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环境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环境;分析优化
“生态”一词的应用领域已经从自然科学扩展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生态学”这一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产生了教学生态环境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因素的平衡统一,构建融洽的教学模型。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并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1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是由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着制约和调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的这四个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1.1物理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英语课堂的外在表现,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班级规模及各种硬件设施等。当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在为学生安排座位时采取固定的行列式,这种座位安排方式虽然使教室看上去井井有条,方便教师的管理和秩序的维持,也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状态。但是这种座位编排形式使教师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讲台下、一排排整齐的书桌后听老师讲课,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意识不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也不利于师生的双向交流,师生距离较远,教师在讲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此外,行列式的座位编排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不同,这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积极性。如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的学生离教师很近,很容易就可以感知到教师的板书和语言,从而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坐在后排的学生离老师较远,可能会听不清、看不清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准确接收和理解,使他们难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率。当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开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英语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还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在上课前对相关设备也没有做认真的检查,导致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教学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课件只是相当于板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此外教师在上课时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在多媒体操作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没有促进教学,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发挥。当前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大班授课是很多大学英语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英语课堂的大班授课,人数多,教室大,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秩序的维持。学生的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势必会影响英语教学的开展。
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也是被动的听课,很少有机会合作学习,所以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关系也不够密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来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操控多媒体,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依然遥远,师生情感依然淡漠疏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班授课教学模式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实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和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锻炼的机会,学生觉得自己被教师忽略了,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不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1.3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学习氛围和课堂文化等。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心理、兴趣、认知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和态度也是不同的。当前大学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进行课堂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活动等的设计时,只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需求,导致英语教学没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层次。英语水平好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广度和深度,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英语水平差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难,自己难以跟上,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课堂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认同并遵守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维持秩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和沟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难以充分发挥。
1.4生理环境
生理环境主要是学生在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等生理特征方面存在的不同。大学生的年龄和健康程度方面相差不大,但是因为学校特点、专业特点、传统观念等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在性别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工科专业男生较多,文科专业女生较多,这种性别失调的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等方面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2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2.1营造生态化的课堂物理环境
打破以往的固定行列式座位编排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再给学生固定排位,而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需求,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合适的座位形式。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的讲授时,可以采用行列式座位编排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状态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时,可以采用圆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缩小班级规模。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管理课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小班级规模采取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班教学不仅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秩序的维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使教师充分应用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美化教室,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心情和学习状态具有重要影响。如很多教室的墙、窗帘等布置都是使用浅色,这是因为浅色可以缓解大脑疲劳,使人的心情平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深色则会让人感到兴奋或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在布置教室时也可以在墙上张贴英语名人名言或学生的英语作品,这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2改善生态化的课堂社会环境
构建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教师要想构建和谐平衡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长时间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的状态,而是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这不但缩短了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还能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教师予以肯定并解答学生的疑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课后也要经常与学生联络,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堂上的老师,还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后可以通过qq、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聊一聊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逐渐信任老师,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设计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式的探究学习中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能够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还能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时应该重视它的探究性和合作性,明确并扮演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组织学生就课堂上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探究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合作式探究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要想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应该做到开放。英语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指的是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沙龙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水平。
2.3优化生态化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能够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实现教学公平。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对话式、体验自主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以往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经常使用鼓励性话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想提高英语大班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重视课堂纪律管理工作。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时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指导,使其行为符合课堂规范。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定中,这会增强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他们会自觉的根据课堂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与教师一起构建了平衡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2.4丰富生态化的课堂生理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和做好宣传工作来改变学生及家长对某些专业的传统观念,平衡男女比例,避免性别失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适当地扩大招生范围,使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促进存在多种差异、较大差距的学生交流融合,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学生营造更好地生态环境。
3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平衡性的特点。这一学科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师生营造一个动态、平衡、和谐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2]郭坤,田成泉.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
[3]韩昱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探究[J].语文学刊,2016(13).
