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5:43: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案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漏洞
由于金融资产在初始分类时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所以,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及其核算就会受初始计量分类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入手,说明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其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债券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三)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五)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中的漏洞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使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减弱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应分为哪一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金融资产的分类应是管理层意图的如是表达。企业管理层对金融资产的分类,直接决定该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决定了该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其他企业将相似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就决定了该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分类的不同,相似的资产相同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成果如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业绩指标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使得相关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使企业净资产中掺杂未实现金额
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账户;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账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出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等。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资产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其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对资本公积的影响也就不容忽视。金融资产作为企业的资本储备,其用途主要是转增资本,金额应该为实有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等计入资本公积,使得资本公积中存在巨大的不实资本,最终将使得企业净资产中掺杂未实现金额,给企业以及市场带来巨大的泡沫。
(三)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准备计提的不同步,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发生减值,而应当综合相关因素判断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是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同时,企业应当从持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整个期间来判断。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上的规定使得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同步。两者的计量差异,成为企业调整利润的一个重要工具,企业的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漏洞的案例分析
2010年3月1日,汇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纪勤在香港宣布2009年业绩。汇丰控股未扣除贷款减值及其他信贷风险准备之营业收益净额下跌19%,从2008年的816.82亿美元下跌至2009年的661.81亿美元;同时,除税前利润下跌24%,从2008年的930.7亿美元到2009年的707.9亿美元,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为5.1%,2008年为4.7%。因为汇丰控股公布的业绩逊于市场一般预期,3月2日其股价急挫7.04%,仅一天就蒸发市值135亿美元。
从宏观上来讲,汇丰控股业绩的下跌,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原因。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特别是上半年,贷款、贸易融资和投资产品的需求都在下降。相比起来,下半年的经济环境有所改善。
从会计分析角度来讲,汇丰控股业绩的下跌,部分是因为贷款减值准备的原因。2009年全年,汇丰控股贷款减值准备为265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15.5亿美元。但是,扣除坏账准备中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所提的减值准备15亿多美元,实际上汇丰控股为贷款及其相关产品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49亿美元,仅比2008年的241亿美元增加8亿美元。所以,贷款减值准备并不是汇丰控股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汇丰控股业绩中存在一个潜在的浮亏,这是汇丰控股市值下跌的主导力量。
汇控年报显示,2009年末其共持有538亿美元的资产抵押证券,其中53亿美元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余485亿美元,有483亿美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亿美元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而这483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截止2009年末,其公允价值仅为347亿美元,较其账面价值低136亿美元。但在2009年末,汇丰控股仅为这项上百亿的公允价值变动,计提了15亿的减值准备。
前面已经分析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汇丰控股公允价值变动使得所有者权益减少136亿,而利润中资产减值准备仅提15亿,这使得所有者权益需要为121亿的公允价值变动承担风险。
可想而知,现有会计准则中,企业可以选择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使得企业报告之间的可比性减弱;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使企业净资产中掺杂未实现金额;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准备计提的不同步,将导致企业报告中的净利润数据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会计期间经济活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和披露问题分析,杨模荣,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问题分析,李玲,会计之友,2008.12
关键词:房地产 问题 改进 会计核算
一、房地产企业现状和会计核算特点
(一)房地产企业的现状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实施阶段,房地产行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始迅猛发展,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经济份额几乎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房地产的发展形成了集团化模式,有些房地产集团成为了国家房地产市场的主导性集团。
正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房地产的高利润,房地产行业逐步吸引了一些非本行的投资者进军房地产行业,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挑战。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房地产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核算并没有具体的数字做参考,而是通过买方的结算清单作依据,除此之外,未经买方许可,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不得擅自取用该数据,因此,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工作要具备比其它行业更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和业务多样性也决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房地产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它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的投资很大,而且项目周期长,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因此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资金数额庞大和核算周期长等特点。
二、税收中会计核算不足及相关案例分析
(一)税收中的会计核算不足
1、在收入方面会计核算的不足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收入一般是在实现销售后才列入核算项目的,但国家对房地产纳税期限规定是在实现预售之后,这导致纳税与实现销售之间存在时间误差,这种缺乏统一性的现象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收入的核算出现偏差和错误。除此之外,有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未申报纳税的现象。
2、会计核算中对成本费用在税收上的不足
房地产的发展在产生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偷税漏税现象,因为利润庞大的同时产生的税费也是很庞大的。关于是如何漏税,各个企业的手段不一,有的是直接使用过期作废或虚开的发票入账,这就造成了税收混乱,无法正确核算会计成本。有的则高明一些,将期间费用等划入成本项目,这样便减少了企业的帐面利润,实现企业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二)关于税收中会计核算不足问题的案例分析
1、针对房地产行业中的收入未报税的案例分析
在应税收入中,企业想要逃税主要是采取挂账方式来隐匿收入。例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一房地产项目,工程完成后,税务局对该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里面的“其他收入”和“暂存款”存在问题,因为这两项是不用报税的,但这两项竟然存在900万元的款项,金额巨大,经税务部门检查发现,这两项其实是属于“预收房款”和“房屋租赁收入”,这两项是应该纳入收入的款项。这种挂账处理方式是企业转移收入的一种常见手段。
2、针对房地产企业成本费用税收不足的案例分析
