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50: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留守儿童 农村
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1-2]但都包含以下两个要素:儿童留守原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不同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持久的生活状态,而只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为研究方便,我将“留守儿童”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在本学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父母一方、隔代亲人或他人抚养、教育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和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本文采用第三种观点,这也是心理学界认可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对较长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因此,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主观幸福感,了解留守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周至县义务支教的机会,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6.2%。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62人;五年级89人,六年级102人,初一87人。
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
3.程序:采用团体问卷调查,事先对施测者进行培训,施测中要求严格按照指导语及问卷施测程序与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对量表作出评分。所有数据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幸福感得分逐渐升高。对总体幸福感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70,P>0.05),年级差异显著(F=4.10,P
表1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2.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见表2,为了考查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19,P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注:*p
3.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见表3,以年级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两个因子上达到了近似显著(P
表3 年级对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多元方差分析(M(SD)
此外,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男女生的得分互有高低,仅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4-5]不尽相同。女生的得分之所以高,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有关,女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易于情绪宣泄,父母对女生的期望也比男生低。[6]
Wilson认为,年龄是幸福的可靠预测指标。也有研究发现,幸福与否并没有特定的年龄段。本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但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以留守儿童为被试的研究有相似之处。[7]这可能由于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有能力解决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不需要面对升学、就业等压力有关。
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继续探讨性别、年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亲子关系等,尤其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一一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教育,2004,(20):11-12.
[2]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11-16.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4]石国兴,杨海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2,(4):238-241.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我对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解研究并初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我的调查,农村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1 学习较差。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太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也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就更无从说教育管理,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关爱孩子的学习。
1.2 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奔波,常常是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最多也就是待上那么几天,与孩子的沟通教育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和教育,长期与父母分离,让留守儿童的性格要么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要么就是没有约束,任凭个性发展。
1.3 亲情缺失。通过我调查和座谈了解,大多数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个人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面对现实生活的情况,他们又是无能为力(父母不打工,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且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渴求。特别是女生,她们到了五六年级,身体的发育渐趋成熟,生理上的很多知识不好意思问其他人,就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这时母亲恰好又不在身边,所以她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
1.4 心里障碍。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对学习的压力,对人际的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父母就会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了。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就缺少了这种起码的交流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悲观消极……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就比较艰难。
1.5 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这种隔代管理,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同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1.6 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态度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包内的零花钱数量大增,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大大提高,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这样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1.7 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衔接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俱到,再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常常会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学校5天教育,抵不住学生2天的社会游荡),导致留守儿童的伤害无处不在。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监护管理的“盲区”。父母外出之后,其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祖辈或亲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而亲戚在管理上更是禁锢,总认为别人的孩子不好严格管教。
2.2 学校教育的“困区”。周一至周五还好说,但是一旦到了双休日,教师就感受到鞭长莫及。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周末再加以约束就会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老师面前的条条“高压线”,老师也不敢过于苛求学生。
2.3 社会环境的“雷区”。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青少年,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据不完全统计,留守学生在外被欺负的比例比其他学生要高。
3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校难以回避的问题,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既能为社会减少不安全因素,又能为外出务工农民工减轻心理压力,也能为学校的工作填补空白。以下是我在管理留守学生上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3.1 享受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本着留守学生工作“缺失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针对学生亲情缺失,我采取了让留守学生重新享受家庭温暖,感受父母般的亲情,如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平时相处较为亲密的同学结成对子,周末或是放学一起学习。同时,让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学生与相关科任教师结成对子,方便于平时的随时提醒和指点,把学生请到家中,此时的学生已成了孩子,严肃的老师也变成了慈祥的“父母”,教师的叮咛也如春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学生也易接受教育,也不会漂游在外,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3.2对留守学生也提出要求,就是每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征求父母意见;每月要有一次通信,全面汇报家庭的情况,表达心理的真实情感,对父母在外辛苦务工供自己上学表达感激。也要求家长及时回信,把在外务工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告诉孩子,激励孩子认真学习。消除孩子厌学情绪,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3.3 开展多种活动,加强自我教育。①请回家探亲的留守学生家长来班上作报告,用他们切身经历,讲述在外务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告诉学生知识的重要,唤以学生“寸草报春晖”的感恩之心;②在留守学生中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自信、自重、自强、自立,坚信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要做到更好,让老师省心,让父母放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校正方向,检点行为,加强自律;③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对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缩小差距,找回自信。