自2014年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发展也面临着新常态,雾霾天气多次“光临”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为及时准确监测环境问题,环境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设置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为此,我院借鉴国内外经验,利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课时的内容设计如下:
例如,讲到配位滴定法时,可以这样提问引入,①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那么这纯净的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呢?此时学生便进行思考,因为这些内容在初中时就有涉及,学生想出答案并非难事。答案中会有Ca2+和Mg2+。②根据水中碳酸钙的含量,可以将其分为硬水和软水。那么什么样的水属于软水,什么样得水属于硬水?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90%的家庭用水(包括烹饪、洗涤、洗浴等)均使用软水?这样的问题与生活贴近,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讨论,查询资料等可以得知硬水和软水的划分界限,以及使用软水的好处。③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水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Ca2+和Mg2+,那么怎样才能测定出Ca2+和Mg2+的含量呢?有的同学们回答用酸碱滴定法,也有的同学回答用沉淀滴定法。此时,教师可以总结,不仅有这两种,还有其他的方法,即配位滴定法。④请同学们根据酸碱滴定法的理论基础,总结一下什么是配位滴定法?此时,同学们做总结,若同学们总结的不全面,教师可以给予引导,并讲解新知识点,这样同学们可以弄懂什么是配位滴定法,即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方法。⑤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概念中有配位反应,那么什么是配位反应,学生讨论总结,并将此知识点与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即配位反应就是指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形成配合物的反应。教师追问,什么是中心离子,什么是配体?总结出概念后,让学生举例进行说明,教师在举例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中心体或配体。例如Co2+是中心,是可以接受孤电子对的。学生多多举例可以很好的解释什么是配位体,什么是中心体。⑥当配位反应的感念理解后,教师接着提问,在配位滴定中,所用到的仪器是什么?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可以很容易知道使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铁架台,锥形瓶,分析天平,烧杯以及玻璃棒等。⑦教师接着提问,在滴定过程中需要使用标准溶液和需要测定的未知溶液,那么这个标准溶液是什么呢?此时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教师可以由此引入新知识点,即EDTA标准溶液,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标准溶液,教师可一一介绍这些标准溶液的性质。⑧返回来,教师提问,EDTA标准溶液要用什么物质来配制?采用什么方法来配制?这是考查学生配制溶液的知识。这个知识以前涉及,同学们可以思考并回答。⑨教师进一步提问, 未知溶液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总结后接着提问,为什么大多数是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借此,教师可以总结新的知识点,因为多数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不超过6,所以EDT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可形成1:1型配合物,只有极少数金属离子,如锆(Ⅳ)和钼(Ⅵ)等例外。教师举例说明,例如自来水中有Ca2+和Mg2+,而EDTA的标准溶液可以与Ca2+和Mg2+形成稳定的螯合物。
⑩教师提出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金属离子都可以与EDTA标准溶液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呢?答案当然不是,教师可以借此进入新的知识点,即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教师总结的这些知识都是配位滴定的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本学期课程教学结束后,向同学发放调查问卷,评价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其中实验组30分,对比组28分,共回收58份,回收率100%。
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表1 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调查结果
表2 实验组和对比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表现以及自主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们改掉了懒散的学习态度,上课时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以往的分析化学教学中,分析原理教学比较枯燥,运用PBL教学模式后,一步一步提出问题,抽丝剥茧,一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了,最终掌握这些知识点[2]。
3、PBL教学法授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率;环境;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的主阵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把握新形势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创设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1.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1.1自主原则。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在很早就注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课堂教学生动、开放、多样呈现。但在高考压力下,传统的应试教学要求的只是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因此,我们的所有的努力还是围绕着教材的存量知识服务的,对学生生成性知识与能力,我们只停留在鼓励层面上,而很少去开发与运用,这样,学生在积极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好像随时会触碰到得不到教师关注的“灰色地带”,很可能阻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给学生学习留有发挥的空间,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的学习,而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
1.2合作原则。课堂教学应努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
以课堂上的小组语言实践活动为例,讨论、辩论、相互问答、采访、角色扮演、模式对话以及书面作业的批改和评议等都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最后达到小组资源(词典、参考书、语言知识、各自所持观点等)的共享以及知识能力的相互促进。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这种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其能。
1.3探究原则。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并非机械地模仿重复所接触的语言,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言时,多会创造出以前没听过、没读过的句子。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
在以上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高效率的教学环境。
2.教学环境
2.1营造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的看法,是语言学习课堂高效率的必备条件。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不敢开口说,不善于用英语来交流,他们往往怕说错,太害羞,这种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哑巴英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学生敢于交流的氛围,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按照小组或环形布置,让学生相对而坐,增加交流的气氛;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自由轻松的交流而不是站起来回答问题,在陈述复杂的观点和结论时可以准备小纸条作为提示。在一个全面放松的环境下,学生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在语言的学习上,这就给与一节英语课堂以高效的保障。
