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7:05: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智慧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授业解惑,还包涵隐性内容的启蒙渗透。因此,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并指出: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
“问题课堂”不纯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单纯是轰轰烈烈的老师创设情境,不是师生在课堂上华丽的“问题”表演,更不是出现教学失误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在原生态,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迸发新的奇思妙想。“问题课堂”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一、呈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
1.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近年,“生态”二字常见于一些教育教学文章,“生态”与课堂相连,是教育走向本真的体现,也是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沉淀。生态课堂是尊重生态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3],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和谐、有序、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生态课堂的提出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回归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本真诉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未免会流于形式化、程式化,流于外在的表演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转向追求效度和可行的操作性层面,转向研究怎样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怎样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就是应这一教学诉求而诞生的。
2.原生态课堂的涵义
“原生态”一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生。“原生态”也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过的、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如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大众文化形态。
原生态课堂借用了“原生态”的新生文化名词内涵,也包括了它的自然科学概念内涵,是指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与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状态,是教者与学生在n堂上自然而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状态。那些将数学课堂变成表演课堂、上得顺溜鲜亮的课堂不是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振、生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赋予学生本原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课堂凸显的是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原生态课堂着眼于适应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驻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原生态的课堂遵循学生的生命本体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课堂、自然课堂,摒弃造作与表演。中国古有“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敬畏大自然、服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学课堂也应该存有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的敬畏心理,遵从数学自身的演化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是师生和谐共生,“工笔”美与“写意”美交相辉映,教学手段都顺应学习数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符合学生学用数学、激发问题意识的需要。
3.原生态课堂的特征
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以粗犷、豪放为主调,以简约、自主为基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原理的前提下层层推进,形成勾勒大胆、点面结合、迹简意深、教学流程简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初意义。
案例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孩子们依托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但理解把握了教材所呈现的推导方法,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出的策略进行讨论,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辨析,最后达成共识:课例之外,典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各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原平行四边形剪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第二种策略类似于教材中呈现的方法,但是,孩子们坚持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新策略。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虽然这时的课堂看上去不似一般的课堂那么中规中矩,学生也不再是坐得笔直笔挺,表象似乎有些乱。然而,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被调动起来,深层次的探究正式启动,他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得到培养。
二、启迪儿童数学智慧的“问题课堂”
“问题课堂”重在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清・林纾《闽中新乐府》中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4]。数学“问题课堂”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养成教育,重在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氛围,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1.“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不年轻的话题,却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5]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6]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应该包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体验活动、能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实施“四基”教育时,要能真正放手,不能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维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动地交流与辨析,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二:学生动手创作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
反馈交流时,有的孩子用硬币画圆,有的孩子用胶带纸画圆,有的孩子使用圆规画圆,还有的孩子用线来画圆。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他是用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然后沿着边缘画圆的。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并大声嚷嚷:“不可以,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不是圆,我试过。”满是嘀咕声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这名同学接着表述:“因为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不是它的边,零刻度线和它的直的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量角器不是半个圆,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也就不是圆了。”这种自发的辨析,使得学生对圆的意义的初步感知一下子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蒙,还体现在不能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不能把数学学科经验同其他学科经验割裂开来,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解决问题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向孩子们介绍“分船”的数学小故事,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分数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学好数学能够更加聪明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
一般儿童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在素质、能力和天赋,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质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具备不同层次潜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因材施教之说从孔子始一直遵从到如今,然而,在某些时候却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则比较少。“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智慧。
开发儿童数学潜质的主要环节是:(1)课前布置富于创造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关联起来。(2)课堂上,让学生将预习所得反馈交流。在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诊断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学时“逐步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7],也有利于评估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层次。(3)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旧知的复习,也有新知的预习;有从分析到综合的练习,也有应用与同化的迁移;有一般的练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也有基于问题的活动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编写数学小故事、撰写学习数学的心得笔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等),也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作业。(4)评价儿童的学习,既要评r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他们的想法;既要有小伙伴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者的自省。
学生的数学潜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阶梯式的,设计的预习作业、复习作业也应该是阶梯式的,是启发式且少而精的,所有的因素都要形成联结。
3.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指数学教学不是局限于关注课堂上热闹与否的表象,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案例三:比较0.5米和 米的大小(尚未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者给出的预案是:①0.5米是1米的一半, 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0.5米小于 米;②把 米化成小数来比较;③先在数轴上描点,表示0.5米和 米,再比较。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让学生深层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策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两类:①0.5米=5分米, 米=7.5分米[1米=10分米,10÷4=2.5(分米),3个2.5分米是7.5分米],5分米小于7.5分米,所以0.5米小于 米;②0.5= , > ,所以 米>0.5米。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使得儿童从简单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活跃,会将一个微知识“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8]经过多种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内容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三、“问题课堂”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相对于文史哲,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是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的。“问题课堂”充满活力、轻松且能够让学生有着灵敏的求知欲,这恰恰是学习数学的理想状态。“问题课堂”中,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同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乎数学学习,能动的交互模式在学习群体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习关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有了一种归属感。
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都需要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作支撑,都要挖掘新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都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根据这一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维。“问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得以完全释放,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学、想学的数学。在这里,提问、发现、讨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联结,深度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一种需要。
案例四:学会通分后,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心头的困惑:“公分母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吗?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通分时可以做公分母吗?”
