物排放量与制定的标准会有一定的偏差。
2、不能结合实际情况
相关部门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大多都不会按照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区域,而是简单的以暂行规定来粗略的进行测定,并不能准确的测定出全部的数值,也就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三、环境工程监理的优化策略
(一)环境工程监理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时候要以以下几点为前提要求:
1、加强成员素质教育
参与环境工程监理的人员需要被普及相关知识,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然后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分析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调查并汇报,以防产生安全隐患,导致环境被污染或者更严重的后果。并且在收集这些因素之后还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争取能够及时的贯彻落实这些措施。
2、明确目的
环境工程监理的目的是根据监理工作来决定的,不同阶段的工程监理也有不同的目的,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工作中必须要进行实时跟踪调查,每一阶段的工程进度以及环境变化信息都需要及时收集并汇报,如果有某一部分不符合要求或者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建设就需要立即停工进行整改或者交由上级处理,这样才能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3、把握时机
环境工程监理工作的进行应尽量快的介入到工程建设中,因为监理不仅是结果的审核,更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理,要做到监理和工程同步进行,时刻监督工程施工进度。而且在监理的时候需注意不能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要在不影响到进度的同时开展监理工作。而对于已经开始了的之前并没有来得及监理的工程项目应该召开会议就此进行商议,在商议结束后确保并无大碍才能继续。
4、优化资金管理
建设项目的资金要合理使用就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措施,这也在环境工程的监理范围之内,一般需要将资金整合一起后统一交由监理机构,然后监理机构根据工程要求和具体施工情况设计出财务分配方案,从而优化资金管理策略,整个工程的费用明细都要根据施工进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控,这样才能避免工作进度与设计要求产生滞后性。
5、协调分配人力物力
在建立工作进行的同时也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工程从来都不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需要依靠大家的团结才可以做到,监理人员与建设单位还有施工方都是能够互相影响的,因此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工作的时候同时也要扮演好工程内部的协调人,在监督工作进行的同时将工程的人力物力都合理的进行分配,从而使得工程建设不存在影响最终结果的短板。把握好这种协调资源的工作,就会促进整个环保工程的发展以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监理工作的后续展开。
(二)优化环境工程监理的策略
环境工程监理工作要进行优化,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是整个监理的制度,其次还有每个人员的执行力度与方式还有团队合作意识等等,这些改善以后才能在工程建设中准确的抓住重点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解决所有难题。
1、完善监理制度
环境工程监理工作目前在施行的时候依靠的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暂行的,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正式法规来令监理工作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所以在监理的时候往往都会产生很多失误,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参考我国的当前国情设立一些标准尺度出台正式的监理制度相关规定,使得企业能够较为便利的施行企业内部的业绩考核。
2、加强监督力度
环境工程遇到的很大的阻碍之一就是我国的公民素质不高,往往会无视规定破坏环境,而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需要耗费的时间很多,因此只能加强监督力度,在进行比较重要的项目的时候甚至可以专门选出一部分员工来组成监督小组进行监督工作,确保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进行下去,为工程高质量完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加强高素质团队建设
监理工作的进行首先需要监理人员懂得所有监理条例和相关知识,因此企业在施工前应该对监理人员做一系列的专业培训,请专业人员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还可以做一些模拟训练,在实际的例子中学习,最终达到加强每个成员的监理意识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环境工程监理作为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环节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国家正在拟定出台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为环境工程的监理工作制定一个标准的规格。环境工程建立对于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做好建立工作才可以减轻人类对于环境的坏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以此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东.浅论工程建设环境监理中的问题和建议[J]. 污染防治技术,2009,(08).
