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5 15:53: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1篇

关键词:国防经济 制度 措施

任何系统制度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中国国防经济经过60多年的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做法继续推动创新,为国防变革经济制度打下了基础,有效地消除了国防经济创新的许多不足,以军民融合方式发展国防经济,一个新的时代国防创新经济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一)保障军队后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

必须承认:几十年来,军事后勤军工企业已对建设工程做出巨大贡献,但20年改革开放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军事后勤方面应赶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我们可以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指导下出台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以及马上要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并建立《中国人民后勤条例》,由这些法律法规共同作为本地供应商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法律规定。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完善的经营机制,合同管理,争议解决和规范仲裁制度。同时,对《物流管理条例》及时修订,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二)国民经济动员方面

第一,我们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动员立法的基本法的步伐。国家应根据《宪法》国防》并尽快出台制定《国民经济动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的原则,动员体系的基本任务,主要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奖惩办法等,应该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纳入国民经济动员类别。这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并通过动员对抢险救灾等非战争行动的实践工作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在制定、修改其他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动员的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国防方面。根据国务院共享的基本法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民间力量,制定军事和征用等配套设备和材料的规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何做好并执行明确规定国防义务行业的民用补偿。二是要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配套衔接。地方人大,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步开展并完善刑事调查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法规及党和政府的政策带动下,把国民经济动员形式上升到民族意识,用法规的形式来固定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体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使基层实际与之相结合,并与动员需要相配合,补充其他法律,形成动员法的法律体系。

二、提高完善相关的财政金融体系

从以往来看,增加国家税收,金融机构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国防建设与经济资助,特别是努力支持国防工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新的时代,现有的财政和金融体系的军民融合发展的安全与整合军民国防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军事和民防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创新的系统集成。慢慢成立军用和民用的高新科学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更多资本进入国防市场。同时,为了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中小企业进入国防部门融资的有利条件并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

三、加强完善具体、有效的国防经济运行体制

(一)完善国防经济竞争机制

首先,组建民营企业走出国防工业的机制领域。为了统一管理,由政府部门审计,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尤其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和军工企业的参国防工业的建设,以促进合作竞争良好局面的形成。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灵活的和有秩序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进入军品市场单位和承包单位动态管理任务的形成。其次是有利于军民融合的制度建立。可以学习,指的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促进军民融合,一个是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尽可能符合要求的民用、军用标准,不只是建立军用标准,在武器装备确保的前提下,积极采取适合军用需求的民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修改那些落后的军用标准,使之更加制度化。

(二)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直接投入资金,利用税收优待和财政扶持等方法的引导作用,支持和鼓励有关民营的企业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参加设计与发展,增强科技专项资金的防御能力要以建立民用企业为主,从而进一步鼓励吸收引进的民用技术和提高相关能力。二是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民用高科技企业的动机进入国防工业的能力。企业自己出钱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研发的设备,其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如果转让或知识产权的成果转让应当被收取转让费或培训费,鼓励研发和企业生产相结合,单位共享知识产权和产生所产生的收入。

(三)加强监督体制

首先,要加强引进民间机构和企业的监督程序,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军事任务的招标制度,即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滋生的条件。二是要加强军事科研和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平,按照国家法规和相关行业的特殊保密要求,建立军品科研生产资质,资格认证制度和能进能出的准入退出系统,并且要跟踪和管理军品科研生产任务,一定要把民用企业的进入关把好,决不失责。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第3篇