2.2创设学生乐于交流的现实场景。语言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节生动有效的语言学习课堂必须能够使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虚拟出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给学生提供应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多种表达方式,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内容复述、争论辩论、短剧表演等。2.3创设良好适当的学习竞争环境。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竞争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良性的竞争活动,相互鞭策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创建良好的竞争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小组竞赛、玩游戏、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只要在创设竞赛氛围的同时,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和鼓励性评价兼顾,加强学困生的参与,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可以对教学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在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中,想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还在于要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恒定稳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原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指出:“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在承认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在教学语言、体态和评价上都应注意传达一种鼓励和肯定的讯息,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加强语言学习的交际欲望。
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正如只有在春风和煦日的关怀下,才能盛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诗桂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教学团队 外部环境 优化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一、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要素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价值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总和。根据专业教学团队生态环境各个要素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生态环境归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团队自身环境。我们认为高职教学团队学院环境要素包括了文化理念要素、制度机制要素、教学资源要素和服务平台要素。
1、文化理念要素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体现了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学校文化核心要素由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办学理念组成。它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教学团队发展提供养分,文化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沃土。
2、制度机制要素
管理机制的制定必须以团队岗位价值、能力水平、业绩贡献为导向,以形成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机制要素包括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培训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职称评审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机制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动力。
制度要素包括薪酬分配制度、教研科研资助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教师下现场锻炼的有关规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专业教学团队评审制度等。制度环境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刚柔相济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制度要素成为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3、服务平台要素
服务平台要素是指学院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平台。专业教学团队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要达到提高教师技能和科研水平的目的,从而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学团队。服务平台要素成为专业教学团队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4、教学资源要素
教学资源要素包括实践场地、活动场所和网络信息平台。学院要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基于企业环境的实践场地,提供教研教改探讨的活动场所,提供获取专业建设和教科研资源的网络信息平台。团队成员要通过实训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硬实力;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和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升软实力。教学资源要素是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实力提升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分析
1、文化建设重视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建设
学校文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深层决定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文化这块“土壤”的支持。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更多地受到办学规模扩大的影响,学校将更的精力用于征地、建楼、实训场地建设等硬件建设上;而学校的软件建设特别是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仍沿袭中专的老套路,没有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缺乏与时俱进。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确立,往往是几位校领导讨论决定的;制度的建立往往是用来约束人、惩罚人。这势必造成:学校物质条件改善了,却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墙了,却没能净化师生的心灵、振奋师生的精神。学校文化这块土壤制约着教师文化的取向,难以培育教学团队的成长和提升教学团队的“精、气、神”,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2、制度建设重视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
首先,教学团队制度雷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在制度建设上往往是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或是延用中专的制度并加以适当改进,制度内涵上没有创新,还不能真实反映高职教育的规律。
其次,教学团队制度包容性不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以专业、课程为平台搭建起来的,团队的成员由本专业的教师组成,没有考虑专业建设具有跨学科性和开放性;同时,没有建立动态的人员管理机制,团队一经形成,人员变动或流动性很少发生,团队的活力不够。团队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到位,很多学校看重团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教科研成就方面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教研教改、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等重要指标,评价结果也就不能体现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
再次,教学团队制度缺乏特色。只有特色化的制度,才能产生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才能产生学术水平高的教学名师,才能培育出个性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地域特点、专业特色等制订有自身特色烙印的教学团队制度,在教学团队制度建设上同质化严重,这严重影响了不同教学团队之间建设经验与成就的交流与提高。
3、服务平台建设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搭建
目前,各高职院在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咨询方面,因办学条件、办学背景的不同,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紧密。此类型大多出现在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如电力、石油、化工、通信、铁道等行业,它们依托行业办学,对接企业,校企合作天然一体。
此类院校既肩负着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又履行着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职责,行业为学院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实训设备,每年都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带来了先进的培训理念并融入到高职教育当中,实现了高职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理念、技能、业务素质的提升。
(2)校企合作内外结合松散。部分非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由于升格为高职较早,学院上下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领会较为透彻,在某些专业(如机械类、计算机类专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从而带动了教学团队的成长。