[2] 刘晓涛.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探讨[M].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6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2006.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关键技术;问题
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城市作为重要聚集地,在社会进步、城市化加快下,人类也随之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长此以往,导致城市地质环境出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城市地质的变化也会引发各种问题,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基于此,我国需要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技术进行重点分析,意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一、分析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
在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其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多,大”的基本特点。城市化属于人类社会重要演化过程,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如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空间等转变,而以上这些转变又会随之呈现内在联系。就发达国家而言,城市化背景下其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人口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非城镇人口为了生存发展,只能谋存生路,从而导致城市生产、住房、地价出现不断上涨,使建筑物出现高空发展。近几年,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剧下,城市建设愈发频繁,尤其表现为高层建筑,使其具有建设速度较快和数量多等特点。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下,地下空间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另一发展趋势,促使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例如:地下交通,通过长期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占据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增加,直接对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地质问题。
二、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地表工程
在城市人口逐渐加剧下,我国为了更好解决城市的用地问题,开始加大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建设力度,尤其平原地区为实现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而山区的城市建设则是以山坡开发为主,由此造成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和软土地基等问题频繁发生,当边坡失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持续发生时,极易导致环境的再次破坏,甚至危机后代。
(二)地下工程
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发展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例如: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地面变形以及洞室围岩的失稳等。另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日本东京在地铁施工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地面塌陷,对于我国地下交通的建设人员而言,该事件无疑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位于世界第六,而人均水量则是总人均水量四分之一,是目前贫水国家之一,全国缺水城市更是超过三分之二,因此,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城市因为过多采集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塌陷或沉降问题,例如:太原、上海和宁波等城市,以其中的上海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累计沉降数量已经达到2.63米左右,具相关统计发现,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采所引发地面塌陷大约800左右。
(四)废弃物
在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下,工业废弃物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问题日渐恶劣,例如:生活垃圾,通过对生活垃圾相关调查显示,其总量呈现每年以八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由于固体废物难以进行有效堆放,导致许多工程地质出现环境问题,如地表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等。
三、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
(一)关键技术
在城市环境逐渐恶劣下,对其进行工程地质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预测技术、改造技术、评价技术、计算技术、绘图技术等。而在环境工程地质学中,重点是对预测工程建设作为研究课题,详细研究环境影响因素,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有力支持。而地学研究过程中,预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强化该项工作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环境情况,而且还对工程地质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在选址与规划前均会对工程地质进行环境评估,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由此得出,地质环境监管、地质灾害防治均需地质勘探技术的参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而真正发挥技术自身价值。
(二)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地质环境研究工作发展趋势如下:第一,必须要在短时间构建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在计算机技术逐渐完善下,制图技术、工程地质数据库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工程地质系统,需要尽快完成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将其作为研究重要方向。第二,对城市的三维空间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强化工程地质预测、评价等工作,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测体系、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掌握工程建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第三,加大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力度,并将相关理论和标度方法作为核心,促进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更好发展,使其取得跨越式、突破性成绩。第四,积极探索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两者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束语:
总结上文,在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目前,该项研究和原有工程地质的研究存在较大区别,其中前者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研究方法相对比较综合,其研究成果同样呈现出一定的预测性、准确性。因此,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具体研究至关重要,并通过相关措施的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丹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J].旅游纵览月刊,2014(11):68-72.
[2]陈永静,张春浩.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31-231.