目前大多房地产企业既害怕税务局发现收入作假的问题被发现,又想逃避企业所得税。于是他们想出了要虚列工程成本和期间费用来减少企业所得税的支付。例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它的财务是由公司进行统一核算,但是工程期间发生的费用则有工程项目负责人来负责,工程建设过程中某些开销存在并未入账或变相入账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实际开销用途与账目列支不符的情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票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与不足,很多房地产企业都会钻这种税收漏洞的空子,企业会利用发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随意取得发票并列入工程支出。虚开发票使得企业成本项目不匹配和不相关。没有税收检查的认定依据和效力,工程成本数据失实。一房地产企业将项目交给它的工程队时明确表示只要实现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即可,一切支出由工程队负责,工程完工后,一切成本和费用支出的票据都交给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统一核算,工程队为了将工程中的多余利润留在自己手中就会虚报成本,虚开发票。在检查时,检察人员发现该工程中出现了很多材料脱离了市场价,甚至高的有些离谱。而且在工程人员的工资支出上也高的离奇,经检查人员工资表竟发现一次支出就高达50万,经核查竟发现员工姓名“查无此人”,那这笔钱究竟“支”向何处就有待盘查。这些虚列成本和费用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税收的实现,也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企业无法真正的了解自身的潜力值和最大收益。
三、改进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票据的管理系统
从以上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票据的管理不善出现了很多虚开发票,多列或假列成本和费用的现象。房地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着特殊性,并且房地产又是开销和收入都很大的行业,因此票据如果管理不善,不仅会为企业的利润造成损失,也会减少国家的税收。
(二)扩大对企业信息的披露,在企业信息披露中提高信息含金量
房地产企业之所以频频出现作假行为,是因为企业的信息没有公开化,缺乏大众的监督。企业的监督不应该只是税务局的事,而是社会大众的事。企业应该要扩大企业的信息披露,使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化,让社会公众可以了解这个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力量,让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无所遁形。企业信息的披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增加分项目成本费用信息的披露
分项目成本费用信息披露是指将企业的工程分为各个项目,分开进行披露和核算。这样就可以发现具体是哪方面出现了问题,使问题明确化。房地产的工程项目很大,几万几十万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只有细化核算项目,分别核算其费用和成本,才能发现问题和避免出现问题。
2、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信息
在房地产行业成本核算中,土地成本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土地成本中涉及的各项税费也很复杂。因此,要增加土地储备量和土地成本构成信息。通过对土地储备量和成本构成的披露会促使房地产企业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收入核算
由于房地产企业中出现很多漏报收入的现象,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完善该企业的收入核算机制。完善企业的收入管理机制可以从明确销售收入开始做起。房地产的销售收入包括土地、房屋与相关配套设施的销售收入。这些收入可能涉及“土地转让收入”和“商品房销售收入”等,这些都应纳入销售收入;除了要明确销售收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正确确认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房地产在销售时涉及多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售的预售收入和签定销售合同后的过户权证方面的实际销售款项。这时,税务局会和企业财务的税收出现偏差,因为税务局的税收是在预售情况下实现的,而企业的税收是在实际销售完成后实现的,因此,为了避免偏差的出现,会计核算部门应明确收入确认的标准。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它会计核算的不足也为国家税收造成损失,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除了以上的不足外还存在“账外延伸”的情况,即“账外账”。因此,我们应明确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标准和财务信息公开化,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绩.房地产开发涉税案例[J].江阴地方税务局,201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法规;教学设计
1.财经法规课程目标设计
1.1 总体目标
通过财经法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财经法规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会计活动中常见的法律制度,使学生在会计业务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操作原则;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熟练运用会计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经济法律制度;从容应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
1.2 知识目标
(1)知道会计法律制度相关知识;(2)了解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知识;(3)掌握税收法律制度相关知识;(4)了解财政法律制度相关知识;(5)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
1.3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会计机构设置、记账、岗位设置、会计工作交接,学生能运用会计法律制度的相关知识,能正确进行会计业务工作。(2)通过完成开立账户,填制票据及背书和付款,正确办理各类支付结算及解决结算中出现的问题,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支付结算,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3)通过对主要税种、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管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及办理纳税申报、胜任税务、税务登记的工作。
2.财经法规课程教学单元项目设计
2.1 会计法律制度
(1)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与工作管理体制。能力目标:能进行三种制度和三种管理体制的案例分析;知识目标:掌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三种会计工作管理体制;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按照效力从高到低将不同类型的会计法建制度结构图;可展示的结果:法律层次机构图;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对我国现有各类法建立法律层次结构图,以结构图以及分类依据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目标:能分析会计核算的过程及其监督;知识目标: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通过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流程分析判断,确定会计核算过程的正确性;可展示的结果: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说明;考核内容与方法:小组讨论、教师点评,通过对操作过程和案例分析的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3)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能力目标:能进行会计岗位设置、交接工作的案例分析;知识目标:掌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设置原则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组模拟设置会计机构;可展示的结果:机构模拟设置图。考核内容与方法:小组讨论、教师点评,通过对操作过程和案例分析的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2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1)支付结算与现金管理。能力目标:能熟练进行支付结算;知识目标:掌握支付结算的具体要求;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票支付结算据操作练习;可展示的结果: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对现金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的案例分析的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银行结算帐户。能力目标:会进行银行结算帐户的开立、变更和撤消;知识目标:掌握银行结算帐户的开立、变更和撤消程序;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制定分组-任务-讨论-总结;可展示的结果:案例分析结论;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对帐户的开立、变更和撤消程序的模拟操作,提出正确建议,判断建议的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3)票据结算方式。能力目标:能进行票据的办理;知识目标:掌握商业汇票、信用卡、汇兑的办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票据办理;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对商业汇票、信用卡、汇兑的办理,提出正确建议,判断建议的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3 税收法律制度
(1)税收常识。能力目标:能进行税收分类、区别税法的构成要素;知识目标:掌握税收的概念、分类、税法的构成要素;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制定分组-任务-讨论-总结;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通过对案例分析,制定分组-任务-讨论-总结;考核内容与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建议的正确与否打分。
(2)主要税种。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5种主要税种;知识目标:会进行5种主要税种的计算;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分别计算5种税种;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评任务单进行打分。
(3)税收征管。能力目标:会进行税务登记开具发票、纳税申报税担保、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程序;知识目标:掌握税务登记的时限、手续和相关规定了解发票的种类;掌握发票的申领、使用、缴销程序;纳税申报;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税务登记表已填制发票复印件及发票登记簿;考核内容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评任务单进行打分。