一、警察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概念是在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上正式提出来的。随后几所国内知名高校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并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随后“校园文化”一词迅速传遍国内的各大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于校园活动中,其主要参与者是高校大学生和教师。也可以说,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活动中的所有人所共同具有的校园价值及产生的物质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化,经过一定时间校园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形态。警察校园文化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所有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受专业性强、政治色彩浓重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所散发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即警察校园文化。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从一般校园文化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但是由于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总体发展较慢,校园文化氛围浓淡不均,从而影响了警察院校全面均衡发展。从警察院校独特教学和管理模式来讲,警校校园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校园文化、制度层面校园文化及精神层面校园文化。1.物质层面校园文化。与普通院校相比,警察院校对于学习和生活场所要求并不高,比如宿舍,警察院校不追求设备齐全、住宿温馨的住宿环境,能达到住宿的一般条件即可。与普通院校最大的物质层面校园文化的差别在于专业性的场地以及设施。比如在教学过程需要进行格斗、射击等警察专业素质技能教学,这就需要建设较为专业和完善的格斗训练场以及射击场,而此类场地在普通院校之内并不常见。除此之外,警察专用射击手枪以及刑侦专用显微镜这些教学设备,均将警察院校校园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2.制度层面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以及修改过程中所产生的校园文化蕴含,每所高校都有着不同的校园制度。警察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从事国家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警务工作人员,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制度化管理应当更为严格。警察院校的管理制度称之为警务化管理,这是从军事化管理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适应警务人员的一种管理制度。从列队出操,到按时就寝,从衣食住行,到举止言谈,方方面面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警务标准进行指导与规范,突出警察院校独特的制度化校园文化气息。3.精神层面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是警察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主要方面。警察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国家公职人员,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警察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因此,精神层面校园文化是警察院校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大警察院校均把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从个人培养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念以及警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从警校大学生自身散发出的校园文化气息。从校园环境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校训、校风、校纪、校徽、校歌等一系列内容上,彰显警察院校风采。

二、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国防教育

1.良好的警校校风校纪,提高国防教育质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警察院校来说,制度一词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规范良好的校风校纪是警察院校治学的首要任务。国防教育作为提高警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教育内容,必须依靠规章制度与校风校纪保证实施。优化规章制度,依法建设、以法促进,并认识到国防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敬礼、军姿、列队、齐步走、正步走等一些警察应具备的技能是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除此之外,通过国防教育教学还可以令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国防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制度能够令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极其牢固的国防意识。总之,严格的校风校纪是警察院校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有助于提高国防素质教育质量。所以,警校优秀的校风校纪为提高国防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2.浓厚的具有警校特色的国防教育学术氛围。首先,警察院校是一种具备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警察院校的国防教育应当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不断拓展国防教育内容的发展空间,冲破传统教学理念,运用警察院校的优势,从教学手段、教学特长、教学管理等层面寻求创新点,引导警校大学生正确看待国防军事问题,让他们更加冷静与理智的分析世界形势。其次,需要重视关于国防教育学术队伍建设。虽然国防教育与警察院校的治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目前警察院校关于国防教育学术队伍建设依旧不完善,尤其体现在国防理论教学上,教师缺乏钻研学术的精神,队伍缺少学术领军人物。构建浓厚的国防教育学术氛围,需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团队,由他们来引导警察院校国防教育发展的方向。最后,培养警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为营造国防教育氛围注入生命力。大学生是学校的主要人群,是营造学术氛围的主要参与者与创造者,积极的培养警校大学生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创新意识与研究精神,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是每一所警察院校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3.警察院校特色,构建和谐的社团文化环境。高校社团是高等院校一种常见的团体组织,是社团成员根据兴趣、爱好以及文化底蕴所组织起来的一种人员相对集中的团体,是开展社团活动,营造社团文化的载体。目前,运用校园社团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开展校园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国防教育也应当不断的融入到高校社团活动中去,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构建具有警察院校特色的高校社团,并开展国防主题的社团活动,对营造社团文化环境以及提高警校大学生国防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警察院校可以建立警务战术社团,散打社团等一系列关于国防内容的社团。并在正常的教学期间组织警察技能训练、越野拉练、国防宣讲、军事设备参观等一系列社团活动。目的在于结合警察院校特色,突出国防教育活动的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在满足活动参与者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防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他们。因此,构建和谐的警察院校社团文化环境,有助于国防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警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是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主要承担着。他们必须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与忧患意识,依托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极的投身于国防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去,秉承先辈的寄托,高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将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引向新时代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曹延彬.论警察校园文化的特质[J].山东警察学报,2006,9:124-127.

[2]傅伦旭.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军事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J].肇庆学院学报2003-04:2(第24卷).

[3]孟宏亮.校园文化浅谈[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0.