[3]石海娜.探讨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9):00243-0024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及人民已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而且,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促动下,市场需求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以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为研究课题,在对其影响因素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影响因素;促进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广泛的机遇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讲求科学方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支撑。因此,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不再单纯的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还牵涉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1影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因素
高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决定了培养人才结构和层次。全民教育时代,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师生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并受这几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尤其以高校、企业及教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影响为重。高校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学科建设涉猎到内容设置、方法选定、课程评价等多个项目,进而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作用。新时期,高校应主动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优化学科设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他们的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综合素质都将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产生影响,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此外,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依赖和服务于经济市场。而企业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其需求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面,同时他们还肩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责,是推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
2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
作者结合上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实施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因而,加强师资建设对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高校应该承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师资建设方向和目标,细化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及技能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培训等活动,从而保证每位教师都能跟上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步伐,并使之成为主动力。具体而言,各高校需认真分析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综合审视其中不足之处,进而制定科学、完善的师资建设规划,努力付诸于实践。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帮扶计划”,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弥补新进教师不足,同时还需鼓励和引导教师们积极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夯实其理论基础知识之外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此,只有建设充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
2.2优化学科设置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应该从内部入手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满足经济市场需求的同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除了环境工程以外,还可进入到化工环保、环保设备、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为此,高校应在原有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细分,重建猪肝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新增一些类如《核辐射与环境安全》等特色选修课程,从而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科设置的实时性和先进性,还需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事实证明,部分高校已然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学科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利用优化学科设置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是可行的,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
2.3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体,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弥补高校教学资源上的短缺。同时,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高校专业发展。因此,促进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增添动力,还可以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支持,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优惠政策等,提高企业参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并有效约束和管理双方的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合作途径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构建校企双方的稳定、长期合作关系。此外,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助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度,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加大在高校教育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保证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高校则需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明确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人才定向培养。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势不可挡。未来,随着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逐步深入,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各界学者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提出更多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使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秀政,陈海焱.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57-259.
[2]褚润,高波,罗蕊,王友玲,陈年来.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5,01:58-61+6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环境工程;研究与实践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硕士而言的,当前专业硕士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职业背景或者为非学术型岗位做准备的学生,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专业硕士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教育部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展开试点探索工作,九十年代开始正式开始和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教育。然而,此时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的相关从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培养模式也主要以非全日制的在职培养模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增加研究生教育类型和模式,加快研究生培养步伐成为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因此,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扩展到了多个领域。从此,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逐渐向全日制教育模式转变,招生对象也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并逐年增加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2]。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专业,也成为新增设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之一,而且越来越得到考生和招生单位的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旨在培养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应用型高端人才,对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提高国内环保技术和提升国际环保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招生单位和招生人数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人才招聘单位的重视和广泛讨论[3-4]。本论文依托教育部“生物净化与转化”创新团队和浙江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通过围绕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率提升的新方法。
一、培养效率概念的解析
(一)效率及培养效率
效率,“效”即效果,一般是指行为对目标的效果;“率”指速率,行为达成目标的速率。马克思曾采用单位工作时间的产量来衡量生产效率。效率在经济学上的含义,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效率在管理学上含义,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则提高了效率。总之,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效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效率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在既定成本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它是保证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得到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而对于本论文中的人才培养效率就属于配置效率,即在现有社会资源和规定的培养时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及收益。
(二)培养规模效率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对教育成本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行为,可以计算投入产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自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全国具有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培养单位日益增多,且招收名额也不断增加。2010年国家在2009年的基础上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7:3[5]。一般来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包括人力(专任教师、行政及后勤人员等)、财力(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资、社会资助、科研收入、学生自费等)、物力(实验设备、固定资产等)等方面;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产出包括硕士毕业生数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教学成果、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所以合理且平衡的投入产出比是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关键[6]。