2.4 财政法律制度
(1)预算法律制度。能力目标:能正确了解国家预算法律制度;知识目标:掌握预算法律制度的构成预算管理的职权程序;掌握发票的申领、使用、缴销程序;纳税申报;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政府采购案例,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能力目标:能正确进行政府采购;知识目标:掌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成;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政府采购案例;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政府采购案例。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能力目标:会进行财政收入收缴和财政支出支付的操作;知识目标: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财政收入收缴和财政支出支付方式程序;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政府采购案例;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利用配套习题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5 会计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能力目标:会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案例分析;知识目标: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内容;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案例分析;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案例分析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能力目标:能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案例分析;知识目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内容、建设;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案例分析;可展示的结果:配套习题实训资料;考核内容与方法:利用配套习题,模拟案例分析正确与否进行打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
[2]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会计教学 应用
会计是现阶段教育体系中最为热门的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性人才,以满足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效果平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堂缺乏趣味性与个性化色彩,致使会计教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会计教学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将更具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专业领域,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构建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效果显著。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真实案例来辅助与诠释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案例之中来学习和感知会计知识[1]。真实的案例涉及到专业的会计知识,可让在学生在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在案例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能在具体的案例呈现中吸收与见识到会计专业课程的规范性操作,可大大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重在课堂参与,及时解决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在会计领域方面的实践性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锻炼学生技能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开展考验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点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案例情境的设计,能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锻炼,在案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财务报表制作能力、财务数据核算能力、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等,其直接关乎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可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实效性与规范性。
(三)强调讨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其训练与应用的点不仅仅在于实践参与和程序锻炼方面,还在于案例分析与讨论,只有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才能将案例中所要考查的会计知识点进行提取,是培养与锻炼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案例分析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案例的结果,而是案例实际情况的分析过程,在分析时会迸溅出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也就不会重视什么是正确答案,重要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在开展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激励,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2],对一些个性化的观点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会计课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中的应用,应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相互融合,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应用案例时,应融入相应的案情导入元素,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讲说与授课,及时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案例之中,能在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吸收新知识,会计教学不存在刻意性,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能让学生更为深度而高效的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融入相应的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3]。
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点时,若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切入主题,为学生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做好问题导入,教师应先将案例中的经济类业务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核算,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会计核算应怎样操作与实施呢?此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讲授,为学生讲授有关账户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
(二)强调案例与合作学习的搭配
新时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有效结合和搭配,制定更为合理的会计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渗透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与分析,以实现对会计案例的深度剖析与解读,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的相互融合,是两种高效教学模式的强强联合,能为会计课堂增添色彩与乐趣[4],对学生会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例如,在学习“会计恒等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了相关的案例:“A企业若想要创办其下属的原料生产厂,在前期的资金问题上应如何处理?”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就该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企业若想运营,必须具备足够的运营资金,投入的资金来源可由企业自行承担,也可由其他企业进行投资,若向他人借入,会形成债权关系,向债权人借入资金,然后会形成债权人权益,则A 企业则处于负债的状态;若招商引资,则会形成所有者权益。通过分析,小组内的学生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答案,也展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倡案例与多媒体的有效合作
在案例呈现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更具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及时对会计实务的操作课程予以全面的了解,及时总结会计实务的操作要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能自行动手去操作,进而突显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
例如,教师可将职场环境下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观察与学习小视频中的案例,对职场环境下的会计操作失误情况予以了解,也可对学生产生警示性。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课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呈现,运用多媒体教学予以辅助,使得案例呈现更为生动、具体,更具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课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导致会计教学质量不高。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课专业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应将职场中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锻炼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进而得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敏.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2:67-68.
