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5:53: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支库业务处理的调查情况
(一)业务处理系统。目前,支库一般都使用国库会计账务核算系统(TBS)和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处理国库业务。其中,TBS系统不与支付系统连接,不直接参与国库资金收付结算,仅用于处理国库收支业务的会计账务核算业务,产生各种预算级次的收支报表和会计报表。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用于国库资金的清算业务,包括收纳各种税费款项、根据TBS系统核算结果办理各级次预算收入款项的划缴以及根据支出凭证办理国库资金的拨付。
(二)账户设置。为了满足支库会计核算业务与资金清算业务的需要,支库必须在TBS系统与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中各设立了一套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账户和国库资金清算账户。会计核算账户只用于会计账务核算业务,仅反映国库会计核算的结果,不反映相关资金的清算信息。国库资金清算账户仅用于国库资金的经收、结转、拨付、缴存等清算业务,反映国库资金的实际流转情况,不反映国库会计核算账务信息。
(三)业务处理过程。当前,支库主要依据总库制定的国库制度进行收支业务处理。处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TBS系统中进行的国库会计核算阶段,处理的结果是产生收支报表及会计报表;二是在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中处理的国库收支业务资金的清算阶段,处理的结果是实际收纳、划转或拨付各种国库资金。
(四)资金清算模式。支库的资金清算名义上大多采取“行库往来”的模式,实际国库资金清算独立于会计核算,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和联动关系。在国库会计核算方面,国库业务的资金往来清算情况,主要依靠“行库往来”进行资金来账“虚拟提入”和资金往账“虚拟提出”进行核算,核算结果间接反映国库资金的清算情况。
(五)会计档案管理。由于支库的会计核算与资金清算分开处理,会计档案可分为国库会计核算档案与国库资金清算档案。其中,会计核算档案主要包括收入缴款书、财政支出凭证、会计转账凭证及国库收支报表和会计账表等等;国库资金清算档案主要包括资金收纳凭证与清单、国库资金特种转账凭证、国库资金拨付凭证与清单、资金账户明细表等等。调查发现,支库会计核算档案和资金清算档案的管理依据与保管场所不一致。会计核算档案主要依据国家金库的相关规定进行单独存放并管理;资金清算档案主要依据是银行的相关内控制度,与银行营业柜台的其他业务凭证统一存放并管理。
二、支库业务处理监管漏洞分析
(一)监管资料缺失。支库资金清算档案管理的现状,导致国库收支业务的资金清算凭证未能和会计核算档案一起存放并管理,相关国库资金清算档案未纳入支库档案管理规定的管辖范围,从而在一定的程序上造成国库资金清算业务缺乏支库本身的事后监督与管理,还造成其他监管方对支库资金清算凭证等档案资料的事后监督难度非常大,部分导致对支库的国库业务检查制度流于形式。
(二)监管信息失真。支库使用不同系统中的会计核算账户和资金清算账户,对国库业务会计核算与资金清算进行分离处理,使国库会计核算账户或资金清算账户只能反映国库会计账务核算或国库资金清算的某一方面信息,无法保证“两个”信息在内容上一致。其次,由于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支库对资金清算和国库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及对国库会计核算档案与国库资金清算档案分别存放管理,监管形同虚设,更无法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最终可能导致支库会计核算所产生的收支报表和会计报表反映不了国库资金收付的真实情况。
(三)监管手段单一。目前,支库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业务处理手段越来越丰富,电子凭证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国库资金清算信息还混入银行其他业务信息,国库监管环境非常复杂。然而,现阶段对支库的外部监管及支库本身的内部监督大多数还仍旧采取人工对纸质资料进行复核、审查并核对的方法,其特点工作耗时、监督面小、效率低,无法满足实际基本监管需要,更无法做到对支库会计核算信息与国库资金清算信息一一对应的监督。
(四)监管职能失效。目前,由于监管身份不明确、监管意图不统一、监管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支库日常监管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1、支库成立后,银行一般只能满足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人员需求,国库日常监督人员几乎是空缺。即便监督职责由银行的事后监督人员兼任,但由于其对国库业务的不了解,监督职责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2、基于企业盈利及风险控制的目的,银行对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档案信息会实行严格的日常监督程序。但对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及其档案管理的日常监督以及国库会计核算账务与国库资金清算业务的一致性核对监管,银行一般都会进行弱化甚至忽视处理。
三、提出资金清算与会计核算“双向监管”的措施
基于上述情况,支库应加强国库业务资金清算与会计核算的监督,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一)健全支库业务制度。目前,总库没有制定专门的国库业务处理制度及业务监督制度,基层支库的国库业务处理与业务监督主要参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各种制度执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支库业务处理流程与人民银行国库制度内容的不匹配,制度执行力不高,各种业务处理实际得不到有效规范。为了解决制度缺失的问题,各地国库部门应根据支库业务处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支库业务操作规范与管理规定”,从账户设置、资金清算账户与会计核算账户的统一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会计资料管理及业务监督规定等方面对支库业务处理进行规定。
(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为了解决支库会计账务核算与国库资金清算程序脱节的问题,支库应重新疏理其国库业务处理流程。首先,将收入业务与银行经收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规定国库收入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必须以相应款项在资金清算账户中的结转为前提,防止收入业务的会计核算与资金结转脱节,严禁收入业务处理完后,相关资金仍存放在经收账户或其他资金清算账户中;其次,将支出业务与地方财政库款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拨付紧密结合起来,规定支库支出业务的完成必须以银行将相关款项从库款资金清算账户中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为标志,防止支出业务的账务核算已处理,但资金错拨、漏拨及不及时拨付等现象仍然存在,从而确保国库业务的会计核算与支库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收付产生联动效应,国库会计核算信息与支库资金清算信息一一对应。
(三)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为解决监管资料缺失的问题,支库应从业务处理层面就开始加强业务处理依据及凭证档案的管理。首先,将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往来凭证作为国库收支业务处理的依据之一,要求会计核算凭证附件与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收付凭证一一对应;其次,将清算凭证与会计核算凭证作为国库业务档案统一存放并管理,保证支库的监管有据可依。
关键词:财务制度;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可以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较为严密的,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体系。
一、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1)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由于部分企业过分重视生产经营,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在制度的设计方面没能综合考虑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岗位设置等情况,造成企业财务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因得不到有效执行而流于形式。使企业的约束和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完整的建立,也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不健全,使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措施在企业中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2)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不够全面。企业一般对资金等有形资产的制度设计较为完备,但是在员工素质、信息以及会计控制的执行力等一些无形的资源上往往较为忽视,导致企业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而这种只重视有形资源,却忽视无形资源的做法,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造成了直接影响,也无法使其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3)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许多企业在设计财务制度时没有与绩效考核有效结合,没有与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有效结合,也没有对不相容岗位做特别规定,使得监督、牵制机制相对靠后,财务控制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事后错误的补救,缺乏对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也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目标的难以实现。