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探究、探索和实践,为解决社会关心的问题多作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45-0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当前,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情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家庭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人文素质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进程,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对四川省?菖?菖县?菖?菖镇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做有关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看法,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1];有的则认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2]。在调查走访中,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总体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留守儿童到了中学存在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方面作用的发挥[3]。首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孩子本身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12.8%,小学的占25.4%,初中的44.5%,高中的占18.4%,大学及以上的占0.8%,这势必影响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另据调查,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关注度相对较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等方面的关心和关注度较低,有的根本无法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更无能为力,40.2%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不能辅导其学习,43.5%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但不能全面辅导,只有16.3%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其学习。在临时监护人被问及是否参加留守儿童学校的家长会时,选择认真参加的占53.2%,选择偶尔参加的占40.3%,选择不参加的占6.5%。调查中发现,当孩子在学习成绩不好时,临时监护人选择打骂教训的占10.6%,选择帮助进步的占24.1%,选择告知家长的23.5%,选择不闻不问的41.8%。可见,总的来说,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不关心和关注的。
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当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般对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孩子不会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教导,在教育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主观上想要进步,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愿望。在教师及管理者被问及最关心留守儿童的哪个方面时,选择学习的占52.7%,选择生活的占18.2%,选择安全的占29.1%,其余的主要是关心道德和行为等。据调查,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或补助,只是部分学校会给予优秀的留守儿童一定的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完整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种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其他方面与其他儿童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p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1]。
首先,一个儿童的成长要求是身心健康,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原因,他们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完整的直接的亲情等关爱关怀,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受到困惑时,由于无人倾诉和帮助解决,他们就会产生孤单、自闭、逃避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有心理话想对谁说时,62.6%的孩子选择给父母说,其次是给同学和朋友说,说明孩子是非常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的,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14.6%是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平时的电话和书信等联系又很难排解心中的苦恼和问题,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压抑、自卑、逆反心理。
其次,需要学校给予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同学、集体和教师的关爱来弥补心理的空缺,解决心中的难题。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但被利用得较少,基本流于形式。在受到委屈和不公平对待时,38.7%的留守儿童会选择吵闹解决,21.3%的儿童选择沉默,25.8%选择向父母倾诉,其余的选择用其他方式发泄。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绝大多数会选择吵闹、甚至暴力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严重者甚至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离开父母,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变得沉闷、孤僻,表现突出的是忧郁、逆反心理、焦躁厌恶情绪。一旦谈及父母,他们的表现更加明显,有的长期跟(外)祖父母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浓厚的亲情和依恋,有的甚至会讨厌憎恨,有的性格发生很大变化,做事显得畏首畏尾、没主见、胆小怕事、麻木等不良心理状态[5]。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产生了系列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情况分析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更能直接地影响人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孩子最初的道德理念、价值观、信仰等都是在家庭中父母等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与他们分离,致使他们缺失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更多的是想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好一些,将来有所作为,但由于现实和自身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原因,他们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如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树立等等关心得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致使亲情关系弱化,父母的榜样教育缺失和监管不足,影响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容易使他们形成道德观念、情感、人格和行为的偏差,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倾向[5]。经调查,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占36.6%;父母外出由亲戚朋友代为监管的儿童占7.3%;父母外出后无人监管或住校的留守儿童占17.8%。由于(外)祖父母的隔代监护和抚养,对留守儿童更多娇宠,道德意识的教育较薄弱,而由亲戚朋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管教、道德教育更少。而且,外出父母在与孩子的联系中更多的是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做人做事等道德行为教育关心得较少。在调查中,父母认为孩子完成一般学业就外出务工的占到63.7%,多年的打工生活使他们更趋于功利,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
学校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作用不可小觑。在调查中发现,?菖?菖镇的五所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而且结合课程开展了系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教育活动,但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和追求学生成绩提升使得教师在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走访的?菖?菖镇初中,共有教学班32个,学生1 852名,教职工120余名,经常是一师多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师,而不是专业教师专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怎么在意,造成缺失多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孙辈较为溺爱,只注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却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会放任自流,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压力太大。他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4.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网吧游戏厅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他们在家的电脑上,80%的儿童在网上游戏。目睹如此行为。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
二、对策探悉
1.师生互结对子
在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占学校人数的18.3%。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在各方面都健康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从而让他们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心理阴影,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从小事抓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他们的模范。
3.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学校要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⒋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关键词: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9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外出务工就成了农民的唯一选择,大量的适龄儿童就被留在了农村,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把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都留给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亲戚朋友们。由于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认识等不能与时俱进,不懂得现行的教育规律。甚至娇生惯养他们。长期以来监管教育严重缺失,从而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了学校方面,我所在地区的学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建立了家长制度,开通了家长热线,开展了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学校组织召开了“留守儿童”家长会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谈几点看法。
1 留守儿童数量大,学校教育难度大。