[2]俞福明,刘平荣.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8:164.
【关键词】债券溢折价;摊销;实际利率法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债券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法是按实际利率和债券的期初摊余成本确定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再按其与债券票面利息费用(或收益)的差额确定当期债券溢折价摊销金额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的几个核心问题: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债券溢折价的摊销以及债券溢折价摊销的会计核算等内容,并从发行债券企业和购买债券企业的不同角度,通过实例解析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溢价发行的债券和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折价发行的债券,从债券发行至到期的会计核算。
一、债券溢折价的形成
债券的发行分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债券发行价格主要因债券的票面利率(或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不同而不同。
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将高于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溢价发行对于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多得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低于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折价发行对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今后少付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今后少得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
二、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
企业发行债券时,应当根据票面利率i与实际利率r的关系,按货币时间价值原理确定债券的发行价格;反之,当发行价格确定以后,我们也可以根据票面利率和发行价格的关系,用试差法确定实际利率。用试差法确定实际利率的基本原理如下:
(一)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
根据公式:
(其中n为债券的期限)
假设一个实际利率r,计算一个现值,比较该现值与发行价格,如果两者不够接近,再继续假设r,继续计算现值,直到找到一个接近但又大于发行价格的现值,此时的r称为,现值称为现值1;同理,再找到一个接近但又小于发行价格的现值,此时的r称为,现值称为现值2;还有一个关系即实际利率r和发行价格相对应。假设现值和实际利率r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可列方程:
【案例1】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41 800 000元(含交易费用)的价格购入乙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40 000 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i为5%,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甲公司将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用r表示。相关税费略。
【解析】根据上述公式,经多次计算后得出:
当=3.5%时,对应的现值1=42 709 031.43元;当=4.5%时,对应的现值2=40 877 995.35元。即:
【案例2】丙公司2007年1月1日以37 300 000元(含交易费用)的价格购入丁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40 000 000元,票面利率5%。该债券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以复利计算。丙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折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用r表示。相关税费略。
【解析】根据上述公式,经多次计算后得出:
当=6%时,对应的现值1=37 362 908.64(元),当=6.5%时,对应的现值2=36 494 041.83(元),即:
为下面计算方便,实际利率r按6%计算。
三、债券溢折价的摊销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债券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即在债券的有效期限内每年年末按照债券的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作为当期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再按当期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与票面利息费用(或收益)的差额作为当期债券溢折价的摊销金额。债券溢折价摊销的计算公式如下:
债券溢价的摊销金额=面值×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债券折价的摊销金额=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面值×票面利率
债券包括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和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前者每年年末计提的利息应当记入“应付利息”或“应收利息”科目,与债券账面价值无关;后者每年年末计提的利息应当记入“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增加债券的账面价值。上述公式中的“期初摊余成本”包括债券面值、尚未摊销的债券溢折价和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利息,不包括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利息。债券溢折价摊销期满时,债券的摊余成本为债券面值与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全部利息。
由于债券溢折价的存在,票面利息不再是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每期债券溢折价的摊销金额作为债券利息费用(或收益)的调整。溢价发行的债券,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等于票面利息减去债券溢价的摊销金额;折价发行的债券,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等于票面利息加上债券折价的摊销金额。
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溢价发行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面值×票面利率-债券溢价摊销金额
折价发行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面值×票面利率+债券折价摊销金额
四、债券溢折价摊销的会计核算
发行债券的企业设置“应付债券”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应付债券”科目可分别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所发行债券的面值、溢折价、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等内容。其中“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由原政策“应付债券――债券溢价”和“应付债券――债券折价”科目合并而来,核算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和摊销过程。企业当期因债券确定的实际利息费用记入“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科目。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属于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购买债券的企业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可分别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所购债券的面值、溢折价、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等内容。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由原政策“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溢价”和“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折价”合并而来,核算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和摊销过程。企业当期因债券确定的实际利息收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
(一)溢价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案例分析
【案例3】沿用【案例1】。乙公司发行债券所筹款项用于购建厂房,假定该厂房于2008年6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解析】溢价发行债券时,发行债券企业和购买债券企业从债券发行至到期的实际利息、利息调整的计算及会计核算如表1、表2所示。(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二)折价发行分期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案例分析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实际需求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如王耕等(2005)从自身实践中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王小红(2013)以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本科生需求的教学改革设想,其他学者(范力,2007;祝素月,2006;芳等,2009;王珍义等,2009)也都提出了较中肯的《会计学》教学改革方案,但多数文献仅从个人经验出发,对《会计学》教学改革进行主观推断,尚未出现从实际经济活动需求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为了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在山东大学教改基金的资助下,利用山东大学MBA和EMBA的资源优势,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非会计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调查的结果揭示了我们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以及错误做法,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现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是否能满足毕业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学知识的需要。内容有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试图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与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知识需求的差距。