2.会计核算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1)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与重点。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由于财务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内部责权分配不清,会计核算体系不明确,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认识不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信息失真,财务数据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约束制度。核算与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企业应当积极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监督机制。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对会计监督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甚至有些企业因为制度的不健全或不明确,使得财务监督工作无据可查、无章可循,对业务部门不能形成有效控制,企业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也无法得以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准则与行为规范。为此,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真正建立起一套合法、适用、科学、全面的企业财务制度,这既是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制度保障。
首先,企业的财务中心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作为整个财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制定出从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核算到利润分配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其次,企业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实施财务的内部控制,坚决制止和杜绝出现各行其是和无法可依的现象,从而保证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中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能依据企业统一的财务制度,科学、有序、健康、合理的运行。
2.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深入。企业通过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管理,通过标准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企业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及系统工程建立一个能以最佳方式处理数据资料和达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而且使得会计核算能更加系统、科学、规范,进而有效保证企业财务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真正落实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化,企业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第一,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
(1)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并以此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及时、准确、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通过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从会计基础工作着手,真正实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2)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对资产的采购、领用、处置等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将资产的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岗位纳入不相容岗位,从而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完善资产盘点制度,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的前提下,督促资产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企业通过对资产的一系列控制行为,从而有效避免了会计造假、会计报表虚报瞒报等财务问题。
(3)企业应当构建合理、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用于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实现管理策略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的需要。
第二,加强会计监督,严肃财务纪律。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会计监督,是财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与神圣使命。企业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规、规章及制度的规定,依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维护财务管理纪律的严肃性。
(1)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投资计划、资金使用等众多财务会计事项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
(2)应加强对企业各部门及各生产环节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加强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及实用性的监督,坚决杜绝违法乱纪、以公谋私等现象的发生,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3)应加强对企业各部门中实体财务收支的监督,确保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杜绝和制止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支,并通过正确、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3.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应着力打造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素质高的财务队伍,这是做好企业财务工作及实现良好财务控制的基本前提与保证。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单一,学习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在财务队伍中甚至存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财务知识培训的人员或无证上岗,一人在多处兼岗的人员。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企业财务中心要因事设岗,因才用人,注重各业务之间的配合性和协调性。其次企业要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财务人员要以身作则维护国家法制和企业制度的尊严,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2)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对某些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疏忽大意,常造成会计处理不及时或者会计核算频频出错,导致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差,不能及时、准确、规范地提供财务数据,降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效率的行为应纳入绩效考核,限期督促整改。
