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25: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卫生部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这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热议,到底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它能否被公众认可,能否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本人对此进行了分析,相信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资本; 医疗卫生行业; 民营医院现状
1 导语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在万众期等中新医改终于出台了。新医改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些无疑都是令人振奋的,其中新医改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慨颇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 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其实所谓的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也就是鼓励民营医院的兴办来缓解公立医院就医难的问题.那到底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国家虽然有了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民营医院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对民营医院认识上的误区和相关政策的不尽完善,应该说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竞争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表现为民营医院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又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民营医院现在是在美好的前景中曲折地发展着。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各级民营医院1477所,占全国医院总数(17844所)的8%,中外合资合作医院200多家,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已超过500家.与公立医院相比,他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开拓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以其“简、便、廉”的特色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有四大特点:一是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所占医疗市场比例很小,在医院整体水平上还不能与公立医院抗衡,只是“有益补充”而远未形成“共同发展、平等竞争”;二是民营医院资金、技术跟不上,在管理制度上,科学化、规范化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经验;三是民营医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民营医院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等方面均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四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面临空前大好的政策环境,激烈竞争的时期已经到来,医疗市场将呈现公有制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医院“三分天下”的态势,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开始逐步形成。
3 关于“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能否真正缓解就医难的疑问
新医改后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而关于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条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认为这一举措能够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形成与公立医院相抗衡的局面,从而起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而有的则认为民营医院尚未深入人心,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人们对其还持怀疑态度,导致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不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到底对民营医院存在哪些担扰?
3.1 民营医院技术设施跟不上.由于民营医院是个人或集团投资,所以在资金链上和公立医院是没法比的,由于资金不充足,所以对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不足,有些设备甚至过于陈旧,更是由于资金短缺也吸引不住优秀人才,人才流失和变动较为频繁,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民营医院的治疗效果.
3.2 民营医院医师过于追逐利益导致诱导需求严重.虽然这是一些医院的普遍现象,在公立医院也不时存在,但民营医院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再加上相关管理不规范,所以诱导需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增加了其心理负担。
3.3 民营医院医生技术不过硬导致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特别是一些妇产科、整形专科等,由于监管疏忽的原因,一些医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取得过相应的执业资质就被肆意渲染炒作,因此医疗事故也屡见不鲜,人民群众往往不能放心入院,只能选那些声誉较好的公立医院.
3.4 民营医院的发展自身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3.4.1 医疗行业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所需资金量大,并且不能快速收回成本,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以至于有很多人不愿意投资或者投资规模较小,这也是民营医院规模一直发展不大的一个原因,这也限制了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4.2 民营医院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方面,由于民营医院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主要会建在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则无人问津,而农村地区则恰恰是看病难看病贵集中的地区,所以至少民营医院对农村地区的这一难题是缓解不了的;另一方面,即使在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高端人群,如一些贵族医院等,很多民营医院有VIP会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急需医疗资源的广大平民群体来说也起不到什么缓解作用.
3.4.3 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些科类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大多是一些无关生死悠关的科目,如五官科、整形科、妇科等等,而且这些科目过于集中,大有供过于求之态势,像一些生死悠关的重大科目如心脏、脑、神经等科目由于难度大、风险高则很少有人问津,人们只能去拥挤的大医院.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说,社会资本的进入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总之,政府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需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民营医院也要做大做强,去除为社会所不认可的一些诟病,努力向国外民营医院的一些典型学习,好好探究其成功之道,相信民营医院的明天会更好,真正使社会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曹文军. 走进民营医疗系列报道(六) 民营医院:在挣扎中前行[J].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3,(07) .