[4]李明.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54-256.

第4篇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运输业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领域,是从19世纪初随着铁路,轮船的出现才形成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青岛的黄岛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青岛市政府投入了四十多亿人民币对其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可是来投资的客商却不是很多。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当青岛市政府决定修建交通要道后,黄岛便开始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联系为前提的。即首先是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或城市)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

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运进,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由与之相匹配的运输业。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铁路大发展时期,铁路作为路上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通达性强,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运量大以及价格低廉,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1926年美国铁路网建设达到阶段性顶峰,总里程达40.8万公里。之后,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内河、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拥有24.5万公里铁路,650万公里公路,4万公里内河航道,44.8万公里民航航线和36.3万公里输油气管道,形成了综合运输能力强大的交通体系。总的来说,美国的运输系统相对国民经济发民而言是超前的,他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如果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运输方式进入运输体系的现象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竞争和取代效应的结果。新的运输方式以它特有的优点吸引一部分运量。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连接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使运输供给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这些规律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我们将一个长时期的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稳定,各地区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现在所说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加工工业领域)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如媒、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量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客运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适、方便的更高要求。由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地区劳动分工。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WTO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将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使我国的运输事业也得到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和更多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39-01

1 国情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对港澳台侨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了解,更好地加强他们国民身份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多地更客观地了解祖国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了解大陆在党的和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起对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思考。

我们结合港澳台侨学生成长的环境、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国情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既对他们传授基本知识、理论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又培养他们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对他们灌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国情以及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设有特色的国情教育课程。我们先后开设了《中国国情概况》、《武汉大学校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面面观》、《辩证的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学常识》等课程。请学校知名教授面向广大港澳台侨学生,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现状、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开展国情教育。一是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加强港澳台侨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文化历史、社会法制的了解。二是开展以实地考察为手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我们的国情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传播为单一途径的局限,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二者的结合加深学生对国情的理解。如组织2008级港澳台侨新生前往长江三峡大坝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被祖国的秀美山河所吸引,为绚烂多姿的文化所折服。三峡之行,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在各方面更直观,更深刻,更具体化的了解。

国情教育工作成果斐然。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开设的国情教育课程,涉及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正是港澳台侨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都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了对学校港澳台办的感谢。并且在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考试中,绝大多数学生成绩优秀。二是在我们相关教育活动结束后,都收到了大量的来自港澳台侨学生书面的感言和思考。这些感言有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如在三峡之行结束后同学们写的《那山,那水》、《畅游神龙溪》等;有表达对祖国现实问题思考的,如《中国国情之我见》、《中国基础教育的矛盾》、《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与弊》等;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思考的,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我见》、《论香港和大陆》等;也有表达对我校历史了解和眷恋母校情感的,如《武大之珞珈樱花》、《论武大文化》等。这些文章,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不仅折射出了本次国情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了港澳台侨学生们对祖国发展的热切关注。

2 国情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对广大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教育,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祖国,认识社会,尤其是了解祖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成就;明确他们的国民身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了解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成果,也了解建设祖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具体而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了港澳台侨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如一位香港学生在其国情教育课程感言《关注中国国情――以香港和大陆为例》的文章中写到:“香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关怀。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指导下,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国情教育活动通过对他们进行祖国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传播,使港澳台侨学生受到了我国源远流长文化的熏陶,感受了中华民族的魅力,增加了港澳台侨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

(2)加深了港澳台侨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港澳台侨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历史原因以及以往国情教育的缺失,他们对祖国的很多情况并不了解。曾有澳门学生这样说到:“我们是祖国的儿女,但我们对祖国母亲了解太少”。国情教育,丰富了同学们的国情相关知识,使他们对祖国的了解从感性的层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很多学生在感言中写道了他们对祖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文化、社会现状等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如有位学生写到:“祖国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走了很多西方国家几百年所走的历程。这坚定了我们对祖国的信心,相信祖国还会更富强,人民生活也会更美好”。