(3)校企合作未有效建立。此类高职院校大多为新升格的,他们的主要精力在于扩大办学规模,盲目增设专业,造成了既缺乏师资又缺乏实训设备,同时,办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中专办学模式当中,未能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学院为教学团队的成长只能提供学历教育的平台和学生的技能鉴定,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技术咨询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学团队的成长未起到推动作用。
4、教学资源重视网络建设,忽视了场地建设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均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资源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一是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是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关键;二是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以及结构认识不足,片面地将教学资源当成网络教学资源,把主要精力、财力都花费在建网、购买机器设备上,忽视了基于企业环境的实践场地、提供教研教改探讨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部分;三是资源建设与资源有效利用脱节,资源建设上重复得多,缺乏规划,特别是对教学团队成长有益的教学资源建设得少,造成有效利用不足。
三、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的学院环境优化
1、学校文化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沃土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又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参与和付出,同样也应该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自身发展提供需求,学校优秀文化应该成为教师团队成长的沃土。
2、院系二级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都建立起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其成为有一定自主权的教育教学实体,形成了以系部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管理体制,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系部建设的主要工作职责。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主权,调动了系部办学的积极性,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提高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任何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组织规范、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而这些又是影响组织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这些来自于社会的、组织的规范就构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政策)环境。制度规范是否公正合理,激励机制是否到位和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团队的生态情感智力水平,而且也将影响到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能的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学团队的成长作用显著。
(1)创建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学院要制订教师下现场锻炼、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以优质公开课观摩、教学比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名师、培训名师为中心,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扬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建设中快速成长。
(2)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形成的激励机制。针对高职教学团队的激励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考虑团队整体的激励,也要考虑团队成员个体目标达到后的激励。学院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给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物质支持。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鼓励政策,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并从团队文化打造、团队建设目标、团队学术权力下放、教师晋升通道、激励薪酬分配等多方位、多层次对不同团队和个人来实施激励,给予更大的内部经费调控权、人事聘用权、利益协议分配权等权力,施加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从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两方面激发教学团队开拓上进、开放创新。
(3)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评价考核机制。学院应摈弃过去只看重业绩、轻视发展的做法,制订教学团队评价办法等考核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将团队业绩、个人业绩及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专业团队建设可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提出阶段性的任务指标,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建设等,把教学团队建设看作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督促。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根据建设周期及不同专业而不同,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此外,还要关注教师在团队中的发展,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明确教师从入口(普通教师)到出口(教学名师)的培养历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投身到专业和课程改革中,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力以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的专业建设目标。
4、校企合作是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平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必须是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切实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中企业人员在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方面的作用;其次,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以主动服务求得企业对办学的支持;第三,要在互惠共羸的基础上,搭建校企双方人员互相交流的战略合作平台,进行短期和长期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力资源共用、共享的柔性流动渠道;第四,激励与引导相结合,将教师下现场和到企业调研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全面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 学校要创建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社会成员的素质以及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对学校所提供的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班级生态环境,学校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和谐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班级生态环境。
首先,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让学生能随时感受到英语的使用价值。学校的名称可以是中英文结合;学校标志性的建筑应该标出英文;学校教学楼所挂人物的图像通常有化学家、物理学家等名人,对他们的介绍也应该有相应的英文,以此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这也丰富了学生的外国名人知识,为他们读有关外国名著奠定基础。
其次,学校环境的创建应能跟上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为学生学习英语设立专门的场所,为学生组织英语活动,开展英语角、组织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创造条件。学校建筑的设计、各种区域活动的设计等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观,此外,学校尽量为每个教室配备教学设备,提供录音机、收音机等电子设备,业余时间为学生们播放录音磁带,提高 学生的听力辅助教师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节约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全面武装英语教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英语教师的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辅助。英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之外,还要重视学生朗读英语的音调美。作为外来语言的英语,要想说出流利的口语,需要不断地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硬件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尽量应为学生设立专门的英语教室,配备专门的语音教室,逐渐与现代学校的教学设施缩小差距,能综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因为先进的教学设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 改善班级生态环境,于文化中学英语