报考医学文秘师系列,最对口的专业是医学文秘。其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院管理学概论、社会医学概论、医学法学概论、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概论、公文写作、现代公共关系、卫生经济学、文书与档案、计算机等。
一、医学文秘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二、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可穿戴设备医疗应用需要基于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医院信息系统投入仍然不足。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未配备医疗卫生相关的信息化设备与软件系统,无法搜集标准医疗数据,因此未能构建可穿戴设备体征信息采集的应用基础环境。而在三甲医院等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医疗卫生机构中,虽然配备了医疗信息系统,但硬件设备收集到的体征信息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医疗大数据的处理中,首先是数据库建立层面,如建立基因、人口健康信息数据库等;其次是数据分析技术层面。
在国内医疗健康机构中,各部门都是垂直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并缺乏信息交换和沟通机制,导致医疗健康机构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多为垂直封闭结构。
此外,医疗健康信息系统不仅涉及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还涉及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这些不同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由此造成医疗健康领域信息系统割据状态的形成,减缓了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共享进程。
目前,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中没有形成覆盖全业务的医疗健康专网,相关标准也正处于研究中,医疗健康领域信息化的建设机制对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仍需要医疗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行业的充分配合。
一方面,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信息化进程不一,造成三甲医院中医疗信息化建设虽然较好,但每天接诊压力很大,导致对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医疗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可穿戴设备应用所需的基础环境并不好。
医卫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医卫用纺织品发展的春天在哪里?据预计,2016年全球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需求量将达1980亿美元,或许这个数字可以直观表达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规模。
“应重点研究开发医用组织器官材料,同时发展高效医用防护产品,推广新型轻量、超薄、无刺激、可降解卫生用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这样总结医用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极具发展潜力
有报道指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市场渗透率和消费量逐步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医疗用纺织品在技术水平、防护功能上都有了极大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高品质的医疗用纺织品大多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大洋洲等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医疗用纺织品达60亿美元,而进出口的价格差达3.19倍,可见该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为此,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用纺织品联合推进机制”,旨在推进我国技术水平高、产品性能好、防护能力强的医疗用纺织品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目前医卫用纺织品最发达的五个市场依次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这五大市场医用纺织品的销量约占世界医用纺织品市场总销量的90%。
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从200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6%,2012年达11.5%,同年产量达到90.6万吨。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李陵申谈到,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用纺织品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医用纺织品在我国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量不高。医院更容易接受国外权威产品,从而造成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受限。
我国现有6万多家医院、11.5万家诊所、450多万张病床,为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李陵申强调,内需是拉动一次性卫生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具有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经营状况良好,部分企业有计划投资新的生产线。医用纺织品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
多重因素制约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细分领域中,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医用材料。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医疗用纺织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标准制定滞后;资质认证空白。
据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疗卫生用基础材料,如手术洞单、手术服以及纸尿裤、卫生巾等产品纺织品,我国发展很快,但应用率不高,大部分都是出口;另一方面是生物医用材料,如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目前我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产品基本靠进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领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研究水平较弱,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人才缺乏;二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企业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更倾向于进口相关产品;三是标准制度方面的因素,例如临床试验,因为审批制度的原因,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宁愿先到国外进行认证,然后再销售到国内,也不愿意在国内进行认证。此外,标准体系也不健全,还有一次性手术用纺织品的环保问题等。
因此,李陵申建议国家加大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基础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向应用研究过渡;二是加大低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基础医疗卫生用品的使用率。他指出,医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用材料的快速发展,反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尤其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也可促进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这一领域,急需加大研发的力度。
李陵申还强调,要开展国内与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用纺织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整理加工技术研究、整理加工的试剂材料和设备研制和创新开发力度。
新材料 新驱动
医用纺织品是用于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它是纺织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是产业用纺织品中科技含量高、创新要求迫切的一类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新型医用纺织品产业正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天然抑菌纤维、水溶性纱布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医用纺织品的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它们以抗水、抗血、抗酒精、抗菌、可降解等特点,正逐步替代传统医用纺织品原料。”李陵申表示。
在长春宣贯会上,与会专家反映热烈,如原来的洞单、手术服等掉毛绒,容易形成伤口感染等问题,现在用熔喷或纺粘法长丝非织造布做成的医护用品则能有效降低该污染源,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大家真切感受到新型医用纺织品的好处。
在去年结束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上,以壳聚糖为原料生产的天然抑菌纤维、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水溶性纱布、采用新型干法纸技术生产的各种无尘纸,以及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生产的口罩、防护服、手术巾、手术包、灭菌包布等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 职工 思想分析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而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行业,职工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参与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这就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种新思潮、新思想应运而生,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消极因素也不少。加之医院进行的各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得集体与个体矛盾日益突出。新形势如何做好解决两者矛盾,促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呢?