(3)增进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谊,是国情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准则。通过这次国情教育,港澳台侨学生普遍认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土地;祖国利益重于生命。港澳台侨学生在参观和游览了三峡后,有人在题为《那山,那水》的游记感言中写道:“没想到这里的山是这样的秀,水是这样的清。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问,就像进入了仙境一样。感叹我们的祖国如此秀美,如此地大物博。让我们深深的爱上了她”。简短的文字,散发出的是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4)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情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国情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品质。很多学生对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了思考。有学生在《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中》写到:“我们每个人虽然力量渺小,但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将来把我们的大学建设成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国家建设成现代化国家”。

(5)国情教育对塑造港澳台侨学生的政治信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国两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侨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和我们有一定的差异。国情教育,对于帮助港澳台侨学生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祖国统一等问题上均有积极作用。我们开设的《面面观》、《辩证的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学常识》等课程,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上述问题。很多学生写出了在这方面问题思考的文章。如有学生在《政治学课程感言》中,谈到了他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看法与思考。有台湾学生在《面面观》中写到:“这些年,大陆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包括法制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国家法》的出台,对于解决均有积极意义。我们期待祖国的早日统一,期待两岸关系更好的发展”。表达了台湾学生对两岸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以及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

第6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 经济 发展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迅速扩张,运输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交通运输矛盾凸现。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达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同时也使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又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作用呈现交替推动上升趋势。交通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速公路以其快速、舒适、安全的特点,为客货运输提供了优越条件,对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沿线企业即可以节省运输时间,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益和质量,还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1.2由于高速公路的这些优势,借助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高速公路成为经济中相对有效、便捷和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使之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更加密切和强化,作用更为显著和直观。

1.3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省际之间、重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在更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拓展了市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公路设施,有着快速、安全、舒适、经济的特点,其良好的交通环境,大大缩短了车辆的行驶时间,提高了运输能力,解决了交通拥挤,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交通事故。今天,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1.4高速公路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必然出现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速公路的发展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越强,高速公路也越发达;从另一方面来讲,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上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修高速,快致富"这一朴素认识,正说明了这一点。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带动一系列生产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2公路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中心——理论

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中心。(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农村的主要纽带,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内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交通运输,其快速直达的特点大大节省了各种工业原材料、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这就为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加快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1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

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扭曲”。

3.2加快交通体制改革

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运输系统交易效率。制度和组织的适应机制和创新,对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作为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产业活动,其效率依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秩序,制度的应变性和组织的学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

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能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3.4科技应用和创新

科技应用和创新应该作为中国交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交通科技得不到持续创新的情况下,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的演化,外延式的运输供给增长,其代价是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扩张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

4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能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想富,先修路。实践证明公路运输对沿线的物流、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亲系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良.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2006(6).

第7篇

关键词: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创新性国家作为迎接技术、经济日益全球化挑战的基本国策。教育部广泛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创新工程,宗旨就是加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正确认识学科建设的内涵界定和创新实践体系,对于提高学科的影响力有重要的帮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才培养带有明显的专业色彩,基本上是按照国民经济门类划分,后虽几经调整仍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为,学科实际上是人为地根据学术性质和内容而划分的一个科学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我们设置重点学科往往局限于传统学科划分的范畴,而现在更多需要体现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与结合,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包含主干学科、优势学科、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相关学科等的学科群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正在由重点建设二级重点学科转向一级重点学科,表明学科群建设将成为今后各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将学院的发展定位在建设高水平学科群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学科群的建设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1.做好学科规划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规划是泛指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科学定位。根据哈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为目标,在学科规划中始终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措施,对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战略性、结构性的动态调整,强调基础和标志性成果,选择优势和特色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学科方向,包括选择学科方向的数量和确立具体的学科方向两个方面。选择学科方向的数量,要根据师资队伍的状况来确定。确立学科方向时我们依靠专家群体和教授会,逐渐形成和凝练了本学科群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创立了水的健康循环理论,通过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由不同学科人才进行交叉与渗透而成的原始创新性研究群体和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利用申报和认定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契机,先后制定了学科群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的学科组织是教学质量工程的保障