(三)培养质量效率
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较高的培养规模效率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效率,因为培养规模效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表征,而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多体现在培养质量效率上[7]。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目的都是培养出掌握了坚实、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及现代化实验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如果培养单位输入到社会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不具有这些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培养是没有效率的。所以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怎样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数量的共同增长,在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培养质量效率成为一个难题。
二、培养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
由于我国高校尚未完全摆脱政府的依附地位,传统的计划体制依然存在,市场调节机制非常不完善,导致高校招生计划并不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很多专业毕业生数量远大于社会的需求量。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环境质量的下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争相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并开始大规模招生。但是环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等行情密切相关,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跟不上招生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率。所以一般说来师生比越大培养质量越高,哈佛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2,耶鲁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3,在我国关于培养效率的师生比国务院规定的是不小于1:10,而事实上中国很多培养单位的师生比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培养单位向社会输出的专业硕士人才都并未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要求。所以过于地强调投入产出比,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严重地影响了培养效率。
(二)培养质量效率不明显
目前全国已经有170余所高校等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在所有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高校等单位中,招生质量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理念下,大部分的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虽然对专业硕士的一些培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培养理念未能转变,结果表现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并未能增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在环境保护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9]。另外,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误解和歧视,导致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不够重视,也是造成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虽然生源逐年增加,但是培养观念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般为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这种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之后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应用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在专业导师缺乏、高校重视学术的氛围下流为形式。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依然是理论课、做实验、写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科学研究的探索,但是实践阶段的缺乏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失去了其本质意义[10]。就环境工程而言,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理论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实验是除去了很多干扰因素后对理论的验证,而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其与理论和实验存在着巨大的脱节。同时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实践环节难以执行也是无法提高培养质量效率的重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名义上虽然有不少实践基地,但是只是建立了名义上的合作关系或者实践基地,并未形成真正的专业硕士实习培养方案,结果表现为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形式化,无法真正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因此,培养单位招收计划的盲目性、对培养理念的误解、培养模式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质量效率在其培养规模效率提高的同时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效率提升的思考
(一)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
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加强教育活动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格和外部需求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率[11]。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应当满足当代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对环境的要求,其掌握的环保技术、技能和管理理念应当满足环保产业的技术要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只注重理论研究,往往对实践应用培养不足,因此,导师必须在这方面予以重视。研究生成果评定除了以学术论文作为评选的标准之外,可考虑工程应用经验、应用型研究成果等同时作为考核指标,特别是带有学校或者地方特色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及成长具有较好的优势。以我校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为例,我校针对浙江地方经济特色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废水高级氧化、废气生物净化、污染物资源化等方向的产学研系统培养,使硕士生掌握一定的工程设计、设备调试和工艺开发的能力,并鼓励全日制专业硕士积极参与校外设计院或者环保企业的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课程规模培养效率提升
对于专业硕士而言,重要的是应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研究,故课程设置的时候应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有所区别。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中可重点开设“环境工程CAD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管理”等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老师还可带领同学深入环保设施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厂或者企业现场等现场教学,并请企业资深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如有可能,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此增加学生的现场观摩体验,加深印象,提高动手能力。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样既平衡了投入产出比,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规模培养效率,也会提高培养质量效率[12]。
(三)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
为了在提高专业硕士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位论文水平,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可以考虑学位论文与实践实习交叉完成。如首先,专业硕士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部分工作,了解各研究方向并与导师讨论确定学位论文需完成的内容,导师协助制定相应的完成计划,硕士生了解、掌握并展开初步研究;其次,在了解并熟悉学位论文需要完成内容以及实验环节基础上,去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与实践,熟悉实际技术应用工作开展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初步掌握时间、计划管理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培养规定时间内制定并完成相应任务的能力;再次,在实习实践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位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去企业实习实践时认真学习并培养相应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习到的管理等知识用于后续学位论文完成,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的相互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是在一定的生产实践或者工程背景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并解决了一定实践问题或技术问题的论文。如环保工程设计,也可以是环保设备等产品的开发,是技术在某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总结报告,甚至还可以考虑是某个项目的规划或者管理。当然,论文应该由导师把关,并通过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组的答辩。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合作,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与环保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邀请学校师生深入企业内部,共同参与环保产业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工作,学校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为学生传授环保产业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知识。学校的研发应用到企业生产当中,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再反馈给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或者改进措施。专业硕士有在企业实习的经验,企业从学校定向招收学校毕业的毕业生,如此,产学研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主动参与性[13]。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是当今高校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培养效率提升为目标,分析规模效率及质量效率等存在问题,并积极思考改进的措施,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实现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88-92.
[2]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3]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4]倪瑛.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84-185.
[5]任欣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6]张杰,王滨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1260-1261.
[7]段丹.关于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4):242-244.
[8]杨微.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7):140-142.
[9]肖鸿,等.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1):45-47.
[10]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87-290.
[11]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55-57.