一、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应该说当前职工的思想状况的主流还是好的,大多数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对病患满腔热忱,工作积极主动,沟通时耐心细致,为病人诊疗时能站在病患角度考虑,对卫生事业前景充满信心,但也有一些医务人员政治思想观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少部分职工政治思想观念不强,大局观念、集体意识淡薄,遇事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不深究其长远效益和集体利益,不愿奉献,只求索取,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起冲突,个人必须作出让步时,就牢骚满腹,抱怨遭遇不公。
2.少部分职工缺乏学习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平时不考虑如何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不愿对医院发展出谋划策,认为那都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于是上班得过且过,下班后又只顾搓麻将,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3.医疗行业虽是高风险行业,但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比例,而一些医患矛盾的发生,也影响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职工政治思想观念不强的原因,我认为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点:
1.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业务水平有限。现在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是支部书记或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己,其人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平时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因为无专业理论做基础,难以用让职工通俗易懂的事例进行讲解,只是一味说大道理,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大家失却了听的兴趣,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做深做透,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比较安逸,部分人就丧失了学习进取心,平时不愿意认真钻研业务,不了解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情况,从而荒废了业务,反而是对一些网络游戏痴迷成瘾。
3.医疗卫生行业是个高风险、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医务人员因为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必须小心操作,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人群差异越来越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巨大付出与低额回报极不成比例,同时由于新闻媒体对卫生行业负面影响的一些过分渲染报道,社会人群越来越高的医疗要求,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这些都使医疗卫生行业的职工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感觉前途迷茫,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存在情况,必须加大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把握医院发展的方向和路线,掌握各方面综合知识,尽量多的参加一些理论教育培训班的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贴近时政。近年来,卫生行业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及时将政策正确传达给每位职工,使每位职工全面了解政策。
2.转变职工政治思想观念目前,职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大锅饭”,对社会发展缺乏敏锐的视角,对事业前景认识不足,不思进取,因而要教育职工确立危机感和压迫感,认真干事,创新工作方法和技术,经常关注学术动态,掌握医疗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并运用于实际工作。
3.加强全系统的专业道德素质
“红包”、“回扣”虽然只是少部分人为之,可也左右着社会对医疗行业人员的评价,医患矛盾的加剧,医务人员的被殴,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教育职工唯有以仁感人,以诚动人,尊重患者,真心为病患服务,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问题,多与病患进行沟通交流,拒绝“红包”、“回扣”的诱惑,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业务技术面对病患,才能缓解矛盾。
4.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头雁
领导干部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挖掘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只会使职工心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拒绝领导决策的执行。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好领头雁,遇事多讲奉献,清正廉明,不以权谋私,经常为职工解决生活难题,要多深入职工内部,多倾听民声,多为职工谋取利益,特别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职工提出的问题,能拍板解决的要当场拍板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把具体原因向职工讲清楚,只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含量,才能被职工所接受,唯有如此,职工才会拥护领导者,认真执行领导的决策。
5.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
中层管理队伍是医院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医院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他们职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各项工作能否高效运行,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内部工作氛围的和谐。因此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能够有效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一、尚荣医疗案例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据统计,2013 年末,我国共有1735个县、1.16万个县级医院。根据《规划纲要》要求进行测算,2020年全国将仅保留3470家县级医院,剩下的8130家县级医院的属性将会发生变化,部分县级医院会迎来社会资本的进入,部分则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分级医疗制度是未来政府大力推进的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粗略假设60%左右的县级医院将会进行改制并进行扩建或重建,即大约4878家左右。按照每家医院重建平均投资2亿元左右进行粗略计算,估算市场规模大约在9756 亿元左右, 平均未来5年医院建设PPP项目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根据尚荣医疗公司高管透露,根据公司的了解,目前具有医院建设需求的数量大约为2000家,按照每家2亿左右的投资额,投资规模也将达到4000亿。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未来5年政治环境相当好,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经济环境分析。中国经济在2004~2013年10年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59878.3亿逐渐增加至568845.2亿,增加了2.6倍,而政府卫生支出却由1293.58亿逐渐增加至9545.81亿,增加了6.4倍。2004~2013年间,我国名义GDP复合增长率为15%,与此同时,政府在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说明我国近10年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复合增长率也远超同期GDP的复合增长率。原因主要有:人民对健康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日益提高;2003年,SARS疫情的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医改进程加快。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总支出也会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居民对于自身医疗健康护理需求会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个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明朗。