该生思维受阻时的迷惘,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绚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9]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细的、有效的加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审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思维习惯逐步地成为常态。
“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10]矫揉与做作,追求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兼容并蓄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舞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美丽的,美就美在W生的生命潜能在这里能够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学生可以进行“智慧的沉思”和“直觉的发现”。[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20.
[3][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M]//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80.
[4]杜丽娅,陈旭远.多维视阈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7.
[5]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2011(05).
[6]金淑红.养成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1(03).
[7][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8][美]Eric Jensen } 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9]蔡宏圣.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12):21-23
[10][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1]白云涛.当代中国青年素质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Students’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Oriented Class
ZHANG Gui-qin
(Yihua No. 1 Primary School, Yizheng 211900, China)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教育质量呢?我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停留在我讲你记、磨时间、赶作业、一切教学为了考试的时代了。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给予者,而是思考着、发现者,是学生发展道路上的伙伴。
一、师生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罗杰斯强调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首要条件。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以一定纪律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同时,教师大可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友善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作为一门起始科目,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也容易产生学习热情,而且大都想学好化学。再加上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积极的正强化,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伙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愿意和你讲讲学习的成功和困难,愿意在毕业后和你保持联系,你还担心他们不能学好吗?
二、要成为思考型、发展型的教师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的教师,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状态的教师,是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状态的教师是思考型、发展型的教师,其特征是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我们身边很多“潇洒”的教师过着第一类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第二类教师在“劳苦”地工作着,但我始终憧憬着能成为第三类教师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应该是愿意奋斗的人,是不只做经验范畴内的事的人。只有在必须要面对经验范畴之外的东西的时候,才会迸发出勇气和潜在的力量和智慧,才会去思考、去创新。学生有个性,教师也要有个性,这种个性,不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教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如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会让学生问一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学生问了,就给他解释清楚,尽量不留学习的死角。那是否可以换个方式,学生问了,请其他学生来答,可能回答不出来,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讨论呀,大家越是讨论,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了。所以,数学界在得知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后,曾经有人在高兴之余无不惋惜地说:“我们杀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而从学生中问出来的问题不正是能产生更多思考的“鸡”吗?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有位老前辈教师曾经跟我说过:“教师上课要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把自己的精彩展现给学生。”课堂不仅仅要“高效”,还应倡导“环保的绿色教学质量观”。那究竟什么是环保型的课堂呢?
1.生态型的课堂至少是高效的课堂
在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概念的普及无疑显示了基层教育者践行课改的热情,但值得警惕的是,概念普及的过程也往往可能是概念被泛化、被肤浅化,甚至被妖魔化的过程。那些舍本求末的、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伪高效课堂”亟待矫正。其实,高效课堂来源于对传统课堂弊病的批判与矫正。而高效的课堂在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其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在他们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
2.生态型的课堂应该是幸福的教育
教育的价值何在?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它是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为目的,最后达到人人都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幸福教育需要幸福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创造,它的幸福才是终身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这种智慧的课堂基于知识的有效教学,不是堆积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教师投入教学改革和实践智慧的提炼,同样也享受着个人价值实现的快乐。所以,幸福的教育只有在智慧的课堂上才能实现,而所谓智慧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依托学生的生活而来的。
有人说,“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生命的参与与建构,使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学应依据生命的特质,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对此,印象至深的一点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对普通老师课堂教学的生动描述,“他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这一句话,曾触电般触及我的思想深处。“漂浮”一词何其精确,一针见血直击我们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题: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课堂教学被隔离在课堂生态之外。可是,我们又当如何克服这一技术的顽疾呢?