[12]李凡修,艾俊哲.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23):161-162.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子生物;微生物;应用
前言:作为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保护学以及微生物学于一体的学科,微生物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衍生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有较多先进理念与技术被引入该学科中,但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或环境净化等问题,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求充分发挥分子生物技术的优势。因此,本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中分子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子生物技术的相关概述
1.1测序技术
细胞中的rDNA本身表现出明显的高突序列、保守序列以及稳定特征,但其是分类微生物中的指标之一。通常测序分析中,为使微生物种群得以分析,对分离物或分类单元进行确定,便需借助rRNA分析方式。从该基因序列的类型看,有较多如16SrRNA、23SrRNA与5sRNA,其中后两者包含的含核苷酸分别过多与过少,很难为测序分析提供指导。所以在原核生物系统研究中,可考虑将16SrRNA引入。具体测定中,会在如TA克隆试剂、PGEM-T克隆试剂等载体应用下,克隆PCR产物,完成文库构建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可通过其与文库中的序列做好对比,判断是否有相对应或相似微生物种类。另外,也可对rDNA多样性利用电泳分离进行显示,或直接通过RFLP对扩增产物做好分析。通过这些测序方法的应用,对微生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可起到重要作用[1]。
1.2核酸技术
核酸技术在分子生物技术中极为常见,可具体细化为PCR-SSCP、PCR-DGGE与PCR-RFLP等技术。以其中PCR-SSCP技术为例,其以往运用中多局限在基因突变方面,是临床医学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不断发展被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中。从其实现原理看,主要以单链DNA空间折叠构象为基础,若其中有碱基出现变化,空间构象会随之发生变化,配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使DNA谱带得以生成。以16SrRNA测序在废水生物中的表现为例,便可借助PCR-SSCP,对细菌群落受培养基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再如PCR-DGGE,应用中一般强调将基因组DNA从环境样品内被提取,在此基础上将PCR扩增技术引入,可达到扩增DNA的目标,此时可将聚丙烯酰胺凝胶与扩增产物相结合,通过电泳作用分离双链DN段,最终生成的将为单链DNA谱带。最后便可对谱带中展现的碱基序列与文库内序列做好对比分析,完成微生物种属的界定。由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操作较为简便,所以在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判断,将该技术引入,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PCR-RFLP技术方面,其主要借助核酸特异位点、DNA识别序列,对双链DNA进行切割,配合溴化乙锭凝胶的应用,无需通过放射性标记形式,便可达到DN段分析目标。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判断,便可借助该技术实现。
1.3基因探针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中,基因探针的引入主要借助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对样品内核酸进行识别分析。对于该技术,也表现在核酸印迹、荧光原位以及放射性标记探针等技术方面。其中放射性探针应用下,尽管对于寡核苷酸、RNA或单链DNA等都可进行标记,但其涉及的同位素具有较高的成本,很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使用中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对于荧光原位,应用中一般可做好细菌空间位置标识或定量定性判断细菌情况等工作。另外,在核酸印迹方面,其适用对象集中表现在PCR扩增产物方面,对微生物风度、多样性检测都可起到重要作用[2]。
2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微生物群种丰度与多样性的分析
现行环境工程领域中,通常需检测的对象多表现在底泥、土壤、生物膜以及污泥方面。从现行较多实践研究都可发现,若将16SrRNA从菌落中提取出来并开展测序工作,可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被测定,并将聚光激光扫描、荧光显微以及FISH等技术引入,可定位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或检测其活性。再以城市地区垃圾填埋细菌的分析,可在ARDRA方法的运用下,使细菌多样性情况以及细菌结构被有效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微生物丰度、多样性都可在分子微生物技术应用下被有效判断,通过定量或定性检测得到的结果,能够为环境工程中较多工艺操作、构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2.2指示微生物与致病菌的有效检测
环境工程研究中,可发现在土壤、水体或空气等媒介作用下,致病菌很可能对人体造成较大威胁,如典型的SARS。对此,便可借助分子微生物完成致病菌测定工作,如部分学者将16SrRNA基因、PRC-DGGE技术共同引入,对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学校园中的空气环境进行测定,可发现在以往微生物培养下,很难测定气溶胶微生物情况。另外,对于水体内是否有大肠杆菌等DNA存在,也可借助分子微生物技术进行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对于指示微生物、致病菌的检测,分子生物技术应用效果都较为明显。
2.3功能微生物的培养
由于当前化工行业发展步伐较快,其带来的过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面临的难题,很多有机化合物如含苯环类型,很难实现快速降解目标。对此问题,大多学者通过实验方式,发现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下可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变,如对甲苯质粒、降解萘利用DNA印迹杂交形式,可使这两种质粒微生物被判断。此外,对于其他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都可采用质粒如工程、基因重组等方式,使功能群被构建,使有机物难以被降解的问题得以解决[3]。
3结论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现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保障。实际引入该技术中,应正确认识分子生物技术的实现原理,包括测序技术、基因探针以及核酸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致病菌检测、功能微生物培养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能够推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琛,王璐.环境微生物领域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135+139.