按照行业惯例,医院建设可以分为土建工程、普通装修以及医疗专业工程。其中土建工程主要是指医院建筑物从破土动工到工程主体结构竣工(或封顶)的活动过程,包括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安装活动,以及施工中的线路敷设和管道安装;普通装修是指对医院主体建筑工程进行的一般性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医疗专业工程是指医院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专业科室的建设活动,包括规划布局、室内装修、设备安装等活动。由于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建设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健康或检验、化验的精准性,对建筑环境、装饰装修、设备配置均有较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亦制定了专业的技术规范。因此,医院建设壁垒较高,其他公司难以进入该行业。此外,PPP模式的大力推行为医院建设行业的技术发展起了催促作用。
二、公司财务分析及盈利预测
1.公司成长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为3.48亿、4.21亿、7.31亿、11.67亿、16.66亿。复合增长率达47.9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4271万、5549万、6718万、10312万、13226万,复合增长率达32.67%。近5年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高增速,主要由于公司采取买方信贷模式取得较多医院建设方面的订单,并且透过并购整合切入耗材、设备市场。2013至2014年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医院借债扩大规模的控制,公司期间订单量较少,导致2015年收入增速下滑。2015年底及2016年公司订单数量和金额迎来第二轮爆发,未来3-5年业绩高增长非常确定。2016年中报收入下滑1.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20.89%,均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部分在建项目尚未结算及去年普尔德合并收入中内部交易未抵消因素影响。下半年处于公司结算密集期,公司下半年业绩将显著好于上半年。
2.偿债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流动比例为8.88%、4.72%、2.3%、2.04%、1.74%,近5年流动比例持续下降,而近五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1%、20%、34%、38%、47%,表现为持续攀升,公司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有所下滑,提示有偿债风险。但深究公司业务,公司2011年上市,上市前由于控制风险及借款困难等原因借款较少。上市后公司通过买方信贷业务迅速做大市场,而基建业务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所以上市后负债比重持续攀升。但公司负债中主要是营业性的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有息负债占比较少,年末公司财务费用一般在1000万以内,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在1亿以上,公司暂不存在偿还债务问题。此外公司2016年已经启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未来偿债能力会有所增强。
一、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是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明朗,处于行业转型与改革期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国内医院的转轨进程必将加快,外资、民营及私人医疗机构的经营理念正在对传统医疗模式形成新的挑战。
【关键词】管理模式;经营现状;资源配置;自主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7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09-02
1.行业状况类比
英国0.6亿人口(2009年),实行国家医疗保险。2006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8.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12.7%。医院属于福利性性质,居民享受免费医疗,国家对卫生经费资助占总的卫生经费的97%-98%。德国0.8亿人口,实行社会医疗。2006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10.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3.1%,医院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三驾马车式”的结构,将医院分为四个层次,政府对医院实行客观管理。中国13.3亿人口,实行综合医疗。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9843.3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68倍,占GDP的4.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59.3%;医院具有公益性、福利性、投资性,推行院长负责制。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6119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
差异性的形成是与管理模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有关,我们看到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速率与今后发展的长远目标。
2.优势与劣势共存
2.1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健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医疗服务消费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医院因此也获得了新的市场空间。“十一五”规划以来,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加强管理为重点,力争五年内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甲医院成为我院的发展目标。2009年卫生部对70%的县级医院的改扩建投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正逐步形成,县级医院有望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层级。医院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传统的设备、技术竞争转向满足患者期望值水平的竞争。
2.2医院是一个特殊经济实体,业务收入的实现均以巨大的成本投入为前提。随着医院的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辅助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居多的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医院的人力成本、服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在逐年增长,导致了医院运营成本的不断增长,制约了医院的持续发展。加上医保筹资政策、定额结算、封顶考核,使医院经营性补偿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超付风险增加。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服务模式的“四个扩大”,对我们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对就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医院则过多地依赖自身的积累才能摆脱现有的困境,获得有限的发展,因此容易与既定方向发生偏离。
机遇与风险并存,只有合理规避风险、深化改革、把握机会,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真正为患者搭建起全民医疗的服务平台。
3.管理对策及建议
3.1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管理效能上的差距,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一般性卫生投入,减轻居民个人负担。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以后,且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偏多,卫生资源稀少。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全球卫生支出大约为GDP的8.7%,美洲地区支出最高占到了12.8%,东南亚地区最低为3.4%,换算为人均卫生支出东南亚地区最低人均31美元,美洲地区最高人均2636美元;东南亚区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最高为66.4%,欧洲区域则比例最低为24.4%。由于服务总量不足,服务结构不合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大,特别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加重了患者的费用负担。因此,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恢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改变创收机制,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上来。我们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尽快形成平等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逐步解决资源配置的结果性矛盾,让我们的市场呈现出广覆盖、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3.2积极探索单病种付费方式,兼顾有序竞争和合理分流,始终坚持患者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合作医疗基金得保障的原则。