本次调查以MBA和EMBA学生为调查对象。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现有MBA和EMBA学生600余名,大部分为具有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调查以不记名方式填答,以保证答卷结果的真实性。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样本回收率92%。调查前后,对部分学生就《会计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访谈。
三、关于会计学知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为确定会计学知识在经营管理中是否起到实际作用,我们对如下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从《会计学》课程学习中获益的大小
选择“很大”的占42%,选择“较大”的占41%,前两者之和占83%,选择“很少”的仅占不到2%,其他选择了“一般”。可见,《会计学》教学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会计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设置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经常遇到与会计有关的问题
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常遇到”,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偶尔遇到”,只有约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未遇到”。这意味着高达95%的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与会计有关的问题,可见具备会计知识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会计问题
具体到遇到哪些实际会计问题,回答则较为分散,其中遇到较多的有“没有充分和正确使用会计信息”(25%)、“看不懂会计报表信息”(22%)、“不明白的专业术语”(19%)、“不知道计算方法”(17%)、“没有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作用”(14%)等。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管理者能够体会到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但却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说明了《会计学》教学还不能满足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对企业管理者的具体帮助
学习《会计学》课程,对经营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只有1%的调查对象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多帮助。会计学知识在如下方面对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帮助:(1)学会了从会计角度认识企业管理(24%);(2)学会了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22%);(3)掌握了很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方法(13%);(4)了解了会计信息的特征(12%);(5)学会了会计核算方法(11%);(6)掌握了很多管理中的会计专业术语(10%);(7)为理解其他课程打下了基础(7%)。
(五)对《会计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高达94%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学》的学习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有帮助或很有帮助;更有97%的被调查者在学习MBA课程中包含的《会计学》后加强了对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94%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会计学》课程比较重要。
四、关于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
对经营管理者来说,似乎并不需要了解很多的会计理论,74%的被调查者满足于对目前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的简单讲解,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理论的讲授深度不能满足需要。
相比之下,对于具体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讲授,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加内容;对于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进一步学习会计报表的深层分析方法;被调查者最不满意的还是对案例分析的讲授,比例达44%的被调查者要求增加案例教学内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案例教学内容应占全部内容的30%-40%。会计理论远不如具体经济业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分析实用,最受欢迎的还是具有实际背景并能给人启示的案例分析。
8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将会计学知识与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被调查者是从经营管理需要的角度来学习会计学的,与管理无关的内容他们并不感兴趣。与此相一致的是,在回答“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其他会计学知识”时,最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管理会计,其次是成本会计,二者相加达55%,远超过选择高级财务会计的20%和会计理论的14%以及会计电算化的11%。
五、关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被调查者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分组讨论”(43%),或“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报告”(36%),单纯的教师讲授并不为学生所欢迎(仅17%的被调查者认可)。超过半数(52%)的被调查者感到每周3学时的教学安排无法满足对会计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但在目前高校提倡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增加教学时间似乎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并不现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会计学知识的传授确实是一个难题。由于《会计学》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只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授也许是最好的方法,68%的被调查者认可这样的授课方式。被调查者并不欢迎脱离教材的发散式讲授,他们还是希望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最实用的知识上。85%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学》的学习难度高于其他专业课程。这给《会计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教好一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重要课程,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8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会计学知识感兴趣或很感兴趣。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配合是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一定量的动手练习是必要的。遗憾的是在这么少的课时安排下开展实验教学似乎并不现实。另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91%的被调查者愿意在课外完成作业或其他练习。关于考核方式,只有极少数人(7%)喜欢闭卷考试的结果并不意外,更受欢迎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38%),或“写报告”(20%),或“根据出勤及平时成绩”(36%)。但是,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很少有教师会采用闭卷考试以外的其他方法,至多将出勤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对于这种按比例计算出勤和平时成绩的做法,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采用较高的比例。
六、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教学重心的转移
会计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二是会计信息的应用。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营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重心在会计信息的应用,而非会计信息的提供(即会计核算过程),但目前高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重心却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从大部分的《会计学》教材来看,讲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一般只有一章,管理会计的内容只占不足四分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时间紧等原因对会计报表只是简单介绍,对管理会计更完全省略。《会计学》教学几乎就是压缩版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我们建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重心由会计信息的提供转向会计信息的应用,会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应占一半以上的课时。当然,这样分配课时,需要大幅度削减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讲授模式的重构
如何走出课时少、内容多的困境,是长期摆在《会计学》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改变的一个观念是,我们不能试图按会计专业《中级财务会计》的要求讲授会计学知识。能够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我们建议,将现有的“会计要素讲授模式”(即按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讲授的方式)改为“主要业务讲授模式”,即仅对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商品销售、利润结算与分配等主要业务的核算进行讲解。
(三)案例教学的扩展