学科组织是学科布局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科组织为依托。没有一定的学科组织或学科组织设置不合理,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由于受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和改革开放后的自我建构、相互模仿,普遍存在着学院设置过多,导致学科分割严重等问题。相比之下,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不仅普遍数量较少,而且各学院之间层次、职责分明,教学、科研互通,合作方便,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国外著名大学的这种学科组织建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学科组织的改革,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和实验中心等四个教学单位,提高学院内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同时成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队伍,系级单位负责本、硕、博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安排,院级负责协调和监督。环境学科还负责全校范围内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提供指导教师和创新研究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机制实现全面管理。

学科基地是学科组织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在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或个人占有,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装备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在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确保能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高、大、精、深、新的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在管理上,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在使用上,确保基地的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

在学科群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学校学科建设支持,先后有“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累计投入近2 000万元,重点建设了科研试验平台,建立项目实验室和研究生科研平台。明确实验中心任务是负责保养、管理教育、研究活动所必需的大型、特殊的设施,以提高利用率和效率;管理学院跨学科设备平台,以支撑所有的重点学科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基地建设内容必须符合学科建设的整体要求并尽量做到覆盖面广、通用性强、辐射面宽,必须使拟采购的仪器设备与现有仪器设备之间具有相关性和配套性,必须具有先进性、能够立即投入使用,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大型项目中发挥作用的原则;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学科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科群的科研水平。

3.优化学科群师资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证

在全面呼唤“大师”回归校园的呐喊中,我们必须认清高等教育教学有被边缘化趋势的客观事实。既然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均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师资队伍。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几代老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他们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工作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准确把握学者的特点,要认识到“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学者们对学科的忠诚往往大于对事业单位的忠诚”,并根据这个特点着力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即宽容的人文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裕的生活环境。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基础学科的研究强调自由、独立,应用学科的研究注重团队合作,但作为一支队伍,要形成合力,就必须有合理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我们根据教师的学术特点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成立了6个学科部,形成了首席教授、责任教授和学科部成员教学和科研队伍,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纽带关系,为学科部承担的每门课程配备2名教师,不仅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水平完成,而且保证了学科部内部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承担项目的人员需求;我们也强调队伍的交叉,从最近几年拿到的

项目内容及项目组人员构成看,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争取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获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能较好地促进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我们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以及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突破口进行师资建设,通过争取项目,不仅有可能获得学科发展所必需的经费和条件支持,获得大成果,培养大学者,同时,在项目申报和评审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学科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的合理性的评价信息反馈,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学术影响。项目获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的学科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学科部的绝大部分教师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每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与本科生人数相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我们改革实践的基本任务,由于每年博士生、硕士生有相当一部分要充实到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去,因此在他们培养计划中明确有相应的环节。让他们参与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可以锻炼教学经验,而且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更主要是他们的学缘结构,通过他们向本科生传递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本科生开辟思路,了解社会均有帮助。

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成效

本学科群五年来,先后培养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和水质工程学)和黑龙江省精品课程1门(水分析化学)以及黑龙江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

2.学科群建设成效

本学科群获得教育部2007年环境工程领域人才创新试验区称号;200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新增“城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两个博士点和“微生物学”硕士点,这些学科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学科群的发展。形成了工程特色鲜明,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整体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部分学科方向处于国际先进的学科。“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环境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于本学科群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3.学科群对相关学科的拉动作用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数字信息时代来临,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数字化测绘生产体系正在向信息化生产体系过渡。

一、概念

1.数字化测绘

所谓数字化测绘,是和模拟测绘相对的。广义的数字化测绘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测图、计算机地图制图。数字化测绘技术使得纸上手绘图阶段过渡至高速共享的数字化时代。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利用计算机进行地形空间处理,得到数字测绘图。

2.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统一采取的空间定位及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通用性很强,需求量大。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以及地理坐标系网格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理坐标系网格与所采取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越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数字化信息源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广泛度和成熟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自,是国家信息化程度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3.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了实现其功能,就需要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可以说我国的测绘技术经历了传统手绘到数字化测绘,之后又到信息化测绘三个阶段。

