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能源与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3 14:58: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能源与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能源与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能源利用 经济发展 关系

一、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能源生产要素,没有能源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化生产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与能源密不可分的。工业中各种产品的制造都需要以能源为基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也是和能源消费联系在一起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与能源分不开的。此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能源。

2.能源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因素。翻开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是与能源的推动作用息息相关的。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靠人力生产,即使加上一些畜力、水力等辅助生产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发明开拓了人类工业化的里程碑,同样,农业、交通和国防技术的进步都是依赖于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不但促进了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极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第二工业革命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归功于电力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能源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3.能源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动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产也促进了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化肥、纤维、橡胶、塑料的制造以及煤炭工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不只是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崛起、创造了一批新兴产业,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生产离不开能源,生活同样离不开能源,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依赖性就越大。火的利用首先也是从生活利用开始的。从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与能源联系在一起了,这不仅在于能源促进生产发展为生活提高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质产品,而且依赖于民用能源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卫生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公共事业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能源息息相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需求总量、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三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的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经济增长而能源需求量减少的情况尚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未来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要保持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切发展都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能源需求量的上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品种的需求方面。虽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是煤炭消费比重将会有降低的趋势,而石油、天然气则会相应提高,同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整个社会正在迈进清洁型、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发展之路,

新时期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终是由能源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种能源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优质高效的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保证。比如,燃煤灰份每增加1%,电厂的利用效率就降低1%,高炉喷吹煤粉灰份每降低1%,置换比可提高1.5%~2%。特别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式下,能源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经济和能源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 2004,22(12)

[2]韩可琦王玉浚: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 33(1)

[3]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能源1996, (12)

[4]高振宇: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9)

第2篇

关键词:脱钩理论 经济发展 能源 环境 资源

一、脱钩理论

近年来,脱钩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中。脱钩理论认为,当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以环境恶化为代价,即其资源利用和对环境的压力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则称脱钩关系;反之则称耦合关系。脱钩理论中有完全脱钩和相对脱钩两种状态。完全脱钩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正指标保持稳定或者增长;相对脱钩是指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破环指标都有变化,只是环境破坏的指标变化比率低于经济发展的指标变化比率。一般来说,绝对脱钩状态相对较少,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生产效率超过经济的增长率(De Bruyn 2002)。

OECD在《衡量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脱钩关系的指标》报告中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发现OECD各成员国已经普遍处在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的脱钩状态,更有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完全脱钩。

UNEP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时,也采用了脱钩理论。在UNEP体系中,脱钩理论分为资源脱钩和影响脱钩两种模式。其中资源脱钩指的是减少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资源量,其实现途径是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实现资源、能源使用量的减少。影响脱钩指的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一)分析思路

本文拟采用脱钩理论分别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污染、资源之间相互的影响关系。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分别得到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资源消耗变量之间的发展趋势。其次,由公式■分别得到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资源消耗变量的脱钩系数。最后,通过脱钩系数的值及其发展趋势,简要得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况。当DIt≥1时,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呈现出耦合关系。在完全耦合阶段,脱钩系数越高,表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越高,对环境的破坏越大。当0<DIt<1时,则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构成了相对脱钩关系,代表相对高效的资源使用效率,或者相对低的环境破坏程度。当DIt≤0时,则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幅小于0,构成了绝对脱钩关系,代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费或污染物的排放随之减少。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中,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年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消耗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

1999—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由1999年的89677.1亿元人民币增长为2010年的401202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3.5倍;能源消耗总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的速度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增幅为135%。

由公式■,得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总消耗的脱钩系数,见图1。

由图1可见,2000—2010年间,除2003年外,我国GDP与能源消耗脱钩系数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其发展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逐年上升。2000—2003年间,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从0.33上升到1.19,2003年DI>1,GDP与能耗形成了耦合关系。2003—2008年,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03年的1.19下降到2008年的0.21。2008年后,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呈现震荡趋势,但均低于1。