(3)企业要完善财务培训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能力,以适应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轮岗等形式,培养业务能力多面手,坚绝杜绝财务人员业务技术垄断和业务能力单一。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等多种途经,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4)企业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财务人才,对于不具备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的财务人员,应坚决予以淘汰,以确保企业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队伍,以满足企业财务良好内部控制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总结
我国企业在近年来管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规范,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起步较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这也导致国内许多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多流于形式,控制手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为了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则必须从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以及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等多个角度入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改善和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核算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借鉴应用以及充分优化,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内容的记录以及审查,并针对记录内容做好相关的分析以充分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此外,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制定单位内部的价格机制,采用定额管理或者计划价格的管理方式完成月末分摊差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相关影响因素的预防。
1.2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权责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凭借权责制度施行过程中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施行过程中更加真实、客观、谨慎以及全面的分析和反应,更好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中对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的核查、单位固定资产的核查以及单位经营活动的核查和检验,帮助事业单位更加有效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权责制度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对对方单位财务实际情况的核查以及管理,帮助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情况能够更加安全和稳定。
1.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检查,针对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资金管理规范性程度、资金利用率的有效程度、固定资产的清查全面性等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实以及监督,事业单位还应该积极做好会计账薄、会计凭证、会计法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保证上述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确实全面充分的进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质量。
2、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加强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责任制的建立与施行。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内部责任制度的建立以及施行,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岗位以及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不同完成其在会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综合考虑诸多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根据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施行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制定责任制度并确保相关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其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岗位的个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举例来讲,事业单位可以在加强单位内部责任制度建立以及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会计人员岗位制度、会计核算工作处理制度、部门协同工作制度、个人岗位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等,保证上述制度的内容能够有效的涵盖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的范围。
2.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指定相应的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并且保证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也是有效的加强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其级别的不同以及实际工作性质的不同,在借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在自身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中实行,加强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设,从外界方面以及自身两个方面同时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保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责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
2.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施行,加强对内部预算管理机制的优化和改革,从财务会计工作的源头入手做好财务支出的管理工作,同时有效的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借鉴最初的预算内容完成相应的会计审核工作,保证会计审核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更加有效的规划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支出情况。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国库的单一账户制度来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共财政框架,在整体财务制度中都加强对预算管理工制度的优化和落实,根据各个项目的实际进度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融入和监管,按照预算工作的实行情况及时的调整各项支出。
关键词: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手段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机构的会计核算逐步趋于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运行高效化。与之对应,对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式也在传统手工监督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计算监督。本文以银行的集约化会计核算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核算风险成因、载体的分析,探索改进核算业务监督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一)风险诱因
仅就审核核算情况并发现具体问题的监督过程而言,风险诱因并非监督所要考虑的内容,但如果从“监督——反馈——整改——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的全过程来看,分析风险成因则是一个必然的需要。
