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3 14:5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2篇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group. With the growth of their consumption level, as well 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regard traveling as their way of relaxation. Meanwhile,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model have change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tradition of package tours which usually gathering lots of strangers as a group could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y more.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start looking for a more stylish, more personalized, and a participatory, in-depth travel mode. As it comes to college students, considering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self-help travel issue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the platform which provides the details and information for self-help tour,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establishing a college students reciprocal travel platform which has been very specified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Xi'an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大学生;旅游现状;互助旅游平台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travelling;reciprocal travel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001-03

0 引言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旅游热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赞同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到全国各地走一走,希望他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眼,健康的成长。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1]。

在国外,互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旅游,尤其被大学生们所钟爱,具体的形式是借助互联网认识异地或同城的朋友,商量好后进行异地互访,被访者在自己家中接待一位远方朋友,可能的话可以提供车、导游等,然而在自己旅行时将获得远方朋友相应周到的接待,从而做到低消费或无消费住宿、旅行[2]。这种旅游方式皆被国外的青年大学生所喜爱,同样,也不断的渗透到我国的旅游事业中。

1 大学生旅游现状

当今全国高校数量逐年上升,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庞大的队伍[3]。就西安而言,在校大学生就有120多万。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参考法以及访谈法,对西安市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5份。其中有接近9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只有2%的大学生没感觉。我们从性别、专业、出行方式、景区的选择、结伴的对象、出游时间、出游目的等19项,对西安在校大学生的旅游现状进行了总结。具体的调查内容和调研的数据显示:93%的学生非常喜欢旅游,5%的学生一般喜欢旅游,2%的学生对于旅游没感觉。

1.1 出游地点的选择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风光等都是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景区更受到大学生的向往,如图1所示。其中,钟情于自然风景区的占了总人数的46%;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25%左右;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12%和8%;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占9%。当然,其中很多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而选择旅行的地点。例如,旅游专业的同学往往会因为专业而选择旅游的地方,历史系的同学总会去一些红色旅游革命区,同时也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这也符合其内心世界丰富、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4]。(图1)

1.2 出游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很零散,所以在出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是不固定的,自由选择,这样的大学生占了总人数的42%左右;大约43%的学生会安排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和五一小长假进行一次中长途的旅行,趁此时间休息调整精神状态,而在双休日则选择学校周边的地方去放松;而选择寒暑假期出游的人约占总人数的15%,大部分的原因是一直在外地求学,想利用寒暑假在家多陪陪父母,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周末去兼职或参加各种活动。

1.3 出游的消费情况 根据调查,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有感觉但是没去旅行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因为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一般大学生在出游的消费上选择如下:

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大部分的学生选择自行车、长途汽车、火车等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很少一部分同学会乘坐飞机、动车;旅游住宿方面,一般不选择星级宾馆,而选择住亲戚、朋友、同学家、大学宿舍或廉价的旅馆;在旅游过程中饮食大都很不讲究,主要以吃方便面、快餐乃至家常便饭为主;仅次于车费的花销是购买纪念品或者当地特产、品尝旅游地的风味小吃;娱乐方面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少。因此整个旅游过程较为节约。

1.4 出游的目的 说到出游目的,其实很多人的旅行时目的很单纯,比如说去避暑避寒、随便去散散心、了解各地风情等。根据调查得到图2所示,65%的大学生出游主要是为了欣赏景观、参观古代建筑、从而增长见识,而15%的人是为了休闲散心,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的人不多。

2 互助旅游平台的研发

2.1 自助旅游与互助旅游的比较 自助旅游和团队旅游,它本身有许多弊端,如随团旅游,不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导游的推销和逼迫式消费让人无法拒绝,再加上走马观灯式的看景点,就会导致整个旅途不愉快;再如自助旅游,虽然没有随团的那么多局限和繁琐,自由的可以取舍,但是,不够安全,线路的选择也较为耗时,所以很多人选择到BBS或社区里找一些驴友团结伴而行。而互助旅游在旅游花费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学生可以通过最优的行程设计,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满意的旅游经历。

2.2 互助旅游平台的设计理念 我们从大学生旅游动机、旅游经费、最优路径的选择、期待的旅游方式等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旅游平台。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那些无法建模的复杂问题,它能够模仿人的思维方式,考虑到费用、时间、地点等因素来分析不确定、不精确的情况,进行最优决策的推荐。当然,我们也采用了google的搜索和地图服务,有效的利用API进行开发,实现一些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功能,比如,谷歌的地图的最优路线服务。