纵观10年间的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构成相对脱钩关系,表明在2000—2010年间,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有一定提高,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耗总量脱钩系数大于1,与当年沿海地带新建扩建钢铁项目有较大关系。

(三)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脱钩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脱钩分析中,经济发展指标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环境指标分别采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COD是指标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出水体的污染程度。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二氧化硫是检测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会氧化而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驱物。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在0.5ppm以上对人体已有潜在影响;在1—3ppm时多数人开始感到刺激;在400—500ppm时人会出现溃疡和肺水肿直至窒息死亡。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烟尘有协同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21ppm,烟尘浓度大于0.3mg/1L,可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经济发展;关系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2]楼洪志,王仲淼.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S1:32-36.

第4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法

引言: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地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投入时就必须要将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投入因子来对待。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十年来重庆市的经济也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重庆市作为我国的古老重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的能源消费矛盾也日益突出。重庆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能源的匮乏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2005年,重庆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578万吨煤,自给率为65%,其中用于火力发电的优质煤仍然要依赖其他省供应,每年在电力生产中要消耗2200万吨原煤、5万吨燃油、11亿立方米工业新鲜水,并占用大量的运输力。重庆市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费进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是目前重庆市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看作是两个变量系统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1.灰色关联的基本思想和相关的数学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在经济日益信息化的当代,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都十分的广泛,灰色关联分析是对变化发展系统的一个动态过程态势进行的量化分析,它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统计方法在对样本的多少和样本的有无规律性上面就做了很多要求和限制,灰色关联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对系统中的因子进行排序比较,这就大大的弥补了传统数理统计分析的不足之处。它是以关联度最大为最优因素进行量化的。正是因为这个优点本文才采取了灰色关联这个方法进行本文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灰色关联的基本模型,首先是通过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的比较数列建立原始数列也就是子序列,可以记作Xi,其中因变量的参考数列记作是X0.其次,为消除数量级的大小不同影响,对原始数列进行均值化、初始化的量纲话处理。这是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分析,也就是Xi(K)=Xi(K)/Xi(1)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模型R=Y×W。式中,R为M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向量;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E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矩阵略)ξi(k)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根据R的数值,进行排序。

1.三种主要能源的消耗量和五个指标的关联度都大于0.6,显然重庆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很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这显然是重庆市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很大,特别是重工业对能源消耗消耗性很强。

2.不难发现,在GDP和人均GDP与原煤、成品油、水电消耗总量的关联度上,都是原大于成品油,成品油大于水电。由此发现重庆经济对能源依赖上最依赖的是原煤其实是成品油和水电,这也和结论1中说分析的重庆重工业占比较的结论大相一致。

3.对原煤和成品油消耗量影响的经济因子的影响程度排序发现,影响最大的经济因子是固定资产投资,这也和目前重庆的三个经济支柱:机械制造、房地产、基本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相一致。差别最大的是的经济因子是R&D投入,其对原煤的消耗量关联为0.68对成品油则为0.211,由此可见R&D投入和原煤的消耗更为密切,这也是我国目前以原煤作为主要能源相契合。

4.和GDP增长率关系最密切的是水电消耗总量。从表中不难发现,GDP增长率和水电消耗的关联度是0.731明显大于其他的经济因子。综合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受水电消耗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经济的增长却和水电的消耗有着密切的联系。