1.外部压力。为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考核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可能通过虚列或人为调整收支、进行虚假报告、掩盖账务差错等手段,来完成考核指标或粉饰核算质量。或出于突显业绩的目的,通过虚列收入、隐瞒支出等形式,为完成“高增长”任务而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
2.主观私欲。会计核算部门内部或者外部第三者,可能存在蓄意非法占有资产的行为,通过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挪用货币资金等手段,达到侵占资产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回单,使用账务核对较少或不严格的账户转出资金等。
3.内控失效。大型核算系统结构复杂,在更新换代或升级时,如配套制度体系不能及时跟进,内控管理可能会出现过渡时期的“真空”地带,成为蓄意舞弊、非故意错误以及非人为差错生存的温床。
4.操作失误。指会计人员因非故意行为,计算、填列原始记录等会计数据错误,或疏忽、误解会计事实,以致产生账务记载或登记错误等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风险载体
1.纸质凭证与报告。这是会计信息最直观的载体,也是会计风险最基础的载体,会计风险一般最终会在凭证或报表中反映。其主要存在无效或伪造、变造凭证造成结算纠纷、诈骗案件以及侵占资产等资金风险,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及社会公众带来经济损或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源流向等风险。
2.核算系统。核算系统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电子载体,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承载了新的会计风险,尤以大型系统为甚。以银行为例,一般都采用了全国性的大型核算系统,其分支机构都成为系统的一个网点,账务处理通过系统参数控制,在核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核算数据错误、操作人员通过核算系统直接盗用资金、系统数据与原始凭证不符等风险。
二、会计核算监督方式及选择
(一)手工监督
手工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指通过人工审查业务凭证、勾对流水清单、核对账表等方式对纸介质会计资料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其优势体现于凭证真实性审核、发挥监督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对于防范因内控失效或管理不严导致的舞弊风险、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谨慎稳健不足导致的操作风险有较好的防范效果,监督质量和效果以监督人员具备较强的审计技能和业务经验为前提。手工监督同时存在着监督效率较低、监督时滞较长、因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处理痕迹不易保留等缺点。
(二)计算机监督
指借助电子化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录入比对、自动比对、实时控制、调阅数据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计算机监督可以借助系统预设规则,批量校验、排查违反系统规则的原始凭证错误、人工操作错误等问题。其优势一是可对被监督数据参数化选择和监督,与核算部门进行数据网络交互,实现实时控制和风险点控制;二是通过条件预设可以突出重点,极大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实现监督自动化、批量化、实时化,监督时滞较短;四是监督操作痕迹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与手工监督相比,其缺点为不容易发挥监督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识别舞弊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监督
仅从狭义的监督过程看,核算风险的诱因不是审核并发现差错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会计风险最终会从载体上体现出来,因此,监督方式的选择要以风险载体为首要考虑条件。具体来讲,对存在于纸质载体的凭证真实性风险,手工监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操作性风险及存在于核算系统的风险,计算机监督则在监督质效方面有巨大优势。鉴于手工与信息技术监督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及限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成为必然的最优选择。其中手工监督侧重监督业务的真实性、安全性,事实依据的合理性、充分性,。计算机监督侧重前台数据变化、前后台数据的核对校验、实时控制和监测等。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监督优化策略
(一)分层次的监督流程
第一层次:实时监测层。针对各种核算业务特点,对资金进出口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部位加以明确界定,对重点时间、重点业务、重点岗位明确重点监控目标,制定重要交易、重点账户、大额交易、重点环节、操作员信息疑点等识别标准。监督系统按照预先建立的风险模型,遵循统一设定的标准和条件筛选出部分业务,提供给监督人员,由其在规定时限内加以确认。同时也可根据风险监督需要,由监督部门设定风险监督指标对当日发生的尚未日终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扫描,发现可疑的符合监督口径的信息进行人工评断后,根据风险等级和重要程度要求核算部门进行实时确认、回复。
第二层次:抽查复审层。对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时可根据人力物力条件及监督成本限制,采用全面复审或重点复审与比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系统预设条件,对筛选出的重点业务进行全面复审,对未纳入重点监督范围的一般性业务,则根据客观情况确定合理比例,采用随机抽取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层次:风险预警层。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定量分析,结合监督人员的定性分析,及时预警监测信息,提高风险反映速度,体现和强化监督的风险控制作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指标,经过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对会计核算运行状况进行预测,以便被监督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预警系统的处理手段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详尽的背景分析来评断未来会计核算风险或单项风险的变动趋势;另一类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确立预警目标和预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会计核算的风险状况。
(二)监督系统功能优化
对监督系统,在基本的账务、报表数据核对功能基础上,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业务预警监控。通过以重要时间、环节、金额等风险项目的模拟设置,自动进行逐笔过滤、筛选,对重点业务、不经常发生的业务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达到风险控制目标,实现监督关口前移;二是风险评估。根据发现的风险、差错,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提示;三是信息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包括各种指标的累计值、前期比和同期比,提供现状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及时了解会计核算部门业务开展情况、业务结构、业务发展趋势等;四是凭证影像比对。影像技术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应用是出于核算流程变化和核算时效性要求的提高,监督工作应同步考虑应用凭证影像监督技术,使用监督系统核对凭证影像与纸质凭证的一致性,重在监督影像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从而在提高监督时效性的同时减少监督工作量;五是内控管理固化。将监督部门部分内控管理要求固化、配置到监督系统,如监督人员层级管理、授权控制、业务分配等,由监督系统进行参数管理,优化监督资源配置。
(三)监督信息应用
监督信息可分为核算差错信息和预警控制信息两个层次,对于监督信息应当由简单的发现差错督促整改向综合性风险分析预警方向发展。首先,应用相关科学特别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差错和风险进行汇总、分类、比对、归纳,形成深加工的数据池;其次,对数据池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差错和风险形成规律,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差错形成的原因,相同的差错反映的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风险;最后,监督部门分别将监督信息结果发送被监督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充分揭示风险事项,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或岗位应分担的风险责任,提出整改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2010(19).