2.3 互助旅游平台的功能 互助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有:

①首页:主要包括网站的最新信息,其设计力求抓住用户内心。抛弃传统旅游资讯网的大量繁杂信息。简约但不简单,整体布局有以下几个板块:校园互助导航(主要提供旅游信息集散地导航);路线查询;今日推荐;学校周边(主要关注学校周边的旅游和食宿等信息);这个周末怎么办(主要给注册用户一个喊话的模块,一起商量“这个周末怎么办?”这个“首要大事”);在线问答(有专门志愿者提供在线提问解答);热评(去过一个地儿,如果好的话,在此版块发起热评,吸引大家都去哦)。

②个人主页:属于个人博客,用户注册后才能使用。这是属于用户的个人天地,你可以在上面写写日志,分享心得,和访问者交流,你可以在此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装扮以此来展示你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个人主页”上,让大家都可以来欣赏、认识你,是一个充分展示你自己的网上平台。

③信息中心:在这里各种旅游信息,每个注册用户都有权限发部信息。这个板块是这个平台的核心,它是联系线上和线下的纽带。

④食宿驿站:该板块主要是向大学生介绍供食宿的大学地点及可提供的一些帮助,并推荐实惠的餐厅及安全的旅店,通过链接可以直接浏览各家餐厅及旅店的信息。

⑤登录注册:提供登录注册,通过注册成为会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例如:注册会员可上传旅行日志相册,景点推荐,以及其他比较好的信息供他人分享。

⑥Talk-Box:此功能很像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右下角的及时交流窗口。通过此工具你可以在线及时的和各地的大学生进行交流。

⑦路线查询:借助google地图API进行开发,提供优质的路线选择服务。

综上所述,在互助旅游平台中,允许旅行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出邀请帖,并在帖中标出出游的地点、出游方式、消费估算、想要结伴的条件等,并将帖于旅游平台的交流板块中,等待有意向的驴友来回应。对于安全问题,整个平台采用的是教育平台,实名制交流,等到一个兴趣爱好一致的团队组建好之后,通过平台中的最优路径的选取模块,从而自动获得我们整个旅游的线路、餐饮、住宿等详细的旅行清单。

大学生可以通过互助的方式进行校际和地区间的旅游,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看世界的愿望,也加深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这不但帮助他们缓解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她们的自我学习和社交能力。通过每次旅游策划,旅游过程,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每次的探索与冒险,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助旅游平台的推广

3.1 新型的网络平台想要推出,必然起步较难,用户数量势必少,但是互助旅游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所以我们要将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大力的扩散到各所高校,从而扩大宣传力度。同时,我们需要邀请旅游业的业内人士,对我们的平台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确保其实用性、价值性。

3.2 互助旅游平台要有专人去更新内容,并去各大知名论坛、名人的博客、微博等处发帖,帖子签名处或文章内容内加上自己网站的链接,同时注重网站友情链接,多做一些高质量的友情链接,建立品牌意识,扩大网站认知程度。

3.3 互助旅游平台要充分注重用户体验,邀请自己的朋友、广大大学生朋友们,以及一些喜欢旅游的人加入平台的管理和宣传的工作,征询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借鉴一些做得好的旅游网站,不断更新和改进旅游平台的功能。

3.4 通过录制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视频,加上自己网址或者网站的介绍,然后发到各大视频网站上面,选择视频的时候尽量找一些质量好有新意的,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激情、敢于挑战的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生事物,不仅期待学习先进的理论,同样喜欢大自然的清新、现代化的刺激、人类文明的遗迹。经济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学生各种出游选择。旅行社的带队出游纵然舒适安全,但是昂贵的旅费将大学生拒之门外;个人旅行固然轻松自由,但是缺乏安全和新点子以及对目的地陌生,总会产生几许孤寂。所以基于大学生出游的问题,我们搭建了大学生互助旅游平台,期待能够带给他们省钱、便捷、舒适的旅行路线,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升个人文化素养,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旅行成为我们人生成长的重要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曹喜蛙.曹喜蛙作品选集——2009中国大学生旅游节典藏图书[M].北京: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8.