学校环境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环境。但是,学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也离不开班级生态环境的创建,因而,学校环境的形成需要班级生态环境作基础。
首先,要调整并控制班级中的人数,使其趋于合理。一般地英语教学班级中的人数不得超过30 人,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班级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方便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矫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使学生的生态位能够与环境相适应。学生人数合理,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能有效维持课堂纪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教室要定期进行布置,逐渐把外国文化与英语相结合。一方面,逐渐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新颖的环境;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经历外国的传统节日诸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交流。
在对英语课程实习期间,笔者认识到教室布置不仅仅是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更重要的是教室布置所用的内容。这样对教室的空间便能做到合理利用。每一周,笔者会主动组织学生把教室后面的黑板平均分成六部分,选择其中一小块进行布置,然后把学生在课后收集的有关英语的名言警局、历史文化等资料张贴上去。在布置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坚持一个月之后,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去布置教室,无形当中形成了特色的班级文化。
4. 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
关键词:思政教育 内在心理微环境 认知规律 主体尊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in Laws of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is relate to that how maturity does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have. It is not worked to make a healthful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by on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aching when you fac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ust meet the logical of rational cogni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ognitive logical; subject dignity
勿庸讳言,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十分不理想,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被尊为“国课”,学生却普遍漠视乃至藐视“两课”,称之为“洗脑课”、 “忽悠课”,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的,其中,学生群体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状况值得深究。
1 内在心理微环境简述
任何实践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背景环境为依托的。环境可笼统地分为两类,外在宏观环境以及内在微观环境。后者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为主体的态度、动机、目的等,并最终在主体的行为实践中予以体现。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是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内在微环境的形成过程是与主体理性成熟程度相关的。当主体处于理性成熟度较低的阶段或状态时,内在心理微环境主要受直观情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心理持续性低,专注度低。这种状态在幼儿或患有精神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微环境是极易改变的,对外在的感性刺激十分敏感。在这个阶段或状态下,健康的心理微环境将使个体体会到感官的愉悦,并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动机。当个体的理性成熟度逐步加强时,理性思辨因素逐步代替直观情感性因素,成为影响内在心理微环境的主要变量。此时的个体表现出冷静、专注、持久等心理状态。此时,个体心理微环境的塑造将主要依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如果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实践中能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那么,基于理性本性的个体便能够产生一种“主体尊严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体验的趋势下,认知主体将会用一种主动负责的态度对待认知过程并最终自觉践行,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也将转化为针对外在行为的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动机。
在具体的认知(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过程表现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鲜明的规律性。当然,直观的感性因素并非完全被排斥,但是,理性思辨在这个阶段应该且必须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处于上述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群具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认知主体。所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要符合理性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一个内在的健康的心理微环境,从而保证在学习中的积极态度和持久动力。
2 理性认知规律
自现代文明肇始以来,在认知领域,科学精神、理性主义逐步成为普遍的基本的原则。哲学用“主观辩证法”来描述人类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在认知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以下几个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几个环节在逻辑上有着严格的前后顺序。前文所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将通过这种认知的规律性而形成,并最终由内而外地决定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自由意志和理性运用是认知主体的两个主要特征,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体验到一种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来自于认知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转化为愉悦感、成就感等。如果在认知过程中“偏离了个体成长规律的轨道,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上述的基于主体特征的主体尊严便被剥夺,便会产生消极、被动等心理体验,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体现为抵触、冷漠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会因认知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弱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成熟,这种基于主体尊严的认知效应会有显著的强化,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3 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系统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符合理性认识过程基本的逻辑性。根据前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内容决定了它在逻辑上需要涵盖整个认知过程,它既承担着对抽象理论进行解读、传授的使命(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又要体现出显著的实践引导作用(需要回答“应如何”、“如何做”的问题)。“思政课”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此。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两课”是由性质不同的几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它需要在各个环节中都遵循理性认知的基本逻辑,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塑造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然而,由于在认知逻辑上的混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能够促进上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的形成,而这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树立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具体实施。