要把案例分析的比重提高到课堂讲授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在有限的课时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讲解。不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前提,案例分析只不过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而已。所以,《会计学》教学的目的毕竟是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案例不过是为配合理论教学而引入的例题而已。但是,案例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不但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建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应“作业化”,即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比重不宜过高,每章可配合理论讲解一到两个案例,其他案例分析(每章至少一个)可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单独或小组讨论后提交报告。
P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概述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在提供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加快科教文卫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按其性质和特点划分,可分为纯社会公共服务性单位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单位两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按照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记录和反映各类经济业务在会计年度内的实际发生情况,能够为财会工作人员编制预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衡量预算执行效果的标尺之一。其会计核算特点如下:一是由于单位运营资金主要由国家直接拨入,其支出由国家预算支出控制,主要体现公益性,但部分单位也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因此存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核算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及相关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与企业会计核算不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不涉及所有者权益与利润分配等环节,尤其是不包括成本核算,因此,其仅含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及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可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更侧重于对资金流入、流出的监管。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
会计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提炼财务数据、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和方式。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已实现电算化,能够客观反映单位日常经营运作情况,这是其开展财务分析等活动的基本条件,能够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财务分析报告等的实效性和客观性是建立在财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及时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确保财务信息量化分析的准确性。可见,会计核算的有效性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进行资金运作以及财务分析的前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另一方面,会计核算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全面预算,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管理、项目开发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验证其是否有效利用国有资源的重要手段。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单位实施全面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检验财务预算执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此外,通过对会计报表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以提高其财务管理效率,更加精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情况。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存问题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仍不够规范,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管理效率。一是不重视基础会计信息的填写。会计核算人员往往未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填写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漏填、错填,甚至不填等问题的出现。如原始凭证上不填写开票日期,在客户名称填写上字迹潦草不易于辨认等;二是支出款项时对原始凭证把关不严格,审核不认真。如一些原始凭证上只有负责人的签字而缺少经办人的签字,有的原始单据上甚至没有财务专用章。上述不规范事项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判断的准确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物资管理与核算不完善
尽管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引入了“折旧”因素,但在物资的台账登记上还不够规范,容易滋生腐败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虽按照新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耗损,但其未明确折旧计提方法,因而无法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由于固定资产种类较多,从采购到报废,使用周期长短各异,耗损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特别是因突发因素或是技术进步而导致的贬值,都无法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另外,固定资产报废时,要同时减少固定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使得当前的资产净值与前期相比缺乏可比性,导致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三)内部控制不到位,影响会计核算
受传统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但有些却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会计核算管理混乱,也使得会计核算等的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这不利于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不力也会导致诸多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如擅自收费不入账,截留国家资金等问题。此外,由于会计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以及惩罚措施有限,因而无法完全制止会计人员将资金挪作他用等行为,使得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四)会计管理信息化落后,公开信息存隐患
多数事业单位已实现会计电算化,通过财务软件等核算分析工具的应用,可以提取相关会计信息并加以分析,但多数分析属于事后结果的分析和研究,难以对会计核算管理事项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尽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解决部分管理难题,但要实现会计管理预估和分析则仍有较大差距。此外,事业单位公开信息存隐患,阻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由于事业单位资金多数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需要实现公开和透明。但事业单位在网站中公开的资金使用信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全面与及时,难免引来质疑,因而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主干课程; 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技能的系统工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各大高校对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都有采用,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范围程度、时间安排、考核标准等方面均无统一标准,“各自为政”。笔者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加强每个具体实践环节。我国的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多,对会计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较少;国外虽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目前尚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文试图以会计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结合各主干课程的开设目的、内容特点、时间安排、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兴趣及特点等,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同步实训、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校内模拟实习、公司实习、实验室综合实习等)纳入其中,构建一个与主干课程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供参考与进一步探讨。
一、以主干专业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列示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括号内标明了应采用的与该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图中箭头表示各课程间的递进关系,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完成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括号内以斜体字列示的为建议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对实践教学的不同要求决定是否采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实施
(一)应开展配套实践教学的课程
1.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等。