2.颜敏.管理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会计部门作为重要的管理部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对单位的管理和经济效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是对会计职能进行的科学概括。所谓“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一般被理解为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所以,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要特别重视药品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发挥,二者不可偏废。
药品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不一、经常变动、领用频繁、占医院各种物资消耗的比重大等特点,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因此,药品会计的职能不仅只是简单地做好记帐、算帐和报帐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药品的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以保证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强化药品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员职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药品入库、保管、出库及库存等过程的监督和核算
药品会计除对药品的金额、数量进行正确核算外,还要对其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要监督药品的采购是否按合同执行,是否及时办理入库手续,验收是否合格,是否有合法、合理的采购渠道。针对受市场经济影响的药品折扣现象,应专门设立明细帐,从采购地点、数量、金额以及在总采购金额中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反映,并随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并防止这部分资金被截留或转为他用。在药品保管过程中,要防止药品积压、丢失、变质等现象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药品的出库要监督其是否按正规手续填制出库单。为了做到帐帐、帐实相符,药品会计应每月监督药品部分的盘点工作,不得以支定存,通过实地盘点,如发现有盘亏或盘盈现象,及时查明原因,报请领导批准,并进行相应的帐目调整,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二、加强自制药品的管理
要加强对制剂原料的管理,药品会计应监督其是否按批准的生产计划及消耗定额领用原材料;监督其成本计算是否合理、准确;制成品的计价是否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和控制;对其制成品是否办理入库手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并督促其改进。
三、加强对药品销售的监督和核算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再造
一、全面预算考评
1.设计思路。时间维度上设计全面考评指标体系分为季度和年度两个维度进行考评,主要采用财务指标,兼用非财务指标。季度考评为了检查、督促预算正常执行,而年度考评内容比较全面,考评全面预算的完成情况,用于奖励先进者,惩罚落后者。从空间维度上分为三个空间,即医院、医技部门和其他部门,按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考评,对医院来讲,是投资中心,主要采用财务指标,业务指标起辅助作用,医技部门为成本费用中心,以财务指标考评为主,兼用业务指标。其他部门作为费用中心,则以业务指标考评为主,财务指标起辅助作用。医院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当中来,综合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分别从财务维度、患者维度、内部业务过程方面对做出贡献的部门进行奖励。为使职工提高对预算的重视程度,必须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这样可以调动全院职工的预算积极性、创造性。对员工的奖惩贯彻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应制定详细的制度。
2.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医院每年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总结和考核各责任部门整体的完成情况,考核的结果与职工的薪酬直接挂钩。综合考评在整个预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预算目标的完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其差异分析的正确与否、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否。既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还要追求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要善于利用工资、奖金等物质奖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重视精神奖励的作用,形成更加强大的激励作用。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监督控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是预算监督。对预算目标定期的跟踪和控制能够实时掌握企业内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情况,控制经营活动的运行情况,避免再出现脱离预算的情况。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 财务制度
一、前言
自从颁布新财务的会计制度以来,各家医院都在思考医院财务核算管理的有效方式。因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于医院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对医院成本的核算体系有了更高要求,即医院要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财务成本的管理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医院财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
(一)成本预算过于注重形式
国内不少医院都制定了财务成本控制制度与核算制度,而医院预算则是按照以往经验来制定,且预算制定过程实践性调研不足,导致预算费用不能按照成本费用实际的发生额制定,从而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数额不能和医院经济责任联系在一起。此外,大部分医院并不重视财务成本的控制,预算工作基本只是形式工作,不注重实质,后勤、行政等科室工作人员对于财务成本控制积极性比较低,使得成本的工作难以展开,进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工作。
(二)项目成本的核算层次空缺
很多医院的财务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在财务工作中,比较重视收支的核算,而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于还处在基础性阶段。一些医院虽然成立了财务成本控制的部门,但成本控制核算工作依然依赖于原有财务的工作,财务成本的核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加之,缺乏专业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使得医院财务的成本核算不够严谨与准确。此外,我国正在开展全民医保的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根据项目来报销将是今后医院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医院加强项目报销的工作管理力度,特别是医疗项目成本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三)间接费用分配比较粗糙
国内大部分医院均制定了医院费用支出规章,成本支出方面的工作也基本展开。但当下医院的费用支出分配还比较粗糙,并没有充分结合医院发展现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就不能真正反映医院成本的支出情况。加之,很多医院没有指定一个费用分配方式,导致医院成本实际发生额模糊不清,从账目难以看出医院项目实际的发生额,难以反映出医院真正的收支状况,也不能确保成本消防的信息精确性与正确性。此外,大多数医院没有制定成本费用分配与归集的制度,实践工作中,难以获取成本控制、核算第一手信息,使得成本核算的工作难以开展,更甚者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实践性策略
(一)加强医院成本的核算体系标准建设
要想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就需要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标准化成本核算制度,提高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目前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需要一套标准化核算体系为前提,便于在医院经营工作开始前或者是医院活动中、活动结束后,根据标准化核算体系进行医院成本的核算,这样可以确保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规范化。但是制定成本核算的标准体系前,相关人员要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沟通,了解实际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已有问题分析解决措施,这样制定出来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才会具有实用性与时效性。此外,还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计算方式、核算流程与操作项目预算进行控制,保证医院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一致,使医院消费明朗化。