将整个理论体系用一门课程加以概括的确有利于理论的完整性,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哲学部分是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却是建立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加以哲学的产生渊源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简史内容,会对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的理论渊源,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理性思辨能力,从而体现出大学里的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哲学的学习在逻辑上相当于概念的形成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立的前提。这种逻辑上的优先性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笔者浅见,思想政治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世界观”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两课”的知识性。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实现多种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最终突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至于人生观的确立,应让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在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结合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去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从教材内容来说,在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同样要遵循和体现上述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的阐述在总体上要按照三段论的基本逻辑展开,也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这样的逻辑顺序。其中的“为什么?”环节最需要认知主体理性思辨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是最能体现主体尊严的认知的环节。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部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强调得不够。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时,大多是简单归纳定义后,直接地渲染“应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困惑的、最能激发求知欲的正是“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生的理智思辨能力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小学阶段不是很显著,往往也没有成为认知环节的重点,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强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前文中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也正是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才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中的思政课与高中的政治课没有两样,这不仅仅是指内容上的重复,更是指一种心理体验上的重复。
最后,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来说,课堂讲授还是目前的“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并贯彻上述的认知规律,创造一个能够体现主题尊严的认知(教育)环境。举例来说,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在阐述“应然”性的理论问题时,需要提供这个理论的“解释力”。这种理论上的“解释力”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便决定了该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实践中,“国情”、“中国特色”等成了应付该问题的“终极法宝”。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赋予理论的解释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不仅不能彻底解读理论,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问题的存疑。基本国情、基本道路不能简单地当作规避问题、否定危机的理由。在教学技术层面,所有新颖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是理性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英语;教学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小学英语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进而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优点,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学习内容的单调性、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等。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不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依赖于课本,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有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知识进行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1.营造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高年级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网络技术,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能引起其注意力,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信息量高度集中的平台,因而能够为小学英语课堂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料。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题材;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互联网,增加教学的方法,例如英语游戏、英语歌曲等;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知识,进而扩充学生的英语知识量。
3.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发表看法,这样有利于发挥小组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小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确定了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交叉科学为理论支持,以环境工程为实践手段的知识架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三大模块:环境问题、环境学基本原理和环境调控。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教学与实习结合。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固定安排3个学时的野外考察。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并考察河口海岸生态环境,在现场有专业人员讲解,学生在考察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加深了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认识。
2.讲授与讨论结合。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们的课堂讲授以教师提供知识要点及经典案例为主,并围绕关键问题启发学生自由讨论。在讲授“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我们在课堂展示上课当天的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具有典型污染特征的城市外,还将学生的家乡以及厦门,漳州等就学城市包含在内,并根据当天的实时污染指标指导学生计算API指数。学生反应积极,主动讨论家乡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讨论过程中对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整体情况增进了了解,也明确了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
3、教师组织与学生策划结合。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安排学生做课堂专题演讲。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文献与资料,并形成演讲材料。汇报时,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共同完成演示、讲解并接受提问。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演讲机会。学生很欢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还会安排一次开放性的实践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行策划,并完成实践调查。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我们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并引入Flash短片,电脑动漫,环保电影,采访录像,实物演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水污染”章节时,通过观看日本水俣病的采访短片,学生深刻体会到水体污染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坚定了保护水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决心。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