3.依分析结果针对目前情况对政策建议

从实证分析来看,重庆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并且经济对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这也导致了重庆的能源消耗缺口日益严重,同时重庆由于对原煤的大量消耗,也导致重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重庆对原煤的依赖也会让重庆的经济发展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同时让重庆经济发展受到原煤的制约。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必须要消耗大量的原煤,那么就会对环境照成更严重的污染,加之原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会愈来愈稀缺,这样将严重的阻碍重庆的经济发展。为了保障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我认为应该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规划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控制投资规模,还要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的节约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要科学合理规划提高经济效益防止重复性投资,政府要改变目前一些科技含量低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代价的产业,要引进科技含量高、能耗低、资源消耗少、低污染的产业,一步一步优化重庆经济产业结构。让高新科技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的比例一步步提高,最终走上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政府加大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入,优化能源消耗结构,让绿色能源取代传统能源。重庆经济发展是以大量的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这样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枯竭将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的方法。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对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建立完善重庆能源节约消耗机制。重庆市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小污染,这也是建设新型工业的必备条件。一方面,要监管能源开发到使用的每一个过程,确保其利用效率。其次,要在能源消耗领域大力推行高新节能技术,引导能源消费概念。多方面鼓励企业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其三,政府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减小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谭艳妮,谭忠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联关系的灰色分析方法[J].电力学报.2009(01)

[2] 冯金丽,詹浩勇,华喜波.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02)

[3] 冯金丽,詹浩勇,华喜波.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能源消耗 协整 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实践证明,人类的发展史便是一部能源利用的演变史。拥有了能源,人们的生产生活便有了保障,社会经济才有了发展的动力。然而,能源的使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形成推动作用的同时,又因自身供给短缺以及产生的环境问题而给人们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期的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的需求旺盛,一味地从国外省外购买能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间的矛盾。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成为了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Kraft J和Kraft A(1978)利用此种方法对美国1947―1974年间能源消耗总量与GNP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次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从GNP到能源消耗总量的单向因果关系。此后,各国学者陆续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如Yu和Choi(1985)发现了韩国存在着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与其他计量模型进行结合,以期获得更为具体深入的结果,Asafu-Adjaye(2000)基于协整性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以及菲律宾和泰国两国存在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国内学者林伯强(2003)采用生产函数、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以及从电力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此,本文借助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构建一套衡量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指标间内在关联的模型,以进行更为细化的定量研究,为区域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二、模型构建

协整指的是对于两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序列,如果这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则称这两个序列为协整的。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同阶单整,需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是指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以及自协方差是否稳定,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具有稳定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则这个序列就是稳定的,否则就是非稳定。通常情况下,时间序列都是非稳定的,需要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分别对时间序列的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以及二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以判断这些序列是否具有稳定性。

具体操作是建立某一时间序列X的回归方程:

xt=?茁xt-1+■?姿jxt-j+?着t (1)

ADF单位根检验法的关键是对方程(1)中的系数β进行检验。当β=0时,说明该时间序列X包含单位根,是不稳定的;当β显著小于0时,说明该时间序列X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可能,是稳定的。假如某一时间序列本身的水平序列ADF检验是非平稳的,而其n阶差分序列检验出来是平稳的,那么此n阶差分序列可称为n阶单整序列,记作I(n)。在确定两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基础上便可进行协整性检验。此处,以经济增长量(GDP)代表经济发展程度,以能源消费量(EC)代表能源消耗程度,采用E-G两步法对GDP与EC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性检验。

第一步,建立GDP与EC的回归方程。同时,为了消除变量存在异方差,各变量均取对数:

lnEt=?琢+?茁lnt+?着t(2)

其中,Gt表示第t年国民(地区)生产总值GDP,为解释变量;Et表示第t年国家(地区)能源消费总量EC,为被解释变量;?着为随机扰动项。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算方程(2),得:

ln■t=?琢+?茁ln■t+■t (3)

第二步,通过对回归残差■t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来判定lnEt和lnGt的协整关系。如果■t的序列具有平稳性,那么lnEt和lnG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在确定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对序列内在联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剖析。基本思路:先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在具有平稳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果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建立回归方程:

lnEt=■?琢ilnGt-i+■?茁jlnEt-j+?着1t (4)

lnGt=■?琢ilnGt-i+■?茁jlnEt-j+?着2t (5)

假设1:随机扰动项?着1t、?着2t互不相关;