二、数字测绘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测绘被普遍的运用于测绘生产以及水利水电工程中,做出的成图即数字测图被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研方面。具体来说,其可以用于工程建设设计、环境监测、交通路线设计、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等方面。在具体应用中,数字测绘将从野外收集到的地面坐标作为基础数据,构建数字地面模型,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绘制立体透视图、断面图,以确定施工范围及工作量。在交通路线设计中,还可以绘制地形的三维轴试图及横断面图,直观便捷。

数字地面模型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资料,因此可以说数字化测绘是收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资料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灾情,甚至可以用于导航和导弹制造。

三、数字测绘与信息测绘的区别

信息化测绘不是甩开数字化测绘,而是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向信息服务升级和跨越。它相对于我国已建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数据获取实时化

信息化测绘要求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即注重动态变化检测及实时更新。信息化测绘要求利用海陆空上一切可使用的快速检测设备来做到实时监测,并且将地理信息的实时获取作为基本任务。例如WalkISurvey 2012就可以实时下载谷歌影像数据,叠加现有矢量数据,成为信息化测绘软件的重要部分。

2.交互网络化

在数字化测绘中,局域网就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在信息化测绘中,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就需要广域网或者国际互联网的帮助,只有形成一个大的交互平台,才能使信息快速交换,实现信息交互网络化。

3.服务社会化

信息化测绘可以实现体系的运行主体从测绘部门走向其他各个部门,从国家特批项目走向地理信息产业体系,形成开放机制,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用户群体共同运作的开放机制,使信息服务社会化。

4.基础设施公用化

在数字测绘阶段,测绘体系依然只是在专业部门应用,属于专用系统,而信息化测绘则是由原来的专用为主,升级改造出能够被广大社会公众使用的为主,实现了基础设置的公用化。这种体系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5.法制化

这里所讲的法制化是信息共享的法制化。在数字化测绘时代因为都是专业部门在使用,法制化问题不是很突出,但是信息测绘中,信息共享社会化,大众化,法制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为了推进信息共享,为其创造好的环境,就需要妥善处理其中的安全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共享法制化。

6.技术体系数字化

在前面介绍了信息化测绘实际上是以数字化测绘为基础的,两者从本质上讲差别不大。信息化测绘只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将数据实时化、共享化、大众化。信息测绘实际上也是技术体系的数字化。

四、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及建议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系统多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据形式多样化,标准不一

因为基础数据的获得方式多种多样,因此收集到的数据格式不一,有CAD格式、MicroStation格式、清华山维格式的,编码数据或未编码数据等等。这些格式不一的数据难以满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需要对数据进行转换、编辑、整理等工作。

2.数据实时性差

由于很多测绘机构还只能使用数字测绘,或者信息化测绘系统不完善,使得数据获取更新的实时性较差。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实性就必须做到即时更新数据,需要有效的更新机制。真正的挑战就是地理信息的更新和共享。

3.数据保存不完善

由于数据的存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纸质保存、文件保存、数据库保存,方法不一使得数据杂乱无章,占用很大的空间,管理效率极低,容易丢失、损坏、泄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数据库设计

用数据库方法来保存数据有条有理,不占空间,是很好的选择。可将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其中非空间数据库又可以分为非空间关系数据库和文档数据库。将数据分类保存,便于管理。另外,各单位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来选取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管理引擎。

2.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既是把中间格式的数字转换成空间数据库可以录入的格式。最常用的并且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有直接数据访问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和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模式。而外部数据交换模式则是大众可接受的方法。在数据转换时,要选择相对应的方法,可以减少工作量。

3.数据更新

在前面介绍了信息化测绘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做到数据的实时更新,因此将信息化测绘标准化、系统化,做成大众都能接受的方法,推广开来就可以解决数据的更新问题。数据更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要实现数据动态化,就需要升级监测设备,如高分辨率的小卫星遥感影像,需要将这些产品商业化。

4.数据安全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就要保证数据库被合法使用。可以采取身份认证、要求用户级别、用户口令等方法来保证数据库不被恶意操纵使用。另外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要进行备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数据库是需要电脑操作的,所以为了数据的安全还要防止黑客袭击,电脑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摘要:

第9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影响因素;测绘企业

一、绪论

本文通过立足于测绘企业的市场营销影响因素来进行研究,找出对市场营销影响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建立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从而进行实证分析这一研究框架来对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测绘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研究背景

1)测绘行业是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产业。测绘是一个获取、处理、提供地球重力场信息和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及人文信息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先行性的社会公益性行业。测绘行业的基本功能在于及时、准确、可靠地保障国家管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对测绘信息产品和技术的需求。

2)测绘企业市场竞争激烈。测绘行业作为保障国家发展、百姓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测绘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的增加,测绘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由于市场化的加剧,测绘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在市场中对于客户的争夺越演越烈,作为一家民营的测绘公司,在承接国家项目中自身就没有优势,因此将企业的定位为民用的测绘领域,对于一些城市局部范围内的测绘工程给予承接,但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使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拓展市场份额,成为每个测绘企业关注的问题,因此采用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当前的测绘公司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保证。

3)测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测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首先,测绘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除传统用户外,电信、公安、环保、金融等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测绘产品的服务面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初步实现了测绘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民众和政府服务的行业目标,充分显示了测绘行业的重要性。市场操作在规范,较大规模的项目一般都进行了公开招标,部分项目引进了监理机制,检查验收和监督检验程序已较为完备。

2.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找出影响市场营销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目前测绘企业市场营销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测绘企业进行数据调研,找出影响测绘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找出营销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总结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即哪些因素对市场营销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以及哪些因素对市场营销起到阻碍作用,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何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去合理完善的建立市场营销策略

二、文献概览

市场营销定义

从1960年到2004年之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对市场营销的定义共进行了三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营销作用在公司地位的演变营销在公司中的地位。从1960年作为一般功能、比较重要的功能到1985年作为主要功能再到2004年作为核心功能、顾客作为核心功能和营销作为整体功能。可以说,营销定义的演变符合了营销学科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企业对营销实践发展的需要 。认为这三次修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营销的核心,营销观念,追求目的和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

在国外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彼得·德鲁克和菲利普·柯特勒。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使销售成为不必要。”菲利普·柯特勒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

国内学者对于市场营销的定义研究主要是以柯特勒的定义为蓝本进行的演绎。(郭国庆,1998)建议将这次的新定义完整地表述为: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组织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创造、传播、传递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一系列过程。王启泰认为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解为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张永清,2002)认为市场营销的定义应为,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旨在满足顾客(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需求,实现交换所从事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总称。(殷庆林,2008)市场营销定义把信息沟通作为营销的重要手段,着重说明了市场营销的两个基本任务,使企业的资源组合与消费者的需求吻合,改变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使其产生有利于本企业利益的购买行为。纪宝成认为所谓的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 。

通过对市场营销定义演变的研究,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观要逐渐聚焦到以顾客价值为核心上来,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争夺顾客的竞争,谁稳住了顾客、留住了顾客,谁就能够获胜。因此认真研究影响顾客让渡价值的因素,创造、传递顾客价值,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之本,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之源泉。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通过对一手数据的搜集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影响市场营销效果的因素,通过前文的总结,本文将测绘企业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归纳为市场情况、竞争对手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市场定位、定价水平是否合理、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营销人才等六点。

通过对前文影响因素的总结以及模型的建立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假设,假设一:市场情况的变化与测绘企业市场营销效果成正相关关系,即市场环境发展对测绘企业呈现促进时,测绘企业市场营销效果越强。假设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与企业

营销效果成负相关关系,即当竞争对手营销策略水平越高时,自身企业市场营销效果越弱。假设三:市场定位与市场营销的效果呈现正相关,即当企业市场定位越准确时,市场营销的效果越强。假设四:定价水平与市场营销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即市场定价越合理,市场营销效果越好。假设五:企业品牌与市场营销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越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越好。假设六:营销人才与市场营销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即营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越好。