张文质先生说过,好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唤醒了“自己鲜活的原始内心”,而且能进入“学生的课堂生态”。这里的原始内心和课堂生态,昭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即教学生态观。教学生态观,强调教学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相似的一些原理与规律。按张文质先生的理解,基于生态理念的教学最本真的意义是: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生命唤醒的意义。从这点出发,“呼唤生态回归,构建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生态课堂的回归,关键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课堂教学目的定位。生态教学观强调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而生命成长最重要的是唤醒。顾明远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唤醒”,而不全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因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生命成长的意义,要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厚植,对主体情感的濡染,以及对学生生活智慧、生命意义的昭示和启迪”。二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生态教学观强调的教学环境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教学活动要遵循生态系统的一些原则、规律,人为破坏教育的生态平衡,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就语文教学为例:情景语文、生命语文、生活语文、简约语文等等,都是以生态链的原理为参照,寻求一种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意识的教学探索,其实践意义颇值借鉴。
有书评说《教学勇气》一书意义在于:通过一次心灵之旅,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阅读中,时有一种清泉流过心田的清新感觉;时有一种波涛拍岸的冲动。我内心非常清楚,也许这一次心灵之旅带给我的不只精神之旅,更是教育激情的一次重新起航。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开发区第三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原生态 敢想 敢问 敢做 敢说
学期初,有幸听了一节《 KT版画技法教学—可爱的动物》的教研课,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课堂上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更没有刻意“作秀”的成份,但它处处体现着关注学生,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摒弃花哨,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课堂的高效与实在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所接受。然而,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偏差:一些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某些理念或模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教学的要求,要么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要么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研习;要么把课堂变成面面俱到的“大杂烩”。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把握学情来设计教程,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教学,在合作、探究、反思中实现整体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我们姑且称之为“原生态”,因为它是归依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符合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怎样践行原生态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呢?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把“想”的时间预留给学生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可见,思考是一切思维和发明的源动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味要求学生听和记。渐渐地,学生就失去思考的习惯,失去了求知欲望,失去了想学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为学生预留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引领他们想象,让他们各显神通把所知所想的都表达出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例如:讲授《肌理的制作》一课中,开始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吸附制作法。学生看着我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张漂亮的水墨画,都觉得非常神奇,因为凭他们以往的经验,一盆水、一点墨没经过绘画,怎能形成水墨画呢?仔细的学生经过回忆,发现我使用笔头搅拌,他们情不自禁地说:“也许奥秘就在这里!”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此时,每位学生都表现得兴趣盎然。当同学们把吸附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时,其他学生又惊奇地发现,有些同学吸附的作品非常漂亮,而有的却只是把白纸变成了黑纸,他们又会想:“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其中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再次思考各自的制作过程,分解每一个环节,分析每一个问题,最后产生出答案。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算老师怎么讲、怎么灌也是没用的。因此,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深化问题、升华能力。
二、把“问”的专利交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他的权利,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课堂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在这种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中成长,学生习惯于被动提问、被动接受,从而失去了提问的权利;失去了提问的习惯;更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教育也就失去自身应有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 在新授课时,考虑到所学知识是新接触,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内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又多又好。因此,同学们都仔细研读课本,深挖美术内涵,认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刚开始,有些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有些同学所提问题太偏了、太浅了或者偏于雷同,不利于进一步学习。为此,我改变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了一些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模仿提问。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提问的方法,懂得围绕学习要求提出问题了。后来,我又仿照娱乐节目的一些情节,进行“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提问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提问的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切身处地的感受教学,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把“做”的过程放手给学生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实践和参与是何等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扶着学生走,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中我会多方面创设活动机会,并把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动脑学习。例如:在讲授《化腐朽为神奇--风铃制作》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将自备的材料拿出来,相互碰一碰、听一听、想一想,身边哪些材料碰撞后会发出较动听的声音。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很快发现了如铃铛、贝壳、金属、竹片等材料,碰撞后都会发出动听的声音。然后,我又让他们通过运用捆、绑、剪、贴等方法做出各种各样的风铃。做完之后,有些同学又发现风铃不能发出声音,我让他们自己找原因。经过反复动手试验,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是风铃的吊坠必须在碰撞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声音。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究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且更能让他们学会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
四、把“说”的权利赋予给学生
常言道:会做还要会说,才能无往不利。现代社会对人的陈述表达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其中也包括动口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一课中,我用幻灯片展示出“长信宫灯”,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信宫灯”是一件艺术品还是科技产品?这盏灯的奥妙在哪里?并要求他们用一句简洁优美的短语,富有情感地描述作品。同学们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经过一轮思考、分析、整理之后,各种评价从学生口中道出,其中还不乏精彩的言论。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说”,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在每节课的最后部分,我也会预留时间,让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表现和学生作业等到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评论中谈想法、提建议,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绘画、评画的能力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赋予学生说的权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要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去实践、去说话;并努力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做、敢说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理解;让他们获得对知识的自主理解和融会贯通;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和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让他们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快乐。