[2]任曼丽.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现状及开发策略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3:57-59.

第3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前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国际上并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它的优势体现在不仅不拿环境的破坏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代价,还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浏览建立起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林业生态工作的开展。但是,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现状不佳,使得林业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违背了初衷。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更加具有科学性,笔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1.1 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不合理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建筑工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生态旅游规划建设工作质量的影响,许多林业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性。就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许多生态旅游资源都因为建筑规划的缺乏与不合理而被破坏。拿我国的首个森林公园业举例说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建设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造成许多植被因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惨遭破坏,这对当地的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造成了不利影响。一部分风景区的管理者对于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并不重视,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切建设工作都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规划工作也成为他们向上级申请资金的一种凭借,景区的升级化使得林业生态景区的建设具有城市化的风格,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质量的下降。

1.2 生态旅游管理方式不合理 一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到位,往往使得旅游人数超过了景区本身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他们将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图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一些景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对于旅游资源的管理认识不足,使得旅游资源被粗放的开发。这样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大大损害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仅影响了景区的旅游质量,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外,一些旅游景区的负责人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对于旅游者可谓是来者不拒,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1.3 生态旅游利用方式不合理 选择生态旅游的人对于自然都有一种真心的向往,这就使得许多不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景区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绿色标签进行使用,加大其景区的吸引力。一些旅游中介机构更是如此,在自己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林业生态旅游之时,就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吸引许多消费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路线。更有一些旅游景区,对于景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就称这里是林业生态旅游景区,乱收门票,使得消费者对于林业生态旅游产生误解。

2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改进对策分析

2.1 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 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来讲,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森林在陆地上是规模最大的生态系统,更是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场所。因此,森林公园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出发点。所以,作为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点,要认识到森林公园对于生态旅游开发事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使更多的旅游者可以正确认识与欣赏大自然的美。

2.2 加大统一规划开发力度 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时,要对旅游景区当地的生物资源、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水平等多种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事件,要先进行解决对策的制定,争取在最小的环境代价基础之上,完成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其次,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较高,旅游景区要按照适度、有层次、有顺序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多开发那些对于自然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项目,使得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3 加强生态旅游认证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需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这一工作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来讲是一项重要的限制条件。因此,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质量,就要加强分立与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旅游相关部门要制定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的标准与原则,只有符合相关标准的林业生态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批准。在生态旅游认证力度加强的情况之下,林业生态旅游市场会得到规范,旅游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也会得到控制。加上生态旅游信息反馈机制的健全,国家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控制力度也会加强,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加强环境立法力度与环境管理力度,才能提高林业生态旅游工作的科学性。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者要尊重国家的相关法律,比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等。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更多的法律条文,对那些恶意破坏环境的开发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其民事与刑事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旅游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旅游业的期待,也满足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需求。林业生态旅游是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和谐统一的重要方式。面对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行为的规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希望林业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可以规范自己的开发行为,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来引导当代大众正确认识与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继梅,党恒邦.海东地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18+321.

[2] 王亦秋.关于昭通市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的讨论[J].思想战线,2011,S1:59-60.

[3] 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

09:25-30.

[4] 张海燕.紫鹊界梯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07:160-161.

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第5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第6篇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3]左伟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5(1).

第7篇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

一. 洞庭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洞庭湖湿地主要包括东洞庭湖湿地、西洞庭湖湿地和南洞庭湖湿地,特别是东洞庭湖湿地1994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湿地系统的核心,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1]洞庭湖湿地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以鸟类和水禽为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鸟类主要栖息地。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极其重要。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和知名度高

洞庭湖区自然生态旅游丰富,渔类和鸟类种类多种多样。据保护区网站称仅东洞庭湖已记录到鸟类316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灰鹤、小天鹅、白额雁等37种。此外,还记录到鱼类湖区现有鱼类119种,水生动物68种,野生水生植物400余种。[2]其中金栗兰科、毛食科、樟科、防己科、金缕梅科、木通科、睡莲科等都是代表本区和中国特有成分的植物种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同样丰富,沿湖知名旅游景点,有岳阳楼、君山、鲁肃墓、屈子祠、范蠡祠、西施墓、杨幺墓等,并流传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娥皇女英泪洒君山、柳毅传书等,特别是岳阳楼作为整个洞庭湖人文生态旅游的核心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龙舟竞渡、名楼水上观光、东洞庭湖观鸟休闲、张谷英村访古探幽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品位好知名度高。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环洞庭湖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核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两大中部群市群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广铁路、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6国道等都贯穿湖区、湖区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开通后湖区与“珠三角”、“长三角”联系更加紧密,给湖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区位条件。[3]