[2]张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3,08:192-194.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
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
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
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
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二、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工科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宝贵的训练场[2-3]。环境工程实验更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的环境工程实验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将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与在线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在该教学模式下,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了师生互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实验是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修读完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基础实验之后修读的一门综合性必修实验课程。与前面的单科专门实验不同,环境工程实验需要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解决水、气、固、噪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其在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复杂环境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工程学科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分析来看,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项目老旧固化问题严重,面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场地等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项目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学生不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学科视野受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二是实验课能力的培养比较单一,大多只注重实验技能和操作,而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现代实验和科学研究,除了实验操作能力之外,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图表的绘制、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必需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这些能力很难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三是授课方式大多还停留在野填鸭式冶教育阶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去思考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四是师生互动交流较少,下课后教师只能通过纸质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及时,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2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依托学校超星公司与学校共建的泛雅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授课、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课件下载、课程考核等基本教学活动,并尝试建立仿真实验项目,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线课程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拥有比传统课堂课程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建设上,一是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包括课程基本介绍、主讲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教学课件、章节思考题、网上测试题等基本学习资料内容,各教学资源的模块和相关功能见表1。学生通过分配账户登录课程网站后,即可获得与实验相关的所有教学资源。与传统实验课纸质资源相比,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可随时了解相关课程内容。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强、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的同学可以顾复习,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上述基本教学资源外,还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资源链接,包括论文链接、网站链接及本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6]。这些教学资源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受实验条件限制的实验项目,接触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紧跟时展,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
2.2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课程通知,布置教学任务。例如开展某项实验时,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提前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原理,进行相关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献调研能力。实验图表的绘制采用电子方式,与现行的科技需求接轨,也锻炼了学生利用科技软件进行图表绘制的能力,为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课程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实时答疑,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随时向教师求教,教师及时给予答疑解惑,能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线课程平台也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某个问题或讨论话题,整个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开展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自由发挥,思想的碰撞不仅会产生有意义的火花,也能让学生具有参与感。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将实验过程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上平台,随时复习回顾,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获得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
在成绩考核方面,利用在线课程可改变过去较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利用在线课程的实时记录和在线计时功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用时等进行过程学习打分,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此外,可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在线测试,布置和批阅作业,可从答题时间和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实现了绿色无纸考试,也使考核更趋于公平合理。通过在线课程能加强过程性评价,实现了多元化课程成绩评价方式。
关键词:科研能力;环境工程;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更是决定了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展,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注不断加强,研究生在毕业就业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断增加,同时,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时很多用人单位也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难以选择最适合的毕业生[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全面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资料。环境工程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很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性强[3],主要培养具备大气、水、固体废物等的污染与防治以及环境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措施,能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工作中的技术人才。在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应对地球温室效应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进程中,环境学科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的硕士生培养过程暴漏出很多问题,教育模式也不能与时俱进,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而且研究生科研水平相对不高[4]。因此,怎样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如何提高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升环境工程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策与措施加以完善,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5]。尤其是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该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生物、材料、机械、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由于各学科公共的理论基础较少,使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课程,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的目标困难重重,对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难以实现,更难以完成对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一个研究生的能力,以便为用人单位提供准确信息。