关键词:动态生成 英语课堂 主动 生动 活动
叶澜教授早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一、动态备课,用教学预设促进生成
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全面把握所教的知识内容,而且对各个教学环节,问题的设计,演绎,和最终的解决方式和手段都要精心准备和策划。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简到繁,有易到难,层层衔接,环环紧扣,并能过渡自然,节奏鲜明,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结尾要自然。或解决问题,或设计悬念,或归纳总结。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策略等因素所做的规划设计。
二、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叩响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必然是民主的平等的和宽容的。
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三、激活课堂氛围,铺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动态生成,只有激活课堂氛围,而激活的关键我认为在于课堂启动。
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评价和肯定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点。对学生的一个正确答案,或新颖的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固有思维模式的绝妙想法,我们都应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由衷地鼓励赞扬他们,肯定和赞扬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满足给其带来的愉悦之情,大大减轻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促使其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为下一阶段学习加油鼓劲,盼望着下一节英语课的到来。
四、善于捕捉学生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这一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外在的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源泉。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源于文化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五、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使得课堂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
要使英语教学内容有良好的拓展性,要求执教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以小见大,由易见难,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探讨的焦点,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发表,并能从中受到启迪,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有共通之处,其中一点就是对美的认识的潜移默化。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成为专业话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质是课堂生成的关键。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更主要需要敏锐捕捉生成资源,并准确判断其价值性的能力,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这需要教师长时间的锤炼: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如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教学设计。英语课堂、阅读文本材料选择范围广,这也需要教师广泛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既要求精,更要求广。
七、坚持教学反思,提升教师快捷的思维反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融合;智慧课堂;创设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会对教学诸要素带来影响,使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1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就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认真研析,包括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为显著,教学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同时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形式、载体等都呈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刘琳,2018)。
1.2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从政策保障、培训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重点培养实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时,教师应根据从事专业的特点和自身需求,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上通过自学及培训得到提升,并能够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
1.3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促进二者的融合(胡增宁等,2018)。
1.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载体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近年来,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开发,除了少部分优质课程使用率高之外,不少优秀的资源被闲置,而有的学校和教师却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的资源,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才能使教学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郑路,2018)。
2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创设
构建智慧课堂因素一般应考虑三大方面,即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共涉及任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四个具体要素,智慧课堂的构建一般也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
2.1基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构建
任课教师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特点、信息化素养水平都影响着智慧课堂的创设。在构建智慧课堂时,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在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妥善处理好教师生态位和其它生态位的关系,使智慧课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例如,擅长于管理的教师构建的智慧课堂,其平台中必然应体现出严密的管理特点,从管理中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进行奖罚;而擅长互动的老师,在智慧课堂构建时,就要发挥好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论课前或课中,均应体现互动特色。
2.2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化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规划调查等,综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报告。
2.3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影响智慧课堂构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往往影响着智慧课堂的构建。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时,应畅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例如智能手机APP学习软件,就能畅通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热衷手机学习模式的现状。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监控指导,方便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管理。
2.4基于教学内容体系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化建设是智慧课堂构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构建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时,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取舍,重点选取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线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
3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的教学环节。
3.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以学习资源推送以及设计课前任务单为核心,重点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送,把教学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整合,有序上传,形成系统性的智慧课堂信息资源库,及时课前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2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关键要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智慧化,重点是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疑难研讨、预习检查、要点讲授、课内训练、学生展示、小组活动、小结回顾等流程,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精讲多练。课中环节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各自的作用,发挥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3.3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重点是积极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线上线下作业及测验。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及疑难点发起在线讨论,安排学生完成在线作业及小测验,通过问卷等手段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便能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4结语