假设2:方程(4)中当前lnG与lnG自身以及lnE的过去值有关,即原假设为?琢1=?琢2=……=?琢m=0;

假设3:方程(5)中当前lnE与lnE自身以及lnG的过去值有关,即原假设为?茁1=?茁2=……=?茁n=0。

那么,检验结果存在四种可能情况(见表1)。

三、实证分析

选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中1985―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1980年可比价)和能源消费量EC(万t标煤)。同时,为了消除变量存在异方差,各变量均取对数,分别记为lnGDP和lnEC。采用ADF检验方法分别对lnGDP和lnEC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lnGDP和lnEC的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两者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均属于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进一步检验两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建立江苏省经济增长量与能源消费量间的回归方程:

lnEC=α+βlnGDP+ε (6)

利用Eviews估算方程(6),得:

lnEC=4.671+0.564lnGDP+ε (7)

t=18.6847 F=349.117

R2=0.936 DW=0.1469

结果可知,t值为18.6847,说明系数有95%以上的可能性不为零;R2为0.936,调整后的R2值为0.933,约为1,说明该方程的拟合度较完美,显著性非常高,对于能源消费具有全局的解释作用;DW为0.1469,远小于2,说明江苏省经济增长量与能源消费量间存在着正相关。方程中的系数为0.564,意味着江苏省每增加1%的GDP,便需要消耗0.564%的能源量。

由于两变量在原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所以还需要排除方程存在伪回归现象,即需对其残差序列(?着=lnE-0.564?鄢lnG-4.671)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从而确定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江苏省经济增长量与能源消费量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EC”被拒绝而“LNEC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被接受,意味着两者之间只存在着从经济增长量到能源消费量的单向因果关系,证明了江苏省属于非能源依赖型经济。

四、结语

现阶段,江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直接导致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从本质上看,消耗大量能源并非江苏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江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积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能耗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与科技创新两方面着手,在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下,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能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在传统能源方面,不断提高天然气、电能的使用比重,将以煤炭利用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步改变成以石油与煤炭为主、天然气与电能为辅的利用结构,如加快居民区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在新能源方面,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替代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相关工程的建设,如加快江苏沿海风能产业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 Yu E S H,Choi J 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

[3] Asafu-Adjaye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6).

[4]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11).

[5] 薛艳、唐建荣: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5).

第6篇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经济 能源

能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步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动荡、经济放缓和企业经营难度加大的局面,我国能源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通过对2002年~2007年每年的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具有同步关系。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每种系统都由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往往比较复杂,分不清哪些因素关系密切,哪些因素关系不密切,我们称这种关系是灰色的。由于灰色因素的作用,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看清本质,于是我们引进了关联度分析的概念。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系统内部哪些因素的关系密切,哪些因素的关系不密切,从而掌握系统的主要特征。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从此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成功。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等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灰色关联分析建模机理

1.灰关联基本思想

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以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的分析,从距离中找出各因素的差异性和接近性,或者说是基于行为序列的几何形状的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行为的贡献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灰色关联度可分成“局部性灰色关联度”与“整体性灰色关联度”两类。主要的差别在于局部性灰色关联度有一参考序列,而整体性灰色关联度是任一序列均可为参考序列。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而不像回归分析等方法要求使用大样本。通过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用灰色关联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多因素分析技术。因此,可以用来对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以确定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2.灰色关联度模型基本步聚

确定分析序列。确定一个因变量因素和多个自变量因素,因变量所组成的序列成为参考序列{x0},自变量所组成的序列成为比较序列{xi},i=1、2、3....m,即:

系统参考为:;

m个系统比较序列为:

;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计算单位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本文采用均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先分别求出各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序列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新数列即为均值化序列:

求关联系数

,其中ρ为分辨系数,通常取ρ=0.5,和分别为最小差值和最大差值。

求关联度

二、 实例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中把经济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本文选取了2002-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各产业能源消耗量(万吨标准煤)和同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相关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利用均值法将表1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对应差序列,得出各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各点应差值中之最小值,最大值。