贫困地区农村一无资源可开发,二无企业可务工,自然条件艰苦,农村青壮年除在本地做些小本生意的以外,全部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建筑行业,无法带领孩子进城上学,这样大量的适龄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我们学校300左右学生,父母双方长期外出的62人,父母一方长期外出的120人,父母一方短期外出的53人,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数的80%,这样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的存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校很难做到个个关注,事事俱到。
2 学校办学条件差,缺少留守儿童活动场地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大部分只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再无多余的校舍,留守儿童之家也只有和教室合用,至于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既缺场地,更缺活动器材。
3 教师工作繁忙,关注留守儿童精力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除专任教师之外,再无任何人员,加之教师编制又少,普遍存在班额过大,教师工作量大的现象,学校教师除了每天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批阅大量的作业,另外农村教师大部分家庭负担较重,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全家,因此教师普遍工作繁忙,生活负担重,只能完成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就显得精力不足。
4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难形成家校合一
一方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偶尔回家看看孩子,有的很长时间回来一次,对孩子出现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只注重经济上补偿,物质上的给予。除学校组织家长会之外,很少有家长在务工回家期间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沟通,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爷爷奶奶既是主要劳动力,又是监护人,一来太忙,二来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即使学校教师请家长到学校,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是一脸的无奈,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从而就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5 社会教育缺乏,学校教育成果难以巩固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不易被察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一些普遍性表现:
性格内向 在这些农村留守家庭,父母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谋生,孩子大都是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成长的。由于隔代教育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像其他小孩一样求助于父母,只能一声不吭、无奈忍受,进而导致其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和柔弱,不善沟通,心情沉郁。
自卑心理 孩子在成长时期,往往有一定的攀比心理。留守儿童在面对有父母长期陪伴的儿童群体时,常常会与自己的境况作对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时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自信心。这种自卑感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化为留守儿童长期的心理阴影。
寂寞心理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没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缺少了与父母共处的乐趣,于是将本该与父母共处的时间,往往选择模仿或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以致自身成长也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跟同龄人相比较时,会有一种落寞的心理情愫产生。
逆反心理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ψ约旱墓匕,因此常常将自己藏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对周围同伴产生敌意,不愿意听从长辈和老师的教诲。有的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常年不回家而对父母产生怨恨,对父母的辛勤工作无法理解,从而怨恨父母的无情无义。
综上,如果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就必然会阻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关乎农村整体发展态势的热点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应对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策略
倾情关爱,使之不再孤寂 农村初中学校大都实行寄宿制度,多数学生都寄宿在学校里,其中,也包括了这部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同龄人欠缺很多;因此,班主任就要承担起对这些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指导,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应有所关注。在生活习惯方面,班主任应当经常到宿舍区巡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被子、洗衣服、物品如何摆放、如何打扫卫生等;在饮食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搭配三餐,为学生讲解食物的基本常识,努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效监护,使之不再自卑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因此教师也应当承担起一部分做“父母”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职业的优势,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来弥补这部分留守学生所缺乏的父母之爱,要有一种视如己出的爱心,用心去感化留守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经常与这类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进行耐心指导和针对性教育。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当将这样的心灵对话加以保密,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在用真情感化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出一些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不能有逃课、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全面疏导,使之不再内向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信息档案。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因此,教师应当系统地对每一个学生的父母进行了解和沟通,记录好每一个留守学生及其父母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等。班主任可以经常联系孩子的父母,及时向他们说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父母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样,即便偶发意外情况时也可以尽快联系到父母。二是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做一定了解,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校园内设置“心灵邮筒”或开设“亲情热线”,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在家的孩子经常通电话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倾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与集体活动,能帮助留守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让他们不再有被孤立的感觉。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完成一些课外实践或拓展游戏,可以帮助这群学生建立友谊,保持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四是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课,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比如,学生在做错题目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用不伤学生自尊的巧妙方式来矫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和沮丧,缓解学生的因犯错而产生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结束语
作为班主任,应当承担其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成长三方面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纠正学生因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留守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让留守学生收获友谊,排除被孤立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迷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3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现状及对策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对留守儿童的情感边沿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情感表现
“留守儿童”的情感表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太过自负:表现为爱憎颠倒、自以为是,任意妄为、目中无人、心中无情,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基础之上,以看到他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乐,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另一类是太过自卑: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悲观失望、孤独不合群,多愁善感,意志脆弱,缺乏自信。当受到周围人的轻视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2、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
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1)缺乏亲情呵护,心理孤独且较封闭。一年之中与父母相处日子太少,成长中的孩子有快乐不能与父母分享,委屈不能向父母倾诉,疑惑得不到父母的指点,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最终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他们与父母以及监护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纽带在于金钱,缺少亲情和关爱。
(2)自控能力差,不良行为偏多。
留守的儿童大多处在小学和初中年龄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在家里又没有必要的、有效的行为约束,加之整个社会、媒体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3)缺少约束,思想漂浮,不求进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原因在于农村空巢老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不能很好地约束更谈不上辅导学习,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怎样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留守儿童情感直向边边沿导致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农村局限性的原因,当然也有现行教育制度的无奈。那么我们怎样在目前的形势来进行亲情教育,怎样改变孩子们的观念,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回归“自然”呢?