(三)、环湖地区经济发达,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环洞庭湖地区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部分县市,总面积约5.23万平方公里。湖南省洞庭湖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全省中处于前列。环洞庭湖经济区地处成渝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连接地带,客源市场居民消费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洞庭湖面临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削弱和自然景观退化等问题。[4]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洞庭湖水面从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到今天2740平方公里缩小一大半。洪涝灾害频发,洪水威胁严峻。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交织,加剧了水体污染程度,洞庭湖水质处于中富状态。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过度捕捞、挖砂、水产养殖、杨树无序种植、外来物种的引进推广破坏了湖区生物的多样性。湖区血吸虫病没有根治,鼠害泛滥。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类不良的经济行为是破坏生态旅游发展环境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保护区与地方政府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保护区内诸多资源涉及多方管理机构协调,如何在各部门间斡旋取得结果困难,保护区可以实施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制止的不多,防治不力。机制体制整合不够,同一个湖被分割成东、西、南三块水面,分属三市管辖,难以形成合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大了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难度。

四.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研究

(一)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湿地生态旅游是以可进入的,并具有一定观赏性湿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要让游客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要让游客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同时提高湿地保护意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资源,其达到可持续利用,实现与人类和谐共存。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保护性开发。通常来讲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特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原始性和真实性原则。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应进行区域划分,分片规划,划分为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起隔离作用)、和试验区(生态旅游)。试验区的生态旅游以以冬季观鸟节为品牌,打造“湿地公园”项目,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两面,并且冬季观鸟与血吸虫病疫期相互错开,以此划分区域规划,强化保护观念,发展生态旅游。

(二)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大旅游、大生态、大市场,对整个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把生态旅游扩展应用到环洞庭湖区和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的生态友好程度。具体来讲就是理顺管理体制,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5]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都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的实施主体。三个主体相互影响并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部门主导整个开发过程,一方面引导调控旅游企业,另一方面保障社区居民利益。旅游企业可以雇佣社区居民到企业工作,参与旅游开发,居民同时也可以监督旅游企业的开发活动。政府在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开发的活动中,要建立湿地环境评价系统,来监测湿地环境的发展变化,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使湿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1.强化政府监督和管理,科学规划,制定政策

政府应把自身做为生态旅游环境的践行者和保护者,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的行为的发生,对于对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企业应给与严厉的处罚。合理引导当地居民保护湖区的自然环境,从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应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政府必须牵头合理划分洞庭湿地功能区域,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活动。制定了湿地保护政策法规约束洞庭湖沿湖居民,企业等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增强有关部门的保护意识,行为和方向,为政府和旅游部门明确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方向,真正的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省重要旅游的品牌,是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寻找适当的宣传途径,比如加强学校对对下一代生态教育、奖优罚劣,强化保护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激发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建立洞庭湖生态旅游补偿机制

政府支持实施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管理部门更好的与保护区附近居民沟通,了解居民民生,协作共同提高居民经济,落实政府补偿政策。进行经济补偿的同时,建立能有利于当地居民的项目。帮扶农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有用的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4.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社区参与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将项目内化为社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提高项目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参与社区居民能够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包括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规划与政府决策之中。

5.洞庭湖湿地环境影响监控机制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会因在该地域内发展旅游业而受到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试验区内的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洞庭湖生态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任何形式的湿地旅游开发活动都会对湿地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开发,使得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使生态系统环境功能降低或损伤,或通过努力可以使受损伤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和补偿,保证自然保护目标得以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祖鹏.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2,(6)41-44.

[2] 缪丽华.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6)58-63.

[3] 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0,(1):88-92.

[4]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5):82-86.

[5] 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J].人文地理,2002,20(1):73-76.

[基金项目]本文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及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项目编号:2010YBB186)、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0C0203)、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ZZ52)资助。

作者简介:

第8篇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

第9篇

【关键词】湖北省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生态旅游培育与开发》,项目编号:D200619002。)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 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 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17] 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旅游管理,200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