利用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及关联度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GDP与能源消耗总量的关系度W=1/6(0.87+0.42+0.695+0.934+

0.907+0.488)= 0.719。GDP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为W01=1/6(0.405

+0.617+0.399+1+0.391+0.333)=0.524,同理可得W02和W03分别为0.691和0.846以及能源消耗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具体值见下表4)

从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来看,把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系统特征序列时,有W02>W03> W01,即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影响程度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而当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系统特征序列时,有,W03>W02> W01,即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与GDP的相对关联度为0.719,与国民经济各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密切,呈现出较高的关联性。说明能源消耗总量与全国GDP之间具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能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我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但是它对我国GDP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一些。第三产业对我国GDP 影响程度最大,相对来说,它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要小些。而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影响程度来看,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

三、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耗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能源需求对我国能源供应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协调能源供需矛盾,调整能源价格和品种结构,规范能源市场,以最优的能源配置实现最大的经济飞跃。而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匮乏,要使经济快速发展,则必须建立节能型的产业结构,进步降低高能耗的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一、三产业的比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措施:

1.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服务业比重较低,重工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很多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还没有退出市场。这些都必然导致我国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而该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较小,因此应对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此外还应提高第三产业的能源利用率。我国在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日本的差距已经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和日本的差距。这同时也说明第三产业的节能潜力大大超过是第二产业节能潜力。在当前我国第三产业还不是很发达、产值比重和能耗比重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尚且有如此大的差距,可以想见在我们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必将会导致我国能源需求的巨大增长。

3.加快新能源的开发步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来说,仅仅靠节约能源必定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投入到新能源开发的行列中来,开发新能源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在发展经济中能源瓶颈的制约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威胁,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居住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传统经济中重污染、高能耗、资源枯竭等问题也会得到较好解决。

参考文献:

[1]任朝佐:灰色系统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

[3]刘爱芹: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刘思峰 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of China in 1990-2012 as the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men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regress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provincial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 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区域经济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 × ?棕来进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着it

(3)

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计

2.2.1 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 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 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04).

第8篇

论文摘要: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农村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在全世界来讲仍是最大的农村,到本世纪末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使八十年代初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二是使全国人民在生活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为此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与农村能源的建设、开发利用、节约并重的重大事项紧密的结合起来。因此,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能的需求为目的,并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划时代的转变,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1 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我国农村能源的概念有以下两方面的含意:一是从能源角度讲,是指适应当前农村需求,并可就地开展利用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核能等常规能源之外的非常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自然能源;生物质能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小水电、小火电和小煤矿等。目前这些非常规能源还起不到主要作用。因此,称之为辅助和补充能源。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讲,农村地区能源的供需和管理,包括当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国家分配和供应的商品常规能源和各种农村用能问题等。

2 农村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农村能源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和分布广、能量密度低、可再生性、互换性、不可替代性等众多特征。在多样性方面有生物能源,如生物质能和非生物性能源,有地下能源,如矿物能源和地热能源、地上能源,如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广方面,到处都有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但各种能源的分布因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了能量的密度低、分散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农村能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多能互补的原则。自然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如太阳能等。在能源的互换方面,如太阳能被置换为生物质能,水能转换为机械能。所谓能源不可替代性,是指能源作为主体是可被其他任何资源替代的。农村能源分类情况如下:(1)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电能)和非再生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火电、核电)。(2)非常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新柴、秸杆、畜粪等;太阳能:日晒等;风能:风车、风帆等;水能、水车等;地热能:热水;畜力)和新能源(生物质:沼气、酒精等;太阳能:热收集器、光电池等;水能:小水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