作为入门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应开展配套的实践教学――同步实训。同步实训是指在完成课程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所进行的阶段性实务训练。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完一个内容后,对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个直观了解,帮助学生及时、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会计学原理”的同步实训内容应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结账和错账更正,简单财务报表的编制等。通过实训,学生直接接触各类仿真或真实的凭证、账簿及报表,既可以避免理论课的乏味,又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加深对会计的理解。实训资料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相关的“会计学原理模拟实习”教材,分段选取使用。在时间的安排上可根据进度灵活处理,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例如,在讲授采购人员预借差旅费的业务时,可以设定采购人员、审批领导、出纳、会计人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经济业务的实质,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令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际技能。
2.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规范体系;掌握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该门课程实务性很强,涵盖了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所必需的主要理论和技能。因此,这门课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会计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职业敏感性、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应开展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为:
(1)同步实训。相对于“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同步实训内容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性强的问题展开设计,包括存货计价、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流转税税务会计处理、股东权益的会计处理、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所得税会计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比如,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同步实训,可以设计、提供股权转让协议、资产评估报告、产权转让交割单、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等多项相关原始凭证和法定依据,让学生接触、分析、运用这些实务中真实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相关凭证,培养学生运用原始凭证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的能力,贴近实务,增强真实感。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和后续计量方法,给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同步实训项目开发成可供学生根据教学进程及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的开放型实验项目群,并配备多媒体实习指导课件及自动阅卷评分功能,使师生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实训资料基本上是各校自行开发的。在时间安排上应根据进度与课程同步,其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其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进行整合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较强的务实性,其每章对应内容均应分析讨论一至两个相关案例。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取得,有的教材自身就附有配套案例;也可以自行开发,或选用专门的案例分析教材。案例教学应该与课堂教学同步,成绩可以单独考核,也可以作为这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3)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进行的以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编制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教学形式。“中级财务会计”详细地阐述了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课程结束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完成一套模拟实习资料,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有清晰、直观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模拟实习应该手工与电算化并行,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该课程的模拟实习资料可以选用以上市公司为题材编写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商品流通行业或服务行业均可)。时间应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该单独进行考核。
3.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计划与控制、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
该课程应开展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为:
(1)同步实训。成本会计的同步实训内容应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接触各种成本计算单据,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并对不同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应用,使其对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重点及特点有个直观了解。该课程相关实训资料多为各院校自行开发,时间安排上可根据进度灵活处理。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2)校内模拟实习。“成本会计”课程结束后,应安排学生完成一套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资料,以对全套成本核算流程进行完整演练。该课程的模拟实习资料可以选用以工业企业为例编写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时间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该单独进行考核。
(二)建议开展配套实践教学的课程
以下课程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决定是否采用。
“财务管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财务信息的收集、选择、分析的过程,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审计学”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审计程序和方法实际运用的过程。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特殊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运用国际会计惯例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方法。
“国际会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模式、国际会计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以及财务报告披露的国际差异和跨国经营活动中的税收问题等内容。
(三)应开展的、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教学
1.公司实习
公司实习是指直接让学生到实习单位或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公司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专业性和高度综合性,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熟悉专业操作和工作流程,是其他各种实践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公司实习是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教学方式,应在所有的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后的寒假或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成绩应结合报告内容及其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的表现单独进行考核。
2.实验室综合实习
实验室综合实习是指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综合性实习,一般可采用ERP模式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日常经营流程。与校内模拟实习相比,从深度上讲,除了基本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如租赁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合并业务等;从广度上讲,不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将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法等多门课程及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实验室综合实习对实践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提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验室综合实习应该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后进行,实习成绩应该单独考核。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实践形式,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社会调查、参观等其他形式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
构建科学、成熟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保障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实现,加速会计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问题,这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以期尽早形成科学、权威的结论,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国付.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财会研究,2008.12.