1、转变教师的角色,担任教师和父母双重身份
教师要在把课堂之外的时间定位为留守孩子的父母,以严父慈母的心态来关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播撒关爱和温情,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比如帮孩子整理床铺、衣着,经常抚慰孩子,对他们的吃穿关心,特殊的日子送一件小礼物等等,把留守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让他们感受父母一样的温情,时间长了孩子会真切感受到这些关爱,情感世界就不会荒芜。
2、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平台,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在工作中,要巧借班集体这个平台和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向留守儿童传送关爱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在身边时还有集体、老师、同学在重视他、关注他,不至于被冷落。
3、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是批评、惩罚,还是心情平静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自制改之。出发点不同,态度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结果是学生畏惧惩罚,暂时改正了错误,可心理却愤愤不平,甚至形成与老师对立的情绪。因此,面对他们的错误,老师最佳的做法是:巧用幽默,冷静对待;耐心诱导,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主要指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作为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由此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年满16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西南贫困地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尚未真正脱贫,当地青壮年劳动力依靠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收入极为有限,为谋求生存,他们便去外地务工,而一大批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仅能留在家中,称之为“留守儿童”。
诚然,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振兴离不开广大农民务工人员,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拼搏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之而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生活及教育层面的缺失,面临诸如缺乏家庭管教、生活照应及教育辅导的现状,使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面临来自成长等诸方面的困惑及不安全感,直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滑落、道德心理教育滞后、人际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教育状况
出去在外谋生的农民工会感到自己的儿女难以拥有大的出路,再加上他们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之间几乎无法回家,缺乏时间及精力教育孩子,因此,当孩子们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自然也会效仿父辈外出务工。因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农村地区办学的硬件设施不齐全、不到位,教学条件较差,教育方式较落后,这给本就缺乏父母管教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埋下了“祸根”。由于学生们的家庭作业较难得到按时辅导,家长常年不在家难免会让孩子们十分想念,这种心理孤独的情绪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厌倦学习,对学业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抵触和排斥。
2、受监护状况
外出务工者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中、小学生,父母离家在外地工作,抚养子女的重任自己交给了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身上。问题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不但要从事农耕,还需操持家务;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祖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除能顾及到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外,知识及精神方面的教育则成为监护的“盲点”;另外,个别祖辈还存在过度溺爱孩子的状况,这更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
3、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因此,这些儿童的亲情观念相对淡薄。由于在成长中没有机会受到父母的教导,所以,诸如自卑、人际沟通障碍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此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较滞后,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无法与父母在一起,便在内心中缺乏安全感和信赖感,导致心理忧虑。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政府要健全法律规范,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抚养权利
政府主管部门需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划拨力度,努力改善当地的办学环境,不断地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扫清障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积极建立寄宿制学校,着力改善农村教师职工人员的收入待遇及生活条件,整体推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从本源上确保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另外,政府还要积极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号召赴外地务工的员工尽早回来;最后,政府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规定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中抚养16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2、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引导力度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状况下,理应得到学校其他师生的关怀和照顾。学校要打造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并专门对留守儿童设置专业心理课程,为其答疑解惑。学校还需强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修建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活动,使留守儿童尽快从教育的阴霾中摆脱出来。
3、家庭与社会加强关怀,家长需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赴外地务工的父母,如若有能力,就应想方设法把孩子带到身边,不但能时刻监督,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可创建“留守儿童身心保护中心”,给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