四、数据分析

信度分析:信度检验是为了检测量表的可信程度,当一个好的量表进行测量时,对于同一件测试,经过多次测量其结果都较为稳定,这时我们称这个测量量表的信度较高。本文应用α信度系数来进行测量量表的可信程度。通常当α系数大于0.7时我们认为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当α系数越接近1时我们认为其可信程度越高。本文通过将数据输入到SPSS中进行检测,其值日结果分别是: 0.7159、0.7407、0.7342、0.7128、0.7543、0.7768、0.7219、0.8891,,α系数总体为0.8767>0.7,因此我们认为该量表信度较高。

因子分析:1.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模型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和发展。它通过对一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综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性因子,并且该少数几个因子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R型因子,一类是Q型因子。前者是对指标变量进行分类,后者是对样本进行分配。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一般采用R型分析。

2.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进行KMO 和 Bartlett检验,当KMO的系数如果大于0.5,则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且Bartlett检验中P值小于0.001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效度是有效的,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中KMO值为0.728大于0.5且P值为0,说明量表的效度是有效的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早期称为线性结构防城模型(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简称LISREL)或称为工变数结构分析(Coratiance Strucyure Analysis)。主要目的在于检验潜在变项之关系与数个潜在变项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非常通用的、主要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依据市场营销效果、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营销策略、市场定位、定价水平以及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和市场营销人才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拟合图,如图4-2所示。本研究模型通过设置了25个问卷调查变量,但结合因子分析将其降维,最终锁定19个变量进行分析。

图4-2是本文使用AMOS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绘制成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图,通过将事先录入好的数据导入到软件的结构方程中,将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导入并进行运算,得出的结果如表4-7所示。模型拟合结果说明:模型拟合的x2值为207.648(自由度df为125),x2/df为1.661

图4-2 本研究结构方程拟合图

表4-7 模型拟合指标值

x2 207.648 RMSEA .078

df 125 PGFI .725

x2/df 1.661 IFI .844

P .000 RMR .152

五、结论

1. 对于研究问题的回答

1)市场环境:属于不可控的影响因素,但是只要合理的利用这些经济与政策就并把握住好的市场环境可以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

2)竞争对手营销策略:要通过进行市场调研给予充分把握,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竞争对手通过转变市场策略变强变大,我们就会相对的变小变弱,因此要给予充分认识,通过竞争对手采取的市场策略对企业营销方式给予及时调整适应市场竞争。

3)市场定位、定价水平、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市场营销人才这四个因素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是主观可以改变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对企业定位有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做出正确的定位,可以帮助企业顺应市场发展,从而不断做大做强。因此我们看出这六点因素对于测绘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是十分明显,作为测绘企业应当更加科学的对待市场营销手段,摒弃传统的拍脑袋式决策,要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去考虑市场营销的作用。

2. 对于研究假设的结论与分析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最终的验证结果市场营销的效果与所提出的六个假设都有显著相关,验证了本文假设提出的合理性。在大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中,市场营销管理与市场营销策略都应紧密结合市场环境,例如在高物价增长的今天,市场营销中的定价策略应当给与合理向上浮动,来弥补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在市场环境好时企业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争取将企业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时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针对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采取变动,让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因为竞争对手变强我们就会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要保持一个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对应竞争对手的挑战。在市场定位和定价水平都是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影响十分巨大,合理的市场定位与定价水平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二者有其一没有合理把握对于企业的影响都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将企业带入一条不归路。在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妥善处理投诉顾客,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了解顾客的感受,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小,为企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最后是市场营销人才的获取与使用,要广泛吸引市场营销人才,对于企业的市场推广以及企业形象的树立都有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先锋.虚拟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9(33):26-27

[2]曾国安.1998年:《营销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张德千、宁红云.虚拟企业联盟构建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干春晖.并购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李永萍.论网络营销条件下的客户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

[6]李建国.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广西财政,2003(5)

[7]孙志宏.网络营销与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02月:97-114.

[8]王淑雨,闻传政,杨洪军.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J].经济论坛,2002(08).

[9]林涛.浅谈网络营销策略[J].福建电脑,2006(05).

[10]司爱丽.10万元网络营销策略[J].电子商务世界,2006(02).

[11]何润清.企业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渠道协调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4,(09).

[12]王丽芳.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渠道的影响和新型中间商的产生[J].科技和产业,2006,(01).

[13]刘永智. 浅谈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