[2] 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 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8.6.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企业要求会计职业人员不仅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管理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适时的增值财务分析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委员会的观点,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是掌握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专家——财务报告系统和对外报告的专家,还必须成为企业家、财务分析家、全球竞争者、市场分析家、精明的推销商、优秀的信息传播人、能干的协调员、公共关系专家,甚至是企业总经理。
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职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等表达技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诚恳善变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21世纪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要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就应该在校接受各有关方面的培养与训练,那么,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教育,必须根据客观形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有利于培养各项技能的实践教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可把多媒体和等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但它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遍地之后,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的内在关系“弥补”起来的。可想而知,这种“弥补”是不全面的,有限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特别表现“会计信息”的提取、存储、传输、加工、融合及与相关业务交互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的“系统”。
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课程现已基本在整个会计学专业中普及教学,甚至在相关的经济类专业中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因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一些单位会计核算中也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处理,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未来的会计核算几乎会完全依赖计算机处理。但对于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应有所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会计学学科中,目前虽然不提倡专业太过于细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但现实中一般财经院校仍分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财务会计、审计等非会计电算化专业。那么专业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就有所偏重与区别,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能维护会计核算软件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模块,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课时按排上有所不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基本上相同。对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一般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统计学、财政与、国家税收、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核算软件操作与应用等;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除有上述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外,还另外增加有计算机方面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等,课时按排较多,教学要求较高。
(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对于理论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对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而对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为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教学内容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
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践教学,这在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案例反映会计以及会计职业的不同职能、不同层次的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利益;学生的任务就是分析和评估案例中描述的情景,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与办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涉及具体会计职业实际情景特征,让学生感受真实事件,体验会计职业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如何发现,如何查询、分析、、解释相关信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得出合理结论。
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上既要有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知识的教学内容,更要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技能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能独立完成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可以提供全面、完整、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
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利用多媒体与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而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并存,尤其离不开“黑板+粉笔”传统教学方式,尚无法被其他教学方式所替代。
(一)“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主要借助于书本、教师的语言和在黑板上的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体,讲解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等。从我国教学实践水平的现状来看,这种“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还必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方式能够完全替代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它是由许多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在群体中由教师利用其教学方式,通过他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动作、声音等生动“表演”方式表达教学内容,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互相和感染,让学生通过其感官直接感受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智力水平;同时教师的劳动(包括待人接物)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方向,一个人从儿童开始,他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智力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文明习惯的养成等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能。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若要透彻地讲明一个机构(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一直辅以大量的实物模型和各种各样的挂图,其教学效果仍然不很好。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
它是计算机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机、影碟机、音箱等先进视听设备进行展示或示范教学。使用CAI,可以传授新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和知识,帮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知识与技能,能够自行开发教学课件或使用购置的教学课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综合地把学生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包括计算机在内所有教学条件全部考虑在内。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对于其理论研究者、课件制作者、推广者以及一线教师,在涉及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问题时,要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制作、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对于教学内容能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同时还可配以同步声音、动画等,这样课程内容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
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方式,集电视式的视频接收能力与计算机的交互能力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他们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难题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