3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为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农村能源和设施装备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宏观计量经济分析法,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之比表示弹性系数,由以下公式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量增长与经济产量增长趋向同步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有趋近于1的自然倾向。所以,其变化是围绕1进行的。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致等于或小于1,在欠发达的农村,该系数通常是大于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在各个年份是不同的,不同的农村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或处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其能源弹性系数值范围都大体相近。而且,在每个阶段系数值也相对稳定。这说明农村经济和能源消费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农村能源弹性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负相关。前者为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量越多。后者为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技术进步加快,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密切相关,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等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不变,大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状态。影响能源弹性系数因素很多,主要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环保和科技进步等。

4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要求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的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慢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数量的增长相同;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情况,一般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较高;第二种情况是大都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期,农村经济和生活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对农村能源的数量需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第三种情况,一般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期,生产力水平已经较高,技术和管理相当先进,单位产品的能耗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对能源的数量需求也无须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求农村能源产品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在质量上的需求。不同的能源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在同一类能源产品上,也会存在质量差异。当能源产品质量愈高时,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愈高;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时,对农村能源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能源在品种和结构上满足需要。农村能源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兴起和发展。因此,日益扩大了对农村能源品种的需求。如乡镇企业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的用煤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内容、方式等不同,也要求对能源的结构有所不同,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变。

5 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能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和节能、产业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二是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三是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五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六是促进了农村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 经济发展质量 系统动力学 预测

能源消费系统是一个与经济、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的复杂动态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复杂动态系统信息反馈的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大系统、非线性,更强调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因果关系,基于此建立结构化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张林刚等,2006)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更能体现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政策变化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因果关系分析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会使能源消费总量减少、能源消费强度降低、能源消耗中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入增加实现。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质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质量等因素互为因果关系,构成了能源消费需求复杂系统。本文利用Vensim软件建立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复杂动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该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反馈回路,其中“+”表示正反馈关系;“-”表示负反馈关系,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经济发展质量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是一条正反馈回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拉动能源消费需求,也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会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在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会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之间也相互影响,能源消耗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而环保科技进步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也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条负的反馈回路。本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有: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经济质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科技进步+能源科技进步+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科技进步+环保科技进步-SO2污染排放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SO2污染排放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

(二)系统建模动态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流图由专用符号的组合表示其基本的变量,将因果关系图中未能反映出来的系统结构和行为信息通过结构方程进行量化,清晰地表现系统内部的作用机制,实现仿真的效果。

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内部系统质量、环境质量等子系统构成能源消费需求系统。经济发展质量不仅体现了GDP增长率,而且由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体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指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构成能源内部系统质量子系统;单位能源消耗的SO2排放量反映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本文建立的能源消费需求动态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变量主要有目标变量、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在该系统中:

目标变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是本系统的终极目标,该变量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状态变量:能源消费强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程度;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环境污染程度。

控制变量:其中包括能源价格指数、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为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调整的手段。

由图2可以看出,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由能源消费变化率和基期的能源消费总量决定,能源消费变化率受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内部系统质量、环境质量等因素约束。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经济发展质量由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要素投入两部分构成,在图2中分别用经济发展质量因子1和经济发展质量因子2表示。GDP变化率、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等多项指标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好转影响单位能耗,进而影响能源消费需求。环境质量通过单位能耗的SO2排放量等因素评价,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科技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都影响SO2排放变化量。而SO2排放量由排放变化量和基期排放量决定。

预测结果

(一)数据来源和模型可行性检验

本文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0、2001)、河南省统计局全省公报公布的数据。本系统将2000年统计数据作为仿真初始值,2000-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各数据如表1所示。

在系统的建模过程中,控制变量的预测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程静等,2010)等方法做出的判断。在对经济质量子系统和能源系统内部质量子系统评价时,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

本文利用Vensim软件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单纯依据时间序列走势对能源消费需求的预测往往估计过高,王国富、李艳军(2010)利用GM(1,1)预测河南省2010年能源消费需求为27000多万吨,误差高达30%,本系统对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的预测值和实际消费值之间的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该系统更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因此可以进行预测。

(二)预测结果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1-202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