(二)提升医院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一,医院要尽可能完善竞争的机制,并制定规范且严格的考核体系,提高医院财务核算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全方面提高医院工作的水准,进而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医院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医院实际情况,本着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服务性、爱岗敬业的人才。医院可以制定医院人才选择的计划,确保聘任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医院发展。
第三,实时地对财务工作人员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医院可以聘请财务方面的专家或者是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来给医院工作人员授课,并解读与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现场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控制与核算,提高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水平,为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医院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度
将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做好,是当下医疗体改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降低医院浪费、提升医院财务的管理水平、节约医院成本。医院也要实时组织教育与宣讲,加强医院管理者对于成本控制、核算工作的重视度。此外,医院高层领导者也要高度重视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带领医院工作人员学习财务政策,并贯彻落实;医院领导者还要协调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营造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医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近几年来,在新财务的会计制度指导下,部分医院针对自身成本核算中的问题,采取了各种整改措施,但是大部分医院中成本核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研究解决方式,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建设,应用科学合理、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方式,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达到医院资源配置与内部结构的最优化,进而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一、引言
近期,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贸易诉讼,将应对反倾销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遭受反倾销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WTO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遭受反倾销调查853次,遭到反倾销措施630次,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连续17年位居榜首。
而从反倾销调查到终裁,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遭受的各类反倾销案例中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协同性不高以及会计核算监督的缺陷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中,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涉及面广且由来已久,解决时间较长,因此,出口企业须通过弥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缺陷以增强应对反倾销的能力。本文以应对反倾销为背景,通过分析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得出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优化趋势,以期从会计职能视角为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一定帮助。
二、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及其不利影响
(一)会计核算精确度不高
我国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核算中所存的小误差未引起足够重视。从企业整体上看,这些错误也许无伤大雅,而一旦遇到反倾销调查,这些细枝末节将会置企业于不利境地。在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认定环节中,如果一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通常就会被认定为倾销,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则为倾销幅度。因此,正常价格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企业是否被认定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将会对正常价格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提供完备、精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与资料,就能够被认定具备市场经济地位,通常采用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正常价格;而一旦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出现了差错,将被判定为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以“替代国”价格为基础确定正常价格。许多应诉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采用“替代国”价格是我国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失败的关键原因,可见,会计核算的精确度低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会计核算资料完整度不足
反倾销调查中往往要求出口企业提供成本、售价等相关会计信息。然而,在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中,会计资料完整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纵观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案例,不难发现,许多出口企业都无法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许多会计核算无凭可依,这将导致在对相关售价和正常价格进行确定时,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三)会计核算细度不够
从成本项目设置上看,我国企业一般按照制造成本法,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类成本项目,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内部的成本明细情况并未加以区分,如产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不论是木材还是化工材料都归为直接材料进行核算,而反倾销调查要求提供的恰恰是这些明细的成本情况。我国出口企业很少能够提供如此详实的成本资料,因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频频遭受质疑,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也很难被认可。
(四)会计监督范围不宽、力度不够
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范围较窄,无法有效协助其规避、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出口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往往仅着眼于本企业或本国而非全球,对国际贸易风险识别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较为无力,对于企业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现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予以报告、纠正和调整,对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较弱。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发展方向
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上存在的众多缺陷,导致其在应诉反倾销时被动无措。为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能力,其会计核算与监督应朝如下方向进行优化:
(一)会计核算的“三化”。完善出口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从细化、精化、完整化这“三化”着手。细化方面,出口企业应当针对出口产品,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为基础,开设产品各明细成本科目,将出口产品所耗用的各类差别材料、人工、制造费均在不同的明细账目中予以反映。精化方面,在对出口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必须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增加核算与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对于核算中的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会计核算每一个细节准确无误。完整化方面,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做到资料完整,有理有据。出口企业应当定期局部或全面检查核算资料的完整性,包括账证、账表是否相符、原始资料是否详实、各期核算资料是否齐全等等,并加强这类资料的日常保管,保证企业随时都能应对各类风险。
(二)扩大会计监督范围、加强监督力度。在会计核算“三化”的基础上,会计监督应当站在国内和国际双重角度进行监督。为进一步拓宽会计监督的范围,出口企业可以设立反倾销会计监督部门,收集本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数据、本国及国外相似出口产品价格数据,结合相应国际法律法规及WTO的规定,监督企业产品出口是否存在反倾销的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出口企业应当不断加强监督力度,对每个环节都予以严格监督,并制定相关监督及汇报流程,保证监督人员能够定期、及时地向管理层汇报相关问题,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相关决策,从而使得会计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袁磊.反倾销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宋利芳.中国的反倾销摩擦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5-15.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需要,财政部于2013年12 月30 日了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改革的会计核算内容,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财务总账,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强化了资产计价和入账管理,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
在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新会计制度的内在涵义,充分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才能构建起一套规范、准确的财务核算体系,确保单位的财务状况、科技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
2 会计科目体系的变动和会计科目使用的说明
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做出了重大变动,彻底改变了“收入、支出和年终结转”的核算思路。
2.1 会计科目体系的变动
会计科目变动主要体现在收入类、支出类和净资产类。收入类,将“技术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试制产品收入”、“教学活动收入”作为“非科研收入”科目的下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支出类,将“事业支出”分设为“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科目。取消了“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所得税”、“结转自筹基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经营成本”、“研究室(车间)费用”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科目。
净资产类,将“财政补助结存”科目变为“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将“拨入专款结存”科目变为“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取消了“事业结余分配”和“经营结余分配”科目,变更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2.2 部分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
“科研收入”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的收入,不包括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按项目任务的性质分为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以科研项目合同完成进度确认科研收入,期末,将专项资金收入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将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至“事业结余”科目。
“非科研收入”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非科研项目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试制产品收入、教学活动收入等,不包括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科研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科学项目研究活动发生的各项科研支出。包括为开展科学项目研究活动而产生的科研人员薪酬和项目直接费用。
“非科研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除科研支出以外的其他项目支出,包括技术支出、学术活动支出、科普活动支出、试制产品支出和教学活动支出等。
“支撑业务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为支撑科研活动发生的各项不能直接计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的其他辅助科研业务支出,包括支撑业务人员薪酬、技术平台运行、公用仪器运行维护等综合支出。期末,将支出额分摊转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科目。
“行政管理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科学事业单位统一负担的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税。
“后勤保障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包括科学事业单位后勤保障部门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科学事业单位统一承担的水、电、煤、取暖等各类公用事业费、物业管理费、绿化费、房屋及公用设施维修费等。
“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科目分别按照“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分级核算。年末将“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科目,“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其他资金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至“事业结余”科目。
“库存材料”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在开展科研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实际成本。发生自行加工库存材料业务的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在本科目下设置“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归集核算自行加工库存材料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和分配的间接费用。新会计制度对“库存材料”科目核算要求的改变,既可以完整地归集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领用专用材料的全部成本,避免专用材料成本的缺失,又可以更好地匹配科研项目预算指标,避免将无预算指标的人员经费直接列入科研成本中。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本科目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离退休人员工资”、“在职人员工资”、“其他个人收入”、“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核算职工薪酬时不仅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账务处理的步骤和会计科目的使用,而且要根据各项经费的来源统筹分配,准确合理地归集到恰当的成本类会计科目中。
“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期末,将财政补助收入和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中的财政补助收支本期发生额结转至本科目。结转完成后,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应当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按照规定上缴财政或注销额度。