随着我市新农合制度的深入和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参合农民的就医需求得到释放,参合人数逐年增多(2009年全市参合人数达42万,参合率达96%),医院先行补偿的费用持续上涨,医药费用控制一度成为管理的难点。而采用单病种定额付费制则可兼顾三者的利益,合理有序的使用好农合基金,降低医院的营运风险。为适应改革医院要实行自主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节能降耗,增收节支。财政补贴到位,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以体现医护的劳务价值。我们要积极拓宽经济补偿渠道,逐步探索医院管理模式,使医院具备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3.3全力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经营管理控制,加强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我院始建于1934年,二级优秀医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学习基地。由于强化质量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大力提倡人文医疗,三年来,接诊门诊患者95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5.4万人次。2006年-2009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3%,资产总额比2006年底增长74%。先后引进先进医疗设备160台件,为临床治疗、科研提供技术保障。用生产函数和索洛函数法评价的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最高(各科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达64项),超过了资本投入及劳动投入。财务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成本监管,做好财务预测、分析报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能查找薄弱环节,揭示医院内部各科室收支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部位,是培育医院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所在。今后三年,我院将完善和实施基本建设工程、人力资源工程、绩效管理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市场拓展工程、流程管理工程、信息化平台等工程,以加快医院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摘 要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把基层卫生摆在了医改的重要位置。尤其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所结合湖南省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查阅大量文献,提出实施3+1模式、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等四点建议。
关键词 卫生 人才 基层 培养
一、目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本科生仅占7%;医学中专学历比例达到46%;仍有9%的人员无医学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1%,中级职称仅为12%,仍有18%的卫技人员无职称。
(二)卫生人才下不去。现在医学毕业生大多不选择到基层就业,主要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艰苦、待遇差、事业发展空间小。大多医学毕业生都存在“宁愿坐在小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心理。
(三)卫生人才留不住。即使通过努力,少量卫生人才进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难以留住。编制偏紧、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都是卫生人才留不住的主要原因。2012年,安乡县某基层卫生院一次性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引进本科毕业生6名,待相继考取资质或研究生后全部辞职。该县2012年-2015年共从湘西龙山卫校引进护理毕业生近100名,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寥寥无几。
(四)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医学院校把培养高端人才、考研量作为其主要追求目标,忽视了基层需求;二是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三是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欠缺,医学生极少有献身基层卫生事业的精神。
(五)基层卫生机构信息闭锁,很多医学生甚至医学院校教师了解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少,科学评估其发展前景的更少。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偏听偏信,没有到基层工作的动机。
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3+1模式。目前,国家已经实施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各医学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基层卫生发展实际,采取3+1模式为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即在医学大专生毕业后,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培养合同,对其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培训期间,由各级财政共同解决其工资、培训经费、社会保障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二)加强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关键要加强现有人员培养。建议以省为单位设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教育,适当降低成人高考分线数,采取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这部分人员到有资质的医学院校接受教育。学习期间,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三)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为基层培养更多适宜人才。建议医学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适当调整教学课程,面向基层合理开设相关医学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加大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和实践的力度,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卫生状况,树立更加牢固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指导、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卫生人才流向基层。一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根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职工公租房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施设备,并列入医改“十三五”规划,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也同步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在基层能“安居乐业”。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增加编制。建议按服务人口0.8-3‰比例安排医务人员编制,并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招考比例3:1的限制,以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于核定的编制,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实行全额工资待遇保障。同时建议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标准,使其体现其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下降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人才,建议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基层卫生人才,建议给予必要补助。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卫生服务数十年的医务人员(如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以及志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的医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使更多的卫生人才乐意到基层服务,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