目前,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1)以导师为主的诊断性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是指导师根据研究生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课程,并在完成此策略之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实现导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和能力水平等目的;(2)以相关的理论和专业课教师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是在相关教师教学、实验过程中,为促进教学、教材更加完善,进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3)以研究生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法。总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来证明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合理,培养方案是否有效。但从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用的评价手段可以看出,由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而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强调课程学习同时,更注重在教学科研的方式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只有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2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多是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就是对研究生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等)、社会实践(包含调研、实习、实训等)以及道德操行方面等一系列指标的评价。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教学质量、培养基地、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研究基地等构成;三级指标包括教学水平、杰出校友、杰出师资、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基研项目、创新基地和学术平台等高端质量指标。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评价体系措施为:A为思想品德,占10%;B为科学研究,占50%;C为学习成绩,占10%;D为社会活动,占10%;E为文体活动,占5%;F为社会工作,占15%,各项得分乘以各项系数后累计总分值[6]。每一个评价指标都代表了研究生的一个方面能力和表现,而且研究生的每一个指标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无法通过所有零散的指标来总结评价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是对研究生个人品德和科研创新潜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应该更为系统全面。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迫切需要,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不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制约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例,新形势下研究生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2)总结能力较强。研究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将科研数据很好地总结转化为成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自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3)独立性较强。科研的一个要求是有独立的研究能力,研究生生活往往是围绕科研展开的,一般活动在班级或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中;(4)知识层次较高。研究生有较高的领悟能力,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现状,使得研究生教育向前发展的道路受阻,导致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滞后。因此,实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科研能力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阶段教学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科研能力是智力品质的表现,科研能力需要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灵动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动态综合体[8]。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没有创新性想象和创新性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探究真理能力,也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科研能力在科研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科研能力是一个操作系统,加强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斯坦福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物理学教授就是与四名研究生一起进行研究,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的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需要采用多种处理方式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有效的科研方法。做好这些,需要环境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设计或选择一条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因为,科研创新能力是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迅速提高环境工程的专业素养;深入了解环境专业的现状和前沿,理论结合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处理问题。环境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就是用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去创新,去突破常规,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保护人类健康和福祉,改善其环境的环境工程专业,需要运用复杂多变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最终获得保护人类健康或控制环境质量的技术和设施。环境工程研究生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培养其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加强环境工程研究生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和研究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但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能靠主观判断,需要客观的科研成果来反映。近几年,学术界对科研评价方法给予了极大关注,评价理论研究也取得快速发展。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较少,怎么正确地评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不够完善[10]。因此,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4层次分析法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较高层次,是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者和培养单位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涉及面比较广泛、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全面客观。但由于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评价的标准不明确,使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复杂而又长久。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法又称为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等人于70年代提出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11],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处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分级分层分类评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各个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指数,才能满足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然后进行研究生科研能力相互间的比较和评价[12-13]。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对环境工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各个环节进行评判,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结论来适应新时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效益至上和人才供给逐年攀升的今天,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仅有文凭和学历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5结语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强调“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而且要加强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等途径,建立一套整体、连贯的评价体系,摆脱静态的、总结性评估的根本模式,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促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并由管理者、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获取更为时效性、科学性的科研成果,进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现红,岳爱武.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市场研究,2014(11):45-46.
[2]李亚非,林启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6):74-75.
[3]张睿,郭明.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0(7):21,101.
[4]张绍园,张仁泉.美国的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3):16,81.
[5]吴斌,蒋毅坚,乔俊飞,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9-31.
[6]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7]张万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5-28.
[8]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9]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10]张宇,郭祥峰,贾丽华.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109-110.
[11]何健.基于多层次动态模糊评判的水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J].广西水利水电,2008,(2):29-32.
[12]戚巍,李峰.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