“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期末,将科研收入、非科研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至本科目贷方,将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其他支出等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至本科目借方。完成结转后,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通过“银行存款”等科目缴回;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转至“事业基金”科目。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本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年末,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余额结转至本科目。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义务的科学事业单位扣减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有关规定从经营收支结余中提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后,将余额结转至“事业基金”科目。
3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
财政部、科技部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 [2011]434号文)中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4 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4.1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难题
科学事业单位主要是在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领域承担科研项目,课题组在科研项目立项时签订合同任务书,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是,在经费预算执行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主要包括:一是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难度较高,其设备、材料、咨询、劳务和差旅等费用往往会随着研发的难度而加大,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使经费预算难以精准;二是财政核拨科研单位人员经费的缺口较大,没有考虑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难以通过横向收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弥补人员经费的不足;三是科研单位大型仪器设备大多是由于科研所需通过专项经费和课题经费添置的,但后续庞大的运行费和维护费在立项的预算中未能预留,正常核拨的机构运行费难以满足经费需求;四是绩效工资在间接费用中所占有的比例较小,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减设备费后的5%,在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难以通过绩效工资来实现对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
4.2 科研经费预算指标与会计科目存在差异
科研经费预算中的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和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四个指标与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不匹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未明确规定产生上述四项费用时应归入哪个支出类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造成了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5 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的构建
科研经费主要由科研专项经费、纵向课题费、横向课题费、人才专项经费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构成。科研专项经费、人才专项经费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由同级财政拨付,纵向课题费和国家重点实验建设经费由国家部委和非同级财政拨付,横向课题费由项目委托方给付。
科研经费的核算应当严格遵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新会计制度确定的支出类、结转类的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决定了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支出匹配来源的原则,各项经费支出的统筹和核算越发需要科学和精细。
5.1 人员经费的分类规划
科学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主要由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特聘专家和科研临聘人员构成。事业编制内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国家规定发放的津贴由同级财政包干拨付,企业编制的上述人员薪酬由单位自筹,特聘专家的薪酬分为人才专项经费支持和科研项目支持两种,科研临聘人员的薪酬在课题中以劳务费的形式支付。各级财政拨款用于人员薪酬的支出和单位实际承担数额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新会计制度对支出类科目的细化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经费的核算难度,因此,人员经费的统筹是构建财务核算体系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制度中可以归集在职人员经费的支出类科目包括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库存材料六个科目。主要的归集分类为:在“科研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中归集由同级财政拨付的科研人员基本工资和津贴;在“科研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中归集有项目经费预算指标的科研人员、特聘专家和科研临聘人员的薪酬;在“非科研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中归集由横向收入负担的科研人员薪酬;在“非科研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中归集由横向课题负担的科研人员薪酬;在“支撑业务支出”科目中归集无法按项目划分但支撑科研活动的业务人员的薪酬和可分摊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月末,按分摊规则计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科目;在“行政管理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中归集管理人员薪酬;在“后勤保障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中归集后勤人员薪酬;在“库存材料-生产成本”科目中归集加工原材料的技术人员的薪酬。其中,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中的“基本支出”以同级财政拨付的额度为核算指标;“科研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中人员支出以项目合同经费预算为核算指标;“支撑业务支出”科目中包含绩效工资的间接费用支出以项目合同经费预算中的间接费用额度为核算指标。
5.2 项目经费的分类规划
新会计制度细化了年终结转的账务处理,要求严格按照经费的来源划分结转路径。主要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规则为:(1)“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负责核算财政补助收入和相应支出的结转,结转完成后,将留用专项结余转入“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将应上缴的结余资金上交财政,将应注销的额度注销财政补助结转。(2)“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负责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各类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完成结转后,将应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转至“事业基金”科目,将应缴回的额度转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3)“经营结余”科目负责核算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事业结余”科目负责核算其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4)“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负责归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的余额,扣减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有关规定从经营收支结余中提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后,将余额结转至“事业基金”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