【关键词】追求目标;动态生成;初中语文教学
什么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激情……
一、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灵活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及时修正教学目标,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
1.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机地设立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修改,或降低难度,或拓展广度和深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扣住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立,或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补充理解,或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丰富教学内容……一切都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如在一次上公开课《雪被子》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不对了,麦穗如果长那么大个(用手势——作一个苹果大的圈),怎么办?”一刹那,我有点迷糊,我们根本没有讨论到麦穗有多大呀!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顺势这样引导:“你真爱动脑筋,科技发达了,也许真有那么一天,麦子能长那么大,那时候,我们的金色麦穗在田野里唱的丰收歌肯定会——”“更快乐了”、“更响亮了”……学生个个兴致高涨,妙语连珠,好像已看到了那一天……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激情的课堂。
二、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生命和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一个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去演绎最靓丽的人生。
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有说有笑,有争论、有思考、有活动,学生没有一点压力,老师上课时也魅力四射,学生忘记了课堂,“玩”了起来,把知识“玩”到了手。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是“导演”,讲台上不再站着居高临下的“师者”,而是一个个可以记录本节课堂的活动、设计、问题及游戏的“学者”,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用心灵去编织课堂,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用心灵去超越课堂,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对话中生成,心儿在对话中放飞……
如一位数学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掌握了1/2的读法、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时,他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但也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更好。这位老师尊重了这位同学的意见,并把这幅“爱心”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课末总结时,老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当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这位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这位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同学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老师用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好。”至此,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可以说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充满着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
三、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情智魅力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着眼于发展师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心与心接纳、情与情相互沟通、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和谐温馨的课堂,展现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的课堂。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生态,更丰厚。
古诗最鲜明的特征是凝炼深邃,寥寥二三十字,却情味十足、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理解古诗,真正“读进去”,身临其境、生成意趣,最后水到渠成地“读出来”呢?如教学《西江月》时,我努力以情激情,以智启智,在民主快乐的氛围中、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以“为什么鹊儿会惊”、“谁在说丰年”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孩子们对“惊鹊” “说丰年”二词的潜心思考、争鸣与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赞许独特感悟、个性解读。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大片的思考与想象的“空白”,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发展。在课堂上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我欣喜地看到,两个小问题犹如投入湖心的石子,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不时能听见 “不同的声音”,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笑声、掌声、喝彩声。随之而来的感情朗读也饶有情趣、兴味袅袅。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的《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一书,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乏趣味,学习情绪不高、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现状,提出向名师求教,做智慧型教师,学习借鉴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技艺、技能和艺术修养。
本书具有“大背景、精遴选”,“宽视野、高格调”,“新构思、巧布局”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大背景,精遴选
本书基于当下课堂缺少“智慧”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遴选了当代十大中学语文名师。选择的标准兼顾两条: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二是创立或倡导了“特色语文”并自成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名师。这些“特色语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
名师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特色)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他们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智慧语文”的珍奇。探索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评析名师的经典教学课品,是深化课改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名师成长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宽视野,高格调
本书研究视野宽阔,既不是笼统的研究教学艺术,也不是单一的研究教学智慧,而是将影响和制约教学智慧艺术的诸多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考察,着眼于中学语文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思路包括这样几个层面:①将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教学艺术研究;②将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③将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纳入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这就将一般层面上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艺术研究、教学智慧研究、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等区分开来。
本书格调高雅,像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中国长卷画,每位名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其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是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三、新构思,巧布局
本书构思新颖,由智慧型教师形象内涵入手探索名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艺术。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本书结构巧妙,采用专人专题的研究形式,自成章节。每个章节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名师智慧课堂教学理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特色”四个部分);第二节“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提炼出5―6种特色语文教学智慧艺术表现形态);第三节“名师经典课品片段赏析”(选择最能体现该名师特色语文的教学片段加以赏析)。三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名师智慧课堂教学理论,是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凸显名师“智慧课堂”的教学艺术理论特质;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智慧艺术的表现形态,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名师经典课品片段赏析,选择最能体现名师“特色语文”的经典课品片段深度赏析,是名师智慧艺术表现形态的生态还原和艺术放大。
所谓课堂文化,按“百度百科”的释义,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一种氛围状态,一种精神气象。文化是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课堂文化就像课堂无处不在的空气,强烈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生活和行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改革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课堂文化重构的问题。
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可以从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着手。
一、“三主”――卓越课堂的理念文化
理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高度。课堂文化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卓越课堂要求课堂回归生本原点,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卓越课堂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自动的尊重,给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的时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顺应生命的独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多样化、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每个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其在原本基础上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最大化学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教师为主导。卓越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场,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思考氛围,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因此,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教师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内涵,用智慧去启迪、引领学生,并内化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卓越课堂中,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和激扬学生的自身活动和生命觉醒。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发展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下功夫。
(三)活动为主线。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卓越课堂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灵需求,摈弃机械、枯燥的讲授、训练,将生动扎实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这样,学生在尝试、探究、展示、交流、争议、整合、提升等活动中,思维逐渐清晰、外显,逐渐形成完整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科素养,实现生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自由度和积极性,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问题”与“解决”的活动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添“自发”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二、“三自”――卓越课堂的精神文化
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卓越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交汇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是学生自然、自由、自主的精神畅达。
(一)自然。乱花渐欲迷人眼,繁华落尽见真淳。卓越课堂不是为了追求浮华,追求绚烂,追求所谓的亮点;它追求的是师生心灵的交融,精神的畅快,情智的共生。卓越课堂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化、简约化呈现,不繁琐,不刻意,不做作,摈弃功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放弃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丢弃对学生发展无用的花招,使学习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学习心态等和谐共振,师生的教与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心灵之旅,课堂呈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风光无限。
(二)自由。没有精神的自由,就不会有创新和创造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由,才能自觉主动地质疑、探求、展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自由释放,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力资源,把握好教学生成的解决,才能在不可预知的有价值的交流中提升教学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有非常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和空间,教师自由地“触类旁通”地点拨;学生自由地“心游万仞”地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自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卓越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天地,而不是教师给予的场所。教师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试、去悟,去以大观小,以小窥大,领略所学的精妙。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就是想办法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与需要。这样的课堂,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主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气氛,学生有做主人的真正感觉,才能享受学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创造的灿烂与魅力。
三、“四生”――卓越课堂的生态文化
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顺应自然之境和自生之律,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地生根发芽、拔节长叶、开花结果。
(一)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卓越课堂必须视每个学生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教师要在精彩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生态活动的交互过程,让知识活灵活现地通达每一个学生心中,促成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生命的成长。生命的课堂必须师生平等,氛围和谐。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存在的物理生态,又关注学生活动的精神生态,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实现每一个学生心智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
(二)生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越多,认识也就越鲜明、确切。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最重要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顺应其认知特点、生命特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实践情境等,把关注学生知识、情感、能力、智慧的形成,放置于生活化、情趣化的课堂生活中,放置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效、经济地高度融合,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在碰撞中融合构建并真实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便呈现出一种“生命态”的“情趣”,以趣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处于“悱”“愤”状态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卓越课堂。
(三)生动。生命的成长是鲜活而灵动的,生动是生命成长的一种状态。卓越课堂要充满灵动、灵活、灵性,充满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气息,就必须多维互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吸纳整合等,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摩擦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文献补充、自制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参观感悟、实践体验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提升学习境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生长。生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成长。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生命成长。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长的角度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应把学生看成一无所知的被动接受者,看成一味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课堂真正变革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完整的发展。因此,“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生态的,“共生长”的课堂才是卓越的。卓越课堂要用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促进学生情智和谐、情智共生;让学生既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培养能力,形成习惯,陶冶情操,激活创新,最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